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0 KB
  • 2022-06-17 14:35:53 发布

谈高考考场作文素材运用与整合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谈高考考场作文素材运用与整合——兼谈高考作文阅卷体会如东县马塘中学康存今年夏天,我有幸参加了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对于江苏作文题“好奇心”,许多专家认为题目朿缚少、可写面宽、出题新颖、不易猜到;同时能唤醒学生们身上的童真,激发他们思维和探究的热情,拓展写作思路,是个不错的题目。然而,真是不阅不知道,一阅吓一跳。考场作文80%左右内容空洞,矫情低幼,无奇而好奇,不堪卒读。究其原因,对能有如下儿个方而:一、学生整FI沉浸题海,操练应试技巧,无暇关注生活、体悟生活。二、作文训练没有引起足够垂视,用时少,而且缺少必要的作文思维训练,效果不太明显。三、高中生人都告别“泛好奇”的童真年代,进入了理性的思维认知阶段。“好奇心”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反而让学生产生很强的抵触情绪(考好后,我班人部分学生反应这个作文不太好写)。另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关于“好奇心”话题的材料少Z又少,学生在短短60分钟内无法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材料。阅卷中,我发现由于材料运用不当而造成了作文得分不高的文章占60%以上。那么这次作文学生选材失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取材扌童车、缺乏新意由于受“好奇”两字影响,大部分学生把科学家的事例作为首选的写作素材。如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到引发好奇心,从而发现万有引力。这个材料大约被40%的同学运用,难怪南师大教授何永康先生戏言:今年苹果大丰收,可以开水果店了。此外,伽利略由于有好奇心发现钟摆原理,布鲁诺由于有好奇心发现“日心说”等等材料也屡见不鲜。大量的科学家雷同的事例充斥眼球,实在令阅卷老师人倒肖口。二、生拉硬扯、强贴标签“好奇心”不只是我们童年时代的专利,它应该是贯穿人一牛的一种心理特征。然而我认为也不可泛化,不可在行文中处处贴标签。阅卷中发现,有部分学牛为了追求文章的文化品位援引了大量名人事例。如屈原对楚怀王没有了好奇心,跳了江;邓小平因为対一国两制的好奇收回了香港;苏东坡被贬黄州,由于好奇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些材料与好奇心几乎沾不上边,而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顺手拿来”,结果是生搬硬套,强扭的瓜不甜,作文分数只能在及格线下。三、无奇而奇、行文低幼化市于同学们大多己经告别了有强烈好奇心的童年时期,在考场上并不能产牛强烈的坊作欲望,也很难提取一些典型的材料,因而他们搜肠刮肚、绞尽脑汁(除扑向科学家外),只能在童年的记忆中苦苦寻找“好奇”的影子,如小时候因为好奇看母鸡下蛋、了解为什么天会对1加1等于2,2加2等到于4感到好奇;对父母关爱自己感到很好奇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材料矫揉造作,行文低幼化,可谓为赋新诗强说“奇”,实在是俗不可耐、令人作呕。扬子晚报社组织小学牛、中学牛、大学牛、研究牛同写“好奇心”为题的文章,结果小学生得分最高。这虽有炒作之嫌,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之所以学生们“装嫩”,行文低幼化,实在是文题所限,不得己而为之。四、展现真我、触及禁区有些学生由于无米下锅,居然在文中大谈对异性的好奇,有的甚至突破了中学生行为 规范的禁区,其人胆率真让阅卷老师瞠目结舌。阅卷老师对学牛出格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尤其是堕落颓废的学生,因此这类作文分数不会超过40分。此外冇的同学对现行教育制度不满,対高考也不抱任何希望,居然在考场上为二模考试中因成绩不理想而口杀的同学作祭文,让阅卷者哭笑不得、啼笑皆非。虽然这类作文不足1%,但作为老师有必要提醒一下考生,高考作文不同于一般的嬉笑怒骂、发泄不平的文章,不要表达片而过激的见解,不要流露出消极低沉的情绪,更不要利用高考“零分作文”来为自己炒作,从而断送自己的大好前程。五、敷衍提示语、内容苍白江苏2008高考作文题有这样一段提示语:“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的后而。”这个提示语对中、下等生作文立意有一定的帮助,考生可选其中一两个方面行文,如从好奇心与高尚的关系、好奇心与平庸的关系入手进行立意。然而有些学生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把提示语中的每一个关键词加以演绎,有的竟然把提示语当作作文材料直接引入文章,大大影响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给阅卷老师留下了作文水平低下的坏印象。如学生一般像这样行文:①小学时,好奇心的背后是对题目质疑;②中学时,好奇心背后是发现真理;③老年时,好奇心带来了烦恼。还有些学生牵强附会,死搬硬套,以好奇心是发现、好奇心是高尚、好奇心是信仰等为主题构思全文,这样机械敷衍成文,显然文理不通,破绽白出,当然得不到基本分。六、就地取材、露出马脚由于材料准备不够充分,冇些同学发现试卷论说类文本中有一则介绍清代学者杨守敬的文章,于是就地取材,裁剪入文,引为例证。如果引用得当,不火为考场作文的捷径。只是杨守敬收集我国古籍珍本并将他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这个材料与好奇心的意旨相去其远,不足以论证论点。过多引用试卷材料反而使许多同学露出马脚,聪明反被聪明谋,引起了阅卷者反感,其分数可想而知。因此有必要提醒考生,试卷上的材料尽量少用,最好不用,这种投机心理要不得。以上从6个方面分析了学生考场作文取材上的缺陷,那么今后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搜集材料呢?首先,让学牛细心观察牛活,从牛活的海洋中撷取好奇的浪花,写出牛活中真实感悟。这次考场作文中,有同学看到墙上的斑点,引发好奇心,写出对生活一连串的丰富联想,有意识流小说的风格,显得新颖脱俗。冇同学看到教科书中介绍制作火药的方法,感到很好奇,详细地记叙了成功自制炸药的过程,匠心独运、发人深思。有同学写看到父母珍藏的木匣,感到很好奇,写出了父母心小对子女真挚的关爱等等。这些材料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真实感人、题材新颖,当然能胜人一筹。其次,整合教材中的素材为我所用。语文教材是一个庞大的素材库,它为学生素材的积累捉供了很好保证。考试前可以引导学生冋忆教材中一些经典篇目,挖掘材料中蕴含的各种观点化为己用。如关于好奇心的素材,高屮教材中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史怀特的《敬思生命》,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动植物的生命状态细腻的描写等等,不一而足。阅卷中发现能运用这些材料的同学只是风毛麟角,少Z又少。运用课本材料,做到活学活用,阅卷老师有积极认同感和成就感,容易引起心理共鸣。打分当然就会上浮。再次,化用名人材料,有备无患。名人类经典材料如苏东坡、李口、陶渊明等己为广人考生所熟知,学生可以避开这类名人,选择不太熟悉的一些文化名人入文,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同学写对胡适先牛很好奇,为什么白话文运动的主将、《尝试集》的作者会到台湾就职?为什么他接受了包办婚姻?为什么他会答应溥仪的接见?就显得超凡脱俗, 一枝独秀。同样如果写对林语堂、郁达夫、顾城、海子等人很好奇,从而发现名人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领悟到好奇心背后的惊喜与高尚,定能标新立异,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夺人眼球。再其次,从口己的习作中挖掘素材。学生对口C优秀作文中的素材,往往记忆犹新,运用自如。如果化用得法,不失为考场优秀作文的捷径,这次高考,有两位语文成绩不够优秀的学生得了高分,引起了我的好奇。通过交谈发现他们把考试前一模和习作屮的两篇例文用在高考作文中。其中一位把高考前我布直的《给心灵涂上绿色》习作中经典材料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卢梭的《如果要找我请到橡树下来找我》,沈从文的《湘西风情》等自然类的素材融为一体,写出了口己由于对大口然好奇而产牛的独特感悟,果然岀手不凡,获得高分。因此我认为把口己习作中的素材加以整合、巧妙运用,不失为收集素材的好方法。最后,从阅读经典中获取素材,给素材分类,建成知识网络。这是高中学生一定要做的工作,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吋间紧。必须在最少的时I"可内,尽可能阅读经典,记住大量的材料。把材料归类、整合,分析每个经典材料适用的话题范围,是解决索材荒的捷径之一。根据高考作文出题的内容,我要求学生每学期从自然类、情感类、哲理类、精神家园类、科学坏保类、成长感悟类等6个方面整合素材。每一个大类以nJ分为若干个子话题,构成素材网络。如哲理类有信仰、宽容、换一个角度、智慧等话题。这样构建了作文材料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牛尬期加以记忆消化、巩固提炼,H积月累、集腋成裘,高考时学生一立会打破素材荒的瓶颈。每次高考前的一个月,我都要让每个学生至少记住有代表性的10个材料,做到胸有成竹、冇备无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冇源头活水来”。如果学生做好充分准备、积沙成塔,相信每个考牛都能在考场作文中做到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又怎町能有考场上因为材料贫乏而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