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获奖者 19页

  • 543.00 KB
  • 2022-06-16 12:02:12 发布

诺贝尔获奖者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时间:1990发现:创立了“逆合成分析原理”,并率先用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方法人名:伊莱亚斯•詹姆斯•科里(EliasJamesCorey)(美国)简介:科里1928年出生于美国,1948年获得了学士学位,在随后的三年中,他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化学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创建了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使有机合成方案系统化并符合逻辑。他根据这一理论编制了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程序,于1990年获奖。60年代科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法-逆合成分析法,为实现有机合成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与化学家们早先的做法不同,逆合成分析法是从小分子出发去一次次尝试它们那构成什么样的分子–目标分子的结构入手,分析其中哪些化学键可以断掉,从而将复杂大分子拆成一些更小的部分,而这些小部分通常已经有的或容易得到的物质结构,用这些结构简单的物质作原料来合成复杂有机物是非常容易的。他的研究成功使塑料、人造纤维、颜料、染料、杀虫剂以及药物等的合成变得简单易行,并且是化学合成步骤可用计算机来设计和控制。他自己还运用逆合成分析法,在试管里合成了100种重要天然物质,在这之前人们认为天然物质是不可能用人工来合成的。科里教授还合成了人体中影响血液凝结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等,研究成果使人们延长了寿命,享受到了更高层次的生活。 时间:1991年发现:发现了细胞膜上单离子通道并开创了膜片钳技术人物:内尔和萨克曼内尔(ErwinNeher)(1944-)德国细胞生理学家,出生在巴伐利亚的莱西河畔兰茨贝格,1963年至1966年其间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学习物理学,1966年赴美国进修,一年后获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生物物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莱布尼茨奖。现在是马克思-普朗克学会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和哥廷根大学教授。 萨克曼(B.Sakmann)(1942-)德国科学家,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童年和小学在农村(林道)长大,他自小喜欢物理,理想成为一名工程师。因着迷生物学,1967年就读于蒂宾根大学医学院,1968年在慕尼黑大学,同时作为科学助理在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1971年到伦敦大学生物物理部工作,1974年完成医学论文,惑哥廷根大学医学院医学学位,童年回到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1991年与内尔一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事:内尔和萨克曼合作达十六年之久,最终发现了细胞膜上但离子通道并开创了膜片钳技术,在神经科学及细胞生物学界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时间:1992年发现:蛋白激酶相关人名:艾德蒙德-弗斯切(美国/瑞士)及爱德文-克里布斯(美国)照片:无简介:edmondhfischer72岁Edwingkrebs74岁故事:这两位科学家从五十年代开始从事细胞控制通道的研究。经过40多年地潜心研究,他们弄清楚了细胞坦白调解中其关键作用的生化过程。最初他们对肌肉收缩的生化过程惊醒了研究。他们分离并描述了一种酶。这种酶是一种蛋白质,被称作蛋白激酶,在使肌肉细胞内另一种酶迅速从体内贮存的糖中汲取能量的生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时间:1993年发现:寡聚核苷酸基定点的突变技术人名:M.史密斯(1932~2000)照片:简介:  加拿大科学家史密斯由于发明了重新编组DNA的“寡聚核苷酸定点突变”法,即定向基因的“定向诱变”。该技术能够改变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  时间:1993年发现:发明了高效复制DNA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姓名穆利斯(K.B.Mullis)(1944-)图片:简介:美国科学家穆利斯(K.B.Mullis),发明了高效复制DNA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利用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1985年穆利斯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的技术,由于这项技术问世,能使许多专家把一个稀少的DNA样品复制成千百万个,用以检测人体细胞中艾滋病病毒,诊断基因缺陷,可以从犯罪的现场,搜集部分血和头发进行指纹图谱的鉴定。这项技术也可以从矿物质里制造大量的DNA分子,方法简便,操作灵活。整个过程是把需要的化合物质倒在试管内,通过多次循环,不断地加热和降温。在反应过程中,再加两种配料,一是一对合成的短DNA片段,附在需要基因的两端作“引子”;第二个配料是酶,当试管加热后,DNA的双螺旋分为两个链,每个链出现“信息”,降温时,“引子”能自动寻找他们的DNA样品的互补蛋白质,并把它们合起来,这样的技术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基因工程。科学家已经成功地用PCR方法对一个2000万年前被埋在琥珀中的昆虫的遗传物质进行了扩增。 时间:1994发现:超强酸使阳离子保持稳定人名:乔治•奥拉(GeorgeA.Olah)(美国)简介:1927年生于匈牙利,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因对有机化学的贡献而获诺贝尔化学奖。欧拉,匈牙利裔美国人,由于他发现了使碳阳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在碳正离子化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奖。研究范畴属有机化学,在碳氢化合物方面的成就尤其卓著。早在60年代就发表大量研究报告并享誉国际科学界,是化学领域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这项基础研究成果对炼油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项成果彻底改变了对碳阳离子这种极不稳定的碳氢化合物的研究方式,揭开了人们对阳离子结构认识的新一页,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发现可广泛用于从提高炼油效率,生产无铅汽油到改善塑料制品质量及研究制造新药等各个行业,对改善人民生活起着重要作用。199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刘易斯、福尔哈德和威斯乔斯刘易斯 福尔哈德简介:199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由三位发育遗传学家共同获得。他们是77岁的刘易斯(EdwardLewis美国加州理工学院),52岁的福尔哈德(ChristianeNusslein-Volhard德国MaxPlanck学院)和48岁的威斯乔斯(EricWieschaus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他们三人的研究揭开了胚胎如何由一个细胞发育成完美的特化器官,如脑和腿的遗传秘密,也树立了科学界对动物基因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模式。此三位科学家突破性的成就,将有助于解释人类先天性畸型,这些重要基因的突变很可能是造成人类自然流产以及约40%不明原因的畸型主因。 Lewis在1930年代的高中时期就著迷于果蝇的自然突变,例如多一对翅膀等等。他于1946年(时年28岁)在加州理工学院开始研究胸节的平衡棒(一种退化的后翅)变成像第二胸节的翅膀,Lewis称这种将身体一部份的构造变成另一相似构造的转变为“同源性的”(homeotic)转变,而其基因则称为“同源基因”(homeoticgene)。Lewis经多年的研究发现有一串的基因控制着果蝇体节的发育。此串基因在染色体上排列的次序-如它们所控制的体节的前后次序。第一个基因控制头部,中间的基因控制腹部,而最后的基因则控制尾部。Lewis发现导致四个翅膀,而非正常的二个翅膀的惊人突变,其基因其实组合成一串,共同控制着某一部位之发育。多一对翅膀是因为整个体节加倍的原故。这种同源性基因引起的突变,尚能使果蝇在触须位置长出脚来或是在眼部长出翅膀等种种变化。同源基因不仅存在于果蝇身上,也存在于其他动物,包括哺乳类。这些基因的产物皆为基因调控蛋白质。他们彼此相近似,都包含一段在演化上相当保守的顺序,称为“同源框”(homeobox)顺序,它们规范一段约60个氨基酸,可以与DNA相结合的”同源结构区“(homeodomain)(简称HOM。在哺乳类则称为Hox)。目前在果蝇身上已发现有60种以上的蛋白质在演化上具有同源结构区,它们都呈现”螺旋缠绕螺旋基本图形”(helix-turn-helixmotif),一如细菌的基因调控蛋白质。他在同源基因的先驱性研究上,激发了其他科学家在高等生物上寻找相同的基因”。其实身体的一个小部位,如体节,是个复杂的构造,需要一组相关基因的协调表现。因此某一体位的突变,暗示著一个主调控基因(masterregulatorgene)的存在。此基因关键性地启闭或选择身体某部位的发育途径,因为它主控著发育过程的一个特殊步骤,并且如同一串小瀑布般地控制着其后的一联串发育基因的表现。 受到Lewis的启发,Nusslein-Volhard和Wieshaus两人于1978年(时年分别为35及31岁)联手在一年多内,夜以继日地在海德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有系统地搜寻控制胚胎早期发育的起始基因。他们将突变剂搀入食物,喂食雄果蝇,再使之与雌果蝇交配,结果产生了很多死胚胎。有些突变非常特别,例如无肌肉或皮肤由神经细胞所构成。他们进行相当大规模筛选突变的工作,用显微镜观察幼蛆,最后整理出胚胎发育5000个重要的基因和139个必要的基因。此后几年,用这种新方法,经科学家确认了100个以上,大部份是以前未曾发现的,控制胚胎最早发育的基因。这些基因可以分为四大类,由它们的先后作用,胚胎的构造逐步划分,渐趋复杂,最后形成许多体节。每一体节的分化,则受到“同源基因”的调控发育成不同的构造。一个细胞在胚胎所处的位置,对其分化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种位置效应。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细胞皆源自同一个受精卵。他们的基因组(genome)皆相同,但基因的表现则互异。在发育起始,细胞间的差异有些是由于卵未分裂前细胞质里的物质分布不均匀。Nusslein-Volhard和Wieshaus发现这些物质由四组母体效应基因(maternal-effectgenes)所控制。这四组基因控制动物身体发育的基本方案:背部相对于腹部,内胚层相对于中胚层或外胚层,生殖细胞相对于体细胞,以及头部相对于尾部。因为源自于母体,故亦称为卵极性基因(egg-polaritygenes)。它们的控制作用,是经由产生一些基因调控蛋白,并在卵及初期胚胎中呈阶梯式的不匀分布,从而导致不同位置的细胞,接受到不同的发育信息,并进而影响其后的发育。果蝇和线虫的发育基因也绝大部份被发现在其他动物身上,包括脊椎动物。相对应的基因也有相对应的发育功能,显示在演化上动物发育的基本机制仍然保存,并不因为外表体型演化而变得不可识别而有所改变。经三位科学家及其他科学家对发育遗传学的研究,敲开人类发育遗传秘密的大门,并使之应用到人类疾病的诊断,将指日可待。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克拉兹、莫林和罗兰 保罗·克拉兹马里奥.莫 林舍伍德•罗简介:1995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保罗·克拉兹(PaulCrutzen)(荷兰人)、马里奥·莫林(MarioMolina)(墨西哥人)和舍伍德·罗兰(F.SheRwoodRowland)(美国人),表彰他们在平流层臭氧化学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平流层臭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三位获奖者都是大气化学家,他们在开拓有关的大气化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20多年前,克拉兹“第一次把臭氧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他指出人类活动释放的少量物质能够损害全球范围的臭氧。克拉兹把平流层的研究引导上正确的道路,莫林和罗兰作了卓越的预测——少量的氯氟烃类能够在平流层以催化的方式耗损大量的臭氧。经过20多年科学界不断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事实证实了他们的理论。他们的工作引起了世界各国对臭氧层的关注,促使国际上对保护臭氧层问题及时采取了一致的行动,从而使人类和地球上的生物有可能避免由臭氧层耗损带来的巨大灾难。因此,他们共同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这是有史以来诺贝尔化学奖第一次进入环境化学领域。 1997年生化诺贝尔奖保罗·德罗斯·博耶(PaulDelosBoyer)因阐明三磷酸腺苷生物合成的机理而与约翰·沃克(JohnEmestWalker)、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JensC.Skou)共同获得199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保罗·博耶(PaulDelosBoyer,1918-),美国生物化学家。1918年7月31日生于美国犹他州普罗沃。博耶1943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博耶1963年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授,1965年兼任分子生物研究所所长,1990年被任命为荣誉教授。    20世纪50年代初,博耶开始研究细胞如何形成三磷酸腺苷,发现其形成过程发生在动物细胞的线粒体中。1961年英国化学家米切尔披露:形成三磷酸腺苷所需的能量是氢离子沿着其浓度梯度的方向穿过线粒体膜时提供的。博耶在其后的研究更明确地揭示出三磷酸腺苷合成中所涉及的内容。他的研究集中于三磷酸腺苷合酶,并且显示酶如何利用氢流从腺苷二磷酸(ADP)和无机酸盐形成三磷酸腺苷所产生的能量。博耶假设一种不平常的机制解释三磷酸腺苷合酶的特性,被称做“束缚转变机制”,已部分被沃克的研究所证实。三磷酸腺苷是所有生物细胞新陈代谢过程的“燃料”。由于在研究产生储能分子三磷酸腺苷(ATP)的酶催化过程有开创性贡献而与沃克、斯科共获了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约翰·沃克(JohnEmestWalker1941-),英国化学家。   沃克1941年1月17日生于英国约克郡哈法克斯。1969年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和巴黎的大学承担研究项目。他的获奖研究是在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中进行的。他于1974年进入该研究室工作,并于1982年成为高级化学家。   20世纪80年代初,沃克开始研究三磷酸腺苷合酶——大多数生物的主要产能分子,这种分子有助于三磷酸腺苷这种化学能量载体的合成。研究重点在酶的化学成分和结构上。他确定了构成合酶蛋白质单元的氨基酸的序列。90年代,沃克与X射线结晶学家们一起工作,澄清了酶的三维结构。他的研究工作支持了博耶的“束缚转变机制”,(解释酶特性的不平常方法)。沃克的发现为了解生物产生能量的方法提供了真知。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JensC.Skou1918-),丹麦生物化学家。1918年10月8日生于丹麦莱姆维。斯科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医学,并于1954年在奥胡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他对载离子酶的研究是以阿兰·霍奇金爵士和R·凯恩斯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的。他们一直在研究受刺激之后的神经细胞中钠和钾的运动情况。这两位英国科学家发现,神经元激活时,钠离子涌进细胞。当离子穿过膜被转运回时,钠浓度平衡才得到恢复。由于转运是逆浓度梯度(从低浓度区到高浓度区)进行的,这一过程需要能量,所需能量就是由载能分子三磷酸腺苷酶提供的。   20世纪50年代后期斯科提出:酶负责通过细胞膜运送分子。他研究蟹神经细胞膜导致发现了钠钾ATP酶。束缚于细胞膜的钠钾ATP酶被外部的钾和内部的钠所激活。酶将钠泵出细胞并将钾泵入细胞,从而维持相对于周围外部环境的细胞内部的高钾浓度和低钠浓度。斯科的研究导致发现类似三磷酸腺苷酶基的酶,包括控制肌肉收缩的离子泵。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罗伯·佛契哥特(RobertF.Furchgott,美国),路伊格纳洛(LouisJ.Ignarro,美国),费瑞·慕拉德(FeridMurad,美国)发现一氧化氮在心脏血管中的信号传递功能罗伯·佛契哥特罗伯·佛契哥特(RobertFrancisFurchgott,1916年6月4日-2009年5月19日),生于美国南卡罗莱那州的查尔斯顿的化学家。佛契哥特于1937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化学系学士毕业,并于1940年在西北大学获得生物化学 博士头衔。从1956年至1988年,他是纽约南部州立大学医学中心药理学教授。路伊格纳洛路易斯·J·路伊格纳洛(英文:LouisJ.Ignarro,1941年5月31日)是美国的药理学者,意大利裔美国人。出生于纽约,1962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药学学士学位,1966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药学博士学位,曾经进入国立卫生研究院,还担任过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部药理科教授。费瑞·慕拉德费瑞·慕拉德(英语:FeridMurad,1936年9月14日-),阿尔巴尼亚裔美国人医生和药理学家。慕拉德1936年9月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1965年获美国西部预备大学医学博士和药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1981年任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内科和药理学教授,1981年-1989年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内科和药理学教授,1990年加入美国制药公司,1995年至今为得克萨斯大学付斯顿医学院教授。199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发现一氧化氮在心脏血管中起信息传递作用的故事 1896年12月,就在阿尔夫雷德·诺贝尔去世前不到两个月的一天,他给他的一位同事留言:“医生给我开的药竟是硝酸甘油,难道这不是对我一生巨大的讽刺吗?他们为了不使化学家和公众感到恐惧,因此把这种药称为三硝酸甘油。”98年以后…… 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氧化氮是如何作为一种信号分子而发挥作用的一氧化氮是什么,以前的认识: NO是一种大气污染物,是吸烟、汽车尾气及垃圾燃烧等释放出的有害气体,可破坏臭氧层导致酸雨、甚至致癌,它还曾作为化学毒剂应用于战争现在的认识: NO是机体内一种作用广泛而性质独特的信号分子,在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血压恒定的维持、免疫系统的宿主防御反应中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参与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BloodCirculation1628年,WilliamHarvey(站立者)正在给查理一世国王显示羊的心脏,提出“心脏的概念”。 1733年,StephenHales提出“血压的概念”。 1867年Brunton发现亚硝酸戊酯的物质,它可以缓解心绞痛,同时可以降低血压; 1846年意大利化学家Sobrebro发明了硝酸甘油,该物质是一种极不稳定的能够引起爆炸的液体; 1867年诺贝尔发明了安全使用硝酸甘油的方法:他将硝酸甘油同二氧化硅混合在一起,这样液态的硝酸甘油就变成了半固体状硝酸甘油炸药; 1879年英国伦敦Westminster医院的WilliamMurrell提出将硝酸甘油稀释后就可以转变成一种无爆炸性的物质,该物质可作为心绞痛的长效治疗药。 1977年,FeridMurad证实硝酸甘油产生NO扩张血管1980年R.F.Furchgott发现EDRF1986年,Ignarro和Furchgott分别独立提出:可能EDRF=NO 1986年,Moncada以巧妙的试验设计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EDRF=NO Moncada以证明EDRF=NO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但未能获奖1985年,MichaelMarletta发现巨噬细胞能释放NO,有助于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1988年,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加思韦特(JohnGarthwaite)发现,谷氨酸能刺激神经细胞释放NO。 1987年,犹他大学的希布斯(JohnHibbs)发现巨噬细胞可将L一精氨酸转化为NO2和NO3。1990年,布雷特(DavidBredt)和斯奈德(SolomonSnyder)发现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心血管领域的巨大进展: 内皮生物学,《内皮生物学杂志》应运而生,几十种NO工具药被研制开发,“伟哥(viagra)”等基于NO机理研制的药物。时间:1999年发现:蛋白质自身具有内在的信号指导其在细胞内的转运和定位人名:GünterBlobel(布洛贝尔) 照片:简介:1936年5月21日,布洛贝尔生于德国的Waltersdorf, 1967-68在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实验室作博士后,因为提出了“信号假说”,解决蛋白质合成后的去向问题,布洛贝尔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事:洛克菲勒大学是一所世界著名的生物医学教育研究中心,是由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1901年建立的。洛克菲勒大学没有学士生、硕士生,只有博士后和少量的博士生。洛克菲勒大学致力于研究困扰社会的所有主要疾病与健康问题。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项目为美国最优秀研究生提供创新的教育体验,这些优秀的研究生来自分子和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神经系统科学、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洛克菲勒大学也是开展计算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科培训项目的领头人。  人才的共振效应,是科学发现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洛克菲勒大学之所以成为细胞生物学的发源地, 是因为长期以来,有许多在细胞生物学各个方面有特长的杰出人才聚集在这里。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各种新思想互相激励,新方法不断涌现。  在这种大家都奋发图强的环境中,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比比皆是。60年代中期,电子显微镜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首先在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系得到应用,很快科学家们就分离到并看到了各种亚细胞器的超微结构。该系的克劳德、帕拉第和德杜夫,也因发现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  以后几十年中,洛克菲勒大学一直在细胞生物学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该系出来的博士,博士后,纷纷在全世界各地学术界取得领袖地位,许多人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布洛贝尔教授在自己的实验室也培养出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洛克菲勒大学是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规模不大,科研水平很高,20世纪许多重要的科学突破诞生于洛克菲勒大学的实验室。多年来,洛克菲勒大学的实验室中有23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洛克菲勒大学是世界上出诺贝尔奖得主比例最高的单位。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家冈特-布洛贝尔(Gunter。Blobel)教授,因发现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转运机制,而获得1999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布洛贝尔教授是洛克菲勒大学第4位因细胞生物学而得到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是一位充满远见、具有胆识,能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他的主要贡献是发现并阐明了新合成的蛋白质是怎样转运到细胞中的各个不同部位的。在此之前,人们已经知道蛋白质的合成,是由核糖体在内质网上进行的。但蛋白质是如何找到内质网,从而将蛋白转运到各个细胞器或细胞膜上的,则一直是个谜。   1971年,年轻的布洛贝尔和他的同事沙巴梯尼提出了“信号肽”假说,认为蛋白质最初的几个氨基酸构成一段信号肽,而内质网上又有一个能识别信号肽的受体,将蛋白质导运到内质网上去。  这一假说是如此大胆而又如此简单,以致一开始就受到许多知名学者的强烈反对。有人说他无知,有人骂他傲慢,还有人声称已证明“信号肽”假说是错的。  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论文发表困难,基金申请也屡遭拒绝。这些批评和困难,反而给布洛贝尔造成一种强大的动力,促使他做了一个又一个漂亮而有说服力的实验,证明“信号肽”假说是近乎完美的正确。一方面他对自己精益求精,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在不同的系统中反复求证。另一方面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在公开场合与人辩论,对错误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批评。  毕竟,科学是公正的。多年后,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在大量而精湛的实验数据面前,接受了“信号肽”假说。而布洛贝尔教授率直,刚正不阿,勇于捍卫真理,不怕得罪人的风骨,也在生物科学界传为美谈。  布洛贝尔教授的讲课有自己的特殊风格。主持的细胞生物学课一般先由讲课者布洛贝尔用一个半小时讲解该领域的纵观和现状,接下来是半个小时的休息和讨论。 师生们一边喝咖啡,一边闲聊。然后,由布洛贝尔较详细地介绍他本人实验室近年来的工作。学生们并没有因讲课者是世界权威而拘谨。讲课形式非常宽松,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有时甚至是辩论。讲课时间长短也是由大家讨论决定。如果大家有兴趣,一堂课可以一直讲下去。  在听课过程中,你还常常会了解到一些科学界的奇闻轶事,懂得了科学研究原来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  例如,现在《细胞生物学》杂志的主编,耶鲁大学的米尔曼教授,曾经是布洛贝尔教授的博士后。有一次布洛贝尔觉得他工作不够努力,就在他的办公桌上留了一张条子:“他们(指其竞争者)有那么多人,而你只有一个人;你必须夜以继日地工作,否则你会像蟑螂一样被踩死。”大家听了哈哈大笑。  更有趣的是,布洛贝尔的这门课没有期终考试。学期结束时,全班学生一起去纽约上州一个庄园。每两个学生选一个题目,做一次假想的开题报告。对细胞生物学中的一个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期间,学生们有充分的时间,在游泳池里,网球场上讨论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