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7.00 KB
  • 2022-06-17 15:51:12 发布

高中语文 王维诗四首 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选修1-唐诗宋词元曲鉴赏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1.王维诗四首【诗人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有“诗佛”美誉。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曾奉使出塞,回朝官尚书右丞。安史之乱,身陷叛军,接受伪职。受降官处分。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王维在盛唐时期以开阔的胸怀,细腻的情感对山水田园进行吟咏,对自然景物加以赞美,为后代留下了诸多美妙的诗篇。他把自己对于绘画色彩的领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寓于山水田园诗中,形成了两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诗中有画、以禅入诗,让读者既有对想象中美景的向往,又有对人生的深层次哲学思考。王维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恬静的诗篇,然而他的一生却并非如诗歌般表现得那么恬静安然。我们期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王维的散文,研究一下王维痛苦挣扎的一生。【作品简析】【★★★背诵】(二)辛夷坞[wù]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è]。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辛夷花禅诗、禅画——王维《辛夷坞》诗只短短四句,其中展开出来的禅意诗思,却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在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没有生的欢乐,也没有死的悲哀,得之于自然,又回归到自然。这是一个何等静谧空灵的境界。听不到一丝心灵的震颤,仿佛连时空界限也已泯灭。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主旨)【注释】辛夷坞辛夷坞[wù]本是辋川山庄的一个地名。坞,四边如屏的花木深处,或四面挡风的建筑物。如:花坞;竹坞;船坞(在水边建筑的停船或修造船只的地方。【扩展阅读】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miǎo树梢]。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王维的《辋川集》给人的印象是对山川景物的流连,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篇章表现诗人的心情并非那么宁静淡泊。这些诗集中在组诗的末尾,象《辛夷坞》下面一首《漆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颇有些傲世。再下一首,也是组诗的末章《椒园》:「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就更含有《楚辞》香草美人的情味。裴迪在和诗中干脆用「幸堪调鼎用,愿君垂采摘」把它的意旨点破。因此,若将这些诗合看,《辛夷坞》在写景的同时也就不免带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为香木,多次写进自己的诗篇,人们对它是并不陌生的。它每年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那高高的枝条上绽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背诵】(四)观猎风劲角弓鸣,[1]将军猎渭城。[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3]还归细柳营。[4]回看射雕处,[5]千里暮云平。【注释】[1]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角弓鸣:指拉弓放箭声。[2]渭城:秦咸阳故城,今西安西北渭水北岸。[3]新丰:今陕西临潼县新丰镇一带。[4]细柳营:西汉名将周亚夫的驻军处,在今咸阳市西南二十里。[5]射雕处:指射杀猎物之处。【译文】角弓上的箭射出了,弦声强风一起呼啸!将军的猎骑,飞驰在渭城的晴郊。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锐敏捷的鹰眼,积雪溶化了,飞驰的马蹄更象是风追叶飘。转眼间,猎骑穿过了新丰市,驻马时,细柳营已经来到。回头看,那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无垠的大地啊,暮云笼罩着原野静悄悄。【解析】体会诗歌中气氛急缓的变化,领悟对比的表现手法的作用。自读诗歌后的资料信息对诗歌的分析。体会诗歌起承转合的节奏变化。问:诗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于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此诗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狩猎时风劲鹰疾,气氛相当之紧张;猎后风定云平,猎手们心满意足,踌躇满志。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消长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这首诗写一次打猎场面,其中蕴含着诗人的豪情壮志。(主旨)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诗题一作《猎骑》。从诗篇遒劲有力的风格看,当是王维前期作品。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遄[chuán快速]飞。至于其艺术手法,几令清人沈德潜叹为观止:「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唐诗别裁》)诗开篇就是「风劲角弓鸣」,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用角装饰的硬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角弓鸣」三字已带出「猎」意,能使人去想象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射猎场面。劲风中射猎,该具备何等手眼!这又唤起读者对猎手的悬念。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这发端的一笔,胜人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人,「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时平原草枯,积雪已消,冬末的萧条中略带一丝儿春意。「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三句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疾」「轻」下字俱妙。两句使人联想到鲍照写猎名句:「兽肥春草短,飞鞚[kòng马笼头,如:鞚鞍(马笼头和马鞍),常借指马]越平陆」,但这里发现猎物进而追击的意思是明写在纸上的,而王维却将同一层意思隐然句下,使人寻想,便觉诗味隽永。三四句初读似各表一意,对仗铢两悉称;细绎方觉意脉相承,实属「流水对」。如此精妙的对句,实不多见。以上写出猎,只就「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点染,不写猎获的场面。一则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二则射猎之乐趣,远非实际功利所可计量,只就猎骑英姿与影响写来自佳。颈联紧接「马蹄轻」而来,意思却转折到罢猎还归。虽转折而与上文意脉不断,自然流走。「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隔七十余里。此二地名俱见《汉书》,诗人兴会所至,一时汇集,典雅有味,原不必指实。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用来就多一重意味,似谓诗中狩猎的主人公亦具名将之风度,与其前面射猎时意气风发、飒爽英姿,形象正相吻合。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写到猎归,诗意本尽。尾联却更以写景作结,但它所写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遥接篇首。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堪称妙笔。七句语有出典,《北史·斛[hú]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狩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此言「射雕处」,有暗示将军的膂力[lǚlì体力;力气]强、箭法高之意。诗的这一结尾遥曳生姿,饶有余味。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至如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遣词造句用得准确精当,“枯”、“尽”、“疾”、“轻”、“忽过”、“还归”,体物精妙,传神。,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所有这些手法,又都能表达人生意气与豪情。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自读训练(一)积雨辋川庄作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lí]炊黍饷[xiǎng]东菑[zī]。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zhuàn]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jǐn],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注释】①蒸藜[lí]: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②菑[zī]:已开垦一年的土地,这里泛指田亩。饷:本义:给在田间里劳动的人送饭。③朝槿:即木槿,落叶灌木,夏秋之季开花,朝开暮谢,古人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④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可以煮来佐餐。【翻译】连雨季节,天阴地湿,幽静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勤劳的农妇蒸藜炊黍,送给在村东田地辛勤耕耘的家人。广漠无际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日幽静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啼鸣。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木槿晨开晚谢;在松下采摘露葵,留着清斋素食。我已和村里的人相处得很融洽,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我了。【解析】写诗人归隐的辋川秋天雨后的场景,把积雨中的秋原写得入神入化,诗中「漠漠」和「阴阴」四字自然贴切,画龙点晴。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chì]天壤云泥!「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参看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卷十)【训练】阅读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完成题目:(1)王维,字_________,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是盛唐_________诗派的代表人物。(2分)(2)“积雨空林烟火迟”中的“迟”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3分)答:(3)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意境?(3分)答:【参考答案】(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答田园也可)(2)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3)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和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qiè,满意]、情景交融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三)送沈子福归江东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送沈子福归江东①杨柳渡头行客稀,罟[gǔ]师荡桨向临圻[qí]②。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注释:①沈子福,不详。全唐诗作沈子。②罟师:渔人。此指船夫。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其集中尚有《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一处。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送别友人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主旨)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行之地的景色。渡头、杨柳,显出送行和分别已在眼前。唐人有折柳送别习俗,此处烘托了送行之时的气氛。行客稀,可见渡头之冷清,反衬出离别的伤感。七绝的第三句多是全篇的关键。这一承转句的作用在于开拓诗境。格调的高下,笔法的工拙,要看这一句。本诗的第三句以春色比友情,可以说是翻空出奇。朋友的惜别相思之情,同季候上的春色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但诗人用这一比喻,却使人觉得诗格外生色。不仅是因为这个比喻新奇。而且它能化无形为有形,能将主观情感转变为客观事象。于是“相思”成了目可以视,耳可以闻的东西。似乎它的浓淡,深浅,也都可以体察入微。一句话,“春色”即为“相思”的表征。人们对春色的所有美好感觉、印象,乃至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对春色的歌咏,此时也都成了“相思”一语的丰富内涵。这是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满江南江北,情亦满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写离愁别苦,别情已经充盈了满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妙合无间,耐人寻味。后二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时值春光无限、桃红柳绿之际,大江两岸春光明媚,诗人觉得心中对友人无限惜别之情,正如眼前所见的一派春光,弥漫于大江南北,随友人一同归去。3.鉴赏要点此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比喻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诗中既写出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也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附录:王维及其名句王维(701-761),字摩诘,人称“诗佛”,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王孟”。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钱钟书有《王右丞集》。王维诗特点清新、恬适、闲逸、静穆、淡泊、深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景动静结合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变化。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北宋的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7岁时所作,王维从15岁起,游学于长安数年。他早年以积极进取的态度热衷于仕途。)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离开长安凉州劳军的途中,其心灵被雄伟粗犷的大自然以及激昂的爱国热忱强烈的震撼了。)竹里馆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出生于一个佛教气氛浓厚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母亲崔氏是虔诚的佛教徒。且他所生活的年代是佛教禅宗大盛的时候。张九龄的罢相和陷贼的经历给了他莫大的打击。40岁以后他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诗作好写秋景,而且常常把秋景写得生机勃勃,清新可爱,本篇尤其突出。诗人把山村秋夜的寻常景物写得极富有生气,虽然是静夜,却毫无萧瑟孤寂的气氛。作者对美好的自然景色独具慧眼,一往情深,而且还一反常情,认为即使春芳消歇,也不要紧,秋意比春色更为迷人,同样使人留恋。充分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高洁情怀。)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漫步在江水穷尽的地方,静坐看彩云在空中升起。这是心情悠闲自在到了极点的表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意为: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这里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王维诗四首[鉴赏·探究·练习]讲解1.第一题命题意图: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写景抒情特色。参考答案:此诗写辋川之夏景,给人以画意盎然的印象。“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于白鹭描绘其飞行,而黄鹂则直说其啼鸣。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此正可谓“诗中有画”。2.第二题命题意图:了解王维《渭城曲》和《送沈子福归江东》二诗中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前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主要写“朝雨”和“柳”两种景物。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暗含依依不舍之意。路上行人和车辆扬起的微尘被“朝雨”沾湿,“客舍”和柳枝在“朝雨”的浸润下显得格外清新,就在这样的背景中与友人劝酒惜别。这是以景衬情;《送沈子福归江东》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别之际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情谊,而第三句正是承前二旬所发,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感情。诗人巧设比喻,以有形可感的春色来比喻无形的相思,且境界辽阔,这是以景喻情。二诗都是借景抒情,收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3.第三题命题意图:学习此诗写作上对比手法的运用。参考答案:尾联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角弓鸣”,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千里暮云平”,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4.第四题命题意图:感悟王维诗中词语运用的精当与效果。参考答案: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喧、动】喧,喧闹;动,摆动,指莲叶纷纷向两边披分之状。在空寂的竹林中有一片喧闹之声,又见到渔舟归来莲叶摇动的情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写出了人的悠闲自在之态,表现出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美。【飞、啭】飞,飞翔;啭,呜叫。这是词句的互文见义,互文成景。在广阔的背景和画面(漠漠水田和阴阴夏木)之中,“飞”和“啭”划破了这一片宁静,使环境格外空灵、鲜明,于“诗中有画”中,见出诗人宁静淡泊情怀。【发、开】此处都是开放的意思。山中静寂无人,一片宁静,辛夷花悄悄绽开它红红的蓓蕾,花期一过,又纷纷凋落,无人欣赏,自生自灭。以花开写山幽,画面清新,以动衬静,更显山之空灵。【落、空、惊、鸣】落,凋落;空:空旷;惊:惊动;鸣:啼叫。以花开写山幽,又值夜晚,连月出都能使林中栖息的鸟儿惊起呜叫,可见山中是多么清幽和空旷。这是以动衬静的突出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