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50 KB
  • 2022-06-17 16:10:07 发布

江苏2014满分作文《青春万岁》讲评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虚实  细节  唤醒  抒情——江苏2014满分作文《青春万岁》讲评及其他 青春万岁搬家的时候,老爸每运完一箱衣服,就得在床沿上坐一下,一言不发地歇。老妈有远视了,细小的东西,她得拿远点,挤着眼看,小扣子,小绳头,都攒着,慢条细理地装进一个素净的小布袋里。  都老了……我叉着腰站在屋中央,悲从中来:青春,终究敌不过生活的,戏要散场,照片要褪色,时间的洪流……  怎么回事?我面对着两摞一模一样的《简明日本语教程》,水蓝色的封面微微打卷儿,我激动得有些颤巍巍地打开扉页,老爸老妈一粗犷一娟秀的署名清晰可辨。  我捧着书,奔进屋里亮给他们看。我能看见他们的眸子“咯噔”一下,那是回忆之门打开的声音。  “当年《排球女将》可真火啊!”老爸伸脚“搓”来他的拖鞋,久别重逢似地摩挲它的底脊。  “小鹿纯子算现在的‘女神’,当时叫‘大众情人’。”老妈笑着补充道。  几十年前的青春火苗,竟把家里气氛“焐暖和”了,我感叹它的魔力。  一发不可收。那堆旧书像个兔子洞,老爸老妈的青春洪水一般从那洞口里涌出,堵都堵不住。  爸爸的《山乡巨变》、《活动变人形》,妈妈的池莉、王安忆、陈丹燕,书里夹着手绘的藏书票。  “找到了!”老爸捧着一本巴掌大泛黄的“工作日志”,就好像捧着一只轻盈的、易碎的、振翅欲飞的蝴蝶。  是一本手抄诗集,是青春的幻梦。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他那声音雄厚,我估计全楼道都听得见。  那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光河里,旧书里的碎屑逆着光纷飞。老爸不知疲倦地,一首一首地读着朦胧诗,像演讲的青年。老妈蜷着腿,抱膝,目不转睛地盯着老爸,像听吉他的姑娘。  他们的赘肉和皱纹,都被光影模糊,我只看见两双清澈闪亮的眸子。这陋室束缚不了他们,这凌乱的鸡毛蒜皮束缚不了他们,门口探头邻居惊奇的目光束缚不了他们。  他们心中的火还没熄,他们从未被生活磨平。  如果时光不能倒流,那么这一幕只能证明青春万岁,青春不朽。  老爸大口喘着气,坐回床沿上歇息,他的老式衬衫彻底汗湿。   他的眼中分明有泪。 我是在修改一篇教学论文时,无意间读到这篇江苏省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的。一下子就被震慑住了。我惊叹这位高中生有如此扎实全面的写作能力。你看,他只是借助于搬家这件再寻常不过的家庭琐事,却把“青春万岁”这个内涵演绎得如此完美,这般动人。你必须知道,“青春万岁”这个题目很抽象。“青春”可见,“万岁”无影,“青春”并且“万岁”,要浓缩于800字中,何其难也。我相信,一般的考生,因为年龄相近和思维习惯等原因,他的观念和意识里,第一感觉都会从自己这面着笔,想到的是“我”,“我”的青春,无非是,“我的青春曾很苦”,现在终于“悟”过来,“我的青春我做主”,“潇洒活一回”云云,歌词版套话,宣传语式表态;或干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牢骚满腹。这位却不。他“突然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生活,充满了生命力,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虽然已经步入中老年,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却永远浓烈鲜活”。(作者周响语)他果断从父母写不老的青春。这个选择非常重要和高妙。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写自己的青春,可以,但如何表达“万岁”这个意蕴,就得有不凡的手段,也就是我们常强调的“切入点”,既要关涉“青春“,又要统摄“万岁”。这背后涉及到的本质还是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后面将有具体涉及。 斗转星移,春秋代序——“年龄”便成了思维的“触点”和“起点”。老龄从青春走来,谁都一样,所以,这样写着,一方面,作者自己的情绪也会有所“蠕动”。另一方面,我们说,文章是写给读者(阅卷老师也是读者)看的,这实际上就激发了读者的思维活性,这种活性,不是急于扼杀,而是导其转向。不急于扼杀,是基于对读者的阅读引导,行文之初,必先令其上路,不上路就谈不上走路,所以需要描写;继而导其转向,不转向就会迷途。我们试着揣摩一下,假若你来续写,读完本段后,沿着本段的思路,你会怎样展开下文?我想大致会是这样:写自己的感慨,比如对父母关心少了,为儿不孝的自责,这是一条路子。还有一条,继续写父母坚持搬家劳动,表达父母的勤劳和对孩子的无私奉献和关爱,这是一条,很平淡普通的路子。再有一条就是,把这个片段当作引发情节发展的一个触点和主旨确立的一处立足点。因为虽说“岁月不饶人”,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大有人在。显然,作者是按第三条路子走的,所以,这样写下去,下文立意开拓方向定于“青春万岁”,就基本无离题之忧,只看你“攻城拔寨”,尽展其能了。这在结构上,叫“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了得!“王顾左右而言他”,你几乎看不出他下文要写什么,但一读下文,便立马豁然开朗,这是本文的第一个令我震撼的地方。犀利的阅卷者也必会在大量的平庸作文面前眼睛一亮。就应试作文来说,这太重要了。再抽出后文出现的《简明日语教程》这本书,同样可以具体分析这种“草蛇灰线”的作用。文中,它只是一本书名,“闪”了一次,可却是条重要“灰线”:结构上连接上下文,内容上暗示行为主体活动的关联逻辑。具体说,承上,它因搬家而出现在儿子面前,启下,它因儿子捧出“亮给他们看”,而引发父母回忆之门的“打开”,乃至于“老爸老妈的青春洪水”“一发而不可收”。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读者自会联想,父母年青时代的情趣爱好和青春做派、追求,跃然纸上,历历在目,而父母们当年热衷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与本书的逻辑关系(即学日语为看日剧,看日剧为励志)也就十分清晰,合情合理了。所以,它既是技巧的,更是内容的。这种一笔双关一石二鸟甚至三鸟的写法,实在高明。回到第一段,你可能会说,这很简单啊,是写他父母老态,细节,很真实生动。若是讲评,你的老师也可能会这么告诉你。可是,我要告诉你,这说法虽然没错,但几乎等于没说。因为,不要说你,恐怕初中生也能看出这是细节描写。问题是,这个细节描写有何用,仅仅是生动吗?又为什么第一段就来个细节描写?仅仅是为了先声夺人吗?不是。他根本不是为了写父母老态,因为这明显不是主旨。目的与文字背离,那岂不是上来就离题偏题了?其实,作者是有极为巧妙的精心构思和安排的。原来,他是想通过细腻描写父母的老态,来唤醒、激发读者相反的情绪反应,通俗地讲,就是要引你感慨:还是青年好,年轻好啊。有的同学可能马上要问了:这是不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啊?大而化之地定性,确实是,但又与一般文章给我们呈现的那种欲扬先抑有所不同。一般印象里的欲扬先抑,要真“抑”,更要真“扬”,形成鲜明对比才好。《战国策》中有一段“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但我们这位小作者显然并不是要“抑”“老态”,因为他知道,老态,是人生的正常阶段,没有人有权去贬抑, 再从局部细节看,对父母的老态,作者是静默接受的,甚至带着可亲、欣赏的眼光。但无论如何,读者阅读的最大心理反应毕竟是:他的父母确实老了,比不上年轻人了。这种由读者接受文本过程中自然引发的适度对比,必然产生相关联系和联想,及时巧妙自然地过渡到对小作者父母年青时代、青春岁月的关注,而不再纠缠于两个年代两种年龄孰优孰劣问题,所以,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蓄势”或气氛营造,其作用是让人“触景生情”,如同我们看狼牙山悬崖,首先是惊惧,但很快便是联想到当年“狼牙山五壮士”毅然决然舍身跳崖不做俘虏的悲壮行为,于是肃然起敬。所以,知道写作手法不是目的,还要深入到写作目的去思考,才是对今后的写作有益的思考。你读过这段后,有没有上面说的“还是年轻好啊”这个感觉,或闪过这种念头?相信一定有。这种“蓄势”,用时髦的理论来说,就是审美心理上的“同时反衬现象”。古诗文里给我们展示过这个道理。比如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对这首诗,前面几句就不说了,仅说第三句。写山林的幽静,不是以静写静,而是以动写静。有了知了的鸣叫,山鸟的啼鸣,诗人才感到更加幽静,诚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的“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诗人的情趣在幽静,因此,笔下不是死寂、沉寂、寂静,而是处于清静的状态,并且给人以幽雅的感觉,这是依然充满生命活力的所在。写蝉,写鸟,而且蝉在噪,鸟在鸣,目的就在于此。第一段细节描写,与此理同。果然,第二段一开头,就是个“都老了”的感慨。其潜台词就是:年轻真好,青春无限。这是由以上细节、情境自然“逼”出的,是“倒逼”“青春”出场。所以,这一段,小作者作为旁观者回到自己这边写感觉,一来要提振一下情绪。感慨抒情,情满自溢嘛,二来点题,扣题。你们看是不是?扣题了吧,但又不仅仅是扣题,还很抒情。“戏要散场,照片要褪色,时间的洪流……”,“戏”,现在多半是老龄人关注,老“照片”,常见老年人凝视。你看,短句蝉联,感叹味十足,抒情而有节制,从自己父母搬家呈现的老态,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戏”,联想到老“照片”,联想到“时间”,乃至更多。这就叫“发散思维”。但这里的发散并不是随意地一发,是精心选择、有方向和目标的,是把自己“摆进去”设身处地体验如父母般老年人才有的视角,看得出,小作者“入戏”不浅,感情真投入,因此真实、自然、老练。 顺着“时间的洪流”文字暗示,往下,一般写法是要让爸妈回忆“青春”年代了。可是作者似乎着意要再给读者一个惊喜,你看,他用了个“怎么回事”,跟自己紧张,也把读者的神经给绷紧了,跟上他的思维去了。原来,是两本一模一样的书——《简明日语教程》。这是眼前的,并非回忆。不仅如此,他竟然还在这“停”了一会儿,去描写书的封面装帧状况,老爸老妈的字迹的区别,还有自己的“激动”。然后才去叙写自己“捧书”“给他们看”,引发他们的回忆闸门打开。真敢写啊。一般人,恐怕也早就急着去写老爸老妈回忆中的情景了。譬如,老爸老妈回忆说,我们那时候喜欢读书,也崇拜明星,不过崇拜的都是些敢于拼搏的明星,不像你们今天崇拜白富美高富帅,什么什么的,云云。或者,直接写爸爸妈妈的自语,教诲,等等,可作者却没有这样去写。他显得毫不慌忙。他为什么敢这样淡定?又为什么要这么写?我先回答后一问。我考虑它有两个意义:一是,引发老爸老妈的“激动”,这个“激动”,其实已经悄悄并非常微妙地关合着本文的“青春”主题。诸位,您可能还没意识到,现在我郑重地提请您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二是,涉及到下文“回忆”“青春往事”的一个更佳的衔接方法。一般地,“回忆”或“闪回”,都要落实于某一事件或物件上。这里的回忆,要么经过儿子转述,要么让老爸老妈进行。不管是哪一种,似乎都要涉及陈述转换,如“爸妈回忆道”,“我看到爸妈进入到沉思之中”,等等,相信不少同学会这样写:这时,老爸看到一本《简明日语教程》,眼睛一亮,打开了往事记忆之门;那时候,我们多么崇拜某某某啊,所以学习日语,云云。但小作者却由自己拿着“道具”——《简明日语教程》,将读者径直带入由爸妈的感慨、说明话语所构成的“青春回忆”——我是否可把它们称作“史上最短青春回忆”?这种写法里,用诉诸听觉的“那是回忆之门打开的声音”,取代“爸妈回忆道”的老套叙述,既避免熟悉的学生腔,又丰富了情感体验。这些做法,平时一般的作文训练和指导很轻视,不大提示,一些老师也不大考虑,也有认为不值一提。确实,看起来似乎不是什么关键,殊不知,它也是一种作文能力,更是影响高考作文评分的重要视觉心理因素,需好好体会、掌握。现在回答他为什么敢在这停一停?当然是因为小作者有上述判断,他认为这样写效果较好。除此,他在这里“停一停”,我感觉还有个微妙的效果,就如电影的空白长镜头一样,留给观众思考回味:爸妈当年的勤奋阅读,字的风貌,“我”的现场感。否则,镜头填得满满的,容不得咀嚼,不见得是好。像一些港台电视剧,就有这个毛病。当然,港台剧打打杀杀类的,追求强感官刺激的,不留余味,那有另外考虑,还得另看。当然,停留时间不宜过久,否则就是舍本逐末了。所以,接下,便是老爸老妈看到儿子“捧”给他们看的书后的感慨发言。在这里,他惜墨如金,一人只给了一句话空间。看得出,同样经过了作者的精心选择。估计不少同学会这样写:老爸说,小子啊,你不知道,当年你老爸老妈学习日语,主要是为了看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啊。那时候,国产电视剧哪有现在这么丰富,你们真幸福啊。这样写怎么样?这样写,又是学生腔了,也明显不如“当年《排球女将》可真火啊”这样简洁有力的一句传神、精彩,甚至还“跑题”说了无用的话,因为你不是要拿青年或青春作今昔对比。 说到这里,我要批评部分老师了,往往只知道告诉学生某句,某字传神、精彩,却不会追问为什么传神、精彩。实际上,小作者文章至此,不多的段落,所有写法、文字,好就好在所打开的“虚”“实”空间大,就给了读者巨大的回味余地和想像天地。是不是?你看,这一“火”,是不是就把当年包括自己在内的青年人的炽热追求,青春朝气,以及这种氛围的全民性普遍性全给“虚”写出来了?“虚”的背后,留给读者巨大的“火”的想象空间,这便做“实”了文章内容。这与局限于写自己小两口子如何如何,技法、境界高下之别,何啻千万倍!这种行文的“虚实之道”,实在是多数同学作文时所欠缺的。因睹书而喷发青春激情,作者认为爸妈这边嗜书爱书等可写的已经写足了。于是写自己的观察反应,因为写到这里,他觉得又该扣一下题了,否则就会犯不可饶恕的技术性错误。这是必须的。于是,他用两个小段落,分别陈述和描写青春“火苗”的燃烧状态及效果。都是在扣紧题目,也为了强化抒情,但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丰沛文章的内容,让读者觉着文章有厚度,有嚼劲,有冲劲,十分传神,妙文不在于字多。接下来的一段是这样一些文字:“爸爸的《山乡巨变》、《活动变人形》,妈妈的池莉、王安忆、陈丹燕,书里夹着手绘的藏书票。”他叙述这些小说名字干啥?不还是为了内容拓展!告诉读者,爸妈当年的阅读欣赏趣味多着呢。青春,本来是五彩斑斓的嘛。这在写作技巧上,就是写“面”,常说“点面结合”,是不是?同学们意识到没有?这写法,又有点像古代名诗,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全名词并列,不用其他语词勾连。不用那什么“这时,我又看到爸妈保存至今的小说,什么什么的”。语文学习和能力,于此全被融化其中,不露痕迹。我特别注意到,对这种虚写之法,作者还似乎在结构上特意做了点错置。本来,它们具有与《简明日语教程》同样的性质和作用,可以把它们放到一起,而作者却特意从段落位置上将它们隔开,隔得还比较远。这就像我们使用物品一样,看到东西囤积多,往往就不太珍惜而大手大脚浪费使用,于是有意间隔一段时间,多次性小规模购物,节制使用,使钱的消费功能和效益扩大。同理,读者因这些书名的间断出现,而不断再生诸多美妙回忆,多好。品到这里,我就在想,其实,小作者写一本书几本书引发的爸妈回忆、感触,实实在在仍然是一种“虚写”。不是吗?青春的具体行为,具体思考,全都隐在背后,让读者去想,去回忆,去比附,甚至去放大,只要你有青春,你自然有自己的解读,而这正满足了读者的个性化阅读。尊重读者,唤醒读者,把阅读主动权还给读者,是极聪明的写法。若非得从写作技法来说个所以然,我想它无非是一种侧面取影的手法,因为正面不太好写,即使能写,800字也难于很好展开、完成和传达。这类手法,在传统文学文艺里也多被采用,最典型的如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民间艺术皮影,更是登峰造极,只是它正面取影而已。 我反复对比揣摩,其间偶尔提领点写作理论来,是想告诉同学们注意这些看起来不起眼或容易疏忽的东西,这些个写法,其实都是经典文之常法,也是一般高明写作的秘诀,关键是把它们“配置”好,使用好,但又决不能把这些东西当作首要,未写开去就先有套,本末倒置,更不能东拼西凑,生搬硬套。欲感动人,必先感动自己,再兼之以文章整体完备,一切便自然天成。同学们今后写作包括修改文章,要尽可能从意识上重视基础的根本的东西,逐步改变各种不良习惯,学习运用好的方法。接回前面。基础写作理论告诉我们,虚实相间,为文之道。这篇作文,我坚信,从一开始,小作者脑子里就有了判断:不能全靠实写,写实,而要虚实相生,这就有了先虚后实的总体框架,所以写得得心应手。虚的写足了,那接下来就不宜继续,他该老老实实写“实”了,便有了以下新情节,新展开。这个新“情节”是——一本巴掌大泛黄的“工作日志”引发的故事。这个由日志所引发的系列行为,是本文突出主旨的又一重大安排,也是高潮。“工作日志”,并不新奇,现在仍然有大量的使用者。在“日志”里寻素材,可写的对象内容就很多了,全看作者的需要。围绕日志,写什么呢?作者抓取的,是“手抄诗”。这是那个时代的“特色”。而围绕“手抄诗”来朗诵诗,也便成了本文又一个极其出色的“构思”!作者给我们展示了爸爸搬家现场的忘情朗诵,还有妈妈的虔诚聆听,以及自己的体验。写这些内容时,作者也投入了大量情感,细腻描绘了朗诵者的声音情绪变化,几类临时听众的情绪反应,所以,就让这种本来并不常见的画面,平添了无穷的魅力,魔力,读者的情绪,无不受到深深感染。这种感染,必然唤醒读者丰富的感觉记忆,强化主题表达。这种情节安排,因为有前面的各种叙写和铺垫,所以十分新奇而合理。这个情节内容,先天性就带有丰富的青春色彩;这个情节里,“青春”二字间隔出现三次,再三扣题;这个情节中,作者特别注重观察和感受的传达,用了最后五个独立小段来强化表达。其中最后的四个小碎段,还能悉心考究地穿插安排不同句式来作判断、假设、描写和叙述,传递“青春”的气息,发抒自己的感受,更把“万岁”这个概念给演绎清楚了。试想,去掉这四段,或减少某些个段落,是不是就立马缺了什么?我敢肯定,绝不会像现在这样神完气足。因为篇幅所限,对这五段具体内容和效果,就不再像前面那样具体讲析了,请大家自己琢磨、玩味。讲评基本结束的时候,有必要作个小结,顺便再讲点题外话。 首先,小结。我首先要与大家交流的是,讲评优秀作文目的是什么,讲听双方都必须清楚。从我讲评作文的多年经历和体会来说,我必须把我讲评的作文的真正优点挖出来,展示给大家,让大家有收获。但这种收获,又决不能仅仅是获得一点概念化抽象的作文理论,作文知识,如文章内容如何扎实,结构怎样合理等等,而主要是讲评对象具体的写作思路、写作心理机制在文本中的呈现状态,以使听众或读者能够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有所启迪和反思。有鉴于此,我今天讲评这篇优秀作文时,着重考虑的有三点:一是切入点。如我一开始就提示和强调的“从小作者父母这边写‘青春’”,这涉及写作起点,直接影响着后面的思路展开和所写的全部内容。二“结构安排与细节描写的目的和意义”。如我详细分析的“草蛇灰线”精巧布局和开头的细节“蓄势”和“激发情绪”作用,均非静态的原初意义或字典意义。三是“虚实之道”。如我在上面围绕几个书名所阐发的写作价值。这三点,需要大家好好理解和体会。寻找文本实际与写作理论的契合点,挖掘一点作文之道,在大家心里引发一点“戚戚感”,是我讲评作文始终不变的理念和目标。其二,有关作文体裁。这些年来,经过多方艰苦努力,高考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有了长足进步,但高中阶段的“恶补”,依然掩盖不了学生思辨能力整体不强的现实,偏激、偏执、武断,大话、空话、假话,自然屡遭诟病。于是,一些地方,部分师生高考写作重又拾起记叙抒情大旗,给我们吹来缕缕清风。本文的出现,表明这样的事实:文体重要,但绝非关键,中学生练就多面手,方能应对高考作文的各种挑战。而对主要的记叙和议论两种文体来说,虚实相生、细节体验或说理逻辑,恐怕就是它们的生命。最后,有关作文素材。毫不夸张地说,当前的作文教学,“素材”炙手可热,“素材”资料更是铺天盖地,过分推高它们的价值,实在有违写作原旨。回看本文,完全没有一般所说的“素材”,有的仅是一个家庭生活小片段,被小作者最低程度地合理“剪裁”“调配”“控制”,包括定调协音、细节白描、散点透视、定点聚焦、点染勾勒以及情绪唤醒和激发等,便使之成为一幅“微雕”精品,其成功处的确值得深思。(2014.8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