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50 KB
- 2022-06-17 14:58:03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功能翻译理论:基本翻译原则1.语言知识/翻译基础知识:翻译领域的功能理论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源于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的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并非产生于20世纪。纵观翻译史,译者们大都注意到不同的情境要求不同的翻译。但是,把翻译中的功能取向系统化、理论化却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这个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四位德国学者提出了里程碑式的理论观点,为功能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根据Nord(2001)有关论述作简要介绍。(1)Reiss的文本类型理论出于翻译教学目的,Reiss提出了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理论,以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程度。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她对文本的两种分类形式做了区分,一种是文本类型,按主导交际功能(如信息、表情、祈使等)分类;另一种是语篇体裁,按照语言特征或惯例常规分类(如分为工具书、演讲稿、讽刺作品或广告所等)。每种文本类型都可能包括多种不同的体裁,但一种体裁(如书信)不一定只涉及一种文本类型。由于语篇体裁特征约定俗成,体裁分类对功能翻译有重要意义。(2)Vermeer的目的论目的论(Skopostheory,Skopos一词为希腊语,意为“目的”;Skopos作为术语通常用来指翻译的目的)是将“目的”作为核心概念用于翻译的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翻译行为的目的。此外,Vermeer还使用了“目标(aim)”、“意图(intention)”、“功能(function)”等术语。其中,“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有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在Vermeer的理论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指涉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知识、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标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和某种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全部或部分信息来源,因此与原来的翻译理论把原文视为翻译过程中的唯一权威
相比,原文的地位在目的论中被降低了,用Vermeer的说法是“被废黜了(dethroned)”。(3)Holz-Mänttäri的翻译行为理论Holz-Mänttäri特别强调翻译是一种行为,强调对行为的参与者(行为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受者等)和环境条件(时间、地点、媒介)的分析。她建议不使用“翻译”一词,而用“翻译行为”,她用这个说法指为实现某种特定翻译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在翻译理论方面,Holz-Mänttäri在其同代的翻译学者中是比较前卫的。(4)Nord的功能加忠诚理论Nord把忠诚原则引人功能理论框架,以解决翻译实践中的激进做法。她的功能主义方法论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诚。她把“功能”解释为使“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协商与沟通。它与忠信原则不是一个概念,后者仅指原文与译文的关系。诺德还提出了一些术语,其中较为重要的有“翻译纲要(translationbrief)”,主要指翻译任务委托人对翻译提出的要求。理想的翻译纲要包含以下信息:译文的预期功能、读者、传播媒介、出版时间和地点,有时还涉及创作译文或出版译文的动机。Nord将文本按功能分为四种类型:指称、表情、诉求和寒暄功能,并讨论它们在文本中的体现方式以及它们是如何有可能影响到具体的翻译问题的。Nord试图用严格的功能理论术语来描述翻译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文献性(documentary)翻译和工具性(instrumental)翻译两种翻译类型。功能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一直都着眼于翻译学习者培训。Nord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学习者培训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翻译纲要、原文分析及对翻译问题的分类。通过对这三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学习者可以清楚地知道原文中哪些信息或语言成分应该原封不动地保留,而哪些应该根据翻译意图进行调整。与任何一种理论一样,以目的论为核心理论的功能翻译理论也不是十全十美的。Nord认为,目的论模式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局限性:一是关于翻译模式的文化专属性,另一点则关乎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关系。目的论的要点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步骤”,或者“目的决定手段”,而“目的”并没有范围的限制。因此,有些评论家认为功能模式给了译者太大的自由,他们可以按照客户的意愿随意处理译文。Nord
提出提出了功能加忠诚模式来制约这种随意性。在实际翻译操作中,如果译文目的与原文目的相同,功能加忠诚似乎没有问题。但是,当译文目的与原文目的不同时,译者该如何处理呢?译者是该忠诚于翻译发起人,还是忠诚于原作者亦或是读者?这些问题都是功能翻译理论家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目的论是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篇章语言学、语篇理论以及文学研究领域的读者接受理论发展起来的。目的论反映了由语言学取向的和形式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理论向功能、社会文化取向的翻译理论的转变。本章主要根据德国翻译学者C.Nord(2001)所著TranslationasaPurposefulActivity和张美芳、王克非(2005)的汉译本《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简要介绍、评析功能翻译理论特别是其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提出的翻译模式,并据此讨论一些译例。2目的论的基本概念和规则首先来区分几个术语。“目标”指施动者通过行为手段所达到的最终结果,例如有人为了能够阅读李白的诗歌原文而学习汉语。“目的”是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临时阶段。目的和目标都是相对的概念。可以区分出翻译领域可能存在的三种目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目的(例如“为了谋生”)、目标与环境中译文的交际目的(例如“为了启发读者”)、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或程序的目的(例如“为体现原语结构上的特点而采用直译法)。“功能”指接受者眼中文本所表达的或希望表达的用意。“意图”是文本发送者和接受者双方的以目标为取向的方案或行为,旨在寻求创作或理解文本的恰当方式。翻译中的发送者和接受者处于不同文化和情景语境中,区分意图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二者彼此分隔,可能需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翻译意图和功能。.2.1目的规则(TheSkoposRule)目的论认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是“目的规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像其他人类行为一样,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这个目的必须在翻译之前明确化。目的论在翻译目的问题上采取的是一种“
前瞻式(prospective)”而非“后观式(retrospective)”观点。目的规则是用来解决意译和直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应、灵活的译者和保守的译者等总是让人进退两难的问题。特定翻译任务的要求可能是直译,也可能是意译,也可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其他策略,都依据翻译所服务的目的而定。目的规则并不意味着好的翻译就因此要符合或适应目标语文化的行为方式或期望值,但人们经常有这种误解。接受者或是读者是决定译文目的的主要因素。这不一定就完全排斥字面翻译。很多情况下,相对直译恰是接受者所需要的,例如翻译结婚证书、驾驶执照、出于比较目的的法律文件和新闻报道的直接引语等。目的论所规定的是译者必须自觉地、前后一致地、按照有关译文的特定原则进行翻译。目的论并未说明这个原则是什么,这应视情况而定。那么,由谁来决定这个原则呢?我们知道,翻译一般是“通过指派任务”来完成的。委托人出于某种目的而需要一个文本,他发动译者进行翻译。这样,委托人充当了翻译过程中的发起人。在理想情况下,委托人会尽可能详细地介绍翻译目的,解释预期信息交流的对象、时间地点、场景和媒介,说明文本的预期功能。这些信息将形成一份明确的翻译纲要。翻译纲要说明需要哪种类型的翻译。实际上,即使翻译纲要未作明确说明,发起人或充当发起人的人就决定了翻译目的。显然,翻译目的常常需要委托人和译者进行协商,尤其是当委托人对当时的情形需要何种翻译并不清楚,甚至还有错误看法时,更需如此。翻译纲要不会告诉译者如何工作、用何种翻译策略、选用何种翻译类型。这些问题完全依赖于译者自己的能力及责任心来做决定。如果委托人和译者在何种译文最适合预期目的的问题上存在分歧,译者可以要么拒绝翻译、要么对译文功能不承诺任何责任,仅完成委托人要求的工作。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有经验的译者能够从翻译情况本身推断出目的。例如,一篇关于天文发现的科技论文应译成面向天文学者的科技论文,或者某公司想要翻译商务信函,一般可以认为信函的使用人即为该公司。这些情况属于“常规任务”,因为在某个时期的特定文化、社会中,通常以一定的翻译类型对应一定的文本类型。.2.2篇内一致(intratextualcoherence)和篇际一致(intertextualcoherence)根据目的论,翻译纲要的可行性取决于目标语文化环境,而非原语文化环境。目的论
把翻译定义为涉及某个原文文本的翻译行为,所以原语文本通常是翻译纲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按照行为理论,施动者(发送者、接受者、发起人、译者)的作用最为重要。因此,除非我们的确是仅指原语的词、句,原语文本这一说法就会带来问题。文本的意思或功能并不是语言符号本身所固有的,也不是任何懂的语言的人可以轻易推断出来的。文本在接受中产生意义,也只对接受者有意义。同一文本的语言材料,对不同的接受者(甚至同一接受者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意义。我们甚至可以说,有多少个接受者就有多少个文本。因此,我们不能说把原语文本的意思移植给目标语接受者。译者是按照翻译纲要,从原语提供的信息中选取一定内容加工成目标信息提供给读者。目标语文化的读者又从中选择对自己有意义的部分。这样看来,翻译过程并非可逆的。译者要做的是创造一个至少对目标语文化接受者可能有意义的文本。这个文本应当符合“篇内一致规则”。译文本身首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语义上连贯的自足的整体,和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相统一,这样接受者或读者能够理解译文,译文在其涉及其中的交际环境和文化中应有一定意义。只有当人们认为接收到的信息相当符合他们的环境,信息交流才能说是成功的。然而,翻译又不同于写作,它是从前人提供的信息而来,译文和对应的原文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篇际一致规则”(或“忠信(fidelity)”)。其表现形式则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翻译的目的。篇际一致可以是对原文最大限度的忠实模仿(这可能是文学翻译中人们所期待的形式)。在篇内一致规则和篇际一致规则的关系上,后者从属于前者,二者又从属于目的规则。如果翻译的目的是要求改变文本的功能,翻译标准就不再是与原文文本保持篇际一致,而是对目的而言的“适当性(adequacy)”。恰当性指的是译文是否符合翻译目的和翻译纲要的性质。这是一个与翻译过程有关的动态概念。译文应当符合翻译纲要所规定的交际意图。如果目的要求篇内不一致(如荒谬剧中),篇内一致就不再起作用。在目的论框架下,翻译被定义为根据现有的原语文本和翻译目的规定的原语文本和要产出的译文文本的文本关系产出在功能上适当的译文文本的过程(Translationistheproductionofafunctionallyappropriatetargettextbasedonanexitingsourcetext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textsisspecifiedaccordingtothetranslationSkopos)。前文提到
,存在三种主要的翻译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例如提供信息、劝说等)、在翻译程序中采用某一种具体翻译策略的目的(例如在翻译面向公众的文本时采用一种流畅的译文风格)、译者的一般翻译目的(促使译者进行翻译的任何原因)。作为翻译专家,由译者决定原文应该在翻译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目的论把译文置于关注的焦点,译者可被视为译文的创造者。这样译者就从传统理论所要求的只能对原文忠实的原则所带来的束缚和限制下解放了出来。译文的目的不必与原文相同。一般情况下,翻译目的由启动翻译过程的客户来确定。在没有这样的客户的情况下,一般的假设是,在翻译领域总存在旨在完成特定的翻译交际目的的“规范”程序供译者参考。.3文本功能与翻译的功能类型.3.1文本功能与翻译诺德根据其他学者的分类,提出文本的四个主要功能,即指称功能(referentialfunction)、表情功能(expressivefunction)、呼吁功能(appellativefunction)、寒暄功能(phaticfunction)。这四种功能还可以继续细分。言语的指称功能包括指示世界上或是虚拟的物体和现象。我们可以根据物体或所指的特性来分析。如果所指是接受者所不了解的事实或情况(如交通事故),文本功能可能就是给读者传达信息;如果所指是一种语言的某种特定用法,文本功能可能是元语言性质的;如果所指是如何正确的操作洗衣机,文本功能可能具有指令性;如果所指是接受者将要学习的整个领域(例如,物理),文本功能可能具有教导性。当然,要无一例外地列举出所有的子功能是不可能的。文本的指称功能主要是通过文中词汇项的指称功用表现出来。为了弄明白指称功能,接受者必须能够将信息和所涉及的特定社会模式联系起来。由于社会模式取决于文化观念和传统,原语文化的接受者对指称功能的解释可能不同于目标语文化的接受者。因此,就会出现翻译问题。显然,指称功能依赖于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当原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对所指的物体和现象没有等量的知识,那么功能的实现就会出现问题。表情功能指的是发话者对世界物体和现象的态度。它还可以按照所表达的事物进行再分类,如表达情感的、评价性的、讽刺性的等等。一个特定文本可能会同时表达几个子功能。表情功能是以话语发出者为中心的。话语发出者对所指所持
的观点或态度是基于一个价值系统之上,并假设这个价值系统为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所共享。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一般而言话语发出者属于原语文化,而接受者属于目标语文化。由于价值体系是由文化常规和传统决定的,因此原语文本作者和目标语文化中的接受者的价值系统可能会有所不同。原语文本中所表达的表情功能必须在目标语文化价值系统内进行解释。根据接受者对行为的感知或倾向,呼吁功能引导接受者按照特定的方式做出反应。呼吁功能以接受者为中心。原语文本一般是诉诸原语文化读者的感知和经历,而译文一般是面向不同的目标。这意味着如果接受者不合作,这个功能就不起作用。如果我们想劝说某人做某事或接受某个观点,我们会利用他们的感知和内心的欲望。如果我们想让某人购买某个产品,我们则会利用他们真正的或假想的需求,用接受者价值系统中正面的价值来描述产品的质量。呼吁功能的直接表现是祈使句或反问句。也可以通过一些带有指示或表情功能的语言或文体手段间接表现这个功能,比如表达正面价值的最高级、形容词或名词。还可体现在诗歌语言中以激发读者的审美感受。寒暄功能用以在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联系、维持联系或终结联系。它有赖于各种用于特定情况下的语言、非语言或副语言的手段,例如有关天气的小对话。寒暄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表达形式是否符合常规。语言形式越符合常规,就越不引人注意。寒暄语言的另一个特征是经常被用来解释发话者和受话人之间的关系(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对称的或不对称的),形式常规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语言应用中,除一些纯粹寒暄用语外,几乎没有文本的功能是单一的,但某一种功能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不同的交际功能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原文原有的功能,就要用目的语文化的标准对功能标记进行改写。否则,若将原文文化的功能标记完全复制到译文,可能会导致译文接受者将其解释成另一种功能。原文本是呼吁性的,译文可能成了叙述一个诉求;原文本涉及某些为读者所熟悉的事物,译文可能带给读者陌生的事物;原文本使用符合常规的方式建立联系,而译文可能会使接受者觉得生疏。译文的功能可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方面,译文要对译文接受者
起一定的作用,或是达到预期的某种交际功能。另一方面,译文是原语文化的文本在目标语文化中的表现或替代。同样地,与原文相比,译文可能发挥完全不同的功能。.3.2翻译的功能类型:文献型(documentary)翻译和工具型(instrumental)翻译Nord(2001)认为,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可以认为是翻译的两种功能类型。文献型翻译旨在用目标语创作出一个涉及交际活动的文件,记录原语文化的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在原语文化条件下通过原文进行交际的情况。其翻译的结果是产生一个有关文本的文本,或是一个有关文本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文本。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各侧重于原文的不同方面。如果某一文献型翻译注重的是原文中体现的原语系统的形态、词汇或句法特征,就可以用逐词对译或逐行对照翻译来实现。这种翻译多用于对比语言学或语言百科全书中,目的是通过一种语言来说明另一种语言的结构特征。如果用文献型翻译方法翻译一本小说,完全保留故事中有关原语文化的背景,这样可能会给目标语读者造成陌生感或使读者产生文化上的距离感。这类似于异化翻译。工具型翻译则用目标语制造一个工具,为原语文化的信息发送者和目标语文化的接受者创造一种新的交际活动。其产生的译文可以取得和原文本相同或相类似的功能。如果译文功能和原文功能完全一样,可称为等功能翻译(equi-functionaltranslation)。如果译文功能和原文功能不相符合,可称为异功能翻译(hetero-functionaltranslation),如果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的地位和原文在原语文化中的地位相当,可称为类功能翻译(homologoustranslation)。当然在实践中二者产出的译文有可能是重合的。等功能翻译多用于翻译技术文本,如旅游手册、计算机手册、食谱等实用性文本,翻译时往往使用较为标准化的样板。读者完全没有注意到或根本不在乎自己正在阅读翻译的文本。但并不是所有的技术性文本都必须用工具型翻译。
如果由于文化和/或时间的差距,原文功能不能完整保存下来,或是不能保持在同一层次,则可以用异功能翻译,如要将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译成儿童读本,由于大部分现代读者不了解原文的情景,书中讽刺性呼吁功能对他们很陌生,因此只能将其译为以异国文化为背景的滑稽小说。在类功能翻译中,原文和译文的对比点是它们在某个系统中的特定地位,它涉及的大多是文学作品和诗歌。这里译文力求与原文在各自的文化文本系统中,达到类似程度的独创性。类功能翻译和逐行翻译分别属于原文和译文关系的两个极端,但就功能而言,两者都是符合逻辑的。读者在阅读工具型文本时,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读一篇译文。因为原文形式经常改写成符合目的语规范的文本类型、体裁、语域和语旨的文本。4翻译纲要和原文分析实例案例1(王晓农)翻译纲要应包括(明示或隐含)以下内容:预期文本功能、译文接受者、预计的文本接受时间及地点、文本传播媒介、文本制作或接受的动机。2010年,为了庆祝80周年校庆,鲁东大学设计了一本画册,用于介绍该学校的情况,包括概况、校史、发展成就、发展规划等。该文本是汉语的,需要翻译为英文,使中英文并置。以下是对汉语文本产生情景的描述:-预期文本功能:指称性或信息性(提供周年庆典活动的信息)、表情性(表达对学校所取得的成就的自豪感核对未来的憧憬)、呼吁性(通过富有表现力的字句宣传和提升学校形象)。-译文接受者:鲁东大学的参观者尤其是外宾以及对该学校及其发展历史、现状、未来感兴趣的人士。-文本接受时间地点:鲁东大学及所属各院系、部门,主要是在校庆期间。-媒介:带彩图的固定板式画册。-文本制作或接受的动机:鲁东大学80周年校庆。以上描述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对英语译文的基本要求(相关的合法性分析、经济性分析和思想内容性分析以及翻译可行性分析略)。-要实现预期的功能:译文应该遵循相应的文本类型与行文风格、采用正式的表达方式和文体风格。-文本制作者应该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期待。-时空的指示和设定应主要以鲁东大学和校庆期间为限。-文本必须符合适合于所提供的固定板式。-关于周年庆典的信息应该优先于其他信息。
优先考虑译文的意图并不意味着完全不用考虑原文,原文作为我们的信息源,是译文所要表达信息的出发点。原文分析对译文产出有指导作用,它为译者做出以下决定提供依据:(1)翻译任务是否可行;(2)原文中的信息哪些与功能翻译相关;(3)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可以使译文符合翻译纲要。基于对情境中的原文和情境中的译文进行的比较分析,译者应该可以定出一个“转换程序”,例如:-对原文和译文的预定功能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翻译纲要可以通过同功能的工具型翻译来实现。在译文里,关于周年庆典活动的信息优先于文本的表情功能和呼吁-宣传功能。-对原文和译文的目标读者进行比较后可认为:由于读者在文化知识上的差异,文中的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间的关系要进行调整;由于读者对带有文化特征的体裁有不同的期望值,因此译者要把译文形式调整到符合目标语文化中的语篇与文体规范。-由于文本接受时间在原文和译文都限于校庆期间,所以不存在使用不同的时间指示语的问题。-原文和译文的媒介相同,呈现于同一物质媒介。由于目标读者可能缺乏原语文化知识,译文需要进行解释和扩展(也可能有删减处理)。译者应注意保持文本版式要求的篇幅。-原文和译文的制作动机相同。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翻译的目的、翻译的基本策略、原文中哪些信息或语言成分应该原封不动的保留,哪些应该根据翻译意图进行调整。所有翻译过程都应在原文情境和译文情境中进行沟通和平衡。语用问题可以通过分析一些语篇外因素(发出者、接受者、媒介、时间、地点、动机、文本功能)来确定。在翻译与文化相关的词语时,应以接受者为关注焦点。语言问题主要靠译者对双语的把握尤其是语法学和文体学知识来解决。下面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目的论的基本翻译规则提出该画册中关于校训的文字材料的英语译文。原文如下:校训:厚德博学日新笃行厚德语出《周易·坤卦》。原文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
体现了中华民族顺应自然,以博大宽容的道德胸怀包举万物,承载理想的民族精神。用“厚德”二字,意在倡导师生员工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原文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既指广泛学习,也指学问渊博。用“博学”二字,意在倡导师生员工博采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日新语出《周易•系辞》。原文为“日新之谓盛德”。求新、求变、求进步,不断探索的观念,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用“日新”二字,意在倡导师生员工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原文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学有所得,然后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用“笃行”二字,意在倡导师生员工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学以致用。译文:BackgroundinformationforthemottoofLudongUniversityPerfectingMoralityThephrase“PerfectingMorality”istakenfromthecommentaryonthedivinatorysymbolofKun(theEarth),oneoftheeighttrigramsrecordedinTheBookofChanges,anancientChinesebookandoneoftheConfucianclassics.Accordingtothecommentary,theEarthisvastandcarrieseverythingonit,andagentlemanshouldexerthimselfinperfectingmorality,bestrictwithhimself,andbebroad-mindedwhengettingalongwithotherpeoplejustliketheEarth.ThisdoctrineembodiesthenationalcharacteroftheChinesenation,thatis,goingalongwithtimeandtide,andbeingbroad-mindedwithmoralintegritytobetolerantofeverythingandbeartheloftyidealsofthenation.Adoptionofthephraseinthemottoistoadvocatethatthefaculty,staffandstudentsofLudongUniversityconductthemselvesinsocietywithmoralintegrity
andsocialcommitment.PursuingKnowledgeThephrase“PursuingKnowledge”isfromasentenceinZizhangofTheAnalectsofConfucius,whichmeansthat“Pursuingrichknowledgeandbeingtenaciousofpurpose;inquiringwithearnestnessandreflectingwithself-practice”.“Pursuingrichknowledge”heremeansboththeprocessofpursuingwide-rangingknowledgeandtherichknowledgethusacquired.“PursuingKnowledge”isadoptedintothemottotoadvocatethatthefaculty,staffandstudentsofLudongUniversitydrawuponstrongpointsfromallquartersandpursuewide-rangingknowledgeandprofoundlearning.ProgressingEverydayThephrase“ProgressingEveryday”istakenfromasentenceinXiCiofTheBookofChanges,meaning“Gainingnewprogresswitheachpassingdaycanberegardedasthegreatestvirtue”.Theideaofkeepingunceasingexplorationinpursuitofnewchange,innovationandprogressservesastheintrinsicpowerdrivingtheChinesenationtoachieveprosperousdevelopmentandprogress.Theexpression“ProgressingEveryday”inthemottoisintendedtourgethefaculty,staffandstudentsofLudongUniversitytokeepadvancingwiththetimesandpioneeringforinnovation.PracticingEarnestlyThephrase“PracticingEarnestly”isquotedfromasentenceinTheDoctrineoftheMeanofTheBookofRites,anotheroneoftheConfucianclassics,whichmeans,“Studyextensively,enquireaccurately,reflectcarefully,discriminateclearly,andpracticeearnestly.”“PracticingEarnestly”constitutesthelastphaseofstudy,whereoneshouldmakesincereeffortstoputintopracticewhatonehasacquiredthroughlearning,thusachievingunityofknowinganddoing.Theexpressionimpliesunswerving,pragmatic,conscientiousandperseveringpractice.“PracticingEarnestly”inthemottoistoadvocatethatthefaculty,staffandstudentsofLudongUniversityapplypersonallyinallsinceritywhattheyhavelearnedtopractice.
翻译目的论可以解释应用于各种翻译情境中的不同策略,并认为在这些各异的情景中原文并非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其特点在于(1)实用性强,能解释交际互动的各种情境,也能解释译文读者或预期的接受者的需要和期望,甚至把译文接受者视为翻译决策中至关重要的因素。(2)注重文化,考虑到翻译中涉及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文化特有形式。(3)能够建立一个合乎逻辑的理论及方法论框架作为指导原则,为译者在任何类型和形式的翻译任务中采取的翻译决策提供主体交互理据,使所有的翻译步骤都有助于产生功能性的文本。(4)应用性强,能解释职业翻译活动所涉及的一切跨文化交际形式。(5)具备规范性,为译者提供了一套规则,使其最佳最稳妥地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6)概括性强,目标功能被认为是所有翻译过程的标准,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的交际效果对等。(7)职业性强,赋予译者一种业内行家的威信,他们所做出的决策充分考虑到翻译目的,并对翻译过程的其他参与者负责。可以说目的论的要点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步骤”。只要翻译目的和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相符合,这种说法似乎就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翻译纲要所定的翻译目标与原文作者的想法意图完全相反或互不相容,那会怎样呢?这时,目的论很容易被解释成“目的决定手段”,而且目的的范围不受限制。由于文本类型不同,目标语文化和原语文化之间也有差异,因而对译作的标准概念也往往不同。根据流行的翻译概念,有些读者会期望译文能够确切地传递作者的看法,在其他一些文化中,也有读者会认为译文应该是对原文形式特征的忠实复制,还有的人对仿古译文称许有加,或者欣赏那些虽然不忠实却流畅易懂的译文。译者必须考虑到这种种期望,当然也并非一定要按照读者的期望去做,但是在道德责任上,译者是不能欺骗读者的。实际上,要准确了解读者对译文的期望也不太容易,因为现在仍然欠缺这方面广泛的实证研究。因此,在目前情况下,译者必须依赖于自己的推测及从客户与读者那里得到的少之又少的反馈信息。在翻译互动中,译者对其他参与伙伴的这种责任,诺德称之为“忠诚(loyalty)”,它使译者双向地忠于原语作者与目标语读者两方面,但不能把它和“忠信(fidelity)”的概念混为一谈,因为后者仅指原文与译文的关系,而前者是个人范畴的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忠诚”
原则由特定的翻译任务所涉及的文化及其所奉行的翻译理念来实现。协调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译者的责任,而这种协调绝不是把某种文化理念强加于另一种文化群体。“忠诚”有助于解决有关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只有在原作者信任译者的忠诚时才会同意在翻译中对原文做必要的改动和调整。而这种信心又会加强译者的社会威望,使其成为一个负责而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忠诚原则引导译者推知并尊重信息发送者的交际意图,从而减弱一些激进功能主义做法。这个原则兼顾了三方的合理利益:发起人(需要某种形式的翻译作品)、译文接受者(期待原文和译文之间有特定的联系)以及原文作者(有权利要求尊重其意图,同时期望原文与译文之间有特定的联系)。如果这三个伙伴有任何利益上的冲突,译者在必要时介入协调,寻求各方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