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十二门徒.doc 23页

  • 77.00 KB
  • 2022-06-16 13:09:59 发布

第一章 十二门徒.doc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十二門徒經文:路加福音六章十二至十六節,馬太幅音十章一至七節主耶穌有十二個門徒這件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但能說出十二個門徒名字的,別說非基督徒,就是基督徒,多年在教會長大的,也未必說得出來。因此我們想用十三個主日來思想研究這個題目,今天講總論,以后每主日研究一位。十二門徒的名錄在圣經里記載了四次,次序如下:西門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腓力、巴多羅買、多馬、馬太、亞勒腓的儿子雅各、達太、奮銳党的西門、及賣主的猶大。為什么主耶穌不選十個人而要選十二個呢?原來「十二」這個數目在屬靈上有一連串的意義。舊約有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正預表新約的十二門徒,表示全以色列及新約教會的全體事奉。此外,在曠野的以琳有十二股活泉解人口渴;大祭司的胸牌上有十二顆寶石,上面刻了十二支派的名字,表示神的愛,如何將他仆人的名字放在心上,挂在胸上,以他仆人為光榮;使徒約翰看見的异象中,有一個婦人頭戴十二星的冠冕,代表教會在世上發光;將來的新耶路撒冷有十二個門,門上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又寫著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名字;城牆有十二根墓,根基上有羔羊十使徒的名字。這些足夠說明主耶穌選召十二個門徒不是偶然的一個數目。一、叫路加記載: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當時跟隨耶穌的人很多,但他只選了十二個。正像昔日神要基甸挑選國中壯丁出去与米甸人爭戰一樣,在三万二千人中只挑選了三百人。被選上的人是何等蒙福!与主同行同心,三年之久,朝夕得听他的教訓。主又稱他們為使徒,給他們尊貴的職份。他們本是平凡無學問的小民,然而主親自到海邊去呼召西彼得、雅各、約翰;到稅關上去呼召利未馬太;要他們撇下世界的一切,背起十字架來跟隨他。禱告的事是門徒主動的,因門徒曾請求主教導他們如何禱告,好像約翰教他的門徒一樣。現在選召的事是主耶穌主動的。是主叫他們來的,是主稱他們為使徒的。在主快要离世時,他又重复強調這點: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并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約十五:16)。很多時候,我們不能結果子,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清楚蒙召,我們主動地去工作,亂忙一陣,還以為在事奉。主又向神禱告說: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十七:18)。因此,我們只能等候在神的面前,說:我在這里,請差遣我。二、給從古以來,摩西、以利亞、以利沙、施洗約翰,甚至法利賽人都有門徒;但他們只能給門徒教導,不能給門徒能力。惟有我們的主,叫了十二個門徒來,給他們權柄,能赶逐污鬼,并醫冶各樣的病症。主呼召我們,一定給我們裝備,才差我們出去。主愛他的門徒,他決不奴役我們,或者送我們到前線去做炮灰。相反地,他給我們屬天的能力,用神跡隨著我們,印證我們是他的仆人,賜給我們胜利。 主給門徒赶逐污鬼的權柄,不是給世上的勢力,因為傳福音是直接向魔鬼挑戰,我們爭戰的兵器也就不是屬血气的了;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林后十:4~5)。主又給他們醫治各樣病症的權柄,主不是給他們醫治各樣病症的知識。真奇妙!因為主要在世人面前印證他門徒的職份,好叫世人像尼哥底母那樣認識:我們知道你是由神那里來作師傅的,因為你所行的神跡,若沒有神同在,無人能行(約三2)。三、差主選召好了,給了權柄能力,才差他們出去,并且吩咐他們許多話,像一位慈父叮嚀愛子出門一樣。第一,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可六:7)。使他們有同伴,急難時能互助,病痛時能互慰;而且也訓練他們尊重別人的意見,表現出彼此相愛的見證來。第二,給他們一個方向,到迷失的羊那儿去,去搶救失喪人的靈魂。不是去別的羊欄里拉羊過來,也不是去魚网里搶魚。我們要一致向外,到迷失的羊那儿去。第三,隨走隨傳。行動与言語一致,光說不去,推三托四,有什么用呢?光去不傳也不行,去開會,去寫報告,卻忘記了最要緊的是去傳福音。第四,給他們生活的原則。夠吃夠用就好了,不要貪圖金銀財物,也不慕虛榮名利。不趨炎附勢,要住在有好名聲的人家里,不是住在有錢有勢的人家里。第五,帶平安給接待的人。傳道人要存謙虛感謝的心,不可擺出名布道家的架子來,以為信徒的接待是應份的。第六,要有智慧,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正如保羅所說,在什么人中間做什么樣的人,為要得著人。如果我們把馬太福音第十章繼續讀下去,就會讀到還有許多的叮嚀,主安慰又鼓勵,應許也警告,清清楚楚坦坦白白的把一切做門徒將遇到的事都告訴他們。這一切的教訓也适用在今日的我們身上,我們基督徒就是基督的門徒。基督同樣選召了我們,賜給我們屬靈的能力,要差我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第二章西門彼得圣經中四次提出十二個使徒的名錄,都是以彼得當先,賣主的猶大殿后。在馬太福音十章提到時,甚至著重地說:這十二使徒的名,頭一個叫西門,又稱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等。提到主所愛的三個使徒時,也都以他為先:彼得,雅各,約翰。直到今天,我們一提起使徒還是先想到彼得。彼得這個人的性格直爽可愛,熱情易沖動。他是使徒中的代表人物,也是當時門徒的發言人,站在領導地位,走在最前面的弟兄。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得到許多教訓,學到許多功課。彼得的原名是西門巴約拿(太十六:17 ),意思是說約拿的儿子西門。(約翰福音稱約翰的儿子西門。)彼得是主耶穌替他取的名字,這個名字不是當時慣用的姓名,只是一個諢名,是石頭的意思,与當時的亞蘭語「磯法」同義。彼得實在是一塊石頭,開始是一塊石頭,始終不舍自己的劣根性;后來卻成為磐石,對主有超然的認識,堅固的信心;他也是一塊活石,建造教會靈宮的基石之一。一、頑石彼得是一個心直口快的人,他講話最多,問問題也問得最多,他的軟弱許多時候都是因講話太快而來的。雖然他撇下了一切來跟從主,三年中他還是像一塊頑石撞來擊去。他自己也知道,第一次主吩咐他撒网而得了兩滿船的魚時,他馬上俯伏在主腳前說:主啊!离開我,我是個罪人(路五)。但主耶穌來世的目的就是拯救罪人,就是要改變頑石成有用的磐石,因此主反而呼召他,要使他得人如魚。到最后主复活了,彼得還帶頭再回去打魚,這次主仍不灰心,三次問他說:你愛我胜過這些嗎?又三次吩咐他:要喂養我的羊。主愛彼得真是愛到底。在三年之中,還有許多次顯出彼得的愚頑鹵莽。例如主在山上變像時,彼得是那么自私,竟愿永遠住在山上,不顧山下廣大人群的需要。主告訴他們自己將要受害的情形,他馬上出面攔阻,完全體貼肉體,不明白基督降世的目的。主為門徒洗腳,輪到彼得時,彼得不肯。等到主說: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無分了。彼得又要主不但替他洗腳,連手和頭都要洗。顯出彼得對真理多么外行!主快要被捉時,特別警告彼得要小心撒但的攻擊,要堅固信心;彼得卻自恃縱使眾人都跌倒,我卻永不跌倒。結果他跌倒得最厲害,三次當眾發咒起誓的不認主。在客西馬尼園跟眾門徒一樣沉睡,讓主獨自禱告;等到兵丁來了,彼得又冒冒失失的拿起刀來就砍,完全不體會主的心意。我們無需譏笑彼得,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在跟從主的道路上,都是這樣軟弱失敗的,都是一塊頑石。但主怎樣愛彼得,怎樣教導他,琢磨他,主也同樣教導琢磨我們,成為有用的器皿。二、磐石彼得是磐石,乃是主親自講的。有一次,主考問門徒說: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你的,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十六:15~18)。天主教因此誤會彼得是教會的教皇,自后代代相傳。現在羅馬還有全世界最大的教堂稱圣彼得教堂,也有彼得的雕像在那里受千万人的膜拜。如果彼得今天在世上看見這种情形真要又气又急。他生前在哥尼流家中都不許人拜他(徒十:26),難道死后還要人去拜他的塑像?彼得稱為磐石乃在于他的信心,他信主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又有一次,有許多門徒退去不跟從主,主就對那十二個門徒說,你們也要去么?彼得回答說: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圣者(約六:66~69)。這种堅定的信心就是教會的磐石。換句話說,教會如果不建造在這种信靠永生神儿子的磐石上,根本就不能稱為教會。彼得有這种信心,主仍繼續訓練他。一件最顯明的例子,是主讓他獨自去釣魚,從魚口中取出銀錢來納丁稅(太十七:27 )。這件神跡是彼得自己一個人去體驗去經歷的,因而他有時間去深思,成為有寶貴信心的人(彼后一:1)。主又為彼得的信心祈求。主說:撒但要得著你們,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后,要堅固你的弟兄(路廿二:31~32)。我們由此知道信心需要不斷地長進,不要以為得著了就自滿,要步步進深,由信以致于信。三、活石大衛打歌利亞的那五顆石子是光滑的,經年累月被風沙磨光的,才能成為利器,擊殺敵人。彼得由頑石變磐石,終于成為活石,也是同樣經歷了許多磨煉。我們讀他年老時所寫的書信,可看出他生命的長進。他說: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神所揀選所寶貴的。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圣洁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彼前二:4~5)。回想彼得一介凡夫,不學無術,交在主手中,竟成為使徒中的第一名,使徒行傳前半部的重要人物,又寫了兩封寶貴的書信。他本不敢在使女面前認主,五旬節后卻放膽在官府面前證道。以前他鹵莽從事,削掉大祭司仆人的耳朵,現在他講的道能使三千人扎心,五千人悔改。他奉上的名能叫死人复活,跛子行走,甚至他的手帕,影子都可以醫病。他也有圣靈的智慧,識破虛假,審判罪人。他的書信中有許多是主再來的預言,成為我們今日末世教會的警戒与勸勉。向外邦人傳福音,也是他開始的。傳說他最后是倒釘十架而死,因他以為自己不配与主同樣釘十架。彼得忠心至死,不辜負主的交托,選召与造就。我們自省一下,當如何將自己擺上,完成主在我們每人身上的計划?第三章安得烈經文:約翰福音第一章卅五至四十二節圣經中四次列出十二門徒的名字,都是一雙雙一對對的。某某和某某,某某和某某。因為主耶穌差遣他們出去傳道也是兩個兩個的。但其中有兩對本是親生兄弟,就是彼得和他的兄弟安得烈,還有西庇太的兩個儿子,雅各和約翰。他們本在一塊長大,生活,現在又一同作主的門徒,一塊工作,事奉,多么難能可貴,正如詩篇一百三十三篇所說: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安得烈和彼得不像雅各約翰兩兄弟那樣齊名。許多人只知道彼得,不知道他的兄弟安得烈,更不知道彼得之所以成為彼得,實得力于安得烈。沒有安得烈就沒有彼得,因為彼得認識主是由安得烈帶領的。安得烈實在是個無名英雄。 安得烈是個喜歡領人認識主的人。圣經中三次提到他,都是提怎樣把人帶到主面前。約翰福音第一章記載他跟從主的那天,就先去找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于是領他去見耶穌。約翰福音第六章記載安得烈對耶穌說:在這里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約翰福音十二章又記載有几個希利尼人來見腓力,求他說:先生!我們愿意見耶穌。腓力去告訴安得烈,安得烈同腓力去告訴耶穌。安得烈實在給了我們一個極好的榜樣,我們未必都能像彼得那樣在大庭廣眾之間向千万人證道,但我們都可以像安得烈那樣做個人布道的工作。今日教會冷淡,就是許多信徒還認為傳福音是牧師的事情,信徒本身不起來做領人歸主的工作。我們看主耶穌自己也不忽略個人談道的工作,他在雅各井旁跟撒瑪利亞的婦人談道,深夜又与尼哥底母談道,都是談最基本的生命之道。如果我們每個信徒都是個人工作者,教會還能不興旺嗎?一、資格做個人布道的工作者該有什么條件呢?我們看安得烈,第一是有信心。安得烈本是施洗約翰的門徒,有一天,他听見老師約翰介紹耶穌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竿,背負世人罪孽的。他馬上就相信,即刻跟從了主。他自己先相信,才能以后領人相信。他知道自己信的是什么,才會愿意叫別人相信。他信主耶穌是彌賽亞,是救世主,是代罪的羔羊,是要來的王。這些基本的信仰是每個領人歸主者必須有的。第二、他有經歷。安得烈与另一個門徒跟著耶穌,耶穌轉過身來問他們要什么?他們說:拉比!在哪里住?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他在哪里住,并且這一天便与耶穌同住。安得烈注目在主身上,羡慕与主有深一層的交往。他不但要与主同行,并且要与他同住,過与主親密的生活,享受深交的經歷。這樣,他才能快樂地,确定地對人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保羅有了認識耶穌基督為至寶的經歷,才能看万事如糞土,專心做外邦人的使徒,四處為主傳福音。你有如此寶貴的經歷嗎?如果還沒有,你不能做一個有效的傳福音者。因為你所傳的必定是你自己經歷過的,才能感動人,領人到主面前。二、對象安得烈得到了寶貴的經歷后,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找自己的哥哥西門,把這個好消息講給他听,并且領他來見主。一個得救的人很自然會關心別人的靈魂,尤其是自己的親人。撒瑪利亞婦人与主談話后,留下水罐子,往城里去對眾人說: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么?保羅為自己的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与基督分离也愿意,只要同胞肯悔改信主。你對你親人的靈魂是否這樣著急呢?安得烈繼之將微不足道的孩童帶到主面前,獻上微不足道的禮物。但想不到卻帶出了一件偉大的神跡,解決了當日五千人的飢餓,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屬靈教訓。安得烈又將希利尼人帶到主面前,希利尼人是外邦人,安得烈的眼光毫不狹窄,正如以后保羅所說的:無論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福音的債。安得烈給我們留下一個好榜樣,就是我們所接触的人都是我們傳福音的對象。本著「神愿万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淪」的愛心,帶領周圍的人認識主。三、方法安得烈是第一位個人布道者,他留下了美好的榜樣。他用的方法是最基要的:就是愛心与智慧。 他先去找他哥哥,「找」是需要愛心的。像那有一百只羊的牧人,失去了一只仍去尋找;像那有十個銀錢的婦人,失去了一個赶快點燈打掃屋子尋找一樣。神從天上下來找我們,這愛心是何等大呢!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我們如果體貼神的愛,就該四處找尋罪人的歸來。信徒不該坐在禮拜堂里等人來問道,該出去找人進來得救恩。這是神的心意。主耶穌在設筵席的比喻中清楚指出:你們到大街小巷去把貧窮的,殘廢的都請來。還有空位,就再去路上篱芭那里,勉強人進來(路十四)。我們需要這么熱切的愛心,才能領人到主前。安得烈的智慧不是講大道理,而是先述說自己的經歷,然后帶他們親自去看,這樣就夠了。我們常常愚蠢地想用理論去說服對方,或者解釋一大堆神學教義,領來領去把人領到一大堆偉人面前,總沒有領到主面前。好像介紹醫生的學歷頭街,總不帶病人去見醫生一樣。安得烈沒登過台講過道,也沒著書立說過,但他給我們留下了得人漁夫的好榜樣,他的工作永被記念。第四章西庇太之子雅各經文:馬可一章十六至廿節,使徒行傳十二章一至五節圣經中記載有二個雅各:西庇太的儿子雅各,亞勒腓的儿子雅各,和主耶穌肉身的弟弟--約瑟的儿子雅各。前兩個雅各都是主的門徒,三個雅各都各有其名望,真是難得。西庇太的儿子雅各是約翰的哥哥,正如彼得是安得烈的哥哥一樣。雅各和約翰又是耶穌的表兄弟,据說他們的母親撒羅米是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的姊妹,常用財物供給主耶穌和他的門徒。這也可以證明為什么他這么大膽來求耶穌,讓她的兩個儿子將來成為主的左臣右相。西庇太本人雖然在圣經上未見提及,但我們知道他家道丰富,雇得起人幫他打魚,据說他在耶路撒冷并有自己的房子。十二個門徒中出身富有者,僅此兄弟兩人,但他們亳無驕气,甘心跟從主。雅各是個安靜寡言詞的人,但并不表示他懦弱無能。耶穌最后上耶路撒冷去的時候,經過撒瑪利亞的一個村庄,那里的人不接待他。雅各約翰看見了就說:主阿!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像以利亞所作的么(路九:51~54)?但他為自己的事卻不計較,默默地為主受苦,成為十二個門徒中第一位為主死的人。雖然他未著書立說,也不像別人有許多事跡可考,但他的受苦使我們對苦難這件事有更清楚的認識。一、苦難領我們轉回詩人說: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現在卻遵守你的話(詩一一九67)。約伯在未受苦以前雖然是個義人,但他在受苦以后才發覺: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厭惡自己(伯四二5-6)。苦難像一條鞭子,把我們從迷路上赶回來。若不是神把我們從自己所建的樂園逐出,我們就不會進到神的樂園。若不是被父親的手管教擊打,我們就不會在那位父親家中有地位。我們豈能在埃及望見迦南?豈能在瑪拉安營而看見以琳的十二股水泉?我不知道神今天用什么苦難領你歸回,也許是疾病,也許是失業。只求圣靈提醒你,使你明白: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儿子(來十二:5~6)。二、苦難使我學習順服詩人又說:我受苦是与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詩一一九:71 )。神的意念非同我們的意念,他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因此我們在苦難中只要順服,不可問為什么,只要問主:要我們作什么?要我們怎樣學習?苦難多半叫我們學習謙卑,保羅身上有根刺,才知道神的權能在軟弱的人身上才顯得完全,才知道神的恩典是夠用的。神常常在我們自以為有用,趾高气揚時,松一下手,給我們嘗嘗失敗挫折的滋味。使我們知道离開主,真是什么也不能做。一切都是出于神的恩典。苦難也叫我們學習忍耐。我們提過約伯的例子,圣經中還有個雅各,苦難似乎沒有約伯那么重,但苦難的時期卻拖得特別長。幼時离鄉背井,老年失去了愛妻,又失去發愛子約瑟,最后飢荒時,連幼子便雅憫也似乎要失去了。他以為要白發蒼蒼,悲悲慘慘的下陰間了。這時才苦盡甘來,愛子約瑟派了車馬來接他去團圓享福。因此雅各臨終時,回首一生,知道神是牧養他一生的神,并不是中途离棄了他。這樣,我們就明白保羅所說的: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圣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里(羅五3-5)。三、苦難顯出對主的忠誠西門彼得豈不是對主說過:主啊!我就是与你同死,也決不會不認你。然而苦難是試金石,彼得一見主被捉住,就連接三次不認主了。雅各与彼得約翰三人同為主的愛徒,他卻是話說得最少的一個。他不想出風頭,五旬節后,看見彼得与約翰同在一起,大膽為主作見證,雅各好像被擠掉了,仍是默默無聞。但主高舉他,讓他做門徒中的第一個殉道者,与主同喝苦杯,相信也与主同享榮耀。那時是主后四十多年,由希律亞基帕執政為王。為了要討猶太人的歡心,他鼓動新的迫害浪潮,逼迫耶路撒冷的教會,這次雅各就死在希律的刀下。圣經只用一句話就把這件事交代了過去,好像不太重視雅各似的。接下去彼得的坐監卻詳細描述天使如何救他。約翰呢!連監都沒坐,神保護他,使他一直到老年,還看見啟示錄的异象。這三位与主同出入的,最親近主的愛徒,卻有這樣不同的遭遇。可見神在每人身上有不同的計划,或多在世服事主,或早得安息,為主殉難。總之,我們順服神的安排,以為他受苦為榮,忠心至死。雅各殉道前沒机會像司提反那樣發表一篇洋洋洒洒的講道,我們也不知道他是否看見天開了,他是否來得及在受刑前求主接收他的靈魂。他就這樣默默地犧牲了。但我們确信神不偏待人,雅各一定即刻与他那死而复活的主同在。主一定歡迎他說:你為我忠心至死,所以我要賜你生命的冠冕(啟二:10)。第五章約翰經文:約翰福音十三章廿三至廿五節,廿章二節。新約圣經中有四個約翰:施洗約翰,西門彼得的父親,祭司長亞那的親戚(徒四:6),和這個作主門徒的也是西庇太儿子雅各的弟弟約翰。不過一般來說,提起約翰,大都是指這位門徒約翰。 約翰這個名字的原意是:耶和華所喜愛的。門徒約翰真是名符其實,他是主耶穌所愛的門徒,也成為愛的使徒。主并不偏心,主特別愛他實在是因為他特別愛主,比別人加倍的愛主。正如主所說的: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約十四21)。一、愛的感化約翰除了記載主耶穌的言行--約翰福音,記錄天上的异象--啟示錄外,還寫了三封書信--約翰壹貳參書。從他的書信當中,我們看出他愛主,是因為主先愛他。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他的儿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約翰是十二門徒中最年輕的,也是主第一批選召的六個門徒之一。主給他兩兄弟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想必他們性子急,火气大,容易得罪人,沒有愛心。是主漸漸地用愛感化他,教導他,引領他。有一次,約翰到主面前來告狀說: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奉你的名赶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与我們一同跟從你。想不到主說:不要禁止他,因為不敵擋你們的,就是幫助你們的(路九:49~50)。接著他兩兄弟看見撒瑪利亞一個村庄里的人不接待主,又要求主允許他們像以利亞那樣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村人。他們的信心可真大!相信只要主許可,他們就可以行審判的神跡。但主要教給他們的是愛心,主當時就責備他們說:你們的心如何,你們并不知道。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乃是要救人的性命(路九51-56)。約翰當時年輕浮躁,不以人的性命為重,他實在不知道自己的心如何。主教導他們,如果有人不接待你,就把腳上的塵士跺下去而离開;從來沒有教他們報复。三年來,他看見主對眾人的怜愛,對門徒的友愛,最后在十字架上對仇敵的仁愛,不得不受感動。我們看他以后与彼得同工,完全失去了「雷子」的威勢。他默默無聲的在彼得身邊,同受逼迫,同行愛心醫治的神跡。因為他一直跟主到十架底下,像以利沙緊緊跟隨以利亞一樣,就得到了主愛心的力量,變成了主的形像主同樣愛我們,在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就替我們死了;現在又一直用慈繩愛索牽引我們,用他的愛激勵我們,并以永遠的愛愛我們。我們有沒有被主的愛吸引,快跑跟隨他?被主的愛溶化,將自己獻給他?二、愛的表彰約翰是主最親近的三門徒之一。有人說,這三個門徒代表信望愛,那么,約翰無疑問的是代表愛了。最后晚餐的時候,約翰坐在主的身邊,并且挨近主的怀里,靠著主的胸膛。十架底下,主把母親交托給約翰,請約翰待馬利亞如同自己的母親;從此,約翰就接馬利亞到自己家里去了。這些事實都說明愛在生活上的表彰。雅各說: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同樣,約翰說: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愛神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神所受的命令(約壹四:19~21)。從約翰福音十三章至十七章這五章圣經里面,我們讀到約翰和其他的門徒怎樣從主那儿接受愛弟兄的命令。十三章一開始就是主自己先做愛的榜樣,藉著洗門徒的腳,表彰出他的愛來。晚飯后,又清清楚楚地對門徒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沒有愛,一切的善行知識才能都無用。沒有愛,教會便不成為教會。愛可以說是教會的別號,因為教會是主的身體,而主就是愛。我們要常以愛為虧欠,就是常常覺得愛人不夠,常常回到神--愛的源頭去支取愛,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愛人如己。三、愛的永恒約翰是門徒中最年輕又最早跟從主的,他也是活得最老,最后离世的,大概活了一百多歲。傳說他老年時已不能講道,人將他扶到講台上,他只能微弱地講一句:小子們哪!你們要彼此相愛。神將他的生命留得最長,似乎要表示出愛的長久性水恒性來。也可以說,因為他愛主的心越來越深,歷難不變,主便留他在世上作榜樣,堅固第一世紀的信徒的心。約翰老年時寫的書信十分親切,都是家中用語,是別的書信中沒有的。他不單稱呼他們為親愛的弟兄,也稱他們為父老,少年人,小子們。書信的中心,不用說,是愛,他叫他們不要愛世界,因為世界的一切事都要過去,都是暫時的,惟有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遵行神旨意的就是愛神愛人的,要活到永永遠遠。約翰不是沒有軟弱,他也与眾門徒同樣在客西馬尼園睡覺,他也在主被捉時赤著身子逃走。但當他在拔摩海島再次看見榮耀的主,并記錄下一切异象后,主接他回到天家;那時,与主面對面,有限的都變成無限了,軟弱的變成完美了,他与永愛的神同在。我們將來也要如此過好得無比的生活,在永世里与神的愛溶合。第六章腓力腓力是一個希腊名字,按理他應該有個猶太名,但圣經中未見提及。這個名字与以后在曠野向太監傳福音的腓利相同,而事實上是兩個人,中文圣經譯成不同的字是聰明的,免致混亂。腓力在五旬節后就不見其名,据外傳記載,他在主升天以后大發熱心,不久就殉道。他名字的原意是真理的戰士,他真是基督的精兵。我們用三個角度來看他:一、真理認識方面(約一:43~46)腓力是伯賽大人,和安得烈,彼得同城。有一天,主耶穌想要往加利利去,在路上遇見腓力,就對他說,來跟從我吧!這么簡單的一個呼召,腓力就跟從了主,做主的門徒。在那個不信的時代,主曾比喻成「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向你們舉哀,你們不捶胸」的麻木社會里,為什么腓力這么快捷的接受主的呼召呢?從他以后對拿但業的見證中,我們就可以知道他是素常留心考察先知預言的人。他對真理認識極深,一遇見主耶穌,就認識出他是彌賽亞來。主一句簡短的話就吸引他做了門徒,而且馬上心里火熱,去找自己的朋友拿但業來見主。腓力找著了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穌。腓力不是施洗約翰的門徒,沒有受過正式的神學訓練;那時主耶穌也沒開始行神跡,對腓力也沒說過什么預言;但一個熟知真理的人站在真理面前,馬上就能認出來。腓力說得多么透澈,正像主以后在以馬忤斯的路上向那兩個門徒所說的一樣:于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路廿四27 )。今日仍有許多人認為舊約不過是猶太人的歷史加上一些神話傳說,對現代人沒什么關系;這种人可以說是對真理沒有完整的認識,沒有深刻的了解。正如拿但業一樣,馬上頂一句:拿撒勒還能出什么好的么?拿撒勒是近在身邊的小城,怎么一下跟古時的偉人先知拉上關系呢?腓力沒有辯駁,只跟他說了三個字:你來看。這又是腓力對真理有深刻認識的表現。我們不用空口辯論,在真理之外繞圈子,徒傷感情;你自己來認識真理,站在真理前面,就完全清楚了。拿但業果然看見就信了,而且以后在門徒的名單中常与腓力同列,成為腓力的同工。我們領人歸主也當如此,把他直接領到主面前去,主的話自然會感動他,拯救他。二、信心操練方面(約六:4~7)腓力對真理固然有認識,但需要信心上的操練。腓力似乎膽子很小。一次有几個希利尼人要求他領他們去見耶穌,他不敢直接領去,轉而告訴安得烈,安得烈才陪他一道去告訴耶穌(約十二:20~22)。主耶穌當然知道他每個門徒的弱點,故此在變餅的神跡以前,特意挑出腓力來對他說:我們從哪里買餅叫這些人吃呢?圣經上特意注明: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可惜腓力沒考上,他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可見一個人有真理的知識還不夠,必需加上實際信心生活的操練。我們常常犯這個毛病,明明知道圣經上這樣這樣說,但生活上遇到難處時,就忘了圣經上的應許,只用自己的頭腦來打算。腓力本該回答主說:主阿!你能用水變酒,一定也能用石頭變餅,你有什么吩咐,請盡管說吧!我們一定照行。這是從經驗得來的操練。他也可以憑純全的信心說:主阿!只要你說一句話,我們就都得飽足了。你是永生神的儿子,在你沒有難成的事。如果他能應用摩西和先知書上的史實,他該說:主阿!你看是求神從天上降嗎哪下來好呢?還是命令烏鴉叼餅來好?可惜腓力一听到要買餅給這么多人吃,就自顧自的打起算盤來了。一個餅多少錢?一兩銀子可以買多少餅?算一算這個數目可真大,廿兩銀子的餅還不夠一人咬一口呢!低頭打算盤就忘記仰頭看主了,連問題都听錯了。主問的不是錢,是問到什么地方去買。是食物的來源問題,不是購買力的問題。信心軟弱的人多可怜!看人看環境看自己,都是難處。如果仰頭看主,求主,什么難處都沒有了,神的恩典要充充足足的賜下來,使我們享用不盡。三、禱告追求方面(約十四:6~11)腓力一開始就認識主耶穌是彌賽亞,但可惜三年來与主同行,似乎沒什么長進,以致在最后晚餐時,還提了一個愚蠢的要求。那時,主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而且又很清楚地加上: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后,你們認識他,并且已經看見他。說得這么清楚,腓力還要愚蠢地求: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主不得不責備他:腓力,我与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嗎?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么說將父顯給我們看呢? 想必腓力當初遇見了彌賽亞,就知足了,沒有進一步的追求更深認識他。屬靈的事情比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停留在原來的地位上慣了,就連當初認識的都迷糊起來了。永遠在道理的開端,永遠做吃奶的嬰孩,怎不叫主感嘆呢?現在他的禱告都變得愚蠢了,跟那些只求神跡不要救恩的希利尼人沒有兩樣。他的目的只求自己的滿足,不是神旨得成,真是個軟弱的信徒,為自己求福求壽求平安求子孫學而有成,從不求怎么過合乎神旨討主喜悅的生活。你認識主多少年了?你仍未离開道理的開端?仍使主懮傷感嘆嗎?但愿你在認識,信心,禱告各方面都不停地長進,使主的心滿足。第七章巴多羅買經文:約翰福音一章四五至五一節,羅馬書二章廿五至廿九節自古以來,差不多所有圣經學者都同意一种說法,那就是,主耶穌揀選的十二門徒之一,巴多羅買,就是約翰福音一章記載的拿但業。理由有四:第一,門徒除正名外,還有別的稱呼的不止他一位。例如:彼得又稱磯法,馬太又稱利未等等。第二,巴多羅買的名字常与腓力連在一起,正證明拿但業是腓力帶來見主耶穌的。第三,巴多羅買在前三本福音書所列門徒的名次中,其地位与約翰福音中拿但業被召的次序相同。第四,前三本福音書從未提過拿但業,約翰福音也從未提過巴多羅買,可見兩者為一。巴多羅買是迦拿人。圣經中凡有「巴」字在名字前的都是什么人的儿子的意思。巴約拿就是約拿的儿子,巴底買就是底買的儿子;所以巴多羅買就是多羅買的儿子之意思,不算他的正名。正名該叫拿但業。一、真以色列人主耶穌第一次看見拿但業,就指著他說:看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沒有詭詐的。主給他最高的稱贊,可見主多么愛他,多么愛一個完全誠實的人。在這個世界里面,要找到一個完全誠實無詭詐的人,真不容易。詩人說:沒有一個人行善,連一個也沒有(詩五三:3);主也贊同,因為主沒有說拿但業沒有罪,只說他心中沒有詭詐。主是知道人心的,他知道万人,也用不著誰見證人怎樣,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約二:24~25)。當時的法利賽人和文士,主就指摘他們是假冒為善的,外面好像粉飾的墳墓,里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太廿三:37)。主今天也同樣查察我們的內心,他對你的批評是什么呢?是稱贊還是指責?真假以色列人是怎樣分的呢?保羅說得很清楚:外面作猶太人,不是真猶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禮也不是真割禮;惟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里的,在乎靈不在乎儀文。這人的稱贊不是從人來的,乃是從神來的(羅二:28~29)。我們今天作真基督徒就是如此。二、無花果樹下拿但業听見主耶穌稱贊他是真以色列人后,就問他說:你從哪里知道我呢?主回答說:腓力還沒有招呼你,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看見你了。拿但業馬上稱呼主: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 先前,腓力找著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穌。拿但業真是心里沒有詭詐的,沖口就出:拿撒勒還能出什么好的么?為什么現在主一提無花果樹下,他就除去成見,認耶穌為神的儿子呢?原來以色列人住宅附近都种無花果樹,此樹葉大蔭多,是默想,禱告的好去處。虔誠的猶太人多在無花果樹下祈求,等候彌賽亞國的來到;不像法利賽人站在十字路口,故意作很長的禱告,叫人看見。拿但業是真以色列人,他在暗中的禱告居然讓從未謀面的主耶穌看見了,知道了,而且說出來了,他的激動是可想而知的。拿但業的坦誠是值得我們效法的,他一認識主,馬上丟開積年根深的成見,轉口呼出三個名稱來。第一個是拉比。拉比的意思就是老師,表示他愿意做主的門徒,在主的面前受教。第二是神的儿子,承認主是彌賽亞,是道成肉身,表示他的敬畏。第三是以色列的王,就是他素來所盼望,所等待,所祈求的,表示他的順從。我們所認識的主是否如此?我們對主的態度是否如此?三、看見更大的事主真是位好教師,一開頭并沒有駁他的成見,反而稱贊他;接著又證明自己無所不知的神性,讓他信服。現在得到他的心了,才施教,對他說:因為我說在無花果樹底下看見你,你就信么?你將要看見比這更大的事。智慧的主馬上給他一個學習的目標:要繼續追求認識主。不要以為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應該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要我得的(腓三:12)。基督是那么丰富,我們窮其一生,也不能夠完全認識他。所以我們應當离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來六:1)。主應許拿但業將要看見比這更大的事,他后來真的看見了許多神跡奇事,使他更認識主的權能。信心是無限制的,我們不要用理性來划定疆界。神的恩典是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我們不要自滿自足。書念婦人得子是小事,儿子死而复活才是大事。三王攻打摩押人時,不見風不見雨,谷中卻滿了水是小事,打胜摩押人軍才是大事。彼得捕到一百五十三條大魚是小事,講道得三千人悔改方是大事。我們當大大張口,讓神的恩典一次比一次更多更大的充滿我們。前面要得之地仍甚多,把我們的腳掌踏上去!隨后,主又對眾門徒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雅各昔日看見的是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頭頂著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創廿:八12)。現在主把自己的身體當做頂天立地的梯子,是第一次將救贖的道理傳給門徒,使他們明白人子來為要舍命,作多人的贖价。他把身體獻上,成為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使世人可以藉著他到父那里去。拿但業与眾門徒當時都不明白,甚至主复活后顯視給他們看,他們還是不大明白,直到主升天后,他們聚集在馬可樓上,五旬節受了圣靈后,才完全明白整個救恩的道理。傳說巴多羅買--拿但業以后在非洲沙漠傳福音,為主殉道:相信這個真以色列人必是向著標竿直跑,得著了神在基督耶穌里從上面召他來得的獎賞。 第八章多馬經文:約翰福音廿章廿四至廿九節如果福音只有前三本,我們就只知道多馬的名字,無從追尋他的事跡。感謝主!約翰替我們記下了許多寶貝而獨特的史料,使我們得著教訓。多馬是雙生子的意思。有人說,他本名猶大,后來見十二門徒中有雅各的儿子猶大,又有賣主的加略人猶大,為了分別起見,就叫他的諢名:雙生子。多馬又叫低士馬,多馬是希伯來語,低士馬是希腊語,都是雙生子的意思,与利百加生下以掃雅各「雙子」那個字是同一個字(創廿五)。想必他定是雙生子之一,就是不知道另外那個雙生子在哪里?后來又怎樣?多馬卻因跟從主而留名于后世,受人記念,可見服事主的人總不吃虧。一、多疑的多馬提起多馬,就想到不信,正如提起猶大,就想到賣主,提起底馬就想到貪愛世界一樣。圣經中提到多馬三次發言,三次都顯出他的疑惑不信來。第一次是在拉撒路死了的時候,主說:拉撒路死了,我沒有在那里就歡喜,這是為你們的原故,好叫你們相信;如今我們可以往他里去吧!多馬就對其他門徒說: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約十一:15~16)。第二次是在最后的晚餐席上,主說:我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里去。多馬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知道那條路呢(約十四:5)?第三次就是主复活后向門徒顯現,多馬竟不在場,后來門徒告訴他,他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約廿:25)。看多馬三次說的話,好像一次比一次更多疑。第一次還帶著傻勁,雖疑惑仍說死就同去死吧!第二次雖顯出靈性的無知,但有詢問的真誠。第三次卻很難原諒。明明有那么多門徒作證,他卻斬釘截鐵地說,非用指頭探入傷痕總不相信。好像怪門徒合伙起來欺騙他似的,連看見主的臉容還不夠,還要用指頭探主手上与肋旁的釘痕才算數。他倒記得清清楚楚主死在十架上的情形,主多次說過三日后要复活的話,他卻不記得了。疑惑下信的人都是悲觀的,他們沒有因信而存的指望,自然就失去了快樂。他們只能看見現實,看不到青天之上的榮耀,因為沒有信心的眼睛。實在可怜!二、主愛的多馬主愛多馬就愛他到底。第一次,主讓他目擊拉撒路的复活。第二次,主用一個偉人的宣告回答多馬的疑問。主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現在第三次,主為了多馬的緣故,再次向門徒顯現。真的要多馬伸出指頭來摸他的手,探他的肋旁。針對多馬說的「非總不信」,主說:「不要疑惑,總要信。」上的愛真深厚!他包容,饒恕,一而再,再而三的教導體恤。主的愛何其周到!他不忽略任何一個,彼得的否認,多馬的不信,他都一一個別對付照顧。今日,他同樣體恤我們每人的軟弱,引領我們到曠野,單獨向我們說安慰的話。 過了八天,門徒例常聚集的時候,主又來向他們顯現。想想這八天,門徒都充滿了喜樂,知道主已經得胜了死亡而复活了。獨有多馬仍在懮郁中,好像風浪中的小船,搖擺不定,要信又信不下去,不信又听見這么多的見證。可怜的不信者!沒有享受到平安的福樂!還好他再回去聚會,得到主再給的机會。主沒有單向他顯現,滿足他的好奇心;主在聚會中顯現,一方面是因為多馬當眾表示他的不信,主要他當眾再悔改。另方面也可看出主重視聚會,主要在聚會當中賜福与我們。多馬的一次缺席造成了這么大的錯誤,足夠成為我們的警惕。三、回頭的多馬主再度顯現的時候,對門徒說:愿你們平安!然后特別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又慈祥地說:不要疑惑,總要信。你想多馬看見主的慈容,听見主的慈聲,還敢疑惑嗎?敢真的用手去摸傷痕嗎?他的心溶化了,我想他必定是雙膝跪下,淚流滿面的呼喊,我的主,我的神!一切的疑惑都消除了。他看見主的愛,也看見了自己的不配;看見榮耀的主,也看到卑污的自己。從今以后,他完全屈服在主的腳下,不再疑惑了。主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我們比多馬更有福气,因為我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是愛他。如今雖不得看見,卻因信他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彼前一:8)。但是當時另外有一种人,看見了還是不信,那种人更加可怜!多馬看見才信是屬于中等人,可說万幸。他曾經离群,還好沒有因不信而失群,他回頭來歸群,得到了信心。我們今日如果覺得自己信心軟弱,更當參加肢體的聚會,免致隨流失去。在次經里,有使徒多馬著的多馬福音;又傳說他复興后,在帕提亞,就是現在的里海一帶傳道。他的腳跡遍及阿富汗,印度。阿富汗有許多猶太人居住,多馬四處尋找這些失喪的猶太人,領他們歸主。現在印度仍有歷史悠久的多馬教會,就是多馬結的果子。最后傳說他為主殉道,被人槍殺而死在東印度。然而他的工作永被記念,他的信心堅持到永世。第九章馬太經文:馬太九章九節,路加五章廿七至卅二節主的門徒馬太是馬太福音的作者,也就是路加福音提到的稅吏利未。他的蒙召非常戲劇化,他正坐在稅關上收稅,耶穌走到他面前,不是像其他人那樣納稅,而是簡單地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立即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一句話都沒有問。隨即在他自己家里,為耶穌大擺筵席,甚至引起法利賽人和文士的批評,也引出了主的名言: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從馬太的生平,我們可以證實三件不變的真理。一、沒有人會因罪惡太大而不能得到主的拯救 馬太是個稅吏,他自己在列舉十二個門徒的名字中,特別提出「稅吏馬太」這個稱號。稅吏在當時是個名正言順的貪官污吏。因為政府只要求一個固定的稅收,抽多抽少稅吏全可自己作主,這樣,敲詐,貪而無厭,欺凌弱小等等惡行是稅吏公開的作為。特別當時猶太人在羅馬政府的統治之下,稅吏就等于日治時代的漢奸,幫助敵人來壓迫自己的同胞,是民族的罪人,是社會不齒的職業。圣經中常常把稅吏和娼妓、罪人同列,就是這個原因。主耶穌是長子,約瑟去世后,主耶穌必定曾經多次陪母親馬利亞去納稅,或者也去過馬太任職的稅關。主知道這些稅吏的罪行,但主來世的目的就是拯救罪人,要召罪人悔改,所以他呼召了馬太,也拯救了撒該。馬太接受了主的呼召,撇下了他所有的罪行,和從罪行得來的財物,跟隨主耶穌,他就得到了救恩,并且被選為主的十二門徒之一。有了馬太的前例,再沒有人可以說自己的罪孽太深重,不敢來就近主;也沒有人可以說主不會赦免,不能赦免罪大惡極的人。一個人能不能得赦免,不在乎他的罪多大,主要的是看他肯不肯离開罪惡來跟從主。馬太悔改的時候,在家里開了一次盛大的感恩見證會,把他的同行、親戚、朋友都請了來。主耶穌是宴會中的貴賓。在那种公開場合里,主耶穌与他同席,認他為友,稱他為義(路十八)。何等的榮耀!你仍怀疑主的救恩嗎?為何遲延不來接受呢?你仍貪戀世上的名利嗎?為何不撇下來就主呢?你仍跌倒在地嗎?為何不立即起來回到父家呢?天父仍在等候,只看你肯不肯應召。二、得救的人心有新生的見證馬太本名利未,跟從主后改為馬太,不知是主給的新名,還是他自己改的。利未本是十二支派之一,而且是被選為專工事奉神的支派。利未這個名字原是聯合的意思,可惜這個利未不与神聯合,卻与世俗聯合。馬太的意思是「神所賜的」,他有了新生命了,他明白這個新生命是神所賜的,他要用一個新名來見證他的新生活,來開始他的新生活。正如亞伯蘭改為亞伯拉罕,雅各改為以色列,掃羅改為保羅,西門改為彼得一樣。今日有許多基督徒也在信主后或受洗后改個新名,不一定每個人都必需這樣做,但是新生活的見證卻是每個人該有的。沒有見證,怎能表現新生命呢?馬太在家里大擺筵席來公開見證他的重生。請客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許多人不肯來听道,卻愿意來吃飯。吃飯的時候,讓他們看見耶穌,收的功效就大了。當時就有好些稅吏和罪人也跟隨了耶穌(可二:15)。對于那些不愿跟隨的,這是一席告別宴,馬太再也不能跟他們一塊犯罪縱欲了。今后,彼此道路不同,興趣不同,方向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因為根本上生命的本質不同了。可是一次的請客并不能代替整個生命的見證,馬太還要繼續地跟從主,每天擺出新的活的見證來。破鈔一次容易,長久不斷地為主而活才是難事。但如果我們從主那儿得了生命,并且注意培養生命,使生命長大成熟,活出見證來就是極其自然的事。苹果樹自然結苹果,羊自然有羊的生活習慣,一點也不用努力。我們倚靠圣靈,自然也結出圣靈的果子來。三、跟隨主的人「得著」總比「舍棄」多 馬太撇下一切所有的跟從了主耶穌,我們不禁要像彼得那樣問: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么呢(太十九:27)?彼得撇下的不過是漁船漁网,照世俗的眼光來看,馬太撇下的可多呢!財源滾滾的職業,高高在上的地位,聲勢赫赫的權力。但主一聲呼召,他竟毫不猶豫地撇下這一切,起來跟隨了主。結果他得到了什么呢?正如主回答彼得的:他今生得到了百倍的報償,并且承受了永生。馬太撇下記稅賬的筆,得著了寫福音書的筆。撇下羅馬的該撒王,得著了万王之王。撇下暫時的虛名,得著千古留芳的尊榮。他寫的馬太福音排在新約圣經的第一部,是專門寫給猶太人讀的,因此有許多處寫出猶太人的規矩,向猶太人證明耶穌就是彌賽亞。他又記載了登山寶訓,許多天國的比喻,都是別的福音書沒有的。他成為文字工作者的先鋒,使我們藉著他寫的,能超越空間時間去認識天國的王--他所跟隨的主。馬太在猶太人中傳道十五年之久,是在本族傳道中最久的使徒。后轉到外邦人中謙卑事主。別的福音書介紹他是亞勒腓的儿子利未,他自己卻稱稅吏馬太,正如保羅稱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一樣。他因肯自卑,神便將他升高。傳說他走遍非洲各地布道,最后也是殉道而死。在他所寫的福音書中,他絲毫沒吹噓自己;然而他所記下的主的教訓:「你們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門徒」,他卻忠心地遵行了。第十章亞勒腓的儿子雅各經文:馬可三章十三至十九節新約中有三個雅各。除了約瑟的儿子,主耶穌的弟弟名雅各外,還有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我們現在要講的亞勒腓的儿子雅各。利未馬太的父親也叫亞勒腓,因此有人以為他們是兄弟,但無進一步的考据。俗稱這位雅各為小雅各,以別于亞庇太的儿子雅各。兩個雅各在使徒中很易混淆,也許這位雅各年輕些,或身材矮小些,故名之。一、雅各其人雅各在圣經當中只見其名字列在十二門徒中,沒有記載過他說的一句話,或者做的任何一件事;倒是記載了他母親馬利亞在十字架旁觀看主受難斷气的景象(可十五40),又在复活節的清晨,買了香膏要去膏主的身體(可十六1)。這位母親也是跟隨主服事主的人,母子同心同步走天路,多么幸福!多么喜悅!雅各默默無聞,照世俗的眼光看,是個不足輕重的人,極其平凡的人。可是我們知道,主從那么多跟隨他的人群中選出十二個門徒來,不是輕率的事。主必有他的美意,雅各也必有他的長處。或者雅各的長處就是安靜,默默的服事主,靜靜地听主的教訓。教會好像身體,有許多不同的肢體,每個肢體都有獨特的功用。有的肢體是顯明的,地位顯明,功用也顯明,好像嘴。有的肢體是隱藏的,無法看見,功能不詳,好像盲腸。但我們相信,神絕不會造多餘的器官,更不會造無用的人。尤其是主選召的門徒,必深有用意, 不過我們不清楚明白而已。說到我們自己在教會中,圣靈也一定給我們獨特的恩賜,或是禱告,或是愛心的服事,或是帶人來歸主。將來教會的歷史上也許沒有我們的名字,但教會正是人多數無名者組成的,神會記念我們的工作,神會獎賞我們的忠心。二、蒙召使徒主從跟隨他的人中選出了三百人,從三百人中又選出七十,再經過山上整夜的禱告,主又從七十人中選出了十二使徒,這么慎重其事的挑選決無錯誤,雅各的价值已經确定了。雅各被選為十二使徒之一,是常与主同在的人。三年之久,形影不离,緊緊追隨。這是做使徒的必需條件。彼得遠遠跟隨,失敗就來了,三次不承認主,造成終身的遺憾(太廿六:58)。羅得不緊緊跟隨亞伯拉罕,自己漸漸挪移帳棚,就遷到毀滅之城所多瑪去了。底馬不緊緊跟隨保羅,就貪愛世界去了。許多人開始的時候緊緊跟隨不离,但日子一久,就跟不上了,把起初的愛心決心都失去了。唯有路得跟隨婆婆拿俄米是最好的榜樣:你在那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感謝主!甚至死都不能使我們与主相离,我雖經過死蔭幽谷,主也必与我同在。雅各也与主同出入。同在是生活,同出入是工作。同在是享受是權利,同出入是義務是本份。先有与主同在那种潛移默化的生活,才會有同出入的負擔。否則,一定是隔岸觀火,對別人靈魂毫不關心。同時越与主同出入,我們自己也越進步,越得到操練。主說: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約九9)。這里顯然有兩步,頭一步是進去得生命,第二步是出入得營養得長進,使生命更為丰盛。雅各与主同在同出入,主必賜他能力權柄。主選召十二個門徒的時候,就給他們權柄能赶逐污鬼,并醫治各樣的病症(太十1)。接下去的時日,主更加隨時加給他們能力。他的應許是不落空的,是永遠下變的。在摩西時代,他曾應許: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申卅三25)。主离世升天時又應許: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我就常与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18-20)。使徒保羅深深經驗到這個應許: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里,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們(林后四7)。今日我們同樣經驗到自己好像手套,手不套進去,手套一點力气都沒有。离了主,我們實在什么都不能做。但主愿意使用我們,賜力量給我們。感謝主!三、名錄在天在一個團體中,最好的和最坏的人都容易受人注意,惟有平凡的,沒有什么特出才華的,就被人忽略了,雅各就是這樣平凡的一個使徒。但是他雖平凡,十二使徒中卻少不了他的位子,少了他就不能成十二這個數目了。許多平凡的人都是這樣。家庭主婦是最平凡的,也是社會中最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平信徒是最平凡的了,教會的基本成員就是他們。禱告是最平凡的恩賜,每人都會;但也是最重要的,是一切工作的原動力。將來我們到天堂,會發現許多平日不受注意的人,也會看見許多平凡微不足道的人得獎賞。這樣,我們今天追求的就不是世上的虛名;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就都會盡心盡力去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因為我們知道從主那里必得著基業為賞賜,我們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西三23-24)。 當日主差七十個人到各城各地去布道時,他們都高興万分,因為他們看見工作有果效,連鬼也服了他們。主回答他們說:不要因鬼服了你們就歡喜,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路十:20)。是的,名字記錄在天上是最值得快樂的事,表明我們得到了永生,我們的工作有永恒的价值。雅各的名字就是記錄在天上的一個。古時留下代表雅各的標志,是一把鋸,傳說他是被鋸鋸死的。他默默地跟隨主,也默默地為主而死。他是我們每人該效法的榜樣。第十一章達太經文:約翰福音十四章廿一至廿四節我們曾經說過,主既是從眾人當中藉著禱告選出了十二門徒,無可疑問的,這被選上的必有神美好的旨意,也必定各有其特出之處。但十二門徒中,有的名揚四海、有的默默無聞,好像達太,除了門徒名單上列的名字外,只說過一句話。除此以外,圣經上就再也沒有關于他的記載了。達太是個言語寡少的人,達太這個名字的意思卻是智慧者,正合了箴言十章十九節: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愛迪生說過:一位實事求是不講空言的人,一定是沒有許多話要說的人。蘇格拉底說:神給我們兩個眼睛兩只耳朵,卻只給我們一張嘴,無非是叫我們多見多聞而少說話。保羅勸提摩太:總要在言語上作信徒的榜樣。我們正可在這方面學達太,制伏我們的舌頭,做個智慧者。一、其名達太馬太馬可記載達太的名字,路加在路加福音与使徒行傳卻稱他為雅各的儿子猶大。單單雅各這個名字在門徒中就有了兩個:西庇太的儿子雅各,亞勒腓的儿子雅各。猶大在圣經中有十二個,門徒中也有兩個,另一個就是賣主的加略人猶大。這些相同的名字弄得我們糊里糊涂,有時不免張冠李戴,幸好他還有達太這個名字供人識別。有人又以為他是猶大書的作者,其實不然,因為猶大書十七節說:親愛的弟兄阿!你們要記念我們主耶穌基督之使徒前所說的話。可見得他自己不是使徒,當然不是達太了。我們認為猶大書的作者是主耶穌肉身的弟兄,他自稱雅各的弟兄猶大,而主的弟兄們是雅各,約西,西門,猶大(太十三:55)。無論如何,主認得清楚我們每個人的名字,他不會弄錯。他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約十:3)。我們看起來.每頭羊是一樣的;但好牧羊人認得出每頭羊的不同,一一叫得出名字來。西班牙有一農夫名羅大,竟在荒地种出四十頭大南瓜來,他細心照顧而將之一一命名。后南瓜被賊偷去,他在菜市場發現后,竟能叫出每個南瓜的名字,而且可以將瓜藤一一接上。主愛我們豈不比此大得多!他將我們的名字記在天上,記在生命冊里。那里的名字不會弄錯,沒有同名同姓的麻煩,因為神給我們每人一個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啟二:17)。然而單單稱呼主啊的人,甚至奉主的名傳道赶鬼行异能的,不一定是主認識的。唯有愛主的人,主才認識他,知道他(彼前八3)。二、有名有實 猶大本是個美名,是贊美的意思。可惜加略人猶大賣主以后,就把這個名字弄臭了。約翰在記載達太講話時,特別申明:猶大(不是加略人猶大)問耶穌說。碰見一個同名同姓又名譽不好的真麻煩,你逢人就要聲明:我不是那個某某。你看現在猶大這個名字沒人敢用了。許多人替儿子取名彼得、約翰、保羅;卻沒人替儿子取名猶大。基督徒也是個美名,充滿馨香之气。初期教會的基督徒雖受逼迫,但是受眾人的敬畏、信任、欣羡。現在的基督徒呢!恐怕也被你弄坏了名譽了吧!人看見你會不會說:像你這樣的人就是基督徒呀!我宁愿不做。或是說:你這樣做基督徒跟我都沒有分別嘛!還是羡慕地問你:真看出你信仰的力量与眾不同,請告訴我怎樣才可以得到你那樣的信仰。達太這個猶大是名符其實的。主耶穌最后一晚与門徒同在時,對他們說: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并且要向他顯現。達太問說:主阿!為什么要向我們顯現,不向世人顯現呢?達太怎么會這樣問呢?許多人的解釋,見仁見智各不同。但我想,他的心是充滿了感恩与贊美:我是何等人?你竟揀選我,特向我顯現而不向世人顯現。我真不配受你如此的优待。正如大衛向神的感恩:主耶和華阿,我是誰?我的家算什么?你竟使我到這地步呢?主耶和華阿!這在你眼中還看為小,又應許稱仆人的家至于久遠。主耶和華阿.這豈是人所常遇的事么(母下七:18~19)?三、愛与順服達太問了那個問題后,耶穌回答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愛他,并且我們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這段話太寶貴了,主的應許太安慰我們的心了,我們真要感謝達太開這唯一的一次口,讓主再一次堅定他的應許,讓我們可以抓住這個應許,享受主的同在。主耶穌道成肉身,本是要顯現給全世界上的人看的,可惜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卻不接待他。他站在門外叩門,只有听見他聲音而開門的,他才能進去,不但顯現給他看,并且要与他一同坐席(啟三:20)。所以步驟是這樣的:先用信心接待他,然后愛他,繼之順服他,遵守他的道,就必得著極大的祝福。這個祝福不僅是主向我們顯現,而且是主--圣子与圣父藉著圣靈一同要住在我們里面。多么可貴!主強調愛与順服。我們愛他就必遵守他的道,愛不是口頭上的,愛必須有行動。他的道也就是一條愛的命令: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我們如果不能愛看得見的弟兄,怎能愛看不見的神呢?所以愛神与愛人是分不開的,愛主与遵守主的道是合而為一的。相信達太會特別記得這一席話,愛主到死。但愿你我也緊緊記住,主就必与我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第十二章奮銳党的西門西門在新約有九個,可見得是個很普通的名字。就在門徒之中,賣主的加略人猶大的父親也叫西門以外(約六:71 ),彼得本身的名字也是西門。因此稱這位西門時,就要冠以奮銳党的西門,以資識別。說起來很有趣,十二門徒中有兩個雅各,一個是与主極親近的三位門徒之一,另一個卻默默無聞。猶大也有兩個:一個是遺臭万年的賣主的加略人猶大,另外一個也不為人知。現在兩個西門,也是同樣的情形:一是門徒中的老大哥西門彼得,另外一個卻只知道他是奮銳党的党員,圣經中再也沒有提到其他的事情。可見名字并不重要,我們也不需要求名,像加略人猶大那樣臭的名聲還不如名不見經傳的好。一、應主呼召的西門十二門徒中,各式各樣各行各業的人都有,證明神要使用各种不同的人。主呼召了漁夫、稅吏,現在又呼召一個熱衷于政治的人。西門應主的呼召,起來跟從了主。西門這個名字,原文是听見的意思。他留心听主的呼召,听見了就立即放下一切跟從主。當時有許多人并沒有應主的呼召,他們推三托四,有人說要先回去埋葬父親,有人舍不得變賣財產。他們失去了最寶貴的上好的福份,真可惜!還有些人跟從主并沒有得到主的呼召,他們為了看神跡,赶熱鬧,有餅吃,就糊糊涂涂地跟著走。結果受人唆使高喊「釘他十字架」,也是這群人,對主對自己都有害無益。難怪衛斯理約翰說:若沒有清楚主的呼召,我們應當逃避傳道的職份好像逃避地獄的火一樣。因為憑自己去做只有絆倒人,使主的名受羞辱。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听主的呼召,應該有顆順服等候的心,隨時應召;同時要每天在自己的崗位上作生活的見證。格拉森被鬼附的人得救后,懇求和主耶穌同在,主卻打發他回去傳說神在他身上作的大事(路八:28~29),就是要他在自己的地方作活生生的見證。不論我們是否蒙召做他的圣工,我們都該有這樣的態度,這樣的事奉。二、党員而作門徒的西門當時的猶太人有許多党派。按圣經記載,宗教性的党派有法利賽、撒都該等;政治性的有希律党、奮銳党等。希律党專事擁護希律家為王,他們与法利賽党曾兩次共謀,怎樣可以殺害主耶穌(可三:6)。奮銳党新譯為激進党是對的,相當于今日的人民行動党、進步党,以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為號召,不惜以流血手段來推翻羅馬政府的轄制,保全猶太人的法律,得到政治上的獨立自主。此派甚至稱為狂熱派,是一群標榜「不自由毋宁死」的敢死隊,為真理公義而戰的勇士。像這樣熱愛真理自由的斗士西門,來做主的門徒,是不足為奇的。因為主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作主的門徒就必曉得真理,而真理必叫人得以自由(約八:32)。主來世界的使命就是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路一:52~53)。主親自宣告先知以賽亞的預言就是他自己工作的方針: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8~19)。西門現在進一步做更深的工作,從前是參加革命運動,現在是革心運動;從前是外面樹枝花葉的修理,現在是內里扎根的工夫。他的激烈變成為心里火熱,像保羅那樣大有懮愁,心里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羅九2:~3)。現在他不是要脫离羅馬政府的轄制,而是要自己的同胞脫离魔鬼,罪惡的轄制,得到真正心靈上的自由。那才是當前的急務,才是真正的解放。三、門徒而為党員的西門 西門放下一切來跟從主,但沒有脫离党籍,他還是被稱為奮銳党的西門。他不像當時的以色尼派,這派人圣經未提及,但從歷史上我們知道,他們是隱士派,進入森林修行,獨善其身,与世無爭。西門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因基督徒是出世而入世的。主不許我們在山上搭棚,主要我們退到山上去支取力量,然后進到山下去拯救靈魂。政治是什么?政治就是管理眾人的事。我們需要許多真正的基督徒來好好管理眾人的事,使國泰民安。我們需要基督徒政治家,我們也愿望治理國事的領袖都是基督徒,憑著神的話行事,國家必大蒙祝福。但是我們并不主張政教合一。我們不贊成牧師去大搞政治,領導示威;也不贊成教會成為談政治的場所。可是我們覺得基督徒應該關心國事,參与政治,效忠國家,做個盡職的國民。圣經教訓我們服從國法: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羅十三1)。又教訓我們要積極的為領袖們禱告:我勸你第一要為万人懇求,禱告,祝謝;為君子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提前二-2)。主耶穌親自給我們納稅的榜樣,國民如不納稅,國家怎能有經濟的建設,怎能做社會福利的工作?最要緊的是學西門的榜樣,做個愛主的國民。因為道德是國家最大的財富。公義使邦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辱(箴十四34)。以耶和華為神的那國是有福的,他所揀選為自己產業的,那民是有福的(路十三12)。摩西、但以理、耶利米、以斯拉、尼希米、末底改、以斯帖,都是愛神愛國的榜樣。我們想到大陸八億同胞在水深火熱之中,海外華僑過飄流無定的生活,當如何切切地在神面前祈求,求神复興我們的國家,拯救同胞的靈魂。第十三章加略人猶大經文:路加六章十二至十六節,廿二章一至六節,使徒行傳一章十六至廿節。福音書中三次記載十二門徒的名字,都是以西門彼得為首,以賣主的加略人猶大殿后(太十:~24,可三:16~19,路六14:~16)。到使徒行傳再次記載十二門徒的名字時,很可惜,殿后的加略人猶大都不見了,因為他已經賣了主耶穌,用他作惡的工价,買了一塊田,以后出去吊死了,以致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腸子都流出來(徒一:13~18)。許多人替這個叛徒打抱不平。有的說:為什么主耶穌要揀選他呢?明知他貪心,為什么要讓他管錢袋呢?猶大賣主是應驗了先知的預言,自告奮勇去擔當罪名,不是該領功嗎?豈能加上罪名?近代的人更解釋他是愛國份子,激烈的革命家,看不慣主耶穌的不務實際,只空洞說教,才將他出賣的。事先猶大并不知道祭司長那批人會這么凶狠地對待耶穌,釘他十字架;因此事后猶大懊悔了。他是應該得救的。我們來看看圣經怎么記載猶大,讓我們用三個角度來研究他。一、加略人猶大 加略可能是帕勒斯坦最南端的一個村庄,与以東地交界的地方。主耶穌其他的門徒,都是清一色的加利利人,故此,猶大是加略人中得天獨厚的一個。主從起初就知道猶大不信他,以后還要賣他;卻揀選了猶大,將管錢的重任交在他身上,并且三年之久与他同出入(約六:64~71)。這件事實說明了主的慈愛和忍耐,在罪人身上總不放棄最后的一線希望。今天教會里,有許多別有用意,另有目的的人。他們虛假的工夫做得十分到家,祈禱唱詩,聚會布道,樣樣都學得很像,除了「知道万人的心」的神以外,沒有人識破他們假冒的行為。但神容忍他們好像容忍麥田里的稗子一樣,到收割的時候才一拼處理。那時,麥子收進倉里,稗子卻捆成捆,留著燒。但愿你不是這樣一個硬心不信的人,要知道外表的行為不能救你,出入教會的經驗也不能救你,唯有用信心接受主耶穌,承認他是你的救主,承認他是永生上帝的儿子,是基督,才能得救。二、賣主的猶大我們不知道猶大為什么跟從耶穌,也沒看見圣經記載主呼召他。如果說他賣主是為了激烈的愛國心,三年之久并沒听見他向主建議什么行動;甚至眾人強迫主作王的時候,也不見他出來助陣。但是馬利亞獻香膏的時候,听見他說話了:這香膏為什么不賣三十兩銀子周濟窮人呢?使徒約翰接著注明:他說這話,并不是挂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著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約十二:5~6)。由此可知,他最關心的是錢,他貪圖的是利。一個貪圖財利的人,很容易接受魔鬼的試探,于是祭司長約定好給他卅兩銀子的時候,他就答應找机會,趁眾人不在跟前的時候,把耶穌交給他們。圣經明明講:這時,撒但入了那稱為加略人猶大的心(路廿二:2)。吃晚飯的時候,魔鬼已將賣耶穌的意思,放在西門的儿子加略人猶大心里(約十三:2)。可見猶大是被魔鬼利用,做魔鬼的工具,并非存心要應驗先知的預言。主耶穌自己說得很清楚: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經上指著他所寫的,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太廿六:24)。猶大不僅虛假,貪利,且奸詐。他帶了一批兵丁到客西馬尼園來捉拿耶穌,那時因天黑,怕兵丁看不清人,他就跟他們立個暗號,說,我与誰親嘴,誰就是他,你們可以拿住他。猶大隨即假惺惺地走到耶穌跟前說:請拉比安,就与耶穌親嘴。以一個吻來出賣主,多么奸詐!在犯罪的時候還用禮貌的方式,還想欺騙受害者,還想裝成馴良的小羊。這是魔鬼手中的工具,被魔鬼控制的人才做得出來。我們當如何謹慎,不給魔鬼留地步。三、滅亡之子的猶大主耶穌离世前為門徒禱告時,內中有一句說:我与他們同在的時候,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了他們,我也護衛了他們,其中除了那滅亡之子,沒有一個滅亡的,好叫經上的話得應驗(約十七:12)。此句話肯定了猶大的不得救。并不是主不救他,主給了他門徒的職務,給了他三年的机會;是他自己甘愿沉淪為滅亡之子,甘愿丟棄使徒的位分,往自己的地方去了(徒一:25)。正如猶大書中描述的那种人:他們有禍了!因為走了該隱的道路,又為利往巴蘭的錯謬里直奔,并在可拉的背叛中滅亡了(猶11)。 十二門徒中為首的彼得,也在主受難的時候跌倒了,三次不認主。但他想起主所說的話,就出去痛哭悔改。猶大看見主定了罪,就后悔,把那三十塊錢拿回去,承認說:我賣了無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祭司長和長老說:那与我們有什么相干?你自己承當吧!猶大果真自己承當,把錢丟在殿里,出去吊死了(太廿七2一5)。真可惜!魔鬼利用完了他,就把他丟在一邊,讓他自己去懊悔,毀滅,永遠痛苦。地獄里的人都在懊悔,都在自責,為什么要上魔鬼的當?但可惜太遲了!做滅亡之子只有走上滅亡的道路。兩本福音書都把馬利亞獻香膏和加略人猶大去見祭司長,商量賣主的事連續在一起,可見猶大受了馬利亞事件的影響。她為了愛主舍棄卅兩銀子,他卻為了想得卅兩銀子而賣主,恰恰相反。她看為最寶貴的是主,他認為最有价值的是錢。結果她打破玉瓶,留芳百世;他卻破了肚腸,遺臭万年。她不過是接待主的姊妹,他卻是榜上有名的使徒。我們能不謹慎自己的腳步,緊緊跟隨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