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 MB
  • 2022-06-16 12:16:44 发布

一年级语文下册 23 鲁班和橹板教案2 苏教版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3《鲁班和橹板》一.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B.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二.教学重难点:识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生字卡片。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鲁班  介绍鲁班。  2.继续板书:和橹板(领读,指插图):那人是艄公,手上握的就是橹板。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自由读课文。  2.再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看哪写词语的意思你已经理解了。  3.重点指导理解:吃力、对岸、盯着、扑通、安。  4.认读要求只识不写的字词。  5.各自试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力岸已经盯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写字。23《鲁班和橹板》(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B.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二.教学重难点:识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生字卡片。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认读字词。  2.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1)鲁班造的橹板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好处?  结合插图指名口述本自然段的内容。  (2)他怎么想到造橹板的?  a.指名读第一、二段。讨论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3 指名读第三、第四自然段,想想:鲁班怎么想到橹板的样式的?哪几个词告诉我们他看得很认真?  2.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结:橹板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3.练习概括各自然段所写的内容。  轻轻读课文,想想: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坐船—想—看鸭子拨水—做橹板—后人称呼)  4,练习口述《鲁班和橹板》的故事。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口述故事。  3.学习生字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四、板书设计:              26.鲁班和橹板          看  竹篙    撑   吃力          盯  想鸭子   蹼、拨水轻快              (有什么办法)                   圆形  五、教学反思《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叙事具体明白,我从“你能说一说橹板和橹板之间的关系吗”导入新课,然后抓住两个主要问题“橹板为什么要发明橹板?鲁班是怎样发明橹板的”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并展开讨论。我利用以下几点,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环境中很快理解了课文。一、图文结合,突破重点    课文第四自然段写鲁班受鸭子拨水滑行的启示,终于造出了摇船的新工具,这一段是文章的重点。可是,我们许多学生根本没见过鸭子,也不知道鸭子的脚有什么特别的。于是,我找来鸭子的图片,并且放大它的脚蹼,让学生观察鸭子的脚有什么特别之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脚蹼的作用。然后我又出示鸭子在河里轻快地游泳的动画,让学生观察:鸭子是怎样游泳的?它游得怎么样?此时,把鸭子轻快游泳与老艄公吃力地摇船相比较,让学生产生与鲁班类似的想法:要是能让老艄公摇船也像鸭子一样轻快就好了。站在鲁班的角度体会他的心路历程,更便于理解课文内容。在鲁班发明了橹板后,我又通过简笔画画出橹板的大体形状,又把橹板和鸭子的腿进行了逐一的对照,使学生更清楚地明白鲁班是根据鸭子的什么发明了橹板,体会鲁班的聪明、能干。二、前后对比,深入体会    在鲁班发明了橹板后,我又把前后文联系起来,抓住“十分吃力”、“累得满头大汗”、“一摇……嗬……”、“不光……也……”,进行对比,体会这种新工具给艄公带来的好处,感悟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品质。三、讲讲故事,拓展积累3     在课文学完后,通过结合上学期《人有两个宝》的学习,以及视频《鲁班发明锯子》理解鲁班的爱思考、爱创造。我又让学生讲讲你还知道关于鲁班或其他人的发明小故事,进一步地体会鲁班等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积极动手尝试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