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2.18 KB
  • 2022-06-16 13:12:08 发布

格林童话汉译流传与变异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万方数据148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板)2008/02总第198期《格林童话》汉译流传与变异付品晶:⋯⋯⋯⋯⋯⋯一⋯⋯⋯一⋯⋯⋯⋯⋯⋯⋯⋯⋯⋯⋯⋯⋯⋯⋯⋯⋯⋯⋯⋯⋯⋯⋯⋯⋯⋯⋯⋯’。:j【摘要】格林童话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开创、探索、成熟和新变四个时期和三次高潮,不同时期译本的!;样态变迁折射出中国历史语境的不同以及译者翻译策略的迥异。笔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典型译本的比{i较以及译者主体性发挥的衡量,来探索童话译介的规律。{i【关键词】格姝童话;汉译本;发展轨迹;译本比较i;中图分类号:1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2—0148—03;i⋯⋯⋯⋯⋯⋯一⋯⋯0⋯⋯⋯⋯⋯⋯⋯⋯⋯⋯⋯⋯⋯⋯⋯⋯⋯⋯⋯⋯⋯⋯⋯⋯⋯⋯⋯⋯⋯⋯‘’基金项目:本论文属于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文号:07BWW004作者简介:付品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虽然“忠实于原文”是译者的翻译理想,但事实上,翻译是“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对另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改造、变形与再创作”uJ。不同时期的译者,由于所处文化环境和个人素养的不同,其“先在结构”相差很大,这种“先在结构”的差异使同一部原著出现了不同的译本。格林童话在中国的百年历程,产生了上百种译本。本文希望借对格林童话汉译本发展轨迹的研究,探析文化语境的不同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从三个时期典型译本的比较分析,探索童话译介的规律。一、《格林童话》汉译本的发展轨迹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经了天翻地覆的变革,此间,格林童话译本随着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样态的巨大变迁而形态各异。总体来说,格林童话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四个时期:开创期、探索期、成熟期和新变期,和三次高潮:二三十年代第一次高潮、五十年代的第二次高潮和新时期第三次高潮。白话运动前的译本均采用文言译法,第一个把格林童话译介到中国的周桂笙用文言译成12篇格林童话。1915年的时谐译本用文言译介48篇。这两种译本选择文言译法与当时的语言环境密切相关。清末民初的知性读者习惯于阅读文言作品,非文言写成的作品在他们看来缺乏文学性而受排斥。囿于接受语境,周桂笙等自然选择文言文翻译格林童话。但当时书面与口语的严重分离造成了大众群体与文言相隔甚远,所以文言译文影响了翻译文学读者圈的扩大,影响到格林童话的传播与接受。另外,此类文言译本纵使如胡从经所说“比较平易活泼”,但还是“和儿童不很接近”.“况且童话的特点,就在于4,JL说话一般的文章,现在他用古文腔调说起来,弄得一点生趣也没有了。"【2“Rt84)因而无法走向普通大众,但它们所具有的开拓意义却无可否认。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革命先哲提倡文学语言平民化,坚持白话写作代替古文写作,白话文的提倡影响着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翻译。同时,国人的儿童观念也由“父本位”转变到“儿童本位”。于是,格林童话由古文翻译经过半白半文,最后进人白话文翻译,译语也由成人语言的操纵到儿童语言的初成,童话开始以儿童文学的面貌正式进入中国儿童的视野。随着白话运动和儿童文学运动的微波渐起,格林童话的译本也进入了探索期。孙毓修、茅盾共同编著的《童话第一集》,文言成分减少,已有大部分白话肌体。那时的儿童很多都是看着这套《童话》长大的,张天翼在《张天翼论创作》一书中回忆说:“十几册商务印书馆的童话,孙毓修先生编的。有许多字不认识,母亲就读给我听⋯⋯商务中华那时所出的童话都看全了。,,【3J(P.’7)显性教育观居于那时知识分子头脑,格林童话经过这样的过滤,出现了孙毓修等人教训性语言,当时就遭到了儿童的不满。赵景深说:“儿童对于儿童文学,只觉他的情节有趣,若加以教训,或是玄美的盛装,反易引起儿童的厌恶。我幼时看孙毓修的《童话》,第一二页总是不看的,他那些圣经贤传的大道理,不但看不懂,就是懂也不愿去看。”L4“只黝’此后,从黄洁的《童话集》到安愚、干之等的译文,文言色彩渐退,白话语体初成,且训诫话也少很多。这一时期,王少明对德语版的格林童话进行选译探索,第一个从德语直译了《格尔木童话集》。该译本在语言和忠实度上都上一个台阶。赵景深、封熙乡、谢颂羔、李宗法等转译格林童话片段,结集成《格列姆童话集》、《德国民间故事集》等。 万方数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2总第198期这些“尝试集”扩大了格林童话在中国的影响,同时也使其白话译语渐趋成熟。二三十年代,格林童话的翻译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各种转译本纷纷问世,同时还有一些期刊《当代文艺>、《开展》等进行刊载。虽然很多版本的译文有大量的删减和杜撰,但为后来的成熟译本做了铺垫。格林童话在中国的第一个全译本是1934年的魏以新译本,魏译本传达了全集的文本信息,在语言和源语国文化蕴含的传送上,都远远超过前期译本,也是之后很难企及的榜样。在首次高潮后的三四十年代,林俊千的《格林姆童话》、徐达年的《德国童话集》等一些选本相继出版。但这一时期的译介仍处于相对低谷状态。当时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翻译家都投入到救国救民的战争中,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翻译上。新中国的成立为文化的重建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20世纪50年代伊始,翻译工作开始受到政府的重视,第一次文学翻译工作会和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的召开讨论了译什么、怎么译,怎么译的讨论影响了翻译家译介策略的选择。同时,儿童教育被提到了“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地位。在此氛围下,格林童话的译介出现了第二次高潮,这一期间的译本主要是俄语转译本,如丰华瞻、丘陵等的译本。新时期,儿童的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扩大了儿童的阅读需求,但国产儿童文学杰作的相对贫乏不能使其得到满足。于是,外国童话的翻译日渐高涨,90年代以来格林童话的译介再掀高潮,杨武能译本的诞生是这一高潮中的浪尖。前人的译介经验,新时期童话本体意识的日渐成熟,再加上译者丰富的德语翻译经验,带来了格林童话译介史上一次质的突破与超越。杨译本的超越主要体现在语言和文风上:语言的“儿童化”、“中国化”是译者“通变”意识的体现,而格林童话质朴、幽默文风的保留正是译者严谨译风的表达,两者的有机结合即保证了童话的受众面,又再现了童话固有的韵致和风格。格林童话的译介经历了从零散到系统。再到日趋成熟的过程,从20世纪初的片段到三四十年代全面的译介再到90年代的突破与超越。不同时期读者的口味不同,为契合当时读者的审美偏向,译者遵循的翻译理念和采用的翻译策略各不相同。:、典型译本的比较分析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格林童话汉译本是魏以新译本和杨武能译本,而时谐译本的文言走向则代表了首批译者的价值取向和当时的文化语境。笔者拟比较这三个译本,从它们的不同“阐释”来探讨译者对原作内容和风格的忠实传达及译者阐释过程中主体性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我们参照的原文版本是权威版本Philippreelamjunstuttgant1989年出版的三卷本。《格林童话全集》的首篇,也是名篇《青蛙王子》,讲述的是被施了魔法的王子“青蛙”和小公主的爱情故事。先看不同译者对童话的开篇的译介,笔者意欲从开篇译句洞察译者对原著的忠实度,因为是否忠实原著始终是对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德语原文:InaltenZeiten,alsdasWUnsehennoehgeholfenhat,lebteeinmaleinkonig,derhattewunderschsneT∞hter.Diejttngstevonihnenwar80sch_fSn,dassdieSonnese]ber,diedoeh80vielessehongesehenhat,sichverwunderte,sooftsieihrinsGe—siehtschien.时谐译本:夕阳将下,暮景苍茫,一幼稚之公主⋯⋯魏译本:在愿望还可以成为现实的古代,有一个国王,他有几个女儿,都生得很美丽,最小的女儿生得尤其美丽。太阳看见过的东西可算是多的了,但是每逢见到了她,也要对她的美丽惊讶。杨译本:在愿望还能变成现实的古代,有过一个国王。他的女儿个个都长得很漂亮,尤其是那个小女儿。就连什么东西都见过的太阳每次照在她脸上,也要对他的美丽感到惊讶。从几个译本与原著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时谐译本增译了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夕阳将下,暮景苍茫”,并以此作为开篇第一句,给全文一个悲凉的基调。而漏译的原著开篇句“InaltenZeiten,alsdasWtinschennochgeholfenhat”是西方民间童话独具风格的开篇模式。由此,时谐译本开始便改变了原著的内容、转变了其风格,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但“度”的失衡使文本在语际转换之间遗失了重要的文化密码,违背了翻译最基本的忠实原则。魏译本和杨译本则用通俗的白话文忠实传达了原著的内容,他们对词语的选择和句子的组装的差别形成了不同的译文风格,魏译本中“生得很美丽”显示出译语的书面化与读者的成人化、雅化倾向,而杨译本中“长得很漂亮”却富有一种俏皮的语调,并透出一股童心洋溢的生趣。显然,后者注意到了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和童话应有的审美品格。选择《青蛙王子》还因为该篇文本中有歌谣式对话,歌谣式对话最能反映译者的文学素养和个人风格。下面是青蛙王子在得到公主的许诺后。为公主捡回宝贵的玩具金球,公主却食言回官,青蛙跑到皇宫门前呼唤公主开门的一段:德语原文:Daklopfiergumzweitenreal,undeineStimmerief:Kt;nigstoehter,jtlngste,/maehmir 万方数据150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8/02总第198期auf!/Weisstdunieht,WaSgestern/duZUmirge—sagt/beidemktthlenBrunnenwasser?/K6nigstochter,jtlngste,/machmirauf!时谐译本《蛙》(即《青蛙王子》):有一人轻叩殿门而歌日:卿卿试开门,开门纳情郎。莫忘当日语。寒泉碧树旁。魏译本:这时候,青蛙第二次敲门,叫道:最小的公主,给我开开门,你不记得/昨天你在清凉的井边/向我说的话吗?最小的公主。给我开开门吧。”杨译本:这时候,只听外边又敲起门来,并且在喊:小公主啊小公主,快给我把门开开!难道你已经忘记,昨天说过什么话,在那清凉的井台?小公主啊小公主,快给我把门开开!叙述视角的选择会影响到文本的叙事效果,对上述叙述语“Daklopfterzumzweitenreal,undeineStimmerief"’视角的选择,三个译者的策略各不相同。我们从原文的前半句“Daklopfterzumzweitenmal”并不能清晰判断叙述的视角,而“undeineStimmefief”却传达出叙述者侧重从听者小公主来叙述。时谐译本漏译的德语原文“zweitenmal”(第二次、再、又的意思)暂且不论,该译本的“有一人轻叩殿门而歌日”采用了模糊的叙述视角:这句话可以说是第三人称旁观者的叙述视角,也可以说是从听者的视角来叙事的。而魏译本的“这时候,青蛙第二次敲门,叫道”显然从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叙事。再看杨译本的“这时候,只听外边又敲起门来,并且在喊”,“只听外边”透露译者从殿内小公主家人的角度叙述故事的,“只听”二字影射出小公主惊恐、害怕的心境,“又”比“第二次”更能传达出小公主对“青蛙”的厌恶之情。造成以上不同译者风格的迥异有两方面原因:社会背景和个人因素。社会背景是指当时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个人因素则指个体的“先在结构”(包括语言感知力、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等)。时谐译本以五言诗译青蛙对小公主歌谣式的呼唤,是时代的原因。1934年的魏译本选择与原文对应的文体——歌谣,是因为那时的民间文学运动唤起了民众对以歌谣为代表的民间文学的重视和研究,魏译本有对话的亲切自然,却少了几分童趣和歌谣应有的节奏和韵律,因而显得平淡,但总体上,它已是比较成熟的中译本。处在90年代的翻译家杨武能有得天独厚的翻译语境,其自身兼有的诗人气质与学者风范使译本充满了文学性与艺术性。20世纪后期,接受美学观念在中国的逐步深入加深了读者在译者心中的印象,提高了读者的地位。杨武能曾说:“你如果在翻译时经常考虑到了读者的接受——这在修辞造句上表现得格外明显——,就可以说你的读者已无形地参与了译本的创造⋯⋯”C51这种重视读者的观念体现在其译文中。上文首句“小公主啊小公主”词语的重复带来明快的节奏感,同时,开头“小”字和重复词语中间的叹词“啊”的结合运用读起来童趣昂然又琅琅上口,正符合童话的审美特征和儿童的审美趣味。心中装着读者的杨译本很好地将歌谣的“儿童化”与“中国化”融合在了忠实原则下。“读者能不能很好地实现对作品进行对话,同样有一个‘先结构’的问题。翻译家还有责任改善他的读者的‘先结构’,常用而可行的办法就是认真负责地为译本作序跋、加注释、写评价赏析文章等等。”【51时谐译本没有序言和后记,魏译本有很大改观,已相当完整。绿原在为魏译本写的《前言》中,简略介绍了童话的种类、格林童话的作者、产生背景、童话的名篇和基本特点等,这有利于读者对童话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杨译本中,译者用亲笔创作的“童谣”《永远的温馨》作为代译序,与读者首次对话,这支童谣通过歌唱的方式告诉读者童话的经典人物和宝物。在“你们和我们”“听听、瞧瞧”的温馨过程中,道出了格林童话的永恒价值和意义。代译序先将读者的兴味提起来,正文后,有译者的感言《<格林童话>谈片》。说是感言,其实是一篇深入浅出的论文,讲述了格林童话产生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同时,通过与安徒生童话的对比分析,阐述了格林童话的特点及其部分篇目与中国故事的因缘。另外,译者也披露了格林童话的缺陷。把感言放在最后,是译者深思熟虑后的安排:当读者有了译本的阅读经验后,译者再与其详细“对话”,“谈谈”各自的体会,加深读者的阅读印象,这正是译者的良苦用心。通过比较时谐、魏以新、杨武能的译本,可以看出译者的翻译风格各不相同。他们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烙印和个性气质: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对文本多方面的操控,受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文化风尚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译作是时代主流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也是译者个体的创造。同一原著在不同时代适应着读者不同的审美偏好,“再成功的译本也只能‘各领风骚’数十年乃至几百年,所以重译就成了时代的需要。”【51参考文献:[1]朱耀先.论翻译与政治[J].中国科技翻译,2007,(1).[2]赵景深.童话评论[M].上海:新文化书社。1929.[3]张天翼.张天翼论创作[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4]赵景深,周作人.关于童话的讨论[A]//王泉根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5]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J】.中国翻译,1987,(6).收稿日期:2007—12—05责任编辑陈灿平 《格林童话》汉译流传与变异作者:付品晶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刊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英文刊名: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年,卷(期):2008,29(2)被引用次数:1次参考文献(5条)1.朱耀先论翻译与政治[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翻译2007(01)2.赵景深童话评论19293.张天翼张天翼论创作19824.赵景深;周作人关于童话的讨论19895.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1987(06)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付品晶.杨武能格林童话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期刊论文]-中国比较文学2008(2)2.陆霞说不完的格林童话——杨武能教授访谈录[期刊论文]-德国研究2008,23(2)3.陆霞《格林童话》缘何诞生在德国?[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9(7)4.伍红玉.WuHongyu格林童话的版本演变及其近代中译[期刊论文]-德国研究2006,21(4)5.付玉群.FUYu-qun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从《格林童话》的汉译谈起[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1)6.彭懿.PengYi格林童话是这样改写出来的[期刊论文]-南方文坛2009(6)7.魏娜7个小矮人[期刊论文]-课堂内外(初中版A版)2006(7)8.雷坤震格林兄弟"造"出白雪公主[期刊论文]-知识窗2008(9)9.李江山.陈敏仪.LIJiang-shan.CHENMin-yi从民间童话走出的艺术瑰宝——《格林童话》叙事风格简论[期刊论文]-惠州学院学报2009,29(5)10.郭琦岚论《格林童话》中的二项对立[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10(23)引证文献(1条)1.郑志明《新庵谐译初编》翻译史价值再发现[期刊论文]-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nmzxyxb-zxshkxb20080202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