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2-06-16 12:36:36 发布

毒蜜饯事件和食品添加剂毒性的研究进展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毒蜜饯事件和食品添加剂毒性的研究进展摘要:蜜饯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汉族传统食品,我国的蜜饯制作工艺,早在20世纪末就在国内外享誉盛名。然而,现今国内的一些生产企业,为求利用最低成本达到最大的利润,在蜜饯制作过程中加入大量的添加剂来提升风味,毒蜜饯由此而生。本文在还原毒蜜饯事件的基础上,综述了毒蜜饯中添加剂的毒性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毒蜜饯事件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启示及预防措施。关键词:毒蜜饯添加剂毒性一、毒蜜饯事件概述2012年4月24日,央视《消费主张》栏目通过对蜜饯生产过程的明察暗访及对市面上售卖蜜饯的检测,曝光了毒蜜饯事件。央视记者分别在多家大型超市、专卖店等地方购买了多个厂家生产的多个品种的蜜饯,送往了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上述蜜饯中含有的的添加剂均超过国家标准。记者还暗访了山东某县城的蜜饯加工工厂,工厂内条件恶劣,生产用的桃肉被严重污染。这样的小工厂却是各大食品公司的原料供应商。最让人担忧的是,这些食品企业都具有具有QS食品安全标志。在多家食品公司的库房中,记者发现大量的苯甲酸钠、甜蜜素、香兰素、柠檬酸等食品添加剂。5 二、毒蜜饯的毒性来源毒蜜饯的毒性主要来源于在生产过程中各种超标的添加剂。首先,大量超标的即为提高蜜饯风味的甜味剂,包括甜蜜素、糖精钠等。甜蜜素在生物体内可转化为毒性强的环己基氨,有致癌性,而糖精钠则会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食欲减退。其次,便是胭脂红、苋菜红。亮蓝等着色剂。超量、超范围长期食用此类着色剂可能会对使肝脏肾脏负担增加。最后,是作为漂白剂和防腐剂的二氧化硫,可能会对人的呼吸道口腔有些刺激作用。三、食品添加剂毒性的研究进展国外许多研究都表明食品添加剂具有潜在的危害。1968年FDA的大鼠实验发现甜蜜素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性。在1969年的毒理实验中,大鼠出现了睾丸萎缩等症状。[1-3]Sasaki(2002)等研究也显示,食品中添加糖精钠及糖精会导致胃肠道一些器官DNA损伤。[4]虽然近期的研究显示这两种甜味剂并不是导致大鼠致癌的因素,也没有证据表明甜味剂对于大鼠的致癌作用在人类身上同样适用,许多国家和地区依然明令禁止使用。.Bateman的双盲实验证实,着色剂对儿童的行为具有不良影响。[6]2007年,JimStevenson在Bateman等人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食品合成着色剂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等可加剧幼小儿童的多动症。[7]5 这无疑是对颜色鲜艳食品毫无抵抗力的儿童健康的一大威胁。国内一些研究也表明食品添加剂具有毒性。作为在蜜饯生产中常用的胭脂红,在体内经代谢生成β-萘胺和α-氨基-1-萘酚等物质,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还有研究表明胭脂红对泥鳅红细胞具有一定的致突变作用,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8]四、毒蜜饯事件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启示及预防措施毒蜜饯事件反映了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体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完善。首先,企业家们都致力于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往往忽视了食品安全问题。其次,我国庞大的消费者人群对食品安全还未有完全深入的认识。最后,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更为企业家们提供了可趁之机。为了杜绝毒蜜饯等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发生,我们应做好各种预防措施。一方面,应尽快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标准,修补法律漏洞,强化对非法添加剂的监控。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仪器设备的配置,在发生疑似食品安全问题时,能够快速检测出问题所在。另一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将食品安全的常识深入到广大消费者中,让消费者自身具有辨别食品好坏的能力。有关部门应加大打击腐败的力度,对于收受贿赂的行为予以严重的惩罚。五、总结5 食品添加剂可以解决人们在生产食品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提供便利,较小剂量的添加剂也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但是基本上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不具有营养价值,而且大部分添加剂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商来说,大剂量的添加剂具有更好的效果,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从而赢得更高的利润。这样的举措,是罔顾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因此,生产商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应更多的注重安全问题,控制用量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参考文献:[1]张卫民,齐化多.中国甜味剂的现状[J].食品工业科技.2003(09).[2]陈君石.食品毒理学的新进展(综述)[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995(02).[3]刘宁,沈明浩.食品毒理学[J].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YuFSasaki,etal.Thecometassaywith8mouseorgans:resultswith39currentlyusedfoodadditives[J].MutationResearch,2002,519:103-119.[5]Johns,D.Migraineprovokedbyaspartame.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1986.[6]邹志飞.第四届第二次中国毒理学会食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与营养食品所毒理室联合召开学术会议论文集.[7]JimStevensonetc.Foodadditivesand5 hyperactivebehaviourin3-year-oldand8/9-year-oldchildreninthecommrnity:a-randomised,double-blinded,placebo-controlledtrial.TheLancet.2007.[8]张晓红,张虎芳.胭脂红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的形成和核异常的影响.中国西部科技,2006(1):26-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