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50 KB
  • 2022-06-16 16:40:52 发布

美国高中学生汉语拼音学习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美国高中学生汉语拼音学习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牛励强《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现代社会汉语语言的发展产物。汉语拼音是现代汉语语音的书写和标音形式。早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文化领军人物就开始为自己古老的汉民族语言设计趋近于印欧语系的拼音方案。赵元任、钱玄同等人创立了“国语罗马文字”,其中赵先生还首次提出“五度表音法”(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对合理而明晰地标示汉语拼音的声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吴玉章、瞿秋白等人创制了“北方拉丁化新文字”,也成为后来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参考依据。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和198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是现代汉语入门阶段语音教学的依据和标准。它们在中国境内小学识字教学和对外留学生汉语教学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拼音体系“不仅为汉字提供了科学、方便的拼写和注音工具”(许晋,2007:31-34),而且成为现代生活和工作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同时还是互联网汉字输入系统查询汉字、登录域名、注册电邮地址的主要媒介之一。汉语拼音是中国汉语教师赴外讲授汉语普通话的便捷工具。然而,在美国高中汉语教学中,拼音的使用一直伴随着一些纠结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一)在语音入门阶段,学生对汉语拼音某些声母或韵母掌握不好,常读成英语中的某些相似、而实质不同的元音或辅音;二)美国学生受其母语(英语)语调的影响,对汉语拼音四个声调难以把握;三)汉语拼音书写上的省略式反倒误导了美国学生的发音;四)汉语拼音字母体系的不完善之处导致美国学生学习上的困惑。2007年初,本文作者被国家汉办派往到美国密苏里州帕克黑尔学区两所高中讲授汉语入门课程,使用国家汉办推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跟我学汉语》配套教材。教学历时一年半。通过境外汉语的教学的亲身经历,作者目睹了美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快乐与苦恼、成长与挫折,并通过教学反思,对学生语音阶段学习汉语拼音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条分缕析,深入探究,与读者“异义相与析”,以期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为推进世界汉语热的势头、弘扬中华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一、汉语拼音问世的过程汉语是表意文字,而英语是表音文字;两者属于不同种类的文字体系。尽管汉字中的形声字给读者提供了读音的线索,然而,“汉字的字形和汉语的读音不是直接联系的”(徐通锵,2001.8:118),仅从字形上很难判断其准确的读音。因此,汉字本身需要一套注音体系。在汉语发展史上,曾经采用过直音法、反切法或注音字母给汉字注音。直音法是用一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比如:用“十”注“拾”的读音。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起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比如:用汉字“古”和“红”反切“公”的发音(陈复华,2002.7:21-287 )。直音法和反切法都是用汉字注音,他们共同的缺点是:其一,学习者必须掌握很多汉字才能借此读彼;其二,如果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或切音条件,那就无法注音;其三,这种注音往往准确度有限,尤其是声调,很难读准。十九世纪中叶至末叶,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SirThomasWade)根据当时北京读书音编制出“威氏(或称韦氏)字母”拼音方案,与英语标音十分靠近。其最大优点是利用送气符号区别汉语的成对声母(某些对应辅音),b、d、g变成非送气的p、t、k,而p、t、k字母本身变成送气的声母,即p’、t’、k’。比如:b开头的变成p,ba→pa;p开头的为送气p’,pa→p"a。威氏(或称韦氏)拼音利用送气符(‵)表现正统的汉语所具的去声。民国时期曾沿用韦氏拼音,被广泛用于汉语人名与地名的英译书写之中。比如:南京(Nanking),浙江(Chekiang),福建(Fukien)。时至今日,国内某些享有国际声誉的品牌,因被海内外人士所熟知,仍沿用韦氏拼音书写形式,如:TsinghuaUniversity(清华大学),PekingOpera(京剧),Moutai(茅台酒),TsingtaoBeer(青岛啤酒)等。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在综合过去各种注音法的基础上,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制订出一套比较完备的标音工具,即《汉语拼音方案》。一九五八年二月,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这一方案。从此,汉语拼音取代了威妥玛式拼音。国际社会开始采用汉语拼音来标注中国的人名与地名。自《汉语拼音方案》问世后,在推广普通话、内陆语文教学、海外华语教学、远程通讯、序列索引、文献检索和使用计算机键盘输入与输出汉字等方面,汉语拼音都发挥了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拼音学习是美国学生汉语入门的凭杖《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了英文所采用的26个拉丁字母,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除字母V外,其余字母均在拼音方案中的声母和韵母中得以运用。近三十年来,中国学生对近代拼音方案中曾使用的传统注音符号“ㄅ,ㄆ,ㄇ,ㄈ”已经越来越陌生了。当代出版的很多工具书和汉语课本干脆抛开民国时期的传统注音符号,直接使用拼音(拉丁字母)与汉字对照注音。就汉语拼音所使用的书写符号而言,美国学生很熟悉这一符号体系。他们对此没有陌生感。自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美国学生接触了大量中国制造的日用产品,即使不懂任何方块汉字,也熟悉中国人名、地名的标音符号,比如:MadeinNingbo,China(中国宁波制造),BeijingOlympicTorchRelay(北京奥运火炬传递),ShanghaiWorldExpo(上海世博会)。因此,使用拼音开启汉语入门阶段,符合美国高中学生的熟悉罗马字母、利用已知推及未知的认知学习规律。7 就发音特点而言,汉语拼音虽有几处是英语语音系统中所不曾有的音,比如非送气的声母b、d、g,涉及舌面前与硬腭的声母j、q、x,还有单韵母i跟在舌尖后声母zh、ch、sh所形成的zhi、chi、shi、ri,均读作[ʅ];跟在舌尖前声母后形成zi,ci,si读作[ɿ]等,但是总体上讲,汉语拼音很多声母和韵母的发音与某些英文的元音和辅音发音方法近似,音也有些相近。有时可以通过口耳相传,模仿练习,再加上要领对比点拨,学生会很快会掌握。比如美国学生理解鼻韵母an,ang,en,eng,ong,ing,实际上相当于元音+鼻辅音。再比如,美国学生发汉语拼音中的舌尖后摩擦声母r,可以像赵元任先生点拨的那样,由发英文[r]音的前突圆唇状回到正常的扁唇,就可以正确发出此音。三、美国学生语音入门阶段的偏误种类分析汉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引导学生掌握与汉语相关的国际音标的发音要领和书写符号,而且还要熟悉美国英语的拼写和读音符号系统。比如,通常用字母ē代表[i:],如:beat,meet;用字母e代表[e],如:bet,bed;用字母︶a代表[æ](相当于元音字母闭音节读音),如:mat,gag;用字母ā代表[ei](相当于元音字母开音节读音),如:day,cape等等。因此,当教师讲授“每天”、“每周”、“每年”中“每”字的韵母发音时,可以用美式表音字母ā告诉其正确读音;而当学生们发不准拼音声母r的时候,可直接利用美式标音zh在单词vision,garage中所发的[ʒ]音,对拼音声母r的相似发音做简要说明。美国学生在拼音学习阶段出现各种语音上的偏误,归纳起来,分类如下:第一,将汉语拼音的声母zhi、chi、shi、ri读成英语中近似的音,诸如:jeep中的[dʒ],chair中的[tʃ],share中的[ʃ],genre中的[ʒ],其实汉英这两类音之间是有细微差异的。汉语的三个声母发音主要涉及硬腭部位,而英语的三个音素则涉及硬腭和齿龈两个部位。第二,zi、ci、si中的舌尖前元音[ɿ]常被读成英语舌面前元音[i:]。其实它们之间乃区别甚大。常听到美国学生把“自己(zìjǐ)”读成英语近似音[tsì:dʒǐ:]。第三,用建立在词和句子之上、具有语义功能的英语语调(降升调、降调)代替建立在汉字基础上、区别意义的普通话声调(如:三年级[sānniánjí→sānniànjí],美国[měiguó→měiguò])。第四,将汉语中鼻韵母an、ang、iang一律读成英语中的前低元音[æ],而事实上,汉语单韵母a的音位/a/有四种主要变体:即在ai、an、ia之中读[a];跟在辅音后或单独使用读[Ą];在ang、iang、uang、ao、iao、ua复韵母中读[ɑ],在ian或yan中读[æ]。由此看来,美国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音偏误,需要汉语教师自始至终地进行点播与指导。四、矫正声调上的偏误需要有的放矢桂超明先生在其“美国英语语调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干扰”(7 桂超明,2000)一文中指出:美国学生学习普通话声调时,“趋向于用英语语调来代替与它大不相同的汉语普通话声调”。这种情况具体体现在:一、对于汉语普通话双音节词,不论首音节是第几声,他们一般用英语语调中的降调体现双音节词中尾音节的声调(相当于汉语拼音去声)。比如:美国měiguò←měiguó,半年bànnián←bánniàn,明天míngtiān←mìngtiàn,在家zàijiā←záijià;二)对于普通话三个音节的词,他们常把末尾音节的声调(不管是几声)读成英语语调中的降调或降升调。比如:张小姐Zhāngxiǎojiě←Zhángxiàojiè,李先生Lǐxiānsheng←Lìxiánshèng,来吃饭láichīfàn←làichìfàn。而当三个音节词(或短句)中后两个音节均为二声的时候,他们倾向于将第二个音节读成降调,第三个音节读成升调,比如:三年级sānniánjí←sānniànjí。如果把普通话一声看作高平调,二声看作升调,三声看作降升调,四声看作降调,针对上述例子进一步剖析,不难发现美国学生倾向于使用“首升-末降”的调型来读出双音节词,使用“首降-中升-末降”的调型来确定三音节词或短句的声调。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倾向性问题,及时矫正洋腔洋调,逐步形成普通话标准的声调定势。至于美国学生用降调或升调取代汉语四声、导致四声不准的通病,可采用区别特征理论加以引导,比如:“阴平为高,阳平为升;上声为低,去声为降”,使之先分辨阴平的高和上声的低,确定其调域,然后先易后难,先学去声的降,再学阳平的升(林焘,1997)。也可以按照赵金铭、程美珍建议的那样“伸出一个手指代表第一声,这个手指要举得高而平( ̄);伸出第二个手指代表第二声,同时做上挑动作(/);伸出三个手指代表第三声,同时划对号(√);伸出四个手指代表第四声,同时手指向下划(\)。当讲授普通话四个声调时,最好按赵元任先生五度标音法的高低去书写,不要在同一水平线上书写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号,应通过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使学生分辨阴平的音高和上声的音低,清晰地辨别汉语普通话四个调类(外加轻声)。表3.3(2)汉语拼音调类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 ̄/∨﹨妈mā麻má马mǎ骂mà吗mɑ五、拼音学习过程中的共性偏误根源探究英语为母语的读音习惯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拼音负面影响很大。学生随心所欲地用母语(英语)的语音特征代替目的语(汉语)的语音特征,导致错误的发音定势,7 这是二语学习中的一种负向迁移,短时间内是难以改正过来的。汉语拼音是专为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设计的,比较符合中国人学汉语的发音特点和习惯。它的自身体系有其不完善之处,这会导致美国学生的读音错误,也成为目前在全球推广汉语教育的瓶颈。这些不完善之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汉语拼音方案采用26个拉丁字母(其实是25个,V字母除外)表示34个音素,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尽管周有光(2004)曾肯定“汉语拼音方案基本上做到了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但毕竟有9个音素与字母并非真正对应。而且还有双字母代表单音素的情况,如:zh[tʂ],ch[tʂ’],sh[ʂ’]。在母语为英语的美国学生眼里,汉语拼音字母与英语字母几乎完全一样,但却与英语字母的发音却极容易混淆。一个音位/i/有三个音素[i],[ɿ],[ʅ];或称之为三个音位变体;一个字母可以代表三个不同音素,如:单韵母e,可代表[ɣ],[e]和[ə]。而读[ɣ]则是跟在辅音后或单独使用,[e]用于ei、u(e)i韵母中,[ə]用在鼻韵母en,eng,uen,ueng的语音环境中。而这些音素在英语中有的是不同的音位,区别词义。美国学生尤其不习惯把汉语中的b、d、g读成非送气清辅音[p]、[t]、[k],把卷舌音声母zh、ch、sh后面的前元音[i]读成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舌尖后元音[ʅ]。二)韵母表里某些韵母的实际读音与字母读音有一定差距,有时甚至产生负面作用,比如bo(播),po(泼),mo(摸),在声母b和韵母o之间夹带了一个弱化的[u]音,而鼻韵母in(音)和ing(英)的三声(上声)实际读音中,也夹带了弱化的[ə]音。因此,有些海外华语教师曾疑惑拼音的这种模糊性可能会导致国际学生掌握汉语语音的准确度。其实早在拼音正式公布前,中国语言专家已经研究过这些问题。但是考虑拼音的设计应遵循“拼写简洁、阅读清晰、节省字母用量、音节分界清楚、音位互补归并”(王理嘉,2005:5-11)的原则,因此省去了两音之间被夹带、被弱化的元音。三)拼音省略式对实际读音造成了误导。当韵母iou、uei、uen前面有声母(如:l、r、q)时,这些韵母应写成省略形式:liu、rui、qun,但并不意味着应当按照省略形式去读。美国学生见到省略式后,则直接按省略式把它们读得短促而紧凑,听上去很不自然。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汉语教师应当因地制宜,把全拼式交待给学生,让他们感受汉语韵母内在的系统性。特别要提醒学生去查阅拼音表上iou、uei、uen的全拼形式,并按照全拼形式去读音。此外,汉语拼音ü与j,q,x相拼时,省略上边的两点后,也会造成美国学生ü和u的读音混淆。实际上教学中应使用非省略式,以免学生生搬硬套地读成类似[tɕu]那种蹩脚音,也避免他们把nǔ(努)当成nǚ(女)来认读。本论文作者认为,最佳解决方案是用字母v代替字母ü。比如说qvfu(屈服),而不写成qūfú。但是也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其理由是v7 在英文中是辅音字母,而非元音字母;汉语的ü是韵母,属于元音。但本文作者认为:既然微软公司的WORD拼音输入系统已设定v字母代表韵母ü,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将v视为汉语国际教育拼音体系的元音字母呢?四)汉语拼音中的人名和地名首字母大写问题也一直缺乏标识方面的规范性。按照《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凡是地名,不论自治区、省或城市,均属专有名词。因此,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须大写,比如:Jílín(吉林),Fújiàn(福建),Běijīng(北京),Shànghǎi(上海),Guǎngzhōu(广州),Shēnzhèn(深圳),Xiānggǎng(香港)。当地名中间两个元音相连时,通常需要用隔音符号将其分开,比如,Xī’ān(西安),否则会拼成单一汉字xiān(先、鲜、仙等)。当地名译成英文时,仅需要去掉拼音上的声调符号,如:Shanghai,Shenzhen。但是对于某些历史上一直沿用韦氏拼音的地名,汉语拼音和韦氏拼音形式可以任选其一,比如:HongKong(Xianggong),Tsinghua(Qinghua)。就人名的拼音书写而言,一般在姓和名之间须有一个字母的空格,而且姓与名的第一个字母均需大写,比如:MǎLín(马琳)。当汉语人名拼音译成英语时,由于英文名位于姓之先,会出现LinMa的书写顺序,有时会造成外国人分辨不清那个是姓,那个是名。然而,本论文作者注意到近几年在重要的国际体育赛事中,常采用中式姓名顺序,即姓先于名,而且“姓”的拼音字母全部大写,以区分于仅首字母大写的“名”。比如: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员“马林”的名字,其英译是MALin。这样以来,即使按照英美人的姓名顺序书写成LinMA,也不会产生姓与名之间的混淆。拼音的这种区别性标识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六、结语综上可见,美国高中汉语入门课所进行的拼音教学,由于拼音字母与英文字母的相同性和发音上的某些相近性,导致美国学生在拼音学习过程中产生“相互依赖”、“相互比附”、“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等现象。汉语教师需要在二语习得理论、认知科学和对比语音学的指导下,认真分析,耐心揣摩;对比差异,找出学生出现偏误的症结所在,诠释汉英音素之间的细微不同,促进学习中的正向迁移。要采取矫正偏误的有效策略,组织有目的的游戏活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及时点拨,适时启发,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发音;还要侧重音节的整体认读,使美国学生在语段中感受语流音变。教师应遵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共性偏误特征,矫正洋腔洋调,纠正错误发音,奠定良好的汉语声、韵、调语音基础。不断提高学生准确发音、快速查字、正确模仿声调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汉语的效率,从而使美国学生又好又快地奠定汉语学习的语音基础,让汉语教学成为中华文化与美国文化交融的纽带,成为中国人民与美国人民友好交往、和谐相处的桥梁。7 参考文献:[1]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2]桂超明.“美国英语语调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干扰”[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1)[3]林焘.“语言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C].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王理嘉.“《汉语拼音方案》与世界汉语语音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5(2)[5]徐通锵、胡吉成.《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6]许晋“《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与完善”[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2)[7]赵金铭、程美珍.“基础汉语语音教学的若干问题”[J].北京语言学院学报.1995[8]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9]周有光.《周有光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英文标题:AnAnalysisofU.S.HighSchoolStudents’ErrorsinChinesePinyinAcquisitionandtheRelevantTeachingStrategies关键词:美国高中;拼音;偏误分析;教学对策Keywords:U.S.Highschools;pinyin;erroranalysis;teachingstrategies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高中汉语入门课所讲授的汉语拼音声母、韵母、声调的回顾与反思,在认知科学、二语习得和对比语音学理论的指导下,列举了美国学生在拼音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倾向性语音偏误,深入剖析了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并寻找到一些有效的解决对策,进而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教学方法。论文的结论和文中讨论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今后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Abstract:Thispaper,basedonthetheoriesofcognitivescience,L2acquisitionandthecomparativephonology,hasreviewedandreconsideredtheclassroomteachingoftheinitials,finalsandfourtonesinChinesepinyinamongU.S.highschoolChinesebeginners.Itsumsupthebeginners’typicalerrorsinpinyinlearningandprobesintothereasonswhytheseerrorsariseandfurthermoreexplicatestherelevantteachingstrategiesandconstructiveteachingmethods.ItsconclusionandtheeffectivemethodsgivenherewillbeofguidingsignificanceandimportantreferencetoChineseeducationinternational.作者简介:牛励强,吉林白山人,现任福建工程学院外语系英语教授。[曾先后在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大学、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任教。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被国家汉办派往美国密苏里州讲授高中汉语课。项目结束时,荣获美国密苏里州政府颁发的优秀教学奖和中国国家汉办颁发的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荣誉证书]联系电话:0591-22863136;13950491385;电子邮件:nlq@fjut.edu.cn;通讯地址:牛励强福建工程学院外语系506室;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上街大学城学院学园路3号,邮编:350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