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7 MB
  • 2022-06-16 12:40:19 发布

甜蜜事业的背后江山养蜂群体的生计策略

  • 1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根据《中央民族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管理办法》,我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均须向中央民族大学提交本人的学位论文纸质本及相应电子版。本人完全了解中央民族大学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的管理规定。中央民族大学拥有在《著作权法》规定范围内的学位论文使用权,即:(1)学位获得者必须按规定提交学位论文(包括纸质EpJ品,J本及电子版);(2)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等场所提供校内师生阅读等服务;(3)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中央民族大学向教育部指定单位提交公开的学位论文;(4)学位论文作者授权学校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及其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电子出版社提交规定范围的学位论文及其电子版并收入相应学位论文数据库,通过其相关网站对外进行信息服务。同时本人保留在其他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利。本人承诺: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中央民族大学学习期间创作完成的作品,并已通过论文答辩;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纸质本论文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造成不良后果由本人自负。本人同意遵守上述规定。,(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臼不保密,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力≥jt≈作者暨授权人签字:/、么dod岁,、20f毕一年厶月弓日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己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与’>、,靴敝储磐:2锚孓飞日 摘要中国社会的根基在农村,农业、农民与农村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工作,把十亿农民的的切实利益放在首位。“三农”问题涉及面广,解决起来也是千头万绪,但最为紧迫的还是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除了满足温饱,还要努力为他们创造致富的机遇和途径。从人类学研究的角度看来,中国有着广袤的农村地区,有着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要研究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就离不开对这些“草根阶层”的关注,所谓“民以食为天”,因而他们所从事的生计是最为基本的方面。从早年费孝通等前辈对“乡土中国”的关注,到当代众多学者所进行的新时期乡村研究,都不乏对农民生计问题的考察和思考。本文选择研究农村外出养蜂群体目的也是试图了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出路。希望通过考察“草根”的生计策略能够对当代中国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获得一点粗浅的认知。本文选取江山外出养蜂群体为研究对象,对转地养蜂的历史、运作方式、组织形式、生产效益等进行了关注,重点考察了养蜂生计语境下养蜂人在内外关系、婚姻家庭、风险应对等方面的策略及文化调适,目的在于认识置身于广阔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之下的养蜂生产和养蜂人群体,尤其是加深我们对于市场经济大潮中农民经济行为的理解。本研究的关键词是“养蜂生计"和“养蜂群体”,考察涉及到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为了从整体视角对养蜂生计进行全面考察,综合运用了文献法、TT 访谈法、参与观察法、比较法、主位与客位研究法、人生史研究法和谱系法。本文运用文献法研究了养蜂业的历史及发展现状,并通过今昔和中外比较,认识到目前养蜂业的进步与不足。在研究养蜂群体时,运用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观察养蜂生产活动中的具体事项,养蜂群体内部及与外人的互动,并针对存在疑问或观察难以企及的问题向报道人了解情况;由于笔者也来自养蜂群体,结合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两种视角,有利于克服笔者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偏差或误解,也有利于避免在考察自身文化时将许多思想和行为视为是理所当然的情况,这也是本土人类学研究者研究自身文化的优势所在;人生史研究法主要运用于考察江山有养蜂经历但己改行的人群,通过了解他们是如何从务农走向外出养蜂,养蜂的职业历程,以及最终又是如何选择弃蜂改行的人生经历,一方面了解养蜂人自身的生活和心路历程,另一方面是映射整个养蜂业的发展过程,从而把握养蜂业发展的脉络,挖掘其兴起、发展、高潮到没落背后的社会、经济及政治推手;运用谱系法,主要是了解养蜂人的师承关系,兼顾家庭结构和亲属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养蜂人的职业选择是否受到血缘、亲缘或地缘关系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的问题。行文结构上,本文主要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交代了研究缘起,阐释了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及文献进行了梳理,并详述了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专业方法。第二部分是正文,分为六章,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田野概况,结合文献资料与田野资料,交代了选择田野点的由来,着重介绍了养蜂群体家乡江山的地理、人文、历史以及养蜂经营地周边的基本情况,为考察养蜂群体提供一个整体性的背景铺垫。TTI 第二章是养蜂历史,以历时性的视角,借助现有文献,对中国及江山当地养蜂业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着重记述了近代西方蜜蜂引进带来的养蜂业的变革,以及新中国建立以来蜂业发展的曲折历程,交代了江山农民外出养蜂的时代语境。第三章是转地养蜂生产,运用大量田野资料辅以文献资料,详述了养蜂生产的运作方式,生产技术与组织方式,蜂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活动。特别是对“转场"工作的深描及对养蜂人应对市场的行为表现的考察,真实展现了养蜂群体的生存状况。第四章关注了养蜂生计中人们的生计策略,主要表现在对外关系上的人情往来、争端应对以及群体内部的师徒关系处理方面。可以作为我们考察个人能动性与社会结构的一个很好的个案。第五章考察了养蜂生计对男女两性性别关系和性别角色的影响,养蜂人婚姻、家庭问题的应对,以及回乡养蜂人的不同遭际,反应了特定生计方式下人群所作出的文化调适,也显露出中国乡土文化的“冰山一角”。第六章记述的是三代养蜂人的创业史,选取三位在不同年龄,在不同历史背景下进入养蜂业的养蜂人,以对话体的形式再现他们的创业历程,展现养蜂生涯中的艰辛与甜蜜。为我们理解“实践理性”与“文化理性”的关系提供了生动的素材。第三部分是结语,基于正文部分的论述归纳出养蜂生计的基本特征,从研究对象和理论上对既有研究作了反思,并从多角度针对目前养蜂业发展中的障碍性因素进行剖析并提出建议。解决“三农"问题是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有待国家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期待本研究能够为相关人士研究中国农村、农民的生计问题提供一个案例,TV 并能够引起社会各方对现代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中农民的出路问题与农民命运的进一步关注。关键词:转地养蜂;江山养蜂人;生计策略V ABSTRACTThefoundationofChinesesocietyliesinthecountryside.Issuesofagriculture,ruralareasandfarmersaredirectlyrelatedtothestate’Spoliticalstability,economicdevelopmentandsocialprogress.IntheprocessofChina’Sreformanddevelopment,thePartyandthestatehavealwaysattachedgreatimportancetoruralwork,andputbillionsoffarmers’interestsinthefirstplace.¨SanNong¨issuesarebroadandcomplicated,whicharedifficulttobesolved,butperhapsthemosturgentistosolvetheproblemsconcerningthelivelihoodoffarmers.Inadditiontomeetingtheirneedforfoodandclothing,italsocountstocreateopportunitiesandwaysleadingthemtowealth.Fromtheperspectiveofanthropologicalresearch,Chinahasavastofruralareas,withfarmersaccountingforthevastmajorityofthetotalpopulation.TostudyChinesesocietyintransition,itisvitaltopaycloseattentiontothese¨grassroots",andthelivelihoodtheyareengagedinisthemostbasicaspect.FromtheearlypredecessorFeiXiaotong"sconcernabout¨earthboundChina¨tothecontemporaryscholars’studiesontheruralareasinthenewperiod,thereisnoshortageontheinvestigationandreflectionofthefarmers’livelihoodproblems.Thisthesisistryingtounderstandfarmer-tumedmigratorybeekeepersinthetransitionperiodofChina’Sruralareas.Byinvestigatingthetacticsoflivelihoodamongthe¨grassroots¨,IhopetogainalittlesuperficialcognitionofthesocialchangethateverhappenedandthatishappeningincontemporaryChina.VI Selectingthebeekeepinggroupasthesubject,thisthesishasreviewedthehistory,operation,organizationform,productionefficiencyofmigratorybeekeeping,andstudieshowthebeekeepersdealwithinternalandexternalrelations,marriageandfamilyissues,especiallytheaspectssuchasriskmanagementandculturaladjustment,Thepurposeofthisresearchistohaveabetterknowledgeofthelivelihoodofmigratorybeekeepersinbroadeconomic,politicalandsocialbackgrounds,especiallytodeepenourunderstandingoftheireconomicbehaviorintheboomingcapitalistmarketeconomy。Thekeywordsofthisstudyare‘‘migratorybeekeeping’’and‘‘beekeepinggroup’’.whichinvolveanthropology,sociology,economics,managementscience,ecology,biology,andmanyotherdisciplines.Inordertoconductacomprehensiveobservation,Iappliestheintegrateduseofliteraturemethod,interviewmethod,participantobservationmethod,comparisonmethod,emic—eticmethod,lifehistorymethodandgenealogymethod.Intermsofliteraturemethod,thisthesisstudiesthehistoryand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beekeepingindustry,andthroughthecomparison,bothathomeandabroad,presentandpast,wecanrecognizetheprogressandproblems.Instudyingthebeekeepinggroup,Iusetheparticipationobservationmethodandinterviewmethodtocollectdataonbeekeepingproductionactivities,specificallybeekeepers’interactionwithintheirgroupsandthatwithothers.SinceIalsocomefromthebeekeepinggroup,Itrytocombineemicandeticapproachnotonlytoovercometheunderstandingdeviationormisunderstandingcausedbyculturaldifferences,butalsotoavoidthesituationthatwhenanativeobserveshisownculturealotofphenomenaandbehaviormaybetakenforgranted.ThisisalsoVII oneoftheadvantagesofnativeanthropologistswhostudytheirowncultures.ThelifehistoryapproachcanbeappliedtostudythoseJiangshanpeoplewhohavebeekeepingexperience,tofindouthowtheyturnedfromfarmingtobeekeeping,andhowtheyultimatelychoosedtoabandonbeekeeping.Lifehistorystudy,onthehand,canhelpUSunderstandthebeekeeper’Sownlifejoumey,ontheotherhandmaptheentireprocessofthedevelopmentofmigratorybeekeeping,thusdiggingintoitsrise,development,climaxanddeclineaswellasthesocial,economicandpoliticalforcesbehind.Genealogymethodisusedtolearnthebeekeepersapprenticeship,familystructureandkinship,discussingwhetherbeekeepers’careerchoiceisundertheinfluenceofconsanguinity,kinship,orgeopoliticalrelationsaswellastheextentoftheimpactofthesefactors.Thisthesisconsistsofintroduction,bodyandconclusion.Thefirstpartisintroduction,mainlynarratestheresearchorigin,illustratesthe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oftheresearch,reviewstherelatedtheoryandliterature,anddetailsthemethodadoptedinthestudy.Thesecondpartisthebody,whichisdividedintosixchapters:Thefirstchapteristhefieldsituation,combiningliteraturedatawithfielddata,whichnarratestheselectionofthefieldsites,emphaticallyintroducedthebeekeepers’hometown-Jiangshan’Sgeography,humanities,andhistory,whichprovidesaholisticbackgroundforstudyingthebeekeepinggroup.Thesecondchapteristhebeekeepinghistory.Usingdiachronicperspectivewiththeaidofexistingliterature,itdealswiththedevelopmentofChinesebeekeepingsinceancienttimes,emphaticallydescribestheinfluenceof introductionofwesternhoneybeesonChinesebeekeepingandsociety,anditlooksbackuponthetortuouscourseofbeekeepingindustrydevelopmentsincethefoundingofnewChina,whichputsmigratorybeekeepingofJiangshanfarmersinahistoricalcontext.Thethirdchapterisaboutbeekeepingproduction,usingalargenumberoffielddata,whichdetailstheproductionprocess,technologyandorganization,aswellasbeeproductsalesactivities.Especiallyitfocusesonthe“zhuanchang’’workandthebeekeepers’responsetothecapitalistmarket,whichshowstherealsurvivalconditionofthebeekeepinggroupasawhole.Thefourthchapterconcemsthelivelihoodtacticsamongthebeekeepers,mainlyonhumanrelations,dealingwithdisputesandinternalmentoringrelationship,whichcanbeusedasaverygoodcaseifwelookatinteractionbetweenhumanagencyandsocialstructure.Thefifthchapterinvestigatesthelivelihoodontheimpactofgenderrelationsandgenderrolesbetweenmenandwomen,Beekeepersreacttomarriage,familyproblems,anddifferentissueswithspecificwaysofculturaladjustment,whichalsoshowsthe¨tipoftheiceberg¨ofChinesenativeculture.Thelastchapteristhecareerstoriesofthreegenerationsofbeekeepers.ItchoosesthreeJiangshanbeekeepersofdifferentages,whogotintobeekeepingunderdifferenthistoricalbackgrounds.Intheformofadialogue,itaimstorepresenttheirentrepreneurialjoumey,showingbeekeepinglife’Shardshipsandsweetness,whichprovidesvividmaterialforourunderstandingof“practicalreason"andculture. Thethirdpartistheconclusion.Basedonthemainpartabove,itsummarizes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migratorybeekeeping,andreflectsonboththesubjectofresearchandthetheoryusedinpreviousstudies.BarrierfactorsareanalysizedandsuggestionsfromvariousanglesareputforwardaccordingtothestateofmigratorybeekeepinginChina.Tosolvethe“SanNong"problemsisalongandarduousprocess,whichrestsuponthejointeffortsofthestateandsociety.AndIhopethatthisstudywillattractfurtherattentionofthegeneralpublicontheoutletsoffarmersandtheirfateintheprocessofmodernization,marketizationandglobalization.KEYWORDS:Migratorybeekeeping;Jiangshanbeekeepers;TacticsoflivelihoodX 目录导论⋯⋯⋯⋯⋯⋯⋯⋯⋯⋯⋯⋯⋯⋯⋯⋯⋯⋯⋯⋯⋯⋯⋯⋯⋯⋯⋯⋯⋯⋯⋯⋯⋯⋯⋯⋯⋯⋯⋯⋯⋯⋯⋯⋯⋯⋯⋯⋯..1第一节研究缘起⋯⋯⋯⋯⋯⋯⋯⋯⋯⋯⋯⋯⋯⋯⋯⋯⋯⋯⋯⋯⋯⋯⋯⋯⋯⋯⋯⋯⋯.1第二节研究意义⋯⋯⋯⋯⋯⋯⋯⋯⋯⋯⋯⋯⋯⋯⋯⋯⋯⋯⋯⋯⋯⋯⋯⋯⋯⋯⋯⋯⋯.2一、理论意义⋯⋯⋯⋯⋯⋯⋯⋯⋯⋯⋯⋯⋯⋯⋯⋯⋯⋯⋯⋯⋯⋯⋯⋯⋯⋯⋯⋯⋯2二、现实意义⋯⋯⋯⋯⋯⋯⋯⋯⋯⋯⋯⋯⋯⋯⋯⋯⋯⋯⋯⋯⋯⋯⋯⋯⋯⋯⋯⋯⋯4第三节研究背景⋯⋯⋯⋯⋯⋯⋯⋯⋯⋯⋯⋯⋯⋯⋯⋯⋯⋯⋯⋯⋯⋯⋯⋯⋯⋯⋯⋯⋯.5一、生计研究⋯⋯⋯⋯⋯⋯⋯⋯⋯⋯⋯⋯⋯⋯⋯⋯⋯⋯⋯⋯⋯⋯⋯⋯⋯⋯⋯⋯⋯5二、能动性与结构⋯⋯⋯⋯⋯⋯⋯⋯⋯⋯⋯⋯⋯⋯⋯⋯⋯⋯⋯⋯⋯⋯⋯⋯⋯⋯⋯8三、农民经济研究⋯⋯⋯⋯⋯⋯⋯⋯⋯⋯⋯⋯⋯⋯⋯⋯⋯⋯⋯⋯⋯⋯⋯⋯⋯⋯..10四、养蜂业研究⋯⋯⋯⋯⋯⋯⋯⋯⋯⋯⋯⋯⋯⋯⋯⋯⋯⋯⋯⋯⋯⋯⋯⋯⋯⋯⋯..15第四节研究方法⋯⋯⋯⋯⋯⋯⋯⋯⋯⋯⋯⋯⋯⋯⋯⋯⋯⋯⋯⋯⋯⋯⋯⋯⋯⋯⋯⋯⋯l7一、文献法⋯⋯⋯⋯⋯⋯⋯⋯⋯⋯⋯⋯⋯⋯⋯⋯⋯⋯⋯⋯⋯⋯⋯⋯⋯⋯⋯⋯⋯..18二、访谈法⋯⋯⋯⋯⋯⋯⋯⋯⋯⋯⋯⋯⋯⋯⋯⋯⋯⋯⋯⋯⋯⋯⋯⋯⋯⋯⋯⋯⋯一18三、参与观察法⋯⋯⋯⋯⋯⋯⋯⋯⋯⋯⋯⋯⋯⋯⋯⋯⋯⋯⋯⋯⋯⋯⋯⋯⋯⋯⋯..19四、比较法⋯⋯⋯⋯⋯⋯⋯⋯⋯⋯⋯⋯⋯⋯⋯⋯⋯⋯⋯⋯⋯⋯⋯⋯⋯⋯⋯⋯⋯..20五、主位与客位研究法⋯⋯⋯⋯⋯⋯⋯⋯⋯⋯⋯⋯⋯⋯⋯⋯⋯⋯⋯⋯⋯⋯⋯⋯..20六、人生史研究法⋯⋯⋯⋯⋯⋯⋯⋯⋯⋯⋯⋯⋯⋯⋯⋯⋯⋯⋯⋯⋯⋯⋯⋯⋯⋯..21七、谱系法⋯⋯⋯⋯⋯⋯⋯⋯⋯⋯⋯⋯⋯⋯⋯⋯⋯⋯⋯⋯⋯⋯⋯⋯⋯⋯⋯⋯⋯一22第一章田野概况⋯⋯⋯⋯⋯⋯⋯⋯⋯⋯⋯⋯⋯⋯⋯⋯⋯⋯⋯⋯⋯⋯⋯⋯⋯⋯⋯⋯⋯⋯。23第一节选择田野调查地点⋯⋯⋯⋯⋯⋯⋯⋯⋯⋯⋯⋯⋯⋯⋯⋯⋯⋯⋯⋯⋯⋯⋯⋯⋯23第二节家乡江山的基本情况⋯⋯⋯⋯⋯⋯⋯⋯⋯⋯⋯⋯⋯⋯⋯⋯⋯⋯⋯⋯⋯⋯⋯⋯25一、自然地理概况⋯⋯⋯⋯⋯⋯⋯⋯⋯⋯⋯⋯⋯⋯⋯⋯⋯⋯⋯⋯⋯⋯⋯⋯⋯⋯一25二、历史沿革⋯⋯⋯⋯⋯⋯⋯⋯⋯⋯⋯⋯⋯⋯⋯⋯⋯⋯⋯⋯⋯⋯⋯⋯⋯⋯⋯⋯一27三、人口情况⋯⋯⋯⋯⋯⋯⋯⋯⋯⋯⋯⋯⋯⋯⋯⋯⋯⋯⋯⋯⋯⋯⋯⋯⋯⋯⋯⋯一27第三节其他调查点的基本情况⋯⋯⋯⋯⋯⋯⋯⋯⋯⋯⋯⋯⋯⋯⋯⋯⋯⋯⋯⋯⋯⋯⋯29第二章历史回眸:养蜂业的缘起和发展历程⋯⋯⋯⋯⋯⋯⋯⋯⋯⋯⋯⋯⋯⋯⋯⋯⋯⋯⋯30第一节养蜂的历史⋯⋯⋯⋯⋯⋯⋯⋯⋯⋯⋯⋯⋯⋯⋯⋯⋯⋯⋯⋯⋯⋯⋯⋯⋯⋯⋯⋯30一、古代养蜂⋯⋯⋯⋯⋯⋯⋯⋯⋯⋯⋯⋯⋯⋯⋯⋯⋯⋯⋯⋯⋯⋯⋯⋯⋯⋯⋯⋯..31二、近代养蜂⋯⋯⋯⋯⋯⋯⋯⋯⋯⋯⋯⋯⋯⋯⋯⋯⋯⋯⋯⋯⋯⋯⋯⋯⋯⋯⋯⋯一34三、现代养蜂⋯⋯⋯⋯⋯⋯⋯⋯⋯⋯⋯⋯⋯⋯⋯⋯⋯⋯⋯⋯⋯⋯⋯⋯⋯⋯⋯⋯..35第二节江山的养蜂业⋯⋯⋯⋯⋯⋯⋯⋯⋯⋯⋯⋯⋯⋯⋯⋯⋯⋯⋯⋯⋯⋯⋯⋯⋯⋯⋯40第三章转地养蜂生产⋯⋯⋯⋯⋯⋯⋯⋯⋯⋯⋯⋯⋯⋯⋯⋯⋯⋯⋯⋯⋯⋯⋯⋯⋯⋯⋯⋯⋯⋯44第一节养蜂人的“逻辑学”:转地养蜂生产的运作方式⋯⋯⋯⋯⋯⋯⋯⋯⋯⋯⋯⋯.46第二节“游牧者”的抉择:“转场”的深描⋯⋯⋯⋯⋯⋯⋯⋯⋯⋯⋯⋯⋯⋯⋯⋯⋯.47一、前奏⋯⋯⋯⋯⋯⋯⋯⋯⋯⋯⋯⋯⋯⋯⋯⋯⋯⋯⋯⋯⋯⋯⋯⋯⋯⋯⋯⋯⋯⋯一47二、进行曲⋯⋯⋯⋯⋯⋯⋯⋯⋯⋯⋯⋯⋯⋯⋯⋯⋯⋯⋯⋯⋯⋯⋯⋯⋯⋯⋯⋯⋯..48三、尾声⋯⋯⋯⋯⋯⋯⋯⋯⋯⋯⋯⋯⋯⋯⋯⋯⋯⋯⋯⋯⋯⋯⋯⋯⋯⋯⋯⋯⋯⋯一49第三节衣食之源:蜂产与市场⋯⋯⋯⋯⋯⋯⋯⋯⋯⋯⋯⋯⋯⋯⋯⋯⋯⋯⋯⋯⋯⋯⋯50一、蜂产品的种类⋯⋯⋯⋯⋯⋯⋯⋯⋯⋯⋯⋯⋯⋯⋯⋯⋯⋯⋯⋯⋯⋯⋯⋯⋯⋯..50X1 二、养蜂人与市场⋯⋯⋯⋯⋯⋯⋯⋯⋯⋯⋯⋯⋯⋯⋯⋯⋯⋯⋯⋯⋯⋯⋯⋯⋯⋯一55第四节半“洋”半“土”:养蜂生产技术与劳动组织方式⋯⋯⋯⋯⋯⋯⋯⋯⋯⋯⋯.57一、生产技术⋯⋯⋯⋯⋯⋯⋯⋯⋯⋯⋯⋯⋯⋯⋯⋯⋯⋯⋯⋯⋯⋯⋯⋯⋯⋯⋯⋯一57二、组织方式⋯⋯⋯⋯⋯⋯⋯⋯⋯⋯⋯⋯⋯⋯⋯⋯⋯⋯⋯⋯⋯⋯⋯⋯⋯⋯⋯⋯一58第四章养蜂生计的关键词⋯⋯⋯⋯⋯⋯⋯⋯⋯⋯⋯⋯⋯⋯⋯⋯⋯⋯⋯⋯⋯⋯⋯⋯⋯⋯⋯⋯60第一节直面“他者”:如何应对当地人⋯⋯⋯⋯⋯⋯⋯⋯⋯⋯⋯⋯⋯⋯⋯⋯⋯⋯⋯.60一、吾谁与归?⋯⋯⋯⋯⋯⋯⋯⋯⋯⋯⋯⋯⋯⋯⋯⋯⋯⋯⋯⋯⋯⋯⋯⋯⋯⋯⋯一60二、你来我往⋯⋯⋯⋯⋯⋯⋯⋯⋯⋯⋯⋯⋯⋯⋯⋯⋯⋯⋯⋯⋯⋯⋯⋯⋯⋯⋯⋯一62第二节“内”与“外”;矛盾与争端的应对⋯⋯⋯⋯⋯⋯⋯⋯⋯⋯⋯⋯⋯⋯⋯⋯⋯.63一、同行之间⋯⋯⋯⋯⋯⋯⋯⋯⋯⋯⋯⋯⋯⋯⋯⋯⋯⋯⋯⋯⋯⋯⋯⋯⋯⋯⋯⋯一63二、与当地居民⋯⋯⋯⋯⋯⋯⋯⋯⋯⋯⋯⋯⋯⋯⋯⋯⋯⋯⋯⋯⋯⋯⋯⋯⋯⋯⋯..64三、养蜂协会⋯⋯⋯⋯⋯⋯⋯⋯⋯⋯⋯⋯⋯⋯⋯⋯⋯⋯⋯⋯⋯⋯⋯⋯⋯⋯⋯⋯一64第三节“传”、“帮”、“带”:师徒关系那些事⋯⋯⋯⋯⋯⋯⋯⋯⋯⋯⋯⋯⋯⋯⋯⋯.65第五章养蜂人的文化调适⋯⋯⋯⋯⋯⋯⋯⋯⋯⋯⋯⋯⋯⋯⋯⋯⋯⋯⋯⋯⋯⋯⋯⋯⋯⋯⋯⋯.68第一节男义有别?:养蜂人的性别角色⋯⋯⋯⋯⋯⋯⋯⋯⋯⋯⋯⋯⋯⋯⋯⋯⋯.0⋯68第二节家长里短:家庭问题与应对⋯⋯⋯⋯⋯⋯⋯⋯⋯⋯⋯⋯⋯⋯⋯⋯⋯⋯⋯⋯⋯69一、婚配问题⋯⋯⋯⋯⋯⋯⋯⋯⋯⋯⋯⋯⋯⋯⋯⋯⋯⋯⋯⋯⋯⋯⋯⋯⋯⋯⋯⋯一69二、子女抚育问题⋯⋯⋯⋯⋯⋯⋯⋯⋯⋯⋯⋯⋯⋯⋯⋯⋯⋯⋯⋯⋯⋯⋯⋯⋯⋯一72三、老人赡养问题⋯⋯⋯⋯⋯⋯⋯⋯⋯⋯⋯⋯⋯⋯⋯⋯⋯⋯⋯⋯⋯⋯⋯⋯⋯⋯..73第三节还乡者的际遇;养蜂人地位与角色的转换⋯⋯⋯⋯⋯⋯⋯⋯⋯⋯⋯⋯⋯⋯⋯74一、衣锦还乡⋯⋯⋯⋯⋯⋯⋯⋯⋯⋯⋯⋯⋯⋯⋯⋯⋯⋯⋯⋯⋯⋯⋯⋯⋯⋯⋯⋯..74二、铩羽而归⋯⋯⋯⋯⋯⋯⋯⋯⋯⋯⋯⋯⋯⋯⋯⋯⋯⋯⋯⋯⋯⋯⋯⋯⋯⋯⋯⋯..77第六章三代养蜂人的创业史⋯⋯⋯⋯⋯⋯⋯⋯⋯⋯⋯⋯⋯⋯⋯⋯⋯⋯⋯⋯⋯⋯⋯⋯⋯⋯⋯.79第一节一路沧桑:养蜂前辈老王⋯⋯⋯⋯⋯⋯⋯⋯⋯⋯⋯⋯⋯⋯⋯⋯⋯⋯⋯⋯⋯⋯79第二节久经沙场:养蜂行家东哥⋯⋯⋯⋯⋯⋯⋯⋯⋯⋯⋯⋯⋯⋯⋯⋯⋯⋯⋯⋯⋯⋯82第三节后生可畏:养蜂新人小刘⋯⋯⋯⋯⋯⋯⋯⋯⋯⋯⋯⋯⋯⋯⋯⋯⋯⋯⋯⋯⋯⋯85结语:漂泊中的洞察:转地养蜂业的人类学解读⋯⋯⋯⋯⋯⋯⋯⋯⋯⋯⋯⋯⋯⋯⋯⋯⋯⋯.88一、对既有研究的反思⋯⋯⋯⋯⋯⋯⋯⋯⋯⋯⋯⋯⋯⋯⋯⋯⋯⋯⋯⋯⋯⋯⋯⋯⋯⋯.88二、转地养蜂生计的特征⋯⋯⋯⋯⋯⋯⋯⋯⋯⋯⋯⋯⋯⋯⋯⋯⋯⋯⋯⋯⋯⋯⋯⋯⋯.91三、当前养蜂业现存的问题及可能对策⋯⋯⋯⋯⋯⋯⋯⋯⋯⋯⋯⋯⋯⋯⋯⋯⋯⋯⋯.93参考文献⋯⋯⋯⋯⋯⋯⋯⋯⋯⋯⋯⋯⋯⋯⋯⋯⋯⋯⋯⋯⋯⋯⋯⋯⋯⋯⋯⋯⋯⋯⋯⋯⋯⋯⋯⋯.99一、中文文献⋯⋯⋯⋯⋯⋯⋯⋯⋯⋯⋯⋯⋯⋯⋯⋯⋯⋯⋯⋯⋯⋯⋯⋯⋯⋯⋯⋯⋯⋯.99二、外文文献⋯⋯⋯⋯⋯⋯⋯⋯⋯⋯⋯⋯⋯⋯⋯⋯⋯⋯⋯⋯⋯⋯⋯⋯⋯⋯⋯⋯⋯⋯101附录⋯⋯⋯⋯⋯⋯⋯⋯⋯⋯⋯⋯⋯⋯⋯⋯⋯⋯⋯⋯⋯⋯⋯⋯⋯⋯⋯⋯⋯⋯⋯⋯⋯⋯⋯⋯⋯⋯⋯⋯⋯⋯⋯⋯⋯⋯⋯.104一、养蜂术语表⋯⋯⋯⋯⋯⋯⋯⋯⋯⋯⋯⋯⋯⋯⋯⋯⋯⋯⋯⋯⋯⋯⋯⋯⋯⋯⋯⋯⋯104二、访谈提纲⋯⋯⋯⋯⋯⋯⋯⋯⋯⋯⋯⋯⋯⋯⋯⋯⋯⋯⋯⋯⋯⋯⋯⋯⋯⋯⋯⋯⋯⋯l05三、江山养蜂人的谱系⋯⋯⋯⋯⋯⋯⋯⋯⋯⋯⋯⋯⋯⋯⋯⋯⋯⋯⋯⋯⋯⋯⋯⋯⋯⋯108Ji!i记⋯⋯⋯⋯⋯⋯⋯⋯⋯⋯⋯⋯⋯⋯⋯⋯.⋯⋯⋯⋯⋯⋯⋯⋯⋯⋯⋯⋯⋯⋯⋯⋯⋯⋯⋯⋯⋯⋯⋯⋯⋯⋯⋯⋯⋯⋯⋯.11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13 第一节研究缘起导论每当我们享用蜂蜜,细细品味它的甜美时,或许会不经意地想起它的酿造者一那些勤劳、团结而又无私的蜜蜂们。是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诚如作家杨朔在《荔枝蜜》一文中所说那样,人们会毫不吝惜地用唯美的言语来称颂蜜蜂精神之伟大。可是,有多少人会去追问:是谁把蜂蜜从蜜蜂哪里带到我们的餐桌上,带进我们的生活?有多少人会想起那些像蜜蜂一般辛勤劳碌的养蜂人?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养蜂人,理解他们的世界呢?在中国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拖家带口,长年背井离乡,四处辗转,过着飘摇不定的生活。这正是转地养蜂人,他们带着蜜蜂,逐花而居,四海为家,是中国式的吉普赛人。此种类似游牧的生计方式常常激发人们的无限暇思,然而事实并非如想象的那般简单,在看似“浪漫”的“甜蜜事业”背后往往隐藏着多少养蜂人群的辛酸、无奈和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首先有必要说明一下“转地养蜂”这个行业。中国境内的养蜂业,目前主要分为定地和转地两种基本类型。顾名思义,定地饲养是指蜂群基本上在固定的蜂场饲养∞;而本研究所涉及的是转地养蜂,即跨越省界,将蜂群长途运输到上千公里以外的主要蜜源植物地区,从事的养蜂生产。中国有蜜蜂属中的5个种,即大蜜蜂、黑大蜜蜂、小蜜蜂、黑小蜜蜂、中华蜜蜂②,但无论定地还是转地,目前主要饲养的还是近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意大利种蜜蜂(Apismellifera,简称“意蜂”)。由于它繁殖能力强,能维持大群,造脾泌腊能力强,消耗饲料少,适合利用大宗蜜源的特点,可以达到强群、稳产、高产④,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除此之外,与其他蜂种相比,意蜂性情较为温和,毒性较弱,适合人工驯养。笔者本人出身于养蜂世家,在上大学之前,曾一直随家人养蜂,奔走于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过各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也饱尝了养蜂人群经历的种种艰辛,心中一直怀揣着把①有时也将蜂群转移至附近有蜜粉源的地方采蜜或进行蜂群的繁殖,可称为“小转地”。②乔廷昆:《中国蜂业简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44页。③乔廷昆:《中国蜂业简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44页。l 这些养蜂人的精彩故事写出来的冲动,但怎奈当年忙于学业,又因功底不足,一切想法也就此搁浅了。谁知阴差阳错,竟然有幸来到民族大学学习,又得恩师启发与指点,因而在论文选题时,便旧事重提,欣然选定了这个主题,开始关注转地养蜂入的生计策略。在此,笔者不敢妄言自己能写好,只求用心,尽最大可能去研究养蜂群体的生产、生活,深入挖掘他们的生存逻辑,以使公众更为深入地了解他们。同时,笔者也期待本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各方对于中国转地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帮助众多从业者在重重困境之中找到出路。尽管由于笔者本人才疏学浅、经验不足,在田野工作阶段遇到不少挫折,乃至功亏一篑,但费孝通先生当年“了解中国以便改造中国”及“为中国农民代言”Ⅲ的伟大愿景一直激励着笔者把研究坚持到底,并力求精益求精。第二节研究意义养蜂业由来已久,而谈到人与蜜蜂接触的历史,可能更为久远。在世界范围内,有关蜜蜂或养蜂的探索已相当广泛和深入,业内科研成果亦数不胜数;然而关于养蜂活动的人类学考察至今罕见。有鉴于此,作为养蜂家庭出身,又接受过多年人类学训练的笔者,希望以一种人类学特有的视角,对中国转地养蜂业及从业者作一番全观性的考察,旨在重新认识当代社会中这种少数人群所从事的生计方式。本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理论意义(一)首先,强调一种人类学的全观考察,体现本学科固有的人文关怀。前辈学者所作的研究大多专注于中国养蜂业的某一个具体层面(或技术,或资源,抑或蜂产品本身),而将养蜂作为一种生计方式所进行的整体考察却尚未见到。作为一种人类学的视角,任何讨论和分析以至可能的结论都必须以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为特色的长期田野调查为前提。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本研究的初衷并非在于教授人们如何养蜂或把蜂养好,而是试图使一般公众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置身于广阔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之下的养蜂生产和养蜂人群。纵观人类学史,可以看到,当代文化人类学研究着眼于为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服务。人类文化从起源上说就是多元的,现今各民族的文化五彩缤纷,人类学研究应使所有民族的优秀文化受到尊重,得到弘扬和繁荣发展。各民族互相学习、吸收对方的优秀文化,而不①FeiTsiao.tung,EarthboundChina,Chicago:MidwayReprint,1975,PP.2972 是将一种生活方式作为标准模式向全世界推广。应抛弃某国、某族的“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有些地方由于被开发、资源被掠夺而使当地居民的生存受到威胁、文化遭到破坏,人类学家可以给与帮助,使他们既保存固有的文化特点,又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人类自身的生产需要得到有效的控制;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都要不断改善和提高。因此,加强对人的研究以适应未来的变化,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改造人本身,人类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剔除我们自身文化中对于异文化的误解和偏见,努力实现不同文化之间从“各美其美”境界,进一步上升到“美人之美”,直至“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最高境界,是中国人类学始建以来的一贯追求。(二)从方法论上看,中国有千万个乡村,有亿万的农民。要对他们进行全面观察,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是,我们可以尝试从农村外出养蜂群体这样微缩的个案入手,“在一定时空坐落中描画出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④但这只是研究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一个起点,通过这种近似“解剖麻雀”的方法,由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我们有望逐步获得对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民行为和观念转变的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三)“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根基。”固时至今日,在中国人口占绝大多数的还是农民,“三农”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工作,始终将十亿农民的的切身利益摆在首位。尽管“三农”问题千头万绪、涉及面广,解决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归根结蒂,最为紧迫的还是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当然不仅仅是填饱肚子,除了满足温饱,还要努力为他们创造发家致富的机遇和途径。而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当前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的问题。大批农民进城,成为“打工妹”、“打工仔”,为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繁荣贡献了太多太多,但却始终是城里人眼中的“农民工”,其合法权益长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农民除了“进城”之外是否还存在另一条出路?本研究中江山农民外出养蜂的实例似乎已经给出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外出养蜂最初只不过是当地农民的无奈之举,但回顾历史,却也是当时农村特定环境下一些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最明智的选择,这是一条保生存、谋发展的自主创业之路。研究江山养蜂群体的案例,至少对鼓励农民发挥地方比较优势,自主创业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启示;也能够使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中国农民,剔除头脑中固有的文化偏见一一他们绝不是“愚昧”、“落后”的代表,他们身上蕴藏着闪光的首创精神,①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3页。②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7页。③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l页。 他们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四)与经济人类学中的“经济与文化之争”进行理论对话。江山养蜂人在生存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策略性行为,能够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形式”与“实质”是否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养蜂人是从乡土社会走出来的,他们的根扎在那里,骨子眼里还是农民,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免不了受到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制约;而作为养蜂从业者,他们又直接参与到市场交易之中,一切都必须按经济规律行事。对养蜂人经济行为的研究,有望为打破“经济”与“文化”之间的隔阂提供最初的思考,进而质疑经济人类学中形式论和实质论分歧所在的根本前提,结合其他理论,构建一个更具开放性的理论框架。∞(五)为“浙江现象”研究提供一个人类学视角的个案。所谓“浙江现象”,就是指在物质资源、工业基础等条件比较落后,没有中央政策“偏得”和特殊优惠的情况下,靠浙江人民自身的努力,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使浙江经济在发展速度、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区域特色、发展趋势、市场建设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获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就,并有可能继续获得较快发展。②目前,理论界已有的研究往往围绕浙江农民的经商活动展开,如费孝通对于“温州模式”㈢、王春光对于“浙江村”固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对农民进城、城乡关系格局的探讨。对浙江外出养蜂人群的研究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洞悉浙江民间创业活动,也能够为日后研究全球化、市场化语境下的中国农民的命运提供一个比较研究的个案。二、现实意义笔者以为,本研究的价值更在于其应用取向。人类学不应只是纸上谈兵,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探讨;人类学研究在增进人们对于自身及他者文化体认的同时,更应努力将研究所得的成果应用于实践,贡献于社会,推动和实现变革,增加人民的福祉,以践行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人民的人类学”。中国的社会都面临着激变的局面,社会关系重组引起的种种变动,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诸多冲突,都是需要以人群关系法则以及文化价值的深度去理解的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见证了中国养蜂业的兴衰历程,从西法养蜂的引进到国内转地养蜂的兴起和发展,其间几经波折,历经坎坷。今日,随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蜂产品市场竞争趋于自热化及各种“贸易壁垒”的增加,长期依赖“低价策略”的中国蜂产品己几乎毫无优势可言,伴随而来的是,养蜂业不断下滑,从业者纷纷转行,虽尚有少数人依然坚①潘乃谷等编:《重归“魁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41页。@汪岩桥、吴伟强:《浙商之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53页。@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十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452页。④王春光:《社会流动和社会重构:京城“浙江村”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⑤谢剑:《应用人类学》,台北:桂冠,1989年,第3页。4 守旧业,但已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值此紧要关头,只有理清问题,把握形势,探索行业转型升级,中国养蜂业才可能“柳暗花明”,重获新生。可行的策略之一是促使转地养蜂回归农业,发挥蜜蜂为农作物授粉的天然优势,服务于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保障国人食品安全的同时也能推动养蜂业自身的繁荣发展。总之,既然人类学知识都源于实践,就理应回归实践,服务于实践,而绝不是束之高阁。故此,利用人类学知识来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是本研究的题中之意,这也是笔者一贯所推崇的。第三节研究背景国内外涉及本研究相关问题的文献十分丰富,由于笔者能力有限,难以面面俱到,在此,仅从以下几个议题入手,对学术界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提纲挈领式的回顾。一、生计研究(一)生计的概念根据牛津英语词典①的解释,生计(1ivelihood)是指人们保障自身基本生活的手段。生计有时也被定义为某一人群一系列的活动,包含使用人力和工具获取饮水、食物、饲料、住所及衣物等资源以满足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生活需要的持续过程。这种活动通常是重复进行的。例如,渔民的生计要依赖于渔业资源的可获性及自身的捕鱼技能。值得一提的是,“生计”与我们日常所说的“生产”或“工作”的涵义不尽相同。生计是一项整体性的活动,不仅包括人们的生产劳动,还涉及日常的衣、食、住、行,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二)生计的类型人类学家孔恩(YehudiCohen)(1974)使用“适应策略”(adaptivestrategy)一词来描述某一人群的经济生产制度。孔恩认为具有相似的适应策略是导致两个或多个不同社会出现共同文化特质的最重要的原因。例如,以游猎采集为生计的社会有着高度同构性的社会结构。进而,孔恩根据社会的生计方式与其社会特征的内在关联提出了他的“社会类型学”(socialtypology)。孔恩的类型学涵盖了五种适应策略(生计方式),它们分别是游猎采集、园艺农业、种植农业、游牧和现代工业。①OxfordDictionaryofEnglish,OxfordUniversityPress。2010.5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游猎采集是最早的生计方式,直至距今10000年前才出现种植业和畜牧业。在世界大多数地区,食物生产(foodproduction)最终取代了游猎采集式的生计。在当代,几乎所有的狩猎采集民都兼事农业或畜牧业。园艺农业(horticulture)并不依赖土地和劳动力的集约化投入。园艺农业种植者使用土地一至两年便弃之不用,另寻他地继续播种,因而土地能够在休耕期间得到休养生息。相比之下,种植农业的土地使用率要高得多。农人在同一片土地上连续不断地耕种,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并在生产和管理中借助灌溉和畜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出。游牧民族的生计往往是混合型的,他们一面赶着牲畜放牧、迁徙,一面与附近的农人进行贸易,用皮革、奶、毛等畜产品换取生活必需品(dailynecessity)。现代工业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productivity),雇佣工人靠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再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生活必需品。与游猎采集生计相比,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巨变,例如大型地域性社会政治体系的出现,以至最终国家的形成。文化变迁的进程急剧加速。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工业时代,煤炭、石油、电力等新能源和大机器的应用,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加强,全球化时代最终到来。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口流动加剧,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相分离,家庭的社会功能日趋弱化和单一化,生产者与产品相异化(alineation)的现象已经显现。面对各种各样层出不穷且日趋严峻的社会危机(socialcrisiS),人们不得不质疑“人类社会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三)生计方式研究人类的生计方式都离不开对所处生态系统的依赖,人们只能在既定的生态系统中寻找自己的着生点,选出自己加工利用的对象,规避对自己不利的要素,以获得经济活动的成功。也就是说,生态系统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却是无意识的,而人类的经济活动则是在强大的自然环境面前,能动地发现其可以利用的空隙和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目标。选用了一种生计方式,从本质上说,就选择了一种文化。山这就要求人类社会做出文化上的调适,即“文化适应”(culturaladaptation),在生计活动中,只有采取策略性的行为,才能有效应对自然环境,实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在人类学领域众多有关生计策略的研究中,以马文·哈里斯(MarvinHarriS)(2001)和拉帕波特(RoyA.Rappaport)(1967)的研究著称。前者研究的是发生在印度的“圣牛”①罗康智、罗康荣:《传统文化中的生计策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l页。6 (sacredcow)现象。印度教禁止杀牛和吃牛肉。这种禁忌的结果使他们养了许多年老力衰和失去生育能力的牛。这些牛在印度乡间悠闲地逛来逛去,妨碍了交通,扰乱了市场。这些牛被印度农民以宗教的名义保留下来,这在西方社会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牛肉一直是西方人的主食之一,它能给人提供热量和蛋白质。但从印度当地环境背景来看,不杀牛却很有道理。在当地,牛的作用体现在诸多方面,可以用来供应牛奶、犁地、负重、运输。仅不起眼的牛粪就有好几种用途,如可用作肥料、燃料和建筑材料。牛粪作为肥料和燃料对环境能量系统有着很大的贡献。这样一来,农民不需要花大量的资金购买化肥:牛粪又是烧饭用的主要燃料,价格便宜。如果大批的牛被宰杀,那就必须买煤、木柴、煤油等昂贵燃料。④因此,在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论的观点看来,印度人不吃牛肉的禁忌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这样做有利于保存由牛提供的肉以外的其他资源,换言之,牛基本上能把对入没有直接用途的东西变成人类可以直接使用的产品。牛提供给人有用的产品总共发挥的可能的效率,比农业生产的牛肉的能的效率要大好几倍,因此按照西方标准去判断印度牛的生产价值是不合适的。㈢另一位人类学家拉帕波特研究的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桑巴哥人社会。当地盛行养猪,在给定的空间内,人和猪的数量同步增长时,二者之间围绕耕地及其生物产品将产生尖锐的矛盾和竞争,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就要定期举行Kaiko仪式。为此要选拔主持仪式的要入,发动部落间的战争,以便调整系统内的矛盾和缓解对环境的压力,化解对资源的竞争。按照系统自动调节功能的机制举行仪式,不仅是为了准备战争,也是为了消费多余的猪,猪肉既为士兵提供了所需的高蛋白质食品,又使猪的数量减少了。这种具有反作用属性的控制机制,使得生态系统重新归于均衡。@因此,生计方式就是特定的文化事实(culturalfact),而文化不只是一种传承,它还是一种生存方案,也是一套生存机制,更是指导人类生存延续发展的一套人为信息体系。在这一信息体系指导下,在应对其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产生出不同的文化事实来。生计方式就是一种文化事实。④由以上事实可见,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范定在重重的边界(boundary)之中,最主要的及最基本的是我们所生活的空间。对于人类而言,是得以维持生存的资源环境边界;过于干旱的沙漠,荒凉的冻原,不宜植物生长的高原,野兽噬人的森林,难以立足的沼泽。层层的自然环境因素都对人造成“边界”。在这些自然环境边界内,人类便通过种种办法来利用有限的资源,同时也设法突破自然环境所造成的边界。在人类历史上,自新石器时代驯养动物与①罗康智、罗康荣:《传统文化中的生计策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6页。②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350页。@罗康智、罗康荣:《传统文化中的生计策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7页。④罗康智、罗康荣:《传统文化中的生计策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243页。 种植作物以来,人类便一直在扩张其可利用的资源边界,叫其中,养蜂业便是最大的突破之一。养蜂,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说,是人类利用蜜蜂采花酿蜜的习性和卓越的飞行能力,将大地上不能直接为人所用的植被资源,转化为可供食用和用于交换的蜂蜜、花粉等蜂产品的生产活动。相对于农民和牧民,养蜂人从事的是一种边缘性的生计。养蜂人群带着蜂箱四处迁徙,其移动力得益于其主要财产一蜜蜂的飞行能力,借助于蜜蜂的生物本能,他们不占用耕地和草场,而只是采集植被、作物的花蜜进行生产。同时,蜜蜂的劳动反而传播了花粉,促进作物增产丰收。既满足了自己,也造福了别人,这对于土地匮乏的人群而言,实在是一种最佳的生计选择了。二、能动性与结构能动和能动性这两个概念或许更多的是与权力概念密切相关,通常散布在关于个体和社会结构的讨论中,也同以下概念有关:个体意识、个体建构能力、个体建构自身的能力以及最终从外部决定因素中获得的自由度。㈢人类学界对于“结构”(structure)的强调肇始于涂尔干(EmileDurkheim),鼎盛于以拉德克里夫一布朗(Radcliffe-Brown)为首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结构功能主义者将文化视为社会整合的机制并由社会成员世代相传,把人们束缚在他们共同的过去。随着二战的结束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结构功能主义也逐渐受到来自学科内外的多方批评。1951年,在波利尼西亚从事田野工作的雷蒙德·弗斯RaymondFirth)出版了琶lementofSocialOrganization}(1951)一书,这部理论著作标志着人类学领域更加根本性转变的到来。作为马林诺夫斯基的弟子,他在书中批评结构功能主义者认定风俗与社会结构能够调节人际互动的看法。他并未完全否定像风俗这样的限制性因素的存在,但反对将人们的行动本身归因于风俗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的做法。他本人在Tikopia地区的民族志表明,人们对风俗的遵守实际上并不严格的,而是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他们往往是按照自己的决定来“即兴发挥”(improvise)。这是由于风俗对于人们在具体情境中如何行动并未给出具体性的指示。此外,现实生活中人们未能按照风俗要求去行动的情况也不在少数。为了说明抽象的社会结构与实际的互动过程,弗斯引入了“社会组织”(socialorganization)的概念以解释发生在社会中的实际互动(actualinteractioninsociety)。他以此与“社会结构”(socialstructure)的概念相区别,但指涉的仍然是构成社会的相互关联的地位的体系。这样的区分看似是“吹毛求疵”,但其意义深远。拉德克里夫一布朗视个人为“社会的产品”(socialproduct),而弗斯则认为个人是根据自己的意志来选择行动的,因而人们有能力①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6页。②[Nl奈mg·拉波特:《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张亚辉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页。 去改造社会的结构。继弗斯之后,社会学家戈夫曼(ErringGoffman)发展了“行动中的个体"的理论。他关于角色操纵和策略性行为的观点对于社会人类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最值得一提的当属巴斯(FredrickBarth)对于行动中的个人的研究。巴斯在做博士论文期间,对巴基斯坦西部的Swat地区的政治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基于调查所得,写成论文《ModelsofSocialOrganization》(1966)。在论文中,他强调指出与社会整合密切相关的是个体行动者的操纵性策略而不是之前某些学者们所谓的“传统问题”。在“方法论的个体主义”(methodologicalindividualism)Ⅲ方面,他比其他学者走的更远。他认为一切社会现象都可以通过观察社会成员个体、个体行为以及他与其他人的关系来研究。巴斯并没有预设“社会是整合的”,恰恰相反,既然所有个体都在追求自身利益(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他质疑的是社会整合究竟何以可能,人们所共享的道德和准则又如何得以呈现的问题。为进一步澄清问题的本质,他讨论了行动者之间的“交易”(transaction)。“交易”是一种策略性、计算性的行为,它并非由准则与期待直接发展而来,而是由个体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内在驱力”所致。经过反复的交易和价值协商,个体间共享的价值观和准则逐渐清晰。按照这一模式,他得出结论,社会不是既定存在的,而是由于反复性交易导致的动态的、不稳定的“累积效应”(cumulativeeffect)。来自弗斯、戈夫曼、巴斯等学者的批评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行动者与限制其选择的要素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的实践理论(1977)和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1984)脱颖而出,二者都试图在个人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找到某种折中与和解。两位思想巨人都在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过在人类学界,前者可能更胜一筹。布迪厄反对将个人贬低为社会舞台上被动的角色,他关注的是权力与权力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是如何导致社会中的机会不均等分配的。更重要的是,他希望探究权力是如何在人们毫无觉察中运作的。基于这一前提,布迪厄引入了一系列概念,旨在说明就连“自由”的个人也会被困于各种“结构”之中,而这些结构是他们无法掌控甚至无法意识到的。布迪厄认为社会科学的任务之一是向人们揭示这些结构并进而推动社会变革。他在讨论知识问题时,首先区分了“opinion”和“doxa”,doxa是指人们头脑中认为“理所当然”的,是特定文化和话语中那些尽人皆知、不言自明的知识;相反,opinion则构成那些被人们主动讨论的知识。在许多社会中,尤其是当社会经历剧烈变迁之时,大量的doxa演变成为opinion,人①与之相对的是“方法论的集体主义”(methodologicalcollectivism),此观点认为任何超越个体的集体现象都不能经由个体或个体间的关系层面来研究9 们就开始质疑之前社会中那些“理所当然”的事物。其次,布迪厄从莫斯(MarcelMauss)那里借用了“habitus”的概念。Habitus指的是身体的习惯和技能,它是固有的、难以改变的。人类行为中的习惯,其广泛来源正是外部的限定条件和制度性因素以及决定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的汇集。客观社会结构生产habitus,一项具有持久性、连续性的制度安排,其功能就是提供结构化的客观一致性的社会实践得以产生的基础。如此的安排和实践可称为“文化”一一个习惯性行为的习得体系,它产生并决定个体的行动计划。总之,社会结构产生文化,而文化又引发实践,实践最终再生产社会结构。∞再者,他探讨了“结构化的结构”一特定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的体系。换言之,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行动,他们可以选择,但这种选择是有限制的,必须在一定的结构和知识体系内进行。社会既有的权力结构会极大限制人们的选择。因此,自由选择不是幻象,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们,了解这些限制自由选择因素的成因就格外紧要了。通过这样的尝试,布迪厄提供了某种“折中”来结束业已存在的基于具体化了的抽象概念和物质决定因素之上的结构性因果模式,㈢从而弥合了人类学研究中个人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间隙。综上所述,当代人类学家,已经摒弃了将社会文化视为永恒实体的传统观点,转而认识到,文化总是处于持续性的变迁之中,经历着创新和再造,并开始将兴趣转向研究个体日常的行动、实践与抗拒是怎样创制和重构文化的。本研究可以作为认识和理解以上宏大理论的一个案例。养蜂人像大多数行动者一样,也具有能动性。他们虽终年漂泊在外,却出身于乡土社会,面对生养自己的文化传统,不是教条地接受,而是在养蜂实践中,长途迁徙,夙兴夜寐,风餐露宿,学习陌生人的方言,适应当地的习俗,通过具体的生产生活的历练及与“他者”的互动,以积极的姿态与其“对话”,在潜移默化中不断重塑、再造着自己身上与生俱来的乡土文化。养蜂人一直是异乡人眼中的“他者”,可是当他们从远方归来,回到熟悉的故土,迎接他们的虽是乡亲邻里,却总有些许“格格不入”的异样感觉,而在乡亲看来,养蜂人也是文化上的“他者”。正是通过个体能动性与整体社会结构的深层次互动,人类文化才得以再生产和创新,而这种互动过程中的主体是“行动者”,沟通媒介是“实践”。三、农民经济研究人类学领域关于农民经济行为的探讨,可归入经济人类学的研究。所谓“经济”(economy),乃是一个包含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内的系统,而经济学是研究这一系统的学科。经济学家常常专注于现代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而人类学家视野@奈杰尔·拉波特:《社会文化入类学的关键概念》,张亚辉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2页。②奈杰尔·拉波特:《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张亚辉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2页。10 却更加开阔,他们还关注前工业社会的经济现象,试图挖掘其中的经济规则。经济人类学则是人类学的重要分支,是以跨文化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广泛的人类经济现象的一门学问。人类学对于经济问题的关怀最初集中于原始经济的研究,后来逐渐扩展至非西方的“乡民社会”(peasantsociety),20世纪后期才开始关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但直至今日,经济人类学的主要对象仍是前工业社会和非西方传统社会的经济活动。己知的最早研究可追溯到学科开创者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1999)在西北太平洋对“库拉圈”(theKularing)的民族志研究。他经过数年的田野工作,写成了经济人类学的“开山之作”一《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在这部著作中,他通过对特洛布里恩德岛民交换体系的探讨,建立了经济人类学的三个主要研究课题。第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概念是否可适用于了解非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在此,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特洛布里恩德岛民的“非经济”动机和行为,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定义下“经济”观念强调有限资源中选择必要手段以达到最大的满足有着根本上的差别。这是由比较得来的。关于第二个课题,他认为,经济必须由非经济的社会文化脉络来了解,这也涉及到人类学的整体性观点。第三个课题是如何呈现经济活动中当地人的观点(native’Spointofview),也即被研究者的观点。∞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对于人类学的经济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但遗憾的是,出于功能主义研究范式的局限性,他还未能回答“在资本主义经济之外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的问题。对于这个遗留问题,莫斯(MarcelMauss)根据自己的研究给出了具有创建性的回应。他的研究对象是初民社会普遍存在的赠礼行为。他认为,赠礼是个义务性行为;赠礼者出于某种义务而送礼,受礼者也出于某种义务而受礼。这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涉及到许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权力。更重要的是,接受礼物本身还产生还礼的义务。赠礼背后已涉及几个特点:第一,在给与受之间产生了结构性的关系。第二,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不论是经济、政治、法律、宗教还是道德。第三,在这个现象背后,有一个普遍原则,称之为“全面性的偿付”(totalprestation)。在这个普遍原则下,任何人或物在进入这个给予、接受、偿付的结构之后,人与物的性质就改变了;物就成为神圣的物品,而人就与别人产生不平等的关系。他进一步指出,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赠礼,是一个整体的社会现象,存在于社会中的各个层面,而并非只存在于经济层面。而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则,他称之为“整体的社会事实”(totalsocialfacts),即交换。这是送礼一接受一还①黄应贵:《反景入深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99页。ll 礼这个现象结构背后更深层的原则或结构。∞继莫斯之后,作为经济人类学论战中“形式论”(formalisin)的代表之一,弗斯对其老师的“实质论”(substantivism)式的分析产生质疑。简单说来,形式论者认为,所有的经济现象都可以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来了解,只是在概念定义与适用范围上必须有所修正;如以劳力来取代货币计算价值,或将经济利益扩大到社会目标等。而实质论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不适用于解释非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尽管如此,弗斯的争论还只是这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的序幕。“实质论”与“形式论”真正的较量是以1960年代卡尔·波兰尼(KarlPolanyi)与其弟子合著的《早期帝国的贸易与市场》(1968)一书的问世为标志的。为了对交换进行跨文化比较,波兰尼定义了三种不同的交换原则,分别是市场原则,再分配原则和互惠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在同一社会中共存,但却体现于不同类型的交易活动之中。在任何一个社会总有其中的一种原则处于宰制地位,并由其决定生产资料的分配。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原则居于主导地位,控制着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技术与资金等生产资料。市场交易是以货币为中介进行买卖的组织化过程。在市场原则下,商品的买卖均以货币为媒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商品的价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讨价还价是市场交易的特色之一,为了“物有所值”,买方和卖方都使出浑身解数,而且,在议价过程中,双方甚至可以不用见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当今流行的互联网交易)。当产品、服务或其等价物从地方流向区域中心,再分配就开始发挥作用。这里的“中心”(center)可能是地区的首府、区域性的集散地或者靠近首领住宅的仓库。产品往往自下而上流入“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官员及其从属可能会消费掉一部分产品,但再分配的交换原则最终促使商品反向流动一离开“中心”,自上而下,回到普通民众那里。互惠是在社会地位平等的成员之间进行的交换。他们通常是由血缘、婚姻及其他私人关系纽带联系起来的人群。互惠原则多存在于平权社会一狩猎采集社会、农耕社会、游牧社会。这样的理论建构牵涉几个主要论点:第一,波兰尼把经济看成是制度性的过程,也就是说,经济是“镶嵌”(einbedded)在社会制度之中,使得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是不可分的;第二,不同类型的社会有着不同类型的经济行为;第三,他强调,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及市场经济,其实是人类历史中最晚近也是最短暂的社会经济形态。换言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学只适用于市场经济发展以后的社会,之前的社会必须用别的理论观点去理解。⑨当“形式论”与“实质论”论战的硝烟散去之后,经济人类学的研究课题逐渐转移到①黄应贵:《反景入深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04页。②黄应贵:《反景入深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01页。@黄应贵:《反景入深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02页。12 非西方社会的经济变迁及乡民社会上。经济变迁的兴起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二次大战后代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美国,为了与代表共产主义的苏联对抗,急于拉拢和控制非西方国家,以改善战后独立的新兴国家落后的经济生活状况为手段,提出了现代化理论(themodernizationtheory),作为经济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现代化理论,应用在非西方社会的研究上,所关心的问题就是:当地经济要发展到西方的水平,需要克服哪些障碍?例如,爱泼斯坦(T.ScarlettEpstein)(1962)由两个印度聚落的案例,探讨灌溉水利系统的设立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当地产生的不同影响。而格尔茨(C1iffordGeertz)(1963)的《小贩与王子:印度尼西亚两个小镇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变迁》则进一步挑战现代化理论以西方的历史发展经验为目标的假定,不仅凸显人类学在经济变迁研究中的独特贡献,更对现代化理论做出了修正而成为人类学经济变迁研究的经典。Ⅲ在全球性资本主义扩张的影响下,己不存在所谓孤立的“原始社会”了,更为重要的是全世界占有最大人口比例的经济形态是乡民社会而不是原始社会,如中国、印度、东南亚、中南美洲、地中海、中东、苏联、东欧等。“乡民社会”主要指的是居住在农村里、依赖农业生产来维持生计的经济形态。由于乡民社会往往是大社会中的一部分,雷德菲尔德(RobertRedfield)将其定义为“部分的社会与部分的文化”(partsocieties,partcultures)(1960)。它可能是城市周边的腹地,以农业生产生活为主,也可能是属于帝国广袤土地上大部分以农业生产为生的人。雷德菲尔德称乡民文化为“小传统”(1ittletradition),而以城市为核心,历史悠久的世界性宗教为“大传统”(greattradition),并由此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或“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影响。在沃尔夫(EricWolf)(1966)的《乡民》一书中,依照其被大社会剥削的不同方式,进一步对乡民社会做出分类。其中,第二类便是传统的中国社会。作者指出,“虽然农民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但是必须交税给官员或政府”,“也因为这些农民只是部分的社会、部分的文化,所以往往是通过宗教整合农民和剥削者,并且使这些被剥削的广大农民在这些社会中能够安于边缘地位”。㈢当乡民社会中的农民面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时,其反应往往涉及农民的宇宙观(cosmology)。以福斯特(GeorgeM.Foster)(1967)在墨西哥的村庄研究为例,在当地农民的宇宙观里,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只要村里有人挣钱,就表示他剥夺了其他人的资源。这种“资源有限观”限制了墨西哥农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与反应方式。如此,也证明了当地人并不是像资本主义经济学假定的那样,均是为追求个人最大利益的“理性经济人”(homoeconomicus),反而深陷于道德义务的网络之中,无力自拔。福斯特①黄应贵:《反景入深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08页。②Wolf,EricR.,Peasant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66.PP.13513 的探讨方式是深入研究当地的社会文化特色如何影响农民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与适应方式,以及如何产生冲突,并进而试图剔除资本主义文化的偏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恰亚诺夫(A.V.Chayanov)(1986)的农民经济研究,他并不是要追问乡民社会如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回到莫斯当年所关注的问题一资本主义经济之外的另一种可能。在他看来,农民经济便是资本主义经济之外的另一种经济类型。与乡民研究学者雷德菲尔德等人将乡民社会定义为“部分的社会”不同,他视农民家户经济(householdeconomy)为资本主义经济以外的另一种类型,有自然的亲属基础,具有普遍性、适应力与弹性,不必然要依附资本主义而存在。②有关乡民经济的研究随后受到来自政治经济学派的西敏斯(SidneyMintz)和沃尔夫拉丁美洲研究成果的挑战。人类学研究一直将乡民社会视为特殊的类别,与现代社会、原始社会都不同;农民的身份,不同于城市中的中产阶级。但是,西敏斯研究的加勒比海地区的农民大多是在糖厂工作的工人,而且这些工人很早就发展出阶级意识。同样,沃尔夫研究的拉丁美洲的开放式社群主要从事经济作物栽种,早己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体系之中,而不再以生计经济(subsistenceeconomy)为主。㈢此外,恰亚诺夫的小农研究也遭到萨林斯(MarshallSahlins)的质疑,在《石器时代经济学》(1972)一书的前两章他再次讨论了“家户生产模式”(householdproductionmode),指出前者的农民经济研究有其历史条件的特殊性。恰亚诺夫关于家户的独立自主性之假定,和人类学的社会文化观念相互矛盾。所谓社会文化的观念有个基本的假定,即社会秩序的存在。家或个人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与其他家与人结合。社会秩序需要有人来执行、维持甚至控制,这些拥有权力的人的生活所需,必须由其他人的生产之剩余来供应。因此,即便是家户经济,也得产生剩余,以供家户以上的社会单位所需。他还强调,人生活在社会文化脉络中,从而质疑恰亚诺夫的农民经济或家户生产模式的“自然经济”(naturaleconomy)基础。㈤具体到中国农民经济的研究,最早可以回溯到20世纪初葛学博(DanielKulp)《华南的乡村生活》(2012)对潮州凤凰村政治经济状况的调查。其后,农民经济研究不断深入,如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2008)对华北农村研究中有关农村市场(庙会、水会)的探讨;波特夫妇《中国农民:革命的人类学》(1990)对广东乡村经济的研究;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2000)、《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2000)对农村商品经济和“农业过密化”问题的分析等。中国人类学界对农民经济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黄应贵:《反景入深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ll页。②黄应贵:《反景入深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13页。圆黄应责:《反景入深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13页。④黄应贵:《反景入深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13页。14 些成果。影响较大的有费孝通的《江村经济》(1986)、《云南三村》(2006)对乡村工业和土地制度的探讨。前者,作为功能主义方法指导下的研究成果,被马林诺夫斯基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从农民的日常生活入手,作者考察了江村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体系,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②在对社会制度的功能做了细致分析之后,转入经济文化的研究。首先描述了人们的消费生活、衣食住行、娱乐和礼仪开支,然后研究社区的经济体系,农业、手工业、渔业等经济活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组织,农村的土地所有制,不同经济阶级的占用状况。作者重点研究了农民从事的家庭养蚕业,并联系到由于世界经济衰一退及蚕丝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改革影响到中国农村蚕丝业的萧条,对改革过程做了详细的叙述,农村家庭蚕丝业的变迁又引起新的问题。农村的交换有各种方式,小贩、零售店、航船代购、初级市场和城镇,各种借贷方式。④此后,作者又对江村进行了多次“再研究”,相继出版了《江村五十年》(1986)、《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2004)等著作。此外,怀着“志在富民”的愿望,费先生对“苏南模式"、“小城镇理论”、“温州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都无不体现着他早年“了解中国以便改造中国”的远大抱负和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对于人类学学科既往的农民经济研究,本文所要回应的问题,并不在于养蜂人(蜂农)是否是“理性经济人”,是否存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而在于这样的理性和最大化动机来自何处?他们在经济过程中受到怎样的限制?这些限制因素与经济因素的关系怎样?或者人们为何会将经济活动卷入更大的文化脉络中进行?经济活动为何不能脱离文化脉络而存在?总之,本研究的是在承认经济学所理解的人们的经济行为具有理性的前提下,认为经济现象不仅“嵌合”于社会结构之中,而且是被社会定位的。㈤四、养蜂业研究在文献梳理过程中,笔者也关注了养蜂业研究领域的文献,以便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研究对象有更深层次的把握。有关养蜂实践的民族志作品不多,目前接触到的与本选题相近的是BrainMorriS(2004)和DouglasWhynott(1991)两位学者的作品。Morris注重昆虫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其在马拉维农村长期的田野调查,他试图探索昆虫(包括蜜蜂在内)在当地社会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实际的功用,并努力展现人与自然相互联系方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养①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l页。②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l页。@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50页。④罗康智、罗康隆:《传统文化中的生计策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217页。15 蜂本身而言,作者研究了当地人养蜂的历史沿革,从古代杀鸡取卵式的“猎蜜”,再到土法养蜂,直到现代西方养蜂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此外,他还关注了不同时期蜂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消费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文化昆虫学”(culturalentomology)的视角,即把昆虫作为食物、药品、神谕和宗教象征来考察,着眼于艺术、音乐、娱乐、民俗、神话及文学作品中的昆虫。这使得我们能够从另一个维度来审视蜜蜂与人类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在养蜂人群的观念和现实世界中得以呈现的。另一位学者Whynott则用时一年多,一路追随养蜂人,走遍北美,亲身体验转地养蜂生活与实践,用所见所闻勾勒出一群人独特的生存图景。作者所运用的长期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田野调查方法是笔者在自身实地调查中可以效仿的。不仅如此,作者还注意到北美养蜂人并不依赖出售蜂产品盈利,他们的收入更多来自出租蜂群为农作物授粉所得的租金以及政府农业部及环境署的补助。这种经营模式与我国目前的完全不同,收入渠道的多元化能够有效降低养蜂业对市场的依赖,并从而减小经营风险。同时,养蜂与农业生产结合,农作物增产增收并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养蜂人收获租金及更多优质的蜂产品,从而能够实现蜂业与农业的双赢。与目前我国养蜂业与农业背道而驰的情形相比,此种模式的优越性不言而喻,因而是我们在探索中国养蜂业转型时值得借鉴的。此外,尽管本研究并非专注于具体如何养蜂,但出于更好地理解蜜蜂和养蜂人的考虑,对于养蜂学基础知识的把握显然是必要和有益的。在这方面,学者EvaCrane(1990)提供了一部养蜂百科全书。作者于书中全面和详尽地介绍了蜜蜂习性、养蜂工具、蜂群管理、蜜源植物及蜂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另外,笔者也广泛阅读了有关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养蜂知识的书籍(杨冠煌1998,孙哲贤1959,杨栗森1977,张逸夫1987,BaileyandBall1991),这些都为今后的讨论和分析奠定了认识论基础。有关中国养蜂业的文献是笔者阅读的重点,在此,乔廷昆等(1992)回顾了中国养蜂业自有史料记录以来的发展历程。诚然,国内其他关于养蜂业的论著多关注养蜂实践的具体技术和操作层面,多半只是指导读者如何养蜂,极少论及养蜂的历史沿革,这对于一个有着数千年养蜂实践的大国而言,不失为一大憾事。该书回溯了从古至今中国养蜂业的发展和蜂产的利用历程。除此之外,还简要回顾了与养蜂业发展相关的教学实践、科学研究、文献出版情况等史实。区区290页,论述虽简短却不失全面,为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国当代养蜂业提供了必备的历史框架和知识背景。人类学研究,不论研究的主题或具体对象如何,都不仅要求有共时的比较,还要有历时的分析,即追溯社会文化发生、发展的脉络,在具体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获得对社会事实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对于转地养蜂业的研究也概莫能16 外,只有牢牢把握行业自身的发展轨迹,才能够有效分析具体事件的前因后果。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确实可以证明实地田野调查的重要性;但若只着眼于现状,不顾历史,不去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也很难达到全面认识研究对象的目的。至于中国养蜂业的现状,Jin和Yang(1993)做出很大努力,两位作者的观点是:养蜂业应当成为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除探讨中国养蜂业的艰难发展历程外,他们还指出两个关键议题:一是当前转地养蜂仍是我国养蜂生产的主要形式,而这涉及到多样化的转地路线和时间安排,以及转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多种风险(如气象灾害、人为事故、蜂群传染病等);二是许多蜂产品的质量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尽管近年来国内市场对蜂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但我国蜂产品长期以来依赖出口的局面尚未彻底扭转,而若不提升品质,中国蜂产品就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博得一席之地。产品质量问题己日益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有鉴于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严把采收和加工两道关口,使我国蜂产品品质达到国际标准。由此观之,我国养蜂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是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以上就是本研究的相关背景,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方法论上,都得到了不少有益的启发,获得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遗憾的是,这些文献与本研究并不直接相关,除少数国外文献涉及的部分内容外,已有文献大多局限于宏观上的历史性记录和发展研究,而缺少微观层面的理论关怀。从文化研究出发,应用文化人类学特有的田野方法,对养蜂生计进行深度考察,这是一条前人未曾探索过的道路,但同时,也确为笔者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第四节研究方法社会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在涵义上有宏观的方法论(methodology)和微观的方法(method)之分,二者的差异在于,后者是指研究的技术或收集资料的工具,前者是指研究过程的哲学,它包括作为研究理论基础的各种假说和价值,以及研究者用以解释资料和得出结论的准绳或标准。①本研究的关键词是“养蜂生计”和“养蜂群体”,因而考察过程涉及到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必须在人类学整体论(holism)视角下,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文献分析与①袁方主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8页。17 实地调查的方式展开,努力实现所得资料的多样性和完备性;如此,也使得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增进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研究过程中,笔者吸收前辈人类学者的经验,综合运用了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多种方法,具体如下:一、文献法文献的研究对于人类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正所谓“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能够加深对养蜂业和养蜂人的体认。对于文化现象的追根溯源虽不能解释该文化的一切,但只有牢牢抓住文化的发展脉络才能增进对于文化现状的理解。回顾蜜蜂文化与人类养蜂历史的意义亦在于此。本研究的文献分析主要涵盖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古代、近现代文献中有关蜜蜂和养蜂活动记述进行分析,回溯人类与蜜蜂的不解之缘,了解世界及中国养蜂业发展的历史轨迹,认识人类采集和利用蜂产品的历程;第二,分析人类学领域关于某一生计类型及其从业者的研究案例,学习和借鉴其他研究者的调查方法和分析视角;第三,关于农民经济的研究,回顾经济人类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及其研究方法,以增强田野调查研究者的敏锐感。除此之外,本研究还从地方史志、年鉴、政府年度发展报告和官方统计数据等资料中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作为研究过程中分析判断的佐证,也使得论证更加有理、有据、有力。二、访谈法访谈是人类学研究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与报道人(informant)直接接触并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主要途径。访问的对象以个人或一个家庭为单位。内容既可以围绕访问对象自身的情况,也可以了解其他问题。对访问的对象要精心选择,或者有阅历,或者是知情人,或者具有典型性。∞这些经由访谈得来的宝贵材料能够弥补现有文献记载的不足,增进我们对于一些历史细节的理解和再认识。本研究涉及的访谈对象众多,大致可分为“局内人”(insider)和“局外人”(outsider)两大类。“局内人”主要主要包括现有的养蜂从业者、曾经的养蜂人以及蜂产品经销商。曾经的养蜂人有着丰富的阅历,对于他们的访谈能够了解到最初江山人外出创业的历史背景及个人层面的动因;对于当前从业者的访谈主要是了解转地养蜂生产近年来的变化以及行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蜂产品经销商对买卖行情了如指掌,通过他们可以获得蜂产品的销售状况、市场预期以至国内、国际贸易形势等重要信息。“局外人’’主要是转地养蜂人转场途中接触到的当地居民以及养蜂人家乡的非养蜂家庭。对养蜂地居民的访谈主要了解他们对于养蜂业和养蜂人所持的态度与认知,从而把握养蜂群体可能面临的偏见和误解,以及他们与当地人发生摩擦或争端的诱因;对①宋蜀华、白振生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7页。18 于养蜂人家乡非养蜂家庭的访谈,一则将其家庭状况与养蜂家庭做比较分析,进而了解外出养蜂对于家庭的影响,二则了解他们对于外出养蜂的看法,以便回答“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些农民留守在土地上继续耕耘而另一些毅然外出闯荡’’的问题。对以上不同群体的访谈的意义在于两个层面:首先,就人类学撰写的“修辞”问题而言,本研究试图打破田野研究者‘L言堂的模式,而是借鉴克利福德amesC1iffor8倡导的多音位”(polyphonic)模式,使得报道人的不同声音、不用观点在民族志作品中同时展开。①其次,比较这些不同人群对于养蜂的观点也能够扩大我们分析的视野,从不同角度来审视养蜂生计本身及其从业者。本研究访谈的形式比较灵活,对于那些陌生的或经人介绍的访谈对象通常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了解一些“焦点问题”;对于那些熟悉的对象则以日常“拉家常’’或闲聊的方式反复多次进行访谈,尤其是针对经济收支上或涉及隐私方面的敏感问题,这种方法显得更为有效。为确保获得最可靠的信息,访谈过程中笔者采取聆听和适时引导的策略,保持目光的沟通,鼓励访谈对象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对不确定的问题及时追问,忠实记录,并尽可能使用访谈对象的原话,力求“原汁原味”,呈现“当地人的观点”。田野调查中的访谈说来容易做来难,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更是难上加难,笔者也只有通过多次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提高。三、参与观察法田野工作范式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开创的,它常被称作是人类学者的“成人礼”,而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observation)则是人类学田野工作的首要特色,在实地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因为“我能看到一天中工作的安排,人们从事各自的工作,男女各忙于某些制作工作,他们争吵、玩笑以及家庭生活的情景,事情通常是琐碎的,有时是戏剧性的,但都是有意义的”,②而且“我们记录这些无法估计的,但也是全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事实,是社会结构中真实存在的部分。’’③为此,在研究技术上,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在生活上必须打成一片,实行同吃同住。研究者还必须精通当地的语言,采取直接方法观察当地人,并且“钻进他们的心灵,听取他们的意见”④。这样,对当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以及影响整个社区的重大事件,都能观察入微,从而才可能对该社区文化的做出深入的研究和解释。⑤在对养蜂生计的实地调查中,笔者以研究者的身份介入养蜂人群,探①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王铭铭、蓝达居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06页。曰Malinowski,ArgonautsoftheWestPacific,ProspectHeightsIL:Waveland,1999,PP.7.掣Malinowski,ArgonautsoftheWestPacj“GProspectHeightsIL:Waveland,1999,PP.18.固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j匕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7页。@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19页。19 索此行业的运作方式与养蜂人的生存逻辑,并经常与报道入一同去出售蜂产品,以了解市场行情。在转场过程中,笔者将一路追随养蜂人,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观察他们之间及其与其他人群之间的互动,体验转地养蜂生活的苦与乐,了解养蜂人群面对的各种风险及他们的策略性行为,进而深入思考此种边缘性生计“何以可能”的问题。总之,要想搜集到详实可靠的民族志资料,就必须融入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之中,观察、琢磨和领会他们特有的文化和观念,向他们学习,体验他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以获得对方的信任与帮助。这既是一门观察的技术,又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四、比较法比较法可分为共时性比较(synchroniccontrast)和历时性比较(diachroniccontrast)。按照拉德克里夫一布朗的观点,比较法应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横向的或共时的比较,即考察历史上某一时期内的文化,或现代不同社区内部结构或社会的比较,不涉及过去的历史或者进行中的变迁,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准确地确定任何文化都必须适应的条件。这种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文化的共同性,更重要的是发现相异性。应就文化体系的全部来比较,必须将文化看做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每一元素在统一体中有其特殊的功能。第二是纵向的或历时的比较,考察正在进行中的文化变迁,目的在于发现这种变迁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应根据历史记载进行研究。必须了解文化及其功能才能认识文化的变迁,因此,共时性研究应该在历时性研究之前进行,当然,先考察变迁对于功能研究也是会大有帮助的。①本研究结合文献梳理与实地调查,对养蜂业从古至今的不同发展阶段,尤其近代以来中国养蜂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从而呈现养蜂业的时代变迁,并努力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根源。再者,针对目前国内养蜂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将我国与国外养蜂业的生产模式、经营方式及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比照,以期找到可供借鉴的解决方案,帮助养蜂从业者尽快走出困境。除此之外,研究过程中还试图将养蜂生活与村落生活的情境进行对照,用以凸显养蜂生计制约下人们特定的生存策略(1ivingstrategy)。五、主位与客位研究法马文·哈里斯在1983年的《文化人类学》一书中对主位文化和客位文化进行了论述。人类学者研究社会文化,可以通过与人交谈来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还可以从亲自观察调查对象的实际活动来了解文化行为。辨明二者的差别并不能解决如何才能全面说明这个文化的问题。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即事件参与者本人和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做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前一种研究文化的方法称为主位研究法(emic①拉德克里夫一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3页。20 approach),检验主位研究法的记述和分析是否恰当,在于那些记录和分析是否符合当地人的世界观,是否被他们认为是正确的、有意义的、恰当的。后一种研究法被称为客位研究法(eticapproach),检验其记述和分析是否恰当,只看它能不能就有关社会文化异同的原因产生出科学的理论,这时人类学者所使用的概念,不是从当地人的观点看来是正确的、有意义的、恰当的那种观点,而是使用从科学的数据语言中得来的类型和规律,而这往往是当地人不了解的。①一方面笔者来自于养蜂人家庭,有着丰富的养蜂经历,对于养蜂群体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熟悉他们的知识系统和分类体系,懂得他们的概念、话语与意义,能够尽可能地像养蜂人一样去思考和行动,这一切都有助于笔者从主位角度出发对养蜂群体进行全面考察;另一方面,笔者又是一个接受过人类学专业训练的“外来人”,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掌握着较为系统的知识,并能够联系实际田野材料进行应用,这也有助于笔者从客位角度出发以他者的视角来考察养蜂人群的所思所为,从人类学理论的高度来阐释其行为的原因与结果,并以比较的、历史的观点来审视民族志材料。本研究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克服研究者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偏差或误解,也有利于避免研究者在考察自身文化时将许多思想和行为视为是理所当然的情况。②这也是本土人类学研究者研究自身文化的优势所在。六、人生史研究法人生史研究(1ifehistoryapproach),是以个人为对象,完全记录其生平经历,不仅可以反应出一个人的全部历史,而且能反映出其家族史、行业史及民族史的某一侧面。在实地调查中,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使其能吐露真情,谈出秘密,是使用这一方法取得成功的关键。同一类型的人,要选择多个对象。对于同一对象,也要进行多次调查,真实的材料,往往得之于最后几次调查。③针对本研究,主要关注江山有养蜂经历但已改行的人群,通过了解他们是如何从务农走向外出养蜂,养蜂的职业历程,以及最终又是如何选择弃蜂改行的人生经历,一方面了解养蜂人自身的生活和心路历程,另一方面是映射整个养蜂业的发展过程,从而把握养蜂业发展的脉络,挖掘其兴起、发展、高潮直至衰落背后的社会、经济及政治推手。在实地调查中,笔者将尽可能选取在不同时期进入养蜂业的养蜂人,通过深度沟通,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如实记录各个方面的情况,之后对每一个体的人生史进行统一整理、归纳,并对其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行比较,最后从中找到可以作为描述和解释的典型案例,借此来认识养蜂群体的思想、心理、观念及态度。①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李培姝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15一18页。②黄平、罗红光、许宝强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0页。⑨宋蜀华、白振生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9页。2l 七、谱系法人类学实地调查中使用的谱系法(genea]ogy),是指对被调查人的家族、家谱和亲属制度的调查分析,对于调查家族制度、婚姻制度及民族迁徙等都有价值。谱系调查由现今一家一户的姓氏和名称、亲属称谓、直系和旁系的姻亲关系为出发点,一代一代地上溯到不能记忆为主。①本研究涉及的谱系调查,主要是了解养蜂人的师承关系(mentoringrelationship)和学徒制度(apprenticeship),兼顾家庭结构和亲属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养蜂入的职业选择是否受到血缘、亲缘或地缘关系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的问题。此外,对于养蜂人群谱系的考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partnership)。①宋蜀华、自振生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9页。22 第一章田野概况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目睹的各种社会现象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其复杂的原因和现实依据,牵连着广阔的经济、地理、生态和人口等背景知识。在社会文化研究中,不是单纯地从人文学科角度分析那些抽象的意义或象征,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者能够拨云见日,对浩瀚的个案和素材进行抽丝剥解,努力探究事物发生发展的物质根基,进而把握文化的框架和结构,才有可能认识人类文化体系的普同模式。第一节选择田野调查地点本研究在田野点选择上主要借鉴了流动人口研究中的以群体为中心的多点民族志和策略性选点民族志的方法(!)。一方面,围绕养蜂人的生产生活进行参与式观察,对报道人进行深度访谈,同时还要向当地居民了解情况,因此,调查地点主要在养蜂人生产生活所在的蜂场(beeyard)及其周边;另一方面,对于曾经的养蜂人的调查主要在浙江江山进行,并对江山的地理、历史、人文,尤其是养蜂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摸底;再者,为了解蜂产品市场行情,还涉及到对蜂产品经销商的调查,笔者经常随养蜂人一道出售蜂产品或购买蜜蜂饲料,借此机会,对蜂产品的收购,蜂具、蜂药、白糖等原材料价格等市场行情进行了解,此外对各种保健品商店的探访对于研究本身也是有益的,如蜂产品深加工的利润、消费者的需求和态度等,都是必要的补充信息。①两者都是人类学现实主义民族志构建文本的模式。第一种做法是通过连续性的叙事和共时的效果,民族志作者可以在一个单一文本中表现多重的、随机相互依存的场所,对每个场所进行民族志式的探索,而这些场所又通过发生于其中的行动的预期和和非预期的结果而相互联系在一起。这一方案的要点应该是从某种预设的体系观入手,通过展示此体系所包含的地方生活的各种形态而提供一种关于此体系的民族志记述,用更人性的语言来转写其抽象的性质,从而使我们对这一体系自身之本质生发出新颖并有所修正的理解。第二种做法是一种更易把握的模式,即民族志作者围绕一个策略性选定的地点来构建文本,而将体系作为背景,并始终认识到。在一个设定了边界的对象事件中,体系是其文化生活整体的构成要素。参见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15.216页。 本课题是关于转地养蜂群体的研究,笔者在全国众多的养蜂人中选择来自浙江江山的养蜂人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有以下两点考虑:一是笔者是江山本地人又曾经在转地养蜂环境中长期生活过,因而比较熟悉这一群体的生活和文化,不仅精通他们的语言一江山话(dialect),而且谙熟养蜂的行业语言(jargon),这些都能够为实地研究中迅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提供便利。二是养蜂业是江山的传统特色产业,已有17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东汉时期江山境内就有养蜂打蜜的记载,民国以前都是饲养中蜂,1930年首次引进意蜂,1953年,江山养蜂人开始率先运用铁路进行转地饲养。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江山蜂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从4,N大,从弱到强,养蜂队伍不断壮大。2001年江山被命名为“中国蜜蜂之乡”。全市现有蜂群25.23万箱,蜂产品公司34个,蜂产品加工厂26家,蜂产品经营部16个,养蜂互助合作社74个,并拥有一支380多人的蜂产品贩销队伍。江山蜂业规模与经济效益已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县(市)第一,夺得全国“十六连冠”。江山蜂农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现有规模养蜂专业户2476户,普通养蜂户4715户。①所以,选择江山作为调查点对于考察整个养蜂业及从业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然,江山和江山养蜂人只是中国许许多多的养蜂之乡和养蜂人的代表之一,还不敢冠以“典型”二字,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特色,很难说哪一个能够得上典型的资格。不过,要获得对事物的真知灼见,还是要从具体的,局部的,个别的开始,所以我们要认识养蜂生计,了解养蜂人群,并不仅限于小小的江山和占从业者总数比例不大的江山籍养蜂入。我们要做的只是以此为起点,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进而了解该行业及其从业者的整体,乃至全面理解中国社会。由于人、财、物力有限及时间上的紧迫,即使是走马观花,也不可能对所有对象进行全面调查,因而笔者在调查样本的选择上以滚雪球抽样②与偶遇抽样③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扩大调查对象的范围,介入考察主要途径是依靠亲戚朋友与熟人介绍,然后通过互相沟通逐步与报道人建立互信与合作的专业关系。以下关于田野背景的介绍主要关注养蜂人输出地一浙江江山的基本情况,至于江山以外调查点的情况则只作简要概括,在以后几章的叙述和讨论中将作进一步介绍。①网络资源:《江山蜂业》http://www.js.bee.com/show_infos.asp?id--3086.②是先从几个适合的调查对象开始,然后通过他们获得更多的调查对象,这样一步一步扩大调查范围。参见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1页。@是指研究者将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所接触到的或遇见到的所有人均选入样本的方法。参见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3页。24 第二节家乡江山的基本情况①一方水土一方人,尽管本研究的对象一江山养蜂人终年在外奔波,居无定所,但家乡是他们永远的根。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而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捧泥土,一滴水,都是那样的亲切。虽然四海为家,但不论走到哪里,这里都有他们牵肠挂肚的亲人和土地。要研究江山养蜂人群,自然离不开对江山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等地缘因素的观照。一、自然地理概况江山,原为江山县,1987年改为县级市建制,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三省交界处,东经118。22’37Ⅳ至118。48’48”和北纬28。15’26”至28。53’27Ⅳ之间。江山东临衢州市、遂昌县,南毗福建省浦城县,西部与江西省玉山县、广丰县接壤,北连常山县。江山西北部,为怀玉山低山丘陵区,有从江西方向延伸而至的怀玉山余脉,海拔高度在200-800米之间。南部、东部为仙霞岭中山区,海拔高度千米以上山峰28座。西部边缘地带多海拔200-400米的丘陵,中部为河谷丘陵地区,有江山港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河谷平坂,和海拔200—300米之间的丘陵。河谷平板又可分为西北、东南两部分。西北部以江山港、长台西下游冲积平原为中心。中部地区海拔多在100-200米之间,清湖以下江山港冲积平原多在100米以下。以上三个地貌分区,构成江山盆地类地形,但西北部丘陵连接不甚紧密,为半封闭盆地。不同地貌类型面积统计。平坂溪间谷岗地低丘高丘低山中山合计地海拔高≤200200~≥200≤250≥500≤800≥800度250(米)坡度0~33~66~1515~25≥25(度)面积30329636045533062773865156985621298076123029227(亩)①本节有关数据参见:江山市志编纂委员会:《江山市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江山县农业局编:《浙江省江山县种植业区划报告》,1984年8月。 江山土地面积2019.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共17.9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88.8%,河谷平坂地2.2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1。2%,俗称“九分山丘,一分水田”。全市土壤总面积19.17万公顷,其中,红壤、黄壤类面积共13.6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70.91%。水稻土类面积3.4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8。16%。江山矿藏以非金属矿为主。己发现30个矿种,129处矿产区。其中非金属矿产区22种,产地99处;能源矿产2种,产地18处。烟煤、无烟煤,主要分布在风林镇茅村弄,淤头镇石后、道塘山,轻忽镇山垄、小清湖等地。石煤,分布在四都、大陈、上余、双塔丰足、坛石横渡、大桥一带,以大桥和双塔丰足最为集中。萤石矿分布在峡口、石门、长台、张村、塘源口等乡镇,地质储量约100万吨。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市境北部的四都、上余、大陈、坛石、大桥等乡镇,储量大。其他矿种有廿八都的硅石灰,双塔赵家的磷石灰,大桥西青垄、虎山街道方家山的硬质耐火粘土等。林业用地14万公顷,森林面积12.7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31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7.9%。江山属中亚热带北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自然植被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等15个群系,634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水杉、银杏、红豆杉、伯乐树、香果树、猪血木等。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有香榧、金钱松、三尖杉、福建柏、鹅掌楸、樟树、花桐木、闽楠等。国家三级保护树种有青檀、天目木兰、黄山木兰等。野生动物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云豹、金猫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鸳鸯、白鹳、穿山甲、短尾猴、大灵猫等。以上数据表明,江山属于典型的浙江西南部山区,境内山地、丘陵广布,谷地、平原较少,而在这有限的土地上,以红壤、黄壤为主的土质又缺乏肥力,自然条件总体上是不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的,而稻米又是江山入最主要的口粮,因而与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相比,江山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极为有限,不足以供养过多的人口。此外,尽管矿藏、林业资源较为丰富,但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江山来说,现代工业才刚刚起步,还不足以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而且仅有的工业也多为国营,尚不能惠及当地普通百姓。“上班”只是社会上极少数人的“特权”,对于占江山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还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守着自家那“一亩三分地”过活。26 二、历史沿革江山历史悠久。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江山为姑蔑~部。秦王政25年(前222年),属会稽郡太末县。东汉初平三年(192年),属会稽郡新安县。三国孙吴宝鼎元年(266年),属东阳郡新安县。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属金华郡信安县。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属东阳郡信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分信安县地置须江县,为江山建县之始,隶属衢州。五代吴越宝正六年(931年),改须江县为江山县,属衢州。南宋成淳三年(1267年),江山县改名为礼贤县,仍属衢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复名江山县,隶属衢州路。明清时期,均属衢州府管辖。民国时期,江山县曾直属于省、金华道、省第五和第三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江山解放,属衢州专区。1955年,改属金华专区。1985年,属衢州市。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江山县,设立江山市,仍属衢州市管辖。三、人口情况(一)人口规模江山人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很快。1949年,有65081户、273836人。其中男147871人、女125965人。1953年7月1日,进行解放后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有71540户、290166人。其中男154711人、女135455人。1964年7月1日,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有80659户、358032人,其中男189646人、女168386人。1982年7月1日,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有114707户、512977人,其中男270269人、女242708人。1987年底,全市135400户、534648人,其中男281549人、女250099人,总人口比1949年增加260812人,增长95.24%,平均年增长率为18‰。(二)人口密度从人口密度看,民国37年(1948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2人。解放后,人口密度逐年增加。每平方公里1949年136人。1953年144人。1958年156人。1964年177人。1982年254人。1987年增至265人,比1949年增加94.85%。(三)性别构成民国24年(1935年),总人口中,男性占56.21%,女性占43.79%。性别比例为128.37(女为100),性别比例严重失调。解放后,性别比例失调现象有所缓和。1953年为114,1964年为112,1982年为111。1987年,全市男性281549人,占总人口52.66%,女性253099人,占总人口47.34%,性别比例为11l,男性比例仍偏高。(四)年龄结构27 1964年人口普查,少年(0-14岁)149749人,占总入口41.83%;中年(15—64岁)191512人,占总人口53.49%;老年(65岁及以上)16771人,占总人口4.68%。中年入口中,劳动力167719入,占总人口46.84%。其中男(16—59岁)93947入,占总劳动力56.Ol%;女(16-54岁)73772人,占43.99%。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少年、老年0.99人。育龄妇女(15—49岁)70519人,占总人口19.70%。1982年人口普查,少年169978人,占总人口33.1496。中年313900人,占总人口61.19%。老年29099人,占总人口5.67%。中年人口中,劳动力278068入,占总入口54.21%。其中男154399人,占总劳动力的55.53%;女123669人,占44.47%。劳动力总数比1964年增加110349人。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少年、老年0.72人。育龄妇女119861人,占总人口23.37%,比1964年增加49342人。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少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82年33.14%,下降为28.16%;中年人口由1982年61.19%,上升为65.55%;老年人口由1982年5.67%,上升为6.29%。(五)文化程度构成1964年人口普查,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有132930人,占总人口的37.13%,其中大学563人,高中3334人,初中15204人,高小37153人。在每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16人,高中文化程度的93人,初中文化程度的425人,小学文化程度的3179人。文盲、半文盲150806人,占总人口的42.12%。分析以上人口普查数据,无论是人口总量还是人口密度上,都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是1970至1980年代,该地区人口激增,劳动力,尤其是男劳动力充足,甚至富余。而有限的土地资源又如何供养剩余的壮劳力呢?迫于环境带来的生存压力,大批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青壮年不得不走出大山,外出谋生。本研究在描述江山概况时并没有使用最新的统计资料,而是借用江山七八十年代的数据,意在通过考察当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来了解特定时代背景下江山农民的生存状况,进而探究这些因素与村民外出养蜂现象之间的内在关联。人类社会的运行不是随机的任意的,而是遵循一系列的规则。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主要机制。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可能是理性或非理性的,但一个社会若不能适应其环境终将消亡。换句话说,只有那些基于环境并有效开发可用资源的社会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具体联系到江山人外出养蜂的由来,从表面看来,似乎此地文化底蕴深厚,养蜂作为副业历史悠久,人们对于养蜂有着浓厚的历史情结,或者可归因于整体浙江文化中固有的创业精神,而历史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必须密切联系江山本地的人口、生态、地理及社会经济方面的历史现实作一整体考察。 第三节其他调查点的基本情况蜂场是江山养蜂人生产生活的所在地,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蜂场是流动性的,蜂群搬到哪里,养蜂人就把蜂场设在哪里,并没有固定地点。如果是短期停留,比如几周就搬走,蜂场多安排在公路边,附近不一定有人家;如果停留较长时间,如几个月,蜂场会尽量靠近人家,以便接电、用水。蜂场由蜂群和帐篷组成,按目前的规模,夫妻二人养蜂在100—200箱左右,一个帐篷,既是生产场所又是生活所在。蜂箱多在帐篷附近摆开方阵,一般放在地势较高处,且坐北朝南。帐篷搭在地势平坦处,周围放置车辆、蜜蜂饲料和各种大型蜂具。许多蜂场还会养狗,以便夜间看场防盗。一些蜂场附近的当地村民可能对养蜂人比较熟悉,他们在劳作之余会来蜂场闲聊、喝茶,养蜂人也会借助他们了解当地情况,掌握风土人情。养蜂人对当地人,哪怕只是路过,泡上一杯蜂蜜水,留下吃个便饭,都是常有的事,养蜂人常说,“毕竟自己是外乡人,和主人搞好关系总没有错”。蜂业公司或蜂产品经销处是养蜂人经常光顾的地点,一般位于离蜂场较近的城区,这些地方多设在车站附近,既收购蜂产品也出售各饲料、蜂药和各种养蜂用具。老板多是些通过养蜂发迹的人物,他们既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又熟悉市场行情,还积累了多年的人脉,因而做起生意来游刃有余。如今出售蜂保健品的商店在全国已是遍地开花,鳞次栉比,出售的保健品种类也是五花)tf-],主要包括蜂花粉、蜂花粉含片、蜂蜜、巢蜜、土蜂蜜、蜜炼产品、鲜蜂王浆、蜂王浆冻干粉、蜂胶软胶囊、蜂巢素胶囊,以及各种蜂产品组合、礼盒等。目前,蜂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质量难以保证,致使广大消费者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消费者对蜂产品的知识有限,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甚至存在以真为假、以假为真的情况。29 第二章历史回眸:养蜂业的缘起和发展历程我对历史的偏好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我不接受那种不加批判的教条,即“人类学必须变成历史的,否则就什么都不是”,但我相信假如没有历史,人类学的解释力会被严重地削弱。社会现象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历史的,也就是说“在某一时刻”,事件之间的关系并不能从它们的过去和未来中抽象出来。当然,对普通人性的看法,对人类具有赋予世界结构性特征的内在能力的观点并不一定流于谬误:只不过当这些观点取代了历史,或是消弭了历史时,它们就必然是片面的和带来误导的。是人类创造了社会结构,并赋予其活动以意义:而这些结构和意义自有其历史源流。正是这历史源流在塑造、制约并最终帮助我们去解释上述人类创造力。∞——SidneyMiritz人类学的历史视角使我们得以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中寻找潜藏的知识和意义,能够着眼于平凡而步步深入而挖掘其背后的玄机。有鉴于此,本研究中需要将所观察到的养蜂人和事置于中国乃至世界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中进一步考量,从而发掘众多表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制度、权力与结构。第一节养蜂的历史⑦根据1980年代之前的考证,蜜蜂出现的时间远比人类要早,2300万年前,蜜蜂就已经在花丛中飞舞了。1980年代初,山东麟驹发现了中生代蜜蜂化石,证明至少在2500万年前,中国大陆就已经有蜜蜂存在,这将蜜蜂出现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200万年。我国最早关于蜜蜂的记载出现于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蜜”字的记载,而公元前11世纪的《诗经·周颂·小毖》首次出现“蜂”字,@这说明中国养蜂业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①西敏斯:《甜与权力》,王超、朱建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4页。②本节资料参看赵芝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l-18页。③赵芝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l页。30 中国是中华蜜蜂(简称中蜂)的发源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历采集蜜蜂和人工饲养蜜蜂两个阶段,逐渐形成了中蜂的传统饲养特点。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蜜蜂的引进及活框养蜂技术的发展,中国养蜂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中华民国时期,在连年战争和病害的摧残下,养蜂业发展几经波折。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开始走上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新阶段。60多年来,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指导下,中国养蜂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向着蜂业现代化和产业化不断迈进。~、古代养蜂中国古代养蜂阶段相当漫长,从人类先民采集野生蜂蜜④开始,直到1840年结束。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们从以原始方式猎取野生蜂产品,逐渐过渡到粗放式的野外放蜂,并对蜂产品进行简单加工与利用,最后经不断驯化,养蜂开始在民间普及;人们由最初被动地遭受蜂蜇及设法回避蜜蜂,逐步认识到借助蜜蜂可以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进而产生了最古老的蜜蜂疗法。按照发展历程,古代养蜂业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原始采集和利用我国养蜂业的发展最初源于蜂产品的原始采集。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以采集和游猎为生,野生蜂巢成为食物来源之一。蜂蜜处于野生状态,岩穴、树洞就是天然的蜂窝。原始人从野生动物掠食蜜蜡中得到启发,学会了从岩穴、树洞中采集蜂蜜。最初是捣烂蜂窝,火烧蜂群,获取蜜蜡、蜂子等作食。之后,人们逐渐改变了这种“杀鸡取卵”式的采集方法,转而有意识地利用蜂群的再生产能力,用烟熏的方式驱散蜂群,索取蜜蜡、蜂子,但保留蜂窝,以备下次采集。随着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原始的野外养蜂开始萌芽。在漫长的采集实践中,人们开始尝试对所发现的蜂群略加照看,由采摘野蜂巢发展到“原洞养蜂”。割蜜时先用烟火驱散蜂群,用炭火加宽蜂洞,再用泥草、牛粪涂抹洞口,留--d,孑L容蜂出入,最后在附近树干上刻痕为记,以示蜂窝有归属。此后,除按时采蜜外,并无其他管理措施。时至今日,中国西南地区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民族还保留着这种原始的驱蜂取蜜法和原洞养蜂法。这一阶段,人们对蜂蜜、蜂子等天然蜂产品有了初步的认识,主要以食用为主。其中,蜂蜜往往作为孝敬长者的美食,而营养价值很高的蜂子是一种名贵的食品,则是献给帝王的佳肴。如《礼记·内则》有“子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和“人君燕食”的记载。固蜂蜜已被用来做饮品,饮用蜂蜜酒大约从东周开始。《楚辞·招魂》记有“瑶浆蜜勺”之句。“蜜勺”可能是用蜜调和未经酿制的蜂蜜酒。此外,当时还用①这种采集“岩蜜”的习俗在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有保留,如海南岛的羊山,湖北神农架和贵州西部山区的一些地方。②赵芝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l页。3l 蜂蜜与稻、黍煎熬成蜜饵等蜂蜜食品。除食用外,人们还利用蜂产品祛除疾病。人们认识到蜜蜂的螫针有毒,《诗经·周颂·小毖》中就告诫人们不要去激怒蜜蜂。∞后来,人们逐渐发现蜂毒能治疗某些疾患。国医大典《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蜂针疗法。(二)移养东汉时期,养蜂业进入了蜜蜂人工饲养阶段。有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养蜂专家姜岐出现在公元1世纪初。据《高士传》记载,姜岐隐居山林,“以畜蜂为事,教授者满天下,营业者三百人。民从而居之者数千家”。可见当时养蜂己成为--l"-J专门的学问。东汉的养蜂人已不满足于原洞养蜂或照看蜂群。为了更方便采蜜,开始移养蜂群。移养是蜜蜂由野蜂变为家蜂的过渡阶段。人们砍下附有野生蜂窝的树干,挂于屋檐之下,蜂窝放置的方向与原来树干生长的方向保持一致。移养的蜂群无需管理,蜜蜂生活在半野生状态。至今,云南的怒族、傣族地区饲养的无刺蜂依然沿用这种饲养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将移养后的半野生状态的蜂群诱养到人工仿制的木桶蜂窝中,逐步向家养蜜蜂过渡。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了山区养蜂者“以木为器’’,“以蜜蜡涂器内外令遍,安檐前或庭下",诱引野生蜂。郑辑之在《水嘉地志》中详尽记述了家中“以蜜涂桶”引诱蜂群“举群悉至”的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蜜蜂的研究也逐步发展起来。东汉人己开始观察蜜蜂和蜂房,对于蜜蜂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公元前139年《淮南子·汜论训》中首次描述“蜂房”,并指出其大小“不容鹄卵”。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释“疆”为“飞虫蜇人者”;释“蜜”为“甘饴”。随着蜜蜂家养的发展,人们对于蜜蜂的生态学和生物学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西晋郭璞在《蜜蜂赋》中首次记述了蜜蜂是社会性昆虫,蜂群中有“总群民’’的“大君”,负责保卫的“阍卫”作为蜜源侦查的先遣队。他还描述了蜂群“营翠微而结落”、“应青阳而启户"的筑巢条件和喜暖向阳的习性;认识到蜂蜜是蜜蜂“咀嚼华滋”,酿制而成。㈢蜂产品的加工技术此时也有较大发展,蜂产品的利用已经拓展到医药、印染、制烛等方面。公元3世纪的《神农本草经》已将石蜜、蜂子、蜜蜡列为医药“上品”,指出蜂蜜有“除百病,和百药”的功用,蜂子有抗衰老、滋润皮肤的美颜功效。三国时期,蜂蜜已经被用于制作清凉饮料和浸渍果品。如《吴志·孙亮传》有“使黄门中藏取蜜渍梅”的记载。《魏志·袁术传》记载“时盛暑,袁术欲得蜜浆,但无蜜,乃呕血而死”。㈤当时蜂蜜用于解暑,以蜜调水制成。西晋时,已经能够将混合的蜜蜡分开提炼,分别利用。除食用、药用外,开始试制防衰老、增白的美容剂。①乔廷昆:《中国蜂业简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2页。②赵芝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页。③赵芝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3页。④乔廷昆:《中国蜂业简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33页。32 (三)家庭养蜂随着养蜂生产技术的发展和饲养经验的积累,蜜蜂的人工饲养逐步成熟起来。唐代时,家庭养蜂日渐发展。至宋元时期,家庭养蜂已相当普遍,养蜂己初具规模。不仅有分散的副业养蜂,还发展出专业养蜂场。《郁离子·灵丘之丈人》记载了“园有庐,庐有守”,蜂箱“五五为伍,一人司之”的蜂场布局、规模和管理技术。∞明清时期,养蜂业日趋成熟。一般农户养十余群蜂,专业养蜂户养数百群蜂,不过,此时80%的蜂群仍来自山野收蜂。唐代家庭养蜂技术开始发展。人们将蜂窝与燕窝并列于柱梁或悬于庭院前檐,并栽种果树蜜源。人们对蜜蜂的生物学特性有了进一步了解。段成式在《酉阳杂组》一书中记述雄蜂“生三四月,黑色”,“不能采花但能酿蜜’’的特性,并总结了“相蜂过冬,蜂族必空”的养蜂经验。韩鄂《四时篆要》把“六月开蜜’’列为农家事宜,固这是现存收编养蜂技术最早的农学著作,反映出养蜂副业的发展已经引起农学家的重视。宋元时期是中蜂人工饲养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对蜜蜂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有了进一步的研究。王宇撰写的《小畜集·蜂记》较为具体地描述了蜂王生物学和分蜂的情状。他观察到蜂王“其色青苍,大于常蜂,无毒,失其王则群蜂溃乱”,分蜂时,群蜂“或团如缶,或铺如扇,拥王而去”,蜂王产卵时“生子其中,或三或五,不常其数”,㈢但还未说明蜂王是产卵雌蜂。明清时期,养蜂技术和蜂箱的改进也有了新的发展,总结出了一套“分蜂一召收一留蜂一镇蜂一防护一割蜜一藏蜜一炼蜡’’的技术。1819年郝懿行编著的《蜂衙小记》十五则是中国第一本养蜂专著。此时,开始使用“用纱帛蒙头及身上戴,或皮套五指”的原始面网和手套。㈤原始继箱也相继出现,晚清时在江浙、湖广一代得到改良。明清学者也开始总结养蜂经验,李时珍、宋应星、蒲松龄等都有过相关的研究。家庭养蜂时期的蜂产品利用达到较高水平。唐代蜂产品的加工技术已有了重大突破,特别是蜂蜡的利用,已开始用来烧烛,但由于产量不多,仅限宫廷豪门使用。唐代还利用蜂蜡藏书、印染、制药。蜡诏、蜡书、蜡丸己出现。民间盛行用蜂蜜酿酒,用蜜酒治病。宋代蜂蜜加工有了新进展,特别是蜜饯、果脯加工技术。此外,元人还采用“烧红筋,插入蜜中”的方法检测蜂蜜的质量。@唐代以后,从皇室到民间,花粉被当做美味佳肴和美容化妆品,加工方法繁多。此外,①赵芝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3页。②乔廷昆:《中国蜂业简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34页。@赵芝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4页。④乔廷昆:《中国蜂业简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50页。@赵芝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5页。33 蜂疗也有进一步发展。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蜂蜜、蜂子、蜂蜡和花粉等蜂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作了详细介绍。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识》中还记载了蜂针疗法。二、近代养蜂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的传人,西方蜜蜂和活框养蜂技术也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蜂饲养技术的革新和推广。清末,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为寻求救民强国之道,积极倡导“西学”,西方新法养蜂技术也被介绍到国内。19世纪末,国外一些养蜂文献被一些有识之士引进,其中《西国养蜂法》和《蜜蜂饲养方法》是最早的两本译著。1903年清政府将养蜂列为高等农工商实业课堂的教学内容,进一步促进了养蜂的推广工作。1911年张品南在福建闽侯与人合办三英蜂场,开始饲养中蜂,1912年赴日本学习活框养蜂技术,并于1913年春购得意蜂4群及西方蜂具、养蜂著作等回国,标志着中国近代养蜂的开始。1911年华绛之参考欧美新法饲养中蜂并自制巢础。1916年和1918年先后从日本引进蜂王3只和意蜂12群,1921年又从美国引进意蜂5群,为中国养蜂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1895年,中国台湾被日本占领,之后意蜂由日本引入台湾,1919年己发展到1.55万群。截至清末,全国饲养中蜂约20万群,以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居多,其次为河北、吉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每群蜂平均年产蜂蜜5公斤左右,蜂蜡0.3-0.5公斤。∞一般农户可养十余群,专业养蜂户可达数百群,但是,蜜蜂还是以野生的为主,家庭人工所养的仅为20%左右。在闽侯引进意蜂科学饲养的影响下,上海的戚秀甫、南京的徐受谦、绍兴的郦辛农、温州的吴小峰都相继兴办蜂场。一时间江浙地区成为南方推广新法养蜂技术的策源地。北方新法养蜂开始于天津农事试验场。1914年,该场由日本引进意蜂,但影响不大。1917年,北京农事试验场张伯衡也从其他国家引进意蜂,后设新农园养蜂场,出售蜂种、蜂具,推动了华北养蜂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普及活框养蜂技术的新书也相继问世。《实用养蜂书》、《最近实验蜜蜂饲育法》是最早的两本译著,《养蜂白话劝告》、《养蜂全书》、《养蜂大意》等影响较大。1920年由张品南编印的《中华养蜂杂志》是中国首本养蜂杂志。以上书刊在推广普及近代养蜂技术上发挥了很大作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蜂场数量逐渐增多,养蜂规模日益扩大。南京1923年刚发展养蜂,全城总共不过20群,到30年代初,城乡内外己超过2000群,大小蜂场10余家。江浙地区规模最大的是1921年创办的华绎之养蜂公司,该公司还办有养蜂学校和蜂具厂,①赵芝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5页。34 1922年造蜂船7艘,在长江下游及沿海地区进行转地放蜂,每群年产蜂蜜达50公斤以上。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是北平李林园养蜂场,创办于1925年,最初仅有意蜂7群,到1929年底已增至300余群,年产蜜量达到15吨,还设有育王场、蜂具厂,且出版养蜂刊物。到20世纪20年代末,这些大型养蜂场业己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身的综合经济实体,对全国养蜂业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在西方蜜蜂引进和活框养蜂技术的推广过程中,由于蜂场大多设在城市,蜜源不足,转地放蜂困难重重,加之引种时带来的幼虫病逐渐蔓延等原因,1931-1934年期间,首先从华北地区开始,养蜂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接着全国蜂业发展陷入低谷。为挽回损失,控制局面,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颁布《检验农产品病虫害暂行办法》、《蜂种制造取缔规则》、《养蜂场登记规则》和《蜜蜂进口检验规程》等法规:同时,对转地放蜂减免赋税。地方国民政府如山东、河北、湖南等也对恢复养蜂业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一定作用。但是1937年以后,由于日军全面侵华和连年内战,养蜂业发展受阻,甚至停滞。三、现代养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养蜂业发展虽然出现过一些困难和曲折,但成绩斐然,举世瞩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一)建国初养蜂生产恢复发展期建国之初,作为一项农村传统副业,养蜂生产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扶持。为切实加强养蜂业的领导和管理,促进行业的恢复与发展,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些方针和政策。由于蜂蜜在市场上一直非常走俏,产品供不应求。为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有计划地收购和分配供应,1954年国家开始对蜂蜜按二类物资管理,由商业、供销部门统一经营。当时,国内蜂蜜主要用于医药,市场上瓶装蜂蜜很难买到。1956年农业部设置了专业管理人员,专门从事蜂业管理、技术推广等工作。1957年全国农业博览会上,首次介绍了养蜂为农作物、果树授粉增产的经验,同时展出各种蜂用机具及养蜂出版物等。这一时期,养蜂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49年全国养蜂仅有50多万群,且仍采用传统方法饲养,生产商品蜜8000吨。到1957年底,全国养蜂规模己达150万群,是1949年的三倍,西方蜜蜂45万群,占全国蜂群总数的30%,生产商品蜜9385吨,出口1150吨。从1956年开始,我国蜂蜜开始出口,当年出口达3900吨。∞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养蜂生产经营体制形成了个体、集体和国营蜂场并存的局面。①乔廷昆:《中国蜂业简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49页。35 据1956年16个省不完全统计,共有蜜蜂35万群,其中个体蜂场养蜂15万群,占42.9%;集体蜂场养蜂16万群,占45.7%;国营蜂场养蜂4万群,占11.4%。∞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省出现了近千群的大型国营和集体蜂场,其中,规模最大的国营蜂场是江西省种蜂场,有蜂9200群。这一时期,蜂产品较单一,蜂场收入来源主要是蜂蜜和蜂蜡。国营和集体大型蜂场,多采取长途转地放蜂、追花夺蜜式的生产方式,产蜜量较高,一般一年每群蜂产蜜50公斤以上。规模稍小的专业蜂场,通常每人养蜂30群左右,多采用定地和短途小转地相结合放蜂的生产方式,蜂蜜平均单产在10-15公斤。(二)50—70年代末曲折发展期1957年lO月,农业部和农垦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农村工作座谈会。1958年1月,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批转了农业部、农垦部《关于全国养蜂工作座谈会的报告》,强调发展养蜂业不仅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蜜蜂授粉还能使农作物增产增收,建议根据实际条件积极发展养蜂业,对于养蜂业实现免税、贷款等优惠政策,积极稳定蜂产品价格,推动和发展养蜂科研教育事业,推广科学养蜂。本次会议对中国养蜂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196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视察养蜂研究所并题词“蜜蜂是一宝。加强科学研究和普及养蜂,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获得多种收益”,并写信给毛泽东主席,称赞蜜蜂是为农作物授粉的“月下老人”,“蜜蜂是人类健康之友”。朱德的视察和题词给养蜂工作者极大鼓励,对养蜂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受到大跃进时期“多快好省”总路线的影响,养蜂业发展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偏颇,养蜂事业基本转变为单纯的蜂产品生产,当时“勤摇蜜,多取蜜”的生产方式延续至今,是造成我国蜂产品质量下降的始因,给养蜂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随着对蜂产品开发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养蜂业一改过去单纯生产蜂蜜和蜂蜡的传统为综合生产多种蜂产品。60年代中期以后,蜂王浆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投入批量生产,到70年代后期,蜂王浆生产技术在全国已经普及。蜂王浆制成品很快形成了养蜂业中的大宗商品。继蜂王浆之后,蜂花粉、蜂胶、蜂毒的生产也开始起步。1963年,为加强转地养蜂管理,农业部发出《关于转地放蜂问题的通知》。为推动养蜂业发展,于同年召开养蜂工作会议,会上对于加强养蜂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利用蜜源及有计划地进行转地放蜂、提高蜂产品产量及质量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特别是对中蜂改良饲养、蜂螨防治、蜂种改良、蜂具供应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此次会议之后,①赵芝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6页。36 全国掀起了养蜂科研与生产的新高潮。1957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国家对养蜂业的生产经营体制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养蜂受到限制,养蜂划归国营和集体,大型国营和集体蜂场相继出现,促进了养蜂业的快速发展。到1978年,全国养蜂总量389.7万群,蜂蜜产量9.7l万吨,分别是1957年的2.6倍和10.3倍。山1958—1977年间,受自然灾害和政治因素影响,我国养蜂业虽一度受挫,蜂群数量和产品产量有过徘徊,但总体上还是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1.初步发展期,1958年,蜂蜜产量达1.23万吨,年产量首次突破万吨大关;1959年,蜂群规模发展到300万群,商品蜜1.25万吨,出口5700吨;2.徘徊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60-1962年蜂蜜连续三年减产,蜂群数量下降,直到1963年才恢复增长;3.稳步增长期,1965年蜂蜜出口量1.29万吨,首次突破万吨记录,1972年,全国养蜂400万群,产蜜5.02万吨,1972-1977年蜂群一直保持400万群左右,年产蜂蜜4—5万吨,出口2-5万吨。固(三)改革开发后发展期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初步确立三个阶段,养蜂业也经历了发展、停滞、再发展的不同阶段。1.70-80年代快速发展期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对养蜂业都很重视,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了对养蜂业的宏观管理。1983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向当时的农牧渔业部提出了《关于发展养蜂业和推进养蜂现代化的建议》,着重强调了养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及中国养蜂业发展的潜力和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普遍推广养蜂、实现养蜂现代化,积极收购和推销蜂产品,加强科研、重视智力投资、保护好蜜源等八项建议。中央对蜂蜜质量问题十分重视,1985年在北京召开全国养蜂工作会议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六五"期间我国养蜂生产和蜂产品经销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是“坚持改革,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质量,扩大内需,积极出口,有计划地发展”,并指出农、商、贸三个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加强对养蜂生产的管理和指导;综合治理,切实提高蜂产品质量:认真贯彻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政策,进一步搞活蜂产品流通和发展深加工;试办优质蜂产品出口基地;加强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工作;加强对养蜂业的领导。同年10月,国家颁布了《养蜂管理暂行规定》,以法规形式加强对养蜂业的管理。为贯彻会议精神,全国相继建立了9个省级养蜂管理站和198个县级养蜂管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配备了专职管理干部,①赵芝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6页。@乔廷昆:《中国蜂业简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47页。37 加强对养蜂业的管理和服务。当时,不少地区已将养蜂业作为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政府工作计划进行管理。70-80年代,国家还通过拨款或贷款方式,支持地方搞科研、办教育和开展技术推广,分期分批建立了国家级和省部级蜂产品质量监督和检测中心、蜂业公司、蜂产品加工厂及养蜂基地等,促进了养蜂业的快速发展。此外,养蜂技术也不断创新,出现了“数控养蜂法”、“平湖浆蜂’’、蜂王浆高产技术等。80年代初,商业部制定并颁布了蜂蜜、蜂蜡质量标准,随后又出台了蜂王浆和蜂花粉的质量标准;对外经贸部也有内控的蜂蜜、蜂王浆出口质量标准。有些地方还制定了蜂幼虫、雄蜂蛹、蜂胶等收购和出口质量标准及制成品的出厂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据统计,1982-1991年先后颁布了4个国家蜂蜜质量标准,5个行业标准。①同时,中央各部委也也有针对性地增设了质检机构,扩充了蜂产品质检队伍。商业部与农业部分别在北京、湖北建立了蜂产品质量监督和检验中心,这些机构还负责检验技术研究和检验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1978年以后,养蜂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有很大调整。国营、集体蜂场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蜂群承包到人或户。此时,蜂场的体制有国营、集体及个人,以个体经营为主。个体蜂场规模一般为40—60群,少数可达100群以上。由于规模小,为适应生产需要,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养蜂户组成松散的养蜂联合体、统一调查蜜源、落实蜂场、联系运输和产品销售,从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家一户小农生产带来的生产、销售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收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我国蜂产品产量大幅上升,原有的蜂产品统购统销模式已经无法解决越来越突出的“卖蜜难”问题。于是,1983年国家对原有体制进行了调整,变为议购议销,多种经营,并开始允许个人经营蜂产品。该举措很快缓解了蜂产品销售问题,并促进了一批蜂产品企业的发展。1979年国内蜂产品企业只有几十家,到80年代末已猛增到几千家,产值40亿元,增加了几十倍。改革开放后,养蜂规模迅速扩大,1978年全国养蜂389.1万群,产蜜9.71万吨;1979年蜂群总量首次突破500万群,达到529.8万群,蜂蜜产量10.99万吨,蜂王浆150吨;1990年全国蜂群已达764.5万群,产蜜19.3万吨,蜂王浆1000吨。蜂产品出口也逐年增长,主要出口日本、欧美等国。1978年蜂蜜出口量3.7l万吨;1979出口量翻了一番,首次超过墨西哥和阿根廷,达到5万吨,蜂王浆也有50吨出口:到1990年我国出口蜂蜜8.8万吨,蜂王浆387吨,是1978年的7.74倍。㈢70-80年代,蜂产品由于出口率很高,一直是特殊农产品。尽管从1982年开始,蜂产。赵芝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8页。②乔廷昆:《中国蜂业简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22页。38 品市场已全面放开,由市场定价,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蜂产品流通环节仍受到严格控制。农业管理生产,商业负责流通,外贸把持出口的旧局面并未改变;而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蜂产品产量大幅上升,相对落后的流通体制导致蜂产品价格不升反降。加之,国家一直忽视流通领域的质量监管,但凡涉及蜂产品质量问题,都指责养蜂生产者,极少考虑经营和销售两大关键环节,从而给蜂产品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2.90年代混乱发展期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期,在这一背景下,养蜂业也进入了缓慢发展的调整期。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阻碍行业发展的束缚逐渐解放;但另一方面,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养蜂业相关制度建设滞后,养蜂管理极为混乱,很多管理部门缺失,全国几十万从业者成了一盘散沙。我国养蜂立法停滞不前,进入1990年代,仍沿用农业部1986年颁布的《养蜂管理暂行规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该规定己不适合养蜂业的发展,事实上已被搁置,导致整个行业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被动局面。蜂产品质量因单纯追求利润不断下降,市场混乱,蜂农利益得不到保护。蜂产品的产销进入市场经济后,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供求关系而不是产品质量。改革开放后,与其他农副产品价格相比,蜂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蜂产品收购价一路走低。随着蜂产品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为抢占市场份额,不同主体间相互残杀,造成市场混乱。一方面导致蜂产品价格与质量不协调的矛盾,严重挫伤了养蜂人生产优质蜂产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外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造成蜂产品出口逐年下降。1991年,蜂蜜出口7万吨,1995年遭遇美国反倾销调查,到1997年出口量将至4.83万吨,相比1991年下降了近30%。∞尽管2000年有所恢复,但整体形势仍不乐观。3.2l世纪初全面发展期进入2l世纪,随着党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养蜂业也进入了全面发展期,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直困扰转地放蜂的“绿色通道’’问题已得到政府高度重视,相关制度正在建设之中。养蜂业生产、加工、流通、检测各领域的技术规范日益成熟。2005年10月26日国家发布《蜂蜜国家强制性标准》,整顿蜂蜜市场;200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首次将蜂业纳入管理范围;2006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安全法》通过审议,并于同年11月1日施行;2007年8月27日国家发布《食品标识管理规定》,有效控制了蜂产品标识混乱的局①赵芝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9页。39 面。Ⅲ此外,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还接受政府指令定期抽检市场,保证蜂产品质量安全。蜂产品是天然的保健品,其优良独特的保健功能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被人们广泛接受。近年来,随着国人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蜂产品的内销市场也取得长足发展,相当数量的蜂产品在国内消费,专家分析蜂产品内销市场每年都在以10%的速度递增,中国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蜂产品消费国。蜂产品品牌也是百花齐放,打破了过去由一家或几家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目前,中国蜂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己经发展到2000多个,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就有50多个。㈢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不断采用技术壁垒保护其国内农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蜂产品出口频频受阻。2001年11月欧盟兽医委员会在来自中国的褐虾中检测出氯霉素,因此认为中国动物饲料中含有欧盟禁用药物。2002年1月31日欧盟食物链与消费品管理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于2月1日全面暂停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产品,蜂产品也包括在内。至2004年8月,在长达两年半时间,中国蜂蜜对欧盟国家出口量为零。由此导致2002年以来中国蜂蜜出口大幅下降,2002年降幅达28.49%。㈢蜂产品市场不景气,养蜂收益率降低,养蜂界不安,养蜂人纷纷弃蜂改行。第二节江山的养蜂业要说中国的养蜂业,还得看浙江,俗话说得好,“成也浙江,败也浙江”,原因是浙江有着全国七分之一的蜂群,全国每年有近一半的蜂王浆产自浙江,而江山又是浙江养蜂业的杰出代表,因为江山养蜂业发展得最早,规模最大,产值最高,从业人数也最多。江山养蜂历史悠久,自古就以养蜂著称。但历来饲养中蜂(中华蜜蜂),民国时期才开始有少量意大利蜂。民国29年(1940年),全县有中蜂8750群,意蜂20群。以后,志澄中学教师周长本、杨武林等人利用教学之余饲养意蜂,在他们的影响下,意蜂养殖逐步发展。解放后,意蜂发展很快。1958年全县养蜂8366群,同年,县商业局组建全县第一个集体蜂场。私人蜂群逐渐折价入社,建立集体养蜂场。1959年,全县养蜂9991群,其中意蜂9791群,①乔廷昆:《中国蜂业简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49页。②赵芝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lO页。③赵芝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ll页。 中蜂200群。全县8个养蜂场蜂群数占蜂群总数的96%。养蜂场采取人工育王发展蜂群,并对中蜂进行改良。1978年以后,鼓励私人养蜂,并对过去蜂群折价入社中的遗留问题作了妥善处理。1979年,全县有蜂群14691群,并出现了一批养蜂重点户、专业户和养蜂联合体。1983年,有养蜂专业户1520户,养蜂联合体192个,国营蜂场1个,蜂具巢础加工厂5个。蜂群40043群,年产蜂蜜3150吨,蜂王浆20吨,养蜂总收入680万元。1986年蜂产品列入农业8个系列开发项目,兴建股份制企业江山福赐德蜂产品精制厂,对蜂产品进行深度加工。1987年,全市有蜂96960群,产蜜7988吨,王浆41吨,蜂蜡82吨。①截至2008年,全市养蜂24.5万群,总产值6.7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72亿元、蜂产品流通加工产值4亿元。从养蜂生产向蜂产品加工发展,从转地放“洋蜂”向定地养“土蜂”发展,蜂产品加工产值超过养蜂产值的47%,加工与外贸引领蜂业发展,养蜂规模和效益连续17年位居全国各县市之首。针对近年国际贸易壁垒带来的蜂产品出口受阻问题,江山养蜂界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一是建立蜂产品外贸预警机制。2008年,在“中国蜜蜂之都”网站设立蜂产品对外贸易预警专栏,及时公布有关日本、欧美等进口国市场的需求变化、蜂产品质量标准、政策法规、蜂产品价格等动态信息360多条,向蜂农以手机短信形式发布信息26条。二是加强蜂产品认证及品牌建设。恒亮公司引进国际高端检测设备LC/MS/MS来监控检测各种抗生素和农药残留,保证蜂产品的质量安全,顺利通过了IS04000的复审。健康公司通过GMP和HACCP认证,“江山”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福赐德”牌商标被评为“衢州市著名商标”。千红公司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衢州市免检企业”、“衢州市名牌产品”。2008年底止,全市通过QS市场准入认证的蜂产品企业达13家。②要理解中国当代养蜂业就必须在更大的历史语境中去考量。回顾中国养蜂发展史,可以1840年为界,分为近代以前和近代以后两个历史阶段。近代以前养蜂业从无到有,从原始猎蜜发展到人工移养,再到家庭养蜂,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此外,人们对于蜜蜂生物学的认知、对于多种蜂产品的加工利用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切无不反映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与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然而,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转地养蜂业却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事实。与近代以前的传统养蜂业饲养中华蜜蜂不同,转地养蜂业饲养的是意大利种蜜蜂。中国近代养蜂业是以引进西方蜂种和饲养技术为标志,以活框饲养意大利蜜蜂的①ff.dj市志编纂委员会:《江山市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0页。②江山市档案局编:《江山年鉴(2009)》,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年,第122页。4l 新兴养蜂业。作为近代“西学东渐’’①浪潮下的“舶来品”之一,意蜂的引进和推广对于中国养蜂业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如果说,没有意蜂就没有近代中国养蜂业,也毫不为过。以江山养蜂业为例,最早大量引进意蜂进行饲养的是民国时期原志澄中学教师周长本、杨武林等人。据笔者调查所知,目前江山养蜂人所知的养蜂前辈朱佩贵、朱佩兴兄弟就是在志澄中学学习的养蜂课程,之后才带动一大批江山入外出养蜂的。这段史实也印证了以上判断。可见,江山农民外出转地养蜂并不是自古就有,只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才有的事。历史告诉我们,西方新法养蜂的引进和传播在中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历史过程,最初的参与者是社会上层知识分子和一些有识之士,后来才逐渐延伸到普通农民。这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也相互映衬。民国时期,中国养蜂业从初步发展到高潮,后来因战乱衰落甚至一度停滞,时局动荡中的军事、政治因素都难辞其咎。新中国建立后,养蜂业曾经也有过一个恢复发展期,个体养蜂能够与国营、集体经营的蜂场并存。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合作化的推广,个体蜂场逐渐被划归集体,农民家庭养蜂己失去国家政策上的支撑,受“左”的影响,在“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年代,蜂群更是被盲目收归集体经营,而集体经营模式的弊病正是人人“磨洋工”,生产效率低下,导致的后果是蜂群疏于管理,损失惨重,提高产量更是无从谈起。“十年浩劫”时期,政策上对农民的的限制更是变本加厉,对家庭养蜂实行限养甚至禁养,无情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群众养蜂的积极性,从而使养蜂业受到严重挫折,蜂蜜产量长期徘徊在四、五万吨,②既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更截断了广大农民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据笔者调查的一位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去养蜂的江山龙村人回忆:那是74年,养蜂我刚学会,“文化大革命”还闹得厉害,在家养蜂算是“资本主义尾巴”,谁养就“革”谁的命。没办法,我就跟同村几个人偷着出去养,全国各地走。那时生产队每天要“出工”的,村里除了小孩都得到场,有一口算一口。我们就托人找生产队长买工分,一块钱一分,我们拿养蜂挣的钱换。就是这样也不行,后来上面来检查发现了,生产队长没办法就带着人,千里迢迢跑到山东抓我们回去。因为这事,自己还被戴过高帽子,游过街。那时候就是这样,政府不但不鼓励,反而百般刁难,天天看着,不让我们出去,不过挡是挡不住的,还是有人偷跑出去的。改革开放以后形势才慢慢好起来,村里人的胆子也就大起来,出去养蜂的也越来越多。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养蜂业才迎来又一个春天。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养蜂业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确立了农民经营家庭养蜂业的自主权,从以集体经营为主转①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作为史学术语,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参见网络资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5%AD%B8%E6%9D%B1%E6%Bc%B8.②乔廷昆:《中国蜂业简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56页。42 向以个体经营为主。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国营和集体蜂场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济体制,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养蜂专业户受到社会支持。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养蜂事业。统计数据表明,80年代是我国养蜂业发展的最好时期,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和出口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①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很多江山养蜂入都是在此阶段发迹的,当时外出养蜂每年净收入在3000-4000元左右,差不多是种田的10倍,这在当时的江山农村是不可想象的,村民都觉得养蜂挣钱多,纷纷效仿,在江山农村甚至一度掀起了入人学养蜂的高潮。外出养蜂作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是江山当地农民的一种经济行为,可以认为是为了发家致富,光宗耀祖,外出创业、打拼,可是归根结蒂是他们面对那个时代迫于农村土地、人口等多重环境压力而做出的于务农之外的另一种生计选择。说实话,研究中国农村和农民仅仅因为这是中国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身边的一个真实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自近现代以来一直都是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最重要的问题。即使今天也是如此,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更深入了,经济高速发展了,城市人口增加了,所有这些都无不以某种方式涉及到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因此,中国要真正完成市场经济转型,就必须最终为农民提供足够的自由就业机会,无论他是从事农业还是其他行业。②用最最通俗的一句话总结说就是“给农民一条活路”。①乔廷昆:《中国蜂业简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60页。@贺雪峰:《新乡土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页。43 你的风景总是花色正艳阳光点燃最初一朵花瓣你就如约准时而来染得一襟花香拥有一片花鲜你从春去花落的地方而来在凤筝渐远的那个晴天之后流浪的花就一直触目惊心地繁为什么总是异乡才有花开满天为什么总是异乡才有蜂舞花间年年岁岁尘起尘散却只能在异乡的燕子声声里回眸寻一寻故乡的云第三章转地养蜂生产而昨夜有风昨宵有雨就把落英放飞回母亲的梦乡里鲜艳往事片片坠落覆盖了深深足痕只能把背影埋藏进最深的记忆只能只能不停地迁徙去守住下一片初晴花季你的生命似乎永是花的热烈却又总是忧郁如花纷纷飘落 你向春来花开的地方走去已经不会因为花落而伤感也不会再因为花开而欣喜在花开而至花落就去的匆匆里你抚慰着花朵绽放时的那一份寂寞拣拾起花朵凋谢时的那一份失落既然改变不了花的命运你就在这风雨途中在这花开花落之间来酿造晶莹甘甜的鲜活来证明曾经亲手放牧过的一一个春天那一一个春天里紧握过的绚烂V——牧春《养蜂人》①第一节养蜂人的“逻辑学":转地养蜂生产的运作方式所谓转地养蜂,是指养蜂人借助火车、汽车、轮船等现代运输工具,根据不同季节和蜜源植物开花期,将蜂群在不同地区之间移动,进行采蜜、取浆、脱粉以及农作物授粉的生产活动。中国土地辽阔,蜜源植物种类众多,花期不一,通过转地饲养可以广泛地开辟和有效利用全国各地的蜜源,能为增加蜂产品和繁殖蜂群创造条件。②养蜂人进行转地生产的目的总结起来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转地养蜂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就是转地路线的选择,对于老养蜂人来说,经验很重要,往年哪些地方开什么花,什么时间开花,花期多长,流蜜量大小年,按什么顺序转地最合理,以至各地的风土人情,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每年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气象条件、道路状况、政策法规及突发事件等也必须随时关注。转地路线是养蜂人在进行转地饲养时,将一年中所经不同放蜂地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①网络资源:http://article.hongxiu.corn/a/2006-4.30/1220592.shtml.②王安、彭文军主编:《生态养蜂》,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第173页。45 连接起来形成的路线图。养蜂中的转地路线因放蜂场地的多少和各场地间的距离远近而不同,可划分为长途大转地和短途小转地两种。短途小转地式放蜂基本使用的是汽车运输,且只在一个地区或相近几个地区范围内的蜂场之间移动蜂群,优点是所需人力少,运输成本较低。这种放蜂模式尽管也生产蜂蜜(多在春末夏初),但却以蜂王浆生产为主,在花期兼事采蜜,非花期则利用零星自然蜜、粉源,辅以人工饲喂白砂糖。这一生产特点决定了其饲料成本较高,但生产风险较小,年收入也较为稳定。在本研究中重点关注的是长途转地养蜂,在中国主要有东、中、西三条干线,因为紧挨铁路干线,交通便捷,每年按这些线路进行转地的养蜂人最多。转地路线选择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养蜂人当年是否盈利,以及盈利的多少。由于蜜源植物开花期的时间性强,蜂群只有及时转运才能采到蜜粉,养蜂生产才能够JlI质N进行。这就引发一个问题,虽然中国大陆幅员辽阔,蜜源植物充足,自然环境对蜂群的承载量巨大,但部分地区由于交通不畅,蜂群很难运达,或者过于偏远,运费过高,养蜂人不愿前往,致使当地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时由于没有蜜蜂帮助授粉,当地农作物也不能增产增收。在养蜂人制定每年的转地路线时,交通因素是是首要的,因为对于高流动性的转地养蜂而言,每年用于运输蜂群的开支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是惊人的,常常要达到五成以上。选择转地路线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尽可能低的运输成本,赶上尽可能多的花期。如此,以年为周期的转地生产才可能盈利。中国农民做事,经验永远是他们最好的参考值,在这方面,每一个资深养蜂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一“地方性知识”(10calknowledge),而养蜂新手一开始大多会先跟随前辈按相同或相似的路线和时间进行转场,而后,随着经验的日积月累,逐渐摸索出自己认为最佳的路线图。笔者了解到,江山养蜂人多走东线,即使用火车运输,沿着京广线北上,再经京哈线东进关东,或通过海运直接进发大连等地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每户养蜂较少,最多也就二三十箱,而且公路运输尚不发达,所以如果去路程较远的北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地赶花,往往是十几户临时组合,拼成一个火车皮,一方面可以节省运费,另一方面一路上大家可以相互帮忙、彼此照应。90年代以来,随着道路条件的改善,汽车运输越来越方便,每户养蜂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自己单独雇车运蜂已较为普遍,这样来去自由,也不会在运费分摊上与他人发生争议。时代在发展,转地养蜂的生产方式也在经历着悄然的变化。 第二节“游牧者"的抉择:“转场”的深描转地养蜂的特色就是为了追花寻蜜要不停地迁徙,从一个场地到另一个场地,养蜂人称之为“转场”,又叫“赶花”,与游牧社会的“转场”十分相像,但可能更频繁,也更辛劳。从冬末春初直至深秋为一个年度周期,转场少则五六次,多则十余次,花开到哪里,蜂群就必须搬到哪里,为了生产,为了生存,为蜜蜂也为自己,必须不停地搬来搬去,一个场地停留长则数周,短则十余日,其间经历的鞍马劳顿,精力、体力和财力的付出可想而知。这种终年风餐露宿,飘摇不定的生活,对于绝大多数当代人来说,在现实中确实难以想象,或许只能在小说和影视剧中发生。一、前奏“转场”是转地养蜂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养蜂人最辛苦的时候。只有做好组织、运输、物资和蜂群各个方面的准备,才能JIl页N完成转地饲养工作,夺取生产丰收。转场工作必须通盘考虑,做到万无一失,任何一点疏忽大意,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运输蜂群之前,确定新场址及了解当地情况是必要的。现在通讯方便,如果曾经去过,当地有熟人,一个电话打过去,当地的天气、温度、植物开花状况就能一清二楚。而过去一般都需要“看场”,即事先派人到目的地查看实地情况,确定蜂场地点,并与当地相关部门接洽。据老养蜂人讲,90年代以前,政策上对人口流动管的很严,养蜂也不例外,除了家乡政府的介绍信外,还要有农业局的养蜂证、联系证等,手续十分繁琐。养蜂人常说,生产的丰收,“一半靠养,一半靠场”。一个好的蜂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丰富的蜜源和粉源,没有农药污染和蜜蜂的敌害:场地开阔,交通便利;临近水源,附近没有其他蜂场构成竞争;当地民风淳朴,待人友善。要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场地,养蜂人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不仅要会看“风水”,更重要的是要“会说话”,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会待人接物,与当地人搞好联系。看场一个来回至少要用一周时间。回来后就要马不停蹄地做蜂群转运前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雇车”养蜂人会根据蜂群数量和目的地的远近来选择采用何种车辆运输,一般选用汽车或火车。过去手续很麻烦,如果是汽运,先要去附近运输公司联系车辆,预约好起运时间并交付定金,然后回蜂场等车,不过往往因为车辆有限,调度不开,要耽搁好几日,甚至耽误了花期,影响生产。现在方便多了,私营物流公司很4"1 多,打个电话就行了,车辆随叫随到,十分准时。为了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会尽可能把车装满。过去,蜂场规模小,几个小蜂场如果走同一条路线,通常会拼一个大车,如此既节省费用,众人又可相互帮助,彼此照应。二是“收拾家什”,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生产用品有蜂箱、巢脾、隔王板、浆框、饲养器、摇蜜机和取浆生产用的小工具等,但是像喷烟壶、面网、喷水壶、起刮刀这样的常用工具则必须放在身边,以备运输途中的不时之需。再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衣服被褥和锅碗瓢盆等统统装进空的蜂箱中,既不易损坏又节约了空间。三是“查蜂”。这是运输前的关键一步,养蜂人要对所有蜂箱进行仔细检查,做适当的调整,喂足饲料,保证蜜蜂“有吃有喝”,这项工作往往需要花上几天时间。四是“钉箱”。为确保蜂群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包装时要格外注意,丝毫马虎不得。蜂群起运前一两天,要暂停摇蜜或取浆,先将蜂箱内部的巢脾用铁钉固定,后于外部将一组箱体的上下部分用竹条连接钉死,最后再用绳索捆紧蜂箱,以便于用扁担挑运(在这一环节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已采用叉车等机械化作业,省时、省力、高效)。二、进行曲正如前文提及的那样,不像国外很多蜂场靠机械操作,我们的养蜂人全凭肩挑手抬。因为劳动量大,时间又紧,就需要更多的人手帮忙。一般是请附近养蜂的同乡,如果有熟悉的当地人也会请来,但是他们很多入怕蜜蜂蜇,手法又不娴熟,所以只有不得己时才会找他们过来帮忙。人手到齐后,养蜂人将事先准备的酒菜奉上,好吃好喝好招待①。等夜幕降临,蜜蜂回巢,车辆一到,装车工作就正式开始了,众人齐上阵,分工合作,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为了协调工作,装车的人们还会喊起嘹亮的号子,“一、二、三⋯⋯一、二、三⋯⋯”,声势震天。装车不光是个体力活,还是个技术活,尤其是最后的绑绳固定环节,如果没有养蜂老手把关,质量不过关,很可能路上会出问题,轻则耽误行程,重则蜂毁人伤。每年在运蜂途中发生蜂箱坠落或翻车的情况在养蜂人中也是数见不鲜。装车工作完成后还需再次检查场地周围,看有无遗漏物品,并扑灭火种。临开车前,养蜂人向众人致谢道别,对于来帮忙装车的,如果不是熟人,还要支付一定的劳务费。到达新蜂场的最佳时间是临晨,若能在蜜蜂出巢之前到达,就不会影响第二天的采蜜。如果一切顺利,到达后养蜂入就要连夜卸车,摆放蜂箱,所以这一夜不能睡觉,最多就在车上打个盹罢了。这样的辛劳还不算,最要命的是运输途中的插曲。有时是汽车爆胎,出事故,有时是路遇流氓劫车,索要“过路费”,还有时还要应对检疫部门繁琐的过境检查②。①尤其要伺候好司机,过去更是如此,汽车是公家的,除了交足运费,还要给司机本人“红包”,而且一路上的吃喝也得招待好,否则,他们暗中“使绊子”,就可能耽误赶路。②据养蜂人透露,大多数检疫站跟收费站没什么两样,只是象征性地给蜂群喷点自来水,收费300.500不等,以“检疫”48 这些事情任何一件都使人头疼,因为养蜂人知道,时间就是生命,耽误了行程,别说蜜采不到,白天气温一旦升高,蜂群很容易闷死,那损失就不堪设想了。抵达目的地后,最紧迫的事情就是清理场地,摆放蜂箱,以使蜂群尽早熟悉新环境,恢复生产。这项工作会花费一整天时间。只有等蜂群安排妥当之后,养蜂人才能顾得上自己的吃喝和休息。接下来就是搭帐篷,选址,平地,挖沟,上梁,都少不了经验,任何一个细节都马虎不得。小小的帐篷不到15平方米,高度不到两米,而日常生产生活都要在这局促的空间里进行,尤其是雨天,做浆的全部工作都只能在帐篷里开展。一个帐篷只能住两三个人,如果人多,必须在别处另搭,也可以将两个或多个连接在一起,尤其冬天,可以达到抗风和增强保温的效果。养蜂人住帐篷并不像城里人出去野营那么浪漫惬意,这种居住条件是常入难以适应的,晴天还好,雨天外面大雨,里面小雨,有时还有“内涝”。春天潮湿,湿衣服几天都干不了;夏天太热,烈日下的帐篷像个大烤箱一样,温度可达50度以上,根本不能进去,要等到后半夜才会慢慢凉下来,-N第二天上午八九点钟,又开始“烧烤”了。秋天雾气大,早上帐篷里露水滴答;冬天冷,四处漏风,早上棚顶到处挂着“冰糖葫芦”,太阳一晒就开始往下滴水,不得不天天晒被子。这样的日子不好过,可是养蜂人都说长年在外都“习惯了”。事实上,也并非他们舍不得花钱租房子,只是居民区都离蜂场太远,人舒服了就无法照看蜂群,因而只能“舍人为蜂”。这就不难理解,其实养蜂这份“甜蜜的事业”的背后蕴藏的是养蜂人多少的苦涩和艰辛。三、尾声到新场地的头几天里,养蜂人必须对蜂群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除此之外,初来乍到,还要和当地人打声招呼,一般是上门送些烟酒,邀他们来吃饭,请他们多多关照,等收了新鲜蜂蜜还要给他们送上门去。从出旧场到入新场,差不多要忙上整整一个星期。期间养蜂人必须早起晚睡,甚至是和衣而卧,努力安排好各种大事小情,之后,生产生活才逐步恢复常态,步入正轨,但工作始终是忙碌的。我们知道,游牧民族赶着牲畜从一个牧场转到另一个牧场,养蜂人群则带着蜜蜂从一个蜂场转到另一个蜂场:一个游走于草原与荒漠,另一个则游走于田野与山林。而无论是游牧还是“牧蜂”,这两种貌似迥异的生计方式中都有一个类似的生产环节一“转场”。“转场”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生产实践,它所呈现的是自然状况对人类生存构成的实质性影响与人类对其所做出的文化调适。从根本上说,游牧者与养蜂人抱有的从来不是近现代工业革之名敛财,对蜂群流行病的控制丝毫不起作用,反而干扰了正常的养蜂活动。49 命标榜的那一种“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恰恰相反,是中国传统哲学一贯崇尚的“天人合一”思想。换句话说,他们坚持的前提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世代传承的生计策略进行必要的文化调适,以维系个人与群体的延续与发展。诚然,努力去实现自然与社会的一种精巧的平衡(delicatebalance)本身就是人类的大智慧。第三节衣食之源:蜂产与市场养蜂人不像传统的农民能够自给自足,他们只有蜜蜂,无法从土地上直接获得食物来维持温饱,只能借助蜂群,通过蜂产品的生产和出售,先换取现金,再去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因此,无论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还是蜂蜡、蜂胶,如同米面、牲畜、家禽之于农入一般,都是衣食之源。不论其中的“卖”或“买”,均与市场的运作紧紧相连,而蜂产品是联系养蜂人与市场的主要纽带。一、蜂产品的种类提到蜂产品,很多人只了解世面上经常出售的某某品牌的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等保健品,而对作为原材料的的蜂产品生产却知之甚少。中国地域广阔,蜜粉资源丰富,蜜蜂饲养量基本稳定在700万群左右,约占世界蜜蜂饲养总量的12%,居世界首位;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蜡年产量正常年份分别在29.3万吨、3000吨、3500吨、300吨、3000吨左右,均居世界第一。其中蜂王浆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九成以上;蜂蜜、蜂花粉、蜂胶及其制品年出口量约占总产量的一半;蜜蜂饲养量、蜂产品总产量、蜂产品出口量三个世界第一。④在此,本文仅对转地养蜂生产中的几种主要产品作一般介绍。1.蜂蜜蜂蜜的生产历史悠久,作为蜂产品可谓人人皆知了。蜂蜜是指蜜蜂从蜜源植物的花朵蜜腺上采集的花蜜,经蜜蜂酿造而成的具有特殊花香气味的天然甜物质。优质成熟的无公害蜂蜜,不需任何加工便可直接食用。蜂蜜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究其原因在于它的天然性。蜂蜜产品基本为两种形式,机械分离蜜和巢蜜。我国生产的蜂蜜大多数是分离蜜。但近年来,由于国内外消费者对巢蜜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的巢蜜生产数量呈现不断上①王安、彭文军主编:《生态养蜂》,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第241页。50 升趋势。嘴养蜂人介绍,最好的蜂蜜是封盖蜜,它是经过蜜蜂自己加工制成的成熟蜜,含水量很低,花香四溢,用筷子挑起来有很好的弹性;而现在市场上很多瓶装蜂蜜都是人工浓缩的,就是将廉价收购来的含水量很大的未成熟蜜经过高温加热来提高浓度,有的还会掺入蔗糖、柠檬酸或葡萄糖。这种蜜虽然弹性也很高,却闻不到什么香味,基本没什么营养价值。只是一般消费者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不容易辨别出来罢了。如今,由于频频爆出质量问题,国产蜂蜜已是“蜚声中外”了,国外进口中国蜂蜜基本都只作为工业原料,而很少用于食用。就连一部分“觉醒"的国内消费者也开始追捧进口蜂蜜了(这些蜂蜜主要产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品质较高,但售价却是一般国产蜂蜜的十几倍,主要面向高端消费人群)。2.蜂王浆蜂王浆的生产也是养蜂中的“重头戏”,尤其是在蜜源缺乏时期,必须依靠人工饲喂白糖来进行生产,养蜂人因此有“拿白糖换王浆”的说法。在自然王台中,蜂卵孵化为幼虫,哺育蜂就开始饲喂蜂王浆,一般前1-2天,蜂王幼虫所食蜂王浆较稀,量也较少,其后,哺育蜂对蜂王幼虫的饲喂量逐渐增多,王台中的蜂王浆储量逐渐增加,到第4日龄末,也就是从蜂王幼虫从卵孵化后的第96小时,王台中的蜂王浆储存量达到最高峰,且质量最好。养蜂人就是利用蜂群培育蜂王时的这一生物学特性来生产蜂王浆的。②据养蜂人介绍,“比如说昨天移虫进取,放进蜂箱,到后天拿出来取浆,蜂王浆72小时是最好的,过了就太老了,没什么营养”。蜂王浆的价格往往是蜂蜜的好几倍,但是生产工序很复杂,“从调虫,刮台,刷台,移虫,补虫,到削台、捡虫、取浆,再循环下去’’,一个生产循环需要三天,而且依靠纯手工操作,工作量很大。鉴于劳动力成本高,又无法使用机械大规模进行生产,欧美等国很少生产蜂王浆,而以产蜜为主。蜂王浆的产值在我国养蜂业中举足轻重,我国蜂王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由于我国养蜂生产中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近些年来个别地区蜂群疾病防治过程中抗生素使用较为混乱。在我国蜂王浆产量稳步上升的同时,一些蜂王浆主产区生产的蜂王浆10-HAD③含量却呈逐年下降趋势。蜂王浆的收购价格也从1992年的130元每公斤,降至近几年的60-80每公斤。要改变蜂王浆的品质,增加其附加值,蜂王浆的优质无公害生产已势在必行。④养蜂人说,“过去蜂种不行,平均单纯只有几十克,做一个月才几公斤,不过价格好啊,最高时卖到230元每公斤;现在都用高产浆王了,单产都一百克以上,一天就能做几公斤,可是价格掉得太凶了,加上现在钱不值钱,①王安、彭文军主编:《生态养蜂》,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第213页。②王安、彭文军主编:《生态养蜂》,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第213页。@10-HAD即lo.羟基.2.癸烯酸,是蜂王浆中的有效成分,其含量多少决定着蜂王浆品质的高低。④王安、彭文军主编:《生态养蜂》,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第213页。5l 仔细算一算还真不如以前效益好。”3.蜂花粉蜂花粉是蜜蜂从粉源植物花朵的雌蕊上采集后携带回蜂巢的花粉细胞,是蜜蜂的主要食物之一。在自然状态下,蜜蜂的生长发育及腺体分泌所需要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几乎全部由花粉提供。我国蜂花粉作为产品生产,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己成为养蜂生产的主要产品之一。在蜜粉充足的时候开展蜂花粉生产,既有利于防止花粉压子,又能在缺粉季节,把采收下来的蜂花粉补饲给蜂群,蜂花粉采收的原理是迫使采集携带花粉团归巢的工蜂,通过一特定大小的小空进入蜂巢时,将其后足花粉筐中的花粉团截留下来,然后进行人工收集处理。①蜂花粉的生产称作“脱粉”,主要在秋季进行,因为这个时间不用摇蜜,也很少做浆,加上天气晴朗干燥,生产下来的花粉也便于晒干后保存。蜂花粉作为保健品受到市场亲睐还是近些年的事,据养蜂人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一公斤花粉才5块钱,而现在最差的也要30元。所以“过去生产花粉是作为蜂群越冬和繁殖的饲料,很少有拿出去卖的”。随着人们对于美容美体的重视,花粉作为天然美颜食品及化妆品原料,在市场上受到热捧,价格也一路飙升。4.蜂胶蜂胶是工蜂从胶源植物的芽苞、幼芽或枝干的愈伤组织上采集的树胶或树脂,并混入了工蜂上颚腺分泌物及蜂蜡等加工而成的胶状天然物质。蜜蜂用蜂胶填塞蜂箱缝隙、孔洞,缩小柴门,磨光巢房壁,加固巢脾等。有时还用蜂胶把被他们蜇死于蜂箱内而无法搬出蜂巢的入侵者的尸体密封起来,以防腐烂。蜂胶主要分布在蜂箱内的框梁、副盖、覆布、框耳、框槽、箱壁、隔王板、巢门等部位。蜂胶是一种黏性固体物质,温度低于15。C时变硬变脆,高于35。C时变软,具有黏性和可塑性。熔点65。C左右,比重为1.127左右。蜂胶的颜色因胶源不同而有所区别,呈黄褐色、棕褐色、灰褐色,有时带有青绿色,少数近于黑色,有光泽。有明显的树脂芳香味,味苦。有明显的辛辣味。在沸水中的溶解度不足5%,大部分的物质溶于乙醇,易渗于丙酮、乙醚、苯和2%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粗蜂胶因其质量不同,成分有所不同。②蜂胶产量极低,一个蜂场一年下来也只能收集几公斤,由于这种稀缺性,除了蜂王浆,就属它价格高。加之,近来医学研究发现蜂胶具有抗癌等多种神奇功效,市场上以蜂胶软胶囊为代表的保健品一路走俏,导致原生蜂胶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也是水涨船高。5.蜂蜡①王安、彭文军主编:《生态养蜂》,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第220页。②王安、彭文军主编:《生态养蜂》,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第226页。52 蜂蜡是工蜂腹部下面四对蜡腺分泌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有酸类、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醇和碳水化合物。此外,还有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芳香物质等。蜂蜡在工农业生产上具有广泛的用途。在化妆品制造业,许多美容用品中都含有蜂醋,如洗浴液、口红、姻脂等;在蜡烛加工业中,以蜂蜡为主要原料可以制造各种类型的蜡烛;在医药工业中,蜂蜡可用于制造牙科铸造蜡、基托蜡、粘蜡、药丸的外壳;在食品工业中可用作食品的涂料、包装和外衣等;在农业及畜牧业上可用作制造果树接木蜡和害虫粘着剂;在养蜂业上可制造巢础、蜡碗。在祖国传统医学看来,蜂蜡,性平,味甘,归脾、胃、大肠经,可解毒,生肌,止痢,止血,定痛。主痈疽发背,溃疡为敛,急心痛,下痢脓血,久泻不止,胎动下血,遗精,带下等,功效显著。因而也是重要的中药材。蜂蜡价格不及蜂胶,但产量较高,且收集和加工过程也较简易。蜂胶和蜂蜡有人会上门收购,做这行的多是河南人,许多养蜂入觉得他们比较精明,甚至近于狡猾,所以每次过秤时都要紧紧盯着,最好是拿自己的秤先称一遍,生怕被他们占了便宜。6.蜂王胎蜂王胎又称蜂子,它是蜜蜂卵孵化到幼虫成蛹之前,大量吸食蜂王浆而发育成的胚胎营养体,是含有高蛋白、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高贵滋补食品,古时为宫廷贡品,对神经衰弱、女性内分泌失调具有极强的食疗作用。中国第一部药典《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味平、微寒无毒补虚赢伤中,久服令人光泽,好颜色不老,轻身益气”。研究发现,蜂王胎含有人体所需的五十多种营养元素,包括极其丰富的蛋白质(冻干时占干物质的40%以上)、16种以上氨基酸、多种维生素、钙、锌、铁、铜、硒、锰、镁等近二十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超氧化物歧化酶、牛磺酸等。蜂王胎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激发细胞活力,调节内分泌:对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益智安神,恢复体质,美容养颜,都有明显的食疗作用。①每次到蜂场,养蜂人在饭桌上都会奉上“浆虫炒鸡蛋”这道独特美味,刚开始看到小虫一样的东西恐怕还不敢吃,可是一旦入口,鲜美无比,且因为含有蜂王浆成分,其营养价值极高,让人爱不释口。7.蜂毒蜂毒是工蜂毒腺和碱腺的分泌物,防卫蜂蜇刺敌体时从螫针排出。18日龄后,工蜂体内的存毒量最多,每只约0.3克。蜂毒是一种淡黄色黏性透明液体,味苦,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性酸,pH值为5.5,比重为1.1313,含水量80%-88%。常温下蜂毒易挥发,失去70%的重量,成为阿拉伯胶样的透明块状。蜂毒易溶于水和酸,不溶于醇,对酸碱和热都相①网络资源:http://baike.baidu.corn/view/393776.htm. 对稳定。在密闭和干燥条件下可保存数年。蜂毒具有抗菌、消炎、镇痛、降血压、抗辐射等作用。蜂毒能抑制20多种细菌。蜂毒中的多肽有抗炎作用,能促进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增加,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神经炎。蜂毒还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口腔疾病和皮肤病等。少数人有严重蜂毒过敏反应,被蜂蜇后会引起休克,治疗不及时会危及生命。①许多人一见蜜蜂就退避三舍,可是养蜂人却习惯了,有时连面罩都不戴,检查蜂群时,蜜蜂出于自卫会叮人,它们也因此付出了性命。养蜂人不管男女老幼,被蜇真是家常便饭的事,少量的蜂毒对身体反而有益,就拿风湿关节病来说吧,本来养蜂人常在野外生活,栉风沐雨,应该最容易得这种病,可事实上却极少发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蜜蜂每天给他们“打预防针”。难怪现在蜂疗也开始大行其道了,看来确实不是空穴来风,而确有其现实依据。笔者在调查中注意到,尽管养蜂可以生产以上多种产品,甚至尚不限于此,但现在实际生产中还是以蜂蜜、蜂王浆为主,其他只是副产品。正如养蜂人自己所言,他们“靠蜂蜜赚钱,靠蜂王浆保本,其他产品也只是带着做”。有些产品虽然也很赚钱,但是由于技术水平所限,生产条件跟不上,不好操作。以蜂王胎为例,尽管其营养价值很高,但是需要冰箱低温保存,而蜂场的帐篷里常常连电都很难用上,别说用电器了,何况冰箱笨重、易损坏,不适合经常搬运。因而每天生产出来的大量蜂王胎,要么炒鸡蛋当菜吃(不过天天吃也会腻),要么拿来泡酒喝,如果用不完,有时就只能拿来喂鸡、喂鸭、喂狗②,或者干脆倒掉。养蜂人感叹,“这么好的东西,白白倒掉实在可惜,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如果当地人识货,敢吃的话,就给他们,做个顺水人情也好啊!”这件事不禁使人联想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际,美国农场主把大量积压的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的情形,但二者的成因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前者是由于技术硬件跟不上,不得己而为之;后者却是资本主义市场自身不可克服的生产相对过剩所致。至于像蜂毒的提取,对于养蜂人来说“实在太高端了”,没有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没有专业设备,小本经营的蜂场“想都不敢想”,所以目前只有一些大型养蜂企业联合体在做,还未能真正在普通养蜂人中推广。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实际生产应用之间的鸿沟在养蜂业中展现得最为真切。十年前生产什么、卖什么,今天基本没变,十年之后还可能依旧,还是那些未经深加工的初级产品,产品的附加值过低,“养蜂人挣得真是血汗钱”,何况,与蜂产品中间商相比,他们还“真的不挣钱”。要说变化的,也就是产能提高了,但售价反而下降了。养蜂人并未从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中受①王安、彭文军主编:《生态养蜂》,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第232页。@倘若他们真能够把资源利用起来发展养殖业,说不定还真能创造出新价值,开拓出另一条致富路。54 惠多少,付出的却是更多的辛劳,他们在经济、社会上的地位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二、养蜂人与市场中国蜂业在世界蜂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蜂产品市场总体来说购销两旺,收购和销售价格有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蜂胶和蜂王浆。从总的趋势看,进入21世纪后的前5年,蜂产品市场价格处于低迷状态,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主要产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价格处于较低水平,如洋槐蜜收购价格为7000-8000元每吨,春季蜂王浆价格为68—82元每公斤,粗蜂胶为400-450元每公斤。2006至2007年上半年,蜂产品市场价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上升,表现为2005年底,洋槐蜜大多数都出库进入市场,2006年开盘价在10000元每吨以上,比2005年同期翻了一番。油菜蜜每吨开盘价达到4800元每吨左右,比上一年同期增长将近1000元。4月份以后,油菜蜜价格一路攀升,每吨调拨价高达8000元左右,荆条蜜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0%以上,全国瓶装蜜价格上升15%一30%。①以上是蜂产品的总体行情。养蜂人进入市场,却很少与消费者直接接触,虽然偶尔也会有零售蜂产品行为,但他们以为“要是靠一两个人买点蜂蜜、王浆,我们连饭都要吃不上了”。言下之意,零售不是产品的主要出路。另一方面,那些进行蜂产品深加工的大型企业也不会直接面对个体养蜂人,毕竟这些分散经营的养蜂场出来的蜂产品在企业眼中只是“小打小闹”,根本不能满足其原料需求,如果挨家挨户去收购,费时费力成本高。计划经济时代,蜂产品由国家外贸部门下属的土特产公司统一收购,再分配给各个生产厂家进行加工。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国家逐渐放开蜂产品经销市场,此时,各种挂着“蜂业公司”招牌的私营中间商就应运而生了。这些公司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一边是从分散的养蜂人手中收购蜂产品,集中后转手给深加工企业,从中赚取差价;一边是从大型制糖厂和蜂具公司批发产品,再以零售形式转手给养蜂人。所以,“他们是两头赚,怎么都不赔”。中间商面对的主要是来自同行的竞争,而不是市场供求的压力,即使有也会尽快以压低或抬高价格的形式转嫁到养蜂户头上。这些老板们往往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熟悉市场行情,而且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上“吃得开”。有些场合,能否做成生意不只是开出的价格高低的问题,人缘好不好也是关键所在。老板们很依赖回头客,所以平时养蜂人来卖蜂产品,总会殷勤地招待饭菜,同他们喝上几杯,路远的还要送上一程,补贴个路费什么的。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因而即使老板们偶尔收购时压价或者“打白条”之类的,养蜂人也不好说什么,毕竟都是生意上的熟人,何况急用钱时也能开口向这些大老板周济一些应急。他们自己说是“相互利①王安、彭文军主编:《生态养蜂》,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第232页。55 用罢了,没有多少真正的人情”,其实从本质上看仍是一种互惠行为(reciprocity)。农民种地,不管粮食、蔬菜出产多少,首先是满足家庭成员的消费需要,如果有富余才会拿到市场上出售,因而“卖”是次要的,“填饱肚子”才是头等大事。与从事种植业的农民相比,养蜂人与市场的联系要紧密得多。不管何时何地,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必定要以市场为导向。蜂产品本身再好,却终归不能作为日常生活的直接消费品,柴米油盐和其他支出都需要现金。要获得收入,养家糊口,就必须听命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invisiblehand)的指挥,按价值规律办事,养蜂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他们对“这些道道”似乎都心照不宣,了如指掌。认识和解读任何当代经济现象,似乎都不可能规避全球化(globalization)、市场化(mal’ketization)浪潮的影响,养蜂业的发展,养蜂人的收益也不约而同地受制于全球经济的波动与震荡,只因为任何产品的价值都已牢牢控制在这个大市场手中。马克思所言的“异化”(alienation)已不可避免,韦伯对于社会“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的悲观也不是杞人忧天。养蜂人作为生产者不可能依靠增加自身的时间或体力上的投入来影响蜂产品的价值(value)与价格(price),“值多少钱”完全是市场说了算。其实,事实还远不止于此。养蜂人对于市场的依附不只是在蜂产品销售方面,在饲料①和生产工具采购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故此,无论是他们的生产原料还是他们产出的产品,它们的价格都挤压着养蜂人的生存空间。虽尚不至于“就像水淹到脖子的一个人,任何的波动都会让他遭到灭顶之灾”,②但可以这样说,市场上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与养蜂从业者的命运休戚相关。显而易见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现如今养蜂人面对的己不仅仅是地方性、区域性的市场,而且是更加广阔的国外、国际市场,随之而来的必将是更大的挑战和更加残酷的竞争。养蜂人与全球经济己牢牢捆绑在一起,目前的养蜂业将走向何方,取决于全球化、市场化和中国农业的走向。第四节半“洋"半“土":养蜂生产技术与劳动组织方式这里的一“洋’’一“土”是有讲究的。相对于中国原有的中蜂,现在养蜂人饲养的意①主要是白砂糖,由甘蔗制成,其市价波动剧烈@托尼:《中国的土地与劳动力》,转引自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程立昱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l页。56 蜂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自然是“洋蜂”,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养蜂无论是从技术还是工具上,较过去都先进,因而也可称其为“洋”;但是“土”的方面依然存在,几十年过去了,就其本质而言,养蜂还是老套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养蜂人一年到头追花逐蜜,效率和收益都没提高多少。“甜蜜事业”还未真正甜蜜起来。一、生产技术养蜂是个技术活,要把蜂养好,在蜂种、管理技术和生产工具方面都得做到位。过去,国内蜂种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而且价格昂贵,提供的蜂王远远不能满足养蜂人的需求。而且,养蜂人对蜜蜂良种的利用也不科学,饲养技术不合理。很多养蜂人采用自繁自育的方式培育蜂王,很少引进优良蜂王,生产上优良蜂种的利用率很低。在引种后常常利用3—5年甚至更长时间,造成种质严重退化,大大降低了养蜂业的收益。与过去相比,蜜蜂的品种也得到改良,针对不同生产需要,培育出高产蜜王、浆王,甚至是蜜、浆双高产蜂王,并大大提高了抗病能力,与以往的产蜜量、产浆量比提升了数十倍之多。每年更换高质量的蜂王,一方面保证了蜂产品的丰收,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减少了蜂群用药的几率,也保证了蜂产品的质量安全。在日常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上,许多养蜂入已摒弃了前辈一成不变的做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与同行相互交流,以先进带后进,把新技术、新经验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中。现在养蜂人使用的各种设备工具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有天壤之别。生产中使用的蜂具、蜂药都是国内以至国际上的最新科研成果。装蜂蜜的桶已由过去笨重、易生锈的铁制桶变成今日轻巧干净的环保塑料桶。装运蜜蜂己不用再花时间雇车,用手机打个电话,物流公司直接派车上l"-J/]艮务。有了高速公路,速度快,晚上出发一早就到,再也不用担心路上误点,造成蜂群闷死的惨剧。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住的帐篷也不再是过去塑料布搭的那般简陋,而是专业的救灾帐篷,结实,抗风,保温,还有窗户。照明已不再是蜡烛、煤油灯,而换成了太阳能电瓶,能用电灯,还能放电视,给手机充电。出行己不再是自行车,而是摩托车、小货车,去哪里都方便,能带货又能带人。手机已经普及,人手一部,联系家人,联系同行,了解信息,都很便利。养蜂人自豪地说,“我们现在这装备就像机动部队,想去哪就去哪,走遍天下都不怕!”二、组织方式我国养蜂绝大部分是以家庭作坊式为主,养殖规模一般较小,是野外流动作业,组织松散,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目前,我国的养蜂技术水平几乎没多大改进,基本靠手工操作,机械装备利用的极少,劳动强度大,国外很多现代化的蜂业养殖及管理体系还未能在 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①随着养蜂科学的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强群取成熟蜜②,达到高效、高产、优质,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如美国现代化蜂场一个养蜂者饲养4000群蜂,年平均收入11万美元。而目前我国养蜂规模普遍较小。通过对全国28个省的388户蜂农的调查发现:2008年每户蜂场平均有2.41名从业人员,蜂场平均规模为99.16群,人均饲养蜂群仅为41.15群,与欧美国家饲养规模相去甚远。③据笔者调查,目前,养蜂入的生产主要是夫妻搭档的模式,核心家庭(nuclearfamily)肩负起生产与再生产的的角色,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夫妻两人养一百多群蜂,里里外外都是自己一把手,什么都做,分工不具体。劳动量大,两个人从早到晚,一时不得闲,收益却极其有限。一户养蜂人告诉笔者,以前也曾带过徒弟,后来徒弟出师自己养了。现在想带徒弟找不到人,年轻人都不愿养蜂,究其缘由,还是养蜂人长年在野外奔波,比较辛苦,生活很枯燥,收入也不稳定,年轻人都不愿从事这个行业,而是喜欢到城市打工,城市生活丰富多彩,收入也比较高。④从成本上看,如果雇人帮忙的话,一个壮劳力每月至少3000块,按六个月生产期算,一年就将近两万块,费用太高,所以宁可自己累一点,要不是万不得已也不会雇人的。何况如果是没有经验的生手,雇来以后光培训就得两三个月时间,没干多久又走人了,费时费力,得不偿失。这样一来,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目前养蜂队伍的主力军大多是改革开放以后开始从事养蜂的,而近10年来新加入养蜂队伍的并不多的缘故了。⑨总而言之,当前转地养蜂业还处在家庭生产阶段,尽管与过去相比,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多改进,现代的成分逐渐增多,但在组织方式上传统的因素保留得还是很多。家庭作坊式的经营特点是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劳动力投入大,生产效率不高,且收入不稳定,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况。在讨论养蜂业生产现状之时,“洋”指涉的是现代性的成分(modernity),是以现代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为标志的一套知识体系;而“土”指代的是传统的成分(tradition),是中国社会所固有的,“土生土长"的一套知识体系。从整体上看,转地养蜂业糅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成分,问题在于,“洋”的只是表面,而本质上却是“土”的,生产技术上去了,①王安、彭文军主编:《生态养蜂》。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第2页。②成熟蜜是指蜜蜂采花蜜后,将其唾腺分泌物装到蜂房中,经过酿造、脱水、使含水量降至20%以下,并使双糖转化为单糖,葡萄糖和果糖的总含量达70%以上,自然成熟的蜂蜜通常需要7天时间,具有真正意义上蜂蜜应具备的营养成分。参见赵之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148页。@赵之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26页。@赵之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140页。58 生产工具革新了,产量也翻番了,可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人,却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养蜂人的思想和行为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而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这也是我国养蜂业实现产业化、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问题。传统的知识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验知识,是历史的积淀,而现代的知识更多的是来自于他者的一种“采借”。笔者无意将“现代”标榜为“先进的”(advanced),而将“传统”贬低为“落后的”(backward),只是以为,在当今这个“适者生存”的时代,养蜂人在坚守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应当转变观念,不断学习,以积极的心态借鉴其他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我所用,才能够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不断提高自身的福祉(welfare)。59 第四章养蜂生计的关键词前文曾论及养蜂生计独特的运作方式,这就意味着养蜂人必然要面对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其中既有同行,又有养蜂地的居民,在处理好内部事务的同时,如何“左右逢源”,随机应变,协调好各方关系,实在也是一门大学问。第一节直面“他者":如何应对当地人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人情风土千差万别,对于养蜂群体,所到之处接触到的都是有别于自身文化的“异文化”,而文化的承载者正是这些“当地人”,如何与他们打交道,养蜂人自有一套自己的策略。一、吾谁与归?如前文所述,养蜂人每次搬到一个新场地之前有个“看场”的过程。看准新蜂场的位置后,就会同“东家”(地盘的主人)联系,一般是带礼物上门拜会,说明来此养蜂的意向,力求征得主人的同意与支持。抵达蜂场,安排好一切后,要尽快宴请“东家”,拉近关系。所谓的“宴席”也不一定是什么大餐,买肉买菜,当然少不了几瓶好酒,女主人做上一桌家常菜,倒也丰盛。席问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说些客气话,双方就算从认识到熟识了。中国式饭局的功能便在此显现,通过吃菜喝酒,却能办事,酒成为发展人情的催化剂。其中的奥妙是西方文化中的人们所不易揣测的。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赠礼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惠行为,还代表着一种礼法与规则。初识之后,在必要时刻,还要给东家“上礼”。好钢用在刀刃上,送礼也要抓住时机。这些“关键时刻”有三种,一是逢年过节,中国各地的主要节日还是共同的,节日里互相走动,带些礼品,也在情理之中;二是遇上“东家”家中有婚丧嫁娶之类的大事小情,趁机拜访并聊表心意,也是拉近关系的一种手段;三是碰上养蜂人对“东家”有事相求,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此时,礼物就成了“敲门60 砖”,“要不怎么好意思开口呢”。礼物的种类也是不一而足,一是普通的礼物,如烟酒、补品、糕点等;二是根据当地习俗特定节庆或仪式上的礼品;三是蜂产品,蜂蜜、蜂王浆等;四是现金,如喝喜酒时送的“红包”,过年时给“东家”孩子的压岁钱等。其他礼物自然免不了金钱上的破费,而对于蜂产品,养蜂人不太在意,因为“都是自己家有的,不是买的不算钱”。来而不往非礼也,生活在同一文化中的人们会不约而同地遵守这些规则。只要是通人情的“东家”通常也会适时以饭局或礼物的形式回馈养蜂人。饭局和赠礼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这样你来我往,久而久之,双方便被一条人情纽带紧紧拴在一起了,并不断得以维系和强化。养蜂人“拉拢"东家是一种策略性行为,因为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要在陌生地站住脚,获取资源,最紧要的就是找到一个“土著”做靠山,对于这一点他们是谙熟于心的。至于他们与其他当地居民的关系,都要通过“东家“这个桥梁去处理。“东家”之于养蜂人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场地、用水、用电之类的直接便利,而且作为“中间人”帮助处理养蜂人与当地其他人之问的诸多事宜,包括矛盾与纠纷,从而起到维护养蜂人安全和利益的作用。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而在这种文化中,感情是可以借助这种互惠行为培养的。人际关系从陌生到熟识的过程中涌动着礼物流动的暗流。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外养蜂,通常是要靠“东家’’的,但是如果出现“东家”靠不住或是没有“东家”这两种情况,就得另当别论了。前者往往是因为事情太大而“东家’’能力有限“拿不住”;后者多是由于养蜂人蜂场所占的是村庄的公共用地,没有具体的归属者。遇到以上两种情况,养蜂人必须求助于村庄精英。所谓村庄精英,就是在村中掌握优势资源的那些人,因为掌握优势资源,而在村务决定和村庄生活中,具有较一般村民大的影响力。①如生产队长、大队书记②、会计等,养蜂人都必须搞好关系,因为任何事情只要得到这些“权威”的允许,其他村民即使有异议也不会公然向养蜂人“找茬”。一旦养蜂人与村民发生矛盾,这些精英也会出来调节,息事宁人。比如最常见的就是因蜜蜂蜇人引起的争执。据一位报道人回忆:有一年在蒙城采芝麻(花),附近村子的一个老太太放羊路过蜂场时,羊群把蜂箱撞翻,蜜蜂都跑出来叮羊,几只羊被叮死了。老太太急了,为了救羊就使劲扑打蜜蜂,结果羊没救成,自己也被叮成了包子。我们赶紧找车送她去医院急救。在医院输了几天水才出来。因为这事,老太太的家人到蜂场闹事,不依不饶,不光要钱还赶我们走。还好,我们跟他们队长很熟,平时来往也多,就请他出面调解。经过调解,我们赔了人家医药费和几只羊钱,才算完事。事后,为表示感谢,我们还给队长送了两条好烟、禹瓶好酒。也算破财消灾吧,至少蜂场是保住了。①贺雪峰:《新乡土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9页。②这些称谓存在于人民公社时期,但许多地方农村至今仍沿用旧称,故在此保留。6l 二、你来我往人与人的交流方式有很多,其中以语言的沟通最为基本.自从人类发明了语言,文化才得以传播。①江山养蜂人平素在蜂场说的都是家乡方言一江山话②,不过出门在外,要与来自大江南北的人打交道,说好普通话是必备的沟通技能,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说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因而与没出过门的江山本地人相比,大多数养蜂人普通话说得都不错,由于儿童具备较强的模仿能力,有语言学习的优势,养蜂人的孩子说的会更好。学习普通话,最好的老师就是广播,尤其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听广播成为许多养蜂人的习惯,一不耽误工作,二可熟悉语言,三可了解天气、新闻等日常信息,可谓一举多得。不像电视等家电,广播携带方便,只需换电池而不必接照明用电,适合这种走走停停的生活。对于养蜂人来说,选择广播尽管无奈倒也很实用。语言会说还要会用,语言的沟通是一门艺术,外出养蜂,也只有那些擅长与人沟通,“会说话”的人才能“吃得开”,沟通顺畅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在出现问题时,也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养蜂人走南闯北,遭遇的可能是与家乡文化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个人是群体中的个体,是文化的承载者,是文化接触的实际参与者。文化的涵化最直接地体现在个人身上。⑨如果每年都来某个地方或者在此地停留时间较长,养蜂人就会与当地居民频繁接触,“入乡随俗"是养蜂人最好的选择,当地方言从陌生到熟悉乃至会说,学做当地的饭菜,过当地的节日,都能使自己逐渐融入当地文化,最典型的例子是,江山人以大米为主食,而早年物资流通不畅,北方某些地区买不到大米,养蜂人也就学当地人做各种面食,“开始受不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后来就离不开面食了”。当地人也从养蜂人哪里学到了不少新知识,最有趣的就是关于粽子的做法。全国各地都有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北方甚至南方大部分地区的粽子都是三角形的,芦苇叶包糯米,里面有的放大枣、放豆沙,有的什么也不放,吃的时候或凉或热都行,蘸着白糖吃。江山入的粽子则不同,粽叶是一种南方特有的植物的叶子,类似于芭蕉叶,捆粽子的是棕榈树的叶片,最大的不同是粽子是四四方方的,里面糯米拌过油盐,馅是肉和菜混合成的,这样的咸肉棕煮出来香气扑鼻,当地人从没见过,一吃就爱上了,都主动向养蜂人学着做,慢慢地这种粽子在村子里也流行起来。粽子从“甜”到“咸”的过程,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还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不同文化相接触,文化的传播一般是相互的,双向进行的,他们有选择地互相采纳对方的文化特质。④世界上各种文化千百年来只是经由这种互动过程,才形成了今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新格①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7页。②属于吴语的一支,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③黄淑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35页。④黄淑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15页。62 局。第二节“内"与“外";矛盾与争端的应对在外养蜂,四处迁移,日常接触的都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文化和陌生的人。诸多的不同就容易导致彼此误会、矛盾甚至冲突的发生。最常见的矛盾出现在养蜂人与同行之间及养蜂人与蜂场所在地居民之间。一、同行之间古语有“同行是冤家”的说法,诚然,养蜂人追求各自的利益,而在一定场域(field)内的资源有限,若干主体之间就免不了相互竞争,抢占有限的资源。考虑到蜜蜂的生物学特性,蜂群有各自的采集范围,两个蜂场之间的直线距离一般不能低于一公里,否则,采集范围重叠,会对蜂场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同一蜜源范围内的蜜蜂过多,“僧多粥少”,会导致采蜜、采粉量的减少,从而降低蜂产品产量;另一方面,与其他蜂场靠的过近容易发生盗蜂和蜂病的相互传染,产生间接的危害。每到开花期,如果当地蜜源好,各地的养蜂人就蜂拥而至,抢占优势地盘,按行规是先到先得,不可“后来者居上”,侵入他人“领地”。不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总有少数人不守规矩,胆敢“以身试法”。江山人养蜂人之间除非是不知情,一般很少发生这种情况,因为是同乡,还要顾及情面。而发生在江山籍养蜂人与非江山籍养蜂人之间的矛盾较多,遇到这种情形,处理方法是“先礼后兵”,江山养蜂人约上几个同行老乡,前往对方蜂场,一般说明情况,经过协商,对方就会择日搬走;但有时碰到难缠的“钉子户”就必须找中间人“调停”,甚至找当地派出所解决,这样就会有额外的人情开销,还容易得罪人,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养蜂人不愿这样做。最令他们头痛不己的是来自本地养蜂人的竞争。少数本地人仗势欺人,无视行规,与先来的养蜂人明争暗斗。为了抢地盘,这些人常常勾结地痞流氓上门寻衅滋事,甚至棍棒相加,大打出手,毁坏蜂场,因此导致养蜂人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事件每年不在少数。“最怕他们暗地里下黑手,像偷蜂,下毒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遇到此种极端情况,附近有养蜂的同乡就好了,他们是危难时最好的依靠,帮着报案,协助处理,必要时还会在经济上“拉一把’’,对于养蜂人而言“就是雪中送炭”。“要是身边没有同乡,事情就不好弄,自己孤立无援,即使告到法院也很难打赢官司,而且开销也承受不了”。63 二、与当地居民如前文所述,在搬到新场之前,养蜂人会与“东家”联系好,征得同意后才会搬进新场。“只要东家没意见,别人也不会说三道四了”。由于靠近居民点,最常发生的事情是蜜蜂蜇人。外行人不懂得蜜蜂习性,随意扑打,就容易被蜇到。“大人还好,最要命的就是老人和孩子,他们抵抗力弱,一蜇就容易肿,就得去医院打针”。要是无大碍,“出点医药费,再上门看看,送点蜂蜜、水果就行了,出门在外,人家也能理解”。倘若碰上不依不饶的主,就只能多出钱,息事宁人了,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咱是外乡人,认倒霉呗,没办法,有苦水也得往肚子里咽啊!”群体的范围是情景化的,可大可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的实际需要。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对于养蜂人,更确切的说法是“靠老乡”,尤其是同行中的老乡。基于地缘纽带的乡音乡情是江山养蜂人相互认同的标志。相对而言,江山养蜂人之间走动的比较频繁,有个大事小情,相互帮忙也比较多,而与其他地区来的同行之间关系则弱得多,地缘联系强于业缘联系。江山人“抱团”不光是出于出门在外,“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情节,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江山人就像江郎山的‘三爿石’①,近看是三块,远看就是一块”。这个隐喻是指江山人的性格有“在家好斗,出门团结”的特点,是个“分’’与“合”的辩证关系。这种情景化的认同也有其现实基础,江山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为从有限的资源中“分得一杯羹”,当地人自然要“争”;而外出养蜂情形就不同了,人人都要保障自身安全,获取经济收益,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江山养蜂人都倾向于联合而不是分裂,而此时,“老乡”和“同行”则成为维系这种联合的天然纽带。三、养蜂协会谈到中国养蜂业,研究者关注最多的就是养蜂业的现代化,而行业组织的发展则是养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养蜂协会作为民间组织,其实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有,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江山人养蜂一般是以一个公社(乡、镇)为单位集体出去的,不管是运输还是安排场地都必须一致行动,因此需要有人从中进行组织协调。于是养蜂人中一些威望较高的人士就被众人推举出来主持事务,这些民间领袖自发组成了最初的养蜂协会,管理和协调集体内部的养蜂活动。养蜂协会不仅管生产,在调解内外矛盾,维护养蜂人权益方面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一位曾经的养蜂协会头目向笔者讲述了他最难忘的“六安事件”:1982年,我们协会下属蜂场的一个养蜂人在上街买菜途中,路遇车祸不幸被撞死,当时双方对事故责任发生争议,由我们协会出面,代表受害人与交警、肇事者协商赔偿及善后事宜,经过将近①参见网络资源hRp:llvm"w.baike.coIIl/wiki脱E40,。一0,。,0,。。,0,oo。0,。。0,。,0煳n弛364 一个月的努力,事件才得到妥善解决。死者的遗体也在当地火化,后由家属带骨灰回江山安葬。由于养蜂协会的对生产增收以及保护蜂农的贡献,不久便得到官方的认可,成为正式的民间组织。可惜好景不长,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各种养蜂协会纷纷解散,即使存在也是有名无实,不起任何作用。究其根源,主要是原有的养蜂协会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松动,外出养蜂作为农村副业得到政策上的鼓励,个体养蜂户越来越多,加上技术的进步,每个养蜂户的蜂群数量已从过去的20-30群发展到50群以上,原来需要与别人拼车运输的需求己不存在,而且自己单独转地比较自由,可以灵活选择转地时间和路线。在这种形式下,脱离集体,开始“单干”的养蜂人日渐增多,养蜂协会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逐渐瓦解。中国养蜂业要实现现代化,就要培植像养蜂协会这样的行业组织,但是目前却是困难重重。过去集体蜂场,都是同乡、亲戚在一起养蜂,成员之间合作的热情也高。随着养蜂人开始“单干”后,各走各的路,自负盈亏,与其他养蜂人己不再有利益关系,相互联系也少了许多,加之市场经济的渗透使得养蜂人的观念趋于理性计算,“只管把自己的蜂养好”,关注更多的是“对自己有没有用"而非其他,作为养蜂群体成员的共同意识逐渐淡薄。人际关系的理性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养蜂人的原子化,养蜂群体已变成了一盘散沙。养蜂人之间传统的社会关系业已解体,而现代的社会关系尚未建立起来,而且缺乏建立的社会基础。这是我们在探索养蜂业发展之路时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第三节“传"、“帮"、“带":师徒关系那些事江山人出去养蜂的人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小学、初中毕业者居多,高中学历的屈指可数。当然过去也没有这方面正式的培训班,即使是今天也很少见。年轻人出去养蜂都得先拜师学艺,通过亲戚熟人,找到附近在外有经验的养蜂人家,逢年过节赶上老养蜂人从蜂场回来,就带上礼品由家长陪着,去登门拜访。老养蜂人见到年轻人会通过交谈的形式进行“考试”,主要是看看会不会说话、做事是否认真、能否吃得起苦等一些养蜂人必备的素质。如果没有问题,改日老养蜂人会回访年轻人家,了解家境,期间家人杀鸡宰鹅,酒宴款待老养蜂人。席间徒弟向师傅敬酒三杯、叩头三次就是拜师仪式,师徒关系也正式确立了。很多时候并没有繁琐的仪式礼节,因为师傅就是同村人或者亲戚,也就是象征性地送65 点东西,一起吃顿饭罢了。一般拜师后徒弟很快就跟着师傅到蜂场加入生产了。刚开始只是帮忙干干体力活,挑水,化糖(为蜜蜂准备饲料),甚至是买菜做饭之类看起来很不起眼的琐事,却是训练养蜂入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其余时间就是跟在师傅后面,学习技术是从“看”开始的,可以观察师傅在养蜂生产各个环节是如何操作的。比如,师傅检查蜂箱内部情况时,徒弟可以在一旁看,师傅就会介绍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耳濡目染,久而久之自然会印象深刻。时间长了,师傅会让徒弟帮着打打下手,约莫半年之后,新徒弟就能够在师傅指点下按部就班地操作了。当然这只是养蜂生产中的一个细节,要把师傅的本事全部学到手谈何容易,勤学好问,头脑灵活的自然学得就快些。学徒过程中考验的不仅是智力和体力,也是对精神上毅力和耐力的锻炼,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养蜂生产往往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劳动,不免枯燥,且没有节假日,只要蜜蜂在忙碌,养蜂人就不能闲着;此外,出于生产需要,蜂场一般都设在无人或少有人居住的野地里,很是偏僻,即使偶有闲暇也难得出去逛逛,找个外人聊聊天也难。要是在深山老林放蜂,很可能十天半个月见不着一个人影。学徒期按惯例是三年,期间徒弟跟着师傅学习养蜂生产技术和养蜂生活的必备技能,并分担力所能及的日常劳动,但没有工资。师傅的责任是精心传授技能和经验,指导和督促徒弟的学习,并提供食宿。三年期满时,师傅会从蜂群中选出10箱好的蜜蜂送给徒弟作为养蜂的蜂种。这种所有权的转让标志着徒弟可以另起炉灶,独立经营了。这时,他可以另寻他处,搬离师傅的场地,或者选择留下,暂时不搬。要说明的是,搬走的刚开始不会走的太远(通常几公里外),以便遇到问题时及时向师傅求教,转地时一起拼车;不搬的则以经营自己的蜂群为主,师傅忙不过来会过去帮忙,师傅也会继续给徒弟指导,只是徒弟要另起炉灶,食宿自理,自负盈亏了。另外,每逢年节,出师后的徒弟无论远近都要拜访师傅,送上礼物。学徒有Jl孵lJ出师的,也有半途而废跑回家的,有的徒弟在蜂场几个月就待不住了。这其中的缘由,很大程度是徒弟无法适应养蜂人的生活,吃不了苦;但师徒关系紧张也是“罪魁祸首”。导致师徒矛盾、不和既有双方性格、为人处世方式上的原因,也涉及到这一师承传统本身的弊病。在调查中,一些有过学徒经历的养蜂人“吐槽”道:学徒最难的,做徒弟简直就是当奴仆,什么都得做,没有工资不说,碰上抠门的师傅,连个零花钱都不给。说是三年出师,其实要是师傅正经教你一年都够了,大部分时间都给师傅白干活了,技术学到学不到还得两说,碰上好师傅还行,不好的就受罪了。要是自家亲戚也只能忍着。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师承关系在江山养蜂人中极为普遍,而且很多人的师傅都是自己的熟人,兄弟、叔侄、甥舅、连襟、同村等关系居多。这种经由亲缘、姻缘或地缘关系发展 而来的业缘关系,是多种社会关系网络的重叠。弥漫着中国传统社会浓郁的乡土气息。67 第五章养蜂人的文化调适如前文所述,蜜源是蜜蜂赖以生存的基础,养蜂全靠花当家。养蜂人的一切行动都必须随花期和季节的变化而调整。养蜂生计不仅要求他们带着蜂群频频地四处迁移,过着游牧一般的生活,还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必要的文化调适,而这种反应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可视作一种生计策略,是人类文化所独有的。第一节男女有别?:养蜂人的性别角色正所谓“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格局中的男女之别集中体现在劳动分工上,连妻子都成为“内人”“内助”。而在养蜂生计中,此种性别的分野并不显著,有时反而很模糊,甚至看似“有违常理”。生产中有些精细活要求手法娴熟,比较适合女人来做,如移虫,而有些则需要较大的体力付出,如转场时的装车、卸车,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不存在严格的性别分工,而是根据个人擅长和具体情境来决定由谁来做的。生活中还能看到一些传统分工上性别差异的遗迹,如通常女人负责洗衣、做饭、刷锅洗碗:男人则负责担水、修理帐篷、外出买菜等,但也未必如此,LI:女I#I-出出售蜂产品,应该是男人负责,但往往会让女人同去,原因就是在蜂产品收购商那里,女人更擅长讨价还价,男人的角色只是“保镖”和“计算器”。事实上,女人做的事情要比男人多,男人则显得懒得多。一大早,常常是女人先起来检查蜂群开始一天的生产。女人忙碌好一阵回来做好早饭,男人才被叫起来。吃晚早饭,男人的工作才正式开始,而女人也要陪着一起做。男人午饭后总有美美的一个午觉,而女人则抓紧时间继续生产或是洗衣服。男人有时会找借口出去溜达或到同行家串门,而女人则必须留下了看蜂场,继续忙碌。可见,养蜂生计中,男女性别分工并不清晰,而且女人往往成为生产生活中的主力,难怪许多养蜂人感叹“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养蜂没女人不行,光棍的日子没法过”。这 样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当下养蜂都是以夫妻搭档模式为主了,如果没有女性的配合,不仅仅是没人帮忙洗衣服做饭带来的诸多不便,更要紧的是蜂场的管理就会一片混乱,正常的生产作业也很难进行下去,少了女人还真的不行。由此观之,文化和传统只能影响人们的生计策略,而特定生计的安排却能改变原有的文化和传统。没有一种模式或规则是既定、亘古不变的,变与不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中人们根据需要所作出的选择。纵观人类社会,“性别”是对于男女两性生物性差异的文化建构。性别角色是某一文化所指定给男性或女性的活动。性别分层描绘了两性之间权利与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通常,当家内与公共领域的区分不是十分严格时,性别地位也会更趋于平等。而当家内与公共领域泾渭分明时①,公共领域的活动将享有更高的声誉。这就能够导致性别分层的形成,因为男人更可能活跃在公共领域而女人常被限制在家内。若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看,男性的活动显得更具“公共性”,而女性的劳动局限于家内,没有多少价值。在父权制体制下,这一两性分野被强化到了极致,女性承担着生产和再生产的双重重担,而其社会地位却极端低下。在此种文化环境下,生活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②而“家内一公共的对立”在养蜂生计中很弱,故此其性别分层并不显著,这与长期依赖种植农业的传统中国乡土社会迥然不同。女性在养蜂生计中持续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在养蜂生计下,女性可以暂时摆脱婆媳关系的紧张,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许多女人把握起“财政大权’’,当起了家,男人反而成了“妻管严”。可见,性别角色与分层反映的不仅是某种适应策略,还有具体的文化特质。第二节家长里短:家庭问题与应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以共同的住处、经济合作和繁衍后代为其特征。③因而围绕家庭的结婚、养育子女以及赡养老人成为每个成员难以逃避的责任。养蜂人也不例外。一、婚配问题人们常常会将男女之间的爱情与婚姻,婚姻与生殖及家庭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在大多数社会,婚姻通常是指一男一女经由爱情到两性结合而建立家庭并生育子女的整个历程,①强烈的家庭与外部世晃的区分称为“家内一公共二元对立”或者“私人一公共对比”。外部世界可以包括政治、贸易、战争或工作。②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7页。@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5页。69 有其生物性的基础,却发挥着更多的社会性的作用与功能。生殖是婚姻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婚姻的意义已超越了生殖本身。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为祖宗延续香火成为了每个家族成员(尤其是男性)不可推卸的责任,加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舆论压力,经由结婚而建立家庭并生育子嗣便成为社会成员生命某一特定阶段最为紧迫的“任务”。江山农村传统上对婚嫁仪式看得很重,民间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纸八字,三爿茶叶定终身”的说法。婚嫁程序大致为:(1)托媒提亲,由媒人将女方“八字”送交男方,如男女年庚八字无“冲克”,男方即以少量金钱给女方,称为“压八字”;(2)送聘送日子,男方择吉日将婚期写在大红帖上,连同聘金送至女方,女方回帖时,附绣花套一对、丝织裤带一双、万年青两株;(3)嫁娶成亲,需三天时间,第一天男方派人至女方搬运嫁妆,晚宴称“大会酒”,第二天用花轿迎亲,新娘上轿前,母亲有“哭女”之俗,花轿进新郎家,停放于天井团匾米筛上,意为新娘是经过筛选的贤淑之女,接着新郎、新娘并立于中堂红毯上,行拜堂礼,然后入新房,晚宴称“归间酒”,当晚盛行“闹新房”,次日,新婚夫妇向族内长辈及亲友行见面礼,午宴请媒人,称“谢媒酒”;(4)回门,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拜见岳父母,称“三日回门”,回门须当天赶回。①养蜂是个苦差事,常年漂泊在外,居无定所,男人还可以承受,但一般女人吃不了这种苦。所以农村的姑娘一般都不愿嫁给养蜂郎。农村青年十几岁出来闯荡,年近三十,却还是光棍一条,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在家乡娶到媳妇的几率很小,一是很多女方觉得养蜂太辛苦,不肯过这种飘摇不定的日子:二是相对而言,婚礼是一件最容易大操大办的人生仪式②,在江山本地娶媳妇成本高③,许多养蜂男青年积蓄有限,承受不起;三是养蜂人常年在外,最多是逢年过节才回家住几天,与家乡女青年接触的机会太少。因此,婚配问题成为养蜂青年必须面对的最大难题。主要有以下两种应对措施:(一)亲上加亲多年以来这是应对养蜂人婚配问题最理想的解决办法。一般是当养蜂人春节回家乡期间,经媒人介绍,与母方远房亲戚家的姑娘相亲。如果双方家长认可,本人又没有太大异议,就可择吉日订婚。订婚那天,要宴请媒人、亲戚长辈、街坊邻里,意为征得众人对新人婚姻的认可。席间,新人须向宾朋敬酒,而客人尤其长辈须送上红包以示祝福。订婚仪式当地称为“押贴”,相互交换信物,标志着男女双方己同意婚约,但婚礼常常不能立即举行。由于开春后养蜂人必须马上投入繁忙的生产活动,而准备婚礼需较长时日,订婚后,①江山市志编纂委员会:《江山市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54页。②人生仪式包括出生、成年、结婚、死亡等。③主要是新建住房、聘礼以及置办婚宴的开支。70 新人往往直奔蜂场,开始新一年的忙碌。正式的婚礼常常在下一个春节期间举办,而那时可能他们的孩子已经出生了。这种近似“速配”的婚姻形式在养蜂人中十分普遍,他们风趣地说是“为了革命需要,先结婚,后恋爱”。尽管有点“闪婚"的意思,但婚后出现问题的几率并不高。原因很简单,一则夫妻有着地缘和血缘联系,共享价值观念和习俗,二则迫于来自家长和亲族的压力,他们必须努力学会彼此包容,将婚姻中的矛盾最小化。对于养蜂入而言,婚姻可以与爱情无关,结婚是出于生活需要,而感情可以“慢慢培养”,两者地位不同,前者是“主菜”,后者充其量只是“配料”。(二)外省媳妇不是所有养蜂郎都能幸运地在家乡找到结婚对象,不过办法还是有的。比如,他们可能每年都去某地放蜂,与当地村子里的人时有往来,如果是单身,本人又机灵一点,就很可能与当地姑娘交往,最后促成婚姻。江山养蜂人娶回外地媳妇的例子数见不鲜,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更可能成功。据一位报道人说:江山本地老婆不好讨(娶),那时好多光棍出去养蜂是想发财,但最直接目的是要从外地讨个老婆回来。江西、安徽、湖北、四川那些穷一点的地方,一些小学毕业的农村姑娘看见养蜂人收入都不错。都愿意跟他们走的。④此种跨省婚姻是互惠性的。对于女方而言,家中子女多,生活贫困,急需用钱(如供男孩上学),把女儿嫁给浙江养蜂人一来可以得到一笔不少的彩礼收入②,二来觉得浙江比家里强,以后女儿能过好日子,姑娘本人也愿意,毕竟“生活比家里好,还能出去见世面”;对养蜂人而言,一是娶外省媳妇,没有房子、车子、存款之类的苛刻要求,礼金也少,付出的代价相对较低,二是这些媳妇大多穷人家庭出身,吃苦耐劳,是养蜂生产中的好帮手。当然这种婚姻也给夫妻今后的生活带来许多问题。男女双方从认识到结婚时间不长,短的只有一两个月,缺乏感情基础和性格磨合,导致结婚后摩擦不断。更主要的是双方忽视了家庭背景和地方文化上差异,如果无法成功经历磨合期的考验,很可能招致婚姻的破裂。这种“跨省婚姻”失败的例子也很多,许多养蜂人被外省媳妇卷走多年的积蓄,落得人财两空;运气好一点的,媳妇留下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跑回娘家或者出去打工,就再也不回来了。@今天的情况也印证了这种说法,很多贵州、l!!lJJl、湖北、广西、湖南一些地方来江山一带的女青年都选择在本地找对象,结婚生子。②过去几千元,现在一般一万元以上。7l 二、子女抚育问题关于流动人口的相关研究都涉及了对其子女的抚养和教育问题的探讨,那么对于养蜂人而言又面临怎样的现实昵?已婚的养蜂人,一般是夫妻二人同时在外养蜂,一年中很少在家乡。妻子怀孕后一般都会选择回娘家,这样能得到父母更好的照顾,等孩子降生,满月之后,才会带孩子回蜂场,在上学之前的几年,孩子都随父母一起过着养蜂生活。到了六七岁,孩子该上学了,就把孩子送回家,由家中老人负责饮食起居,养蜂人会定期给老人寄钱,支付日常的开销。等上了初中,孩子住校了,就能自立了。父母会按月给孩子寄来生活费,平时一般是打打电话,关心一下学习和身体健康情况。每逢暑假,也会把孩子接到蜂场小住一段时间。让孩子参加生产劳动,体验父母工作的艰辛,才能让孩子懂得钱的来之不易,激发他们在学校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也算是一种德育吧。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模式。倘若家里没有老人,情况就不同了。“走到哪儿,生到哪儿”,妻子分娩、坐月子都是在当地医院。过去,条件不好,有些养蜂人的孩子甚至就是在蜂场的帐篷里由当地接生婆接生的。所以养蜂人的子女出生地都有所不同,老大可能是“江西人”,老二可能是“安徽人”,最小的可能是“河北人”,听起来很有趣。这里面确实能找到“超生游击队”的翻版,在“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孩也是传后人”的观念深入人心之前,“超生’’在养蜂群体中很普遍。报道人说:生一个的人家不多,正常是两个,三个或更多的也不在少数,在外面跑,有时候去医院检查不容易,发现时孩子已经好几个月了,就生下来吧。毕竟是超生,以后回去罚肯定是要罚的,几万块吧,不交也不行的,孩子上不了户口没法上学。所以以往“黑户”的情况也很普遍。这些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跟着蜂群到处搬迁。他们走到哪里就跟当地的孩子嬉戏,学说当地话,吃当地的饭,接受各种地方文化的熏陶。这一生活经历练就了他们对陌生社会环境的较强适应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当孩子渐渐长大,养蜂人高兴的是孩子可以自理了,而且生产上还能帮更大的忙,不过上学却成了最棘手的问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家乡江山自古以耕读传家的传统影响着这些家长。尽管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养蜂人这个道理还是明白的。一位养蜂人说:自己当年没上过什么学校,只能学点手艺出来养蜂,孩子虽然现在能帮忙,可是养蜂毕竟苦,为了他们将来有出息,过得好,无论如何也得念书啊。只要能念上去,不管多少钱,砸锅卖铁也要供的,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省也不能省教育。朴实的话语,却暗含着“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天下父母心。养蜂人千方百计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当地学校读书,可是学校也不是说进就能进的,没有当地人介绍也不行,72 送礼,找人,托关系就不可避免。学校接不接受,还要看孩子聪明不聪明,成绩好的才容易进去,因为谁也不想“外来人”拖了自己的后腿。地方上即使是课堂上教师也是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所以孩子在家里说家乡的江山方言,到学校就只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语言的差异,一下子就把人归入了“外乡人”的类别,因此招致当地孩子的欺侮也是常有的事。努力学好当地方言成为“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融入”,取得群体的认同。因为养蜂生产需要经常搬迁,转学便成了“家常菜”,有时一年几次,多的一学期就两三次,奔波辗转,适应,再适应,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都是极大的身心考验。更要命的是,有时蜂场所在地周围没有学校,上学根本不可能,孩子只能选择自学成才,“自己还记得几个字和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帮着辅导辅导,等到有学校的地方再接着念吧”。孩子的小学就是在这样转学、休学中,断断续续读完的。初中就不能再这样读了。初中就送回江山老家寄宿学校读,那里教育质量比外地农村也会好一点,稳定的生活才能安心学习。而且户口在家里,以后念高中,考大学也方便。如果再到处转学,连个学籍档案都没有,以后升学都成问题。‘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儿时耳濡目染艰苦的养蜂生活,磨砺了他们的顽强的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格,使他们比同龄人更懂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有责任感,能为父母分忧,早日挑起家庭的重担。尽管深受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学业表现方面,反而比其他家庭的孩子出众。在此,父母的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式的教育功不可没。和众多父母一样,养蜂人将自己当初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为了孩子,他们愿意倾其所有,对于这一点,他们的态度是毅然决然的。在子女教育方面,养蜂家庭的许多经验还真值得现如今那些溺爱孩子的家长好好借鉴。随着时代的进步,养蜂人的生育观也趋于理性,“不要数量要质量”己得到普遍认同。现在养蜂家庭,生一个的居多,两个的都少,即使第一胎是女孩,有二胎指标,很多人家也不生。在访谈过程中,一位报道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现在消费这么高,养个孩子太花钱。再说,一个培养好了顶两个,不管男女,教育好了都能成人才。要是再生,孩子一多上不起学,也照顾不好,将来他们长大了要怪我们做父母的没本事了。一席话,道出了养蜂人的心声,也生动地反映出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农民的生育观念己经彻底转变,“只生一个好”不是上面的政策宣传而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①三、老人赡养问题江山人素有“敬老、爱老、养老"的美德,干百年来孝子频出。家庭养老是乡村历来①贺雪峰:《新乡土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l页。73 的传统模式。民间“多子多幅”的说法在这里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大家庭中老人赡养往往实行“轮伙头”制,“伙头”即“灶头”,顾名思义,就是轮流吃各家的饭,子女分家后,健在的父母一年中就到子女家,由所有子女轮流提供食宿,此处体现了地方宗族文化的“遗存”。老人也根据身体健康状况,帮助子女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看家,带孩子、做饭、打扫卫生等。老人能够感受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万一有病也能及时得到照料。这样的安排无论对老人还是对子女都是有利的。这种家庭养老模式不是纯粹的“反哺模式”,因为子女也从老人的劳动中受益,尽管双方的付出不可能均等。常言道,“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而对于养蜂人而言,他们迫于生计,长年在外奔波,不能在父母膝下尽孝,所以只能请家中的兄弟姐妹代劳,通常的做法是按月寄钱,作为老人的生活费。每次回家,养蜂人都要买上大包小包的礼物,带着自己生产的蜂蜜、蜂王浆,老人一份,兄弟姐妹各一份。同时,在做家产分割时,养蜂人出于未尽义务的歉疚,对兄弟也要做出让步,这既是惯例,也有道义上的考虑。遇到老人做寿、住院或过世这样的大事,养蜂人不论蜂场有多忙,也必须停下生产,放弃挣钱,回家乡处理事务。即便不是“百善孝为先”的鞭策,街坊四邻的舆论压力也会使他们别无选择。传统乡土社会中,“脸面”的价值往往胜过金钱。第三节还乡者的际遇;养蜂人地位与角色的转换外出养蜂,谁不希望以此发家致富,飞黄腾达,从此光耀门楣,出人头地?中国农民无论是经商还是创业,除了期望改变自身命运、改善生活之外,最在乎的莫过于“面子’’了。在强大的村庄舆论之下,成功与失败,关乎的不光是个人的脸面,还有上至祖宗、大至家族的声誉。但养蜂历来是个“靠天吃饭”的高风险行当,是“挣"还是“赔”不是人说了算的,而纯粹“看运气”。同是养蜂,成功者与失败者回到家乡的遭遇却迥然不同。一、衣锦还乡转地养蜂风险很大,但高风险就可能有高产出。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都不乏靠养蜂“发迹”的江山人。凭借养蜂积累的资本,第一件要做的大事就是盖楼,江山农村就兴这个,不吃不喝也得攒钱盖楼,而且各家各户都暗暗叫着劲互相攀比,建房也就成为了村民最主要的“投资项目”。尽管除了老人、孩子,养蜂人自己一年长期在外住帐篷,也难得在家住几天,可是他们觉得只有把楼盖起来才够体面,才能光宗耀祖。这也算不得暴发户的74 心态,而是他们过去真的穷怕了,以此抚慰一下小小的自尊心,在街坊邻里面前也抬得起头来做人。养蜂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有些人干脆在好年程时“大挣一笔”、“见好就收”,改行在家乡做起小生意。养蜂虽苦,却让这批人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从此做生意有了本钱,能够负担起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在村庄这个熟人社会里的身份和地位也随之悄然发生着变化,不管走的是正道还是“后门”,当上地方领袖者也不乏其人。更有能者,伺机而动,摇身一变成了商人,企业家,以至于政客,彻底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用他们的话说,是自家“祖宗坟头冒青烟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中国养蜂业的“黄金时代”,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行业的繁荣造就了一批靠养蜂发家的能人。远的不说,笔者所接触的众多报道人中就有这样两位,很具有代表性。(一)从养蜂人到企业家秦师傅出生在江山农村,父母都是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以种地为生的普通农民。76年,他才15岁,还没念完初中的他就外出拜师学养蜂,从此开始追随师傅天南海北地漂泊,成为了一个追花逐蜜的养蜂人。改革开放之前,户籍政策尚未松动,政府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外出放蜂,只能以养蜂合作社名义由公社开介绍信才能够在全国通行。当时,一般是由十几个个养蜂人组成一个团队,先经由铁路线把蜜蜂一箱箱装上火车转运到其他地区的火车站,然后再雇卡车运到事先由专人联络好的放蜂场地。15岁的他跟着大人一起劳动,挑蜂箱,扛蜂箱,装车,卸车。每当转场那几天,他的肩膀、背部都被压得又红又肿,连晚上睡觉都只能趴着睡。其他人见了都心酸地掉眼泪,他自己却满不在乎,第二天咬咬牙又接着干活。改革开放以后,个体养蜂受到鼓励,秦师傅也开始自己干。他早起晚睡,勤勤恳恳,虚心学习,到处向高人“取经”。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蜂场由d,N大,蜂群发展到100多箱,每年纯收入近万元,这样的成功在当时的江山养蜂人中也是罕见的。83年父母在一年中先后去世,对秦师傅打击很大,他也无心继续养蜂。后来经朋友介绍到江山土产公司当采购员,一干就是6个年头。长期的养蜂经历加上蜂产品采购的经验,使他逐渐成为养蜂业界的行家里手。89年他看准时机,决定下海,东挪西借终于筹集了几万元做起了蜂产品经销生意。像勤劳的蜜蜂一样,他从一点一滴学起,从小处做起,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不知道多少次靠着肩挑背扛,奔波往返于城市与蜂场之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一千又是8年,他也成为了一位老练的生意人。97年,在江山招商局支持下,他与韩商合作,成立了一家蜂产品综合加工企业。公司集蜂产品生产、加工、科研、销售于一体,占地面积36650平方米,拥有GMP标准化厂房面积5800平方米,拥有先进的标准 化实验室、完备的蜂产品开发科研生产设备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检测设备,建立了一套符合欧盟标准的源头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了产品质量。公司产品有蜂王浆、蜂王浆冻干粉、蜂胶软胶囊、蜂蜡、蜂花粉、蜂蜜等30多个系列,产品远销美、德、法、英、日、韩、意大利、西班牙、新西兰、澳大利亚等29个国家,2008年出口创汇1300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额1000万美元,2008年实现产值2.26亿元,连续多年名列中国保健品出口第一位,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利税1600多万元。∞秦师傅通过多年的奋斗,如今已从当年默默无闻的“养蜂专业户”蜕变成了今日的“农民企业家”。(二)从养蜂人到政治领袖71年8月,蒋师傅凑了300元钱,买了6箱蜜蜂,开始走上走南闯北的养蜂之路。20年的养蜂生涯,使他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1991年12月,他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参与组建福赐德蜂业公司。1995年8月,又与6位养蜂人,投资70多万元,创办江山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蒋师傅任董事长,其生产的江山牌蜂王浆、蜂胶花粉等多次获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江山牌”蜂产品获浙江省著名商标,公司也成为“国家级蜂业标准化示范区”和“浙江省蜜蜂标准化示范基地’’。05年8月,他主动让贤,退出董事长职位,专心经营江山健康蜂种场,其培育出的蜂王浆高产品种“江山一号”、“江山二号”,已供应国内外28个地区。2008年,他又投资200多万元,创办江山有蜂缘蜂产品有限公司。十多年来,先后推选为衢州市四届、五届政协委员,江山市工商联副会长,全国蜂产品协会理事,第五届全国乡镇企业家。②在马克思看来,经济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人们在这个结构中的地位主要是由他们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来决定的,进一步说,财产所有权或财富,成为分层的重要依据。韦伯在这个重要观点上和马克思一致,并且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所强调的社会阶级的经济基础的观点,形成了一幅至少具有三个分层依据的更为全面的分层图式。⑨韦伯提出的这三个依据是财富、声望和权力。根据韦伯的定义,财富(wealth)是个人拥有的财产,财富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个人经济地位的高低,是最基本的;声望(prestige)是个人从公众那里获得的认可或好评;权力(power)是不顾别人反对而将自己意志强加于人的能力。韦伯进一步认为,这三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财富是有形的,声望和权力是无形的,人们借助财富可以获得声望,也会为了自己的目的,或是加强他们的经济势力或地位的手段而①江山市档案局编:《江山年鉴(2009)9,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年,第37页。②江山市档案局编:《江山年鉴(2009)9,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年,第341页。@【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天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277页。76 努力获取权力。∞这种经济、文化和政治地位上的转换在成功养蜂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农民养蜂入变为企业家,财富的积累提升了经济地位,也进而获得更多的声望;从养蜂人到政协委员,从平头百姓到政治精英,事业上的成功也带来了政治地位的提升。由此可见,经济、文化和政治地位之间的转换是可能的,但经济是基础,财富上的占有是前提;同时,行动者并不甘愿囿于与生俱来的先赋(ascribed)地位,而是积极地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自致的(achieved)地位。成功养蜂人身上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和奋斗历程让是人类主观能动性(humanagency)的真实再现。二、铩羽而归选择了一种机遇,也就选择了一种风险,外出养蜂正是如此。有人成功就必然有人失败,几家欢喜几家愁。江山养蜂人每年“败掉”的也很多,失败的原因虽多种多样,但总结起来就是“天灾人祸”。转地养蜂历来是个靠天吃饭的行当,年景好的时候收入较高,气候变化大的年份收入较低,其产出稳定性远不及种植业,尽管现在各种先进生产技术已开始在各蜂场推广,但气象、地理及蜜源植被等自然条件仍起着主导作用,生产过程中人为的干预只是次要的,只能减小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而无法完全避免或消除。基于生产可控性低的特点,养蜂人每年的高投入(资金、人力、时间等)并不能保证自己得到较高的产出。大丰收的年份毕竟少,多数时候是稍有盈余,遇上年成不好却只能勉强保本,若是运气不好,连“糊糊口”都可能是个问题,甚至所有投入都有去无回,自己倾家荡产。“天灾“难免而“人祸”亦防不胜防,运输途中的车祸、地方势力的刁难、同行的陷害、蜂群被偷被毁等等,任何一项都可能导致养蜂人一败涂地,甚至搭上性命。养蜂失败回乡者面临巨大的压力,一是经济上的,二是舆论上的。放下养蜂另谋出路,选择改行也是万不得已,可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在外养了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蜂,而现在要去适应一种新的谋生手段,面临的困难不言而喻。一位报道人向笔者诉苦:养蜂大半辈子了,去年运气不好赔了老本,还欠了一屁股债。我一狠心就把蜜蜂都卖了。刚回来那一阵真不知道做什么好。去种田吧,多年不做手早就生了,不论从技术上还是体力上说,都比不上别人。养蜂大多是精细活,单从重体力付出上讲肯定不如种田大的,何况现在种田都是新技术,我只会用几十年前的老套路,顶多也只能种出自己吃的口粮,想靠它挣钱,根本不可能的。出去给人家打工吧,都四五十岁了,人家一般都喜欢要年轻人,就算找得到,每天定时定点的干活,一天到晚被老板呼来唤去的,还得看别人的脸色。可是不干也得干,要不然一家老小的吃喝、孩子上大学的学费从哪来?工地上搬水泥,塑料厂当杂工,小区做保安,到现在到处送快递,百行百业都做①【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天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279页。77 过。这种工作跟过去养蜂时当“小老板”的自由日子比,情感上一时确实难以接受,但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去面对。乡邻舆论的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所谓“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养蜂被江山人视为外出创业的一种形式,亲朋好友企盼的自然是衣锦还乡者给他们带来有形或者无形的利益;而对于那些“败下阵来”的“逃兵”,人们自然不会买账,轻则近而远之,冷眼相向,重则说三道西,落井下石。对于养蜂失意者,这种精神上的摧残远比任何体力上的付出来得沉重,这两年养蜂业行情好转,四五十岁甚至六十多岁重操旧业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他们是想“在哪里跌倒还在哪里爬起来”,因为若不能“东山再起”就只能一辈子“夹着尾巴做人”,活得就没有尊严。人们害怕被非议,而自己一旦有了机会,又会毫不留情地开始非议他人。这就是乡土中国熟人社会所展现的文化特质吗?真不愧为人类千姿百态文化中的一朵“奇葩”178 第六章三代养蜂人的创业史人们常说养蜂是一份“甜蜜的事业”,其实“甜蜜的事业”也只有靠人才能把它做得“甜蜜”。养蜂人长年与蜜蜂生活在一起,花开到哪里就走到哪里。像勤劳的蜜蜂一样,他们也在努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那份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第一节一路沧桑:养蜂前辈老王①老王1970年开始养蜂,是江山最早的养蜂人之一,年轻时也是一年到头全国各地跑,后来上了年纪干不动了就从“前线”退下来,回到江山和朋友合伙经营起种蜂场,从事培育蜂王的工作。为了保证育种质量,种蜂场设在乡下,笔者经过多方打听,好不容易才在一处山坳里找到。老王的种蜂场建在一片开阔的平地上,眼前一排小瓦房前大小几十个蜂箱一字排开,蜂箱附近,成群结队的蜜蜂进进出出,漫天飞舞,“嗡”声震天。看到这种景象,要是不戴面罩,一般人根本不敢靠近蜂群。可就在这群蜂汇集之处,一位须发斑白的老人却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气定神闲地查看蜂群,这般天人合一的场景实在给人以一种心灵上的震撼。笔者走上近前跟老王打招呼,他很高兴,一边忙着手中的活一边跟笔者聊起养蜂来。成百上千的蜜蜂在他面前穿梭而过,他对此却视而不见,不慌不忙地打开箱盖,抽出巢脾,聚精会神地检查起来。笔者:您连蜂帽都不戴。蜜蜂为什么也不叮呢?老王:刚开始养蜂的人都怕叮的,蜂子也是欺负人,你越怕它就越喜欢叮你。跟蜂子打交道时间长了,摸着它们的脾气就不容易被叮了。笔者:被蜜蜂叮到要不要抹药什么的?老王:只要不是过敏的人,一般用不着的。其实,经常叮一叮对人还是蛮有好处的。现在不是有什①访谈时间:2013年4月3日 么蜂疗吗,就是利用蜂毒治病的。我们养蜂人经常被叮,所以很少得风湿关节炎这些病。要不,你想想一年到头在荒郊野外住帐篷,风里来雨里去的,不得病才怪呢。笔者:您看,这张巢脾都封口了,金灿灿的,里面装的都是蜜吗?老王:对啊,这个封盖蜜是高浓度的成熟蜜,最好的蜂蜜。笔者:成熟蜜?这个有什么讲究吗?。,老王:有的。比如蜜源好的时候,蜂子一上午就能把一箱巢脾采满蜜,这个时候要是马上摇下来,肯定不是成熟蜜,质量不行。这个蜜太稀,是水蜜,含水量起码25%以上的:要等3天后再取蜜的话,水分就不到20%了,最好是封盖蜜,摇下来就是高浓度的成熟蜜了。笔者:哦,原来如此,这样做有哪些好处呢?老王:好处多了。要是蜜太稀,夏天温度高,放不了几天就会变酸的,人家买回去吃,味道就差了。我养蜂一辈子从来都取成熟蜜的。这样对蜂子也有好处的,要是每天取蜜,产量是会高很多,就是蜂子太劳累。所以宁可少取一点,这样不会伤蜂,还能保证蜜的质量好。笔者:您养蜂有不少年头了吧?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老王:有四十来年了吧。70年开始学徒,给师傅帮忙,后来自己养,和几个江山老乡拼车,全国各地到处走。笔者:哦,哪也是经常转场吧?是走的哪条路线呢?老王:那是当然,养蜂全靠花的嘛,花开到哪里我们就得跟到哪里。我们都是一路追花上去的,一般是春天在江西采完早油菜到苏北,采完晚油菜到山东,采完洋槐到河北,采完枣花到黑龙江,采完椴树再到大连那边采山花,等花期结束再南下回江西或者到安徽越冬繁殖,来年再往北走。笔者: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搬回江山老家过冬呢?赶上过年不希望和家人团圆吗?老王:怎么不想呢,就是不得已啊。江山养蜂人流传一句老话叫作“浙江无蜜”,跟安徽、江西比,浙江一带冬天里没什么山花的。蜂子采不到粮食就只能靠人工喂,得天天伺候着,太累人:更要命的是一个冬天下来买白糖和花粉的饲料钱就是一笔大开销,实在划不来,搞不好要折本的。所以没办法,好多人为了蜂子,只能留在外地,过年也回不去的。笔者:嗯,有道理。那您怎么知道什么时间要转到哪里去采花的呢?老王:这个主要靠老经验的。我们自己心里都会有本账的,一年里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什么花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不像现在信息灵通,打电话一问就知道了。过去要做到万无一失,养蜂人还要专程去看场的,看好了才能雇车把蜂子运过去。笔者:江山本地提起在外养蜂就说“可怜的很”,养蜂几十年,您自己觉得苦吗?老王:说不苦肯定是假话。一年到头在外面跑,住个篷子,冬天冷、夏天热,没水没电,附近没什80 么人家,忙起来还好,一闲下来无聊得要命,最多也只能听个收音机。蜂场一刻都不能离人的,所以一年也难得回家一次。忙季要起早贪黑地干活,很磨人的。要说最辛苦的还是转场运蜂子。现在条件好了,过去是先装火车,再装汽车,最后才能运到新场地。装车,卸车,上上下下,还得不停地操心,吃不好,也睡不好,你说哪有不累的?!笔者:听您这么一说,养蜂人真是太不容易了!老王:这还不算呢。辛苦一点无所谓,挺挺就过去了。要是运气不好,还会有地方上的人来找麻烦。有些地方人很坏的,地痞流氓要我们交暂住费,不给就来蜂场捣乱:有的不敢白天明着来,就半夜来搞破坏、勒索,所以连晚上睡觉都是提心吊胆的。破财是小事,有的养蜂人把命都赔上了。笔者:这些人真是无法无天,太可气了!那当地普通老百姓呢?你们去放蜂能给庄稼增产,他们应该会很欢迎的吧?老王:也不一定。大多数老百姓都懂一点这个道理的,每次摇了蜜送一碗过去,他们都很高兴,还会回礼给我们好多肉啊菜啊什么的,非常热情。不过,有些人还是不理解,会过来闹事。记得有一年五月,我们到河北承德采枣花,刚到没几天就有当地几个村里人来蜂场找事,要赶我们走,说是我们的蜂子采了枣花的蜜会影响他们枣子的产量。我们好说歹说,怎么解释他们也听不进去。后来他们急眼了,直接拿棍子打人。你看,我头上这个老疤就是“纪念品”。笔者:真没想到养蜂是这样又辛苦又危险的行当。您的经历都可以写成小说了。听罢,老王微微一笑,转过视线凝视着远山,眼神中透露出内心深处对于那些往事的无限感慨。迟疑了片刻,他才回过神来。老王:唉,都是过去的“老古董”啦。现在退休在家,养点蜂也挺好的。笔者:是啊。您现在就是培育蜂王吗?卖给谁呢?老王:这个种蜂场就是培育蜂王,然后连种蜂一起卖给那些有需要的养蜂人。养蜂其实蛮有学问的,每个箱子里面,有的只有一个蜂王,有的是两个。现在养蜂人一般都喜欢养双王的那种,因为双王的不管产蜜还是产浆产量都要高得多。笔者:不是说“一山不容二虎”吗,那一个箱子里两个蜂王会不会打架?老王:不会的。现在是科学养蜂,有隔王板隔起来,蜂王过不去的,只有工蜂能过去,两个王在一个箱子也没事的。笔者:这个就是蜂王吧?个头看起来比别的蜜蜂大好多呢!老王:没错。你看她在找地方产卵呢。这个小东西很神奇的,她交配要跑到天上去的。好比人一样,她选对象也要挑体力好的,哪个雄蜂追得到她,她就跟哪个交配。别看她个头大,飞的老快的,8r 在天上到处飞。交配以后她就回到箱子里再也不出门了,一辈子产卵,蜂王就是产卵用的。在从种蜂场回来的路上,笔者不时回味着老王的讲述。养蜂的艰辛,养蜂人的执着和时空的巨变,都不禁令人感叹;而老养蜂入对于蜜蜂小精灵的那份钟情和对养蜂事业的那份执着又着实令人感动。第二节久经沙场:养蜂行家东哥①金秋十月,笔者经人引荐,到东哥的蜂场拜访。这个时间是很多养蜂人来江苏南部地区采茶花的阶段,茶花提供给蜜蜂的主要是花粉。东哥的蜂场就设在城郊的,紧靠马路边的一片空地上,蜂箱大大小小排了好几列。靠路口扎着一个帐篷,外面放着一辆半旧的摩托车。帐篷很简易,由木质的架子和汽车篷布合成,里面十多平米,显得很局促,除了一张床、一张小桌、一套炊具和几个马扎,其余放的都是生产工具,蜜桶、浆壶、糖桶、工具箱等等,堆得满满当当的。看的出,这巴掌大的地方既是生产场地又是生活之所。东哥和嫂子两个人,不管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在这里进进出出,劳作与生活。笔者:您什么时候出来养蜂的?为什么选择做这个行当呢?东哥:我1986年初中刚毕业就出来了。那时候除了种田还真没什么可做的,可是毕竟读了几年书又不甘心留在家里,想学门手艺,以后也有条出路。正好我姐姐、姐夫在外养蜂需要人手,就跟着他们出来帮忙了。笔者:那时候有没想过其他路子呢,比如出去打工?东哥:那时想也没用的,沿海没什么工厂,很少有老板来招工的。笔者:你帮忙做了多久才开始自己做的?东哥:差不多五年吧,一直是跟着他们走南闯北,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笔者:自己开始一个人做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东哥:哪能没有困难呢。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本(钱)。老实说,头一年除了姐夫分给我的10箱蜂种,我什么也没有的。买饲料、交运费的钱全都是问亲戚朋友凑的,省吃俭用,拼命干活好几年,后来好不容易才还上。笔者:当时您怎么转场的,走那条线比较多?东哥:刚开始自己也不大懂这些,看别人怎么走就跟着怎么走。我一般走江西乐平一安徽合肥一山东①访谈时间:2013年10月9日82 德州一天津小站一北京密云一内蒙古赤峰一河北承德,最后南下回乐平越冬,每年赶两个油菜、两个洋槐、一个荆条、一个枣花、一个荞麦。笔者:那时候蜂产品产量、价格行情怎么样?东哥:产量跟现在肯定是没法比的。当时都是公家收购,都要求高浓度的蜜,好几天才能打一次,产量不高的:蜂王浆生产技术还不行,产量更低了。价格方面嘛,一公斤蜂蜜才2块:一公斤花粉才5块,现在30块:蜂王浆出口多一些,一公斤能卖到230块,要比现在高得多。笔者:当年几个人养蜂?一共多少箱呢?东哥:就我们夫妻俩,一共才90箱。笔者:那每年的收入怎么样?挣的多还是赔得多?东哥:这个要看运气的。养蜂是三成技术,三成资金和人缘,四成运气。笔者:您觉得养蜂比在家种田好吗?东哥:好得多喽。农村种田一年下来余不下什么钱,也就是糊糊嘴:养蜂虽然苦点累点,一年到头好的时候能省下三四千块,在当时的农村可是个不小数目了,几年就能盖个楼了。笔者:您现在蜂场有多少箱蜜蜂?两个人忙得过来吗?东哥:现在差不多120箱的样子,生产期会多一些。还好,生产期忙一点吧,冬天比较闲。笔者:忙的时候会雇人帮忙吗?东哥:以前带徒弟的时候,忙起来徒弟会帮忙的。这两年呢,只能雇人临时帮工。笔者:现在为什么不带徒弟了?东哥:不是不想带,是带不到。现在农村年轻人独生子女的多,父母也不愿孩子出来养蜂,觉得太苦。这些年轻人确实也吃不了苦,去年在安徽带过一个,才学了三个月就跑回老家了。年代不同了,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进城打工,不光挣钱,还能像城里人一样赶时髦,没事看个电影啦,蹦个迪啦,哪怕逛逛商场也行啊。养蜂虽然能挣钱可就是太老土,生活太枯燥,到了一些偏远地方。可能你有钱都花不出去。笔者:那雇人帮忙的时候多吗?东哥:雇人也只是不得已的时候才雇。成本太高了,每个月起码三千吧,十个月生产期算就是三万块,一般年程我们干一年才五六万,实在不划算的,还有,养蜂是个技术活,要是没经验的生手,要从头一点点教,刚刚熟练能做事很快又不干了,费时又费力。所以宁可少养一点,自己累一点,也很少雇人养。笔者:现在每年都怎么转场呢?东哥:现在走短线了,一般走湖北黄梅(早油菜)一江苏仪征(晚油菜)一山东淄博(槐花)一烟台83 (荆条)一仪征(茶花粉),12月初回头,开春再出去。笔者:什么时候搬到这里的?每年都来吗?东哥:五年了,每年都十一左右过来,停两个月采茶叶(茶花粉),十--7]头再回江山老家越冬繁殖。笔者:听说江山不是没什么蜜源吗?为什么还要回去越冬呢?东哥:对啊,回去只能天天喂糖了。也是没办法的事,家里盖新房子不自己看着不行,儿子马上高考了,回去也能照顾一下,一年到头也就现在能抽点时间出来。到这个时候就不能计较饲料的钱了。笔者:现在蜂产品有哪些?还是卖给蜂业公司吗?东哥:主要还是那些东西,蜂蜜、蜂王浆、蜂蜡、蜂胶、花粉,没什么新花样。现在私人收购的多,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有人上门收购,价l,匕S-家,合适了才会卖,但是天气热就没办法,没有冰箱,蜂王浆放不住的,就得尽快出手。笔者:看您还有几桶蜜,是这里打的吗?怎么没卖出去?东哥:一桶荆条蜜,一桶五倍子蜜,都是山东带过来的,夏天打的。这边是郊区,又是马路边,看我们每年都来放蜂,一些城里人会开车过来买的。笔者:生意怎么样呢?东哥:还行,每天差不多会有两三个客人上门,反正也是带着卖,也不算多,卖的钱买买菜是有了。笔者:这么说,您的生意经也不少了。东哥:一点点吧。现在城里人都很注意养生的,买蜂产品也是要最新鲜的,都愿意来养蜂场买直销的。我特意买了专用的包装瓶把蜜装好,每瓶一公斤,人家来了,先拿点样品让他(她)尝尝,觉得好了再买走。我还备了介绍蜂产品知识的书,自己看看也好给人介绍蜂蜜、蜂王浆的好处,比如荆条蜜、洋槐蜜、椴树蜜是1:2感最好的,这个五倍子蜜,虽然不好喝,不过对身体很补的,特别是对男同志。我们蜂王浆每天都在做,有的客人买蜂蜜时看到了也会顺带买一点。特别是那些女客人,都知道这个是美容养颜的好东西。笔者:这样做生意挺好的,要不要再多宣传一下,做点广告什么的?东哥:我也在考虑。先去印个条幅广告挂在马路边,这样人家开车经过容易看到。等过一阵不忙了,我再用摩托车带点蜂产品到城里的夜市上卖,说不好能多挣点。笔者:这么好的场地。明年还会来吧?东哥:当然想了。不过这两年这一带都被开发商买下盖楼了。你看马路对面那排别墅,去年还没动工呢,现在都有人入住了。到明年要是都盖上楼就没地方放蜂了。本来路边绿化带上是最理想84 的场地,可是物业不让。实在不行就只能再找别处了。笔者:这边还有其他江山人放蜂吗?互相经常走动吗?东哥:只有一两个,闲下来会串串门,聊聊天。忙的时候就打电话问问情况,交流下经验。笔者:江山养蜂人不是很多的吗?怎么这边就这么几个?东哥:那是以前,多的时候十几个在一起放蜂都有的。现在形势不太好,好多人都不养回家了。笔者:您会继续养下去吗?有没有想过改行?东哥:再养四五年看看,等儿子大学毕业找到工作稳定下来吧。改行不容易的,养了这么多年蜂,也不会别的手艺,年纪也不小了,人家招工都要年轻人的。现在身体还行,也只能干这个。笔者:听嫂子说话不像是江山人啊。东哥:她娘家是安徽五河的。笔者:千里迢迢的,你俩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东哥:当然是养蜂了。有几年我经常去她们村子里放蜂,她跟我东家是亲戚,东家是个热心肠,见我还是一个人就从中牵线搭桥,给我做媒。笔者:嫂子,你跟着大哥养蜂这么多年,觉得辛苦吗?东嫂:辛苦是肯定的,总在各地跑,难得有时间回娘家看看。有时候在深山老林里放蜂,附近几里地一户人家都没有。要是碰上他出去办事就剩我一个人看蜂场,晚上都害怕得不敢睡觉,我就把蚊帐放下来,在床前放两双鞋,装作男人在家的样子。那种提心吊胆的日子真是太难熬了!东哥:谁说不是呢。当年你嫂子在老家生孩子,我一个人在蜂场大半年。那时候也没个电话,就是一个月一封信。等我回去,儿子已经好几个月大了,都不认我这个爹了。说到心酸处,夫妻俩的眼角都有些湿润了。笔者也切身感受到养蜂人真苦,他们挣得的的确确都是血汗钱,为了养蜂他们付出的太多太多。第三节后生可畏:养蜂新人小刘①结识小刘源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一次笔者帮朋友从网上买蜂王浆,无意中在淘宝天猫商场搜到一家江山特产专卖店。出售的产品还真不少,蜂蜜、蜂胶、蜂王浆、蜂花粉及其制成品。除蜂产品外,江山的徐香猕猴桃、农家鸽子蛋等也有出售。和掌柜在线交流一番后才得知,他们还有实体店,而且就在江山市区。当笔者拍下宝贝付完款,提出是否可①访谈时间:2013年11月8日 以自己提货,顺便到店里看看时,掌柜欣然答应了。这家店就在江山农贸城边上,临街的两间门面,没有华丽的装修,挂着“刘氏养蜂合作社蜂产品经销部”的招牌。里边靠墙的一面是产品展示区,玻璃架子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种蜂产品。对面是办公区,靠墙的长条桌上放着5台电脑、两台打印机和两部电话。店铺的里间叠放着各种包装箱、包装袋和一些打包好的包裹。几个年轻人有的理货,有的在电脑旁忙碌着。走进店里,说明来意后,店主小刘热情地接待了笔者。小刘30出头,谈吐不俗,当说起养蜂研究时,他更是兴致十足。笔者:您也养过蜂吗?小刘:我父母以前养蜂,我从小就跟着他们走南闯北。笔者:后来自己养过吗?小刘:2002年大学毕业后自己也养过几年,后来就雇人养,自己回来做蜂产品生意。笔者:为什么大学毕业不找别的工作?小刘:我大学在福建农学院读的就是养蜂学,对这个自己有兴趣,可能是家庭的影响吧。笔者:那后来怎么想起来要开店呢?小刘:传统养蜂靠天吃饭,收入不稳定,搬来搬去的又折腾人。正好2007年亲戚家有这个门面闲着,我就接过来做蜂产品生意了,自己原来的二百多群蜂雇人养,生产的蜂产品拿到店里来卖。要是货源不够,再去老乡那收购一些。笔者:那产品销路怎么样?生意好吗?小刘:万事开头难嘛,一开始也没有网店。本地人很少买这些东西,最多也是逢年过节买去送外地的亲朋好友,所以销量上不去。当时主要是靠人脉,靠熟人介绍生意,我们给发货。这样一个传一个的,日子久了生意就慢慢好起来了。笔者:我看您网店生意做得很火,什么时候开起来的?怎么想到在网上做生意呢?小刘:说来也巧,2008年的时候,一个搞电子商务的同学过来玩,看到我店里在卖蜂产品。他说,“现在大城市人买保健品的人多,网购越来越流行,干吗不在淘宝上开个店?你在农贸城旁边,交通方便,快递又多,很有优势的。”我很受启发,就在淘宝网注册了一个小店,把产品挂上去试试,没想到来买的人还真不少呢。笔者:像您这样开网店这么多年的都能叫专家了,有什么经验吗?小刘:专家谈不上,体会倒是有一点点。第一,这个产品要真,我们挣的是良心钱,所以货源质量我都把得很严的,弄虚作假肯定不能长久的,特别是在网上做,客户要看信誉和评价的:第二, 营销很重要的,“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说法早就过时了,你东西再好,买家看不到,还是卖不出去的,所以在淘宝上开了直通车(一种网络营销工具),去年又加了天猫,还做了百度推广,下一步还准备加盟京东和一号店,这样一来成本是很高的,不过销量和知名度都升上去了,相信以后会更好的,这个收益要看长远一点的:第三,也是我感觉最要紧的就是服务,要考虑买家的购物体验,这个做起来不容易的,要把细节做好,要不然人家不情愿掏腰包的,即使买了东西也要投诉给差评的,只有下功夫用心做才能招来回头客。比如说,产品的图片要实拍,文字介绍详细一点,给客人多介绍些营养知识,产品种类丰富一点让客人多一点选择,包装弄结实一点,或者时不时搞点促销,送点小礼物什么的,都有作用的;另外,售后也不能马虎的,遇到挑剔的客人要多一,最耐心,有问题要随时给客人解决,态度好一点没什么坏处,特别是在退换货、退款上,自己吃点亏不要紧,一定要客人满意,好了人家才会再来的。笔者:您说的在理,要是以后开网店我还真得多向您多请教呢。那现在有实体店和网店,开销大吗?小刘:也不少的。房租加水电费,雇来的养蜂人和店员都要按月开工资,还有就是网店的加盟费、销售佣金、营销费用。总共一个月下来也要好几万。笔者:没想到成本这么高,那地方政府在政策上有什么扶持吗?小刘:有是有一些。比如我们店是以农业生产合作社名义注册的,工商什么的都免税的:还有现在对自主创业有政府贴息贷款,对我们很方便的,其他的应该还有,我就不太清楚了。笔者:跟以前自己养蜂比,现在收入怎么样?生活改善了吗?小刘:好的多喽。这几年生意不错,收入还可以,去年家里买房交了首付,今年还准备买车,希望日子越来越好。笔者:相信一定会的。那您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小刘:我江西景德镇有个表弟。打算在那边开个分店。听说那边旅游的人多,蜂产品好卖些。如果销路好,可能在当地再建个蜂场,做直销,把最新鲜的蜂产品卖给游客。小刘越说越起劲,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眼神中充满着对美好明天的无限憧憬。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从传统养蜂到科技养蜂,再到自产自销,三代养蜂人走着各自的创业之路。他们在多年的养蜂实践中融入了不少新技术,同时也在生产经营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如今,他们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事业的甜味一年比一年浓,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尽管过程是艰辛的,收获却是甜蜜的。衷心祝愿他们的甜蜜之路能够越走越顺,越来越宽。透过三代养蜂人的事迹,我们也可以窥见中国养蜂业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转型升级历程,从传统到现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R7 结语:漂泊中的洞察:转地养蜂业的人类学解读一、对既有研究的反思(一)关于研究对象养蜂人群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在身份(identity)上归根结蒂还是“农民"。如今有不少人对研究中国农村或者农民有误解,以为这只是一个比较“土”、没有多少也不需要多少社会科学的领域而己。认为如今都“WT0”了,与世界接轨了,只要研究“学术前沿”问题,进行国际“理论对话”就行了;研究农村和农民问题已经不够“前沿”了,甚至是思想不开放、学术视野狭窄的表现;当然也有人认为研究中国农村就是要替农民说话。其实这是无知,是不懂得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表现。①中国有着广袤的农村地区,有着占总入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要研究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就离不开对这些“草根阶层”命运的关怀,古语有言“民以食为天”,因而他们所从事的生计又是其中最为基本的方面。研究农村外出养蜂人群的目的也是试图了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旨在认清一些农民最初缘何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漂泊;尔后又为何弃业回乡,另谋出路。希望通过考察这一“草根’’群体的生计策略,能够对现代乃至当代中国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获得一点点粗浅的认识。回顾中国学术史,从早年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林耀华先生的《金翼》,杨懋春的《一个中国村庄》,许浪光的《祖荫下》,到当代学人庄孔韶的《银翅》,阎云翔的《礼物的流动》,黄宗旨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都不乏学者对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的观照,②是以,在笔者看、来,农村和农民研究是中国研究的永恒话题,到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唯一随时代变化的只是我们认识问题的维度和深度而己。(二)关于理论①贺雪峰:《新乡土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l页。②庄孔韶:《中国乡村人类学的研究进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l期,2004年1月,第2页。88 在人类学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论关切,不仅要对当代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很熟悉,还要熟悉国外学者的一些理论。努力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不求张扬理论本身,而是分析问题本身,关注问题本身,而只是把理论作为理解、分析和组织材料的工具。我们只有真正懂得了理论的用处,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发展理论。然而,理论来源于生活本身,事实上生活比理论更丰富,比理论更发人深省,如果生活世界成了理论的装饰,理论本身也就仅仅成了一种装饰。①因而在应用理论时,我们要始终保持批判的态度,结合实际研究材料,努力作出“扬弃”。在1978年出版的《文化与实践理性》(CulturalandPracticalReason)一书中,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Sahlins)讨论了“文化理性”与“实践理性"二者何为第一性的问题。首先,他认为“实践理性”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自然主义或说是生态学的;第二种是功利主义的,或说是经济主义的,它乞灵于我们所熟知的理性人的手段一目的微积分。自然主义把文化看作是人类的适应模式。在这种观点看来,文化是一种工具秩序,它把自身生产为文化,或是在生物性生存能力的制约下维持人类人口。在这一个意义上,实践论乃是“客观的”,行动者不假思索地这样做。②在这里笔者并非是要强调“环境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乃至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十年代,江山农民大规模外出从事转地养蜂确实是迫于环境的压力。如前文所述,当时江山可耕地不足,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劳动力过剩,加之当时山区农业生产力低下,极为有限的资源己不能够养活过多的人口,外出谋生势在必行,而养蜂作为一个“契机”则成为当时许多农民的选择。从这个客观事实上说,江山农民选择外出养蜂与早期温州一带农民选择外出经商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尽管当地农民可能尚未意识到自身的这一“实践理性”,但它确实存在着,在文化形式中被实体化了的决定性的物质智慧使人口数量或既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确切的逻辑是在自然造成的生存力限制之下的适应利益或系统的维持。④主观功利主义关心的是个体为了实现他们自己的利益以及他们自己的愿望而采取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假定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经济人,这种经济人拥有一套相对化的优先选择。也就是说虽然每个社会的目标都会有所不同,人们却总是非常理性地实现自己的目标。⑤从这个意义上看,“实践理性”在养蜂群体身上也随处可见。如人民公社时期因为在外养蜂收益比在家种田高,为此许多农民宁可向生产队“买工分"也要出去;因为江④贺雪峰:《新乡土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国马歇尔-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赵丙祥译,张宏明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2页。固有些研究将此现象归因于地域文化中的经商传统。参见陈立旭:《从传统到现代:浙江模式的文化社会学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17-238页。@马歇尔·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赵丙祥译,张宏明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页。固马歇尔·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赵丙祥译。张宏明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3页。 山本地结婚成本高,许多年轻人通过从事养蜂外地娶妻;外地放蜂时,养蜂人选择依靠“东家”以及村庄精英来处理与其他村庄居民的关系;在应对同行竞争或纠纷时,养蜂人运用“以和为贵”的策略以求自保,宁愿稍作妥协也“不打官司”:养蜂入迎合城里入消费心理做蜂场直销;养蜂人以“养蜂合作社”名义避税并获得政府支持,等等,无一不是行动者目的一手段关系最大化的再现。由此可见,文化是从个人在追求他们自身的最大利益的理性活动中积淀形成的。①尽管如此,萨林斯本人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以为,所有这些类型的实践理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漠视人类的象征化,对它们来说,文化图式是标识其他现实的记号,因而其自身的构造必定服从于其他法则与逻辑。②他进而认为,人的独特性在于,他必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生活在他与所有有机体共享的环境中,但却是根据由他自己设定的意义图式来生活的一这是人类独一无二的能力。④可见象征理性或意义理性就是萨林斯所强调的文化理性,这在本研究中也有彰显,如养蜂人在老家发生大事时就不顾生产损失赶回家乡;养蜂挣到钱后在盖房上盲目攀比,“自己不住也要盖”;为了看孩子和照顾家庭,即使多花饲料钱也要回家乡越冬,等等。这都完全不是“理性经济人”会做的事。难怪萨林斯会认为,象征或意义使人之所以为人,意义的创造乃是人类独有的、根本的性能,是“人类本质”。由此,通过分化性的估价与表意的过程,人与入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组织起来。④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人类学不应再满足于“习俗只是拜物教化了的功能”这种观念,文化的决定属性一赋予每种生活方式作为它的特征的某些属性一并不在于这种文化要无条件地服从于物质制约力的,这种象征图式从来不是唯一可能的。因而是文化创造了功利。⑤与萨林斯的斩钉截铁的态度不同,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从养蜂群体的例子看,他有些过于武断了。一是养蜂人牺牲产量而生产高质量的成熟蜜,不仅是出于“良心”和“责任”,还出于“好卖”和“不伤蜜蜂”的考虑;二是养蜂群体的生育行为方面,过去养蜂人倾向于“超生”不只是因为求子心切,也是为了增加生产中的劳动力,现在又倾向于“少生”,既是为孩子的前途着想的感情因素使然,也是在承担不起高额抚养成本的现实下的理性选择;三是养蜂人“出门靠老乡”,既有传统地缘群体的情感联系,也是在面对外在风险时选择的有益于自身的联合与互惠策略。以上种种迹象表明,“文化理性”也好,“实践理性"也罢,二者都存在于行动者的头脑之中,作为两种思考方式,很难说谁决定谁。事实上,类似于韦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在生活世界中,“文化理性”与“实践理性”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赵丙祥译,张宏明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页。第124页。第2页。第124页。,、!、,、匀者方匀身歇歇歇歇歇马马马马马①⑦③④⑤ 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常常是共生的,甚至是“糅合”在一起的,二者并没有“质”的区分,只有特定时空或语境中“量”的差异。或者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认为,“实践理性”是手段,“文化理性”是目的,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对应关系。可见,理论源自生活,也必须回到生活中去检验,这也是研究者关注生活世界的初衷所在。二、转地养蜂生计的特征通过前文各个章节对转地养蜂生产及养蜂人群生活全方位的介绍,我们不难就此归纳出养蜂生计的基本特征:(一)作为一种边缘性的生计方式常识告诉我们,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既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又是人类活动的必然结果。人类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凭借其特有的智慧和智慧传递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这既是人类对付自然的结果,又是人类主观能动创造发明的产物。①正如托马斯·哈定(ThomasHarding)所指出的那样,文化成为人类的适应方式,文化为利用自然能量,为人类服务提供了技术以及完成这种过程的社会和意识方法。②江山的一部分农民为了生存与有所发展,纷纷外出“淘金”,他们选择的是养蜂这一生计。尽管最初不能排除会抱有些许的投机心理,但是这些淳朴的“乡下人”最终靠的是自己手上的技术和辛勤的劳动吃饭的,与“坑蒙拐骗”无关。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农民需要耕地来种植各种庄稼,牧民需要草场来放牧各种牲畜,而养蜂人对场地没有多少要求,他们只是借助蜜蜂,把农人、牧人所无法利用的农作物及其他植被的花蜜、花粉一一这些“边角料”,生产出各种具有较高价值的蜂产品来换取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养蜂人带着蜜蜂,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除了少量的索取那些别人看不上眼的花花草草上的甜蜜,他们更多地是给予和付出,因为他们的蜜蜂最善“牵线搭桥”,是庄稼最好的“红娘”,它们整日忙碌在花问,对于农作物的增产丰收功不可没。游猎、采集、游牧、游耕、农耕,再到养蜂,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世界上人们的生计方式千差万别,除了农业、牧业的“主流’’外,还有很多是“边缘”。这又引发我们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类是否可以都采用同一种生计方式,比如最“主流”的农耕?试想若是人们都以种植水稻或小麦为生活来源,这种生产的单一化,①罗康智、罗康隆:《传统文化中的生计策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231页。②托马斯·哈定等:《文化与进化》,韩建军等译,杭州:杭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页。9l 消费习俗、消费方式的划一化,必然会引起地球上生态均势的失衡与破坏,最终将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以,人类今日所面对的种种资源危机,从根本上说正是人类单一消费方式导致的必然后果,而并非资源本身真正的短缺,是由复杂的经济、社会、人口、制度和政治条件造成的。人类生计方式的多样性也必然会创造出利用资源的多元化途径,也就是说,人们一旦在特定的文化下选择了特定的生计方式,在不同文化的调适互动过程中完全有能力实现资源利用的多样化,①这样看来,养蜂生计对于缓解日益严峻的资源危机来说确乎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二)从“生存经济”到“市场经济”费孝通先生当年做研究时,中国确实是一个“乡土中国’’。那时的农村基本上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self—sufficient)的农村;就整个中国而言,也基本上是乡土的,是“绑在土地上的中国”(earthboundChina)。今天的中国尽管农民还占到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中国最广大的地区依然是农村,但已经不是“绑在土地上的中国”了。当代中国许多农民最主要的收入己不是费先生所说的“从土地中刨食’’了。中国农民和农村现在其实更多地是“捆在市场上”而不是“捆在土地上”。就整个中国而言,已经是“市场中国”(marketizedChina)了。当代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与命运都更多地与市场(market),与现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甚至间接地与全球化(globalization)相联系起来了。这是我们考察中国农民和农村的一个基本前提。②在江山外出养蜂群体身上,我们同样能找到中国农民今昔对比的缩影。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江山农村还处在人民公社时期,与全国许多农村一样,这里生产效率低,农民一年忙到头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在严格的配给制度下,农民只能分到极为有限口粮和生活必需品,当时虽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物质层面上却还停留在“生存经济"(subsistenceeconomy)状态,甚至尚不能“自给自足”。据当地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回忆,当时江山有些地方的经济状况“还赶不上解放前”。穷则思变,迫于生计的压力,一些农村中的有识之士看准时机,踏上了外出养蜂的创业之路。也许这群人自己尚未意识到,他们的身份已发生了改变。不只是职业上由种田变为养蜂,更为本质的是他们的一只脚已迈进了“市场”,他们的衣食住行,一切生活所需都必须用自己生产的蜂产品去市场上进行交换才能获得。是以,养蜂人已不再是纯粹的农民,他们业已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成为市场上的“半个生意人”了。随着计划经济(plannedeconomy)的瓦解和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的逐步发展,通过个体经营、饲料采购与蜂产品出售,养蜂人群的市场参与程度①罗康智、罗康隆:《传统文化中的生计策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234页。②贺雪峰:《新f,土oe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页。92 越来越高,并最终将自己与市场紧紧“捆绑在一起”。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养蜂人在享受市场经济体制下自主经营、多劳多得的自由的同时,也必须面对种种不确定市场因素带来的诸多风险,1980年代可谓中国养蜂业的“黄金时代”,江山许多养蜂人都是在此阶段“暴富”的。尔后,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整个产业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养蜂人纷纷破产,余者亦是步履维艰,勉强维继。其中的因由自然纷繁复杂,但国际形势、世界贸易环境及国家政策导向却难辞其咎。例如,八十年代末一些国内政治事件对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大批依靠出口加工的企业要么倒闭要么转内销。一贯以“出口创汇”为导向的蜂产品加工业自然也首当其冲。尽管官方努力“拉动内需”,出台各项“救市”政策,努力打开国内消费市场。但这毕竟是一次长期而艰难的经济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蜂产品滞销,企业利润缩水,致使蜂蜜、蜂王浆等收购价格一落千丈;而作为蜜蜂饲料的白砂糖价格却持续攀升,这对于普通养蜂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WTO后蜂产品出口遭遇的西方国家的贸易壁垒与日俱增;2008年前后的世界性金融海啸,“巨浪”接二连三地袭来,都一次又一次地考验着这些“市场化’’的养蜂人。站在当代世界市场经济大潮的“风口浪尖”,这些过去“土里土气”的“乡下人’’能否真正蜕变为“乘风破浪”的“弄潮儿”,我们将拭目以待。三、当前养蜂业现存的问题及可能对策人类学研究者最常遇到的窘境便是“当地人"(研究对象)的质问:既然研究资料都来自当地人,研究结果对他们又有什么回报呢?本文希望针对研究中发现养蜂业现存的问题,分析根源并提出对策及建议,以便相关政策制定者作为参考,对养蜂业的发展和养蜂人的增收尽绵薄之力。(一)提高蜂产品质量蜂产品质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以蜂蜜为例,在国外,取成熟蜜是很正常的,而在我国,由于历史、市场、生产习惯等因素,一直以生产不成熟的蜂蜜为主。这不仅造成了蜂蜜质量低,使我国蜂蜜在国际市场备受歧视,而且也增加了蜂群劳动强度,致使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病虫害。①当前,尽管很多养蜂人已经认识到了生产成熟蜜的好处,并认为国家应该支持生产成熟蜜,但是到了具体生产中,养蜂人大都不愿意生产封盖的成熟①赵之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20页。93 蜜。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蜂蜜不能按质论价、优质优价。①一位报道入坦言:我们也知道高浓度的蜜好。像留着自己吃的和回家送亲戚朋友的都是高浓度的。但是养蜂人生产蜂蜜是卖给收购商的。他们价格压得低,而且不管质量好坏都一个价,我们要是不多打蜜,就挣不到钱。要是打高浓度的蜜,产量只有低浓度的一半不到,那就太吃亏了,成本都换不回来。可见,目前蜂蜜产销中的“柠檬市场”(themarketforlemons)②己经形成,收购商盲目压低收购价格,而宁愿把成本花在不成熟蜂蜜的处理环节。迫于无奈,养蜂人也只能以“量”取胜,而不是以“质”取胜。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无疑将极大阻碍中国养蜂业的发展。我们在反思蜂产品质量问题之时,不应仅将注意力集中于生产环节,把问题全部归罪于养蜂人的“道德问题”。要提升蜂产品的质量,最根本的还要从整顿不合理的市场机制入手。有序合理的市场机制一旦建立,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的指挥下,养蜂人自然会积极生产高质量的蜂产品。此外,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饲养蜜蜂时一方面要注意安全生产,防治蜂产品的农药化学污染;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卫生生产,保证生产环境卫生条件符合卫生标准。③而这些要求在实际生产中执行起来并不容易。一方面,养蜂业严重依赖于农作物等蜜源植物,而来自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滥用极为普遍,蜜蜂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直接损害到蜂群的生命和健康,也对蜂产品的食用安全性构成了严重威胁;而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养蜂还是以野外流动作业和棚屋作坊式生产为主,技术设备不完善,在满足环境卫生标准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二)提升养蜂人自身的素养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从本质上说,人的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④毋庸置疑,养蜂从业者自身素养的提升也是养蜂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养蜂人很少有受过蜂业专业培训的,大多数都是经由师傅带徒弟、家庭教学或者自学等方式来获得养蜂知识和技术,生产实践中多根据经验办事,缺乏有效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⑤而那些真正受过专业培训甚至科班出身的人却大多流入了各大科研机构(如国家和地方各级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等),不愿意到养蜂生产一线从事推广技术工作。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江山养蜂从业者多为小学、①赵之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28页。②柠檬市场(TheMarketforLemons)也称次品市场,也称阿克洛夫模型。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参加网络资源:http://b.baidu.com/view/120461.html?fromTaglist.@赵之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20页。@周萌祖:《人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05期,第l页。@赵之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27页。 初中文化水平,鲜有高中毕业者,他们往往的缺乏必要自学能力,很难从书本中学到新技术、新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生产。大多数人平时没有看书读报的习惯,∞在蜂场也确实很少能找到养蜂方面的书籍,订阅养蜂杂志者更是屈指可数。养蜂人们只是靠在生产中自己摸索或通过电话和偶尔的串门来相互交流经验,但这样得来的知识毕竟十分有限,远远不足以应对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问题还不止于此,2000年以后,由于进城务工收入较高,且城市生活更有吸引力,农村青年大多不愿出来从事养蜂,养蜂人队伍趋于老龄化,“4050”人员比重较高,养蜂存在后继无人的隐忧。生产力是人类适应、改造和利用自然从而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生产力有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技能、知识和智慧的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故此,国家和地方各级蜂业管理部门通力协作,加强养蜂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有知识、有经验、敢想、敢干的青年接班人,对于养蜂业的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三)改变养蜂业的经营模式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养蜂业逐渐与国际接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必须面对标准化、市场化及全球化带来的种种挑战,传统产业如何审时度势,改变策略,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中国养蜂业路在何方?策略之一是转变目前转地养蜂的固有经营模式。具体而言,我国转地养蜂业历来以加工和出售初级蜂产品为主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盈利模式,而无论是蜂蜜、蜂王浆还是蜂花粉、蜂胶,其价格完全控制在市场手中。养蜂人是否盈利,盈利多少都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而随着国内众多养蜂产业化大集团(如大众熟知的汪氏蜂业)的出现及国际化背景下蜂产品质量标准的提高,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转地养蜂业已毫无优势可言。单一的经营模式使其难以抵御市场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一条可行的办法是,抓住现阶段国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的难得契机,积极发挥蜜蜂授粉的天然优势,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服务,而养蜂人通过蜂群的管理和出租授粉,能够同时获得蜂产品和租金收益。在此,养蜂业对于生态农业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利用蜜蜂授粉一方面可帮助农作物实现高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减少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及有毒农药的使用,从而达到保护生态,促进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多重目的。对于转地养蜂的从业者而言,此种经营方式的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收入的增加,更为关键的是,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无形中降低了他们所面对的市场风险,经济收入更加稳定。①大多数江山养蜂人通过辛勤劳动提高了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日渐改善。但是文化生活上却极度匮乏,生产之外的闲暇时间,一些养蜂人无所事事,把大把的精力和财力花在酗酒和赌博上,往往因此耽误了正常的生产,更有甚者触犯了法律,误入歧途。95 (四)推动新型行业组织建设如前文所述,外出养蜂之初,江山养蜂人在血缘、地缘、业缘和人缘联系基础上自发组建的“养蜂协会’’影响很大,不仅能够保护养蜂人,为他们争取利益,还能起到联系彼此情感的纽带作用。江山人在外养蜂遇到问题时,主要是依赖这种“熟人共同体”内部的互帮互助来应对的。但是19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集体经济”的分崩离析,养蜂人也逐渐走向“单干”,相互之间的接触减少,“养蜂协会”也分崩离析。目前,这种传统性行业组织在具有高流动性的转地养蜂人群中已经绝迹,养蜂人之间是否合作互助,则要视具体的情境而定,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而转地养蜂过程中,随时面临各种风险,来自不同地区的养蜂群体之间常常为争夺蜜源、蜂场等现实利益发生纷争,甚至诉诸暴力。养蜂人面对“内忧外患”,在应对外在市场的经济压力的同时,还必须应付同行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养蜂人之间互惠互利,促进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新型行业组织的构建迫在眉睫,然而具体落实起来却是障碍重重。过去,养蜂人有困难求助于“养蜂协会”,实际享受的是地方性的权利,更多的是在依赖熟人网络或自然社区寻求帮助,①而当养蜂人开始“单干”,独自走向市场,从“农民”逐渐蜕变为“生意人”,备受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侵蚀,逐渐学会“理性计算”,其头脑中的传统价值观也在转变。过去是“义利双行”,现在是“‘利’字当先”。在这种“理性”话语浸染下,养蜂人群已经完全原子化了,成为了马克思所说的“一袋马铃薯”。传统的联系已经逝去,新的合作何以可能?在建立新型行业组织的进程中,决策者理应以传统纽带为起点,努力将传统与现代组织制度结合。例如,可以发挥养蜂人固有的宗族观念和同乡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可行的规章制度,培养养蜂人的协作精神;还可以尝试将养蜂人中的“感召权威”(charismaticauthority)、“传统权威”(traditionalauthority)转变成为能够适应新型行业组织管理的“合法权威”(1egitimateauthority)。从严格意义上说,传统元素不一定是“过时的”、“落后的”,现代元素虽然“先进”,却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国情,用之四海而皆准,养蜂业也好,其他行业也罢,在现代化过程中,只有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妥善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才能把我们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五)发展蜂产品深加工,增加蜂产品附加值根据沃勒斯坦(I.M.Wallerstein)的世界体系理论②(World—systemsTheory),世界体系中的国家在经济和政治权力上占据着三种不同的位置:中心(core)、边缘(periphery)和半边缘(semi—periphery)。“中心"主宰着整个体系,由那些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组成。①贺雪峰:《新乡土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②Wallerstein,World-SystemAnab,sis:AnIntroduction,Durham,NC:DukeUniversityPress,200796 借助高精尖的技术和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中心”国家生产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品(其中大部分会流向其他“中心”国家,一小部分也会流向处于“边缘”或“半边缘”的国家)。“中心”还垄断了最盈利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对于世界金融的控制。处在“半边缘”和“边缘”的国家,在权力、财富及影响方面均较弱。“半边缘”国家位于“中心”与“边缘”之间,它们向“边缘”国家输出工业制成品,同时也向“中心”国家输出农产品和其他初级产品。“边缘”国家的实力最弱,生产机械化程度远不及“半边缘”国家高,它们主要向“中心"和“半边缘”输出原料、农产品和劳动力。时至今日,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中心”对“边缘”及“半边缘”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并未改变,仍是剥削性的,世界贸易和其他经济活动的最大受益者仍是那些“中心"国家的资本家们。依据这种分类来看,目前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经济上依然处在“半边缘’’的地位。事实也确实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外汇收入节节攀升。但中国人用来“出口创汇”的都是些什么产品呢?特别是对于发达国家,我们卖出去的绝大多数是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即使经过加工也是很初级的处理。而这些原材料到了进口国经过深加工价值就立即翻倍,若把它们的工业制成品再卖到中国简直就是“天价”了。发达国家正是以这种“剪刀差’’的方式在世界贸易活动中大肆“掠夺’’广大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的。长期以来,中国的蜂产品为了好出口,走的~直是“低价路线”,吃亏的最终还是那些忙碌在生产一线最苦最累的普通养蜂人。难怪养蜂人发出感叹,“蜂蜜出口最低的时候才2元一公斤,日本当地出产的一公斤蜂蜜能换一辆摩托车,我们的蜂蜜到了日本lO公斤换不来一辆自行车!”不可否认,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贸易格局已有所改善,但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以蜂产品为代表的农产品的附加值还不高。要为蜂业生产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蜂产品出口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已是当务之急。要真正实现中国养蜂业的产业化,就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在国内,随着近年社会上“健康热”的兴起,“健康产业”方兴未艾,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保健食品”都跃跃欲试,企图在这场消费热潮中分得一杯羹。此时,蜂保健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博得一席之地,直接关系到整个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各个环节上密切配合,才能迎合消费者需求,抢占市场份额。以销售促生产,促进一线养蜂人增收致富,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六)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养蜂业的支持力度回顾建国以来养蜂业发展的曲折历程,从最初的允许私人养蜂到人民公社时期的“限养”以至于“禁养”,私人养蜂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重见天日”。一路走来,政治因97 素对养蜂事业的影响可见一斑。当前,由于蜂业产值在农业甚至畜牧业中的比重较小,没有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我国蜂农的弱势群体地位十分突出。目前养蜂业一方面得不到国家政策扶持和补贴,蜜蜂运输中的“绿色通道”问题也迟迟得不到彻底解决;另一方面得不到国家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养蜂发展面临非常大的困难。①转地养蜂过程中,一些地方以“检疫”或“办暂住证”为名借机敛财或敲诈的情况仍时有发生,不仅干扰了养蜂人正常的生产生活,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身伤害,转地养蜂人的安全和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同时指出“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②各级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应努力学习和贯彻党的会议精神,及时转变对于发展养蜂业的态度,由消极监管变为积极服务,支持转地养蜂人到当地放蜂,为农业生产服务,切实维护养蜂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养蜂的益处也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养蜂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消除一些群众对养蜂群体的误解和偏见,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激励和引导外地养蜂人来当地放蜂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更多当地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任何变革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国养蜂业的转型升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道路是曲折的,而前途必然是光明的。只有当甜蜜的花朵结出甜蜜的果实,甜蜜的事业才能真正甜蜜起来。在此,衷心祝愿中国养蜂业的未来更加美好,广大养蜂人的“甜蜜事业”越做越甜,日子越过越红火!①赵之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26页。②参见网络资源http://news.xinhuanet.corn/house/tj/2013一11-14/c118121513.htm. 一、中文文献参考文献[1][英]奈吉尔·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何颖怡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英]卡尔-波兰尼:《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黄树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3][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入民出版社,2008年。[5]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戴可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6]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E7]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美]葛学博:《华南的乡村生活》,周大鸣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9][美]托马斯·哈定等:《文化与进化》,韩建军等译,杭州:杭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10][美]马文-哈里斯:《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叶舒宪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11][美]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12][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3]黄平、罗红光、许宝强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4]黄应贵:《反景入深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15][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6][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7]江山市档案局编:《江山年鉴(2009)》,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年。[18]江山市志编纂委员会:《江山市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19]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20]李亦园、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台北:桂冠,1992年。[21][法]克洛德·列维一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王志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22]马德风:《养蜂50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年。[23]马克思:《人类学笔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2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25][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26][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27][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28][日]鸟越皓之:《环境社会学:站在生活者的角度》,宋金文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29]潘乃谷等编:《重归“魁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0]乔健:《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31]乔廷昆:《中国蜂业简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32][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3]孙哲贤编:《养蜂技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9年。[34][英]托尼:《中国的土地与劳动力》,转引自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程立昱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35]王安、彭文军主编:《生态养蜂》,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36]王海浩、卢建幸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集》(卷五十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37]王晓毅:《血缘与地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38][美]哈里·F.沃尔科特:《田野工作的艺术》,马近远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39]谢剑:《应用人类学》,台北:桂冠,1989年。[40]谢立中:《从马林诺夫斯基到费孝通:另类的功能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41][美]辛格尔顿:《应用人类学》,蒋琦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42]杨冠煌主编:《中国昆虫资源利用和产业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43]杨栗森:《养蜂》,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7年。[44]叶舒宪、彭兆荣、纳日碧力戈:《人类学关键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5]袁方主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6][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天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47]张逸夫编:《蜂王乳的神奇功效》,香港:快泽有限公司,1987年。[48]张展鸿:《渔翁移山:香港本土渔业民俗志》,香港:上书局,2009年。[49]赵旭东:《本土异域间:人类学研究中的自我、文化与他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0]赵芝俊等:《中国蜂业经济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3年。[51]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时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台北:桂冠,1996年。100 二、外文文献【1]Bailey,L.,andB.V-Ball,HoneyBeePathology,London:AcademicPress,1991.[2lBarth,Fredricked.,EthnicGroupsandBoundaries:乃PSocialOrganizationofCultureDifference.Boston,MA:Little,BrownandCompany,1966.【3]Benjamin,Alison,andBrianMcCallum,AWorldWithoutBees.London:GuardianBooks,2008.【4]Bonvillain,Nancy,WomenandMen:砌PCulturalConstructsofGender(4med.).UpperSaddleRiver,NJ:PearsonPrenticeHall,2007.【5]Bourdieu,Pierre,OutlineofaTheoryofPractic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7.[6]Bourdieu,Pierre,劢eLog/cofPractice.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0.【7]Chayanov,AlexanderV.,劢eTheoryofPeasantEconomy.Madison: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86.[8]CohenYehudi,ManinAdaptation:TheCulturalPresent,Chicago:Aldine,1974.[9]Crane,Eva,BeesandBeekeeping:Science,PracticeandWormResources.NewYork:ComellUniversityPress,1990.[10]Croll,ElisabethJ.,ChineseWomensinceMao.London:ZedBooksArmonkM.E.Sharpe,1984.【11]Croll,ElisabethJ.,FromHeaventoEarth:ImagesandExperiencesofDevelopmentinChina.London:Routledge,1993.【12]Epstein,T.Scarlett,EconomicDevelopmentandSocialChangeinSouthIndia.Manchester: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1962.【13]Feuchtwang,Stephall,andAtharHussain,砌eChineseEconomicReforms.London:C.HelmNewYork:St.Martin’SPress,1982.【14]Feuchtwang,Stephan,AtharHussain,andThierryPairault,TransformingChina"sEconomyintheEighties.Boulder,Colo.:WestviewPress,1988.[15]Firth,Raymond,ElementsofSocialOrganization.London:Watts&Co,1951.[16]Firth,Raymond&B.S.Yamey(eds。),Capital,SavingandCreditinPeasantSocieties.London:AllenandUnwin,1963.【17]Foster,GeorgeMM,Tzintzuntzan:MexicanPeasantsinaChangingWorldBoston:LiUle,BrownandCompany,1967。[18]Freedman,Maurice,LineageOrganizationinSoutheasternChina.London:UniversityofLondon,AthlonePress,1958.[19]Geertz,Clifford,PeddlersandPrinces:SocialDevelopmentandEconomicChangeinTwoIndonesianTowns.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3.【20]Geertz,Clifford,砌PInterpretationofCultures.NewYork:BasicBooks,1973.[21]Guldin,GregoryEliyu,TheSagaofAnthropologyinChina:FromMalinowskitoMoscowtoMao.Armonk,N.Y.:M.E.Sharpe,1994.[22]Harvey,David,ABriefHistoryofNeoliberalis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5.[23]Herskovits,MelvilleJ.,EconomicAnthropology:AStudyinComparativeEconomics.New10l York:Knopf,1952.『24]Honig,Emily,andGailHershatter,PersonalVoices:ChineseWomeninthe1980s.Stanford,Calif.: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8.[25]Jenkins,Richard,PierreBoudieu.London:Routledge,1992.[26]Jing,Jun,TheTempleofMemories.History,Power,andMoralityinaChineseVillage.Stanford,Calif.: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6.[27]Jin,ZhenMing,andYangGuanHuang,“StateofBeekeepingDevelopmentinChina,”inBeenetAsiaWorkshoponPrioritiesinR&DonBeekeepinginTropicalAsia.Malaysia:BeenetAsia,1993,PP.65—73.【28]Hom,Tammy,BeesinAmerica:HowtheHoneyBeeShapedaNation.Kentucky:TheUniversityPressofKentucky,2005.[29]Kipnis,AndrewB.,ProducingGuanxi:Sentiment,Se莎andSubcultureinaNorthChinaVillage.Durham,NC:DukeUniversityPress,1997.[30]Kleinman,Arthur,眈印China."TheMoralLifeofthePerson:WhatAnthropologyandPsychiatryTellUsaboutChinatoday.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11.【31]Lieberthal,KennethG.,Shuen.fuLin,andErnestP.Young,ConstructingChina:TheInteractionofCultureandEconomics.AnnArbor:CenterforChineseStudies,UniversityofMichigan,1997.[32]Marx,Karl,“TheFetishismofCommodities”,inR.Tucker,ed.,TheMarx—Enge&Reader.NewYork:W.W:Norton,1978,PP.319-329.【33]Moor,JerryD.,VisionsofCulture."AnIntroductiontoAnthropologicaltheoriesandTheorists(2删ed.).WalnutCreek,CA:AltaMiraPress,2004.【34]Morris,Brian,lnsectsandHumanL/fe.Oxford,NewYork:Berg,2004.[35]Perry,ElizabethJ.,andMarkSelden.eds.,ChineseSociety:Change,Co矽ictandResistance.London:Routledge,2010.[36]Polanyi,Karl.ConradM.Arensberg,andHarryW.Pearson(eds.),TradeMarketintheEarlyEmpires:EconomiesinHistoryandTheory.Glencoe,111.:FreePress,1957.[37]Potter,SulamithHeins,andJackM.Potter,China"speasant:TheAnthropologyofaRevolu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38]Rappaport,RoyA.,Pigsfo,theAncestors:RitualsintheEcologyofaNewGuineaPeople。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67【39]Rofel,Lisa,OtherModernities."GenderedYearningsinChinaafterSocial括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9.[40]Sahlins,Marshall,StoneAgeEconomics.NewYork:AldinePublishingCompany,1972.[41]Stoller,Paul,andCherylOlkes,/nSorceryjShadow."AMemoirofApprenticeshipamongtheSonghaiofNigen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42]Wallerstein,Immanuel,TheModernWorld-SystemI:CapitalistAgricultureandtheOriginsoftheEuropeanWorld-EconomyintheSixteenthCentury.NewYork:AcademicPress,l974.[43]Whynott,Douglas,Fol面wingtheBloom:AcrossAmericawiththeMigratoryBeekeepers.Boston:BeaconPress,1991.[441Wilk,RichardR.,andLisaCiggeR,EconomiesandCultures:FoundationsofEconomicAnthropology(2加ed.).Boulder,CO:WestviewPress,2007.『451Wolf,EricR.,尸easant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66.【46]Yan,Yunxiang,PrivateLifeunderSocialism:Love,IntimacyandFami纱ChangeinaChineseVillage1949—1999.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2003.102 [47]Yan,Yunxiang,TheFlowofG渺jReciprocityandSocialNetworksinaChineseVillage.Stanford,Calif.: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6.[48]Yjang,C.K.,ChineseCommunistSociety:thefamilyandthevillage.Cambridge,Mass.:M.I.T.Press.1965.[49]Yang,MayfairMei-hui,G/沂s,Favors,andBanquets:TheArtofSocialRelationshipsinChina.Ithaca,N.Y:ComellUniversityPress,1994.103 养蜂术语表附录1.蜂王:一群蜂中唯一发育成熟的雌性蜜蜂,体型最大,寿命最长,与雄蜂交配后的全部工作就是产卵。蜂王的品质直接决定着蜂群的强弱以及蜂蜜、蜂王浆产量的高低。2.工蜂:发育未成熟的雌性蜜蜂,数量最多,任务繁重,主要负责采集蜜粉、哺育幼蜂、筑造蜂巢、清运垃圾及防御外敌等工作,是最勤劳的蜜蜂。3.雄蜂:雄性蜜蜂,在蜂群中的比例很小,其唯一工作是负责与蜂王交配。4.越冬:转地养蜂一年中的冬季,蜜蜂停止生产,休养生息,这时需要人工饲喂大量的糖水和花粉,是养蜂人生产支出最大的时期。5.移虫:蜂王浆生产中的一道工序,将巢脾中的蜜蜂卵转移到人工王台中,以诱引蜂群生产蜂王浆。6.赶花:指养蜂人为把握最佳的采蜜时间,带着蜂群争分夺秒赶往蜜源开花的地点。7.看场:由于过去通讯不便,每次转场前养蜂人需要到预定地点勘察蜜源状况,确定放蜂场地。8.盗蜂:在蜜源缺乏时,强势蜂群闯入弱势蜂群巢穴中盗取蜂蜜或花粉。由于双方打斗,常常造成两败俱伤的情况,对养蜂生产极为不利。9.隔王板:蜂箱中带有网格的隔板,放在有双王的蜂群中,以避免两只蜂王打斗。10.巢础:人工制成的蜂巢模型,用于春季蜜蜂筑新巢,扩大蜂群规模。11.做浆:养蜂人对生产蜂王浆工序的简称 二、访谈提纲本研究的访谈对象包括江山养蜂人老家有养蜂经历的村民、无养蜂经历的村民,在外的江山养蜂人,蜂产品经销商,蜂场所在地居民等,兼顾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第一部分:无外出养蜂经历的村民1.询问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2.家庭主要收入来自哪里?现在做什么工作?3.子女或亲戚朋友有外出养蜂的吗?有几个?一般去哪些地方?4.自己养蜂还是给别人打工或当学徒?去了几年?收入怎么样?5.本村出去养蜂的人多吗?周围其他村子的情况呢?6.本村外出养蜂的入家收入会好一些吗?怎么看出来的?7.谁是本村第一个外出养蜂的?当时怎么开始养蜂的?现在还养蜂吗?8.有没有养蜂倒掉的(失败的)人?怎么倒掉的?现在情况如何?9.自己是否曾经有过养蜂的打算?为什么?如果有,后来为什么又没出去?现在还会考虑出去养蜂吗?10.养蜂需要什么条件呢?人力、财力还是物力?11.子女现在做什么工作?在哪里?怎么找到的?和养蜂相比这个工作怎么样?12.有人出去养蜂后,村里有变化吗?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部分:有养蜂经历的村民1.询问基本情况2.以前在哪里养蜂?一般走哪条线(转地路线)?当时是自己养还是给别人帮工?3.后来为什么不养蜂了?现在还想再重新养吗?4.当年为什么要出去养蜂?怎么出去的?5.刚开始养蜂,本(资金)从哪里来?跟谁学的技术?6.当时养多少群蜂?有家人帮忙吗?7.当时养蜂收入怎么样?有雇人吗?雇的外地人还是本村人?为什么?8.以前的养蜂同行还有继续养蜂的吗?效益怎么样?不养蜂的现在都做什么工作昵?他 们为什么改行昵?9.养蜂需要什么条件?人、财、物力哪个最重要?10.当年养蜂遇到什么困难?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的?11.当年本地政府鼓励外出养蜂吗?有什么政策?第三部分:江山外出养蜂人1.询问基本情况。2.什么时候开始养蜂的?当时为什么选择养蜂?跟谁出来养蜂的?3.刚开始养蜂是打工还是当学徒?本钱从哪里来?资金上有亲戚朋友周济吗?4.现在养蜂多少群?跟以前比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5.家里几口人?都在从事养蜂吗?6.每年一般走哪条路线?什么时候搬来这里的?现在采什么花?要停留多久?7.每天都有哪些工作?怎么分工?8.主要蜂产品有哪些?收入如何?9.跟过去比,养蜂成本升高了还是降低了(白糖、花粉等饲料价格,转地运输费用)?生产中需要的人手(劳动力)呢?10.生产忙时会不会雇人帮工?会雇什么人?为什么?l1.转地过程中怎么决定放蜂地点?选址一般有哪些原则?12.过去转地放蜂自己或同行有没有遇到过事故?怎么处理的?13.养蜂在家庭收入中占多大比重?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收入来源?14.近几年养蜂行情怎么样?会继续养下去还是考虑改行?15.本地还有江山老乡放蜂吗?如有,往来频繁吗?一般会谈论哪些事情?生产中会相互帮忙吗?16.老家出来养蜂的都是哪些人?和自己当年的情况一样吗?现在年轻人多吗?为什么?17.本地有当地入养蜂吗?如有,会有竞争或冲突吗?遇到问题怎么解决?18.和当地人关系怎么样?有没有发生过冲突?为什么?如何处理呢?19.家庭消费支出主要在哪几方面?各占多大比重?每年能结余多少?20.生产忙碌之余,有空会做些什么事?21.每天都要去市场吗?会买哪些东西?22.老家盖新房了吗?要花多少钱? 23.妻子是江山人还是外地人?其他养蜂的同乡娶外地媳妇的多吗?为什么?24.结婚前和妻子怎么认识的?婚后感情怎么样?会不会吵架?因为什么?25.孩子在哪里?谁来照顾他们?遇到什么困难?26.自己上过几年学?什么文化程度?27.孩子上学了吗?成绩怎么样?以后打算让他们出来帮忙养蜂吗?28.一年中什么时间回老家?有哪些开销?29.村里人生活怎么样?他们对外出养蜂什么态度?30.老家村里的事情会参加吗(婚丧嫁娶等)?31.家里老人谁来照顾?每年要负担多少钱?他们对自己养蜂支持吗?第四部分:蜂产品经销商1.收购的蜂产品种类是不是越来越多了?收购量增加了吗?2.各种蜂产品市价如何?收购价与往年比是上涨了还是下降了?3.近年蜂产品的质量如何?出现哪些问题?怎么处理的?4.蜂产品销路有哪些?出口为主还是内销为主?5.养蜂业发展形势怎么样?国家有什么扶持政策吗?6.做蜂产品经销有竞争吗?利润空间大吗?7.白糖价格怎么样?销售量呢?近年来有变化吗?8.来买蜂保健品的顾客增加了吗?买来送礼还是自己用?他们知道怎么鉴别产品真假吗?第五部分:蜂场所在地居民1.来本地养蜂的人多吗?一般是哪里人?什么季节来?会待多久?2.和养蜂人熟悉吗?关系怎么样?3.欢迎养蜂人来这里吗?为什么?其他居民怎么看?4.会不会去购买他们的蜂蜜和王浆?为什么?5.他们放蜂占用土地是否会事先征得本地人同意?他们会主动送礼吗?6.听得懂养蜂人的方言吗?和他们交流有障碍吗?其他人呢?7.和他们有没有过误会?怎么处理的?8.觉得养蜂挣钱吗?有没有考虑过学养蜂?107 一1~江山养蜂人的谱系108 注:1.以上系谱按养蜂人师承关系自上而下,为保证匿名性,养蜂人的姓氏保留,名字采用拼音首字母。109 2.括号中为此人开始从事养蜂的时间,若未注明为不详。110 后记多年之前,我误打误撞地闯进了人类学的大门。最初根本不知所谓“人类学”是何物。所以我的阅读是从《人类学是什么》一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开始的。对于学科,从云里雾里到摸清脉络,一路跌跌撞撞,不知耗费了多少青春。周围的人常说我,读了这么多年,都成书呆子了,学的还是个“没用的学问”。我却置若罔闻,继续乐在其中。学而优则仕,道理不假,只是读书若是目的性太强、功利心太重,恐怕很难读好,而且必定很累。做没有激情的工作注定是一种自我折磨,所以,若为求个功名,这书我大可不读。我能够理解,人生若能做自己喜欢又能胜任的事情是多么幸福。而对于做学问,我此刻只能很负责任地说,不求功名利禄,但求无愧于心。毕竟,人生如戏,这场戏最后的观众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功与过,得与失,孰轻孰重,孰对孰错,只有本人心知肚明。对于报道人-N些可爱的养蜂人,我总是感到自己身上肩负责任,我曾经从他们中走出来,现在又回到他们中间去做研究,我从他(fin里获得的太多太多,我的一切(如果可以说是成绩的话)都来自于他们,而至今我却无以为报。我所能做的只是以简单的笔墨记录他们的生活,并企图用自己所学到的一知半解来管中窥豹。而这一点点若与他们的给予相比的话,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我感谢我的恩师潘守永老师,是他把我领进人类学的知识殿堂,使我有机会领略人类文化的千姿百态,使我有机会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一研究养蜂群体;从论文的选题、结构,直到后期的写作、修改、润色,每一个阶段都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倘若没有他的始终的支持和督促,毕业论文不可illl期完成。对于恩师无私的付出我始终铭记在心,但我又深感愧疚。时至今日我都还没能为老师做点什么,甚至还没想到以何种方式来报答这“授业、传道、解惑”之恩。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努力,在人生的征程上不懈奋斗,来日才能够有所作为,不辜负恩师的期望。斗转星移,时光飞逝,岁月带走了青春却带不走记忆。回首在民大度过的时光,我感激所有曾给予我教诲的老师,感激我在这片人类学热土上有幸结识到的每一位同门、同学、11l 朋友,特别是那些在危急关头曾经为我雪中送炭的人们。没有他们一如既往的付出,我不可能走到今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会像你们一样,把爱和关怀传递给身边更多有需要的人们。最后,我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对我的一贯支持和理解,还要感谢所有的兄弟姐妹,手足情深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11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应文达:《论民族文化的生存问题》,《才智》,2013年6月。[2]应文达:《人类学视域下的养蜂文化研究》,《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