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 MB
  • 2022-06-16 12:17:41 发布

“别有天地非人间”——论顾城寓言诗创作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别有天地非人间”——论顾城寓言诗创作姓名:林林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吕进;梁笑梅20080401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别有天地非人间"——论顾城的寓言诗创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林林指导老师吕进教授梁笑梅副教授摘要作为中国当代新诗史上一位不可忽略的诗人,顾城以他的朦胧诗创作奠定了自己的地位。由于他的诗歌总是充满了纯净明丽的意象、轻快自然的节奏和浪漫的童话色彩,因而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相比之下,顾城的寓言诗虽然也不乏含义隽永的优秀作品,但却远不如他的朦胧诗受人瞩目。这些寓言诗以顾城出国后为分界线,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前期的寓言诗歌多是通过描写一个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在艺术手法上采用生动通俗的语言,构建自然和谐的节奏,渗透着顾城精妙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内容上主要是针砭时弊、揭露人性的弱点以及对自身的讽喻。后期寓言诗的风格则有了巨大的转变:在艺术手法上,语言显得自然清新,节奏上则不再刻意经营,而是努力构建一种自然情感的内在韵律;在主题内容的选取上,后期的寓言诗不再关注现实与人性转而关注作者内心的感受,这使许多寓言诗语意不明、内容晦涩,形成了后期诗作的私语化特性。除此之外,后期的寓言诗作中的另一些诗歌则充满了作者深邃的思索,弥漫着一种哲理化的意味。前后期寓言诗在风格上的变化是与顾城在两个时期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密不可分的。对顾城寓言诗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一个诗人的创作世界和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寓言诗这一文体本身的研究,对解决当代寓言诗艺术手法僵化、想象力缺乏以及内容单一等问题都有启发的作用,具有深厚的文体价值。-.关键词:顾城寓言诗艺术手法创作内容独特价值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Anotherl》、李传申的《生命、自然与心灵感觉——顾城<生命幻想曲>发微》等;有的研究从早期诗歌中的童话特征入手,如张捷鸿的《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有的研究从顾城诗歌中的女性观入手,如《从女性观到死亡观——析顾城的<英儿>和川端康成的<雪国>》;还有从顾城诗歌中分析其死亡意识的,如《顾城的死亡意识》:当然也不乏研究顾城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的文章。总之,对顾城早期艨胧诗的研究切入角度广泛而深刻,已取得了颇丰的收获。(2)对顾城后期诗歌创作的解读。顾城出国后由于思想和居住环境的变化,诗歌创作渐渐变得晦涩而抽象,诗行间由于思维的跳跃性而出现了大量意义的省略,造成了对诗歌文本解读的困难。因此,到目前为止,对顾城后期诗歌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显得比较薄弱,出现的比较有价值的文章主要有邹向东的《顾城后期诗歌美学理念与艺术方法管窥》,阐释了顾城后期的“回归自然,皈依老庄”的美学思想,以及在创作手法上对现代主义的吸收。另一篇文章《写给自己的诗——论顾城后期诗歌的私语化倾向》则结合顾城后期的经历和思想分析了他后期诗歌的私语化倾向的原因。l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3)将顾城的诗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主要是指研究者将顾城前后期诗歌贯通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这方面的文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正光的《他乡的悲怆——十年回望:顾城的诗和死(上)(下)》,分析了顾城前期与后期诗歌的特点,并对他的死因做了多方面的分析。还有戈雪的《一个纯真脆弱的童话世界——论顾城的诗》,文章结合顾城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心理分析了顾城诗歌创作的特点。综上所述,对顾城早期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诗歌文本的解读上,缺乏深入的文学分析、心理分析,而顾城后期的诗歌因为其晦涩难懂的特性使其在解读上出现重重困难,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尚待深入。《英儿》作为顾城一生唯一的一本小说,充满了呓语似的语言密码,在顾城逝世之初它只是作为大众了解顾城事件的一种新闻材料而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解析。当对顾城事件本身的关注逐渐退潮之后,对这本小说的心理价值、艺术价值的挖掘才逐渐浮现出来。在谢冕的《绝笔的反思——关于顾城和他的<英儿>》中,学者们对这部小说做了高度的评价,提出了“小说结构的散文式组合,叙述语言的优美而诗意”构成了《英儿》的独特风格。这之后,又有张宗刚的《<英儿>艳丽的毒花》对顾城心理的分析,但是总的看来,对《英儿》美学价值的挖掘尚有继续深入的余地。总的看来,在对顾城的研究中,以对其诗歌的研究为主,诗歌研究中又主要以他的朦胧诗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他创作的许多寓言诗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这一领域很少有学者涉猎和开垦,只在一些研究顾城朦胧诗或者研究其思想发展的文章中略有提及,如刘扬的《出世与入世:对顾城诗歌的现代性阐释》,文章在论述顾城思想由出世向入世的转变时是以顾城的童话寓言诗为例进行分析的。此外还有一些介绍顾城寓言诗的文章散见于报端。由此可见,顾城寓言诗虽然在顾城的诗歌王国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但还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选择这个论题目的在于挖掘顾城寓言诗的独特价值.2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引言野花,星星,点点,像遗失的纽扣撒在路边。它没有秋菊卷曲的金发,也没有牡丹娇艳的容颜。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把淡淡的芬芳溶进美好的春天。我的诗像无名的小花,随着季节的风雨,悄悄地开放在寂寞的人间⋯⋯——顾城‘无名的小花》顾城十几岁时,全家被下放到山东昌北火道村,在那里他写下了许多小诗。这些诗歌中的一部分被他放进了火焰中,幸存下来的,顾城把它们抄在了一个小本子上,取名为《无名的小花》,这是顾城为他那些只有火焰做读者的诗歌取的名字。很多年以后,这些“无名的小花”盛开在中国诗坛肥沃的土地上,顾城由一个在河滩边放猪的小孩长成了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那些“小花”也从“无名”变得“闻名”,它的芳芳使不止一代的人们为之倾倒。而在如今,人们感兴趣的除了顾城那些充满梦幻和神奇想象力的诗歌之外,还有这个诗人传奇的3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引言一生。他在异国海岛隐士般的生活,他杀妻自缢的离奇死亡都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个不再拥有澎湃诗情的年代,让我们重新把目光凝聚在顾城那些“无名的小花”上,这些“小花”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广为人知,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在人们的忽略中寂寞的开放,它们被掩盖在顾城那些华丽的朦胧诗光环之下默默的盛开,这些仍然无名的“小花”就是顾城的寓言诗。顾城是以朦胧诗确立了自己作为一名诗人的地位,而长久以来他的寓言诗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顾城曾于1992年出版过《顾城童话寓言诗选》,2005年他的寓言诗集《走了一万一千里路》出版,书中收录了顾城创作的104首寓言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趣盎然的叙事手法展示了一个别有天地的诗歌王国。谈到寓言诗就不得不说到寓言。寓言是什么?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包括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莱辛、维戈茨基等在内的批评家都曾经研究过寓言的本质。撇开这些言说的差异不谈,许多人对寓言的认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强调了寓言的两个必备因素:故事性和寄托性,即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寄托一个普遍的道理。拉封丹把前者比做寓言的躯体,把后者比做寓言的灵魂。正如中国寓言文学批评家陈蒲清在其著作《世界寓言通论》中为寓言所下的定义:寓言是作者另有寄托的故事。所谓“另有寄托”不是指靠读者自己通过阅读发挥出来的道理。而是指作者要通过这个故事有意地让读者认识到的意义,因为寓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创作。这个定义包含了寓言的两个必要因素,它简洁而明了的阐释了寓言的含义。世界寓言的发展主要有三大体系:印度寓言,中国寓言以及欧洲寓言。散文寓言和诗体寓言则共同组成了世界寓言的两种最主要的体裁,前者是世界寓言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寓言。印度寓言中绝大多数都属于散文寓言;后者则是世界寓言中的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分支,它是古罗马寓言之后欧洲寓言的主要传统。诗体寓言又nL{寓言诗,它与散文寓言最大的特点是讲究节奏和韵律,拥有比散文体寓言更强的感染力,洋溢着浓郁的诗情。欧洲早期的寓言,如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主要是用散文体创作的,古罗马的菲德鲁斯从<伊索寓言》取材并把它改写成诗体。到17世纪法国的拉封丹、19世纪俄国的克雷洛夫等寓言大师和许多寓言作者,都热衷于创作诗体寓言,寓言诗在西方寓言文学中成为一个壮观的方阵。到了二十世纪初,苏联学者维戈茨基在他的著作中充分的肯定了寓言诗,他说:“寓言完全属于诗歌,在高级艺术形式中以比较复杂的形态出现的那一切艺术心理学规律,都适用于寓言。”⋯与西方寓言诗盛行的状况不同,我国古代虽然也有一些寓言诗,如《诗经》中的《硕鼠》《鸱鹗》,但绝大多数寓言是以散文体创作的。它们一般都是穿插在文人学者的著述中,以使文章显得更生动、更具说服力,<庄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就描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在吸收了古代中国寓言诗和外国寓言诗的基础上,中国当代的寓言诗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寓言诗大量涌现,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寓言诗人,如刘征,老许等。不仅如此,寓言文学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陈蒲清、吴秋林在内的许多寓言文学批评家都在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寓言诗在形式上的活泼、内容上的丰富以及易于颂读的4 嚣露大学酸土学经论文薯|言特征使得这~古老的文体在薪时代麴中国焕发擞盎然的生机。尽管鳃戴,与小说、戏剧、抒情诗比较起来,寓言诗仍然是被忽略的文体。而顾城的寓言诗由予被他艨胧诗的光环所遮蔽,显得更加寂寞。这一领域至今很少有学者涉猎和开垦,只在~些研究顾城朦胧诗的文章中略有提及。寓言诗作为顾城诗歌创作中的一部分,对它的研究可孩使我{}】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诗人的成长经历和创作心理。顾城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了一本对他一生影响重大的书——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是他十二岁时家里被抄后仅剩的书籍。就是这本幸存的《昆虫记》,使他变成了狂热的昆虫爱好者,把他孳|向一个与人类整界越凳的大裔然。铁此,自然成了矮城诗歌的主角,焉缝的寓言诗则更是一个充满了大自然穆各种生灵的王国,顾城在这里投射下人类社会的影子,他说:“我写寓言·:⋯·只是把那些让人麻烦的念头一古脑地交给鸟兽木偶,让它们像人那样过过生活”。辖船在这个率富的自然世界中,顾城把自己的思想隐藏在那一个个生动风趣引入入胜的寓言故事孛,构建了一个“剽骞天地”豹诗歌王溺。《走了一万一千里路》收集了顾城从1978年到1993年间陆续创作的寓言诗歌,但是在1984年以后到1989以前,顾城没有作品写进这个寓言诗集。以此时间段为分水岭,顾城的寓言诗形成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前期的作品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寓言诗,即通过一个故事静托一个道理,语言通俗风趣颇具讽蒯意味;露裂了痿麓,钎镯子基趋平国简约,意睬似也轻松淡化,但‘轻’‘淡’中蕴涵的体验却甚至是更加丰富和深入了”。∞¨4在此,我们将从创作方法入孕,从形式到内容,分别从前后两个时期来剖析顾城的寓言诲.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顾城前期的寓言诗(1984年以前)第1章顾城前期的寓言诗(.1984年以前)很多人都知道,顾城第一次发表诗歌(这些诗后来被称为朦胧诗)是在当时西城区文化馆创办的文艺小报《蒲公英》上,这本小报在1979年第三期刊发了顾城《无名的小花》中的若干诗歌,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之前,《蒲公英》的创刊号上就已经刊登过顾城的寓言诗<老道与白鹤》,这首诗创作于1978年。在那之前,顾城已经开始了寓言诗的创作,并零星地在《北京文艺》《少年文艺》等刊物上发表作品。这些前期的寓言诗绝大多数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在创作方法上,它们都有活泼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充满了精妙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内容上,多是些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关注人性的作品。前期的寓言诗表现了顾城积极入世的思想面貌,他以自己独特的眼光观察这个社会,并将自己的思想以寓言诗的形式投注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1.1独特的艺术手法中国当代寓言诗是在吸收中国古代寓言诗和外国寓言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创作手法上讲,它们都有一些共通的艺术特征。吕进先生在<新诗文体学》中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点:拟人化、寓浅于深、提炼口语、格律美,可以说这几点是中国当代寓言诗的共性。但是顾城作为一个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诗人,他前期的寓言诗除了具有以上几个艺术特点以外,更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1.1.1生动的语言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语言是存在之家”,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是通过语言来建构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在解读顾城寓言诗创作上的特点时:我们首先从语言入手。寓言诗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体裁,在内容上覆盖了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叙述语言上多采用口语,因为“寓言诗离不开独白或对话。成功的独自或对话,应该让读者闻其声而如见其人。这就需要很好的提炼口语。川钔¨¨憎但是许多寓言诗人在提炼口语时都忽略了口语本身的重复性和单调性,从而使作品的语言显得苍白枯涩,缺乏生动的表述,进而削弱了寓言诗的诗意,成为了借助于诗歌分行、押韵的形式来表达小说、散文的内容载体。在这一点上,顾城大量的抒情诗写作为他的寓言诗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读他前期的寓言诗:最大的感受莫过于他在语言运用上的灵活与生动。顾城认为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必须具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美的感觉,一个是精练的语言。光有美的感觉,只能产生诗意,不能产生诗;光有精练的语言,没有美的感觉,只能产生诗6 西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第l章顾城前期的寓言诗(1984年以前)的形式,亦不能产生诗。川2】255尽管寓言诗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抒情诗或叙事诗,它本质上其实是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寓言的内容,但是顾城在创作寓言诗的时候还是努力把“美的感觉”和“精练的语言”这两种因素贯穿始终。在通俗化口语化的语言中融入了美感,使寓言诗充满了浓厚的诗意。为了使寓言诗拥有“美的感觉”,顾城将大量的修辞运用在寓言诗创作中,通过比喻(“早晨,花色像朝霞样瞬息万变,/夜晚,花露像群星般光彩熠熠。”《花岛》)、拟人(“两把铜壶。/坐在明亮的火上。/一个吱吱乱叫,/一个默声不响。”《两把铜壶》)、夸张(“年迈的国王迎上前去,/把他全身都挂满勋章。/鲜花像瀑布般飞泻而下,/有几次险些把骑士埋葬。”《异国的传说》)、讽刺(“保管这些螺钉的是个徒工。/相信自己责任心很强:/因为他常把喝剩的茶叶,/毫不吝惜地倒在螺钉头上。”(《徒工与螺钉》)等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还有些寓言诗言辞简朴,语言通俗,在朴素的语言中渗透着童话般的纯真感情:“绿草地,绿草地/一朵小花开放了/没有芳香,没有蜜//绿草地,绿草地/一只小蜂飞来了/又不高兴,又不急”(《绿草地》)。此外,顾城在口语的提炼和把握上有着准确的掌控能力,他认为“口语是永远不会死的”,位kH他能赋予那些角色以传神的话语和逼真的形象,在他的寓言诗里我们能看到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个性,“知风草”的“得意”、“泡沫”的“轻浮”、“湖泊”的“自大”,还有“疯狂的海盗”,“励精图治’的国王”,“善于发明的农人”。顾城前期的寓言诗仿佛一个彩色的万花筒,轻轻转一转便别有一番洞天。.顾城一生都在追求自然的生活,这种追求不唯体现在他那些表达内心体验的抒情诗当中,也体现在他前期的寓言诗里。他运用生动活泼、通俗精练的语言,还原了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映照着作者热爱自然的本性。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支说:“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一回,寓言诗虽然是以传达一个道理为目的,但是顾城用他生动的语言使这件外衣显得更加绚丽,也让我们领略了寓言诗作为诗的魅力所在。1.1.2优美的韵律作为诗歌与寓言的结合体,寓言诗一般来说是格律诗,这是它与散文体寓言相比最大的区别。诗体寓言除了在遣词造句上比散文体寓言更严格之外,还更具有韵味和节奏感.它追求诗情力量与寓言理性的有机结合,从而产生散文寓言中没有的诗意诗味。因此有人认为寓言诗人“要有音乐家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碡1因为“音乐自身是一种产生浓厚美感的艺术。”嵋1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使寓言诗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音律,从而使其更具诗歌之美,成为许多寓言诗人追求的目标。在《走了一万一千里路》这本诗集中,顾城也显示了他创造格律的天赋。他前期创作的寓言诗绝大多数都是格律诗,讲究音节与韵律的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诗行、音节、韵律变化多端。不过,最具特色的还是顾城那些具有民歌色彩的歌谣诗体。有人说顾城“可能是受到洛尔迦、惠特曼的影响,他的诗中有一种‘谣曲’的意味。”盯1这种民歌式的歌谣体诗歌,①转引自公木:《当代中国寓言大系·序言》,辽宁儿童出版社,1989年.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l章顾城前期的寓言诗(1984年以前)不仅体现在他的抒情诗创作中,更明显地印刻在他寓言诗的诗行上。顾城曾经在谈到诗歌创作的技巧时,承认自己受洛尔迦的影响较深。“我喜欢西班牙文学,喜欢洛尔迦,喜欢他诗中的安达露西亚、转着风旗的村庄、月亮和沙土。他的谣曲写得非常动人,他写哑孩子在露水中寻找他的声音。写得纯美之极。州Ⅲ枞∞费德里科.力口西亚·洛尔迦(FedericoGarciaL0rca,1898—1936)是20世纪最伟大的西班牙诗人。他吸收了民间谣曲的精华,创造了一种“节奏优美哀婉,形式多样,词句形象,想象丰富,民间色彩浓郁,易于吟唱"埔1诗体。顾城感动于洛尔迦的这种诗体,把其创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使一些寓言诗也出现了类似民谣的韵律和特征。如《绿草地》:绿草地,绿草地一朵小花开放了没有芳香,没有蜜绿草地,绿草地一只小蜂飞来了又不高兴又不急小蜂绕着小花飞飞来又飞去飞高又飞低终于小蜂飞走了因为有问题因为有秘密他要去写诗他要去作曲他要穿上一件新上衣他要再来绿草地轻轻落在小花上轻轻说:我爱你我爱你,你却藏到哪里去?跑来一个野孩子8 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l章顾城前期的寓言诗(1984年以前)把花丢进小河里绿草地,绿草地小花没有了绿草地还是绿草地。这首寓言诗,言辞简朴,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充满了民谣的朴实与明丽。为了加强寓言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顾城在这种具有民谣风味的诗歌中喜欢采用重章叠唱,反复吟咏的手法进行渲染,他在寓言诗《菜粉蝶的“礼物”》《岩鸽》等作品中通过反复的吟唱,使得寓言诗更显意味深长。遗憾的是,顾城这种具有谣曲韵律的寓言诗在他的整个寓言诗创作中寥寥可数,多数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创作中,这些寓言诗都是关注现实的产物。后来顾城诗歌创作的天平出现由入世向出世的倾斜,他关注的对象也由外界转向内心,不再去刻意追求诗歌的韵律了。1.1.3精妙的想象.德国古典文学理论家莱辛曾经这样阐释过寓言:“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隋1莱辛这里的寓言虽然是指散文体寓言,但是对于诗体寓言同样有意义,因为就本质来说,无论寓言采用什么样的体裁,它都是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来阐明一个普遍的真理。要将故事与真理合理的联系起来,就需要发挥寓言作家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对以诗歌为载体的寓言来说,想象力的运用更能够增加叙事的诗味。正如海德格尔说过的那样,想象之美“提高了诗的魅力并强化了艺术形象的审美完善。”n们顾城本来就是一位善于幻想的诗人,他自己也说自己拥有“无孔不入的幻想”(《化石》)。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写下这样的诗篇:“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我的幻想》)顾城一生都在执着的追求幻想,他说他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要用彩色蜡笔画下纯美的图画。然而,他没有领到彩色蜡笔,他只能用幻想写下美丽的诗篇,来构筑那个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童话世界。他运用想象力来虚构故事的能力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寓言诗《巨门》的开头,他说:“幻想常使我失去体重,/在透明的时空中自由飞升”。这个故事通过吃了败仗的王子总结错误的教训最后导致王国灭亡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善于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的决策的道理。在童话般的意境中展开说理,言辞优美叙事流畅仿佛有了史诗的意味。类似的构思宏大的充满精妙想象的寓言诗还有《异国的传说》、《塔塔尔》等。除了在内容上的精妙构思,顾城还善于在形式上运用他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新,《呱呱和<蝌蚪问答>》运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整篇寓言诗都充满了童趣和俏皮的对话;《杰总统的武功》则巧妙的运用了“杰”的谐音字词来作为每节的标题:“劫”、“捷”、“节”,而每一节故事的主题都围绕着这一个字的含义来叙述,让人在妙趣横生的诗节中领悟9 嚣南大学联士学毪论文第l军鬏域羲蓼籁豹赛富褥(1984年戮蔫)了道理。此外,顾城的想象力还流鬣在链对语言戆运用土,每一个比喻、拟入都渗透着{邀那奇妙的想象力,他把鳄鱼比喻成闪电:“鳄鱼游来了!/它像黑色的屯/划进滚滚的波涛。”(《鳄鸟》),’他把奔腾的浪花比作战士们思乡的情感:“船尾沸腾着纯自的浪花,/好像勇士们思乡的情感”。其实,不仅在诗歌璧有链的幻想,顾城的生活方式,他为入处事的方法,他在激流鑫土所作的线条美丽豹图画,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都浓缩着这位独立特纾的诗人那些裔思妙想。幻想成就了顾城的诗名,也让他迮向了幻灭。我们一方面要肯定他那些富于想蒙力的作晶,另~方面也为他将自已的一生囚禁在幻想的牢笼中而感到惋惜。想象力是诗人飞翔静翅膀,虽然在现实生活中,颞城由于太依赖这双翅膀两最终折翅,但是在寓言诗的王国中,顾城却用它飞越了万水千山,创作了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对语言和韵律的掌控能力,他用幻想搭起感性的故事与理性的真理之间的桥梁,都构成了前期寓言诗簸其特色的艺术魅力。1.2丰富的诗歌内容法国寓言诗人拄封丹曾经把啻鑫豹寓言诗称隽群具有一百个不阍场景斡大型喜剧”。∞的确,寓言诲最大的特点英过于它在内容上的无所不包,它汇集着寓言诗人戳是已独特的鼹光所观察到的种种现象,并以故事的形式塑造许多漫画似的人物来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顾城是一位善于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人,但是他前期寓言诗的绝大多数却包容了广阔的社会现实。跌这些关注社会、关注入性觞寓言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积极入整豹矮城。翦期寓言诗还囊括了谗多作者用以自嘲的诗,讽刺了世俗对人性的扼杀,充满了一神令人感动的、单纯的感情。不过,这些丰甯广博的诗歌内容在他后期的创作中却日益淡化了。后期的寓言诗很多已经成为顾城凭借想象构筑起来的哲理世界与私语化天地,这也标志着顾城的精神世界已经从前期戆入世转向后麓嚣出健了。{。2。{对现实的关怀顾城曾经认必“大诗人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灵魂,一个永远醒着微笑恧瘸苦的灵魂,~个注视着酒杯、万物的反光和自身的灵魂”。⋯Hm正是这种认识使他曾经把关注的目光聚集在世间酉态之上,写下了一些关注社会和人性的诗歌。他的《~代入》《永别了,墓地》等抒情诗诈都是关注现实的名篇。焉在链前期剖俸的寓言诗巾,反映社会现象鞠人性美翌的篇章蔓多。他写这种寓言诗最开始是出于~种应制之作,因为当时他列在无论是《无名的小花》,还是《古意》集中的诗,都是不合时宣的,无法发表。后来他开始创作这种反映现实的诗歌,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也巧妙地融合其中,许多诗歌都是针砭时弊、表现人性的力作。在关注社会现象懿诗歌中,最其特色的是颢城对文革以后入嬲精神藤貌和价值取向的言◇转弓l自颥建牮:《蔚为柱蕊豹寓言诲方阵》,觅《常两工学院学撤》,2006年第2斓.10 秀褒大学矮上学霞论文第l章鬏城蔫期豹寓言涛(1984年戳麓)说。蹶城以他的《一代人》成名,也成为了那些铁文革走过豹一代人中比较骞代表燃豹诗人。对文革的剖析和讽刺在他的寓言诗中频频出现,如《大“讲’’道理的狼》里他对“修正主义”人物的讽刺,《自大的湖泊》中对文革时期“夜郎自大’’风气的嘲弄,《徒工与螺丝钉》中对权威力量歪制个性发展的撬剃。诧矫,顾城喜欢将讽刺的矛头指向当时衽会的不良风气,如《副上帝的提案》《‘‘励精豳治”的嚣王》《伊凡的论断》《怪驻传业记》中对官撩主义的羰讽,《失恋的赖草》里对不顾条件和结果而盲目效法的指责⋯⋯。还有许多寓言充满了对当时社会价值的质疑,如《两只圆珠笔芯》中对入的价值判断标准的诘问,{:台灯与路灯》展开了社会与个人价值的思考⋯⋯在这些寓富诗中,我们难褥酶看到了一个充满现实关怀的颥城,他用贯穿着智慧与想象力的笔锋,以犀利的眼光审视着现实约种种弊端。1.2,2对人性的关注除此之外,顾城的寓言诗中还凝聚了对人性的关注,“他写到了人性的美好、人性的弱点、缺憾和深深的无可奈何”。‘3“‘盲目自大、虚伪自私、追求虚幻的光荣等缺陷都成为顾城讽刺的对象a《青蛙的创作》受那只轻浮的青蛙,追求各种虚名,结果是名不副实。《疯狂的海盗》里鑫大的海盗叫嚣着要“把地球踩癃踩烂”,最嚣却被波浪埋葬。《自负的猴予和它的饮伴》中盲目自大不切实际的猴子只换来了同伴们的嘲笑。需要指出的是,顾城虽然在寓言诗中以睿智的叙述揭露了很多人性的缺陷,但是这种批判的辐射力通常只是停留在表层,缺乏对人性的爱愚。这是因为顾城本性中童真与自然的一蟊使他总是以一种孩童的眼党来关注人类社会,地就像一个孩子一样站在旁边观察着成入世界的~举一动,所以他的寓言诗无论在构思上还是语言上都透露出~种儿童式的俏皮和戏谑,而不可能揭露深层次的国民精神的病态。儿童的烂漫天真决定了他凝视现实的眼光不可能永恒地停留,也决定了他永远不可能成为像鲁逐那祥为琵族“衷其不幸,怒其不争”静斗士,他无法震鲁迅郡种深邃的历史眼光来鬣察日常小事,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没有内心的隐痛,寓言诗的背盛缺乏的是一种更广阔、更深沉的力量,这也使得他最后终于走向孤寂的海岛,转入书写内心的体验,成为一个生活在童话世界的“童话诗人”。{.2。3对自我的讽喻’许多入都称矮城为掰童话诗人静,那是遴为她在爨己的诗欹中建造了一个像童话一样纯净的世界,两他本身的个性也充满了蠹话气质。他与这个世界、与城市都是格格不入的,他习惯了一个人没有束缚地“向东方走、向东南方走、向西方走",nu僦“习惯了一个人随意走向任何方向”,ⅢH磁现实社会的任何规则和条款对予顾城来说都是枷锁。因此,顾城在寓言诗中创作了很多雳以蛊嘲的佟晶,这些诗篇主要集中在20世纪8◇年代,显示了他与现实社会鸯孽冲突,以及对道德规范的厌恶和不屑。1980年,顾城参加了首届“青春诗会”,繁琐的日程对顾城来说是苦不堪言。其问,他写了一些诗歌,寓言诗《马驹》就是这个时候的作品。这酋诗描写了一匹胆大的马驹,为了ll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l章顾城前期的寓言诗(1984年以前)“要逃脱一切人间苦役”而跌下悬崖的故事。对于顾城来说,那些繁琐的听课学习、端正思想正像是“人间的苦役”,令他厌倦,但是他又无法挣开这些束缚,因为无力的挣扎就只能摔下“悬崖峭壁”,他只好借诗歌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借这匹“马驹”来自嘲。类似的因为与社会格格不入又无可奈何而写下的还有<一只北方的大狗》《火鸡的理想》等嘲笑自己也借此嘲笑现实的作品。顾城于1983年与谢烨结婚后,居住在他极不喜欢的上海,“他感到被一种狭窄的孜孜求利的气氛压得难以透气。⋯⋯被不断劝说和教导应该怎样去生活。”D脚5顾城当时已打定了主意要靠自由写作为生,这在当时人人依靠组织的、求利求实的上海是不可思议的。顾城感到苦不堪言,因此写下了一些诗歌来讽刺现实社会的可笑。《最后的鹰》写了一只跌落在饲养场里受伤的鹰,在世俗的谴责中悲惨地死去。《火鸡的“理想"》中那只满怀理想的火鸡最后被端到了酒席上,成为人们的美味。《车轮的学问》中诚实的书生因为说出了真相,而被抓瞎了眼睛。最感人的是《大熊》里那只一心要质疑人类社会的大熊,它在“证明人类并不聪明”时,表现出的那种憨直固执的性格体现了作者苦恼而辛酸的心理历程。这些借讽喻自己进而对社会进行讽刺的诗歌,是顾城前期寓言诗中写得最感人也最真挚的篇章,其中不仅贯穿着可贵的智慧,也溶进了一颗始终“在体验、在思想,被单纯的感情充满着的心”。D¨1总的看来,顾城前期的寓言诗创作,在艺术特色上大部分都遵循了当代寓言诗创作的原则,其中也不乏自己的特色,而在内容上以关注事实与人性的作品居多,这表明了在这一时期(1984年以前),顾城有着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诗心。但是到了后期(1989年以后),他的寓言诗表现出了与前期相比截然不同的面貌,大部分诗歌完全摒弃了对现实与人性的关注,而沉醉于自我的精神世界,这标志着顾城的思想已经与前期创作时有了很大的不同。而在这种与前期相比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中创作的诗歌,其艺术特色和内容也出现了明显的区别。12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顾城后期的寓言诗(1989年以后)第2章顾城后期的寓言诗(1989年以后)顾城前期的寓言诗创作截止1984年6月就结束了,此后直到1989年才陆续有新的寓言诗写进《走了一万一千里路》这个诗集里,虽然数量无法与前期相比,仅有15首,但风格已经与前期大相径庭。这时的顾城已经出国,在新西兰的海岛上过着他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生活。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思想状态上,顾城这个时期的作品与前期相比都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抒情诗创作中,也体现在他的寓言诗作品里。我们看到他后期的诗歌更趋简单、自然,充满了哲学的韵味和私语化的言说空间,这使得他后期的寓言诗与他后期的抒情诗一样充满了神秘的意味。2.1艺术表现上的变化在分析顾城前期寓言诗时,分别从语言、韵律以及想象力的特色上展示了顾城寓言诗的特点,在后期创作中,顾城的想象力空间仍然博大,但是在表现方法上已经与前期有了很大的区别。前期的语言丰富生动,后期的语言简约朴实:前期的韵律和谐明快,有的诗还具有一种民谣似的优美节奏,后期的韵律则无拘无束,倾向于一种内在的自由节奏。以下将从语言和韵律两个方面切入,来研究顾城后期寓言诗在艺术表现上的变化。2.1.1简约的语言顾城后期的寓言诗已经超越了前期对精练的口语的追求,而直达一种简约朴素的自然状态。与顾城一生都在寻求诗歌的纯净美相并行的是他一生都在寻求的那种简单、平实的用词和文字,并声称要以此来反对语言的污染。顾城出国后,在一次访谈中曾详细地谈到了他所追求的诗歌语言,他认为语言产生于人的两种需要,一种是功用需要,使用语言是为了交流与表达等实际用途;另一种是人感情上的需要,不考虑功用,只是真切的心情的流露。他认为诗歌的语言应该摒弃语言的功用需要,成为一种处在自然状态的、有独创性的纯洁表达。啦这种观点其实与马大康在《诗性语言研究》中阐述的人与语言的两种关系是相对应的。这两种关系即人与语言的日常关系与审美关系。处于前一种关系中,语言难以摆脱工具地位,人用语言来指称、描述现实对象,用语言来进行谈话交流,表达、发泄情感(即顾城所说的语言的功用需要)。处于后一种关系中,语言不再是工具和手段,它成为了独立的语言存在,人们关注的不再是语言的功能,而是语言本身(即顾城所说的人对语言的感情需要)。马大康在书中将后一种关系称为虚拟意向关系,语言在这种关系中不再成为物质世界的载体,而成为①该文名为《神明留下的痕迹》,见‘顾城文集:别有天地》,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1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顾城后期的寓言诗(1989年以后)一种审美对象。诗人不再关注现实交流的对象,而只是面对语言,并与语言共同建构一个诗意的空间。语言在这个空间中获得了自己独立的价值,“获得了理解力难以把握、无法穷尽的丰富内涵”。n21这样的语言才是诗性的语言。而要让语言在诗性的天地里焕发光彩,就需要将语言陌生化。陌生化的两个方法其一是采用奇崛、艰险的词汇,其二是追求平易自然的境界。顾城显然选择的是后者,他认为“天然的语言是最单纯的语言”,馏瑚‘因此,我们在顾城后期的诗歌创作中,看到了那些用词简单、意味深长的作品。这是顾城将语言作为一种对象来进行审美。他回归了自然的状态,追求一种新鲜的、充满生机的、同时又是自然的声音。顾城用这种简约的语言构筑了一个与前期截然不同的诗歌世界。在他后期的寓言诗里,我们看到作者摒弃了种类繁多的修辞手法,也不见了语言的活泼俏皮。后期的15首寓言诗在语言上都显得平实而稳重,简约而质朴,几乎所有的作品在篇幅上都比前期作品简短,有的诗歌,如《土拨鼠》《苹果螺》《“云向太阳开去”》《劝告》等只有三、四个诗行,这在前期寓言诗中是绝无仅有的。后期寓言诗还有了比前期更浓重的诗味,顾城采用了语言的陌生化以及语言的空白等诗性语言创作技巧,如《预报》这首小诗:“‘还有十分钟,火山爆发!’/‘是吗?那么我还来得及种一点芝麻。”全诗只有两行,采用对话体的独自形式,省略了言说者的形象刻画,却让我们从这简洁的对话中看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最有趣的是《四声》这则寓言诗:“噫⋯⋯飞蚂蚁在嚷/咦——飞蚂蚁粘在蜘蛛网上/矣。飞蚂蚁在怪它的翅膀/呓/没有你我怎么会来这个地方”采用汉语拼音的四个声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对应飞蚂蚁的四声叹息:噫、咦、矣、呓,即充满创造力,又使语言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诗人是创造文字律法的人,不是遵守文字律法的人”,嘲鲫无论是后期抒情诗还是寓言诗,顾城都在竭力摆脱语言的功用性,用最简单的语汇构造着一个以语言为审美对象的诗歌世界。这种努力一方面使得他的诗歌拥有了一种天然的单纯境界。另一方面却使诗歌的意义显得隐讳难懂。过分的追求语言的单纯自然以及对语言文字的统治力,最终导致顾城的诗歌陷入语意晦涩的渊薮,他后期的作品,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寓言诗,很多都成为了表意不明的作品,只有他自己或者身边极少数对他非常了解的人才能读懂。这种诗歌割裂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使顾城将自己关闭在个体的世界中走上了诗歌的末路。2.1.2自然情感的内在韵律寓言诗一般来说都是格律诗,因为寓言诗是“浓缩的叙事诗。⋯⋯‘叙事’往往比较回避太自由的自由诗,因为那样容易陷入散文泥潭。”H¨19再者,“寓言诗比抒情诗更诉诸听觉,大体严整的段式和韵式更有利于朗诵。三是寓言诗的哲理内涵要求它在外观上给人稳重感、平正感,格律诗的形式恰恰能满足这个需要。”H¨n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们看到无论是西方早期的寓言诗还是我国当代的寓言诗,都是押韵的格律诗歌。它们一般都在行末或者节末采用同样的韵脚以到达押韵的效果,读起来琅琅上口,以便于记忆和传诵。顾城前期的寓言诗中有很多都采用了这种传统的押韵方法,但是在他后期的大部分寓言诗中却抛弃了这种人为14 薄瘩丈学襞上学整论交第2章黢城最鬃耱寓言涛(198多年数蔟)的节奏。蜃期豹15蓄寓肓诗中,只有《~张藏》《蘸个兄弟》这褥酋馋品有明显的韵瓣,其他诗歌基本无韵。不过,在这些无韵的寓言诗中。一些作品表面上没有韵脚,不过读起来仍然流畅婉转,采用一种自然的节奏,让人读来能体会到有一种内心的情感在诗行问流淌。颥城曾经这样解释过他所理解豹节奏:“我觉得⋯⋯重要的是诗中间的呼吸。你在诗的中间豹酵候,也就是你的糖神处在一个特别的感情状态妁露候,你的呼吸便有一个特别的韵律,接个韵律产生声音和字,那么这个呼吸就进入到了诗里,这个诗就活了。⋯⋯你的感觉必须纯粹,不能掺假,不能掺杂。那么这时你的呼吸,它的节奏就是纯粹的,这个节奏就有它自邑静声音;这是诗酶生命所在。诗燕自然生成静静,翻粥顾城斡这种看法其实正是对诗歌内在韵律的表述。诗歌的内在韵律是从新诗诞生以来就倍受争议的话题。胡适、郭沫若、戴望舒等新诗革命的先驱们都曾探讨过诗歌的内在韵律。胡适认为:“诗的音节全靠两个重要分予:一是语气的自然节奏,墨楚每句内部所用的字的自然和谐捧。n31郭沫若剐迸一步指出:“诗应该是纯粹於建在鬻”,“郇诗歌驰内在势律并不诉诸予诗歌豹表嚣,瑟是掩藏在{;謦歌形式表层之下的一股路流,它随着情绪的波动而起伏,他有自己的声音,自然而然的生成。这种潜在的节奏感在顾城后期的许多寓言诗中都有所展现,如《尾巴断了》:蜥蜴的尾巴静静垂羞”水里的影子静静垂着树叶垂着一阵风吹过大树响了树季|‘落了影子乱了蜥蜴的尾巴断了跳起舞来它说:鸣——呜——老虎来了l谁敢吃我金诗潜藏着一种内在熬节奏感。在第一节里,所有的事物都是安静睽,都靠垂蓑”,“一阵风吹过”之后,这种宁静的情绪被扰乱了。继而所有的东西都从静态转入动态,最后蜥蜴的尾巴在这种动态中达到猖狂的颠峰,它州嚣着“老虎来了!谁敢吃我’’。全诗有一种从低靡猫高扬的情绪波动,字旬排列和谐,读来能诖大感觉刹诗歌豹语气处于一种自然的交化中,lS 嚣袁大学硕士学垃论文蒡2荦矮城磊期戆饔言涛(1989年数螽)不受馁俺束缚。这种内在节奏的寓意诗还骞《“磕头虫在跳投上魏鞭头”》《豢谈》《蛮人渡海》等,顾城正是把自己的孵吸渗入到后期寓言诗的创作中,摒弃了外在节奏的束缚,两使部分寓言诗自然而然地拥有了情感的内在韵律。综上所述,顾城嚣期的寓言诗在艺术特色上已经脱离了前赣的创作方法,两更俊向予一种自然、清掰的表达方式。她不再使用文字技巧,从~个创作的主体变成了一个聆听者,他聆听诗歌的呼吸,聆听来自空中的声音,再用笔把它们记录成文字,他的诗歌仿佛越来越随心所欲了。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寓言诗创作截然不同,不再像前期那样为“合时宜”丽作,它在这里打上了颖城特有的印记,成为颓城特有鹩畜说空闻。2.2诗歌内容的变化顾城蘸期寓言诗的悫容主要集中在关注人性,针砭时弊上,蘑耀却有了缀大的转变,对现实的关注几乎都被顾城摒弃了,除了《两个兄弟》~诗外,其他诗歌大多都是顾城内心的感悟。寓育诗的意味更加轻松淡化,却蕴涵了更多丰厚的体验,畜辞之间透露出一种超然的智慧。遣有一些佟品,由于过多的语词空自穰惑维的秽§跃性,而变得晦涩难解。严格地说,颇城鼷期的寓言诗已经与传统意义上通过故事传递道理的寓言诗文体耜去甚远了,大多都成为用私语化的语词表达的个人感受。这一方面使后期的寓言诗显得新颖别致,另一方面也使得以反映现实为特色的寓言诗走进了个人体悟的狭小空间。2.2.1私语化的空闻鸟顾城的抒情诗创作经历相似,他的寓言诗到了后期也有了私语话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链寓言诗的内容不再反映现实、关注人性,蠹霉是以抒发令人静体会、感悟为主。磁城认为;“诗可以写大的事物,也可以写小的事物,关键在于是你写,你写你看见和感到的,而不是社会公认的观念之下的。你可以去写具象的、具体的、微观的事物,只要是你确有感受的,你就掰以让入们也从中能够领略到宏观的永恒的长久的事物,感受到入昭命运、入的本质、入的心灵。”脚狮这种看法使颞城最终挣脱了歌颂“大我”的桎接,奔向抒发“小我"感情的天空:综观顾城后期的诗作,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寓言诗,大部分都是对自我意识的描摹,语言蠡籁约质朴,僵话语熬空盎和愚维的跳跃性谴人读来感爨曲折隐晦。两鼷城却沉迷予这种私语化的空间中,玩起了文字游戏,一些作品我们只有与颞城魍世的文稿进行对比,才能准确地把握其意义。例如《尾巴断了》这首寓吉诗(诗文见前一节),全诗似乎在述说蜥蜴的尾巴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但是究竟是簧说明什么道理,光看文本很滩明了。顾城曾经不只一次在访谈孛谈到了他对瑗代主义的一些看法。他认为“现代主义的致命阂题在予它切凝了同这个万物本源的联系,或者是说它失搏了这个联系。我们说蜥蜴,⋯⋯它动则动,不动可以~1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顾城后期的寓言诗(1989年以后)直不动。而你切下它的尾巴,这个尾巴就要跳个不停;为什么?就是因为它失掉了同本体的联系:这个跳不仅不是生命力的表现,而恰恰是离开了生命的一片慌乱。”幢脚尾巴离开了蜥蜴的身体,跳一跳后就死了。但是“你看那个壁虎(即蜥蜴)本身,它可以动可以不动,它是生命的全部。”所以,顾城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就是一个完整的壁虎,我的尾巴可以伸在社会里边,但是我的本身却依旧是自在的。”心埘‘顾城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生命的根基,失去了根基的生命虽然可以维系一时的鲜活,却终将归于死寂。但是如果单看这则寓言不与他的言论联系,感触只能停留在诗歌的表层而不可能深入。也许对于顾城来说,诗歌的涵义并不重要,读者的懂与不懂也不重要,就像他自己说的,只把展厅的大门启开,却不做解说员,另一部分让读者自己去完成。但是过分的晦涩却阻断了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使他后期的寓言诗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寓言诗了。顾城这种书写“自我”的意识太强烈太深沉,使他最终陷入了个人感情的泥沼,隐晦的语言成了顾城个人体悟的城墙,将他阻隔在神秘的私语化空间当中了。2.2.2哲理化的意味“大凡优秀的寓言,不会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不会只具有某一个具体的教训或思想意义,而往往是从这些具体的教训或思想意义上使读者获得对于事物本质、宇宙规律的哲理性的认识。”u51”作为寓言文学的一种体裁,寓言诗往往都是是具有寓意的。它以故事做成的外衣里掩藏着作者寄寓的深刻的思想内容,也就是它的寓意。一般来说寓意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的内容:“1、它所类比、影射的具体事件或普遍社会现象;2、它所表达的一般性的道德教训或哲理。在一则寓言中,可以只有一种内容,也可以两者统一。’’n町可以看出顾城前期的寓言诗主要是第一种内容,大部分都是关怀普遍的社会现象的作品:而他后期的寓言诗则转向了第二种内容,许多诗篇都带有哲理化的意味。他自觉地把老庄哲学的精髓与个人诗歌创作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自然哲学”理念的诗歌。顾城后期醉心于对自然哲学的研究,并留下了一篇<自然哲学纲要》专门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他认为“自然而然”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不可思、不可言说,也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因此,他认为自然的哲学无法用语言表达,“自然之境也不需要被接受,自然之境的表达不是以对方接受为目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存在,可表达可不表达。”¨"瑚正是由于这种认识,顾城后期的诗歌(包括他的抒情诗和寓言诗)创作都不是以“让人看博”为目的的,像《实话》《常谈》似乎是在诉说世间万物轮回的哲理,但是又没有确切的所指,而像《劝告》《虱子·狮子》等作品更是意义模糊,无法把握作者真实的目的。也许正像顾城在一次访谈中谈到的那样,他后期的创作已经从追求目的中解脱出来,而回归中国哲学的“无”的境界,这种境界“没那个执着、强求,它就是你爱懂不懂。”口Ⅲ5就像顾城在寓言诗《土拨鼠》里所描述的那样:“土拨鼠在挖土/有人问/土里有什么/土拨鼠说:土里有土”。土里除了土什么都没有,但是土拨鼠还是在执着的挖土,这就是一只“没有目的”的挖着土17 两南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第2章顾城后期的寓言诗(1989年以后)的土拨鼠,它也是“没有目的”的创作诗歌的顾城的化身。顾城后期放弃了对“我”的寻求,进入了“无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顾城开始创作了他的所谓“自然的诗歌”。这种“没有目的”的创作割裂了他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把他圈禁在自己为自己所修筑的“城”中。他后期创作的寓言诗中许多作品即没有讲述故事,也没有传达道理,已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寓言诗了。顾城始终在追求“无目的的我”,他说:“你什么时候丢掉了这个目的的想法了,你什么时候就自由了,就发现人生了,就获得一切了,就知道你是什么了。”乜他23然而,我们在他的寓言诗歌中看到的却是他从一个积极入世的自己走向了一个消极避世的自己,最后终于在自己的“城”中迷失了自己,丢失了自己。究竟是什么促使顾城最后走向灭亡,我们将在下一章中讨论他从入世向出世转换的种种原因。18 西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第3章顾城寓言诗前后期风格变化的原因浅析第2章顾城寓言诗前后期风格变化的原因辨析顾城前期的寓言诗创作数量众多,内容广泛,许多作品都涉及到了社会、人性的关怀。而后期作品数量很少,视角也狭隘了很多,绝大部分都是对个人的某种体悟、感触以及内心感情的抒写,从根本上已经丧失了寓言诗作为寓言文体的特征。顾城于1987年出国,在异国的海岛渡过了自己的后半生,他前期的寓言诗创作于出国之前,后期则是在出国之后,生活环境的改变,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变迁使得顾城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外,不同阶段他对不同思想的吸收与接纳都是促成他诗歌风格改变的原因。在此,本文将从前后期创作的不同阶段分别对顾城的生活经历与精神世界进行分析。3.卜前期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顾城出国前的生活经历了从城市走向乡村又回归城市的历程,而他的心理也随着生活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从小对大自然的热爱,使得顾城在农村那片广阔的天地中如鱼得水,过得自由自在,返城后却对工业文明的冷酷和城市的条规显得极不适应。这种不适应的心理导致顾城在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社会的矛盾中徘徊。最初,他渴望融入社会。渴望有人能够倾听他说话的声音,于是他积极参加各种工作,受辩证法的影响他有一段时间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这种改造社会的热情却最终被现实的无奈吞噬,他最终放弃了改变人类现状的努力,转而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心理变化投射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他从关注现实的诗人转变成一个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的诗人。3。1.1“大自然给了我诗的语言”.。·。许多人都说顾城是“童话诗人”,这是因为他的诗歌中充满了优美的自然意象:风、云、流水、落叶和月色等等。顾城用他那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将这些自然意象组合在一起,构建了l-一个纯净清澈的童话般美丽的诗歌王国。顾城从小就有对大自然的钟爱,他两岁的时候就发明了一种近乎鸟叫的语言,这是一颗幼小的心灵受到大自然的感发在内心生出的对自然的向往。第一次唤醒他诗心的词是来自自然中的“月光”,那些挂在塔松上、倒映着世界的雨滴使他的诗心开始闪耀。经历抄家之劫幸存下来的《昆虫记》则打开了顾城了解大自然的窗户,他变成了一个疯狂的昆虫爱好者。为了制作昆虫标本,他在大自然中流连忘返,他说:“我是富有的,我搜集了那么多标本——大自然给我的诗的语言。川副垤但是仅有这种“语言”对顾城来说似乎是不够的,十二岁时随父亲下放到农村,他终于拥有了一个自然的世界。在那里,19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3章顾城寓言诗前后期风格变化的原因浅析顾城将自己的灵魂变成了诗歌的溪流和瀑布,他把对大自然的倾慕都溶进了诗歌中,创作了《生命幻想曲》《无名的小花》等一系列充满自然意象的诗歌,顾城对自然的热爱在这个天地里被塑造成型,以至于后来回城后他已经无法适应充满齿轮和机械的城市。在自然的怀抱中,他“可以想象道路,可以直接面对着太阳、风,面对着海湾一样干净的颜色。”⋯凇,而在城市,路都是规划好了的,不可能像在农村那样能随心所欲地走向任何方向。童年的经历造就了顾城的“自然情结”,这种对自然世界的狂热的眷恋,甚至已经成为了顾城的一种信仰,他说:“那时候我对自然有一种信仰,我对我的自性也有一种信仰。我觉得我到了自然之中我就不再有许多妄想,我到了自然之中,我的生命的自然美就会显示出来。”乜¨07自然成为顾城排斥城市的避难所和精神家园,他在诗歌中用自然构筑了一个想象的童话世界,自然成了他诗歌的主题,也成为了他诗学理论的中心。顾城的“自然情结”在抒情诗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而他的寓言诗王国,更是一种充满着各种生灵的童话世界。顾城对城市始终抱有一种排斥。这是因为城市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每天说他们的话,走他们的路,都一样,像一架机器”,幢"7对于从小就不爱说话,像女孩子一样腼腆的顾城米说,要和城市里的人交流、要融入到复杂的人世中,是一件痛苦的事。他不会说话,他只好“爬到楼顶上看人,看他们很细小,在楼下走来走去,像昆虫一样,手也动,脚也动,很美丽。”妇瑚顾城写寓言诗是要把被幸运机巧的人类压制了的飞禽走兽从动物园、博物馆中解放出来,在它们身上投射着人类世界的影子。也饱含着自然界的单纯与美好。可以说,寓言诗是顾城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结合在一起的成果,他热爱自然,排斥人类社会,又没有办法脱离人类社会,他只好将二者融合在他的诗歌中,建设一个“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寓言诗王国。他自己就是这个王国最至高无上的统治者。3.1.2“我已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1974年回城之初,顾城没有工作,离开了农村自然优美的环境,城市对于顾城来说充满了陌生。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废寝忘食地读书、写作、画画,他的内心停留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拒绝向现实世界敞开怀抱。直到有一天,和朋友的一次关于人类命运的讨论,温暖了他二度冷却的血液。那一晚,顾城打开了一本关于辩证法的书看了整整一夜,天亮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拉¨6从那以后,革命的热情激励着他,他在自己的大脑里成立了“巴黎公社”,大量的阅读了哲学、历史、马列著作.最后他忘记了艺术,成为一名工人开始拼命地工作起来。顾城在街道服务所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是他一生中与这个社会靠得最近的时候。他当过油漆工、木匠、营业员,他在十六米高的铁皮屋顶上涂油漆,在行人稀少的雪天赤膊拉大锯,在令人窒息的夏夜穿着胶靴翻动滚烫的熔糖,他企图用千共产主义的热情来改变人类的现状。除了用劳动的双手干革命,他同时也写下许多反映现实的作品,他的寓言诗中关怀人性与社会的诗篇就是在这个时候写下的,主要集中在1974到1979年间。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顾城寓言诗前后期风格变化的原因浅析其实,早在1972年顾城还在农村的时候就写过这种类似的寓言诗,收录在《走了一万一千路·集外》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就是一首反映现实的、有教育意义的诗歌。之后顾城还写了不少成语故事诗及其他样式的诗做黑板报或墙报稿,但是顾城都没有将它们作为存诗保留起来。回城后,命运使顾城从各个角度瞻望了这个社会,因为工作的关系,顾城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人接触到了这个社会最下层的劳动者们,也看到了很多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类的丑陋面目,正如顾城的姐姐顾乡所说:“顾城那时积极入世,他热切期望并且坚决鼓励自己相信无论国家面貌、人类社会都将在人们坚持不懈谨慎负责的努力下,不断进入更光明的前途,人性完美,社会公正。他痛心时弊偏见,又提醒自己切不可心急,要让大多数人能懂能接受。”㈨伯他巧妙地将他所看到的一切融入了寓言诗的写作中,创造了那些充满现实和人性关怀的作品。这类作品是顾城所有诗歌中最独特的一部分,只有在寓言诗的王国中,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生活在现实中的顾城。无奈这种坚守对于自幼钟情于自然,而又有着童心与幻想的顾城来说不可能持久,当他终于明白即使在基层拼命地干下去,对于改造社会也看不见任何益处时,他的革命意志也在日复一日枯燥繁琐的劳动中被消耗殆尽了。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使顾城到达了宿命的广场,看着激动的人群和热烈的气氛,他献身的热望到达了顶点,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我要写,一生都不够。川2¨7随后,顾城又去了重庆,当他站立在埋葬文革时候牺牲的年轻生命的墓地中时,他终于开始明白“人年轻的时候都是要闹革命的”,乜瑚因为年青而充满信仰,对改造社会抱有憧憬。他写下《永别了,墓地》作为对那个年轻的自己的告别,从此,“马克思主义者”顾城走了,向着另一个世界,向着那个本真的自我前进。3.1.3“从自然到自我”顾城1980年离开了工作单位,成了一个彻底的自由写作者,他的梦想是靠写作为生,不归属于任何单位。1983年顾城与谢烨结婚,婚后一段时间住在他极不喜欢的上海。城市的压迫、生存的困境以及人们世俗的眼光,让当时没有工作的顾城苦不堪言。物质世界破坏了顾城心中纯美的天国,也砸碎了顾城童话般的诗心。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顾城选择了逃亡.逃避城市,逃避物质,逃避现实,最后只好把自己关进与世隔绝的内心世界,从那里寻找安慰。·其实,即便是在被“马克思主义”鼓舞着拼命工作的那几年,顾城在思想上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与现实社会的激烈斗争。顾城不是一个善于与人交流的人,因为他不懂规则,他的本性是向往自由挣脱束缚的,但是与人对话是要遵循规则的。当他与人们之间缺乏精神交流的时候,他与社会的矛盾就会凸现出来。顾城就像洛尔迦笔下那个哑孩子一直在寻找自己丢失的声音,一开始他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他勤奋地工作、积极入世,但是现实社会却只给了他巨人的失望,最后他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于是他放弃了对人说话的企图。当他不再为与人交流而烦恼的时候,顾城便实现了从自然向自我的转化。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那会儿真正就中了现代派的毒了,一天到晚就是‘自我意识’,老琢磨着自己是怎么2l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顾城寓言诗前后期风格变化的原因浅析回事。”乜¨5这种对自我意识的重视,使顾城从早期对自然的向往发展成后来对自我的追求。自我意识的抬头使顾城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人说,顾城的诗歌风格从1971年鲥.1983年都是纯净明丽的,“表现了对‘文革’的深刻反思和一代人的觉醒与追求,总体格调较高。写出了一定的精神高度,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同时又富有艺术价值。”¨引但是写于1984年到1986年间的作品,与早期和出国之后的作品在风格上都有所不同。这几年是顾城诗歌从明丽单纯的自然童话诗歌向出国后梦呓般的诗语的过渡阶段。他创作了《颂歌世界》里一系列风格深奥神秘的诗歌,语言晦涩难懂,又不乏自己的独特见地。有的诗甚至充满了深深的绝望:“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在那里他注视山下的暖风”(《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同样的,这一时期他的寓言诗的整体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虽然也有关注现实的作品,但已不再是纯粹的针砭时弊,揭露人性,还出现了一些写以自嘲的诗歌,有的诗还直接表现了对物质世界的讽刺与嘲笑,体现出作者当时由于精神世界与社会的冲突而产生的沉闷、痛苦的心境。这类寓言诗主要集中在前期寓言诗的后半部分。即1984年的时候。此后,一直到1989年,顾城都没有作品写进《走了一万一千里路》这个诗集。也许,当顾城将关注现实的目光转入自我关注的时候,针砭时弊、说明道理并且具有教育意义的诗体寓言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时候的顾城,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抒情诗创作中。直到出国以后,顾城的思想又发生了变化,他才有新的作品写入这个诗集,不过与前期寓言诗相比,后期作品的风格已是截然不同了。巴赫金说:“每一句话,每一语体(风格),每一发音的背后都蕴藏着(典型的,独特的)说者活生生的个性。”n刚综观顾城的整个前期寓言诗创作,他的精神世界经历了从自然到自我的逐渐过渡。在思想变化的过程当中。无论是他的抒情诗还是他的寓言诗风格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但是总的看来,顾城在前期的创作中是一个比较入世的诗人.是他尝试着进入现实社会、并与人交流的时期。但是,即便是在尝试的过程中,顾城也始终是以一个孩童的眼睛来看世界,他自然、自由的本性使他的关注显得稚嫩单纯,以至于最后他因为无法缓和内心世界与现实社会的矛盾而关闭了注视现实的眼睛,转而关注自我。当融入时代的梦想被搁浅时,顾城的精神世界也终于从前期的入世向后期的出世靠拢了。3.:2后期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顾城于1987年出国,他告别了故乡,也告别了以往的诗歌创作风格,进入到他的后期诗歌创作中。这个时期,顾城的诗歌大多呈现出主题模糊、意象破碎、语意晦涩的特点,有一种私语化的倾向。而他的寓言诗与前期相比在数量上也大大减少,从1989年到1993年,只有区区15首写进他的寓言诗集《走了一万一千里路》,风格上也感染了同期其他诗歌的特点,并且山现了哲理化的意味。这些明显的变化都是与顾城后期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不可分离的。他移居海外后与世隔绝的桃源生活,他内心世界对老庄哲学的向往,都决定了他的诗风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顾城寓言诗前后期风格变化的原因浅析不可能再拥有他早期诗歌的明丽与纯净,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诗歌刚开始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到后来,诗一步步脱离生活而趋向对自我思想的审视了。山3.2:1海外生活顾城一生都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他渴望童真的性情,渴望童话般的王国。这样的性格特点使顾城无法在一个人际关系复杂、充满世俗物欲的现实社会里生活。他只想寻找一块土地,一个树林里的家,然后悄悄地渡过自己的一生。也许正是出于对这种理想的追求,他于1987年离开了中国,首先到欧洲讲学,随后受新西兰一位教授的邀请,成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和中文口语助教。1989年,他终于在新西兰的一个孤岛上找到了自己梦想中的家园,随后不久,顾城辞掉了大学里的工作,真正了实现了一个自由写作者的无拘无束的生活。顾城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岛屿上过着人类最原始的生活,他养鸡、种菜、画画,修建自己的屋子,他自动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过着一个现代隐士的桃源生活。顾城在海外岛屿上终于找到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家网,同时他也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只属于自己的诗歌王国。激流岛上与世隔绝的生活虽然惬意,但是作为一个人的顾城首先要解决人的基本需要。除了要弥补不稳定的收入带来的生活困窘与物质匮乏,顾城还要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做斗争。为了弥补日常的劳动所不能承担的开支,顾城必须四处奔波讲学,从中获得酬劳以维持正常的生活需求。离开故土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漂泊者的孤单与寂寞使他失去了滋养诗歌灵魂的土壤,而无力抗拒的现实又让他脆弱的内心陷入了焦虑的渊薮。与此同时,他的诗歌如同他的生活环境一样脱离了滋养的根基,褪去了诗意的童贞,失掉了应有的精神力量,充满了让人无法解读的语言密码。他把诗歌关闭在自己思想的狭窄空间中,创作出如《城》<水银》等~系列充满神秘色彩和死亡预演的作品。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只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的顾影自怜的诗人,早期诗歌里所追求的自然世界和童话王国也改变了最初的面貌,变得诡异而神秘。在整体诗风改变的影响下,顾城的寓言诗也出现了与前期完全不同的风格。诗体寓言在顾城的笔下不再具有针砭时弊、揭露人性的理性力量,反而变成了一个诗人对自我体悟的书写与表达。激流岛实现了顾城追求的桃源生活,却阻隔了他广阔的视域,他变成了自己曾经批评过的那只“蜥蜴的尾巴”,是离开了身体的短暂生命。顾城于1993年写下这样·首寓言诗《“磕头虫在跳板上翻跟头”》:“磕头虫在跳板上翻跟头/又急忙跑向看台/它跑得太快/以至于坐下/还可以看一段自己的表演//4.5分//成绩最坏/但还是被保送出国/去参加另一场比赛/第二次他不翻跟头/只是跑跑丢了自己的影子”这首颇具象征意义的寓言诗也许正好说明了顾城出国后的心理,那只不停翻跟头的“磕头虫”完全可以看作是顾城自身的写照:第一节描述的是顾城出国前,他的“表演”即诗歌创作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使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工人变成了一个诗名显赫的作家,他的荣誉来得太快,以至于当他安静下来后还能“看一段自己的表演”。后来顾城受奥克兰大学教授闵福德之邀,赴新西兰任教,“去参加另一场比赛”,他在海岛上安家,靠四处讲学维持生计,但是在周游世界的旅程中他“跑丢了自①原话见《顾城文集:别有天地》,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第191页.23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3章顾城寓言诗前后期风格变化的原因浅析己的影子”,失去了精神得以安定的家园。这些在与现实断裂的精神状态下创作的诗歌,最终使顾城在封闭的内心世界里迷失了自我,走上了诗歌的末路。3.2.2从自我到无我在《无目的的“我”》中,顾城曾把自己的一生划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的我阶段(1969——1974),这个时期顾城写的诗比较自然、抒情。文化的我阶段(1977——1驰2),这个时期的诗歌有很强的人的、心理的、社会的色彩。反文化的我阶段(1982——1986),这个时期顾城开始反抗文化秩序,有一种破坏的心理,并使用荒诞的语言来写作。无我的我阶段(从1986直至去世),这个时期顾城说他“开始做一种自然的诗歌,不再使用文字技巧,也不再表达自己。”心瑚完全进入到一种自然的个人化生活中。顾城的这种分期基本上阐明了自己一生经历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见到。“自然”对顾城的意义,随着顾城自身认识的变化,“自然”的意义也从最初的“自然界”(作为一种存在的自然)上升到哲学的自然。正是由于童年对自然的热爱,使顾城回城后与城市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后来上升到对物质文明的拒绝。顾城的矛盾在于,他厌恶自己作为人的一切欲望与需求,但是又无法摆脱。这样的矛盾导致他在心底始终存在一种对自然界的向往和对人类社会的排斥。有一段时间,处在“文化的我”阶段的顾城试图通过入世来解决这个冲突,但是他的个性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当结局注定不能扭转的时候,顾城从“文化的我”过渡到“反文化的我”,这个时期是他与社会的冲突最为激烈的时候,顾城的脑子乱作一团,甚至到达了一个“疯狂的境地”。当他在崩溃的边缘徘徊时,他开始受到东方哲学的影响,在老庄哲学的引导下,顾城说:“我终于像一滴水那样安静了下来。我和这个世界的冲突结束了。”船n∞顾城终于结束了与现实社会的冲突,而转向一个崭新的状态,但是顾城的天平并不是向现实的一边倾斜,而是用老庄哲学中的“自然而然”“无为无不为”等观念将自己关闭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岛屿上,关闭在内心世界中。当冲突结束了的时候,顾城对文化以及反文化都失去了兴趣,他放弃了对自我的寻求,而进入到了“无我”的状态。导致这种“无我”状态诞生的是对顾城后期影响最大的老庄哲学思想,它既为中国历代无数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一个能逃避现世的桃源梦境,又以齐万物、等生死、无是非的思想营造了一个让心灵充实虚静的精神家园,还用“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绮丽语言启迪着人们的浪漫情怀。作为一个远离故土的诗人,顾城从老庄哲学那里找到了心灵的抚慰。在吸收这种哲学思想的过程中,顾城渐渐形成了自己“自然哲学”的轮廓,他于1993年创作的<没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学纲要》详细地阐明了自己的哲学观点。这篇纲要主要解释了顾城所理解的“自然之境”,这种自然已经不再是早期诗学中的“自然界”,而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无为”但又“无不为”,没有任何目的,是一种“没有预设的和顺状态”¨钉姗,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在这种“自然哲学”的指导下,顾城不仅在精神上追求“无依无傍,无牵无挂,无遮无拦,乃至无心,合乎自然”【I铂211,达到“无我之我”“不知之知”的境地,同时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顾城寓言诗前后期风格变化的原因浅析在艺术创作上也放弃了追求任何风格,开始创作一种他所谓的不再使用文字技巧的自然诗歌。顾城任凭语言像呼吸一样臼由地流出的看法最终导致了他的诗歌作品变得晦涩难懂,反逻辑与理性的文字布满诗页,已经完全阻断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成为了只有作者自己才能解读的语言密码。他的寓言诗此时也变得语意不明,早期那种通俗易懂的诗体寓言变成了后期充满哲学韵味的作品,这种哲学意味并不是属于大众的,而是属于顾城自己的。除了少量的诗歌之外,大多数作品仿佛都是在书写作者某一时刻的体悟和感发,让人触摸不到作者的本意。这种哲思的渗透不可否认渗入了作者的深刻体验,但是过多的语言空白和跳跃使得寓言诗这一原本具有教育意义的文体在顾城的笔下变成了只能供他独享的盛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顾城后期的思想和作品已经成为了他所信奉老庄哲学中“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观念的最好说明,当顾城过分地强调“无我”的精神状态时,他其实已经陷入到“自我”的深渊。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顾城寓言诗的独特价值顾城在诗集《走了一万一千里路》中,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别有天地”的寓言诗王国,它们同顾城的抒情诗一起构成了他那庞大的诗歌世界,展示了顾城一生丰富的内心。虽然顾城短暂的一生中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自己的精神领域里,他是一个靠幻想呼吸的充满孩童的天真与纯洁的诗人,我们一方面需肯定他给予了这个物欲世界童话的浪漫与单纯,另一方面更需客观公正地评判他诗歌的价值。在顾城研究这一领域中,对他的寓言诗给予足够的重视,无疑开启了一扇崭新的了解顾城的门。也许顾城的寓言诗并不像他的其他诗歌那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们只是一些默默开放的“无名小花”,但是这些“隐藏在故事里的思想”却在淡淡的芬芳中展示着它们独特的价值。4.1史料价值在对顾城寓言诗的史料价值做具体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谈谈文学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问题。所谓文学的功利性简单地讲是指文学的实用性和目的性,而非功利性则是指文学的审美性。这个问题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一直以来都颇具争议。在西方。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功利与非功利的文学观就处于一种二元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境地。西方的学者文人在重视文学的目的性与实用性的同时.也不否认它的审美性,在他们看来文学应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活动。而在中国,传统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劳动,鲁迅先生认为原始人类在抬木头过程中呼喊的“杭育杭育”便是文学产生的源头,它不是作为一种审美需要而存在的,它是人们在与恶劣的生活环境斗争中产生出来的。虽然中国传统诗论中也有“诗言志”、“文以载道”与“诗缘情而绮靡”两种对文学价值的不同认识,但是前者往往因为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与默许而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导致了文学实用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了主流,而文学的审美价值却只能掩盖在这股巨大的潮流下默默地流淌。这样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使中国文学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性与教育性,进而衍生出一种实用性的、讲究“懂”的文学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无论是作者的创作态度还是读者的接受态度都向功利性的一边倾斜。所以,当“朦胧诗”这一种以抒发内心感触、注重诗歌的审美力量为特点的诗歌横空出世时,引来了诗坛的一场空前的争论与骚乱。除了遭到许多诗人与诗论家的批评之外,朦胧诗还遭到了文学史家的排斥。而在朦胧诗六诗人中最遭非议与拒斥的则以顾城为首。这一方面是由于顾城与其他几位诗人相比显得更出世,正如舒婷所说,他的朦胧诗省略过“病树、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荦顾城寓言诗的独特价值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舒婷《童话诗人——给G.C》),在他的朦胧诗中很少有直接反映现实的作品,都是以纯净的意象和梦幻的手法来构建一个童话世界的纯真。另一方面则是他杀妻自杀的离奇死亡引来了许多道德上的质疑。这使得顾城的诗歌虽然颇受欢迎,对他的研究也一度热闹,但是在严肃的文学史上他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朦胧诗在成就了顾城诗名、使他获得了“童话诗人”称号的同时,也为顾城的诗歌烙上了非功利性的印记。不可否认,顾城的本性是一个充满童真的诗人,他的身上有一种不被世俗观念浸染的干净,他一生创作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触和体悟,尤其是他的屙期诗作,呈现出一种难以解读的私语化倾向。但是,在顾城的诗歌世界中也有关注现实生活的作品,除了几首倍受关注的早期朦胧诗《一代人》《烟囱》《永别了,墓地》外。绝大部分就是被人们冷落了的寓言诗创作。这些寓言诗创作始于顾城跟着父亲被下放的时期,后来零星地发表在各种刊物上。从1978年起他的寓言诗创作才逐渐增多,顾城把这些诗歌单列为·集,最初以“异国的传说”命名,几年之后改为“走了一万一千里路”。1993年海燕出版社曾经出版过《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里面只收录了一部分。顾城的寓言诗真正得以完整而系统的出版是2005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走了一万一千里路》。首度出版了顾城未曾面世的诗手稿,共收录了顾城的寓言诗104首,《集外》12首∞.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寓言诗这个“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诗歌王国。在这些寓言诗中针砭时弊、揭露人性的作品是诗歌功利性的最好表现,它们正好弥补了顾城诗歌体裁中的缺陷,使人们看到了顾城一生精神世界的多重变化,是全面研究顾城的过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学既是审美的,义是意识形态的。⋯⋯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啪1对于文学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都不可偏废。既不能从功利性的单方面出发否定一个顾城的抒情诗创作。也不能忽视顾城诗歌王国中的任何一极,他的寓言诗应当与他的抒情诗一起被给予客观而公允的评价。顾城曾经说:“我是赞成百花齐放的,如果可能,我更赞成百花百放。“2Ⅲ我们要使顾城那些“无名的小花”也在这“百花百放”的氛围中开得芬芳与热烈。4.2文体价值+作为寓言与诗歌相结合而生成的文体,寓言诗应当既具有寓言的故事性与寄托性,也具有诗歌的节奏感和诗性。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寓言家族中还是在诗歌家族中,中国现当代的寓言诗都是一种不太受重视的题材。它没有散文体寓言的数量庞大、历史悠久,也没有像抒情诗和叙事诗这些已经得到认可的诗体那样有正宗的血缘和地位。虽然诗体寓言在西方是颇受欢迎的文体,克雷洛夫、拉封丹等寓言诗创作的先驱和领袖为西方寓言诗发展①《集外》中收录了顾城未收入其手稿册但曾经正是发表过的一些早期的寓言诗歌.27 pq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顾城寓言诗的独特价值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在中国古代,散文体寓言占有绝对优势的状况使得寓言诗的发展只能处于劣势,虽然也出现过一些优秀的寓言诗,如《诗经》中的《硕鼠》《鸱鹗》等,但是并未成为主流。到了中国现当代,寓言诗在继承了传统特色的基础之上又吸收了西方寓言诗的精髓,从而发展成了一种主要受西方影响同时又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文体。目前,随着寓言诗创作队伍的日益庞大,更多的缺憾和不足也慢慢地显示出来。从内容题材的选取到艺术手法的使用,寓言诗创作都存在着众多函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当前许多寓言诗的题材雷同,“乌鸦和狐狸”“狼和山羊”“龟兔赛跑”等类似的主角总是频频亮相。故事相似,说明的道理也是千篇一律,这“既使寓言故事落入老套、俗套,更使寓言文学的艺术路子越走越窄,也使作家的眼界受到局限,想象力、概括力越来越弱。”比¨另一方面,不少寓言诗的语言缺乏活力与魅力,走进了平铺直叙的死胡同,既没有寓言文学抨击现实时应有的力度和深度,也没有诗歌抒发感情时的诗意和智慧。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改革中国寓言诗的钟声已经敲响。而顾城的寓言诗创作无疑为这种改革增加了一些启发的力量。就寓言诗的内容题材上来讲,顾城的寓言诗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他前期的创作,内容广泛、题材新颖,既包含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又融入了相当的感性体验,而他后期的寓言诗虽然已经转入个人经验的传达,但是就其故事中容纳的巧妙的哲思与可贵的智慧而言,仍然对当代寓言诗故事题材枯竭的弊端提供了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启迪。此外,就寓言诗的艺术手法来看,顾城对寓言诗在语言、节奏以及形式的把握上都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尤其是他善于将诗歌的韵味融入到故事的叙述中,增强了寓言诗中诗性的意味。正如茹柯夫斯基所说的那样,寓言诗人应该“用诗的语言来叙述,也就是说,毫不勉强地用高雅的辞藻,用诗的虚构和画面装饰平常的故事,使故事丰富多采,醒人耳目。”⋯埔5顾城在寓言诗内容与艺术上的创新,都为中国当代寓言诗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可贵的启示,具有不可忽略的文体价值。我们应当以“一手伸向古代,一手伸向外国,但双脚还是要站在中国今天’’I圳的态度。为寓言诗这一古老的文体在当下焕发出崭新的生机而努力。 嚣痊大学矮=}:学垃论文缀疆结语“在灵魂安静以后/血液还要流过许多年代”(《设计重逢》),“顾城事件”的主角已经随着历史的风尘烟消云散了,留给我们的除了那些任人评说的是是非非,还有一个多姿多彩的诗歌世界。也许R有当人们把言说的热点逐渐从顾城死亡事件本身转移到他留下的诗稿中时,作势诲人蛉顾城才能被完整埯发现。顾城~生创作极率,在十二册手稿诗本中他翩作了将近一千三百多首诗歌。另外,他还留下了歌词手稿本(30首)、《激流岛画话本》若干,日历诗集(365首)、《雪山恩仇记》连环画配诗集及许多散在笔记本纸页上未经集中的诗。也许人们熟悉的只有那个写抒情诗的顾城,对于顾城的其他作品却知之甚少。我们在期待着对顾城的研究能够向更广阕的空阍延{枣的同对,也耀特羞这种研究能向更深层次的空闻拓展。缀然寓言诗在顾城控个诗歌创作生涯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当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来研究时,它所占的分量还是不可轻视的。这些寓言诗以它们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占领着蹶城诗歌创佟的部分空闻。它们不如其它诗歌倍受注冒,含义隽永。但是它{}】都生动风趣、饱含着一位诲人的创作热情,无论在艺术手法还是诗歌内容上,都融入了顾城那无孔不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为中国当代寓言诗创作源泉枯竭、创作手法单一的弊病提供了一个可供学习的范例。顾城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异常博大,各个时期都充满了不同豹变化,并在他的诗歌中被清晰地折射舞来。寓言诗嚣后期铹作风格豹避异,楚颥城精神世界发生转变的最好佐证。不可否认,顾城詹期的寓言诗已经陷入私语化的泥沼,但是那些简短的语言中蕴涵着的哲理意味却使这些诗歌更具有耐人回味的空间。任何事物都同时存在正面和负谣的价值,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公允客观的位置上来评判顾城的诗和他的入。.从东方到螽方,麸入世捌患世,铁“童话诗人”到杀人罪犯,顾城~生充满了太多的传奇和故事。顾城的死曾经一度引起文坛乃至整个社会的骚动,有太多人津滓乐道于事件本身的离奇。并对顾城的精神状态和道德修养产生了质疑。在那个属于诗歌的年代里,中国诗人频频以菲正常盼死亡掀起俘然大波,海子爵轨自杀,戈麦焚诗自沉,颥城杀妻自缢,他们以牺牲囊己的生命为代价来弓|起我们的警示:也许除了对诗歌和事件本身的关液之外,我们更应该将人性化的关怀力爨注入诗人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的内心也能享受到与他们诗歌同等的关注。斯人已乘黄鹤而去,而诗歌王国的疆域还在不断地扩展。时至今日,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利用互联隧的强大支持充当诗人的年代,诗歌的沙漠纯现象却豳趋严耄。鼷城生前所憧憬的“西花百放”的时代来临了,但是缺少管理规则和过分的放任自由,使不少次最充斥其中,诗歌在商业元素和物质欲望的夹缝中苟延残喘。而我们能做的,除了挺身而出维护诗歌的神圣光环之外,还必须沿着前入留下的足迹继续走下去,让诗歌成为路碑朔信仰,引领人们到达失落的精神家匿。因为“我们相信/这是一条没有灰尘静路/氇没有莸黢的瓣印//我雷】穗信/所有愉快的梦都能通过/走向黎明”(顾城《:我们相信》) 透泰大学矮l:学盛论文参考文献【l】[苏】列·谢·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弱:l王?。[2]顾城.顾城文选:别有天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3】颓城。走了一万一手里路[糊。j艺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4]吕迸.新诗文体学[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5]顾建华。蔚为壮观的寓言诗方阵[J].常州工学院学报,2∞8(2).【6]朱光潜.诗论嘞].托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粥店,198《:121.[7]程光炜.中国当代诗歌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69.【8】洛尔迦。序//洛尔迦诗歌选前言【搦.熏庆:重庆长江出版社,200唾。[9][德]莱辛.论寓言德本质[C]//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七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l鑫3。[10][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l:171.【11]颞城。顾城的诲隗]。北索:人民文学避舨社,1998。[12]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C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1.[13]胡适。谈新诗[c]//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香港:香港文学研究社,1968:329.【14]郭沫若.论诗三扎[e】//文艺论集.1艺京:人琵文学出版社,1979:205.[15]顾建华.寓言:哲理的诗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lS】陈蒲清。世界寓言逶论.长沙:溺南湖南教育澄版社,19∞:12。[17]顾城谢烨.墓床——顾城谢烨海外代表作晶集[M]//虹影赵毅衡.北京:作家出版社,王993。‘[18]李正光.他乡的悲怆(上)——十年回望:顾城的诗和死[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19][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四卷嘞].石家庄;河北教育潞版社,1998:274.[20]童庆牺.文艺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92.【2l】张锦精.寓言文学发震势头一审美趋向略谈【舅.湖南入文科技学院学报,2∞6(2)。(22]公木.前言[M]//仇春霖.嬲代中国寓言大系:第一卷.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 嚣态大学鞭士学毽论文瑶记后记我想缀多喜欢诗歌而又向往纯真的人多少都会钟爱顾城,因为他的诗不染纤尘,像开在凡世的莲花一般洁净而孤单,那些美丽又略带忧伤的诗歌陪伴我渡过了许多个无眠的夜晚和悲欢的时刻。在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时,顾城就成为了我的首选。然而对他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书看了许多,我却始终找不剩切入点,于是在坚持与放弃土徘徊着,甚至一度将这个想法抛诸脑后,准备另辟蹊径。是我的恩师梁笑梅女士在我犹豫的时候给我指明了方向,我终于在追寻了‘‘~万一千篓鼹”之嚣筹然国营,颥城懿寓言诗在灯火阑珊处翔我招手,对我微笑。然藤当我把顾城的诗歌佟必一个研究对象矗立起来对,才发现这比仅仅把他的诗歌作为’;o欣赏对象困难太多太多了。磕磕碰碰地写完这篇论文,懊恼于自己的浅薄和懒惰,更感慨于做学闯的不易与艰辛。三年的岁月倏忽而逝,太多的时间从我无知的伤感和叹息中流逝了,当我醒觉时,求学生涯已近越声,我用什么来交~份答卷昵?答案或许是继续在为学的路上奔波,以飨那寥寥无几的青春;或许如歌中所唱“在风中飘扬”,等待着我用余生去追寻吧。霞南大学酌校圆如诗如藏,是令诖人想念酶蟋方。同样让我想念翡还有我的老师翻。非常感谢我的恩师吕进先生。他渊博的学识、睿智的谈吐、丰富的人生经历都给了我巨大的影响,饕常感谢我的恩师梁笑梅女±,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到写作再到修改,她都给予了我投大的帮助。她宽容谦和的为人,严谨求实的治学都令我钦佩,她在学业上对我耐心的指导照是让我受益终生!感谢蒋登科老!|i|i、陈本益老师、囱1天渊老师、张传敏老师、熊辉老炜、陆正兰老师,感谢他们的教诲羊¨指导,他们的学问和人品都让我深深地敬佩l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无私的奉献支持着我走到今天。感谢朝夕相处的同窗好友,她们给了我无限的慰藉和关爱,正题骞谴们褶伴,我才辘无畏蘸行l怀念在西南大学的这段岁月,怀念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三年学习即将结束。人生的另~段旅程鞠将开痿,我将以一鬏坚定的心律为蓠罨,勇敢地走下去l31拣林2008年4月于西大杏园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1]林林.论诗人人格的非个人化[J].现代语文,2006(25).[2]林林.论周作人早期对新诗理论建设的贡献[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5).[3]林林.中西艺术合璧的cjl馨儿——试析《死水》的中西艺术交融[J].阅读与鉴赏,2007(7).[4]林林.论池莉小说的悲剧意识[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8).在学期间参加了《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大辞典》的编撰工作32 “别有天地非人间”——论顾城寓言诗创作作者:林林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26299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