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0.50 KB
- 2022-06-16 16:40:4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绍兴地区学生拼音学习中的语音问题及教学策略浙江省嵊州市鹿山小学汤瑛自从1957年公布《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开始教学汉语拼音,1963年开始在大纲中提出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拼音一直被列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中,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几十年来,国家多次颁布、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或《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汉语拼音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进行着不断地调整:20世纪50~60年代初期的大纲,仅把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辅助工具”,汉语拼音教学的目的是辅助识字,学习普通话;1978年颁布的大纲,强调了汉语拼音的作用,提出“重视和学习汉语拼音,有利于为将来实现汉字拼音化打下基础”;1992年的大纲,进一步的强化了拼音教学的要求,明确要求“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的音节,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音节,能默写声母、韵母和抄写音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可以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这次颁布的课程标准对拼音学习又进行了适当调整,学习要求由原来的“能默写声母、韵母”,降低为“正确书写”,即只写不默,还删减了直呼音节的要求。在诸多的变化中,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这一种功能和教学要求贯穿始终。最近一次的修改表明在拼音作为识字的拐杖,学习时读准字音比掌握字型更重要。能准确地认读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这是小学阶段拼音学习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标。可对于非北方方言区的孩子来说,要完全达到此目标并非易事。绍兴市属于吴方言区,本方言区的语音和普通话语音有着比较大的差别,学生受绍兴方音的影响,在拼音学习中会产生很多特有的语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低段的语文教师,特别是一年级的语文教师能结合拼音和方音的发音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发音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因受已有发音习惯的影响而产生的发音不规范问题,学会正确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方法,形成准确的普通话语音。正是因为拼音是那么重要,与学生已有的的发音习惯又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别,所以老师们普遍都很重视拼音的教学。随着教师普通话水平10
的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明显提高了,可是从一年级孩子的拼音测试和在平时听课时留意了各个年级学生的朗读中发现因因方音影响导致学生在声、韵、调等方面的发音缺陷问题仍比较普遍地存在,其中有许多是因老师在拼音教学的指导不够到位所致。如果留意当前的低年级拼音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较多关注教学的趣味性,注重教学情趣,拼音学习以学生在游戏中的反复模仿、反复跟读为主,而忽略了发音方法和要领地指导,有的老师还害怕因发音方法的指导削弱了教学的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主动进入学习。这样导致拼音教学中的许多操作与学习内容不符,学生的发音存在不少不规范的问题,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我在拼音教学实践中,反思了拼音教学中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存在的发音指导不到位、学生的不规范发音获得反复强化等现象,关注了在拼音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又极易被老师们忽视的声、韵、调的语音不规范问题,结合绍兴地区方音的特点,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都是一些教学细节。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教学时可能就是因为某一个细节没有落实到位,从而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效果。本报告中提到的教学细节,都是我在多年的拼音教学过程中发现、思考的问题,希望能对大家的拼音教学提供一点帮助。一、在韵母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策略问题一:单韵母随意添加尾音,即单韵母复合化。单韵母由单元音构成,发音时,舌位和唇形始终不变,即口型不能动。绍兴地区的学生在发单韵母时,由于发音习惯的影响,常常会在发音结束时添加尾音,发成类似复韵母的音例如:“ɑ-ɑue-euo-oui-ieu-uɑü-üe”其中“i-ieu-uɑü-üe”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是由于在发音即将结束时,口型没有保持不变,产生了口腔运动,主要是改变了唇形所致。教学策略:把音拉长,保持口型。防范单韵母复合化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在发音时唇形舌位始终保持一致,尤其是发音将尽未尽时更要注意保持唇形舌位的不变。不少教师在教学单韵母时,比较重视该韵母的起始口型,会用一系列的方法,比如顺口溜帮助学生找到该韵母的发音口型:张大嘴巴ɑ、ɑ、ɑ;扁扁嘴巴e、e、e;圆圆嘴巴o、o、o;牙齿对齐i、i、i……而很少关注学生归音时的口型,就是这样一个细节的忽视,导致了单韵母的复合化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单韵母时,老师应在强调发音10
口型的同时,注意在示范发音时把音拉长,并且在发音完毕后,口型保持一段时间,以此强化学生对归音口型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在发音结束后也把口型保持一段时间,这样能有效的防止单韵母复合化现象的出现。还可以像指挥唱歌一样指导学生发音,比如教“ɑ”……对归音口型是否进行了有效指导将直接影响单韵母的教学效果。[案例一]这是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u”的发音:首先老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引出“u”的读音,然后跟老师读口诀:“一只乌鸦uuu”,接着老师设计了“开火车”、“邮递员送信”、“摘苹果”、“登山”等游戏,让学生反复模仿、认读。认读过程中有不少学生把“u”发成“ua”,对此问题老师既没有发现更没有纠正。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重形式,轻内容的案例。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课堂上小手如林、童声琅琅,学生学得非常热闹、快乐。可是纵观这位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发音指导仅限于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多次认读,模拟老师的发音,忽视了发音部位和发音要领的指导。学生的学习仅以教师示范和反复模仿为主,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发音存在不少不规范的地方,有不少学生把“u”发成“ua”,对此问题老师既没有发现更没有纠正,甚至有时老师自己也偶有把“u”发成“ua”的现象,这些不规范的发音在游戏中获得了不断强化,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其实,拼音教学中在强调趣味性的同时,更应加强发音方法指导,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课后和这位老师交流时,她并没有意识到学生在发音上的问题,觉得自己的这节课非常成功。我帮她指出学生的发音问题后建议她首先注意自己的发音,尤其是归音的口型,做好良好的示范,然后在教学中强化:发音时通过把音延长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唇形舌位始终保持一致,尤其是发音将尽未尽时更要注意保持唇形舌位的不变。这样的指导只要经过精心设计,学生同样学习的很有兴趣。我们还一起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以下是她的第二次尝试:[案例二]这节课中,她同样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照镜子”:老师做“u”10
的发声口型,要求学生也摆同样的口型,然后同伴之间相互照镜子,纠正口型。“火车开开”:老师摆好口型后,示范发音,声音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直至最后消失。表示火车从远处行驶过来,又驶向远处,最后消失在铁轨尽头。学生跟着老师发音,发音时引导学生在发音之前摆好口型,“做好准备乘客们要上车了”在发音结束后口型保持一段时间,“别急,耐心等待乘客们下车”。游戏结束时老师告诉学生在发“u”时和“ɑ、o、e、i”一样口型不能变化,一定要等发音结束后才能把嘴巴闭上或打开。演双簧:师生或同伴合作,一个摆口型,另一个发声。在游戏时还用手演示声音的节奏,用不同的节奏连续地发出短音“u、u、u、u、u、u”。提醒学生注意:在发音间隔,口型保持不变。然后通过各种游戏引导学生反复练读。这样,学生同样学得非常快乐和投入。由于在模拟的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发音方法指导和发音要领提示,在正确认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游戏加以强化,学生在发音时注意了口型保持不变,这节课中,没有学生把“u”发成“ua”。问题二:“e”的发音部位明显靠前。由于方音的影响,“e”的发音部位明显靠前是绍兴地区学生发单韵母时的又一重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在绍兴地区的语音中,“e”的发音部位是比较靠前的,接近于[e]或[]。这也和发音时的口型有关,在方音中,发此音时口腔和双唇都处于放松状态,而普通话语音中,“e”为口半闭,展唇,舌身后缩,舌面后部隆起和硬腭后部相对,只比元音“o”略高而偏前。教学策略:分步练习,辅助发音。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观察老师的口型,尤其是唇形,然后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双唇尽力向两边拉,最后振动声带发音。尽管如此,仍会有少部分学生发不准此音,这时,在进行口型训练的同时,可进行下面的辅助练习:做声带放松运动,连续地、轻轻地颤动声带,示范:(放松的发音)这是谁都能发出的音,然后老师用手势演示或口型示范引导学生把双唇尽力向两边拉伸,当学生声带颤动的位置接近“e”的发音部位时,老师在旁边不断地示范发音,诱导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并及时强化。10
问题三:复韵母动程不足。在绍兴地区的语音中,单元音丰富而复元音缺少,很少有完整的复韵母,在发带有复韵母的字音时,并没有一个从一个元音的发音状态逐渐过渡到后一个元音的发音状态的过程。所以,学生在学习韵母,尤其是前响复韵母时,往往丢了韵尾,发了一个类似于单韵母的音,例如:“ɑi”、“ei”音,表现在口型上便是动程不足。教学策略:分解过程,加深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复韵母发音的整个口腔运动过程,强化元音间发音状态过渡的过程。[案例]我在教学复韵母的第一课“ɑi、ei、ui”时根据本地区方音中复韵母动程不足这一问题,把字音教学的环节进行了分解:1、(画眼睛)仔细观察老师的口型变化,此时老师只做口型不发声音;慢动作播放,配合手势2、(画嘴巴)学着老师的样子进行口型练习;3、(画耳朵)边看口型边听老师发音,此时老师才发出声音;4、跟读复韵母。这样,使学生的感官逐步地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每一环节都有明确而单一的任务,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关注目标和重点,以此加深对复韵母口型动程的印象,帮助学生发好复韵母。在此过程中适时穿插“照镜子”、“开小火车”、“摘苹果”等游戏,引导学生反复认读。还可以根据各个复韵母的口型的特点,带领学生做口型体操,熟悉口腔动程;引导学生玩“看口型,猜复韵母”的游戏。同时根据各类复韵母的特点,配合相关手势,提醒学生注意口型的变化即强化动程,例如“ɑi”、“ei”、“ɑo”、“ou”等复韵母的口型由大变小,手势:手指的运动趋势为先打开后向中心紧缩。细节:“ɑi”、“ei”的起始口型的开口度,有效减少因“ɑi”、“ei”相混而产生的音近字误读。问题四:鼻韵母丢失韵尾。10
鼻韵母的发音特点是由元音的发音状态逐渐过度到鼻音的发音状态,最后形成鼻音。鼻韵母可以分成前鼻韵母“ɑn”、“en”、“in”、“un”、“ün”和后鼻韵母“ɑnɡ”、“enɡ”、“inɡ”、“onɡ”。发好鼻音的关键是找准鼻音的归音部位,前鼻音的归音部位是舌尖和上齿龈。后鼻音的归音部位是舌根和软腭。很多人认为绍兴地区的方音中有前鼻音,没有后鼻音,学生在学习前鼻音是没有困难的。举例:ɑn错误发音(和正确的对比),尤其在四声练习,老师们只要稍加注意就能发现:学生在发完前鼻音后,他们的口腔往往是打开着的。而普通话语音在发完前鼻韵母时,舌尖抵住了上齿龈,口腔不可能是打开的句;(举例对比)。这就是在绍兴地区的学生学习拼音中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即学生在发鼻韵母时往往把韵尾丢失。前鼻韵母不归音,这也是绍兴地区方音的发音特点。教学策略:强化归音,找到感觉。从前面的观察中不难发现,鼻韵母的发音和归音时的口型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前鼻韵母,只要归音的口型正确了,就会有标准的前鼻韵归音。所以在教学时强调发音完毕前,舌尖必须在上齿龈上抵一下,口腔不能打开。尤其是第三声。老师可以通过多次的示范并结合手势(发完元音后,伸出手掌,向上摆动手指)提示学生注意元音结束后把舌尖抵在上齿龈上。在学生发音时要求发音结束后把舌尖抵住上齿龈的口型保持一段时间,此时,相互观察同伴的口型,来判断他刚才发音的正误,如有错误及时纠正。还可以在前鼻音后加“nɑ”或“ne”帮助学生强化前鼻韵尾的发音部位。如果能较长时间的坚持,学生慢慢会形成正确的发音习惯,发准前鼻音就不再是难事了。后鼻音的发音问题主要是鼻音靠前,对此可引导学生找找打哈欠的感觉,或者在后鼻音后加上“ɑ”使后鼻韵为“nɡɑ”等方法找到后鼻韵母的发音部位。二、在声母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策略在字词学习中,因声母引起的音近字误读比较多,但在一年级的拼音学习阶段,绍兴地区学生在声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问题:翘舌音明显靠前。平翘不分,这是绍兴地区学生学普通话的一个主要问题。对于一年级小学生学习声母而言,主要问题是翘舌音靠前。这是一个旧有的语言习惯问题,因为在本地区的语音中,没有zh、ch、sh、r这组声母。10
教学策略:找准部位,减少干扰。老师要善于纠正学生形成的特定的发音、吐字的方法,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并形成准确的发音习惯。首先,用简单易行,适合学生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准确的发音部位。[案例一]有一次和学生一起学习“zh、ch、sh、r”。为了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我这样引导学生:滑动舌尖,先用舌尖舔到上齿龈,接着向后滑动,碰到一条高低不平突出的棱儿,再继续后缩,对着这条棱的内掾发音。(这是师范的语音课中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可在课堂上发现方法无效。课后我在反思:为什么在师范学习时,我们觉得这个方法很管用,现在的一年级学生就不能用这个方法找到翘舌音的发音部位了呢?可能是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对口腔的结构非常陌生,舌尖不能根据老师的描述找到相应的发音部位,导致这样的方法不适应一年级的孩子。那我就应该根据翘舌音的发音部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们设计另一个简单可操作的方法帮助他们准确、快速的找到翘舌音的发音部位。[案例二]后来我改变方法:引导学生洗净双手,然后伸出大拇指,把第一个指关节放在上门牙的齿尖上,大拇指自然贴在硬腭上,此时,把舌尖放置在拇指指尖和硬腭接触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翘舌音的发音部位。这样,所有学生都很快找到了准确的发音部位。帮助学生找到发音部位后指导学生反复练读,在学生认读这些翘舌音时我还通过手势:右手手背向下平伸,指导发音时手指向上翘起。这样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发音时舌尖向上翘起,直至形成习惯。在学习时还可以允许学生把舌尖翘得稍向后一点,只要放在硬腭和软腭之间即可,让学生强化舌尖翘起的感觉,但不能把舌头卷起来,由于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时间长了,学生的舌位会稍稍前移,这样也能形成正确的发音。同时还可以配合舌尖操:门牙闭合,舌尖前伸,用力抵住门齿背;口腔打开,舌尖分别置于上下门牙齿背,用力前伸;舌尖置于上门牙齿背,沿着硬腭滑动,舌面卷起,直至舌尖位于软硬腭交接处,保持一段时间。以此提高舌尖力量,熟悉舌位。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唇型——微笑。告诉孩子们这是一个快乐发音10
第二,不宜进行过早的语段式对比练习。老师在教学时常常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例:s—sh、sɑ—shɑ、cu—chu……通过这些对比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并强化平翘舌音的差别。可有的老师操之过急,在学生尚未掌握翘舌音的正确发音时进行有关的语段对比练习。[案例]有一位老师在“zh、ch、sh、r”的第二课时就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课堂上老师虽然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提示和指导,但学生仍然无法准确认读这个句子,把“四”和“十”相混淆,尤其是“十”的发音部位明显靠前。产生这种现象非常正常,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翘舌音,对于发音位置还不熟悉,本来就很容易和平舌音相混,此时马上进行语段对比练习,类似于识字教学时强化错别字一样,反而会对翘舌音的发音产生干扰,使翘舌音的发音部位前移,形成介于平舌音和翘舌音之间的中间音,不利于学生翘舌音的学习。在初始阶段应该先进行单音节间的对比练习,在练习时还应注意对比音节间的停顿,以免产生干扰,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翘舌音后再进行这样语段式的对比练习,这样比较科学合理。作为一种游戏,不必要求人人达标。不能读绕口令并不等于单独发音事无法准确认读。在复习阶段进行绕口令练习时,我们也应该引导孩子们把关注点放在读准字音而不是速度上。敲舌如簧固然很好,可对于一年纪的孩子而言要求未免太高,其结果往往是两音相混,达不到区分平翘舌音的目的,事与愿违。其实,用一些常用词语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拼音的发音不同:真正、四十、十四、重来、从来。这样即简单又有效。三、在声调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策略声调也称字调,指的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调值就是声调高低升降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绍兴地区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字调问题比较复杂,但在拼音学习阶段,字调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上声调值不足。问题:上声调值不足。10
因为在本方言的语音中没有上声这个声调,而且这一声调是要拐弯的,发音时由半低先降到低音,然后再升到半高音,比较难发。有的老师喜欢用数调法帮助学生掌握四声。四声连读时,由于速度较快,上声会变调,这对学生准确读出上声产生了干扰。教学策略:书空调值,调间停顿。教学时可以采用形象的图示(这是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四声的特点: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特别提醒:上声的汽车是下坡然后还要再爬上坡。不知老师们留意没有,课本中的图片存在着缺陷:这样只标示了四声的发声趋势,没有准确的表示每一个声调的调值,第一声,它是一个高平调,是四声中音高最高的如果照第一声的标示,第二声应该画的下来一点,第三声,第四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尤其是第三声,插图中的起始音高和发音结束时的音高相同,而标准的上声调值为214。虽说在教学时,不一定要讲得那么清楚,但老师对每一个声调的调值应该十分清楚,尤其是教学中的插图应该是科学而严谨的,不能有歧义。老师们在上课时可以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一画:这样直观的提示各调的调值(对以后纠正朗读中的阴平上扬问题会有帮助):在认读时可采用划调法即读声调时用手在空中书空调值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上声的的调值变化,即此调发音时声音的升降过程,从而读准上声。书空调值的方法相信大家都在运用,不知你们是怎么操作的,据我的观察大多数老师是这样:(演示)我介绍一下我的操作过程:这是第一声,第一声高而平,不知你们注意没有,第一声像音乐乐曲中的调号一样,有定调的作用,所以书空完第一声后,我这只手就保持这个动作和高度,然后用10
另一只手由下而上书空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在书空第三声时引导学生注意这是一条拐弯的曲线,不能分成两条线或者拐成一个尖角(受调号影响),下来以后比较圆滑的上去.如果运用数调法帮助学生练习四声,在练习四声连读时,必须注意每一声调间的停顿,以免产生干扰。例如:在练读“ā、á、ǎ、à”时,每一个音之间要有一定的停顿,否则,上声的“ǎ”极容易发生变调,发成“ɑ”,这样就干扰了学生对上声调值的正确掌握。由于学生已形成了绍兴地区方音的特定发音习惯,在拼音教学中所有的语音指导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提醒、引导,直至学生形成新的普通话语音发音习惯。当学生形成也正确的普通话发音习惯后,就能更好的发挥它作为“识字拐杖”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的功能,能大量减少音近字相混现象,进而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在新课标教材中,识字量大量增加,尤其是带读字大量增加,学生在生字学习中普遍存在着音近字混读、混用的现象,其中有不少是由于发音不够规范引起的,如果学生能纠正本地区的“绍普”发音,就能减少相似音的生字相混现象。例如:解决了鼻音的发音问题,正确区分前后鼻音,“真和正”;“生和身”;“星和心”;“名、明和民”等因前后鼻音相混导致生字混读、混用问题便迎刃而解;再如:解决了单韵母复合化复韵母的动程和开口度问题问题,学生极易相混的“例”和“列”;“来”和“雷”;“改”和“给”等生字变得清晰可辨;又如:解决了声母中平翘舌音的区分,就能正确掌握小学阶段近五分之一的生字。还能帮助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解决了学生在拼音学习中的字调问题,绍兴地区学生在朗读中普遍存在阴平上扬、语调不准等问题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