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 MB
  • 2022-06-16 12:01:26 发布

贝尔纳·斯蒂格勒相关差异思想探析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分类号UDC1012昏一30832013密级论文题目研究生:贾连基指导教师:焦玉凰数握学科(专业):型堂撞苤蜇堂研究方向:型堂撞丕皇社会所在学院..一一蜇堂堂随2011年5月24日 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旱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卜|进行的研究l: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本文已经注明引川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内蒙占人学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t15而使川过的材料。与我一同I:作的同忠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往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人学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以采刚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人学。作者今后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人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丁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贝尔纳·斯蒂格勒“相关差异"思想探析提要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Stiegler,1952.),是法围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著作《技术与时间》被认为是20世纪末法国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在《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一书中,斯蒂格勒借助古希腊技术神话的分析展开了技术与人之间的讨沦。他通过对贝纳德·吉尔(BertrandGille)、勒鲁瓦一古兰(Andr6Leroi.Gourhan)和吉尔伯特·西蒙栋(GilbertSimondon)等人的技术进化论的研究,在批判地继承了海德格尔生存现象学的基础上,运用了德里达的“延异’’这一符号,提出人与技术存在着一种“相关差异”关系的观点。他指出,人类是生来有“缺陷”的,人类必须借助“代具"不断地发明和创造自己的性能来实现自身的外在化,人类的存在就是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存在。斯蒂格勒的“相关差异”思想为我们展示了新型的人与技术的关系,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德里达的“延异”思想,而且极大开拓了技术哲学的研究视野。关键词: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相关差异 ABSTRACTBernardStieglerisafamousFrenchphilosopher,HisphilosophicalworksTechniqueandTimeisconsideredasoneofthemostinfluentialworksinFrenchphilosophybytheendof20thcentury.Stiegleranalyzeth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techniquebymeansoftheancientGreektechno—mythsinTechniqueandTime:TheFaultofEpimetheus.OnthestudyofthetheoryoftechnologicalevolutionofBertrandGille,LeroiGourhanandGilbertSimondon,andcriticallyinheritedHeidegger’SExistentialPhenomenology,StieglerusedDerrida’Ssignofdifferance,andlaidoutthatthereisadifferanc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technique.Henotedthatmenisbornflaw,whichdeterminesthattheyhavetoconstantlyinventandcreatehisowncapabilityinordertoaccomplishhisexternalization.Human’Sexistenceisakindofoutside-existence.AtthesametimethedifferanceconceptofStieglershowanew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techniqueforUS.ThisnotonlyenrichesanddevelopstheDerrida’Sthoughtofdifferance,andgreatlydevelopsthevisiononthestudyofphilosophyoftechnology.KEYWORDS:BernardStiegler;technique;differance 目录一、绪论⋯⋯⋯⋯⋯⋯⋯⋯⋯⋯⋯⋯⋯⋯⋯⋯⋯⋯⋯⋯⋯⋯⋯.1(一)选题背景⋯⋯⋯⋯⋯⋯⋯⋯⋯⋯⋯⋯⋯⋯⋯⋯⋯⋯⋯⋯11、国外研究状况⋯⋯⋯⋯⋯⋯⋯⋯⋯⋯⋯⋯⋯⋯⋯⋯⋯⋯..12、国内研究状况⋯⋯⋯⋯⋯⋯⋯⋯⋯⋯⋯⋯⋯⋯⋯⋯⋯⋯..1(二)研究问题及方法⋯⋯⋯⋯⋯⋯⋯⋯⋯⋯⋯⋯⋯⋯⋯⋯⋯⋯31、研究问题及内容⋯⋯⋯⋯⋯⋯⋯⋯⋯⋯⋯⋯⋯⋯⋯⋯⋯⋯32、研究方法⋯⋯⋯⋯⋯⋯⋯⋯⋯⋯⋯⋯⋯⋯⋯⋯⋯⋯⋯⋯4(三)研究意义⋯⋯⋯⋯⋯⋯⋯⋯⋯⋯⋯⋯⋯⋯⋯⋯⋯⋯⋯⋯4二、斯蒂格勒“相关差异”思想的理论来源⋯⋯⋯⋯⋯⋯⋯⋯⋯⋯⋯⋯⋯.5(一)时l’HJ问题中的技术问题⋯⋯⋯⋯⋯⋯⋯⋯⋯⋯⋯⋯⋯⋯⋯⋯5(二)当代技术的悖论⋯%⋯⋯⋯⋯⋯⋯⋯⋯⋯⋯⋯⋯⋯⋯⋯⋯.7(三)技术构造时间⋯⋯⋯⋯⋯⋯⋯⋯⋯⋯⋯⋯⋯⋯⋯⋯⋯⋯..8(四)技术的神性起源⋯⋯⋯⋯⋯⋯⋯⋯⋯⋯⋯⋯⋯⋯⋯⋯⋯⋯9(五)“相关差异”一词的来源⋯⋯⋯⋯⋯⋯⋯⋯⋯⋯⋯⋯⋯⋯⋯10三、斯蒂格勒“相关差异”思想解析⋯⋯⋯⋯⋯⋯⋯⋯⋯⋯⋯⋯⋯⋯⋯12(一)相关差异⋯⋯⋯⋯⋯⋯⋯⋯⋯⋯⋯⋯⋯⋯⋯⋯⋯⋯⋯..12(二)技术的相关差异⋯⋯⋯⋯⋯⋯⋯⋯⋯⋯⋯⋯⋯⋯⋯⋯⋯..14(三)此在的相关差异⋯⋯⋯⋯⋯⋯⋯⋯⋯⋯⋯⋯⋯⋯⋯⋯⋯..15(四)此在与技术的相关差异⋯⋯⋯⋯⋯⋯⋯⋯⋯⋯⋯⋯⋯⋯⋯..16四、斯蒂格勒“相关差异’’思想简评⋯⋯⋯⋯⋯⋯⋯⋯⋯⋯⋯⋯⋯⋯⋯17(一)相关差异思想对技术的解析引入了神话隐喻的研究方法⋯⋯⋯⋯⋯⋯.17(--)相关差异思想对此在问题的创造性的理解⋯⋯⋯..j⋯⋯⋯⋯⋯⋯.18(三)相关差异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技术哲学的研究视角⋯⋯⋯⋯⋯⋯⋯⋯.19结语⋯⋯⋯⋯⋯⋯⋯⋯⋯⋯⋯⋯⋯⋯⋯⋯⋯⋯⋯⋯⋯⋯⋯⋯.22 一、绪论在绪论部分中,本文主要是从选题背景、研究问题及方法和研究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本人对所掌握中外文献资料的整理、本研究的主要框架和写作思路及价值意义。1、国外研究状况(一)选题背景由于搜索方法和现有资源的有限性,本人掌握的国外学者对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献极少,斯蒂格勒的主要哲学著作《技术与时间》的第一卷爱比米修斯的过失的法文原著(Latechniqueetletemps1.Lafauted’昂砌否砌如/)最初于1994年在法国加利(Galil6e)出版社出版,1996年,法国加利(Galil6e)出版社出版了第二卷。第一卷的英文版(TechnicsandTime,1·TheFaultEpimetheus)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译者为乔治·柯林斯(GeorgeCollins)、理查德·比尔兹沃思(RichardBeardsworth),200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译者为斯蒂芬·巴克(StephenBarker)《技术与时间》第二卷(Latechniqueetletemps2.Lad厶D订锄砌ffD,z)的英文版(TechnicsandTime:Disorientation:Vol2)。关于对斯蒂格勒思想的介绍,目前查阅到的资料只有[英]库兹·凡、罗伊·波义恩、约翰·菲力普斯、莱安·毕夏普在《关于当代社会技术、媒体与目的论的探讨一贝尔纳·斯蒂格勒访谈记》,在这篇访谈记中,斯蒂格勒借鉴西蒙栋的组合技术环境概念,提出组合精神环境与组合象征环境两个概念,认为三者不断发展形成一种平衡并出现整合的可能性,但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2、国内研究状况国内关于对斯蒂格勒哲学思想研究,据本人掌握的文献资料数量相对较少,下面我们将对有关解读斯蒂格勒的文献做简要分析。 一是关于对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思想述评的解读文献。尤晓霖在《贝尔纳·斯蒂格物思想述评》一文中对斯蒂格勒的生平做了简单介绍,采取文献综述的方法做了概要式的综述,文中对斯蒂格勒的主要哲学作品做了简略阐述。郭晓晖在《技术现象学视野中的人性结构一斯蒂格勒技术哲学思想述评》一文中从技术现象学视野中的人性结构的视角来谈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文中通过解读斯蒂格勃关于人的缺陷存在和技术代具性的弥补的观点来阐发人(或技术)的存在的时阶胜和历史性的观点,同时对斯蒂格勒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加以肯定。葛勇义在《解读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一技术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一文中,通过考察斯蒂格勒对海德格尔技术思想的继承与批判,进而告诉我们~种“延异”的时fRJ关系使技术本质与人的本质之问的关系得到新的解释,其中,文中还对斯蒂格勒不同层面的应用德罩达“延异”符号做了较为明晰的l刳释。此外,论述斯蒂格勒技术观的还有舒红跃《人在“准”与“什么”的延异中被发明一解渎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观》,这篇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从两个部分对斯蒂格勒的技术观加以分析,一是延着斯蒂格勒的思路向我们探讨了两种进化:技术的进化与人的进化;二是切入iF题,深入分析人之发明:“谁”与“什么”的延异。值得一提的是,此篇论文不但参考了斯蒂格勒作品的中文本,而且还参阅了该作品的英文本。在此之前,舒红跃、刘衍永二位学者还发表了《已经在此》一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斯蒂格勒提出的“已经在此”新概念的阐释,为我们详细分析了已经在此的技术。黄擎、马亚娟在《技术与时间架构中的人学思考一对(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的理性审读》中通过解读《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一文为起点,重新审视技术与时问中的人学问题,在文中结论部分引发了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反思。二是对贝尔纳·斯蒂格勒的个人访谈。2008年,贝尔纳·斯蒂格勒接受了广州R报的专访,记者刘放发表的这篇题为《贝尔纳·斯蒂格勒:从抢劫犯到蓬皮杜总监》的报道就三项主题(谈金融风暴:“金融风暴标志着美国式‘消费型资本主义’终结”、谈文化艺术:“看懂蒙娜丽莎需要20年,游客只看42秒”、谈个人声名:“我不是德罩达的继承人”)对斯蒂格勒做了采访报道。同年,斯蒂格勒在武汉大学所做的题为《现代产业何去何从?》的演讲,诣在阐明“正自行毁灭"的现代资本主义已是走投无路,建立一种新的产业模型及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迫在眉睫。2008年10月18同,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与法国驻沪总领事馆合作举办的“欧洲论坛"(EUROPAFORUM)第一阶段活动的第二期讲座中,斯蒂格勒以“哲学与文字的关系”为题,结合他的技术哲学思想发表了精彩演讲,他从文字作为一种进行自身治疗技术的特殊观点出发,阐释了文字与哲学的关系。 三足对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叫:爱比米修斯的过失》和《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的书评。胡传胜在《贝尔纳·斯蒂格勒著:(技术与时问)第一卷: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一文中对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问》第一卷的论述思路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疏理。姚国宏在《一个古老哲学传统的转向》一文中,从谈沦卢梭“人是什么”古老哲学问题入手,进而带领我们对斯蒂格勒关于人与技术关系问题的探讨,最终发现人的本性就在于技术之中。李超则在《技术与时间架构中的人性思考》中对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做了概要式的述评,并对作者和泽者所作的努力产生的学术价值给予很高的评价。以上我们对有关对斯蒂格勒技术观解渎文献作了简要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斯蒂格勒的相关差异思想的文献相对较少,郭晓晖在《技术现象学视野中的人性结构一斯蒂格勒技术哲学思想述评》一文中只是将“相关差异”思想一个较为作为重要的概念作了一般性的考察,而且将“已经存此”的概念搁置一旁来探讨,这与本研究有很大的区别。葛勇义在《解读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一技术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一文中,也对“延异”的时l"日J概念与技术的关系做了探讨,但是对“延异”的具体分析有别于本研究,本研究力图符合作者本人对“谁”与“什么”的相关差异的探讨,并通过不同的侧重点,或者不同的视角来理解相关差异思想。特别要提出的是,就在本文已完成二稿之际,即主要框架已定稿,湖北大学舒红跃教授从“人在‘谁’与‘什么’的延异中被发明”的视角来探讨斯蒂格勒的技术观,这篇论文发表于2011年第3期的《哲学研究》上,重点探讨了从传统技术进化理论来探讨技术的进化和人的进化,在第二部分中,重点还是运用古人类学、史前史学来探讨人之发明:“谁”与“什么”的延异,这与本文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重点概念和重点语句分析上对本研究的后期研究有一定的帮助。1、研究问题及内容(二)研究问题及方法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贝尔纳·斯蒂格勒所阐发的技术与人之阳时间关系。 本文分四个章节展丌沦述。第一部分绪论,包括三个方面:选题背景、研究fuJ题及方法和研究意义。主要包括本人对所掌握的中外文献资料的整理、本研究的主要框架和写作思路及价值意义。第二部分是斯蒂格勒“千H关差异”思想的理论来源,这部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论述,第一方面是对传统技术进化理论的探讨,这部分主要是对吉尔、勒鲁瓦一古兰、西蒙栋的技术进化理论的分析。第二方面则提出当代技术对人类自身构成了威胁,即技术的悖论。第三方面是由第二方面提出来的问题所引出,如果是人类发明的技术反而构成了人类自身的本性。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技术构造了时l’日J?这一点主要足以卢梭的人类学和史前史学理论来展丌论述的。第四方面是作者在探讨技术问题所借用的古希腊神话一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中隐喻出时问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对于准确把握斯蒂格勒的“相关差异”思想将有所帮助。第血方面足分析“相关差异”一词的来源,这罩主要指德罩达的“延异”思想,凶为斯蒂格仂的“相关差异”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受益于德罩达的思想,虽然他本人并不认为是德里达的继承人。第三部分是对斯蒂格勒“相关差异”思想的解析。这部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这部分重点是从相关差异的基本涵义、相关差异的两个不同的的侧重点(即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来理解,进而提出技术与此在的相关差异。第四部分是对斯蒂格勒“相关差异”思想的简评,也就是研究斯蒂格勒“相关差异”思想价值意义,以上就是本研究所探讨的主要问题。2、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对原著进行疏理和解读和的方法,立足于斯蒂格勒的主要哲学作品,力求准确、系统地理解该作品的技术哲学思想。同时在尽可能详尽地收集和借鉴其它有关解析该作者的论文和报道的基础上,尝试研究斯蒂格勒相关差异思想。(三)研究意义当今社会,技术已成为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受益于技术,甚至依赖于技术,尤其近几十年来,技术对人类的本质和生存状况提出了挑战。贝尔纳·斯蒂格勒在综合以西蒙栎、吉尔和勒鲁瓦一古兰等人类学、民族学、史前史学家为代表的技术进化理论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生存现象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和发展德罩达发明的4 “延异”符号,重新探讨技术与时间在人类本性中的作用,从而为Hj代技术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莉l研究方法,并且引发我们对技术与人之本性的现实反思。据本人掌握的资料来看,研究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中文文献数量较少,斯蒂格勒作为20世纪末最有影响的现象学技术哲学家之一,目前却少有学者对其思想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斯蒂格勒相关差异思想研究,引发更多学者来关注和探讨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研究国外学者的技术哲学思想,其根本目的足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技术哲学理论。本研究发现斯蒂格勒相关差异思想创新之处在于借助古希腊技术神话的解读来理解构成时fHJ的两个方面,批判地继承了海德格尔的生存现象学,提出了“已经在此”这一新概念,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技术哲学的研究视角,本文研究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理论试图进一步拓展技术哲学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二、斯蒂格勒“相关差异"思想的理论来源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Stiegler,1952-),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化学者,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现任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文化发展总监,同时担任研究与革新学院院长。其研究领域较为广泛,代表作有《技术与时问》(5卷)、《象征的苦难》(共2卷)、《不名誉的异教》(3卷)、《构建欧洲》(2卷)等。他的哲学著作《技术与时问》五卷本(现己出版三卷)系作者在德里达指导下,积十多年的研究和教学成果而成的博士论文,被认为是20世纪末法国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作者本人也因此成为引人注目的哲学新星。(一)时间问题中的技术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问题已成为当代哲学论战的焦点论题,众多学者从自身不同的学术背景,不同视角对技术本质及形成过程展丌了丰富的论述。斯蒂格勒作为20世纪法国哲学界的新星,在综合了吉尔、勒鲁瓦一古兰、西蒙栋、卢梭等学者对技术问题阐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人与技术新型关系的理解。 吉尔运用技术体系的~般性概念来解释技术的进化过程。任l是吉尔所界定的技术体系这一概念并非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更错过程。这个更臀过程不但是新⋯技术体系的交替,而且还暗含了技术体系和其它社会运行体系的互相作用,互相依赖的变换程式。令吉尔担忧的是,技术体系也可能存在它自身进化的极限,这样的结果来自于技术体系的内在极限,即技术体系的某一环节、某一因素的进化极限,很可能导致某个技术体系的极限,另一方面,来自于技术体系的外在极限,也就是说,社会体系中的政治、人口、经济等方面的政策变动或事件发生,也可能导致技术体系的极限。如果院吉尔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探讨技术问题,那么勒鲁瓦一古兰则从民族学的角度来考察这螳问题的,他使用技术趋势来解释技术现象。勒鲁瓦一古兰认为,生命的属性足永远4<会完全实现的,它们总是处于实现的过程之中,与其说是一种状态,不如蜕是一种趋势。Ir0时他借助卡f1格森思想的启示将人类学的“生命意向”把生命进程的分析运用到有机体之外,即有机化的无机物领域。勒鲁瓦一古兰进向.从技术的普遍趋势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技术的内在动力及其和其他体系之问的关系的两方面的问题,他认为“趋势总是来自意向性和动物性两种根源的结合。即来自内在和外在两种环境。”1而这两种环境的汇合就构成了人与物质的祸合,从而表现为一个发白内在环境的、逐渐攫取外在环境的运动,其中在内在环境内部分离出了技术环境。技术环境表现为“连续性”的,而这个“连续性”的特征,通常表现为裂变效应,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突变”恰恰维系着“连续性”成为可能。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勒鲁瓦一古兰从人类学意义上将内在环境作为解释技术进化的重要因素。然而西蒙栋却不这么认为,西蒙栋则在技术(发生)学范畴中来探讨技术物体本身,尤指工业技术物体。以下我们将展开西蒙栋对技术进化分析的讨论。与勒鲁瓦一古兰不同,西蒙栋认为工业技术物体的动力范畴具有相当于人类自身的动力更大的自治性。西蒙栋的技术进化理论认为,大工业阶段的技术物体的进化的动力取决于技术物体本身,也就是说他从技术物体本身的进化规律来探讨技术的发展动力,并且认为技术物体的意向超越了人类的意向,因而说,人的意向性已不是技术物体的意向根源,人仅仅是在执行技术物体自身所具备的“意向”。对于技术物体进化的考察,他认为,技术物体作为无机物体的有机化,遵循着后种系生成的规则,就是在自我适应中的形态生成运动。这必将导致了技术物体的自然化,即技术物体越来越近似于自然物体,而这一过程却以人的超前的可能性为前提。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西蒙栋认为技术物体的自身动力已不从属于人类的意向,但它至少需要人的超前性。至此,人与技术的相关差异进入了斯蒂格勒的研究视线。[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译林jI{版÷},2000,第71页6 (二)当代技术的悖论如上所述,无论是吉尔以体系的概念出发思考技术的进化,勒鲁瓦一古兰试图把体系当作有机组织来考察,还是西蒙栋从大工业阶段技术进化出发则提出技术物体是一种有机化的无机物(虽然它已不从属于人类的意向,但是仍然需要一个超前的操作动力),他们都试图将技术放入时I’日J问题来考察,然而从当代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技术虽然已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往往会发生技术力量倒置的现象。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本质问题有着更为深刻的看法,他认为,现代技术足一种解蔽,而这种解蔽意味着一种促逼。“此种促逼向自然提出蛮横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丌采和贮藏的能量。”1促逼又以持存的立身而使解蔽成为可能,持存为促逼而被摆胃。摆胃意味着两种意义的丌采,也就是说一种物体为另一种物体而持存,而那种依赖于其它物体持存的物体又是为第三种物体的持存而摆置。持存“无非是为促逼着的解蔽所涉及的一切东西的在场方式。”2当然,人也成为实现促逼而存在的持存,或者说而被订造。订造也就是技术时代人类时自然的丌采和生产加工过程,但是人却不是一个纯粹的持存物,促逼摆冒着人,逼使人把现实当作持存物而订造,当然这种促逼把人也聚集于订造之中,这种聚集使人专注于把现实订造为持存物。所以我们把“那种促逼着的要求,那种把人聚集起来,使之订造作为持存物的自行解蔽者的要求。”=‘称之为“集置"(dasGe.stell),“集置”(dasGe—stell)来源于德语中Gestell,即框架、构架的意思,这就是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本质之规定。以上是斯蒂格勒对海德格尔技术本质观的简要分析。斯蒂格勒认为,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本质的界定还是比较混乱的,这是因为在海氏早期著作中,如《技术的问题》和《世界图像的时代》,虽然驳斥了过去人们从目的和手段来理解技术,但是他自己仍然陷于技术的目的论的解释,也就是说海氏早期对技术本质的论述还是停留在技术的器具论的层面上。然而在他的《时I’日J和存在》、《哲学和转折》等晚期著作中,他将现代技术的本质定义为“构架”(如上所述),这也是通常人们较为认可的关于海氏对现代技术本质的定义。斯蒂格勒指出,海德格尔在现代技术本质的论述中,只是从时间庸常的理解出发来论述,由此导致了技术本质的规定仍然停留在器具论上,但是,斯蒂格勒提出的“已经在此"这一概念(见下文具体论述)还是得益于对海德格尔的“此在”的历史性思想的,这也体现了他对海氏的生存论分析的批判地继承。。[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f爿兴译,生活·读书·新知.1:海三联书店,1996,第932—933页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译,生活·读书·新知I:海三联书店,1996,第935贞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剧必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18页7 通过以上对现代的技术本质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被海德格尔定义为“构架”的现代技术含义中,自然社会的一切领域似乎都被卷入技术之规定的潮流中。尤其自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中的各个领域极速驶入高度的专业化领域,这种高度的专业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更加高密度的分工与合作。但是,无论是个人的专业化还是群体的专业化必将导致个人其它能力的丧失,技术的“异化”不仅表现于此,而且还表现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正在遭受技术的攫取和掠夺。另一方面,人类的选择与决策更加依赖于技术的力量,进而人类被架构于天体中的一员。由此我们将看到这样奇怪的现象,人类凭借原本被人类所发明的技术变得强大,但是这种基于人类自身力量(技术)的强大,反而使我们的生存世界,包括我们人类自身走向了“非人化”发展。换言之,人类利用技术改变了世界,同时改变人类自身,人类凶技术而存在。但是当今的人类因盲目相信技术的力最而傲慢自大、相瓦残害,人类的自身力量『F在威胁人类本身,正如巴恩斯所况:“如果一个人让他自己服从于一种目的或一种活动,他实质上就会丧失他的人性。”。(三)技术构造时间以上是斯蒂格勒对传统技术理论考察和对海德格尔技术本质的理解,这不仅为我们提出了当代技术的悖论,而且还引发了我们对技术本质的考察。斯蒂格勒不但从技术学的角度来谈论技术,而且更多地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而人类学就是要探讨人类之本性的问题。如果要探讨人类的本性,那就必须探讨人类的起源。而人类的起源从我们当前的所发现和掌握的历史纹迹是无法把握的,在这里可以做一个假设,即人存在的本质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尽管卢梭曾试图通过不同的种族差异、人类不同群体的文化传统的研究来把握一成不变的人性,但是这种为我们今天称之为民族学的原则仍然没有为卢梭的论述提供强有力的论据。另一种可能是人是由于偶然性而存在。这种偶然性存在在此可以理解为沉沦。对于人类因沉沦而起源,柏拉图是这样解释的,灵魂最初处在永恒的、天体的世界的位置,而且它是不死的,并且见识了现世和地狱的一切,因此,它是全知识的,但是当灵魂沉入肉体之后,沉沦使它一下子把一切都忘了,沉沦是一种遗忘,因而人类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唤起灵魂的记忆。同样,被誉为人类学之父的卢梭也没有超越先验人类学。他仍然借助于对自然之声的倾听,即对人类之初先验的回忆来探讨人类之初。也就是况卢梭把自己设想的野蛮人或自然人作为[英]巴罩·巴恩斯.局外人看科学[M].鲁旭东译,东方j};版社,2001,第32页8 思考的对象,用来想象他们纯粹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活动,不掺杂人为附加因素,人们通常称此为内省和溯源的方法。卢梭指出,“漂泊。"f:森林巾的野蛮人,没农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他所感觉到的只限r自己的真『F需要。”。进而他指出人类的心灵活动似乎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理性统辖,另一部分属于前理性或越理性范围的,它包括怜悯和自爱。这个时期的野蛮人的特点就足集一切于自身,他可以孤独地应对一切现象,反之,社会化的人才是具有理性的,人进入社会以后,就是进入了沉沦,沉沦是对起源的遗忘,或者说是“脱离存在并使存在败坏的变化‘阽的沉入,就是人的可完善性由潜在力量向现实行为偶然性的过渡。”2也就是说由于偶然性使自然状态的人发生偏离,人由此认识到了死亡,具有了超前,进入了时问。由此我们得知,自然状态的人从集一切于自身到偶然性的发生(瞬间即至),原始的平衡而被破坏,在此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人类的第二起源,也就是卢梭所没想的第一个野蛮人面对自然界威胁而不得/fi求助或使用代具之时。在这种一切都不在手下的条件下,代具的使用使人进入了外在化过程。虽然卢梭这种人类因第一起源的消失、随第二起源而起源的理沦被后来的科学研究所动摇,但是,斯蒂格勒却从这个理论的反面而得到启示,那就是我们在探讨技术之本质的问题时,可以接受并采纳将人类的起源和技术的起源结合起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具体来讲,技术溶于人类的起源中,人类起源本身就是技术,或者说当人类的潜在的可完善性转化为现实时(即这种潜在力量成为技术),人类就有了死亡的感觉,并且会预示死亡,人便进入了时间。进入时I训的人就消失在外在于自身的变化运动之中。技术构造时间不仅表现在技术构造了人的本性,而且还表现在技术构造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也常常表现在生产工具的革新与使用,人类不同的时代的标志甚至用技术、工具来命名,技术构造时I’日J还表现在人类存在总是已经在此的存在,已经在此的人们总是在已经在此的技术中生存,这种已经在此的技术总是为已经在此的人提供生存背景。(四)技术的神性起源柏拉图在《普罗塔戈拉斯篇》中讲述了这样的人类起源的神话。普罗米修斯造人以后,由爱比米修斯负责将一种特性平均分配给万物,使得万物得以生存。此时爱比米修斯犯下一个严重的过失,当他将性能的宝库在无理性的动物身上浪费殆尽以后,还剩下人类一无所有,1[法]卢梭.论人类小·、F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126页2[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j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装程译,译林}};版社,2000,第155页9 导致人类一丌始就没有~科-赖以生存的本质。普罗米修斯为了弥补弟弟的过失,从工匠之神赫菲斯拖斯那哩盗取了技艺,将其赋了人类,以使人类能够凭借器械得以保持种族的生存。经过一场“长生宴”,人类与神祗的区别分丌了,神祗足不死的存在,而人是有死的存在。此时,爱比米修斯犯下了第二个过失,迎娶众神的礼物潘多拉,以此导致所有恶事流传在人间。当人类知道自己是有死的存在时,普罗米修斯的预见性会时刻预示人的死期,人会无法生活,此时爱比米修斯的遗忘便发生作用,他的后知后觉使人对自己的死期产生一种模糊的感觉,死不是即时之物,人便会在当下的活动中把未来的死遗忘了。斯蒂格勒引用普、爱两神的神话的t要动机就是通过蜊明爱比米修斯的过失来隐喻普罗米修斯原则和爱比米修斯原则构成了时间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也就是浣“普罗米修斯代表的超前和爱比米修斯代表的落后,共同交钐:成以预示为核心的普罗米修斯原则和以无忧分心、事后方思的爱比米修斯原则。二者的不可分割性给人类带来了期待一既希望又恐惧,它使人类对自己的不可避免的死亡的意识得以平衡。”1在此意义上,则又隐喻出了古希腊经典神话一潘多拉魔盒,爱比米修斯的妻子潘多拉偷偷打了r被宙斯封印起来7个儿子的盒子,结果刚一打丌,她的前六个儿子便飞了出去,他们的名字叫贪婪,杀戮,恐惧,痛苦,疾病,欲望,从此人问多灾多难,但是潘多拉的第七个儿子叫希望。虽然人们受到贪婪、杀戮、恐惧、痛苦、疾病、欲望的困扰,但是人类没有退缩,因为他们还有希望。人类的希望能够得以实现就是因为人类可以凭借技术得以生存,展示其主动性和能动性。由于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使得人类产生以来一无所长,这象征了人的“无”本质,普罗米修斯的盗火壮举则把人的本质构成与“技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又由于普罗米修斯曾经捉弄过宙斯,使得人类自出现以来就进入了自身的消亡,一切都不是现成在手,人类必须使用技术,弥补缺失,满足自身需求,永受劳作之苦。斯蒂格勒是这样论述的,“和动物所获得的各种性能相对应,人的那一份就是技术,技术是代具性的,也就是蜕人的技术性能完全不是自然的。动物的性能属于一种天性,至少是神的善意赐赠:即宿命。而人类的那一份礼物并无善意,它是一个替代。人没有性能,所以也就没有宿命。人必须不断地发明、实现和创造自己的性能。”2(五)“相关差异”一词的来源’[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j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装程译,译林⋯版社,2000,第20页2[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装程译,译林出版社,2000,第227页lO 斯蒂格勒的相关差异思想源‘I』:德驰达的“延异”思想,雅克·德罩达(JacquesDerrida,193¨2004),是20彤:纪F半期法团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法困哲学家,解构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1967年,雅克·德罩达连续发表了《写作与差异》、《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三部著作,奠定了他解构主义思想基础。1972年又连续发表了《多重立场》、《哲学的边缘》和《撒播》等三篇沦文,成为西方整个后现代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贝尔纳·斯蒂格勒则足德罩达的学生和好友,他的《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中的相关差异思想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德咀达的思想,并}月.在这篇著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整篇文章中较为核心的概念。斯蒂格勒指出:“如果洗文码学探讨的是拼写现象,并由此探讨人类的名称,那么相关差异的概念的建立是这个探讨所不可缺少的。”。在随后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相关差异思想来源于德坦达的“延异”思想,fH|是斯蒂格勒的相关差异思想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德罩达的“延异”思想最早}}{现于1968年1月27同在法国哲学学会上作的一次同名讲演,后又刊于《法困哲学学会通报》1968年秋季号和论文集《整体论》。后收入《哲学的边缘》(MarginsofPhilosophy)一书中。德罩达又在《多重立场》一书中以论说形式对延异思想做了提纲挈领式的解释。延异,原文为diff&ance,是德罩达自己发明的,它来源于法语动词diff爸rer,基本对应于英语的“推延”(todefer)及“区分”(todiffer),共有词difference含有“差异”的意思,但无法表现意义在时问过程中的向后延宕。因此德里达将diff6rence中的e替换为a,重造一词“diff&ance999这个后缀“一ance”意在表示在主动和被动之间不确定,即延异既不是单单主动的,也不是单单被动的,也就是这个词不是以主客体范围来理解,而是想表明为何它表明类似中间态的东西。延异具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推迟的行动,斟酌的行动及考虑时阳J和暗示着经济计算、迂回、迟延、保留、表现等运作的力量的行动。”2德里达将这层意思概括为延缓化,也就是在暂时性和延宕性的迂回中介中的有意无意的追索,这种迂回推迟了“欲望”或“意志’’的满足和实现;延异的另一层意思是“非同一性,他者性,可辨识性,等等。"3也就是差异,差异就是空间的差异,它在指示活动或区分活动中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差异的表现就在于结构的变动或调换。德罩达发明的“diff&ance”就是想表达了延异自身自发地延搁了差异,并且它又在延搁中发生差异。在此,我们有必要先做简要说明,斯蒂格勒在使用“延异”一词时,一方面全面把握了“延异”原有的“差异”和“延迟”两方面的涵义(如上所述,这罩不做赘述),另一方面,作者试图从运动的、相互关联的角度来把握对立的差异或差别,换句话来说,一般性的生命历史可以概括为相关差异,人的。[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j时问: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译林{f;版社,2000,第160页2[法]德毕达.延异[J].张弘摘译,哲学详从,1993(3):第42负3[法]德单达.延异[J].汪民安译,外因文学,2000(1):第72页 如上所述,斯蒂格勒在探讨人与技术关系这个问题上,着重引用了德罩达延异思想,但是山于泽者的原凶,在《技术与时I、日J: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一书中,将过去人们常用的“延异”一词,翻译为“相关筹异”,当然,也有很多学者翻泽为“异延”。如果我们大量参阅相关中文文献后附的中法概念性训ir对照表后,就会发现这三个词就是德罩达发明的diff6rance,不过这为我们深入研究斯蒂格勒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进一步分析斯蒂格勒的 蒂格勒L}{此直击卢梭原始人或[J然人具有完善性的特点,这种完善性总足不断地重复,从而维持了同一体的不断强化,保证了人类的最佳状态。但是,卢梭这种关于人类起源的探讨诱发了斯蒂格勒对人类本质的反思,他认为,人类的本质都不可避免地与非人本的因素相关联,即“补缺”。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足直接在手下的,人类因“代具”的使用和“外在化”弥补了人类原始的缺陷,最终形成今天在世的人,这就是技术的后种系生成。“代具”从字面一k说,是指用于代替肢体的器具(假肢),由此引申为失去某个肢体的躯体对某种不属于躯体本身的条件的依赖。代具的实质意义“并不取代任何东西,它并不代替某个先于它存在,而后又丧失的肌体器官。它的实质是加入。”1这种加入,使人展现了自身的空间化即(偏离)和时I’日J化(即已经存在和超前),也就足说人没有性能,人必须借助代具/fi断地发明和创造自己的性能来实现人类自身的外在化。既然代具存在于自身之外,它构成了它所硇i对的存在本身,那么这个存在就是存在于自身之外。人类的存在就是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存在,也就是存在于工具、人为的记忆、代具等身体之外并构成身体所在的世界的因素之中,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向外的过渡,即人的外向异化以及“外在化”的汜忆,人类才走出自我,进入超前和时间。简言之,生命依靠有机化的无机物实现的无机物的有机化的同时,实现了自我的重新组织。但是实质上又包含了另一层含义,人类尽管借助代具存在于自身之外,但是由于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爱比米修斯的盲目的积极的遗忘的特点使得人类往往忽略了代具在他的周围世界或者在他的自身的存在,这种遗忘引起了斯蒂格勒担忧,人类会因为自身的代具性最终毁灭人类本身。而相关差异就是体现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谁”和“什么”的关系,也可以暂且理解为人与技术的关系,二者无主被动之分,二者既相连又相分,相关差异的实质就是“既不是‘谁’,也不是‘什么’,它是二者的共同可能性,是它们之阳J的相互往返的运动,是二者的交合。缺了‘什么’,‘谁’就不存在,反之亦然。相关差异在‘谁’和‘什么’之外,并超越二者;它使二者并列,使它们构成一种貌似对立的联体。”2具体来讲,相关差异可以理解为“什么”的进化反过来作用于“谁”,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决定了“谁"本身的差异化过程:“谁"不能像其他生物那样自身差异化,它通过一种非生物的差异化来实现自身的差异,或者说通过在死亡中的差异化来实现的死亡的延期,或者说通过一种无机的有机化物质一“什么”来实现自身的相关差异。以上我们从技术的神学意蕴和德罩达的“延异”思想探讨了斯蒂格勒的相关差异思想的基本内涵。以下我们将从不同的侧重点进一步分析相关差异思想。我们认为,相关差异思想‘[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i时问: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译林出版社,2000,第179页2[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1j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译林f{{版社,2000,第166页 在斯蒂格锄那咀可以理解为一种关系,即此在与技术的相关筹异;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运动过程,【!p此在与技术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当然也·叮以理解为一种属性,即此在的腾性,此在的相关差异,技术的属性,技术的相关差异。下面我们将结合古希腊神话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以及海德格尔的技术生存论分析,进一步探讨斯蒂格勒的相关差异思想。(二)技术的相关差异由于爱比米修斯的过失,造成了人类有一种原始性缺陷,人类似乎是借助遗忘而产生,然而人类从。。丌始,其实就进入了沉沦,进入了时间,或者说进入了死亡。为了弥补爱比米修斯的过失,普罗米修斯通过洛耿火种与技术的创造性能赋予人类以属性,而人借助于技术的代具性游离于动物与神之间。然而,爱比米修斯此时又犯下了第二个过失,接受了宙斯安排下的不怀好意的礼物一潘多拉,潘多拉从此将杀戮、恐惧等邪恶之事带到了人间。人类尽管捌有了技术,实现了自身的存在,但是人类却因为掌握技术而变得狂妄自大,甚至将技术使用到了战争,人类并不安宁。宙斯害怕人类的自相残杀而消失,不得不给予每一个人以自爱和尊严,法律与政治由此产生,而这仅仅保持了人类相对的安宁,这就是无共同体者的共同体。普罗米修斯代表了先知先觉的形象,它蕴含了代具性、超前和死亡。虽然人类具有的超前可以预示人类有死亡,但是死亡对于人类来说至少是不确实、不确定和丌放性的。也就是说,人类借助代具性得以生存,但是这个生存又是向死生存,“死亡”对此在来说是或隐或现,死亡是时时刻刻的在场,但是此在却生存在一个“烦忙”的世界,此在在烦忙中存在,死亡对于此在来说就是一个“延迟”,或者说是一种缺席,所以说此在在盲从于希望中生存,摇摆于自高自大的幻想和谨小慎微的畏惧之间。然而相关差异又是这样一种过程,是作为进化和分化的生命以生命以外的其他方式得以延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技术的不断进化促使社会其他因素的淘汰或生成,这个技术的进化就是技术的差异性,没有技术的差异性,技术的革新就无从谈起,简言之,有差异的存在才有演进和变革。在此,我们还需进一步分析,技术在发生变化或差异中又常常表现为一种滞留,或者为延迟,在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在使用文字或某一词汇时,总是可以不加思索的运用它,因为这样的技术是已被证明或不证自明的,过去的人们就是这样使用它,所以这样的技术遗留对于当前使用的技术过程中是一种延迟,因而说技术既是差异的,又是延迟的,技术就是相关差异的技术。14 就须得理解到这个此中来并进行活动。因此我们说:人的这个在,就字的严格意义说来,就是‘此在’。要察见在之敞丌的视线,必须原始地植根于作为在敝丌的此处的此在之本质中。”。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探讨“此”之规定性,那么我们必须在“在”意义上来理解,因为这个此在苒.先足此在的“在”,此在不足单独的、个体的孤嗨的存在,而是集体的、历史的、与他人的存在。斯蒂格勒在分析海德格尔“此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此在的理解,“此在就是世界中存在,与他人存在,如同我在,我的存在一样,是在语言中与他人共同在世界中存在,即总是被淹没在人们之中的我的存在,是烦忙、忧虑和庸常(同常的此在)。”!此在的四个特征一时问性、历史性、自我理解、实际性决定了此在总是已经在此。此在是时问性的,这是因为此在存在于这个“在”,有它的过去,并且以这个在的过去为起点超前中生存。这罩我们还需将“历史性”与“实际性”放在一起来进一步分析理解,这是因为我的过去虽然不属于我,它属于我们前辈的过去,但是我们可以不经证实地继承自己所没有经历的历史的过去,在这旱,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份遗产,也可以理解为一笔债。“自我理解”就是此在可以从某个关于它的生存状态的庸常、附众趋势地理解,也可以调动不属于自己的过去,也可以理解为此在总是存在于“要存在’’的范型,或者说此在存在于自我终结的不确定性之中。然而,此在却总是已经在此,因为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此在已经是自己的终结,已经是自己的尚未存在,对于此在来说,此在的存在和走向终结的存在总是被遮蔽和缺席,而常常表现出的此在是超前的存在,超前的存在形成于烦忙中。总之,作为差异的存在者的此在可以从两种意义上来理解,一方面是此在是差异的,它信赖于不属于自己的过去,此在是延迟的尚未存在,另一方面,此在依赖于“程序性”的存在,“程序性"可以理解为此在从开始起就被抛进自己的终结,向烦忙沉沦。因此,此在就是缺陷的存在,代具性质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时间,时间就是延迟的差异,是‘谁’和‘什么’之间的相互反射,也就是此在的相关差异,同时也映射了包含着过失和遗忘的积累的爱比米修斯形象。‘[德]海德格尔.形而.卜学导论[M].熊伟、千庆节译,商务印书馆,1996,第204页2[法]烈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译林出版社,2000,第254页15 在的生存,就是在就是此在必须求生存,因为对于此在来说,并不是一切都是现成在手,此在是缺陷的存在。人类因有缺陷而依靠“什么”得以生存,进入时间。然而时间却是死亡的,此在就是在死亡中实现的技术综合,这种对此在的理解,就是对现象学意义上时间的确定,而非固定,确定就是对无未来的确定,却又是对终结的确定。或者浼,时间就是此在,此在处于永恒性中,它既处于走向终结的存在状态中,又处于其不确定性中,这是因为终结对于此在来说既可知又不可知,这种关于终结的知识总是在自身的相关差异化过程中隐退或遮蔽,而固定则对时间的庸常理解,是对当即的固定。由此我们得知,时问就是相关差异,也就是一切差异的相关差异的运动的动因。这种相关差异就是“谁”与“什么”之间的相互往返的运动。然而,在此我们不禁要为自己提出一种假设,这种假设就是“谁”与“什么"的混同。虽然“谁”与“什么”发生唯一独特的关系,但是只有“谁"与“什么”之问的差异才能构成“谁”的自身,而这个差异就是“谁”与“什么”的相关差异。那么,“谁”到底与“什么”发生怎样的相关差异?在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此在总已经出自某种‘为何之故’把自己指引到一种因缘的‘何我缘’身上;这就是说,只要此在存在,它就总已经让存在者作为上到手头的东西来照面。’’’因而说,“谁”既在目的中又具有目的。当然“谁”在为“何所缘”的过程中,常常表现为求近的本质倾向,换言之,“谁"总是将“什么"遗忘或者疏忽,这就体现为普罗米修斯原则和爱比米修斯原则的一体化,即体现为时间。总之,“谁”在以生命之外的其他方式将生命延续(即分化)在外延过程中,形成了“谁”与“什么”的传导关系。对此,胡塞尔在《几何学的起源》提出了几何学者之所以能够审思推理中的时间对象,即使隔夜他们仍然能继续他们的工作,这是“因为以书写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自己的,他们使自己外在具化了;他们将自己的记忆客体化又能在隔同使其重新内在化。”2这其实就谈到了技术的意向性问题,因为意识都是有所意向的,意向性将此在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它不但可以解释为意识构造客体,也可以解释‘[德]海德格尔.存在‘j时间[M].陈嘉映、乇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第106页2[英]库兹·凡、罗伊·波义恩、约翰·菲力普斯、莱安·毕夏普.关于当代社会技术、媒体与目的论的探讨一贝尔纳·斯蒂格勒访谈记[J].殷洹慧译,江西社会科学,2009(4),第255页16 为意谚{指向客体,而技术的意向性是必须通人的意向性所赋予,fH是又需要人的意向性.来实现,所以说技术的意向性是半意向的。“‘谁’并非‘什么’,因为传导关系只能存在于不同的事物中。‘什么’具有动力,它不能被纳入‘谁’的动力中,但又需要“准”的动力作为超前的能力。”1但是“谁"却总是已经在此,因此,“谁”始终处于“什么”中,或者可以说,“谁”在重复或适应前面的已经在此完成的技术后果,又能通过这种莺复来实现或释放技术趋势所未被完成的各种可能性,因为原初的缺陷始终是无法弥补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下列结论,已经在此的“谁”与已经在此的“什么”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谁”借助“什么”将自身的意向性置于“什么”的对象之中,实现无机物的有机化,“什么”又被“谁”实现了“谁”的意向性,这种“谁”与“什么”之l’日J的互动恰恰构成了时问。四、斯蒂格勒“相关差异"思想简评以上我们对斯蒂格勒技术观概况以及相关差异思想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不难发现,斯蒂格勒以崭新的视角从技术的神性根源来展丌了他的技术本质观的分析,并且从不同层面应用了德里达“延异”这一符号,表达了他对人与技术关系的独特理解。此外他还基于海德格尔生存现象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已经在此”新概念。(一)相关差异思想对技术的解析引入了神话隐喻的研究方法众所周知,古希腊神话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块璀璨的瑰宝,尤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通过艺术手段将古希腊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汇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古希腊神话的一大特点更体现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气息,它不但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源泉,而且直接影响着西方哲学的孕育和发展。J下如美国学者w·诺曼·布朗指出的,“神话不仅起到解释周围世界的种种现象的功能,而且起到依据形而上学思辨的功能,有识之士把神话看作二种象征,并从而超脱这种象征,进而从事缜密的逻辑分析。”2这罩所说的有识之士当然1[法]j){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M].赵和平、印螺译,译林{f{版社,2010,第7页2[美]S·N·克雷默.世界古代神话[M].华夏出版社,·魏庆征译,1989,第31l页17 也包括哲学大帅海德格尔,海德格尔的,J三存哲学虽然也经常从古代神话f11寻找和发现哲学概念的原初意义,但是他在阐述现代技术的本质|’uJ题上忽略了技术起源的古希腊神话,斯蒂格勒则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在《技术与时问: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一文中,他在阐释人和技术的关系时,借用古希腊神话一普罗米修斯和爱比米修斯故事的哲学解凄,提出了人的悲剧性起源,即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从而揭示了人类的“缺陷存在”,这个缺陷不是人自身造成的,而是与生俱来。由于爱比米修斯的过失,造成了人类白诞,上以来就不具备固有的性能,而这也造成了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尽管普罗米修斯为爱比米修斯补过去为人类盗取火(火隐喻着技术的创造机能),但是人类从此以后进入了死亡,游离于神与动物之间,人类通过宗教或图腾崇拜来祈求神的庇佑,又通过技术来完善自身的机能,或者说,进入自身与技术的相关差异。而对于古希腊文化中关于技术的起源的神话的哲学分析,显示出了斯蒂格勒的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F如他所指出:“令人吃惊的是,哲学一尤其是海德格尔哲学一对这个神话的分析竟是一片空白,因为『F如让一皮埃尔·范尔南曾卓越地指出的那样,普罗米修斯原则和爱比米修斯原则构成了时问的/fi可分割的两个方面。”1从斯蒂格勒对技术的神话分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相关差异思想同时体现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在潘多拉之盒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在魔盒中放入了“elpiS”(即期待或希望),尽管这个魔盒中藏有人类所有的邪恶和苦难,但是人类还有“elpiS”,虽然“elpiS”是盲目的,但是它可以在人类的灵魂深处平衡对死亡的意识,人类就无法预见自己死亡的时刻和到来的方式。人类就这样在与技术的互动中或者相关差异中盲目的生存。技术的神性起源决定了人类不得不使用技术来弥补缺失,人尽管沉沦于这个世界,但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技术不但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且其在世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也闪烁于技术的发明和使用过程之中。(二)相关差异思想对此在问题的创造性的理解斯蒂格勒对技术的现象学的分析是在对海德格尔的生存现象学的批判地继承基础上进行的,他在对此在问题的思考之后,提出了已经在此这一新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老师兼好友法国著名哲学家德罩达在他的解构主义哲学中自创了“延异”这一符号,也许这就是一位优秀哲学家应传承和具备的胆识和勇气吧。他将海德格尔的此在问题归纳为四个特征: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和实际性。而海德格尔在探讨此在的“实际性’’是这样阐发的,[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译林}n版社,2000,第20页18 “实际性是用来表示‘我们的’、‘本已的’此在的存在特征。更确切地说,这一表达系指:当下的这个此在当下性的现象;比较:‘逗留’、停驻、柄居、此一在,因为它在其存在特征上是存在方式中的‘此’。”1如果说此在可以理解为“在世”,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在也町理解为此在的过去以及相对于此在的过去就是他的实际性,此在存在于实际性之中,这就表明,由于“过去”能以代具为载体传至现在并构成“此在”的“在世存在”,也即构成“此在”的“已经在此”。其实,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问》的第七十五节,曾指出了世界历史之物的思想,即既不同于此在,但是它似乎又是仅仅伴随“灵魂”的“内在”的历史的存在者。在此,我们也可以与此在的历史性特征联系在一起来理解,虽然海德格尔已经认识到吐界历史之物作二号门的分析是必要的,然而,海德格尔最终放弃了对世界历史之物作本体论的分析,从向.也放弃了对已经在此的“什么”的把握。此外,海德格尔没有看到此在的缺陷存在,从而导致此在与“什么”的相关差异,因为对于技术的理解他认为,一方面,此在的在时性决定的此在和时I’日J的关系;另一方面,对时间的庸常的理解决定了在时性取决于计算、以及用于度量时问的器具。也就是晚,海德格尔对于技术的理解仍然局限于“器具沦”,或者说技术的有用性,并将此在与在世隔离丌来,也就是没有看到此在与“什么”之问的相互往返的差异运动构成了时问。(三)相关差异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技术哲学的研究视角现象学是20世纪初在反对心理主义的浪潮中产生的一个哲学流派。现象学的技术哲学就是将现象学运用于技术的研究中来分析技术和与技术有关的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趋于“从对技术本质的纯粹的形而上的追问,转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展开对技术具体的、日常的经验层面的研究。”2现象学的技术哲学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不同视角进行,“一是考察技术根本问题的现象学视角;二是考察具体技术人工物品的现象学视角;三是考察人与技术关系的现象学视角。’’:‘斯蒂格勒就是基于考察人与技术关系上来探讨技术问题的。纵观斯蒂格勒的相关差异思想,我们不难发现,相关差异思想不仅丰富发展了德罩达的“延异"思想,而且批判地吸收了海德格尔的现代技术本质的思考。此外,相1[德]海德格尔.本体论一实际性的解释学[J].何。l!甲译,世界哲学,2009(1):第40页2舒红跃.现象学技术哲学及其发展趋势[J].自然辩iJE法研究,2008(1):第50页3葛勇义、陈凡.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多重视角[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第199页19 关差异思想与技术哲学奠基者一德【。目地理学家、哲学家恩斯特·卡普(ErnstKapp,1808.1896)提出的“器官投影说”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不谋而合的特点,在《技术哲学纲要》中卡普提出技术的功能就是扩展、强化和补充人体器官的各种技能,增强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卡普指出,“在工具和器官之I、日J所呈现的那种内在的关系,以及一种将要被揭示和强调的关系一尽管较之于有意识的发明而言,他更多地足一种无意识的发现一就是人通过工具不断地创造自己。”‘与卡普“器官投影”理论所不同的是,斯蒂格勒摒弃其历史局限,超越了其浪漫主义色彩,并藉此提出现代技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反思。虽然卡普所说的“投影”起初是指无意识的活动。但是由于投影是器官的外在化,所以通过认识技术可以达到人类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目的。所以,“事实上,卡普等人根本没有局限于仅仅在各种技术物体和人体器官之间进行某种简单的类比,而是由人的代具性、人与技术的耦合这一出发点展丌了对技术体系的活动规律⋯⋯”除此之外,相关差异思想中的“人类缺陷存在论”也恰恰与现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阿诺德·盖伦(ArnoldGehlen,1904一1976)关于人与技术的解释存在某些类似之处,盖伦认为,“人在体质上是彻头彻尾处于胚胎状态的,只j爿j有/fi充分的本能:所以就是一种其生存必须有赖于行动的生物。”2盖伦进而指出,动物的体质与器官指向于它特定的生存状态,而人类缺乏“专门化”的器官和本能,由于“缺乏专门化的器官和本能,自然就不能适应他自身的特殊环境,因此就只好把自己的能力投向怎样明智地改进任何预先构成的自然条件。”3人的器官并不仅仅局限在某一特定用途,这样就造成了人为了保存自己总要采取一定的技术,以主动地用行动去改造自然以弥补这种先天缺陷。所以人类只能靠技术得以生存,而技术凭借人类缺陷得以产生、发展。因此,人类的历史既是制造和改善工具的技术史,也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自我发展的文明史。但是盖伦重点专注于人的生物性,而忽视人的社会性,因为人的属性可以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所面对的社会环境是人类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斯蒂格勒则将人的外在化放在了人与技术的相关差异中来思考,这是我们在技术哲学研究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综上所述,斯蒂格勒的相关差异思想将技术的哲学研究与人类学、民族学、史前史学结合起来,批判继承海德格尔的生存现象学,采取相关差异的时间关系将技术本质与人的本质放置于一个运动的结构之中,从而将人与技术的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我们提供了新型的人与技术的关系。同时在相关差异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研究是建立在1[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殷登祥等译,天津科学技术⋯版}l:,1999,第6页2[德]盖伦(GehlenArnold).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T业社会的礼会心理问题[M].何兆武、何冰译,.1:海科技教育;fj版社,2003,第2页3[德]盖伦(GehlenArnold).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丁业社会的社会心理问题[M].何兆武、何冰译,.i-海科技教育⋯版社,2003,第2页20 诸多人文学科研究成果之上的,可以晚,这不仪极大丌拓了技术哲学的矽f究视野,而且实现了技术哲学向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转向,jF如现象学家胡塞尔所指出的,“现象学;它标志着一门科学,一门诸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因此,斯蒂格勒新颖的论证方式和独特的思想观点被认为“在技术命运的哲学分析领域丌启了一个转折。”[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粱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24页2l 勒通过对爱比米陷”的,或者况易受伤害的、被“缺陷”的工具是时间,进而为我们展示了“谁”与“什么”在相关差异中存在、发展的技术图景和人与技术的新型关系。斯蒂格勒的相关差异思想不仅极大地JI:拓了技术哲学的研究视野,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技术哲学的研究视角,引发我们从现实层嘶上重新认识技术与人之问的关系问题,具体来讲,斯蒂格勒得益于德罩达的“延异”思想,批判地继承了海德格尔的生存现象学,提出了他对技术的理解和探讨。他借助技术神话的原初意义,为我们指出了爱比米修斯和普罗米修斯原则共同构成了时问的两个方面,这种从古希腊神话中来挖掘哲学概念的原初意义的研究方法,是西方哲学家的一贯传统,作为当代欧洲最有名的现象学技术哲学家之一的贝尔纳·斯蒂格勒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其次,斯蒂格勒在考察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综合考察了吉尔、勒鲁瓦一古兰、西蒙栋、卢梭等学者为代表的史前史学、民族学、人类学对技术进化问题阐述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而显示出现象学研究不同于其他学科研究的独特之处。第三,他将“人与技术"的关系放在了时间中来考察,以区别于西方传统的将技术本质放置于一个“固定本质”中来考察的哲学理论,从而显示出他技术哲学研究的独道之处。第四,斯蒂格勒的相关差异思想中的生存分析,在对海德格尔生存现象学的分析的基础上,发明了“已经在此”这一新概念,这个“已经在此"既指此在的“已经在此”,又指"什么”的已经在此,也就是说他将人与技术放在了已经在的而时间背景中来考察。第五,斯蒂格勒的相关差异思想告诉我们技术虽然遵从后种系生成的规律,但是它自身的意向性仍然来源于人的意向性,而人的意向性也体现于技术中,并且在这罩所探讨的技术的概念的外延之广显示出了他的独具匠心和勇气。葛力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辞典[S],求实出版社,1990,第429页 参考文献(1)论著类:[1][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南京:译林m版社,2000[2][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泽,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3][德]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i联书店,2005[4][英]巴单·巴恩斯.局外人看科学[M].鲁旭东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5][法]让一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L【J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德]马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8][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I"日J:2.迷失方向[M].赵和平、印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9][美]S·N·克雷默.世界古代神话[M].魏庆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0][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殷登祥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德]阿诺德·盖伦(6ehlenArnold).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问题[M].何兆武、何冰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12][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3]葛力.现代西方哲学辞典[S].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14]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A].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5][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6]乔瑞金、牟焕森、管晓刚.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7][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8]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19]肖国厚.自然与人为:人类自由的古典意义一古希腊神话、悲剧及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20]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A].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1][美]罗伯特·索科拉夫斯丛.现象学导沦[M].高乘江、张建华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论文类:[1][法]雅克·德罩达.延异(A.巴斯英泽)[J].张弘摘泽,哲学译丛,1993(3)[2][法]雅克·德单达.延异[J].汪民安译,外国文学,2000(1)[3][英]库兹·凡、罗伊·波义恩、约翰·菲力普斯、莱安·毕夏普.关于当代社会技术、媒体与目的论的探讨一贝尔纳·斯蒂格勒访谈记[J].殷洹慧译,江西社会科学,2009(4)[4儿德]马丁·海德格尔.本体论一实际性的解释学[j].何卫平译,世界哲学,2009(1)[5]舒红跃.现象学技术哲学及其发展趋势[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1)[6]葛勇义、陈儿.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多重视角[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彭桂芝.德罩达“异延”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理论启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8]屠兴勇.存在·此在·人一海德格尔“死亡”现象学的三个维度[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葛勇义.解读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一技术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0]郭晓晖.技术现象学视野中的人性结构一斯蒂格勒技术哲学思想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7)[11]文成伟.古希腊“技术”神话的形而上学意蕴[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胡红生.技术异化与“人”的失落[J].江汉论坛,2004(2)[13]尤晓霖.贝尔纳·斯蒂格勒思想述评[J].法制与社会,2008(28)[14]舒红跃.人在“谁”与“什么”的延异中被发明~解读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观[J].哲学研究,2011(3)[15]舒红跃、刘衍永.已经在此[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6]黄擎、马亚娟.技术与时间架构中的人学思考一对《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的理性审读[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7]刘放.贝尔纳·斯蒂格勒:从抢劫犯到蓬皮杜总监[N].广州同报,2008-10-25(B15)[18]张璐.现代产业何去何从?[J].法国研究,2008(4)[19]胡传胜.贝尔纳·斯蒂格勒著:《技术与时间》第一卷:爱比米修斯的过失[J].中国学术,24 2000(2)[20]姚幽宏.一个古老哲学传统的转向[J].博览群书,2000(8)[21]李超.技术与时间架构中的人性思考[N].科学时报,2010-5—13(B03)[22]万舒全.对技术异化的新解凄[J].科学管理研究,2005(4)[23]陈凡、董传升、贾岩.技术图景中人的主体性的获得、缺失与重构[J].哲学研究,2007(6)[24]傅畅梅、李春花.技术本质的现象学阐释[J].辽宁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5]刘寒春.海德格尔技术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6]李『F风、黄锫略.现象学视野中人与技术的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7]袁豪.试析海德格尔技术之思[D].武汉理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8]闫宏秀.技术:人类在世的方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0)[29]余冰.欧洲文学中普罗米修斯形象的嬗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30]杨淑静.时问:差异的踪迹一德罩达对传统时问观念的解构[J].学习与探索,2010(1)[31]郑阿.西蒙栋的技术物体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4)[32]盛国荣.~种理解技术的视角:技术的存在方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3]刘兵.人类学对技术的研究与技术概念的拓展[J].河北学刊,2004(3)[34]陈红兵.国外技术恐惧研究述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4)[35]姚大志.技术系统的进化一评吉尔《技术史》的基本概念及方法论[J].中国科技史杂志第29卷,2008(3)[36]闰宏秀.人:技术与价值选择一人之为人的两个基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3)[37]陈昌曙.简论技术哲学的研究[J].东北工党院学报,1983(1)[38]吴国盛.时间的暴政[J].方法,1997(1)[39]刘耀霞.人的本质与技术的发展[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2)[40]舒红跃.面向技术的实事本身[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41]余良耘.技术追问的三个维度[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3)[42]吴国盛.技术与人文[J].北京社会科学,2001(2)[43]陈几、傅畅梅.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J].哲学研究,2008(11) 致谢本文在我的导师任玉风教授的悉,ts,手N‘导和严格要求下彳‘得以完成,从选题、写作到勘误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任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谨向导师任玉凤教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同时还要感谢王金柱教授,从写论文之初到论文的定稿,多遇困惑和不解,王老师的释疑解惑令我茅塞顿丌。我还要感酣许占君教授在本研究的逻辑结构安排上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感谢袁海军教授、包庆德教授、李笑春教授对我孜孜不倦的教导与支持。在此,还要特别感谢刘晓力、刘兵教授在丌题中给予埘本论文的认真指导和建议,使我能够对课题的深入研究有了信心、有了思路。此外,我还要感谢全班所有的同学,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中,同学们都给予我很大的关心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