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50 KB
- 2022-06-16 13:12:05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格林童話之現代解讀林愛華東吳大學德國文化系副教授中文摘要德國《格林童話故事集》(Kinder-undHausmärchenderBrüderGrimm)自1812年初版至今,已流傳近兩世紀。而今人類社會、家庭結構都已大幅改變,現代社會對反映過去封建社會倫常與人性的傳統童話,自然提出了不少質疑或批判。更有作家、學者以各種文體、甚至漫畫形式改寫、反諷童話。例如德國政治學者伊林.菲切爾(IringFetscher)在他的《顛覆童話》(Märchen-Verwirrbuch)書中,以歷史唯物觀及心理學的角度改寫了十三篇傳統格林童話。七十年代女性主義崛起,對童話世界中的婦女角色及價值觀更是無法認同,於是紛紛寫書論述,其中芭芭拉.沃克(BarbaraG.Walker)即嘗試以女性主義的觀點來解構童話,重新塑造童話中女性的角色。這些現代版改寫童話常被當為詼諧小品,鮮少獲得學術界的正視,但此類現代版童話有其嚴肅面以及反諷、寓教的性質,在童話教學裡更是不容忽略,因為它導引讀者對傳統童話做一個比較性、批判性之省思。又現代人喜歡借古論今,常借用通俗的傳統童話故事展現當今社會問題。站在閱讀、教學、研究童話的立場,都值得我們多方面地去研究了解。關鍵字:童話、格林童話、童話改寫、女性主義童話17
格林童話之現代解讀ㄧ、前言童話雖然是民間流傳奇妙幻想之故事根據德國《文學專業辭典》(GerovonWilpert,DasSachwörterbuchderLiteratur)記載,童話(Märchen)的定義是:「民間流傳之娛樂性短篇散文,奇妙幻想的故事,無特定之時間與地點。」,但它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一個民族的文化。因為童話故事適合6歲到9歲兒童聆聽、閱讀,於是也漸漸成了教化兒童的工具周英雄在其文章〈童話故事小紅斗篷的讀法〉中引用PatricaDuncker的解釋:「童話故事早期其實是說給大人聽的,文藝復興以後,資產階級興起,兒童的觀念同時產生,童話故事才慢慢變成教化兒童之工具。」見《當代雜誌》第9期﹐1987。頁80。。格林童話自1812年初版至今,已流傳了近兩世紀,其間人類社會、家庭結構都大幅改變,而這部反映過去封建社會倫常的傳統童話,面臨新世紀、新讀者,當然也面臨了新的迴響、新的解讀。近代學者們以不同的角度如民俗學、人類文化學、社會學來探討童話的內容、結構、社會文化背景。心理學家又依佛洛伊德解夢的方式,詮釋童話所反映的下意識慾望,對兒童的心理影響等。但亦有作家、學者因為無法認同童話裡所彰顯的封建思想、社會倫理,就以各種文體、甚至漫畫形式來改寫、反諷童話。七十年代女性主義崛起,對傳統童話中之婦女角色及價值觀更是大加鞭伐,認為童話中所描述之婦女,不是無助、被動、受苦、服從、屈居於男人世界的可憐蟲,就是邪惡之巫婆、繼母根據瑞雷克(HeinzRölleke)之統計,在211篇格林童話故事中,就有50位巫婆及大約20位帶有幾分邪惡的婦女角色。Rölleke,Heinz:DieMärchenderBrüderGrimm:QuellenundStudien.GesammelteAufsätze.Trier2000,202.。女性主義者呼籲現代的新女性不該再編織公主王子的美夢了。這些傳統童話之內容只會誤導新女性之思考判斷。她們更是努力重新塑造童話中女性的角色。又現代人喜歡借古論今,常借用膾炙人口的傳統童話展現當今17
社會問題。站在閱讀、教學、研究童話的立場、都值得我們多方面地去研究了解。本文嘗試以《格林童話故事集》中〈灰姑娘〉、〈睡美人〉、〈白雪公主〉、〈漁夫和妻子〉等之改寫童話以及它們重現在漫畫、反諷詩、甚至小說文學、電影的情形,分析探討現代社會對傳統童話的新解讀。二、格林童話的新解讀(一)唯物史觀與傳統童話德國政治學者伊林.菲切爾(IringFetscher)在他的《顛覆童話》(Märchen-Verwirrbuch)書中,應用德國哲學家恩思特.布洛赫(ErnstBloch)之童話理論指出神話是反動的,而童話則是解放的,因為神話中惡魔的強權具有絕對的優勢,但是在童話裡弱者的理智、勇氣、計謀卻可以戰勝強者。IringFetscher,WerhatDornröschenwachgeküsst?DasMärchen-Verwirrbuch.Frankfurt1992,13.菲切爾改寫了十三篇傳統格林童話。他在書之「序言」即說明,他以三種方式顛覆傳統童話,ㄧ、語言學之文本批評與注釋二、心理分析三、唯物史觀與希望的原理ErsteVerwirr-Methode:PhilologischeTextkritikundExegese,zweiteVerwirr-Methode:Psychoanalyse,dritteVerwirr-Methode:HistorischeMaterialismusundPrinzipHoffnung.。唯物史觀之顛覆方式是他最常用的,而童話裡「是否直接表達了正在崛起之低下階級民眾的心聲」IringFetscher,WerhatDornröschenwachgeküsst?DasMärchen-Verwirrbuch.13-14.,則是他使用唯物史觀方法之動機。於是在改寫版〈灰姑娘的覺醒〉(AschenputtelsErwachen)中,他讓已淪為家中女僕之灰姑娘與無產階級之傭工僕役們結合,向封建社會之王公貴族及資產階級的雇主們挑戰。1.灰姑娘的覺醒17
菲切爾改寫的灰姑娘雖然也是母親早逝,父親軟弱,繼母惡毒,受繼姊妹虐待,在家淪為女僕之可憐兒。但她頭腦清楚,意志果斷,不會只在母親墳前哭訴,盼望奇蹟。她利用在井旁洗衣的機會,與來自各地的女僕們交換心得,收集資料,成功地將僕役們組織起來,在聖誕節的前夕,在各家庭最需要人手之時,發動罷工,向雇主要求耶誕賞金及兩天休假。雇主迫於形勢,只得應允。灰姑娘獲得初步勝利後,進而組織「僕役公會籌辦處」,扶助弱勢團體,因而名聲遠播,最後王儲愛上了灰姑娘,隨之向她求婚。最令人驚訝的是,灰姑娘婉拒了王子的美意,並非因為他們社會地位懸殊,而是她深知彼此利害關係、政治立場不同。但她懇請王子說服國王廢除中古以來之奴僕法規,並准許成立公會。被小人、佞臣包圍之國王當然斷然地拒絕了灰姑娘的要求。一天風和日麗、國王的衛兵進入小城,逮捕灰姑娘,罪名是侮辱王室並違反奴僕法規。法官、神職人員四處宣告,如果一個階級團結組織起來,向另一個階級勒索,這是違法的。灰姑娘坐監期滿後,移民去美國,一個沒有王公貴族之新大陸。至於那癡情的王子,因為沒有達成灰姑娘所交付的任務,聽說自殺了。格林童話經過前後七版的潤飾1812年初版,1819增訂改良版,1837第三版,1840第四版,1843擴增改良版,1850第六版,1857第七版。,文體從平鋪直述演變成適合兒童閱讀之文體,小孩子聽到可憐之處,如母親臨終前叮嚀灰姑娘的感傷情景,或是遭受繼母虐待的細節都會感動落淚。而菲切爾改寫的童話則是文字簡潔有力,不帶感情,讓讀者無暇感傷,而要正視、解決問題。菲切爾這篇「浪漫反諷」改寫版,無異是一齣德國戲劇大師布雷希特(BertoltBrecht)式的社會主義的寫實主義「敘述劇」,具有強烈反迷入(desillusionierend)的「疏離效果」(Verfremdungseffekt)布雷希特摒棄亞里斯多德之戲劇理論,並在中國京戲中獲得啟示,發展他的「敘述劇」(epischesTheater),倡導觀眾不應迷入戲劇中人物的角色,而應對演出的劇情保持冷靜批評的態度,布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發展出他的一套敘述性戲劇風格和技巧,使觀眾對演出的事物產生疏離感(Verfremdungseffekt),進而看戲時能有意識地思考。,勸人勿對貴族封建思想心存幻想,故稱「覺醒」。傳統的〈灰姑娘〉是典型受繼母虐待的故事,靠著魔法與外力,才能麻雀變鳳凰,造成玻璃鞋的奇蹟。而改寫的〈灰姑娘的覺醒〉,格局變大了,主題由個人的迷思走出,進入社會的覺醒。對立衝突的角色由繼母及前妻生的女兒,轉成成資方(主人)與勞方(女僕),封建社會與市民階級。解決衝突的方式也不靠仙女與王子,而是靠女主人翁自己的力量。傳統童話教導讀者要溫順、勤勞、虔誠,有一天王子會來,有一天妳會披金戴玉,挽著一位英俊又有權勢的王子,趾高氣揚地走過昔日虐待妳的人前。改寫的童話則教導讀者要自立自強,灰姑娘必須覺醒,王子是不可靠的,王子雖然痴情,但是無能。菲切爾的〈灰姑娘的覺醒〉是以唯物史觀的角度來「解放」童話,同時他認為「童話故事雖然不可思議,但是人們卻樂於採信,因為它滿足了人們對幸福、公理正義、甚至復仇的需求。‧‧‧但夢想雖美,卻遠離事實,只會讓做夢者安於悲慘的現況。」IringFetscher,WerhatDornröschenwachgeküsst?DasMärchen-Verwirrbuch.107.童話專家綠提(MaxLüthi17
)對菲切爾的看法不表認同,他說:「同樣的故事,在不同的時刻,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會沈迷,有些會獲得鼓舞。今天,童話故事最重要的讀者群是兒童,孩童身心正開始發展,而他們天生就具有夢想。不是所有的夢想都是毒藥,它也可能是良藥。當在現實生活中不如意時,夢想剛好一方面是一種良性的補償,一方面是一種事前的構想。」MaxLüthi,DerAschenputtel-Zyklus.In:VomMenschenbildimMärchen.Hg.JürgenJanning,HeinoGehrtsundHerbertOssowski,Kassel1981,55-56.綠提比較能站在兒童的立場,提出感性的訴求。如果現實是醜陋的話,無邪的童心在無法改變社會現實面的情形下,也只能循著傳統的世界觀馳騁幻想,編織美夢,這權利是成人社會不能予以剝奪的,但是小讀者們如果太沈迷於童話裡杜撰的世界,那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可能也只會殷殷盼望外來的援手,或是魔法奇蹟。KlausDoderer在《格林童話故事集》出版150周年時,就曾提出警語:「我們應該嚴肅地思考,哪些及多少格林童話適合現代兒童閱讀,產生於浪漫時期已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的童話敘述方式,重點應放在相信孩童的智力、機智方面,而不是相信奇蹟。」KlausDoderer,DasbedrückendeLebenderKindergestaltenindenGrimmschenMärchen.In:K.D.,KlassischeKinder-undJugendbücher.KritischeBetrachtung.Weinheim1975,147.德國小學教科書中,常將一兩篇童話列為教材,有時是東、西童話並列,如一篇格林童話,一篇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或是新舊並陳,如一篇傳統童話,一篇改編過之現代版童話。其目的都是要學生對從小聽到大,耳熟能詳的故事,做一個比較性、批判性之省思。2.白雪公主與「毛語錄」在菲切爾的筆下灰姑娘能團結僕役組織工會,那麼白雪公主當然也會為無產階級奮鬥。在他改寫的〈原始白雪公主〉(DasUr-Schneewittchen)故事裡,白雪公主騎馬到森林裡,遇到了一位矢志解放人民於獨裁者及被剝削之少年游擊隊員,分手時,這位游擊隊員遞給她一本小紅皮書,囑咐她只能私下偷看。白雪公主讀完此書後,即攜帶大量武器投奔游擊隊,最後打敗了國王的軍隊,建立了人民革命政府。壞皇后被處以極刑,遜位的國王則如滿清最後一位皇帝溥儀謙卑地為人民服務,以贖前罪。研究馬克思主義與政治哲學的菲切爾在1972年初版《顛覆童話》一書時,正值中國門戶開放,德國社會各界流行「中國熱」(China-Fieber),大學生餐廳前公開販賣毛之徽章、紅皮小冊17
「毛語錄」及胡志明的肖像等,左派青年不熱衷對面東德的共產主義,而是嚮往遠方中國的「毛主義」(Maoismus)。菲切爾明顯地也受此影響,故事裡少年游擊隊員遞給白雪公主的小紅皮書應該就是「毛語錄」,而滿清最後一位遜位皇帝溥儀的命運溥儀在監獄中接受九年的勞改,於1959獲得釋放後,在植物園中當任園丁一職。RichardSchirachundMulanLehner(Hg.):PuYi.IchwarKaiservonChina–VomHimmelssohnzumNeuenMenschen.München1973,428.,也給了菲切爾寫作的靈感。「中國熱」數年後就雲消霧散了,代之而起的是對毛澤東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批判。1990年東、西德統一,世界各國共產主義沒落,菲切爾如有機會重新編寫《顛覆童話》一書,其內容一定會隨著時事的變遷而大幅改變。菲切爾改寫的現代版童話,除了故事中的人物,小部份的情節還與格林童話原版有關聯外,其他已相去甚遠。綠提稱此類改寫童話為「童話詼諧書」(Märchenscherzbuch)MaxLüthi,Märchen.6.Auflage,Stuttgart1976,123.,他認為:「這類型的反諷改寫破壞了或至少減弱了民間童話裡心理學家及文學家們所認證的象徵性以及其作用。國王、王子、公主、巨龍、巫婆就是因為他們不被視為真的,才有其象徵意義,童話中的魔法題材亦是如此。」其實這些另類改寫童話,並非只是博君一笑,它有其嚴肅面以及反諷寓教的性質。不管普通讀者或是童話專家喜歡與否筆者2000年10月12日-15日在韓國Sorak參加韓國第八屆德國文學研討會,有幸與德國童話專家瑞雷克教授(Prof.Dr.HeinzRölleke)同席,他對童話改寫頗有微辭,認為這些「童話詼諧書」品質參差不齊。並且也加入灰姑娘的論戰,認為灰姑娘絕非被動、無助,而是個主動、積極的人物。,這種反諷改寫童話已別樹一幟了。(二)、格林童話與女性主義女性主義者認為傳統童話中所描述之女性,大多是無助、被動、受苦的典型,女性勤勞、順服的獎賞多半是王子及婚姻。而童話中的男性則是聰明、主動、勇於冒險犯難,斬除妖魔或巨龍後,就獲得王位以及公主作為獎賞。公主在此淪為賞給勇士的獎品,沒人關心她的好惡。於是許多女性作家著手改寫傳統童話,賦予童話中的女性一個新的形象。1.夜雪公主與繼母芭芭拉.沃克(BarbaraG.Walker)在其著作《女性主義顛覆書寫》(FeministFairyTales17
)中以女性主義的觀點改寫了數篇童話,其中將〈白雪公主〉(SnowWhite)改為〈夜雪公主〉(SnowNight),故事中的繼母美麗、成熟又有智慧,承認自己年事漸高,美貌不及公主,最後聯合七矮人解救公主逃脫獵人的魔掌。芭芭拉‧沃克(BarbaraG.Walker)。薛興國譯。FeministFairyTales《醜女與野獸-女性主義顛覆書寫》。台北:智庫,1996。頁23-31。格林童話帶給世界兒童最負面的影響可能就是對繼母的偏見,繼母故事如〈白雪公主〉、〈巫婆的薑餅屋〉、〈荷拉太太〉在第一版中其實皆是親生母親,是親生母親忌妒白雪公主之美豔而要致她於死地,是親生母親慫恿丈夫將子女遺棄在森林裡。也許是威廉.格林(WilhelmGrimm)不忍將這個惡毒的婦人寫成親生母親,於是從第二版起,都將生母改成繼母了。而其繼母系列的故事又是最受歡迎,廣為傳誦的。影響所及,可能不只是一個家庭,而是整個社會。孩童無法正確地分析判斷現實的世界,他們認為公主一定是最美、最幸福,而天下的繼母都是惡毒的。當親生母親去世,繼母進門時,孩子們會自憐身世,自比為灰姑娘,雖然從童話故事裡得到些許的安慰、補償,但那是病態、消極的。健康、積極的態度應該是將繼母視為生母,愛她,幫助她,而格林童話繼母故事只會誤導兒童敵視繼母。我們不必禁止對繼母有偏見的童話,但是也有必要對孩子解說,進而討論童話的陰暗面。與其對有繼母的孩子做事後心理輔導,不如在敘述故事的同時,就闡明現實生活與童話世界的不同,避免孩童日後產生心結或是有偏差行為。尤其應多編幾個慈愛、善良、肯為子女犧牲的繼母故事,以糾正世人對繼母之偏見。2.灰姑娘論戰與迪士尼電影1950年迪士尼將灰姑娘的故事拍成電影,劇本是根據法國人查理.培羅(CharlesPerrault)的仙女故事,女主角Cinderella甜美、溫順,吸引了廣大的群眾。但心理學家布魯諾.貝特海姆(BrunoBettelheim)在他的名著《兒童需要童話》(KinderbrauchenMärchen)17
裡,對美國迪士尼公司沒有選用格林版的灰姑娘頗感失望、不滿,因為「培羅的灰姑娘甜膩、順服的令人厭倦。沒有任何積極的舉動。(這大概是迪士尼公司採用培羅版的原因)其他版本的灰姑娘個性都較突出,舉些例子:培羅版的灰姑娘工作完畢後,自動走到廚房角落,坐在灰燼堆中。而在格林版不可能如此自貶身價,她是被迫坐在爐灶邊。...培羅版的灰姑娘無意去參加舞會,是仙女教母提醒她去。格林版的灰姑娘則是數次要求繼母允許她也參加舞會...」BrunoBettelheim,KinderbrauchenMärchen.München,8.Aufl.1980,293-294.﹐且不論德、法版之灰姑娘誰較積極、主動,如果仔細比較德、法兩版本,法國版裡有最吸引人的情節如玻璃鞋、仙女棒、南瓜變豪華馬車、12點午夜過後魔法失效,而這些在格林版都沒有,格林版有的卻是繼母的女兒們拿刀削足適履及最後被鴿子啄瞎眼睛血淋淋的景象。迪士尼公司捨棄格林版而就培羅版原因很多,貝特海姆的批評有失客觀,而他本人1903年在維也納出生,1939才移民美國,本身可能也無法擺脫偏愛德國格林版本下意識的情結。凱史東(KayStone)在她的文章“ThingsWaltDisneyNeverToldUs“中亦比較了不同版本之童話女性,她認為格林童話裡許多女性確實較積極、主動,但她最後的結論是;不論是格林童話或是迪士尼電影裡,有名、受歡迎的女性都是被動、美麗、而且容忍、服從、勤勞、文靜。沒有這種條件的女性是不可能成為女主角的。童話故事中也有聰明、活潑的女性、但她們都默默無名。KayStone,ThingsWaltDisneyneverToldUs.In:ClaireR.Farrer(Hg.),WomenandFolklore.Austin,Tex.1975.42-50.近年來迪士尼電影裡的女主角形象其實已改變許多,例如「阿拉丁」裡的蘇丹公主拒絕嫁給有權有勢的王子,而愛上市場混混阿拉丁,「風中奇緣」中印地安酋長的女兒追求真愛,「花木蘭」更是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拯救了整個中國。時代的價值觀改變了,迪士尼電影也隨著調整了它的腳步。也有幾位童話專家執筆為灰姑娘的被動、無助辯護,如萊能.維色(RainerWehse)形容灰姑娘是個真正的冒險家,和王子玩貓捉老鼠的遊戲。灰姑娘完全掌控情勢,對自己的魅力深具信心。丟個謎給王子,王子就神魂顛倒地在所有少女前屈膝,為她們試鞋,因為只能透過這種謙卑的舉止,才能重新獲得灰姑娘。RainerWehse,DiePrinzessin.In:DieFrauimMärchen.Hg.SigridFrühundRainerWehse,Kassel:Röth,1985,5.綠提也認為灰姑娘絕對不是單純的服從,她違反繼母禁令去參加舞會,是她積極主動的一面,她清楚地知道何時何地才須順從。雖然藉著王子的權貴登上枝頭成了鳳凰,但是每一個人在命運中都可能有貴人相助。MaxLüthi,DerAschenputtel-Zyklus.In:VomMenschenbildimMärchen.Hg.HeinoGehrtsu.HerbertOssowski,Kassel:Röth,2.Aufl.1981,56-57.灰姑娘是否主動或被動,積極或消極,這實在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文化背景不同,男女立場不同,其看法當然也不一致,倒是搜姆思(WilhelmSolms)17
的看法較中肯,他認為灰姑娘僅遵守母親的遺言,保持善良、虔誠、她的「主動」即是不放棄希望,最後經由聰明的捉迷藏遊戲贏得王子。Solms,Wihelm﹐DieMoralvonGrimmsMärchen.Darmstadt1999.17.其實婦女在童話裡的形象也反映了十八、九世紀婦女在當時社會的地位,一個無一技之長,在家中淪為女僕的少女,不借助外力,是很難自我提升的。就像今日清寒家庭的少女常想釣個金龜婿,藉助婚姻這個「捷徑」,擺脫貧窮。而美貌就是這些女性最重要的資產了。這種夢想雖不適合女性主義者積極進取的心態,卻符合傳統的人性,而此夢想也是編織美麗童話的原創力。3.醜女與野獸童話裡對女主角描寫最多的就是美麗的,其次才是善良、勤勞。〈青蛙王子〉故事中那位驕矜的公主看不出有什麼美德,但她是全國最美的少女。《格林童話故事集》第63篇〈三隻羽毛〉,國王首先要三個王子找最精緻的地毯,第二個任務是找最燦爛的戒子,第三個任務則是找最美麗的少女了。女主角的幸福好像源自她的美貌。沃克認為「大部分的童話經過數世紀父權文化的過濾之後,除了年輕貌美的公主之外,對女性少有尊重,而只是把原來的女性功能當成裝飾。長得不美的女孩,自然就與美德、幸福、幸運和愛情沾不上邊。」芭芭拉‧沃克(BarbaraG.Walker)﹐FeministFairyTales《醜女與野獸-女性主義顛覆書寫》,薛興國譯。台北1996,前言。沃克將童話〈美女與野獸〉改寫為〈醜女與野獸〉,故事裡的女主角外貌醜陋,但心地善良,野獸則是一個人如怪獸的魔術師,他們彼此欣賞,最後結為佳偶。芭芭拉‧沃克(BarbaraG.Walker)﹐《醜女與野獸-女性主義顛覆書寫》,頁59。沃克想藉〈醜女與野獸〉破解俊男美女的迷思,她在故事前言中就寫明:「我認為,如果女主角少一點美麗,多一點個性,可能會更受激賞...英俊的王子有時可能變得自負或自私。」芭芭拉‧沃克(BarbaraG.Walker)﹐《醜女與野獸-女性主義顛覆書寫》,頁57。。這種看法其實是違背人類愛美的天性。女主角少一點美麗,多一點個性,確實會更受激賞,但是也不能變成沃克在文中所描寫的醜女-背駝腿彎、體型肥大、頭髮稀疏。如此誇張的醜陋外貌也和傳統童話中絕世美女一樣與現實脫節,更遑論如何引起讀者的共鳴。其實正如搜姆思所言,童話中美女之外貌皆保持抽象,以便讓廣大的讀者將自己融入角色裡去。Solms,Wihelm﹐DieMoralvonGrimmsMärchen.56.17
筆者認為,遠離現實社會的童話幻想世界是不能完全以現實眼光衡量的,童話反映的是西方基督教之封建社會,透過兩極化的人物代表善與惡。其實美與善已成為浪漫主義的象徵,是有其絕對性的,代表神與自然的和諧面。絕對的美即絕對的善,是屬與浪漫派的神格,與被醜化作為象徵的繼母、女巫所代表絕對的邪惡是勢不兩立的。維色(Wehse)也認為童話思想已形象化,形容公主「美」,也就是說她「好」,這不是只有指公主的外表形體而已,而是將所有的美德加諸於她的身上。RainerWehse,DiePrinzessin.In:DieFrauimMärchen.Hg.SigridFrühundRainerWehse,10.4.青蛙王妃此外,沃克將童話〈青蛙王子〉改寫成〈青蛙王妃〉,一隻小青蛙愛上了王子,求助仙人將她變為人類,雖然如願與王子結婚,但她無法適應宮廷內繁複的禮儀,最後還是回歸自然了。芭芭拉‧沃克(BarbaraG.Walker)。《醜女與野獸-女性主義顛覆書寫》,頁43-56。沃克認為「青蛙是象徵美神維那斯和冥神黑卡蒂(Hecate)的圖騰,因此在基督教文明的時代裡,被賦予女巫密友的特性。由於雌蛙通常比雄蛙來得大與壯,因此青蛙似可以作為自然女性主義的象徵。」芭芭拉‧沃克(BarbaraG.Walker)﹐《醜女與野獸-女性主義顛覆書寫》,頁43。女性主義者如果只是為了雌蛙通常比雄蛙來得大與壯,就想將這種外表醜陋、噁心的小動物奉為自然女性主義的象徵,實在不甚妥當,也不可能為愛美的女性所接受,不過青蛙自古就是旺盛繁殖力的象徵,因它一次可產400-1200個卵WalterHirschberg,FroschundKröteinMythosundBrauch.BöhlauVerlag,Wien1988,22.。在童話〈睡美人〉的故事一開始裡,國王、王后一直膝下無子,有一天王后洗澡時,一隻青蛙爬出來對她預言,一年內將得一女。貝特海姆認為故事中青蛙拜訪王后時,即王后受孕時,他更進一步地斷言,青蛙與性有一種較直接但下意識的聯想,就是黏搭搭的青蛙,激動時鼓漲身體,讓人聯想到男性的生殖器。BrunoBettelheim,KinderbrauchenMärchen.München8.Aufl.1980,269,340.這是貝特海姆以性心理分析角度所作的詮釋。而這種詮釋又與台灣民間將青蛙當作女性的象徵頗有差距。青蛙閩語稱為「水雞」(念作suigeh),也暗指女性的陰部,水者美也(sui),民間女性美容食補偏方為「蒜頭柄清蒸水雞湯」。17
女性主義的「青蛙王妃」要迴歸自然,但也有現代版的青蛙王子拒絕公主救贖的一吻,驚嚇地跳回水中,因為他發現要賜吻的公主又老又醜又肥。童話的現代版要解構童話,主要的手法即是本來美的加以醜化,醜的則美化或男女角色互換,或故事背景變遷,所謂「顛覆」童話,當然也有以意料不到的結局或反諷的方式。例如在童話故事裡只有一見鐘情,沒有日久生情的愛情故事,當然最佳結局就停格在盛大的婚禮上了。兒童讀者對此結局滿心歡喜,但年長的讀者就開始懷疑這些公主王子婚後是否幸福了。因此,有一個諷刺漫畫,畫中青蛙國王坐在王位上,面對著體態臃腫,日益嘮叨的王后說:「如果你一定要知道的話,沒錯!當年我還是青蛙時,快樂多了!」WolfgangMieder(Hrsg.)GrimmsMärchen-modern,Prosa,Gedichte,Karikaturen,Stuttgart1979,118.有一篇改寫童話描述青蛙王子變成人後之婚姻的生活,由於他一些奇怪的習慣,公主必須向心理醫師求救,因為青蛙王子只喜歡穿綠色的衣服(包括內衣褲),每天躺在浴缸裡泡水,有時還抓幾隻蒼蠅玩。PaulMaar,MeinMannnimmtseltsameGewohnheitenan.In:LiterarischeTexteimUnterricht–Märchen.Goethe-Institut,München1986,80.諸如此類如補充情節用來提昇童話的詼諧與諷刺效果。5.短髮小紅帽女性主義對諸多傳統童話中的女性角色頗表不滿,甚至認為〈小紅帽〉是一篇「強暴寓言」JackZips,DerPrinzwirdnichtkommen:FeministischeMärchenundKulturkritikindenUSAundinEngland.In:DieFrauimMärchen.(Hg.)SigridFrühu.RainerWehse,Kassel1985,174.,警告少女們森林裡有可怕的色狼,行走時不要冒險離開道路。她們所質疑的是,〈傑克與魔豆〉故事中小男孩都可以殺死巨人,為何小紅帽就只能被大野狼吞吃,和外婆一起被吞到野狼肚中,要等到男性獵人來才能得救!〈小紅帽〉帶給讀者的訊息是:少女們,別偏離正路,走上歪路就得自食惡果,運氣好,可能還有正義之士來解救妳。林世仁在報章上發表過一篇〈短髮小紅帽與大野狼〉林世仁〈短髮小紅帽與大野狼〉刊載於民國八十三年六月五日中國時報,43版。,他改寫後的小紅帽用拳打大野狼的頭,用弓箭射狼的心臟,剝開狼肚救出了祖母。火烤大野狼時香味四溢將獵人引來。獵人摸著小紅帽的頭說:「小弟弟真勇敢,將來一定是個好獵人。」奶奶則指著大野狼對獵人說:「牠還以為我的小孫子是喜歡摘花的小女孩呢!」林世仁童話中之男女形象與傳統童話無異,男性斬龍、殺狼,女性則摘花、唱歌。他的版本是無法滿足女性主義要求的。17
6.百年孤寂睡美人女性主義要求女性獨立自主,做自己命運的主宰,不要像小紅帽需要男性的保護,當然更不容許女性像睡美人一樣睡上百年,被動地等一位王子吻醒她,醒後亦別無選擇,就和這位王子結婚。貝特海姆則視睡美人的睡眠為青春期的潛伏期,為了成功的展翅高飛,休息和採取行動是一樣重要的。睡美人的被動無為,也啟發了少年人無須為青春期初期無所作為而煩惱。BrunoBettelheim,KinderbrauchenMärchen.München8.Aufl.1980,262。許多畫面描繪的是王子初見睡美人那唯美的一瞬間,但現代畫家也開始以畫作顛覆大家對傳統童話的印象。有一幅畫標名為「百年孤寂睡美人」KarlhansFrank,LiterarischeTexteimUnterricht–Märchen.Goethe-Institut,München1986,50.,畫中是一位頭戴王冠,雞皮鶴髮的老婦人斜靠在滿佈蜘蛛網已腐朽的木床上,其中反諷味十足。除了女性主義者外,也有以男性的觀點寫詩反諷睡美人,例如:繼續睡吧!繼續睡吧!我不是王子,也沒有寶劍和時間來切斷荊刺,攀過高牆,給妳深情的一吻,甚至於結婚。明早,仍要工作,要不然我就會被開除。想做夢,必須等到禮拜六,胡思亂想,要留到假日。繼續睡吧!也許在下一個世紀妳的美夢成真。WolfgangMieder(Hrsg.),GrimmsMärchen.Stuttgart1979,71.17
以女性觀點寫的反諷詩則有:少女們、將王子拋開!不會有王子出現,來拯救妳當妳經年做著白日夢時,當妳懶得動腦,只會巴望著明天到來時。不會有王子出現,與妳相擁,今後掌控自己的腳步,讓自己從沈睡中解脫,否則就繼續當個可憐蟲!不會有王子出現帶來一個吻,終結妳的憂傷;更不會有王子到來為你除去廚帽換上皇冠。妳能建立自己的生活,必須信賴自己的力量,就從今天開始試試看將童話書中的王子拋開!WolfgangMieder(Hrsg.),GrimmsMärchen.Stuttgart1979,70.不管以男性或女性觀點所寫的反諷詩,都是以現代人的角度來反諷睡美人只會被動的等待王子一吻來解脫她於沈睡。而拋開王子,自己動手動腦才能改變現況,這是每一個有「灰姑娘情結」ColetteDowlings在其1981年暢銷書”TheCinderellaComplex:Women`sHiddenFearofIndependence”中指出有灰姑娘情結的女性總是躲在幕後,期待他人來改變她的生活,以致妨礙了自身潛能的發揮。的少女應有的態度。女性主義者抨擊迪士尼電影裡的白雪公主高唱Somedaymyprinzwillcome17
,讓天下的少女編織白馬王子的美夢。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所謂的王子並不是一個有權勢的貴人,而是少女們心裡所憧憬的甜美愛情。而反諷詩句中所表達的對睡美人與「白馬王子」之批判,其實正反映了現代理性、現實和勢利的社會,人心是多麼缺乏浪漫主義的幻想與幽默。「睡美人」與「白雪公主」期待救贖之一吻所象徵的是隱藏於人類心底的愛情渴望,那是無限的夢想,永恆的追求!只有在下意識的夢境和童話世界裡才能有象徵性的顯現。所謂「由來同一夢,莫笑世人痴」(摘自《紅樓夢》結語),女性主義者只看到事情的表象,沒看到整體。7.漁夫和妻子童話〈漁夫和妻子〉也加入了女性主義行列,是源於它的原始版本之爭。童話故事的大意是一個漁夫和他的妻子住在一間破茅草屋裡,有一天漁夫在海邊釣到了一隻大比目魚。這隻魚會說話,說他不是魚,而是一個中了魔法的王子,請漁夫放他一條生路,心地善良的漁夫就放它回大海。回到家裡,漁夫把這件事告訴妻子依莎貝爾聽,依莎貝爾要漁夫立刻回到海邊找比目魚,要求比目魚送給他們一棟像樣的房子。比目魚如其所願後,依莎貝爾又想住進宮殿裡,接著又要成為女王、皇帝、教皇,最後她要求變成上帝時,一切幻滅了,又回到原點,坐在原來的茅草屋裡。這篇〈漁夫與妻子〉也成了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主君特、葛拉斯(GünterGrass)的小說題材。葛拉斯在他1977年完成的小說《比目魚》裡描述,這篇故事最初是有兩個版本〈漁夫與他的妻子〉最原始的版本出自畫家PhilippOttoRunge(1770-1810),他根據一位老婦人的敘述,再用家鄉的方言(pommerscheMundart)記載下來的,GünterGrass在他的小說〈比目魚〉(DerButt)裡,也報導了這段典故。。在另一個版本裡貪得無厭的是漁夫,妻子依莎貝爾則是謙虛、簡樸。漁夫要求在戰爭中攻無不克,要在最寬廣的河面上造橋,要建摩天大樓,還要造一艘能航行水底的船。他要征服世界,征服自然。最後要上天摘星星的時候,比目魚就撤手不理了。關於應該出版哪一版本,格林兄弟的詩人朋友ClemensBrentano和AchimvonArnim有一番激烈的爭執,當時Brentano反對有損男性尊嚴的第二個版本。他認為第一個版本中那位貪婪、愛爭吵的依莎貝爾較能反映出現實生活的女性。而在一個偶然(?)17
的狀況下,第二版本被燒毀,剩下的第一版本就順理成章地納入《格林童話故事集》了。JürgenSchweckendick(Hrsg.),MärchenalsSchreib-undSprechanlässe.Goethe-InstitutMünchen1987,23.比目魚被送上了現代女性主義的婦女法庭。因為比目魚坦承在女權時代幫忙男性奪回主導權。即使它許諾往後服膺於女權,協助女性解放,仍然必須接受審判,蓋當今社會的婦女已夠解放了,這是比目魚始料未及的。此情節似隱含對現代女性主義之暗諷;葛拉斯以他慣用的諷刺手法描述人類歷史上男、女權之消長,其小說固然擺出平衡兩性、維護正義的姿態、然而他的「黑格爾的世界精神」(HegelscherWeltgeist)代表男性的理想,而把石器時代的超母性(Übermutter)描寫為具有三個乳房的女人、暗諷以性慾駕馭男人,取得主導權,因此葛拉斯維護女性主義之心態有待質疑。總之,女性主義批判傳統童話中的女性背離今日現代女性的理想形象,有欠公平,因為:ㄧ、格林童話中也有勇敢、機智的女性,但她們的故事鮮為人知,因為廣受大眾喜愛的童話大多是英雄救美,再加上仙女魔法等奇妙幻想的情節,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等在211篇格林童話故事中,真正算是魔法童話(Zaubermärchen)的只有60篇,而這60篇也是最廣為流傳,最為讀者喜愛的。其他的應算是動物故事、寓言、傳說或詼諧故事。,這些故事裡的女主角都是溫柔、被動的典型。而整部格林童話集裡中最著名、最受喜愛的人物也就是這些女性。與童話中的女性比較,童話中的男性人物就不甚凸顯,都隱性埋名在三個王子、三個兒子中間。而且童話中女性所給人的整體印像,也非女性主義者所強調的非柔弱即邪惡,尤其經迪士尼電影美化後,童話中的女性不但美麗善良,歌聲動人,而且樂於助人、愛護動物。二、童話中的女性反映的是18、19世紀傳統的女性;經濟不獨立、服從父權。她們不是,也不可能是現代女強人。三、編寫童話之格林兄弟接觸的女性很單純,哥哥雅格(JakobGrimm)終身未娶,弟弟威廉(WilhelmGrimm)近40歲才結婚WilhelmGrimm1825才娶妻DortchenWild,剛好是妹妹Lotte婚後第三年。,在之前都是他們唯一的妹妹Lotte主持家務。他們二十歲出頭即開始收集編寫童話,他們心目中的女性就如同威廉自己寫的一篇童話〈白如雪與玫瑰紅〉中的兩姊妹:虔誠、善良、勤勞、開朗。所以在他們筆下的女性也多是如此典型。17
格林童話在實質上沒有醜化,只有美化了女性,只不過當時的女性美德,淑女的形象,未必符合現代女性主義的訴求罷了。三、傳統童話與現代問題現代人喜借古論今,常借用通俗的傳統童話故事彰顯時代問題,如政治的、社會的、環保的、甚至兩岸關係的。香港人士陳其南將台灣數年前的大陸探親熱與〈小紅帽〉的故事相比擬,認為這篇故事把探親的事惟妙惟肖地發揮得淋漓盡致。台胞當然就是小紅帽,帶著大小包的禮物到對岸去探望生病的外婆,行前母親叮嚀她不要偏離道路。母親應該是台灣政府,以此類推,寓意甚明。環保的問題選上了〈巫婆的薑餅屋〉的故事,漢斯與葛莉特兩小兄妹被父母遺棄在森林裡,想藉著先前撒在地上的麵包碎屑找路回家,但麵包屑被鳥吃了,於是迷路來到巫婆的糖果屋前。一張宣傳環保的畫上WolfgangMieder(Hg.),GrimmsMärchen.Stuttgart1979,31.,兩小兄妹手拉手沿著森林中的可樂空罐、破車胎等垃圾,就能找到回家的路。而巫婆的薑餅屋對現代兒童已喪失吸引力了,一張畫面上,巫婆正對著一對嬉皮式的少年男女說:「...每天還無限量供應大麻、迷幻藥。」WolfgangMieder(Hg.),GrimmsMärchen.Stuttgart1979,33.現代科技對於生態的破壞則藉漁夫的妻子對比目魚的願望彰顯出:漁夫是鄉下一位村長,首先希望高速公路交流道可通到他的村莊,接著要求觀光旅館、露營區、帆船俱樂部。過了半年,漁夫妻子又要求工業、核能廠。等到生態被破壞,漁夫覺悟再跑到海邊時,只看到奄奄一息的比目魚躺在污水裡。JürgenSchweckendiek(Hg.),MärchenalsSchreib-undSprechanlässe.Goethe-InstitutMünchen1987,27.現代作家如菲切爾等以不同的角度來顛覆傳統童話,但相反的,亦可用傳統童話來「顛覆」人類的現實社會,用傳統童話來凸顯現實社會的問題,諷刺人類愚昧的行為,在此童話變成理性的工具來解構人類自我編織的美夢。在報章雜誌上常見藉著歷史人物來警惕世人,而能藉著童話故事人物來反映時事、彰顯問題,猶如老少咸宜的國際語言,影響層面更廣。四、結語17
傳統格林童話所反映的封建思想以及浪漫的幻想世界雖然受到普遍的質疑,更是現代女性主義所批評的對象,但這不能表示傳統格林童話沒有存在的價值,或它已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因為每個時代的文學都反映當代的精神,不同時代有其不同之解讀方式。而格林童話有其內容與形式之整體性,各種改寫版本,反諷詩猶如童話基型之變奏,這些變奏都屬於「後設童話」(Meta-Märchen),屬於傳統童話的延伸。今天雖然進入國際網路時代,但人類的內心只要還存有希望、幻想、美夢,人類自然就會編織童話。童話的感性、浪漫和其象徵性,不是科技的理性和生活的現實面所能取代的,正如格林兄弟在其故事集裡第一句寫著:「在很久以前,當許願還有所幫助時,…」(IndenaltenZeiten,wodasWünschennochgeholfenhat,…)Kinder-undHausmärchen,gesammeltdurchdieBrüderGrimm,vollständigeAusgabe,hrsg.vonLudwigRichter.München1967,5.參考書目:芭芭拉‧沃克(BarbaraG.Walker)。FeministFairyTales《醜女與野獸-女性主義顛覆書寫》,薛興國譯。台北:智庫,1996。格林童話全集格林兄弟原著;趙敏修改寫。台北:聯廣,1993。Doderer,Klaus:DasbedrückendeLebenderKindergestaltenindenGrimmschenMärchen.In.:K.D.,KlassischeKinder-undJugendbücher.KritischeBetrachtungen.Weinheim1975.Fetscher,Iring:WerhatDornröschenwachgeküsst?DasMärchen-Verwirrbuch.Frankfurt1992.Frank,Karlhans:LiterarischeTexteimUnterricht–Märchen.Goethe-InstitutMünchen1986.Früh,Sigrid/Wehse,Rainer(Hg.):DieFrauimMärchen.Kassel:Röth,1985.Hirschberg,Walter:FroschundKröteinMythosundBrauch.BöhlauVerlag,Wien1988.Kinder-undHausmärchenderBrüderGrimm,VollständigeAusgabeinUrfassung,hrsg.vonFriedrichPanzer.Wiesbadeno.J.Kinder-undHausmärchenderBrüderGrimm,VollständigeAusgabe,hrsg.vonLudwigRichter,München1967.Kuhlmann,Wolfgang/RöhrichLutz(Hg.):Witz,HumorundKomikimVolksmärchen.Regensburg1993.Lüthi,Max:Märchen.6.Auflage,Stuttgart1976.17
Janning,Jürgen/Gehrts,Heino/Ossowski,Herbert(Hg.),VomMenschenbildimMärchen.Kassel1981.Mieder,Wolfgang(Hg.):GrimmsMärchen-modern,Prosa,Gedichte,Karikaturen,Stuttgart1979.RichardSchirachundMulanLehner(Hg.):PuYi.IchwarKaiservonChina–VomHimmelssohnzumNeuenMenschen.München1973.Rölleke,Heinz:DieMärchenderBrüderGrimm.QuellenundStudien.GesammelteAufsätze.Trier2000.Schweckendick,Jürgen(Hg.):MärchenalsSchreib-undSprechanlässe.Goethe-InstitutMünchen1987.Solms,Wihelm:DieMoralvonGrimmsMärchen.Darmstadt1999.Vormweg,Heinrich:ÜberdenButt.In:Text+Kritik.HeinzLudwigArnold(Hg.),Heft1/1aGünterGrass5.Aufl.München197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