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作文素材 5页

  • 24.48 KB
  • 2022-06-17 14:35:23 发布

梁衡作文素材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梁衡:穿行在新闻、文学与政治之间一、人物经历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梁衡有名,并不是因为他曾经官至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更主要的,是因为他那些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和精彩的散文篇章。梁衡是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最多的当代作家。他穿行在新闻、文学和政治之间游刃有余,其为文激情,并没有因为从政而有所削弱,反倒相得益彰,建树更丰。二、经典素材1.名重三晋的名记者从工作之初到现在,梁衡始终没有与新闻分开过。而人们对于他的认识,也是从新闻开始的。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他首先是一位名记者。但是,记者梁衡的成名却是在一个“没有新闻的角落”。1978年,梁衡离开山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调任《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站记者。对于一张中央大报来说,当时的山西在不少人看来并不是一个能出新闻的地方。但梁衡却在那里干得有声有色,不仅名重三晋,而且播及全国。梁衡的成名作是一篇人物通讯《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发表在1980年11月14日的《光明日报》二版上。这篇长约1800字的稿子,所造成的影响连梁衡自己都始料未及。见报后来信不断,持续将近半年,竟有3000多封。后来,这篇稿子被评为1980年的全国好新闻。而那个“农民养猪专家”也一夜之间破格由农民转为干部,又被任命为地区科委副主任。由此开始,梁衡在“没有新闻的角落”,不断挖掘出一个又一个的新闻“富矿”:像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普通教师,不求名利默默工作的普通工程师,生死度外,植树治沙不止的老人,还有面对邪恶孤身一人愤然抗争的老战士……他们都借助梁衡的一支笔而名扬四海。重温梁衡的这一篇篇作品,我们不难感觉出他关注基层、关注民生的赤子之情。在他看来,这是身为记者的一种责任。梁衡说,记者是月亮,你只有先捧起一个太阳,自身才能发出光芒。2.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作为记者的梁衡,曾经凭借手中的笔改变了很多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而与此同时,这些普通人看似平凡的经历也在改变着梁衡,让他产生了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意识。这对于梁衡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作为作家的梁衡,最先引起人们注意是在1982年。在那一年,他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散文《晋祠》,当年即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提起这些曼妙如画、琅琅上口的字句,相信不少人都还留有印象。然而,这只是梁衡文学创作的开始,真正让他在文坛声名大振而又独树一帜的,还是那些发人深思与追问的政治散文。这一转变发生在1996年,以写革命先烈瞿秋白的《觅渡,觅渡,渡何处?》的发表为标志。这篇文章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梁衡第一次感受到了政治题材创作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从此开始,他一发而不可收,《大无大有周恩来》、《把栏杆拍遍》、《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乱世中的美神》等文章相继问世,而且无一不在文坛激起波澜。季老的评价也道出了人们对于梁衡的政治散文格外推崇的原因。梁衡说,他现在写文章,就是尽力做到能给人以思想和美感。也就是说,立意当满怀社会责任,行文应力求优美流畅。3.做什么都要坚持服务社会梁衡在1987年从《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调到新组建的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2000年又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可谓位高责重,政务缠身。但恰恰是在这段时间,梁衡的散文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这就让很多人颇感困惑:梁衡有什么独特的本领,能够如此自如地穿行于文学与政治之间?对此,梁衡解释:“其实,它们之间并不矛盾,而且还可以相得益彰。因为政治舞台给一个官员提供的是观察社会、研究问题的制高点,是磨练人格的砥石、培植业务之树的土壤和酿造思想的工厂。凡一个好的官员,他最后必定是一位政治家、专家、思想家和文章家。”也正因为是这样,一次在清华大学演讲,当学生问梁衡“如果有来生,你选择做什么时”,梁衡脱口而出:“做官。”他认为,做官就是为政,政治对社会的改造作用最大、最直接。一个人能够手里有权为老百姓办事,有机会为老百姓服务,对社会的贡献肯定更直截了当。这是客观事实。要不为什么历代、现在都有那么多人抢着做官,而且官员中出的名人、伟人总比平民中出的多?现在,社会对官的理解有些异化,是因为有些干部背弃责任,把做官当成了牟取私利的工具,没能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如果他能坚持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凡事自然就会出以公心,也就能做一个好官。梁衡的许多文章都是在会议间隙、在旅途中一点点构思出来的,再见缝插针地写下来,最后反复推敲打磨。像《觅渡,觅渡,渡何处?》写了6年,《大无大有周恩来》竟用了20年。“评论界说我是‘苦吟派’,真实状况,确实这样。”梁衡说,“这么多年来,我在新闻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在写作上反复实践,在管理上反复实践,最后悟出了一些道理。其实,不管是做官,还是写作、研究,最后都要归结到一个‘理’字,这是它们的相通之处。”现在已经从《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位置上退休,转而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的梁衡,虽然不再具有记者和官员的身份,但又添了一个学者的身份。对于这一新的身份,梁衡表示:“我是个现实主义者。过去,不论是在文学、政治还是新闻领域,我都始终强调要以社会为背景,解决现实提出来的难题。现在从事新闻研究,还是要坚持服务社会这个目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执政党建设等,都是当前新闻研究的大背景。我们的新闻工作怎么处理好这些关系,要从学术上、理论上有个理性的回答。”4.不与人重复,不与己重复 “山东真是个好地方!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泰山从这里崛起,孔子在这里诞生,黄河由这里入海。”对山东有着独特情感的梁衡,说起山东如数家珍。在他的作品中,竟有六篇是写山东的。“在我的散文作品中写山东的最多,比写我的家乡山西的还多。”梁衡掰着手指向我们介绍道:“写风景的有《泰山:人向天的倾诉》、《长岛读海》、《在青岛看房子》,写人物的有《把栏杆拍遍》、《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乱世中的美神》。”梁衡说,“山东是块宝地,这里人杰地灵。有山有水,有大海有黄河,有无数的矿藏,更有数不胜数的名人志士。‘文圣’孔子、‘武圣’孙子、‘科圣’墨子、‘书圣’王羲之、‘医圣’扁鹊、‘工圣’鲁班、‘农圣’贾思勰、‘智圣’诸葛亮等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圣人。我这次来山东,一定要去看看刘勰的故居。刘勰可说是我国文学评论的鼻祖啊。”在梁衡这些与山东有关的作品中,突出的特点就是与别人不同。梁衡写作追求的是“一定不与别人重复,一定不与自己重复”的境界。在他的作品中,你会发现与他人不同的视角。“写文章,切入点要新颖独特,与众不同,一定要抓住国家、民族、社会这条主线,并把责任感融入其中,才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梁衡告诉我们,《乱世中的美神》写的就是南宋时期的杰出女文学家李清照。这篇文章被列入当年散文排行榜首位。过去,李清照在人们印象中,一直是位多愁善感的女子,尤其是她那“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句,长期以来一直让人们以为李清照的愁是家愁。其实不然。“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避乱江南,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又不幸身亡。目睹国破家亡,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业。“所以说,李清照的愁既有家愁,更有国仇、民族恨。她的诗词中,流露出的是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我们写历史一定要为现实服务,要歌颂历史人物的崇高人格魅力,来正确引导、感染和影响当代人。”再次忆起这篇文章,梁衡十分动情。5.文如其人2003年非典期间,我写了篇《想见梁衡》。“从小生长在农村,巴结领导不是特长,但对名家的仰望从小便有。想到自己钦佩的人便在身边,却没有勇气看望一次,哪怕打个招呼,说半句话也好。我还是想当面见梁衡一次,聆听他的乡音。这是我的心病,也是心愿。”梁衡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见到文章后让秘书找到我。我不会忘记当时的情景,先生微笑着让我坐到沙发上,然后与我并排而坐。先生说:“我就是这么一个普通人,你见我不如不见,可能会失望吧。”我当时有些激动紧张,语无伦次,但我说的一句话记得很清楚。“我一见到您,好像一下子对您的文章理解得更深了。”先生鼓励我多写,还送我他著的《走近政治》。读者想见自己喜爱的作者,原因各有不同。但对我而言,这次见面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我在读梁衡先生的文章时,好像能够看到先生的眼神,他在愤怒,还是微笑,我都能感受到他的心情。我甚至能看到他深夜查阅文献的背影,还能看到他在流泪。这在未见面之前,是不可想象的。我眼前的梁衡,与文字中的一模一样。 我在梁衡散文中读到大量“忍”的哲学。《周恩来为什么不翻脸》就是梁衡散文中典型的“忍”字篇。“能不能‘忍’,是对政治家素质的更高一级要求,同时在人格上也是对为公为私、大度小量,远志近利的一种考验”。邓小平、张闻天、辛弃疾、范仲淹身上有“忍”,梁衡身上也有“忍”。“能工作时就工作,不能工作时就写作。二者皆不能,读书、积累、思索。”这是梁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经受挫折时的隐忍,不是消极应对,而是积极奋发。梁衡在作品中大声赞美他的同道。在“忍”的背后,我还看到了他和他的同道一样的家国情怀。他把从历史中汲取的滋养,留给自己,也馈赠给读者,这是非常珍贵的。季羡林称“梁衡是一位肯动脑,肯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这种评价是恰当的。一个读者,如果能够把文字与现实中的作者结合起来,对作品的理解力可能是决定性的,对读者本人思想的影响也是可以想象的。一个作者,如果能够把作品和自己融为一体,对读者的影响将是积极而深远的。梁衡作品,正是如此。读者希望作品好,作者也应当好,这并非对作者的苛求。好,是指思想境界层面,包括作品和作者。否则,读者可能会放弃,甚至拒绝作者及其作品。梁衡,是真正的文如其人。梁衡作品强劲的传播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背后,除了作品本身的魅力,还有就是作为个体的梁衡在人格上经受住了时间和读者的检验。6.直面当下梁衡善讲故事,这在他的散文作品中随处可见。这些故事,不是小说的虚构,而是有新闻的真实和历史的纪实。梁衡散文中的故事精彩、文字优美、现实性强。他主张文章要有“真靶子”,敢于直面当下。读《假如毛泽东去骑马》一文,我看到了梁衡作家兼导演的才华。他以全新的视角推演历史,亦真亦幻,虚实相间。文章似电影,又像纪录片一样真实。故事情节紧凑,角色众多,内容丰富,文中有画面,耳边有对话。在这篇文章中,梁衡给毛泽东精心设计了考察黄河和长江路线。梁衡设计的路线核心有二:一是毛可察民生之艰,二是毛或思执政之误。这也是梁衡依据现实社会与历史真实描绘的经济路线和政治路线。这篇文章像素描,了了几笔就绘成了一部中国当代史。“杨伟名一定侃侃而谈,细算生产队的家底,纵论国家大势。梁衡曾在网上看到普京对内低调对日强硬的几条新闻,随即写成《普京独行在空旷的大街上》,轰动一时,至今仍在传播。他借政治家普京的背影,通过现实中的“真靶子”,解读政治,这是一篇酣畅淋漓直面中国时局的政论,融入了梁衡对现实的忧虑和思考。梁衡时时保持对时局、对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密切关注,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勇气和担当。现实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故事,都是他创作的“真靶子”。梁衡散文视角独特,情感丰富,画面感强,故事饱满,映照现实。梁衡对人物、对历史的解读,是透过个体,还原现场,从灵魂深处来剖析,常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阅读他的作品,我总是不自觉联想起现实,思考个人如何面对困难,正视现实,如何在集体中、在时代中发挥作用体现价值。梁衡作品,有一种思想的力量,能让读者映照内心,既给人愉悦,又给人冲击,每次阅读,都像灵魂经受了一次洗礼。三、社会评价梁衡也属于“经营派”,而且他的经营还非同寻常。梁衡是一位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季羡林 梁衡的散文,是深邃夜穹里璀璨的群星,光芒虽不及圆月,却也能驱散黑暗。梁衡的散文,是摇曳在和风里的草,轻柔似水却有抵御劲风的刚韧。它有着一种脱去了浮华虚伪和丑恶的干净梁衡的散文,是深邃夜穹里璀璨的群星,光芒虽不及圆月,却也能驱散黑暗。梁衡的散文,是摇曳在和风里的草,轻柔似水却有抵御劲风的刚韧。它有着一种脱去了浮华虚伪和丑恶的干净的美,即使是带着悲剧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也能给人以完美的惊颤。不论是山水散文,还是哲理散文、人物散文,都是大手笔,大境界,处处可见智慧的哲思与独特的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深沉蕴藉的情感,别有一份厚重,独成一家,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每一篇都可称为当代散文有口皆碑的经典、极品!品读梁衡经典之散文,砥砺自己崇高之人格四、适用话题1.追求创造语言之美2.智慧,自信,独立3.家国情怀,朴实4.生命的哲理五、应用示例观点1:自我主见,方可成功叙述1:自我主见,开发新闻,成名重三晋记者梁衡初在报社工作时,认为山西可以出新闻材料。而同行者不以为然,有的劝阻他不要去如此偏僻之地,别浪费了时间与精力。但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低层出大新闻。他不顾劝阻去山西,日夜生活在民众当中,不仅发现当地人们生活的艰辛,又发现了在困难环境下人们的智慧。他找到了一个极能养猪的农夫,详细询问他养猪妙方,为之惊异不已。于是,梁衡以这位农民为材料的新闻,轰动了全国,甚至农民也提为"小官",让报社的人对他赞不绝囗。议论1:"能追求自我境界的人,梁衡正是其中之一。"正是因为他有自己的主见,并对自己的主见坚定不移,明确了目的,有了前进的航标,才会捧起一个"太阳",发光四射,完成目标,获得成功。若无主见,何来自己的目标?更不会成功。观点2.:追求完美,方能得以升华叙述2:追求完美,进取不息,散文超凡脱俗。梁衡创作散文时,常追求各种字词句段的完美结合。他为追求完美,访秋白之纪念馆以培激动之心,读当代名人之传以求仁人之神,问近代中国屈辱历史以励爱国之魂......日夜积累,苦吟不断,笔耕不辍,为求一词查古今词典,为斟酌一字阅中外百书。于是,在进取之追求中,他的散文总是能在写人记事之上提炼出一种精神之美并串穿文章主线,得以思想上的升华,为人好评。议论2:散文家评论说:"梁衡无论何散文,都可以体会到大手笔、大境界。"倘若不追求完美,那么就不会有目标,有大志,不会为之努力,何谈升华?正如璀璨之星,追求完美则有航向,激发自己的潜能,并为之奋斗不息、进取不止,就得以有魂魄,得以升华出独特的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