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50 KB
- 2023-04-06 13:31:3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12、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的两个自然段。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一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觉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二、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三、教学建议1、揭示课题,初读课文。(1)揭示课题。(2)围绕课题自由地提问。为什么用“姥姥的剪纸”做题目?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课文,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结合体会课文题目的意思。(3)指导学生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读通、读顺课文。检查自读时,提醒学生注意,“择”、“猪”、“爽”是翘舌音,“屯”是前鼻音,“爽”是后鼻音。注意一些字的写法,“刁”最后一笔是一提,不是捺。“岂”是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己”,而不是“已”。(4)在读顺句子,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姥姥的善良、勤劳与剪纸技艺的高超。在老师的指导下给课文划分意义段。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四部分来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第四至六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第七至十二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的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第十三自然段,讲述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我”的牵挂,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5)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布置下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这篇课文着重讲了姥姥的手艺高超以及与“我”在一起的融融亲情。但透过这些文字,又处处流露出“我”对姥姥的思念。)第二——三课时1、学习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1)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但已经把姥姥的剪纸是多么受欢迎写出来了,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左邻右舍”、“都贴着”等词语可以看出这一点)。(2)重点体会姥姥剪纸作品的逼真与广结善缘的善良品格。家家户户都贴着姥姥的剪纸,增添了屯子里的喜气。朗读指导。(3)姥姥的作品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呢?引导学生自由读第二、三两个自然段。总结出以下两个要点:第一个是写姥姥的剪纸作品非常逼真。“普普通通”与第二个重点是写姥姥心地善良,广结善缘,有求必应。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时,可以结合姥姥的动作与语言的描写,读出姥姥的爽朗与善良。(4)老师小结:当来人“乐颠颠地”走后,她又继续“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
写出了姥姥实在是一个太普通又太不普通的老人。她有着所有普通的妇女的美德,却又怀身怀高超的剪纸技艺,是一个太普通又不太普通的老人。她有着所有普通妇女的美德,却又身怀高超的剪纸技艺,是一个多么朴实、善良而又平凡的老人啊。2、学习课文第四至第六自然段。(1)自由读四至六自然段。(2)指导学生重点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出神入化。(在“我”的刁难下,姥姥被捂住双眼,摸着剪出了“喜鹊登枝”。教学时,可以借助于“我服了”老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3)“我为什么服了?”引导学生读课文,从“工夫不大”知道时间之短,从“形象生动”、“无可挑剔”知道作品成功之极。“我”虽然服了,却还要耍赖,可见“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进而从反面衬托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4)指导朗读。(5)理解重点句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从“‘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从“数九隆动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这些词句体会姥姥剪得多,剪得时间长。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年累月的练习使姥姥的技艺娴熟。“手都有准头了”里的“准头”来自于长年累月的练习,长期的剪纸实践。(6)让学生理解“姥姥的手就是眼,好使的剪刀就向她两根延长的手指”这句话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姥姥高超而娴熟的剪纸技艺)。3、学习课文第七至第十二自然段。(1)指名读第七至十二自然段。(2)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姥姥与“我”在一起时融融亲情。(姥姥用剪纸表达对外孙的情感)。分角色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再一次引导学生读好姥姥与“我”对话,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中“我”欢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像,加深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3)小兔子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还有更多的图,都展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兔子总是总在玩耍,而老牛总是在干活。表面看,这些语言都是写姥姥对“我”的下与呵护,但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我”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4)通过“我摆弄这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这句话,把“我”对牢牢的美好感情直接表达了出来。(指导朗读)4、学习课文第十三自然段。讲授要点:第十三自然段,重点体会“我”与姥姥的离别只情。(1)联结小兔与老牛之间的开阔草地是什么?(2)当我忆起姥姥的剪纸声时,我的心境如何?(3)当我忆起姥姥的剪纸声时,我的梦境会出现什么景象?(4)让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5、合作探究:读完本文后,再次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用“姥姥的剪纸”为题目,引发学生讨论。(“剪纸”不光指的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姥姥与“我”情感联结的桥梁,是寄托着“我”与姥姥情感的载体).。
资源包 中国剪纸艺术简介: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学者们则认为可推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而虽已找到蔡伦以前的东汉纸张实物,严格意义上的剪纸恐不会早于汉朝。早期的剪纸大约跟道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例如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今日苗族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或门上的巫术习俗。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 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竟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绝大多数剪纸都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例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美感。13牛郎织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教学重点:按“阅读提示”进行阅读,有一定的速度。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六、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板书设计:27*牛郎织女(一)勤劳创造勇敢追求课后记14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教学方法1,多媒体助学2,诵读导学教学步骤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吗交流查阅的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附资料: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今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注意朗读者有没有读错的地方.2,思考问题:(1)安塞腰鼓总体上给你什么感受它有什么特点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宣泄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热烈的舞姿,有巨大的力量,有沉重的鼓声,有深厚的土壤.(2)这篇文章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你觉得有何效果△排比,有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有句子的排比,有段落的排比.这些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感情强烈.三,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有气势的朗读.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伟大,粗犷,豪迈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朗读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2,以第五节来示范朗读.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注意听清朗读者处理的语音轻重,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你觉得他读的怎样哪些语句读的好指导朗读,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③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④
,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其他部分,读出节奏,气势,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四,学生品读,体验感悟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进行散读并作点评.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抽读,结合语境谈理解与感受.五,总结文章主题:通过刚才大家的品读,你觉得本文除了赞美安塞腰鼓的壮阔,豪迈和火烈,还赞美了什么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民间大型舞蹈形式(舞龙,舞狮,滚灯,扭秧歌等)七,布置作业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选你最喜欢的两个句子抄下来,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再仿写两句.教后感现代化技术与语文的整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古希腊教育家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上课伊始,播放一组画面,那生动粗犷的表演场面,拉近了学生和安塞腰鼓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接着在聆听课文朗读以后,又给课文精彩的段落配以画面和朗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直观,形象的感知.用声音,色彩,图象等形式感染学生情绪,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效果,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佳境.强化了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还增大了课堂容量,使知识量和信息量大幅度增加.开展了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实践的活动.课前安排三分钟讲话和学生的点评;阅读文本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有听读,范读,散读,抽读,品读等活动;在品读过程中还设计了仿说拓展的实践活动.作业安排朗读背诵精彩段落,仿写精彩语句的作业.最突出的一点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学生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反复诵读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从不同层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和陕北人民纯朴,粗犷,豪放的性格,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附:中国民间舞蹈春节的民众活动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开始于宋代和清代的民间歌舞形式.自古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在漫长岁月中龙逐渐已被人们所神化,被当作既可腾云驾雾,又能翻江倒海,主宰农田旱涝的神灵,而被以农耕为生的汉民族所尊崇,祭拜.因此,在从南到北的汉族地区便出现了春节时,被人们舞耍于硝烟弥漫,震耳欲聋爆竹声中,千姿百态,无以数计的各种龙形.其中最被人们熟悉的要算是形体硕大,长达10米左右,用彩绸扎起来的"布龙"或"彩龙".《龙舞》,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
汉族《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随着佛教文化的流传,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狮舞"除以上表演形态外,还有至今流传在陕西省城固县的"狮舞"一绝:"笑和尚耍狮"《秧歌》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在走街串巷中做行进表演,又将最后集中于旷场做正式的歌舞演出.因此在北方,人们索性就把过去有着祭祀色彩,而今完全成为春节娱乐式的民间文艺形式称为"社火"或"秧歌",把这支浩荡的队伍统称为"秧歌队"《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婀娜多姿的傣族《孔雀舞》傣族人民喜爱和崇尚孔雀,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因此,每年的佛教节日和迎接新年时,都一定要表演《孔雀舞》.教学后记习作四(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1、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的剪纸,初步感知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2、能细致观察,根据剪纸展开合理的想像,完成一篇习作。二、教学时间:2——3教时三、教学过程设计:1、指导看图,启发想像。观察剪纸作品要有一定的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或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看图要分清主次,先看主要的、重要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看图方法。想想每一幅剪纸都有什么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让学生看图,在说图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对看图方法的掌握。引导学生不光能把图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能根据剪纸内容加上自己的合理想像,并把想像的内容讲给同学们听,以互相启发,拓展思路。2、提供范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情节不复杂、人物少的剪纸故事,或借助课件播放,或借助图片进行描述,或由教师读自己的下水文,让学生边听边想。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内容是看图想像的,哪些是图上表现出来的。从而归纳出习作的要求:(1)仔细观察,写出剪纸中人与物的动作、神态。(2)内容是编故事,故事中主角是剪纸中的人,数量为1至2位。(3)习作过程中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丰富想像,使得故事生动,有趣。通过对习作要求的理解,知道习作中要根据剪纸的内容想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可以想像周围所处的环境,把静止的画面想像得动起来,丰富画面的内容,补充画面的情节。3、练习口头交际,交代注意事项。
在习作交流阶段,教师尽量多地请几位上台说,一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在写之前要作几点交代。(1)确定问题:题目要画龙点睛,一篇好文章也要有个好题目。(2)理清思路:题目理好之后,还要想一想,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保证思路清晰。(3)学习修改:学生把习作写之后,要给他们充分时间自渎,发现问题自行改正。再组织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和同学一起修改。(4)认真誊写:誊写前,教师强调誊写要求,如书写姿势,写文格式等。课后记练习四(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说明:本次练习安排了五个项目,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教学的重点是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二、教学要求:1、口语交际落实好:向谁解释?解释什么?怎样解释?2、指导左右结构的汉字之书写要领:即、吹。3、认真积累12个词语,知道是以戏曲为主题的,为我们描述了从角色扮演到戏曲情感表达的全过程。4、让学生知道`:语文与生活所要积累的俗语其表现的内涵都是十分丰富的。除此之外,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更多的课外俗语。1、本次钢笔字的要求是:正确、端庄、美观。三、教学时间:三教时。四、教学过程设计:1、语文与生活。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俗语,这些俗语是长期以来民间流行的、通俗而语意警醒或表意诙谐生动的定型和语句,表现的内涵十分丰富。因此,读懂这些俗语,并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使用这些俗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教材中的俗语可以这样去理解:“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指我国的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这五座山。它们的景色奇特无比。游览过五岳的人,回来之后就不要再欣赏别的山色了,因为没有哪座山的景色能够超过他们。而看过黄山景色回来的人,连五岳也不要看了。这句俗语说出了黄山景色的无与伦比,独一无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是说苏州、杭州的景色十分优美,人们认为天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如果说天上有天堂之美,地上就有苏杭之美。又可以理解为,苏州、杭州和天堂一样美好,是人间的天堂。“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是说桂林的山水天下第一,而阳朔的山水又是桂林第一。可谓优中之优,无与伦比。这句俗语讲出了阳朔山水的美不胜收。“华山自古一条道。”是说自古以来上华山顶峰,只有一条道可走。也暗指别的方法不行,只能有一种方法。“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东北的特产,就是人参、貂皮、乌拉草。“宝”、“草”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雁门关外的变化莫测,早晚温差很大。早晚冷,中午热。说得形象生动,一听就懂,又记忆深刻。教学这一综合题时,可以先布置学生搜集本地的俗语,也可以搜集一些关于外地的俗语。在学习教材上的俗语后,再相互交流,积累自己感兴趣的俗语。1、诵读与积累。这组十二个词语,以戏曲为主题,为我们描述了从角色扮演到戏曲情感表达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生对戏曲的了解来帮助理解,也可以结合教材上的插图,细致观察,积累感性认识,加强记忆。2、写好钢笔字本课继续进行描红训练。所选内容是《姥姥的剪纸》一课的最后有一句。先让学生认真读读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要注意字与字间的距离,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描红时,一个笔画要一笔完成,不能反复涂抹。要注意标点符号之在书写时占一个字的位置,不能写得太挤。要主义指导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端正、美观。要注意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的正确性,养成良好习惯。3、口语交际:学会解释。“学会解释”是一项交际说话练习。本题训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学生:当自己人误会时,态度要冷静、诚恳,要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原委向对方说清楚。练习中所创设的三种情景都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碰到的。建议让学生自由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当被别人误会而进行解释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向谁解释,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2)解释什么,这是说话的主体部分,要针对误会说明原委;(3)怎样解释,也就是解释要注意方式方法,寻找适当时机。可以模拟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解释活动的过程。在实践中,要提示学生注意体态端庄大方,注意口头语言与面部表情的结合,必要时还要辅以动作。教师相机纠正双方的语病,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交际过程。4、学写毛笔字。本次练习写“”字旁和“口”字旁,例子为“即、吹”。“即”字的写法:左边要收,右边要放,做到两边所占位置均等。右边“”的一竖要挺直,写长些,把整个字立起来。“吹”字的写法:左窄又宽,“口”字旁的横折的折要向内倾斜,呈上宽下窄之势。“欠”起笔在竖中线的右侧,撇收笔于竖中线的左侧。下部“人”的起笔在米字格的中心点偏上。人的撇捺两笔呈撇高捺低之势。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