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50 KB
- 2022-06-17 16:01:4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09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原题解读】1、“绿叶”儿子(女儿)、学生、游子、赤子……2、“根”母亲、老师(教练)、家乡、祖国……3、“绿叶对根的情意”母子情(亲情)、师生情、桑梓情(热爱家乡、乡愁)、爱国情(游子、爱国赤子)……【考点解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浙江卷自04年自主命题开始,都是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还是第一次。从本质上讲,新材料作文脱胎于材料作文,但又不限制文体,同时保持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三自”,更具灵活性、新鲜性与开放性,也更能发挥考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新材料作文因其“新”的特点,容易给考生设置一些无形的障碍。笔者认为要写好这篇文章,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全面理解材料,不能脱离整体材料的意思另起话题,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就是说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而不是话题。如有的学生从材料中引出话题“情意”,则有可能偏题。第二,必须考虑绿叶与根的双元关系、辩证关系。根滋养抚育绿叶,绿叶才得以葱绿昌茂,绿叶心怀感恩之情,纵使飘零一生,也眷恋不忘根对自己的呵护。根作用于绿叶,绿叶反作用于根,这是相互的。有很多考生应该会提炼出“感恩”的观点,比如“游子对故土的感激眷恋”、“华侨对国家的回报感恩”“孩子对母亲的依恋爱戴”等等都可以,但是像一般的帮助别人,比如朋友之间的互相关心,情人之间的互相体贴,陌路人一个友情的微笑,身处尴尬时一份温馨的怜悯等等就与材料中的“感恩”之味有点距离,因为它们都脱离了“绿叶与根”的关系。第三,要写好这篇文章,对考生的的思维能力要求较强。近几年浙江省命题导向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激活学生库存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关注现实的认识观,引导学生心灵的真善美和思维的开阔和多样。如果考生能超越“感恩”,能从材料中品出根与绿叶的延续性关系——“给予与吸收,及再给予”,将个体心理上升为一种群体情感倾向,比如“乡愁的文化心理”等,则能写出一定的思想深度,容易得高分。总之,在全国大范围一片话题与命题的作文大潮中,今年的浙江卷昂扬走在“新材料作文”的行列,与全国卷Ⅱ及上海卷一起,情理兼重,相信积极参与生活,思考生活,注重生活积累与情感积淀的考生定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满分作文一归情
我到底该用怎样的情感,掺杂多少理智,才能将这份深植入每朵灵魂深处的情感说清道明。十六岁那年出远门,怀揣新鲜感飞至大陆另一端去寻访未知的世界。彼时还未理顺心情,只当是一次游历,所以心情愉悦地在异地街头说着外语过着外国人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下雨的日子,我站在街头无人陪同,周围的人语言不通,满世界都是陌生的字眼。脑海中突然泛起了韩少功在法国的挣扎——“全世界都是法语、法语、法语!……而我的心,却在归途……”我突然明白了,那种挣扎在内心的乡土情结有多么强大,那种归情,实质上就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最完美的体现。十六岁的我在归情中懂得了我对故土的热爱,也让我突然领悟了上一辈的离乡之人的愁思之源。当我看见年近古稀的余光中老人坚定地在厦大校庆上朗诵他那广为人知的诗作《乡愁》时,不知不觉我的眼眶盈满了泪水;当我看见在异国他乡的侨胞们在传递火炬时的护跑,我仿佛看见了五星红旗之下一颗颗忠贞的赤子之心向着太阳灼灼燃烧……归情,这份深沉的爱,在思乡之子的心中沉淀酝酿许久的岁月里,撑起一个民族不败的雄姿。所以,我想我是懂得索尼尔仁琴在归国那一刹的沉默的,我懂他在那份悲欣交集的归情得以实现之时的激动与哀叹;所以,我想我是敬佩钱学森的,敬佩他“岂以祸福避趋之”的勇敢的大义,更敬佩他身上那附属着的中国人的傲骨。是那一份落叶归根式的归属感集聚了人心的力量,才能让索氏在俄国灰暗天空中树起精神孑立的一帜,才能让我国的军事科学方面有了重大成就,从而推进了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复兴与强大。懂得这份纯洁的归情,让生命最初最美的回忆常在我心;深藏这份厚重的归情,让民族最强最醇的牵引常系我心;释放这份归情,这份属于每一个有爱的灵魂的颂歌。记住,这是你对你故乡的热爱,也是故乡的人对你远远轻轻、真挚无声的挂念和祝福……【点评】文章饱含深厚忠贞的赤子之心。举例所及韩少功、余光中、护跑侨胞、索尼尔仁琴、钱学森……看似信手拈来,点到为止,实则始终贯串“归情”,覆盖古今中外,意味深长。成熟雅致的语言,纯洁厚重的归情,写就富有真情意韵的散文,表现出相当高的写作水准,而且是在紧张的高考时刻完成的,难能可贵!
满分作文二脉脉乡情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的双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一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心中总是有些悸动。曾经是如此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枝杈与土地仅有几米的距离,然而叶儿毅然挣脱,任风翻飞,它飞旋:任车将它压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飞旋着动容的美丽。我问落叶,落叶不语,那该是由内散发的情愫,慢慢体会。直到那一年,阳光融融,拂过内心小小的激动,春风暖暖,却吹过心底淡淡的苦涩,门前的柏树窸窣作响,摇曳着内心的不舍,那一天我们举家迁往城里。远去了清晨那晶莹的露珠,远去了熏豆茶在乡土味中蒸腾出的清韵雅志,远去了春雨下撑着伞漫步于田埂的惬意。钻进门前等候的车内,望着阳光映衬出的古屋的倩影,记忆便尘封在这安详伫立的院落,在那渐渐远去的方向,我落泪了,止不住地落,从心底流淌出的。远离了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这时我仿佛能够真切得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林语堂的一篇随笔曾给予了我深深地慰藉。小时候的他住在鼓浪屿,离海很近,他常常和父亲在海边倾听海的沉吟,他常问父亲海的那边的图景,他向往着,终于他飞过了那道海,可海的这边依然深深地萦绕在他的心底。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这道海时,觉得其实它很小,而当我在海的那头遥望家乡时,它是如此渺远。”短短的一句话是如此意味深长,因为乡愁是人间最美的语言。每个生灵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牵引着它的一根丝,流淌着人间最美丽的情感。就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交界处有一条的的喀喀湖,上面住着一群乌鲁人,当日月斗转过多少个春秋他依然生活在浮岛上,当印加文明渐去,当温室效应袭来,他依然坚持固守,他们说:“那是根生长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动的。”那是多么简单却是那样动人的话语,带着那样寻找的愿望,带着按捺不住的依恋,再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手捧一杯清绿的熏豆茶,踱步于乡间小道,感受着那氤氲的湿气里弥漫着的泥土的芬芳,犹如泰伊的弥撒曲一般令人销魂,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融化了。随手拔起路边的野花,我惊诧于那根系的葱茏,是它生成了绚丽的色彩,那时我找到了一直追踪的答案。
青春的我正要扬帆起航,一卷书,一杯茶,蒸腾着脉脉乡情,在心底一直有灯塔照着我来时的方向。点评:思乡的文章容易落入无病呻吟的俗套,本文作者用心灵去感应,用睿智去认识,在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中感知绿叶对根的强烈的情愫,语言流畅,感情真挚。满分作文三绿叶对根的情谊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旧工作服,穿梭于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得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地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庇护的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那么,就让我们带着绿叶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点评】读罢全文,觉得每一个字都饱含着真情,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作者在缓缓的叙说中,展现出爷爷对故土的眷恋。选取曾使自己感动过的材料而写出的文章,才能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动。满分作文四绿叶对根的情意根,托起了绿叶,在春天。根,供起了绿叶,在夏天。根,让绿叶最后的玩一次,那是在秋天,直到冬天,绿叶再回到根的怀抱里,让它也休息一会儿。根有自己的想法:托起绿叶,让它感受到阳光的温暖,绿叶也有自己的想法,把自身的暖意,带回给根,让它享受到泥土外的温暖。根常对绿叶说,你迟早会翱翔于天际,而不在于你与我的这段日子里。绿叶会回答它,我知道,这是最后的煎熬。根笑着,从此托起绿叶。很快,根就撑不住了,但它仍用最后的力气,对绿叶说,来吧,扑进我的怀抱,让我再次保护你吧。绿叶不会,离巢的鸟,怎么会记得巢的温暖呢?直到根不再有力气托起绿叶,它才会发现,自己不再有机会翱翔于天际了,它会咒骂,对根的软弱恨之入骨,直到它悠然而下,发现根最后的容貌是如此凄厉,它才会后悔,会用最后的力气冲向它,安抚它,与它以同长眠。根会劝绿叶再一次爬上去,它会托起它,但绿叶拒绝了,越高的天际,越会迷失自我,与其忘了自己是绿叶,驾着威聂的风,过着触不可及,却随时会跌落的生活,还不如和你踏实的住在一起。根会哭,会笑,为绿叶的不争气而哭,为绿叶的醒悟而笑,它不知道,遥远的天际,是多么的危不可及。绿叶和根在一起的时光是最快乐的,陪伴着托起自己的根,抚慰着为自己受伤的根,说,我同样飞过。根会舍弃自己的身躯,为绿叶拦下雨雪,哺育着它,绿叶也会舍弃一切,用自己的身体滋润着它,它们都会说,来年再见。直至绿叶也在根的怀抱中长眠,根会呼唤它,醒醒吧,绿叶儿,天亮啦,我给你找了许多雨水呢。一滴滴雨水,掺着根的泪水,最后一次流在绿叶身上。
根终于把体内的泪水,都给了绿叶,但绿叶仍旧在睡,而根,也再无法呼唤绿叶了……来年,根又托起了绿叶,问它:你渴吗?满分作文五绿叶对根的情意当绿叶离开根后,感情就变做对根的思念。远离故国,这对怀有赤子之心的游子来说简直就是折磨!所以,我们就很好理解为什么美国极力挽留科学家钱学森,但他还是不顾一切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若是有人骂他傻,那这人一定是没有离过乡或是没心没肺的人,我就要说一句“谁解其中味”了。古人有着更强烈的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则是多数文人的心声,其中把这种情怀抒发到极致的,非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莫属。他从元军中逃脱返宋时曾感慨:“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古人惜墨如金,两句的感叹足以看出文山先生对宋土的无比挚爱。尽管古人对于“国”的概念有些狭隘,但我们绝对要对这片“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绿叶致以崇高的敬意。现在我才明白,叶子在树上出生成长,即使枯萎了也是紧落在根旁,随风而去的不过是寥寥数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叶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找到了最好的归宿。但也总有几片叶子不那么安分,自己在风中缥缈也就算了,却痴心妄想着把大树连根拔起。我不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是不甘于寂寞,亦或是受了别的大树的蛊惑?也布置他们对我们的根有怎样的情,是不共戴天的恨,或是平白无故的蔑视,还是心理变态的产物?只知道他们的行为可以用“以卵击石”、“蜉蝣撼树”或“螳臂当车”来形容。一片绿叶,或多或少总得到过根赐予的营养,但不知受了什么刺激,忘恩负义地扬言要拔树或“自成一树”,这实在是很可笑。这样蜕变的绿叶在宝岛盛产,却不是蒋介石的错。尽管委员长带了“国民政府”逃去了台湾,但他从没有想过让台湾独立,他只是把台湾当成了一根树干,想着凭借它有一天把*****这棵树干给锯了。这当然不可能成功!我们要知道的,是他从没想让台湾独立地成为一棵大树。如今台湾的“痴梦”,就是蜕变后的“国民叶”“民进叶”的产物,只能叹一声可笑!不管是“国民叶”还是“西藏叶”,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绿叶就是绿叶,永远成不了大树,这是我们所坚信的不争的事实。我们这些绿叶,既已明白中华古树之恩,就应挑起繁荣树叶之担,终尽落红护花之责,让我们的中华宝树永屹于世界之巅,与日月同辉!归依那份敬畏
余秋雨曾说:“浪漫的法国人以一种善意而真诚的嘲弄来重新理解法国文化;严肃的德国人在谦虚中用现代的眼光展现曾经的德国;而毕恭毕敬的我们正犯着一种将文化遗产贡奉起来的毛病。”现在看来,物质利益的大潮又把我们引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正犯着一种将文化颠覆过来的毛病。我们的心日益迷离,我们的根又在何处?行走人生,我们的目光又停在何方?在出版界、影视界,颠覆戏说之风方兴未艾。诸葛亮成了营销高手,潘金莲成了形象大使,孙悟空成了好员工,各类切割、拼凑的另类书籍在畅销热卖区总能找到席位。人们以此娱乐着,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在娱乐贱卖着自己的灵魂。如果一片叶子烂了,那无关痛痒;如果树上到处是烂黄的叶子,那就应该反思这棵树了。颠覆戏说的背后是传统文化教育和正史教育的缺失。我们用荒诞的颠覆迎合流行的口味,我们用冷漠的嘲弄掩饰浮躁的内心。“现在的愚蠢,不是指无知,而是指对流行观念的不思考。”我们的灵魂坚守的土壤若被侵蚀,我们只好迷失。无论我们走到何处,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面对文化践踏,不仅仅是愤世嫉俗,我们要做的还有自我反思: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文化消费者。我们文化良知的根一直在脚下,我们就不会因为些许风雨、些许蛀虫而干枯发黄。心存敬畏,我们就能找到人格坐标的原点。只有经济利益而没有社会责任,只有物质追求而没有文化责任,虚伪泛滥、矫揉造作的文化创作必然会离真正的文化越来越远。由此想到了陈寅恪的“四不讲”:“前人讲过的,不讲;近人讲过的,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归依那份敬畏,找到心灵的根,我们才能步履从容,化蛹成蝶。文化良知这棵树,需要我们一起呵护。如果环境有些许污染,就让我们用肺来净化空气。这种文化道义,我想义不容辞,这才是绿叶对根的情意!不要因社会丑陋而悲观失望,不要摧垮人们的信心,我们要做的是对内心的邪恶充满警惕。首先,浮躁成为颠覆的理由;然后,颠覆成为浮躁的借口。愿善良的人走出这样的“颠覆怪圈”,时时心存敬畏,任它密语斜侵,我只坐拥王城。
点评:这是一篇当之无愧的高考佳作。面对物质利益的大潮下的文化颠覆、文化践踏,作者“不仅仅是愤世嫉俗”,而且“自我反思”,寻求心灵之根——敬畏“文化良知”,表现出一个善良人的“文化道义”。题目“归依这份敬畏”,点亮了阅卷者的眼睛。感念我的中国色我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俯瞰脚下的一切。残阳将我的周身洒成一片金黄,金黄的晖光从我的手臂滑落下来,落入这一片土地上,我的高原色,我的中国色。我与高原一样,拥有同一种颜色。豪迈的西北风飒然而至,我的衣襟和裤脚唱着低哑粗犷的古歌。寂静,周围竟然没有一只飞鸟,没有一丛绿草,唯有我和高原,享受着歌声中与初民时代无缝无隙的交合,渺小而宏伟,虚幻又真实。我总是在不经意间捕捉到脑中浮现的画面。一千年,畏惧盗寇的商贾放弃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面对异族的武夫们丢弃千里烽燧和兵力甲胄,追逐着玉輦华盖,偏安向丰盈而又富庶的南方。北方黄土高坡徒留下无奈的叹息与莫名的荒凉。南方,多少游子心之所向,这里没有漫无边际的狂风碎沙,没有冰雪沉积的酷寒,没有强烈的紫外线照射,有令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有丝竹管弦的悠扬深长。这些柔情却将血汉的豪情壮志深埋,将历史掩盖在黄土之下。忽然想起那一头,一个与东方截然不同的世界。骄傲的麦哲伦为地图划一道道圆弧,充满野心的哥伦布手拿西班牙国王至中国皇帝的国书……我的心开始楸痛,正是因了这些汉子,西方领先世界,我们又在哪里。我的眼前看到那些忙忙碌碌的身影,斯坦因、华尔纳们正将整捆经卷盗出敦煌,让圣洁受到诬蔑,将昭陵的宝马凿下古壁。而恭立一旁的黄种汉子,手中握着一杆能将自己打倒的烟枪。我多么想指向苍穹,向它大声嘶吼,为什么它这样对待这片黄土地,真正的华夏血汉难道已变成坚守始皇陵的兵俑了吗?一动不动。中国啊!那个躺在病榻上八百多年,被欺凌两百多年的中国并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闪烁着丝绸之光,修筑万里长城,开凿运河,荡漾在豪情壮志中。
我多么想挥舞手中拳头,打醒日益退去金黄肤色的小白脸,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色,什么才是我们的肤色,和高原一样的肤色。中国为我们付出多少心酸,获得了多少回报。不,它需要的不是回报,它需要更加坚强的肌肉,更坚硬的骨骼,更沸腾的黄河般湍急的血流去守护高原黄,中国色。它需要正正的魂魄保卫它。让我们扎根在深邃的中华大地上吧,为祖国母亲的再次辉煌而激荡。 点评:以自己的眼去审视,以自己的手去触摸,以自己的心去感念,然后以我手写我心,解读历史的视角真实得让人有切肤之痛。突出“中国色”,渲染出强烈的画面感、色彩感,又是本文的一大亮色。2009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精选精评蔡宏伟选评【作文题】四、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无论我停在那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满分作文选评】绿叶·情意上虞市春晖中学王晓珊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的孩童。“好,我们一起回家。”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点评】这是我在互联网上最早读到的2009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当时觉着文章的作者有相当强的叙述才能,很难得。后来上虞的朋友告诉我,这篇文章是春晖中学的一个理科生写的,此人是2009年上虞市的理科状元。果不其然!写作中的议论、抒情,中等才份的人固然也能臻及极致;惟有叙述,非上上智不可。中国大陆当代文学鲜有好的叙述作品,与优秀人才不预此行当密切相关。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撷取爷爷离开乡村后在城市生活的几个片断,极省俭地表现绿叶离开根后的窘迫、痛苦。最后以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喊出“
我要回家”的心声作为全文叙述的高潮,既真切自然,又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原本就不限于老年人对习惯的生活方式的依恋,更有人对故土、对生命开始的地方的怀念和追问。归依那份敬畏一考生余秋雨曾说:“浪漫的法国人以善意而真诚的嘲弄来重新理解法国文化;严肃的德国人在谦虚中用现代的眼光展现曾经的德国;而毕恭毕敬的我们正犯着一种将文化遗产供奉起来的毛病。”现在看来,物质利益的大潮又把我们引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正犯着一种将文化颠覆过来的毛病。我们的心日益迷离,我们的根又在何处?行走人生,我们的目光又停在何方?在出版界、影视界,颠覆戏说之风方兴未艾。诸葛亮成了营销高手,潘金莲成了形象大使,孙悟空成了好员工,各类切割、拼凑的另类书籍在畅销热卖区总能找到席位。人们以此娱乐着,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在娱乐贱卖着自己的灵魂。如果一片叶子烂了,那无关痛痒;如果树上到处是烂黄的叶子,那就应该反思这棵树了。颠覆戏说的背后是传统文化教育和正史教育的缺失。我们用荒诞的颠覆迎合流行的口味,我们用冷漠的嘲弄掩饰浮躁的内心。“现在的愚蠢,不是指无知,而是指对流行观念的不思考。”我们灵魂坚守的土壤若被侵蚀,我们只好迷失。无论我们走到何处,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面对文化践踏,不仅仅是愤世嫉俗,我们要做的还有自我反思: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文化消费者。我们文化良知的根一直在脚下,我们就不会因为些许风雨、些许蛀虫而干枯发黄。心存敬畏,我们就能找到人格坐标的原点。只有经济利益而没有社会责任,只有物质追求而没有文化责任,虚伪泛滥、矫揉造作的文化创作必然会离真正的文化越来越远。由此想到了陈寅恪的“四不讲”:“前人讲过的,不讲;近人讲过的,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归依那份敬畏,找到心灵的根,我们才能步履从容,化蛹成蝶。文化良知这棵树,需要我们一起呵护。如果环境有些许污染,就让我们用肺来净化空气。这种文化道义,我想义不容辞,这才是绿叶对根的情意!不要因社会丑陋而悲观失望,不要摧垮人们的信心,我们要做的是对内心的邪恶充满警惕。首先,浮躁成为颠覆的理由;然后,颠覆成为浮躁的借口。愿善良的人走出这样的“颠覆怪圈”,时时心存敬畏,任它密雨斜侵,我只坐拥王城。【点评】这篇作文能得满分的理由,可能有两点。一是对绿叶与根的关系作了全新的解读,当代社会中的全体成员成了“绿叶”,敬畏“文化良知”就是我们的“根”;二是作者不仅有直面现实的勇气,而且在文中洋溢了抨击时弊匡护“文化道义”的赤诚。偏爱文史,有一定文采的学生,可以从这篇作文的成功里获取借鉴。脉脉乡情一考生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的双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曾经是如此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树杈与土地仅有几米的距离,然而叶儿毅然挣脱,任风翻飞,它飞旋;任车将它压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飞旋着动容的美丽。我问落叶,落叶不语,那该是由内散发的情愫,慢慢体会。直到那一年,阳光融融,拂过内心小小的激动,春风暖暖,却吹过心底淡淡的苦涩,门前的柏树窸窣作响,摇曳着内心的不舍,那一天我们举家迁往城里。远去了清晨那晶莹的露珠,远去了熏豆茶在乡土味中蒸腾出的清韵雅志,远去了春雨下撑着伞漫步于田埂的惬意。钻进门前等候的车内,望着阳光映衬出的古屋的倩影,记忆便尘封在这安详伫立的院落,在那渐渐远去的方向,我落泪了,止不住地落,从心底流淌出的。
远离了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这时我仿佛能够真切得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林语堂的一篇随笔曾给予了我深深的慰藉。小时候的他住在鼓浪屿,离海很近,他常常和父亲在海边倾听海的沉吟,他常问父亲海的那边的图景,他向往着,终于他飞过了那道海,可海的这边依然深深地萦绕在他的心底。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这道海时,觉得其实它很小,而当我在海的那头遥望家乡时,它是如此渺远。”短短的一句话是如此意味深长,因为乡愁是人间最美的语言。每个生灵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牵引着它的一根丝,流淌着人间最美丽的情感。就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交界处有一个的的咯喀湖,上面住着一群乌鲁人,当日月斗转过多少个春秋他们依然生活在浮岛上,当印加文明渐去,当温室效应袭来,他们依然坚持固守。他们说:“那是根生长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动的。”那是多么简单却是那么动人的话语,带着那样寻找的愿望,带着按捺不住的依恋,再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手捧一杯清绿的熏豆茶,踱步于乡间小道,感受着那氤氲的湿气里弥漫着的泥土的芬芳,犹如泰伊的弥撒曲一般令人消魂,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融化了。随手拔起路边的野花,我惊诧于那根系的葱茏,是它生成了绚丽的色彩,那时我找到了一直追寻的答案。青春的我正要扬帆起航,一卷书,一杯茶,蒸腾着脉脉乡情,在心底一直有灯塔照着我来时的方向。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一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心中总有些悸动。【点评】文章中一再出现的熏豆茶,让我疑心作者是湖州市辖区的考生。多年前在南浔喝过这玩意,是乡土味很足的饮料。难得这位作者的惨淡经营,藉助一杯熏豆茶串起了脉脉乡情!全文既有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又有林语堂、乌鲁人的动人事例,更有作者对乡土之根的哲理思考。内容丰富,抒情浑厚,议论有深度,在侪辈中确属鹤立鸡群之作。文章除语言表达上的流畅华美外,结构上也注意到了虚实映衬、前后照应。这在考场作文中殊为不易。
归情一考生我到底该用怎样的情感,掺杂多少理智,才能将这份深植入灵魂深处的情感说清道明。十六岁那年出远门,怀揣新鲜感飞至大陆另一端去寻访未知的世界。彼时还未理顺心情,只当是一次游历,所以心情愉悦地在异地街头说着外语过着外国人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下雨的日子,我站在街头无人陪同,周围的人语言不通,满世界都是陌生的字眼。脑海中突然泛起了韩少功在法国的挣扎——“全世界都是法语、法语、法语!……而我的心,却在归途……”我突然明白了,那种挣扎在内心的乡土情结有多么强大,那种归情,实质上就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最完美的体现。十六岁的我在归情中懂得了我对故土的热爱,也让我突然领悟了上一辈的离乡之人的愁思之源。当我看见年近古稀的余光中老人坚定地在厦大校庆上朗诵他那广为人知的诗作《乡愁》时,不知不觉我的眼眶盈满了泪水;当我看见在异国他乡的侨胞们在传递火炬时的护跑,我仿佛看见了五星红旗之下一颗颗忠贞的赤子之心向着太阳灼灼燃烧……归情,这份深沉的爱,在思乡之子的心中沉淀酝酿许久的岁月里,撑起一个民族不败的雄姿。所以,我想我是懂得索尼尔仁琴在归国那一刹的沉默的,我懂他在那份悲欣交集的归情得以实现之时的激动与哀叹;所以,我想我是敬佩钱学森的,敬佩他“岂以祸福避趋之”的勇敢的大义,更敬佩他身上那附属着的中国人的傲骨。是那一份落叶归根式的归属感集聚了人心的力量,才能让索氏在俄国灰暗天空中树起精神孑立的一帜,才能让我国的军事科学方面有了重大成就,从而推进了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复兴与强大。懂得这份纯洁的归情,让生命最初最美的回忆常在我心;深藏这份厚重的归情,让民族最强最醇的牵引常系我心;
释放这份归情,这份属于每一个有爱的灵魂的颂歌。记住,这是你对你故乡的热爱,也是故乡的人对你远远轻轻、真挚无声的挂念和祝福…… 【点评】 据杨海明先生的访谈记录,启功先生生前说过这样一段妙语:“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人诗是嚷出来的;宋人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高考满分作文似乎也可作类似的分类。那位春晖中学考生及疑似湖州考生的文章属于“长出来的”;这篇《归情》则属于“想出来的”。作者的长处不在为自己的情感抒发创造一种形式,而是通过对相关连的材料的组织来找到一个贮存自己情感的容器。他让他的材料帮他说话,因为他相信这些材料比他说得更好。结果,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