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00 KB
  • 2022-06-16 12:11:36 发布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3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B.离骚者,犹离忧也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D.厚币委质事楚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方正之不容也容:容纳、接受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模仿、效法C.人穷则反本穷:贫穷、贫困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夺:抢夺、夺取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BC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C.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数十年竟为秦所灭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D.夫天者,人之始也6.下列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高度赞扬屈原处于逆境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爱国精神。B.作者把楚国的灭亡归结为“不知人之祸”,有其认识的片面性。C.作者认为“所谓忠者不忠”,暗含对屈原不能彻底倾尽忠心的批评。 D.文章尾段借屈原之口,赞扬其保持高洁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在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B.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C.其文约,其辞微微:简约D.然泥而不滓者也滓:渣滓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和“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事其君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③以刺世事 ④以浮游尘埃之外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当时朝廷心术不正的人危害公平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B.屈原在楚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表现自己追慕古贤,志洁行廉。C.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这些都表现在《离骚》中,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D.屈原正道直行却遭小人离间,处境困危,怨恨遂生,这是屈原写《离骚》的内在原因。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①,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注】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连缀,这里是“写作”之意B.颇通诸子百家之书通:精通C.悉更秦之法悉:熟悉D.乃短贾生曰短:说坏话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吴廷尉为河南守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B.居顷之非古之制C.堕马而死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D.为赋以吊屈原以其弟子兰为令尹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贾谊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①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②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③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④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⑤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⑥为赋以吊屈原A.①②④  B.①③⑤C.②⑤⑥  D.③④⑥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但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忌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解析 A“濯”同“浊”;B“离”同“罹”;D“质”同“贽”。答案 C 2.解析 A应为“被容纳,被接受”;C应为“处境艰难”;D应为“改变,更改”。答案 B3.解析 C项均为语气词。A分别为语气词/助词;B分别为虽然/即使;D分别为结交/和。答案 C4.解析 A指“脸色,面容”;B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C指“谎言”。答案 D5.解析 D项是判断句,ABC均为被动句。答案 D6.解析 此处实际上是说国君用人不当,他们认为的忠臣其实并不忠,此处并非指屈原。答案 C7.解析 A应为“明”;C应为“含蓄,精深”;D应为“污浊”。答案 B8.解析 “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意义不同。①指代他的;②文章的;③表目的的连词;④从而,表结果的连词。答案 D9.解析 称道先贤目的是讽刺楚国当时政局缺少明主。答案 B10.答案 (1)人在处境困难的时候,总是追念着上天和父母,所以人在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在病痛悲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爹唤娘的。(2)他讲的事虽细小,但意义却很大,列举的事物虽然是眼前常见的,可是所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3)探究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可以。11.解析 悉:全,都。答案 C12.解析 A项,均为动词,做。B项,分别为助词,无义/助词,的;C项,分别为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D项,分别为连词,表目的/介词,让。答案 A13.解析 排除⑤⑥。答案 A14.解析 “奉命制定”错误,根据原文,他只是修订各项法令的提议者。 答案 B15.答案 (1)(吴公)旧时与李斯同乡并且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2)(贾谊)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受到贬谪而离开,心里很不自在。(3)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很受文帝的宠爱(文帝最宠爱他),而且爱读书,(文帝)因此派贾谊担任他的老师。【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召他到衙门任职,特别器重他。孝文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而且旧时和李斯同乡且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很精通诸子百家的书。孝文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同僚中年纪最轻。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讨论问题,各位老先生们都无法应对回话,而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各位老先生们都认为贾生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他,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到太中大夫。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团结,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订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皇帝刚刚即位,多谦让而无暇变法改制。但后来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议的。于是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才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皇帝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派他去担任长沙王太傅。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是被贬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召到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为有惑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 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时移动座席向前靠拢。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就要从此兴起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孝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