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实验室-晶体管 8页

  • 2.45 MB
  • 2022-06-16 12:29:58 发布

贝尔实验室-晶体管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是晶体管、激光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数字交换机、通信卫星、电子数字计算机、蜂窝移动通信设备、长途电视传送、仿真语言、有声电影、立体声录音,以及通信网的许多重大发明的诞生地。自1925年以来,贝尔实验室共获得两万五千多项专利,现在,平均每个工作日获得三项多专利。贝尔实验室的使命是为客户创造、生产和提供富有创新性的技术,这些技术使朗讯科技(LucentTechnologies)公司在通信系统、产品、元件和网络软件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自1925年以来已经获得了40,000多项发明,30,000多项专利,平均每个工作日超过4项,是全球最多产的发明源泉之一。贝尔实验室正在从事的工作包括借助全球第一台全光交换机重新定义通信潜力,开发可以通过电话浏览网上内容的软件,以创纪录速度通过光纤传输数据等。 贝尔实验室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1933年,卡尔·央斯基(KarlJansky)通过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发现银河中心在持续发射无线电波,此电波称为3K背景辐射。透过此研究而建立了射电天文学。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参与这项研究的约翰·巴丁(JohnBardeen)、威廉·萧克利(WilliamShockley)、华特·豪舍·布拉顿(WalterHouserBrattain)于195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香农(ClaudeShannon)于1948年发表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现代通信理论的基础。他的成果是部分基于奈奎斯特和哈特利先前在贝尔实验室的成果。 晶体管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喇顿、肖克莱研制成功晶体管,打破了电子管在体积、功耗、寿命等方面的局限性,使电子技术跃入一个新的阶段。 晶体管的发明者巴丁生于美国,少年时代就很用功,16岁考上大学,特别喜欢物理。早年他和另外两名科学家肖克莱和布拉坦一起,共同研究半导体锗和硅的物理性质。在一次实验中,他在锗晶体上放置了一枚固定针和一枚探针,利用加上负电压的探针来检查固定针附近的电位分布。当巴丁将探针向固定针靠近到0.05毫米处时,突然发现,改变流过探针的电流能极大地影响流过固定针的电流。这一意外的发现,使他们意识到这个装置可以起放大作用。于是三人通力合作,经过反复研制,终于在1947年发明了一种新的半导体器件,这就是晶体管。这一成果立刻轰动了电子学界,巴丁等被称为电子技术革命的杰出代表。由于这一贡献,巴丁和肖克莱、布拉克一起获得了195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发明的小故事 电子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元器件的发展上。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 晶体管诞生后,首先在电话设备和助听器中使用.逐渐地,它在任何有插座或电池的东西中都能发挥作用了.将微型晶体管蚀刻在硅片上制成的集成电路,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后,以芯片为主的电脑很快就进入了人们的办公室和家庭. 第一片集成电路只有4个晶体管,而1997年一片集成电路中有40亿个晶体管。有科学家预测,集成度还将按10倍/6年的速度增长,到2015或2020年达到饱和。 个人总结及观点晶体管的发明是由客观形势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两个主要因素所促成的。古往今来,一项项伟大的发明几乎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明确方向,经历许多次失败和挫折,但是锲而不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终会取得成功。晶体管的发明也正符合这一规律。所以,只要我们思路正确,刻苦钻研,败而不馁,锲而不舍,善于抓住机遇,就一定会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