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 MB
  • 2022-06-17 16:09:06 发布

贵港市中考满分作文-第15课戊戌变法

  • 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这三幅图表揭示了什么主题?1895年《______条约》主要条款赔巨款白银2亿两(清3年/日4年收入)割领土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开口岸重庆,沙市,苏州,杭州设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影响: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这三幅图表又揭示了什么主题?虎代表英国,熊代表俄国,肠代表德国,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日代表日本。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国别租借地或割占地势力范围德国胶州湾山东俄国旅顺和大连长城北和新疆法国广州湾两广和云南英国“新界”和威海卫长江流域日本台湾和澎湖列岛福建 导言:假如你是19世纪末的一位知识分子,面对此种现象,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又做出了怎样的反应哪? 第15课戊戌变法 第15课戊戌变法课标要求: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阅读思考:一、为什么要变?二、变什么?三、康梁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四、怎样变?五、变的结果如何?六、变的意义是什么?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时代背景(第1-2目)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①代表:王韬、郑观应(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②主张:(经)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政)建立君主立宪制;(文)兴办学校③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没有付诸实践。为什么要变?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王韬和郑观应 二、维新思想的积极传播与实践者(第2目)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的思想核心:回顾必修3维新代表维新思想的核心思想核心或特点康有为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梁启超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变科举谭嗣同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变法才能救亡移花接木法鸣锣开道者倡民权冲决网罗-抨击旧制借用社会进化论观点 参考答案提示: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异: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对比人教版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梁、谭、严 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精彩言论梁启超(1873-1929):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谭嗣同: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冲决天之网罗,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严复(1854——1921):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康有为(1858-1927):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思考: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维新变法的先师?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什么会引起极大轰动?㈠借助孔子:⑴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背离传统可能一事无成;⑵根据国情采取的一种策略,以减少变革阻力;⑶说明维新派的保守、软弱,没有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㈡当时的背景与其理论:⑴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⑵洋务运动失败,需要一种新的救国方案;⑶他们的理论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1、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什么?(核心主张)2、变封建君主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众所熟知,由于康、梁等人士的推动,维新思潮在19世纪末最终演变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政治运动。问题是:①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②康、梁等人士为维新变法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哪些? 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公车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维新派的施政纲领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中外纪闻》与《时务报》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和保国会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①②③①要不要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三、康、梁维新变法的准备工作(第2-5目) ①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公车上书②康、梁等人士为维新变法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哪些?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通过这些活动,启发了民智、组织了力量、制造了舆论,使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康有为传播维新思想的万木草堂康有为联络1300多名举人给光绪帝上书的重大行动——“公书上书” 北京强学会遗址 思考:必修3涉及的知识点这一时期论战的顽固势力中包括洋务派,是不是表明这一派别比洋务运动时期落后了?提示:未落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超越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价值底线。 ①林、魏是中国近代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的贡献在于力图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长处、抵制外来侵略,而不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②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不是资产阶级思想。他们局限于船坚炮利和科技层面,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③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的是王蹈、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但他们的主张无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④以康粱为代表的维新派,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提出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学习西学、发展资本主义等主张,使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在维新时期形成了,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社会观念。思考: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是否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如何理解维新派同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教版观点) 四、百日新政(第5目,怎样变?变法内容)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百日维新囚禁光绪帝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 ①不甘作亡国之君;②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思考: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维新变法?俄国和日本;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思考:康有为会要光绪帝借鉴哪些国家的改革成效而颁行新政?为什么? 思考:以上政治法令与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时的主张有哪些明显差别?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想减少阻力;也说明维新派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光绪帝的“君权”之上,反映了维新派的阶级局限性。思考:邓小平说“改革也是革命”,以上法令有没有“革命”的部分?如何理解?这些法令有何意义?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举一例加以说明。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是什么?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日: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后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你如何理解梁启超这句话?与实际并不完全相符。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俄国倡导社会变革的十二月党人曾遭屠杀;日本明治维新:先自下而上推翻幕府统治。 1、政治:2、经济:3、军事:4、文化教育:参政,打击旧官僚资本主义发展增强军事力量西学传播 五、无力回天——变法的结果失败1、失败标志: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2、失败原因分析:(参考了人教版)根本原因:①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②旧势力的力量强大(悬殊的力量对比是根本原因)重要原因:③脱离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④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⑤变法手段单一: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说“采用改良方法”不科学,不改良何称改革?)⑥存在幻想依赖:对帝国主义的幻想;依赖的皇帝没有实权等等。 慈禧太后袁世凯 六、维新时期的遗产——变法的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为什么?)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为什么?)3、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为什么?)4、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例题解析: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比较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思想文化传统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强制推行,大刀阔斧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帝国主义时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第二种答案:(1)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2)康、梁在变法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如果变法成功,中国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戊戌变法名为变法,实为改变社会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3)但是变法没有发动群众,仅仅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因而是不彻底的。最后,戊戌变法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镇压而失败。⑷维新派通过光绪帝向全国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是资产阶级暂时、部分地获得政权,是一次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1995年上海高考题: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㈠内容:中国维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㈡作用:1.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2.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㈢原因:1.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强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2.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1994年高考题: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高考选择题:1.1895年成立的强学会是一个(92年.全国)A.学术团体B.政治团体C.秘密团体D.革命团体2.康有为向光绪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97年.全国)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3.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是:(96.上海)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宣统帝4.促成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是(96年全国)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D.“问题”与“主义”论战 5.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93年上海)A.爱国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B.光绪皇帝和部分清政府的官员C.开明地主阶级和爱国知识分子D.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阶级6.“百日维新”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是(90年上海)A.袁世凯的告密B.光绪帝被囚禁C.顽固派的强大D.帝国主义的破坏7.顽固派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1995年多选题):A.对变法法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B.把京津地区的兵权都抓在手中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D.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 8、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西方科技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9、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其中“跪着”主要是指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C、变法时没有实行早先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D、没有和封建主义思想彻底决裂10、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运动的是A、公车上书B、保国会成立C、强学会成立D、创办《时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