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00 KB
- 2022-06-17 14:35:51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精神上的丰富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素材冋放】2017年3月,四川仁寿县的一对夫妻非常困扰。月薪5千的他们,却借债20万元买宝马车,不敢请客,不敢旅行,为的是不让孩子在同学面前“丢脸”。郑军来自陕西农村,为了让孩子起点比自己那代人高,接触到的圈子不一样,在儿子该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们就选择了当地最贵的私立幼儿园。郑军和妻子李艳在仁寿县城,一个是副科级,另一个是中学英语教师。他们自认为在当地还是有一定的优越感。然而,孩子上学后的一系列事情却似乎让他们“抬不起头”。去年国庆后,5岁儿子有点反常,不愿去幼儿园。李艳问了好儿次才知道是儿子想要一双毛毛虫鞋子。两人上网一查:这种毛毛虫鞋由某运动品牌推出,一双均价约四百元。但考虑到儿子上私立幼儿园每学期花费近万元,为了不让儿子养成攀比的习惯,再加上身体长得快,他们并不想买。即使丈夫有意见,但是李艳却说:和花钱相比,让儿子有更多圈子,这是几百元钱所不能买到的。对郑军造成更大触动的是幼儿园的一次野炊活动。那天,家长们都自驾前去参加,郑军发现好儿位家t都开着宝马、奔驰、奥迪,而自己不到十万元的国产车是最差的,就连家长Z间的谈话也很难融入,总觉得不是一个圈子的。于是他们决定换辆车。2016年元旦,夫妻俩在车展上选中一辆30多万的宝马车。自己存款有10万,在向好友借了20余万元后,最终将其买下。郑军觉得,虽然背了债,但还是买对了。换了宝马车,儿子的开心,同事们的称赞,让郑军夫妻俩受用了好一阵。但他们的生活也因20多万元债务起了变化,他们不敢旅游,不敢请客,处处节省。之前借钱时,他们答应了朋友在2017年五一前还款5万元。他们算了下这5万元,五一节前能勉强凑够,但不能有任何额外的大笔开支。3月140,郑军在酒桌上无奈地说:“这种生活,不是之前想
到了并且说好了的吗,但为何我们还要吵架?说实话,本来买车是很开心的,结果这辆车把我们的生活基本上全部打乱了,我也不晓得做対了还是做错了。”【素材解读】郑军夫妻俩的故事在当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生活中此类例子比比皆是。追求更好的生活,这当然没错,这也是追求上进的一种表现,不能一味地鼓励清贫乐道、安于现状。并且,人是社会性动物,要融入社会,他人的态度和评价是我们行为的重要参考。但这当中的度如何把握,就值得思考了。如果太在意别人的态度和评价,活在他人的世界中,那就不是真正的自我,诚如法国哲学家萨特所说的“他人是地狱”。因此,我们在为他人而活的同时更要为白己而活。还是那句话,量力而行,根据白身经济实力进行消费。作为家g,遇到类似的困惑时,在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求Z外,还应该多想想其他的办法,在爱好、特长、勇敢、爱心、担当、自立等方面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精神上的丰富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耍。【适用话题】量力而行适度而行可怜天下父母心拥有正确的财富观所谓孩子的“攀比”心理都来白成人世界,是成人世界在他们身上的投射父母的财富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每个人需要通过后天的努力与进步来获得别人的尊重【素材锐评】需要多大的虚荣心才能满足家长心中的“起点”现在许多城市家庭,教育是开支大头。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许多父母都不惜牺牲生活质量,省下钱投资于子女的未来。这样的投资本无可厚非。毕竟,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公平和平均的情况下,学校质量与学费成正比,教学条件和师资上的差异,看得见摸得着。教育上所谓“更高的起点”,客观上存在。为了给孩子创造条件,牺牲个人享受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觉得不该求全责备。可是,对于这对夫妇来说,因为孩子之间互相攀比的压力,他们对小孩的要求言听计从、有求必应。买毛毛虫鞋子、买宝马车,此类开销能否算作教育投资,则有很大疑问。不比出钱让孩子上好学校,或者上各种奥数班、兴趣班、补习班,买宝马的举动本身,并不能让孩子学到真实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充其量,只能买來感觉良好让孩子在幼儿园里感觉良好,或者说,让父母感觉良好。老实说,我觉得由贷款买车带來的诸多心理压力和家庭矛盾,跟孩子关系不大。确实,孩子那么小就有焜荣之心,这不对,但买不买车,决定权在父母手上。父母面子上过不了自己这关,把责任推孩子身上算个什么事?社会学上有个概念叫文化资本。这个词大体上是指:对于某些社会阶层来说,特定的知
识水准、文化修养,乃至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是区分特定阶层的身份标记;同时,它与经济等资本一样,也能产生真实的利益,决定人们在社会上处于有利或者不利的地位。比如说,送孩子上贵族幼儿园,开宝马车,一方面是经济实力的象征,但另一方僧,它也是家庭进入屮产的文化符号。孩子上幼儿园接受优质教育,父母也借机认识其他家庭环境不错的家反,拓展人脉,进而获得社会认可。开什么车、上什么幼儿园,成为父母身上的标签,它是在社会上行走、交际,产生更多真实利益的“硬通货”。既然文化资本也能产生真实利益,那么买宝马车背后的驱动力,就不能简单以“打肿脸充胖子”,或者虚荣心来解释。这对夫妇的问题可能在于,在经济资本不足的吋候,耗尽财力投资文化资本,且文化资本尚未给他们带来真实冋报前,生活的负担给他们带来了某些烦恼。而钱不够用,FI子过得紧巴巴,这样的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每家每户都有,不必过分渲染。我倒觉得,这对夫妇需耍的,既不是克服虚荣心(虚荣心有时也可以转化为个人奋斗的强大动力),也没有必要为物质上的追求认错,他们不过缺少有效的家庭理财指导,还让孩子当了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