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0 KB
  • 2022-06-17 16:02:02 发布

高考2012满分作文审题宝典()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高考作文很重要,审题立意是最关键的,立意的正确与否决定了老师是否会看下去,很多同学作文跑题,可以说高考已近失败,所以要正确立意,在第一门考试里树立自信!审清题意审题就是仔细地审查研究题目,揣摩命题者意图,从而确定写作要求、主题立意、选材范围、表现手法等。命题作文,不管是全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都有一定的写作要求。写作者只有明确这些要求,把握命题者的出题用意,写出的作文才不会走样。当前,话题作文作为一种重要的题型,已经占据考试的半壁江山。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题目所限定的话题往往只规定了写作内容的指向和范围,写作的空间很大。因此,写话题作文时,首先应弄清话题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弄清话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认真审题,明确题意,是作文的第一关。“符合题意”也是高考作文评分的第一条。所谓题意就是命题者在题干、材料、话题和要求中所体现出来的考查意向,诸如内容、范围、中心、文体、字数等方面的要求。要使文章符合题意,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对材料所给的情境、题目、要求,反复思考,全面领会。二是对作文试题上展现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确切理解它们的全部含意,不折不扣地按规定要求作文,诸如试题所要求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等;三是要恰当地把握审题方面宽严的尺度,了解命题中的限制性和启发性。特别要明确话题作文题目的构成及其作用。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作文要求(或注意)四部分构成。话题作文的材料起到了由头或引子的作用,或提供一则事实或讲述一段小故事或给出一幅(组)漫画等,用意在于激活考生思维和想像,引起写作的兴趣,将作文引入话题材料所提供的情境。提示语的作用或是对材料作解释说明,或是补充介绍,帮助考生更有效地理解材料,更有效地打开思路。话题是由材料申述引发开来的,是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取出来的作文的中心议题(或题旨)。话题和材料的关系既可能是话题范围仅仅是材料蕴含的意义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是话题范围远远超过材料所蕴含的意义。要求(或注意)则是对作文提出一些具体诸如立意、选材、文体、题目、篇幅等方面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不得突破。[方法点津]怎样才能审清题意呢?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把握题旨确定体裁(一)把握题旨题旨,即题目的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把握题旨,就是耍弄清题目本身的含义,揭示其本质;同时选择恰当角度,确立文章中心。怎样才可以把握题旨呢?1.咬文嚼字,抓关键词有些题目通俗易懂,如《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样的题目审题难度不大,一眼就能看懂题目要求。“一件”“有意义”是这个题目审题的关键。 也有不少题目既要弄懂字面的意思,更要弄懂其深层的含义。如《特殊的一堂课》就不能写成一堂普通的课,而要体现特殊性。可以在“课”这个词上做文章,只要是起到教育作用的,就可以视为一堂课。比如:教室里,一团废纸醒目地躺在过道中间,来来往往的同学视而不见,只有他弯腰捡了起来,老师说是故意这样做的,考验同学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为集体着想的意识,这是特殊的一堂课。社会中、家庭里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特殊的一堂课”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2.整体理解,抓住语境义有些题目字面的意义是确定的,而所指的内容却是可以变化的。审题时,就要抓住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变化。如《我长大了》,“长大”不能仅仅理解为年龄变大了,个子长高了,而是指思想成熟、经验增长、能力增强等等。再如《脚印》,“脚印”也不能仅仅理解为人走路时留下的痕迹,还应写出人在成长过程中留下的点点印记:一次失败,一点成功,一份体验,一种收获,等等。(二)确定体裁在拿到作文题的时候,第一步应明确这篇作文可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首先,抓住语言标志确定体裁。一般来说,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较明显的语言标志,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就可以确定所要写作的文章体裁。记叙文常见的标志有:“记…‘人…‘事”等,如《值得赞美的人》《记一场特殊的比赛》《那件事,我永难忘记》等;议论文常见的标志有“说”“论”“议”“谈”“读……有感”“……的思考”等,如《论尊师》《说今天》《读{背影)有感》《一滴水引起的思考》《流水的启示》等;说明文常见的标志有“介绍”“……的制作方法(步骤)”“……的自白”等,如《介绍一本书》《电视机的自白》《叶脉书签的制作方法》等。其次,根据题目意思确定体裁。题中如涉及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往往要求写成记叙文,如《难忘的一课》《这是我的责任》《金色童年》《成功的喜悦》《五年以后的我》《他(她)是这样一个人》《生活的一页》《父母眼中的我》等;有的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是一个判断,赞成(或反对)一种观点、一种主张,这样的题目可以写成议论文,如《爱拼才会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有的题目平实,直接指明要阐述的事物或事理,可以写成说明文,如《我学语文的方法》《我的小天地》等。再次,有些文题带有象征意义、抒情意味或可以进行多种理解,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适合的体裁,如《礼物》《脚印》《路》《习惯》《暖流》等。以《礼物》为例,可以谈自己对礼物的看法,写一篇议论文;也可以写一件礼物维系的朋友感情,写成一篇记叙文。再如《暖流》,可以记老师(父母)的教导如暖流般温暖了我而写成一篇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谈自己对这件事看法的议论文,甚至可以写成介绍暖流的说明文。这就是说要根据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同时字斟句酌,抓住文章写作要求的关键。1.通过添加成分法来界定范围,明确重点。如作文题《盼》,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在中心词前添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来帮助确定写作范围,像“我的期盼”、“家庭的期盼”、“师生的期盼”、“社会的期盼”等。当然,不管在什么范围内,“期盼”总是文章要表现的重点和关键。2.运用短语分析法界定范围,明确重点。如《父母眼中的我》,“父母眼中”是作为定语修饰中心词“我”的。因此,这个题目要求写“我”,而这个“我”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我,而是父母眼中的“我”。在朋友眼中,“我”可能是一个能干的人,父母眼中我却什么都不会做;同学眼中“我”可能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学生,父母却总认为我贪玩,不用功;老师眼中“我”能顾全大局,替人着想,父母却总说“我” 任性,长不大。文章就是要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写另一个“我”。“父母眼中”是审题的关键。当然,作文应规定在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这个大范围之内,写自己最有感情的人,写自己最有感受的事,写自己最有感触的情。这样的文章才言之有物,才鲜活生动。二、话题作文审题(一)审话题审话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审出话题丰富的内涵,二是审清话题中的限制。1.审内涵:有许多话题包含了很丰富的内涵,有现实的、历史的;有物质的,精神的;有传统的,现代的;有个人的、社会的等。深刻理解话题内涵,对我们写作话题作文、开拓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一般情况下,话题的内涵包括本义和引申义两个方面。如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一对关系话题,内部又分成相互联系的四个概念。即“感情”有“亲疏”之分,和“事物的认知”又有两个方面,即有关系或没有关系。考生应理清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出自己的恰当看法。2.审限制:明确哪些是话题范围之内的应有之义,哪些是话题范围之外的内容,这样我们在写作时才能紧扣话题,避免跑题、偏题。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如下两个方面:①准确全面理解话题,才能弄清写作的范围。如话题“诚信”,其含义是诚实守信,我们就不能只写“诚实”,如果以传统的“狼来了”的故事演绎新时代的版本,或写某同学犯错误后大胆承认显然就偏离了题意。如2001年高考作文试题: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二)看清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一个题目有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遇到这类题目,就必须看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严与爱》,严,体现了爱;爱,表现了严。如果把握不住两者间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只强调“严”或只突出“爱”就不合要求。再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弄清二者的关系,“黑”或“未必黑”都是由“近墨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所决定的。下面有一则作文材料: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请你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训练点击]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认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们的生活节奏将加快,竞争将更趋激烈,人的精神压力会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将会越来越淡化、冷漠,人们将会有更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叹。也有人认为,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人们更需要自我调剂,更需要温情与关爱,因而将更注重人情、友情,努力去构筑美好温馨的“精神家园”。竞争与人情究竟有没有关系呢?激烈的竞争真的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和关爱吗?请就“竞争与人情”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写作提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美国学者将“竞争”与“合作”组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词“竞合”,进而倡导“双赢策略”。他们指出,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将面对飞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互惠互利的竞合战略,超越了价格战、技术防范等单纯的竞争法则,将成为现代企业看待竞争的新视角,也是网络时代企业生存必要的游戏规则。将冷酷的竞争与脉脉的人情结合起来,在商业和其他社会领域都具有现实意义。话题“竞争与人情”,由“竞争”和“人情”两个词并列构成,中间用“与”连接,表明这个话题需要谈“竞争”和“人情”之间的关系。而且,在“提示语”中,也比较明确地表明了要写“竞争”和“人情”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个话题实际上就是要你对“竞争”和“人情”之间的关系发表看法。进一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三种:①要“竞争”,不要“人情”;②要“人情”,不要“竞争”;③既要“竞争”,也要“人情”。从提示语的表述看,暗含对第一种观点的否定(如“激烈的竞争真的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和关爱吗”中的“真的”),第二种观点与材料提供的大的背景、默认的前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们的生活节奏将加快”“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等)也不吻合,因此,第三种立意应是最为准确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人情”,不只是竞争对手之间的友善、合作、互助,也可以扩大为家人的“温情与关爱”。当然,如果你在文章中去大谈“竞争”或“人情”的重要性,或是写利用“人情关系”去取得竞争的胜利,就偏题了。2.请以“简单”二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这个话题本身就很“简单”。没有任何背景的提示,所以写作范围是很广的。但宽题宜“窄”写,切入口要小,可以集中写一段经历、一段体验,也可以进行议论抒情。写作提示:在选材时,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如我们可写要崇尚简单的生活只要拥有一份纯真的心怀,一杯白开水也能品成醇香的咖啡,平淡的生活也能消化为一幅隽永的图画。我们还可以反面联想,如揭露官僚作风,互相推诿、扯皮,把原本简单不过的事情(比如盖个章)无端地复杂化了。3.发牢骚与想办法(命题)去年7月1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山东曹县一中高考替考成风的报道后,四面八方的读者来电来函说,我们这里高考舞弊、替考的现象更严重。后来该报连续发了几篇对高考替考现象反思的文章。《学生:我们是替考的直接受害者》、《教师:我们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专家:高考制度亟待完善》、《用法律抑制考试作弊》这些文章有的是诉苦衷,发牢骚,有的是挖根源、想办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对某一问题发牢骚抨击多,但挖根源,想办法,找对策的少,“破”者多,“立”者少。请以“发牢骚与想办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字数在800字以上。写作提示:“发牢骚与想办法” 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说与做的关系。只说不做,就等于是发牢骚,说了之后去想办法解决,这才是处理问题的正确思路。如果愚公面对大山只是发牢骚,便没有愚公移山的美丽传说;如果司马迁面对腐刑只是发牢骚,便没有巨著《史记》的问世。所以牢骚解决不了问题,只有行动才有可能解决问题。言而无为,终无所获。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我们的生活、学习、思维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有的空间需要我们保持,有的空间需要我们打破,有的空间需要我们拓展,有的空间需要我们开创……请以“我与空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文体自选。②题目自拟。③800字左右。写作提示:“我与空间”的话题要紧紧抓住“我”和“空间”的关系,二者不能偏废。不能仅仅写成“空间”、“我了解的空间知识”或“我说空间”;也不能扩大或变更话题,写成“我们和空间”、“人类和空间”等等。“空间”的含义也不止一种,有自然的空间,家庭的空间,社会的空间;也有物质的空间,精神的空间,心灵的空间;还有生活的空间、学习的空间,以及现实的空间和虚拟的空间等。写作话题只是规定了文章的范围或引出主旨的缘由,要针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集中表现一个明确的主题,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或真知灼见,切忌文意散漫,贪多致滥。不要既达“有的空间需要保持”,又说“有的空间需要打破”,再说“有的空间需要拓展”,最后说“有的空间需要开创”。这样平行并列的结构极易造成话题的平铺直叙,缺少层递和深入。审题中还要注意,应尽量写作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相联系的人或事,反映当代现实生活中的精神风貌或本质,主旨观点深入浅出,让读者有言近旨远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