• 161.50 KB
  • 2022-06-17 16:10:31 发布

石嘴山市中考满分作文-成本核算与控制(补充资料)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项目十标准成本法任务一标准成本法概述一、什么是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是指通过制定标准成本,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获得成本差异,并对成本差异进行因素分析,据以加强成本控制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二、标准成本法的内容标准成本的制定——事前控制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事中控制成本差异处理——事后控制三、标准成本法的作用1.简化会计处理程序2.便于企业编制预算和进行预算控制,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3.有利企业的决策4.作为业绩考核与评价的指标任务二标准成本的制定一、标准成本的概念标准成本是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应该实现的,可以作为控制成本开支,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依据和尺度的一种目标成本。从以上定义可看出,标准成本是通过精确的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制定出来的,是用业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订成本,是一种“应该发生的成本”标准成本的两种含义:1.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它是由单位产品的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得到的,准确地说,应称其为“成本标准”。成本标准=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用量×标准单价2.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实际产量和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计算得到,反映的是总量的概念。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二、标准成本的类型1.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判断标准: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理想标准成本: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处于理想价格,生产能力处于最佳利用水平,以现有的技术设备所能达到的一种标准成本。 正常标准成本:在生产经营效率良好和条件下,根据未来应该发生的生产要素消耗量、预计价格和预计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制定的标准成本。理想标准成本更多的是给出一个完美无缺的目标,显示成本下降的潜力。但理想标准成本提出的要求太高且难以实现,因而在实际工作能常不作为业绩考核与评价的基础。正常标准成本在制定过程中,制定依据比较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更接近于实际成本,通常处于理想标准成本与历史平均水平之间,是对理想标准成本的一种改进。正常标准成本是既不能轻易达到,但又不是高不可攀,而是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因此,正常标准成本更多的用来作为成本控制。2.基本标准成本和现行标准成本判断标准:适用期基本标准成本:基本标准成本一经制定,除非生产的基本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否则不予变动。重大变化是指产品的物理结构、重要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生产技术和工艺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由于市场供求变化导致的价格变化和生产经营力利用程度的变化、由于工作方法改变而引起的效率变化不属于重大变化。现行标准成本:是根据适用期间应该发生的价格、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利用程度而制定的标准成本。企业在实际使用标准成本系统评价工作效率和进行成本控制管理,使用的就是现行标准成本。三、标准成本制定的基本模式“标准成本”=数量标准×价格标准四、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1.直接材料的数量标准: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单位产品应当消耗的材料数量。制定:一般由生产部门和技术部门来制定。内容:消耗的材料数量应当包括单位产品应耗用的直接材料数量、生产中的必要损耗以及不可避免的废品损失。2.直接材料的价格标准:预计企业需要支付的进料单位成本,包括材料的购价、运费和装卸费、检验费用和正常损耗等,是取得材料的完全成本。3.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材料的用量标准×材料价格标准五、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1.直接人工的数量标准为直接人工的工时标准: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耗用的直接人工工时。制定:由生产部门、技术部门制定内容:直接加工工时、必要的休息和停工工时以及不可避免的废料、废品损耗工时等。2.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为直接人工的工时率标准 制定:由人力资源部门、生产部门和技术部门共同制定。3.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如果产品的生产涉及多道工序,而不同工序的工资率不同,则: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第i道工序的直接人工工时标准×第i道工序的工资率标。六、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1.变动制造费用数量标准为直接人工的工时标准: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耗用的直接人工工时。有的企业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机器工作小时作为制造费用的数量标准。2.变动制造费用的价格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3.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总额/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4.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工时标准×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七、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只有在完全成本法下,才需要制定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1.固定制造费用的数量标准与变动制造费用的数量标准一样,同为直接人工的工时标准: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耗用的直接人工工时。有的企业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机器工作小时作为固定制造费用的数量标准。2.固定制造费用的价格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3.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额/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工时标准×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八、单位产品标准成本的制定将以上分别确定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按产品加以汇总,就可以确定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任务三成本差异分析一、成本差异的概念和分类成本差异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成本偏离预定的标准成本而形成本差额,反映实际成本脱离预定目标的程度。1.根据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可分为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数量差异:指由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等要素实际消耗量与标准消耗量不致而产生的成本差异。价格差异:指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等要素实际价格水平与标准价格不致而产生的成本差异。2.要根据成本差异的结果可分为不利差异和有利差异。 不利差异:指成本的超支,即实际成本大于标准成本,通常用字母U表示。有利差异:意味着实际成本小于标准成本,通常有字母F表示。3.根据企业对成本差异的能动性可分为可控差异和不可控差异。可控差异:又称主观差异,指企业主观努力可影响的差异。这是成本控制的重点。不可控差异:是指与企业主观努力程度关系不大,主要受客观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差异。对于不可控差异,企业无法通过主观努力消除,往往要调整成本标准。二、成本差异分析的基本模式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此时的实际成本为实际产量的实际成本,即等于实际产量×单位产品实际耗用量×单位耗用量的实际价格标准成本为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即等于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耗用量×单位耗用量的标准价格现设:实际产量×单位产品实际耗用量等于实际耗用量,即实际数量(AQ)。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耗用量等于标准耗用量,即标准数量(SQ)单位耗用量的实际价格为AP,单位耗用量的标准价格为SP成本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AQ×AP-SQ×SP仅仅知道成本差异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知道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成本差异根据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可分为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因此我们需要将成本差异分解为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从而从数量和价格两个方面寻找差异产生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成本差异计算公式中,价格差异的共同因子是实际数量,数量差异的共同因子是标准价格。在计算价格差异时,采用实际数量,目的是要反映在实际数量水平下发生的全部价格差异。数量差异采用的是标准价格,其目的是在排除价格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企业所发生的数量差异。三、直接材料成本差异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材料实际成本-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材料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数量直接材料标准成本=标准价格×标准数量实际数量=直接材料单位实际耗用量×实际产量标准数量=直接材料单位耗用标准×实际产量 价格差异:实际价格脱离标准价格所产生的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材料价格差异(MPV)=(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产量×材料单位实际耗用量数量差异:单位实际材料耗用量脱离单位标准材料耗用量所产生的差异,一般称为用量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材料用量差异(MUV)=(材料单位实际耗用量-材料单位标准耗用量)×实际产量×标准价格2.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析责任——由谁来分析分析——寻找差异产生的原因,确定差异是否可控时间——何时确定差异并进行分析直接材料价格差异:此差异是在采购过程中形成的,应由采购部门负责,采购部门应对此进行说明。直接材料用量差异(发出材料时计算):此差异通常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部门需要对此作出说明。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直接材料用量差需要生产部门作出说明,但不一定是由生产部门承担责任。四、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公式: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直接人工实际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实际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工时=价差+量差(1)直接人工价格差异:指实际工资率脱离标准工资率所产生的差异,因此又称为直接人工的工资率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2)直接人工数量差异是指单位实际人工工时耗用量脱离单位标准人工工时耗用量所产生的差异,因此又称为直接人工工时耗用量差异或者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五、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标准工时(1)变动制造费用价格差异是指按实际工时确定的由于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脱离标准分配率而形成的差额,因此又称为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差异=(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2) 动制造费用数量差异是指由于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差异,因此又称之为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六、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1.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工时标准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标准工时标准工时=单位产品工时耗用标准×实际产量2.固定制造费用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不能简单分为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1)二因素法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成本-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成本-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成本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成本-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①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是由一些具体项目组成,如工资、折旧、税金和保险费。在分析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时,也要分具体项目分析。许多固定制造费用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是由企业长期决策所决下的,管理当局通常无法立即控制固定制造费用的发生,因此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通常很小。②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工时-标准工时)预算工时=预算产量×工时标准标准工时=实际产量×工时标准(2)三因素分析法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成本-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成本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力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工时-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任务四标准成本的账务处理标准成本系统同时提供标准成本、实际成本和成本差异三项资料,因此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具有以下特点。1、“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登记标准成本。2、设置成本差异账户记录各种成本差异。在材料成本差异方面,应设置“材料价格差异”和“材料用量差异” 两个账户;在直接人工差异方面,设置“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和“直接人工效率差异”账户;在变动制造费差异方面,设置“变动制造费分配率差异”和“变动制造费效率差异”两个账户;在固定制造费差异方面,应设置“固定制造费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闲置能力差异”和“固定制造费效率差异”三个账户,分别核算三种不同的固定制造费差异。各种成本差异类账户的借方核算发生的不利差异,贷方核算发生的有利差异。3、期末成本差异的处理。将完工产品的标准成本从“生产成本”账户转入“产成品”账户。随着产品的销售,再将已售产品的标准成本从“产成品”转入“销售成本”账户。随着产品的出售以及产品成本的结转,期末对所发生的成本差异也应进行结转和处理。成本差异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直接处理法和递延法。直接处理法是指将本期发生的各种成本差异全部转入“产品销售成本”账户,由本期的销售产品负担,并全部从利润表的销售收入项下扣减,不再分配给期末在产品和期末库存产成品。这时,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在产品和产成品项目只反映标准成本。随着产品的出售,应将本期已销产品的标准成本由“产成品”账户转入“产品销售成本”账户,而各个差异账户的余额,则应于期末直接转入“产品销售成本”账户。这种方法可以避免期末繁杂的成本差异分配工作,同时本期发生的成本差异全部反映本期的利润上,使利润指标能如实地反映本期生产经营工作和成本控制的全部成效,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但这种方法要求标准成本的制定要合理和切合实际并且要不断进行修订,这样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在产品和产成品项目反映的成本才能切合实际。递延法是将本期的各种成本差异,按标准成本的比例分配给期末在产品、期末产成品和本期已销售产品。这样分配后,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在产品和产成品项目反映的都是实际成本,利润表的产品销售成本反映的也是本期已销售产品的实际成本。这种方法期末差异分配非常复杂,不便于产品成本计算的简化;另外,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在产品和产成品项目反映的都是实际成本,利润表的产品销售成本反映的也是本期已销售产品的实际成本,这样就不便于本期成本差异的分析和控制。所以,西方企业一般都采用第一种方法。项目十一变动成本法任务一本量利分析学习情景一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及基本假设一、本量利分析的定义 是指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的简称,亦称CVP分析。这是在把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基础上,研究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规划、控制的一种会计分析方法。利润=销售收入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若用:p——销售单价,X——销售量,a——固定成本总额,b——单位变动成本,L——利润,则上式为:L=pX-(a+bX)=(p-b)X-a由于本量利分析的各种数学模型均是在上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可以将该式称为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该式含有相互联系的五个变量,给定其中任意四个变量,就可求出另外一个变量的值。二、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定1.成本习态分析假定2.相关范围及线性相关假设3.产销平衡假定4.产销结构稳定不变的假定5.单一成本动因假设6.变动成本法假设7.关于利润的假定学习情景二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概念一、贡献毛益与贡献毛益率(1)贡献毛益①定义:是指产品销售收入超过其变动成本总额的金额,又称“边际贡献”、“贡献边际”或“创利额”。②分类:可分为单位产品的贡献毛益(Cm)和全部产品的贡献毛益(Tcm)③计算公式:单位贡献毛益(Cm)=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p-b贡献毛益(Tm)=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pX-bX利润=贡献毛益总额-固定成本总额=Tcm-a 由上式可见,贡献毛益首先要补偿固定成本总额,如补偿固定成本总额后还有剩余,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如贡献毛益不足补偿固定成本总额,那么企业就会发生亏损。(2)贡献毛益率(Rcm)①定义:是指以单位贡献毛益除以销售单价的百分比,或以贡献毛益总额除以销售收入总额的百分率。这表明每增加一元销售能够为企业提供的毛益金额。②公式:由上式可见,贡献毛益率和变动成本率两者相加为100%,即贡献毛益率(Rcm)+变动成本率(Rb)=1任务二盈亏临界点分析学习情景一盈亏临界点的计算盈亏临界点:是指当产品的销售业务达到某一点时,其总收入等于总成本,贡献毛益正好抵偿全部固定成本,利润为零,企业处于不盈不亏的状态,这种特殊的状态就称为盈亏临界状态,使企业达到盈亏临界状态的销售量或销售额之点即盈亏临界点,亦称保本点、损益平衡点。盈亏临界点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盈亏临界点销售量(简称保本量)和盈亏临界点销售额(简称保本额),前者以实物表示,后者以货币价值量单位表示。一、单一品种的盈亏临界点的计算二、多种产品盈亏临界点的计算企业在生产销售多种产品的情况下,其盈亏临界点分析就不能用实物量表现,而只能用货币表现。因为不同品种的销售量无法直接相加,因而也就无法直接应用以单一品种为基础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公式计算企业综合的盈亏临界点。多种产品情况下盈亏临界点的计算与分析方法:(1)分别计算法:此种方法是首先将固定成本总额分配给各种产品,每种产品分别按单一产品的预测方法计算盈亏临界点销售额。然后将各产品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额汇总,即可得出企业综合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在分配固定成本时,对专属固定成本可进行直接分配,对共同性固定成本则选择适当标准分配给各种产品。2)综合贡献毛益率法——计算多种产品盈亏临界点最常用的方法。 综合贡献毛益率法又称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法。是指先算出各种产品的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然后算出企业各种产品的综合盈亏临界点销售额,最后按产品的销售比重计算各产品的盈亏临界点。计算公式:例11-3见讲义(3)贡献毛益保本率法①贡献毛益保本率:是指固定成本总额占贡献毛益总额的比率②计算公式学习情景二盈亏临界图分析法一、基本式盈亏临界图特点: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固定成本不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总成本线是在固定成本线的基础上加上变动成本而得出的。绘制程序如下:(1)建立直角坐标系,以横轴表示销售量,以纵轴表示金额(销售收入和成本)。(2)绘制固定成本线。在纵坐标上,根据固定成本总额,以(0,固定成本总额a)为起点,绘制一条与横坐标轴平行的直线,即为固定成本线,它与横坐标轴的距离为固定值,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3)绘制总成本线。在该直角坐标系中以固定成本总额a为y轴上的截距,以单位变动成本b为斜率,作总成本直线Y=a+bX 。总成本线与固定成本线之间的距离为变动成本,它随产量变化而正比例变化。(4)绘制销售收入线。以销售单价p为斜率,过原点0作一条直线Y=pX,即销售收入线。(5)销售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即为盈亏临界点(保本点)。只要销售单价p大于单位变动成本b,销售收入线与总成本线在直角坐标系的第Ⅰ象限内必有交点,两直线的交点即为盈亏临界点。销售量低于盈亏临界点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高于盈亏临界点时企业处于盈利状态。二、贡献毛益式盈亏临界图特点:贡献毛益式盈亏临界图将固定成本线置于变动成本线上,使总成本线成为一条平行于变动成本线的直线,此种方法更形象地反映了贡献毛益的形成、构成以及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绘制程序如下:(1)建立直角坐标系,以横轴表示销售量,以纵轴表示金额(销售收入和成本)。(2)在第Ⅰ象限内以单位变动成本b为斜率,过原点0作一条变动成本线Y=bX。(3)以(0,固定成本总额a)为起点作一条与变动成本线相平行的直线,此直线即为总成本线Y=a+bX。(4)以销售单价p为斜率,过原点0作一条销售收入线Y=pX,则销售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即盈亏临界点。三、利润式盈亏临界图特点:利润式盈亏临界图反映的是利润与销售量的相互关系,其特点是省去了成本和收入与产销量之间的关系,使得盈亏临界图更加简捷,使人能一目了然地看出销售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绘制程序如下:(1)建立直角坐标系,以横轴表示销售额,以纵轴表示利润(负数为亏损)。(2)在此坐标系的纵轴上利润为0处画一条直线,表示盈亏平衡线。(3)在纵轴上寻找一点,此点位于亏损额等于固定成本总额之处,这一点即为利润线的起点。根据本量利基本公式,在横轴上任取一销售量,计算出相应的利润或亏损,与起点相连接,即为利润线。(4)利润线与盈亏平衡线的交点即为盈亏临界点。学习情景三安全边际一、安全边际的意义及其指标(1)安全边际:指企业实际或预计的销售量(或销售额)与盈亏临界点销售量(或销售额)之间的差量(或差额),称为安全边际量(或安全边际额)。安全边际量=实际(或预计)销售量-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安全边际额=实际(或预计)销售额-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安全边际量×销售单价(2)意义:安全边际可以表明从实际或预计销售量(额)到盈亏临界点销售量(额)之间的差距,说明企业达不到预计销售目标而又不至于亏损的范围有多大,这个范围越大,说明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越小,经营就越安全。(3)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还可以用“安全边际率”来表示:安全边际率:是指安全边际与实际(或预计)销售量(或销售额)之间的比率。公式如下:安全边际与安全边际率都是评价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指标,即指标数值越大,说明企业经营越安全;反之,指标数值越小,则企业经营风险越大。二、安全边际率与相关指标的关系:(1)安全边际率与销售利润率的关系。从盈亏临界点分析的角度考察,盈亏临界点销售量提供的贡献毛益只能为企业收回固定成本总额,不能提供利润。只有超过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即安全边际量)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安全边际额减去其自身的变动成本后的差额,也就是安全边际额中的贡献毛益,形成企业的利润。也就是说,当产品销售超过盈亏临界点一个单位的业务量,即可获得一个单位贡献毛益的盈利,利润=(安全销售量-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单位贡献毛益=安全边际量×单位贡献毛益(4-21)=安全边际额×贡献毛益率(4-22)而,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贡献毛益率(4-23(2)安全边际率与盈亏临界点作业率的关系。盈亏临界点作业率:是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或销售额)占实际或预计销售量(或销售额)的比率。由于企业实际或预计销售量包括安全边际量和盈亏临界点销售量两部分,可用图表示。 安全边际率与盈亏临界点作业率存在以下关系:安全边际率+盈亏临界点作业率=1(3)安全边际率与经营杠杆率的关系。即经营杠杆率与安全边际率存在着互为倒数的关系。企业的经营杠杆率越高,则安全边际率越低,企业经营风险越大;反之,经营杠杆率低的企业,安全边际率越高,经营风险越小。任务三变动成本法概述、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比较学习情景一变动成本法概述一、变动成本法定义变动成本法又称变动成本计算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产品成本计算时,以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直接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而将所有的固定制造费用(即固定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在发生的当期全额从当期收入中扣除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二、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的界定如下: 产品成本:是指随产品实体的流动而流动,能与销售收入相配比,其成本补偿期可能不只一个(如产品中与产量有关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应构成产品成本)。期间成本:是指不随产品实体的流动而流动,而是随企业生产经营持续时间长短而增减,其效益随期间的推移而消逝,不能递延到下期,只能于发生的当期从当期收入中全额得到补偿的成本。这类成本的补偿期只有一个。(如固定制造费用主要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而发生的,这些生产经营条件一经形成,不论其实际利用程度如何,有关费用照常发生,同产品的实际生产没有直接联系,并不随产品的实体的流动而流动,因而不能把它计入产品成本,而应作为期间成本处理。)三、变动成本法的主要特点变动成本法具有的特点是相对于传统的全部成本法而言的。一般来说,变动成本法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变动成本法是以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2.在变动成本法下,企业利润由贡献式损益表来确定3.变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学习情景二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比较全部成本法:指在组织常规的产品成本计算时,以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为基础,将全部生产成本(即制造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非生产成本(即非制造成本)作为期间成本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由于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对固定制造费用(即固定生产成本)的处理方法不同,因而使这两种方法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成本的分类不同、对存货成本的估价水平不同和分期损益不同等三个方面。一、成本的分类不同图表见讲义二、对存货成本的估价水平不同一般来说,广义的产品有销货和存货两种实物形态。在期末存货和本期销货均不为零的条件下,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最终要表现为销货成本(即已销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即在产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1)在全部成本法下,各会计期间所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同其他生产成本一样在完工产成品和期末在产品之间(按一定方法)进行分配;完工产成品在销售时,全部还需在已销产品和未销产品之间(按一定方法)进行分配。这样,已销产品、库存产成品、在产品均“吸收”了一定份额的固定制造费用,也就是说,各会计期末的产成品和在产品都是按全部生产成本(即全部制造成本)计价,既包括变动成本,又包括一部分固定制造费用。(2) 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成本,无论是在产品、库存产成品还是已销产品,其成本均只包含变动成本。这样,期末存货是按变动成本计价的,并不包括固定成本。(3)由此可见,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对存货的估价不同,且全部成本法的存货计价必然高于变动成本法的存货计价。三、分期损益不同(1)变动成本法的主要特点是,产品成本中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而把固定生产成本(即固定制造费用)当作期间成本,直接在发生的当期全额列入损益表,从该期销售收入中扣减,期末资产负债表中的在产品、产成品均按变动生产成本计价;(2)全部成本法则把变动生产成本和固定生产成本(两者统称为生产成本或制造成本)都计入产品成本,并使本期已销的产品和期末的在产品、产成品具有相同的成本构成。这个特点对分期损益计算有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当产销不平衡时,以这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为基础所确定的分期损益不同。学习情景三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变动成本法的优点1.变动成本法更符合“费用与收益相配合”这项会计核算的要求2.采用变动成本法,能够促使企业管理当局更加重视销售环节,防止盲目生产3.变动成本法能够大大简化产品成本的计算4.变动成本法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各种有益的会计信息5.变动成本法能对不同期间的经营业绩进行正确评价变动成本法的缺点1.变动成本法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2.变动成本法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的要求3.采用变动成本法会影响有关方面的利润项目十三短期经营决策任务一决策分析概述一、决策分析的一般程序1.决策分析管理会计中的决策分析是指企业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由各级管理人员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对未来经营战略、方针、措施与方法的各种备选方案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行测算和对比分析,权衡利弊,从中选择出最优方案的整个过程。 2.决策分析的一般程序(1)提出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2)收集相关信息(3)提出备选方案(4)选择最优方案(5)组织监督实施和信息反馈决策分析一般程序如图6.1所示:二、决策分析的相关成本1、相关成本是指与特定决策相联系的、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在决策分析中必须加以充分考虑的成本。如果某项成本只属于某个经营决策方案,若有该方案存在,就会发生这项成本,若该方案不存在,就不会发生这项成本,那么,这项成本就是相关成本。2、无关成本是指与特定决策方案无关联,或已经发生的成本。如果无论是否存在某决策方案,都会发生某项成本,那么就可以断定该项成本是该方案的无关成本。无关成本是在决策分析时不予考虑的成本。需注意的是,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的区分不是绝对的。有些成本在某一决策方案中是相关成本而在另一决策方案中却可能是无关成本。3、与决策相关的一些成本(1)差量成本(2)边际成本(3)机会成本(4)假计成本(5)付现成本(6)重置成本(7)可避免成本(8)可递延成本(9)专属成本(10)可分成本任务二短期经营决策的一般方法一、差量分析法1.差量分析法的定义管理会计人员在分析研究不同备选方案的预期收入与预期成本之间的差别基础上,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方法,叫做差量分析法,也称做差别分析法。2.与差量分析法有关的概念(1)差量:是指两个互斥备选方案同类指标之间的数量差异;(2)差量收入:是指两个互斥备选方案预期收入之间的数量差异;(3)差量成本:是指两个互斥备选方案预期成本之间的数量差异;(4)差量损益: 是差量收入与差量成本之间的数量差异,实际上就是两个互斥备选方案预期收益之间的数量差异。当差量收入大于差量成本时,其数量差异为差量收益;当差量收入小于差量成本时,其数量差异为差量损失。3.差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差量分析法是以差量损益作为方案取舍的标准,其基本原理如表13-1所示:表13-1差量分析表A方案B方案差量预期收入预期成本预期损益预期收入预期成本预期损益产量收入差量成本差量损益当差量损益>0时,应选择A方案;当差量损益<0时,应选择B方案。应该注意的是:(1)应用分析时,既可以采用分步骤计算分析的,也可以采用编制差量分析表的方式。(2)差量分析法所涉及的成本为相关成本,收入为相关收入;(3)两个备选方案并不严格要求哪个方案是比较方案,哪个方案是被比较方案,只要计算中遵循同一处理原则,决策结果是相同的;(4)差量分析法仅适用于两个备选方案之间的决策,如果是多方案决策,只能分别先进行两个两个方案的决策,逐步淘汰,确定最优方案。二、贡献毛益分析法1.贡献毛益分析法的定义贡献毛益分析法:是指在成本习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不同备选方案所能提供的贡献毛益的大小来确定最优方案的一种方法。应该注意的是:(1)这里所说的贡献毛益,是指各种产品所提供的贡献毛益总额,或每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所提供的贡献毛益。(2)在不存在专属成本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贡献毛益(总额)的大小进行正确的决策;在存在专属成本的情况下,首先应计算不同备选方案的剩余贡献毛益,然后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剩余贡献毛益(总额)的大小进行正确的决策。(3)在企业的某项资源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应通过计算、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单位贡献毛益的大小进行正确的决策。2.贡献毛益分析法的应用三、本量利分析法1.本量利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设第一个方案的固定成本为a1,单位变动成本为b1;第二个方案的固定成本为a2,单位变动成本为b2,且满足a1>a2,b1<b2,则两个方案总成本相等时,有a1+b1X=a2+b2X(1)当业务量X>X0时,第一个方案的成本Y1<第二个方案的成本Y2,故第一个方案优;(2)当业务量X<X0时,第一个方案的成本Y1>第二个方案的成本Y2,故第二个方案优;(3)当业务量X=X0时,第一个方案的成本Y1=第二个方案成本Y2的,两个方案效益相同。2.本量利分析法的应用任务三生产决策一、生产决策概述企业生产决策需要解决的问题多种多样,通常重点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生产或不生产什么产品。(2)生产多少产品。(3)如何组织和安排生产。生产决策常用的方法: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和本量利分析法等。二、新产品开发的决策见自编讲义13-5三、是否接受追特殊订货的决策见自编讲义13-6四、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1.需用量确定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1)自制方案不需增加固定成本,剩余生产能力不能转移。(2)不自制,剩余生产能力可以转移。(3)自制方案需要增加专属固定成本。运用:见教材13-62.需用量不确定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当零部件的需用量不确定,也可以采用本量利分析法进行决策分析,先计算出能保证补偿追加固定成本所需要的产量,亦称为成本临界点或成本分界点:补偿追加固定成本所需要的产量=每年需要增加的专属固定成本/(外购单价-自制单位变动成本) 任务四定价决策一、定价决策概述所谓定价决策,就是怎样为生产的产品选择一个适当的价格,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最佳。在实务中,企业定价一般都应考虑产品成本、市场需求、产品市场生命周期、价格政策法规以及其他等影响产品定价的因素。企业的定价方法具体包括成本加成定价法、市场基础定价法、新产品的定价方法、追加特殊订货定价方法、保本定价法、保利定价法、极限定价法、心理定价方法和折扣定价方法等等。二、成本加成定价法1.成本加成定价法的计算(1)成本加成定价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的价格必须首先补偿成本,然后再考虑为投资者提供合理的利润。(2)计算方法:它是在单位产品成本的基础上按预定的加成率计算相应的加成额,进而确定产品的目标售价。价格=单位产品成本+加成额=产品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加成率)按照计算产品价格所依据的产品成本不同,成本加成定价法进一步分为全部成本加成定价法和变动成本加成定价法两种。(1)全部成本加成定价法价格=单位产品总成本+(单位产品总成本×加成率)以总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目标利润/成本总额×100%价格=单位产品制造成本+(单位产品制造成本×加成率)以制造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目标利润+非制造成本)/成本总额×100%(2)变动成本加成定价法价格=单位产品总变动成本+(单位产品总变动成本×加成率)(6-9)以总变动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目标利润+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100%价格=单位产品变动制造成本+(单位产品变动制造成本×加成率)以变动制造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目标利润+固定制造费用+非制造成本)/变动制造成本总额×100%2.成本加成定价法的优缺点:三、市场基础定价法最优价格确定有公式法和列表法两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