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2-06-17 15:02:02 发布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行动探究报告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行动探究报告  摘要: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假设、进一步调查、得出真正的原因并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计划并总结与反思一系列研究步骤,探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为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提供启示。关键词:交际教学法;语法教学;行动研究作者简介:梅兰(1982-),女,四川蓬安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助教。(重庆401520)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34-03一、行动研究法的原理及过程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方法。教学行动研究具有系统性特征,它是一个把系统性的研究公开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反思等一系列循环往复的过程,是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和把教学大纲与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过程,更是教师主动参与自我教育的发展过程。9 行动研究的步骤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四个环节。计划即形成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然后综合有关理论和方法,做出研究计划;行动即按照目的和计划行动;观察是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考察;反思即对观察到的与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研究过程和结果,然后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释,调整下一步行动计划和工作构想。二、交际教学法及其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交际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Chomsky的“语言能力”、“语言运用”学说是其理论基础。其优点是:强调教学要为学生的交际需要服务,以语言功能为纲,针对学生对象的不同需要来安排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交际化,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强调语言的流畅性,不苛求语言错误;重视语篇教学,在语篇中培养交际能力;不排斥讲解语法、母语和翻译,主张采取多种教学手段。[2]9 对交际法的理解因人而异。并没有一个总的代表交际法的权威人士,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可以称之为权威的交际法教学模式。[1]总的来说,语言运用是为交际目的服务的,这是交际语言教学的精髓。语法教学和交际法的统一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语法意识提升,二是用交际的方式来教语法。语法是语言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法的过程即掌握语言形式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而交际的过程是弄清意义的过程。因此,用交际的方式来教语法就能达到形式与意义、语法与交际的统一。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先设置某个语言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交际;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交际中所用语法点的规则,从而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使之与新知识相结合;再次,教师对学生自己归纳出的语法规则进行巩固确认;最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在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中使用这些规则。通过以上两种方式教学可达到语法教学和交际教学法的有机统一。本研究中所要重点介绍的就是第二条途径,即“用交际的方式来教语法”。[3]三、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的行动研究1.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研究对象是温州第八中学高二年级两个班,学生人数为95人,使用新目标教材。研究时间为4个月。经过课堂观察和与教师的访谈得知,为了应付高考,教师针对语法点反复多次讲解,学生做大量的语法练习题。但在语法测试与运用中,效果与学生花在语法上的时间不成比例。针对这一情况运用行动研究法,找出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以此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9 通过前期的课堂观察与相关文献分析,提出了以下四个假设:一是学生以前学习语法的方式与高中学习语法的方式不同。二是师生之间没有形成默契。三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四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2.重新确定研究问题(1)进一步调查。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及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知,教师在新的语法知识点的引入时,能够运用有趣的情景来导入这个语法知识点。高中英语语法课堂中会存在问题,不是因为教师对交际教学法的具体步骤与做法缺乏认识,也不是因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更不是因为师生之间还没有形成默契,而是因为:9 1)高中一堂课的语法知识点太多。如果全部都用交际教学法来进行教学的话,根本无法在短短的45分钟内呈现、运用、总结、巩固所要教的语法知识点,完不成教学任务。2)资源的问题。缺少具有情景的、有趣的语言材料供课堂上的语法教学使用。3)语法点自身是否具有交际性的问题。拿ED分词作状语来说,在平常的口语中,根本不会使用这一语法点,如果硬要将其使用在口语中,就会显得不自然,使用效果会适得其反。4)从语法练习上来看,学生的语法练习有连词成句、多项选择与课本上的一个短文填空,都属于机械操练。通过课堂上的观察,笔者认为这些机械性的操练确实非常有必要,但缺少有意义的具有情景性的练习。由于高中英语语法知识多而杂,因此不能舍去这些机械性的操练,笔者考虑能否用一些具有情景的、有趣的练习来补充完善一些机械性的操练,使练习变得有意思。5)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法学习,已经熟悉了教师的这种语法呈现与练习方式。(2)确定问题的原因。根据以上分析发现,阻碍目前语法教学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变语法呈现的方式。语法的呈现方式为简单的例句+总结,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二是语法练习方面。通过问卷得知,在现有的语法练习中,学生喜欢的练习方式依次排列:改错、多项选择、选词填空及翻译。而在这四种练习中,真正涉及到真实情景的语法练习不多。三是语法练习讲解的方法。传统的语法练习讲解方法为教师提供答案、讲解。这种讲解方式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另一方面也不能形成师生、生生互动。  3.行动研究方案在设计行动方案时充分考虑到了以上各方面因素,根据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英语语法知识呈现、语法巩固练习及练习讲解三个方面来制定研究计划。一是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情景活动对语法知识点进行导入;二是增加形式多样的交际性的语法练习:改错、顺口溜、短文找茬、Grammar9 communication、作文等;三是每周设计1个小组活动;四是改变语法讲解形式,设计活动的学生自己讲解答案,并说出选择此答案的原因,与同学和教师讨论。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学生关于语法课的日志写作、教师日志、课堂观察来搜集数据,每一语法知识点结束之后学生要进行语法练习、测试。具体安排见表1。4.方案的实施在整个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原计划中的安排有所变动,主要表现在数据的搜集上。问卷调查中的后一次调查、第18周的测验由于会考而不得不取消,学生第8和第11周的日志也未实施,同时教师的日志也由其课后反思来代替,定于17周的研究活动与教学活动皆调整到了第18周。由于研究者所在的班级是理科班,且课业负担较重,为了获得研究者想了解的问题答案,节省被试的时间,因而在研究过程中,针对理科班的特性设计了一些相关的问题。5.结论与讨论9 (1)改变了英语语法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掌握。在学生的语法课日志中,学生认为,该语法呈现的方式“很好,生动形象”、“方式不错,很生动,很形象,只是讲的内容不多,感觉一节课太短”。同时,他们认为,教师的练习“很好,有趣,对这节课的印象较深刻”、“很到位,有趣,能记住,可以适量地增加练习的内容”。他们认为教师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来教语法“很好,效果好”、“这种学习方式比单独看书要好,讨论过印象较深刻”、“有助于对这些语法点的记忆”、“方法不错,小组活动的效果还可以,有一些比较有趣的小组活动”,而这种讨论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都有意思,小组讨论更好”。观察者2(该校高二英语教师)在听课笔记中写道,这样的语法教学形象生动,练习包括的比较全面。他认为教师引导—学生配合练习—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的方式对教学会更加有帮助。观察者1(研究合作者)也认为,按照方案执行的英语语法课较之以前的课堂教学,极具真实性。如第18周情态动词这一语法点的讲解,整节课围绕四个问题进行,这四个问题皆是与周杰伦的成长相关,整堂课的教学就像是在讲一个有关周杰伦的故事,故事介绍完、讨论完,那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介绍完、讨论完、练习总结完且巩固完。该活动在具有交际性的同时还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更容易将学生融入到活动中来。9 (2)改变传统语法教学课堂的关键在于改变师生关系。在现实教学中,学生还是非常依赖教师,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琢磨研究出来的结论持不信任态度,认为教师说的才是可信的。于是当课堂上教师设置学生互助环节时,有的学生敷衍了事,等着教师作最后陈词。这与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有关,也与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有关。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语法教学课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并将这一观念体现在自己的课堂设计中,使学生融入到这些活动中,在做中学,在做中成长。(3)研究存在的不足。一是计划不够周密。在计划制定时没有考虑到一些因素。如研究者所在的班组属于高二年级,他们的新的英语语法教学在12周左右就结束了,随后他们投入了紧张而繁忙的复习与考试当中,导致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得不取消了许多步骤。二是数据搜集还存在不足。行动方案同时在两个班进行,测出来的数据对于研究来说没有意义,不能对比。如果方案在一个班实施,而在另一个班不实施,就可以同时对两个班进行后测,然后将数据进行对比,故而后测这一搜集数据的方法就被取消了。在以后的研究中,将关注这些方面的信息,使方案更加系统有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6.反思9 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交际对语法知识点进行导入,增加了形式多样的交际性的语法练习,设计了小组活动、讨论活动,赋予语法讲解以交际性,使枯燥的语法学习生动有趣。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认为语法呈现的方式虽然与现实生活贴近,具有交际性,但方式单一,认为教师可以进一步丰富语法的呈现方式;虽然学生认为教师的练习比较有意思,具有交际性,可是活动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交际性语法的练习活动虽然有效,但很费时。因此,可从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入手,对高中英语语法交际教学的效率性进行研究。参与文献:[1]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2]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3]张伊娜.交际教学法问题之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致谢:感谢温州市第八中学刘毅老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配合与支持。(责任编辑:孙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