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50 KB
  • 2022-06-17 14:35:10 发布

2018年高考备考作文素材之人民时评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人民时评:建造品牌强国,我们在路上2018年5月14日打造品牌强国的钥匙在哪里?答案就在“创新"二字。“上海馆吸收了各种"时髦"的高科技元素”“走进内蒙古馆,就像踏入了真正的草原;走进云南馆,犹如来到鲜花的海洋"……第二个“中国品牌日"如期而至,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上,各地品牌光彩夺目,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品牌的发展历史、发展成就、发展前景。50多个代表团、600多家国内知名品牌企业、100多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和20多个品牌服务机构……参展企业多,亮相品牌多,与会品牌服务机构多,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刚办第一届,就先声夺人、引人注目。而人民日报社推出的“新时代品牌强国计划",也致力于中国品牌的“强己强企^强国",与优秀企业一起培育和支持一批代表中国形象、体现中国精神、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重视品牌建设,并多次提出殷切期许。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创建更多享誉全球的中国品牌,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利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可以说,无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是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品牌建设都正当其时。“生活讲究品质,消费注重品牌。’‘有组数字值得一提。2015年,在“世界品牌500强冲,中国品牌占据31席;2016年,有36个中国晶牌入选;到了2017 年,中国品牌已占据37席。这种进步,尽管算不上大步流星,但前进的步伐始终没有歇脚,奋起直追的决心从未动摇。从贴牌到创牌,从跟跑到并跑,竞相涌现的中国品牌,一次次地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不仅重塑着中国商品形象,更改变着世界品牌版图。梳理展览会上的中国品牌,既看到沉淀着如歌时光的老字号,也有乘着信息技术东风的后起之秀;既体会到新“四大发明"的有口皆碑,也感受到“独角兽”的蓬勃活力。每个品牌的生长,都有着隼路蓝缕的创业故事,都诠释着大国阔步挺进的品牌抱负。正如人民日报打造的微电影《此时此刻》描述的那样,中国品牌正深度渗入我们每个人的半活空间,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工活品质。在品牌建设的征程中,我们既要看到优势,也要补足短板。建设品牌强国,我们仍然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打造品牌强国的钥匙在哪里?答案就在“创新"二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我们就能用创新不断增强中国制造的附加值和吸引力,推动中国品牌逐步壮大起来,在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等方面取得长足突破。中国品牌日的标识,是一枚以篆书“品"字为核心的-:足圆鼎形中国印,蕴含了“品级、品质、品位",的理念。在学习中提高,用创新补短板,在厚植工匠精神中提升品质,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中国品牌一定会茁壮成长,点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让惜才成为发展的气质比起一拥而上抢人才,更可贵更难得的是一如既往爱人才。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就能在线落户,西安三天内抢到T1.5万人;外地应届毕业生来面试,南京市给予一次性1000元面试补贴;“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这是武汉的雄心;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相继推岀具体政策,面向全球征集高端人才……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多个城市陆续发布“引才"新政,大招迭出,各有倚重。50多年前,“人力资本叩勺提出者加里•贝克尔就坚定地认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自然资源,而是人的智慧与能力。到如今,如此洞见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人口大省不一定是人才大省,城市发展的高度,有赖于人才厚度而非大楼高度。要预测一个城市未来潜力,看看今天人们的脚步去留吧。在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新要求的当下,人才储备上晩一步,发展可能就晚十年。今天抢人才,就是为了明天的发展。不可否认,短期内,人才战可能导致有人“截和,"、有人做嫁衣的失衡,因此我们不免听到欢呼与哀叹的此起彼伏:谁又“输血""了,谁又“失血"了。甚至本土人才也会叫屈:凭啥外来和尚好念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呼唤良性的人才竞争。有了良性的人才政策,才不会造成哄抢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也才能真正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良性的人才竞争,有利于推动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人才市场的形成。不妨将今天的人才战放在40年改革开放的视野中审视。其实,这一历史进程层层推进、从未中断。从1984年城乡间闸门的松动,到前些年中小城市放开落户,从居住证制度推行,再到二线城市城门大开,人才一次次跨过了地域的隔阂,流动到最需要的地方。在劳动力“充分供给"之后谈人才的竞争其实是一种必然,这也将倒 逼更多地方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昭住人才,让惜才成为发展的气质。从这个角度说,“抢人大战”的关键不在政策与优惠,而在于发展的势能。与早几年就陆续开始的二线城市抢人大战不同,最近的新变化是,一线城市也加入其中。北京为优秀人才引进设立了“绿色通道”,不拘--格引进紧缺急需人才;上海瞄准了卓越人才,要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科学家、大企业家、大艺术家,在“国际人才本土化"和“本土人才国际化"上双向发力。这充分说明:没有哪座城市有理由拒绝人才,面对二线城市来势汹汹的优惠政策,一线城市也不足以高枕无忧。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人才竞争,早已不只是国内人才的再分配。经济全球化也是人的全球化。中国顶尖城市正志在高远,加紧制定全球化用人战略。当然这绝不仅仅是地方实践。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就深刻阐释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意义,最近这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也被视为中国开展全球人才竞争的顶层设计。由此不难发现,从顶层到基层,在各线城市,为高质量发展寻找人才原动力,突出人才在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已经成为普遍实践。这也意味着,唯有与当地实际结合,培厚发展的土壤,才能真正在人才争夺战中占得先机。当然,无论对于哪一层级的人才竞争,政策的出台都只是第-步,仅有金钱、户籍等优惠完全不足以支撑人才政策长远走下去。这两年,有地方在抢人上用力很猛,却不知抢到何用,以致人才好不容易来了,最终因不被重视又流失了。人才是潮水,在大洋里涌动。这意味着,比起一拥而上抢人才,更可贵更难得的是一如既往爱人才,如果能为每一个人才搭建人生出彩的舞台,修建安身立命的港湾,大潮自然汹涌而来,各地何愁发展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