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5 KB
  • 2022-06-16 13:09:50 发布

开启创新维之门的金钥匙(康靖)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开启创新维之门的金钥匙(康靖)开启创新思维之门的金钥匙——谈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康靖【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内容摘要】:创新并不神秘。只要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创新思维的因素,从改变词句、剖析中心训练、布白与补白、续编故事入手,让学生在创新思维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就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正文】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激发、相互驱动、辩证推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通 过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创新点,因文而异,找准创新思维训练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就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初探。在语文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要,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笔者就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1、从改变词句训练入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对于文章作者的遣词用句,不要迷信、盲从。对课文里的某些词试着替换,学生有可能找出更为精彩、准确的词语,即使替换的词不如文中的准确,但对于体会文章内容,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也是大有益处的。如学习古诗《泊船瓜洲》一文时,对诗眼“绿”字的推敲,可以小故事引发学生的猜想,王安石可能用过哪些词?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推想,认为王安石可能用过了“吹、来、到、拂、回、过、翠……”其中“拂”的动感把春风拟人化了,“翠”则具有色彩明丽之感。在学生的畅所欲言中,潜移默化地注入了创新思维的种子。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词与“绿”比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还是“绿”最好?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分析比较,加上老师的点拨,此时,学生又从求异思维转向求同思维,得出结论:“绿”一词集动感和色彩明丽为一体,写出了春天江南的勃勃生机,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绿色的田野、山林、江水……变换句式训练,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同达到变通,从变通中又开拓了新意。如陈述句和反问句,双重否定句、感叹句的互换,陈述句和“把”字句、“被”字句的互换,以及扩句、缩句、时间、地点前置等多种形式的变换,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句话,“难道还有什么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他们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呢?“,我想我们多数语文老师都做过这样的尝试。2、从剖析中心训练入手,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炼一篇文章的中心,看问题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所以教5 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剖析文章的中心,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而且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独到的讲解,可以从一篇文章中受到多种教育。在教学《向大树道歉》一文中,学生受到的启发:有丹尼尔知错就改,有大树对人类的作用,有美国人民强烈的环保意识,有美国政府对环保的重视。记得我在学校还听过的一节达标课,教学内容是《麻雀》,学生独到的见解,让我刮目相看。因为根据教学参考,课文是歌颂母爱的,可一个学生提出全文只字未提老麻雀是公是母,凭什么一定是歌颂母爱,也许老麻雀是父亲呢?父亲一样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呀!当时我特别震惊,这个质疑是孩子们多么有价值的发现呀,上课老师很聪明,顺势利导,与同学们讨论得出将伟大的母爱改为亲子之爱。孩子们的思维在质疑中产生碰撞,他们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我想每当孩子们的心中减少一个问号时,他们的心中一定会多一个大大的惊叹号!3、从布白与补白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阅读教学中要虚实相映,这集中体现在“布白”与“补白”艺术的巧妙设计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最大限度的留下某种时间空白、声音空白,不追求没有余地的“到位”,讲究的是言“明”而不是言“尽”的教学技巧。我们知道,言“明”使一般性理解成为可能,不言“尽”为创造性理解留下空间,教师在讲解中留白,可达到质疑、启智、创思、明理的效果。仿佛:“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利用教材,合理布白与补白,比如揭示课题留空白、利用标点补空白等方法,老师们在教学中常用,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那么,就布白与补白这一途径,我想从突破难点留空白以及分析比较留空白这两个方面和大家交流。⑴突破难点留空白。文章为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必须具有典型性,所以艺术的省略是不可少的。教师必须根据语言的“偏离效应”功能,在课文的难点关键处,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艺术的填空和艺术的再创造,使文章在更高的意义上充实、升华。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在五位英雄完成掩护任务准备跳崖前的刹那间,只写他们“望着部队远去的方向,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而没做任何铺张。那么,当时五壮士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五壮士为什么“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还有,如果五壮士选择另一条路,而不是把敌人引到狼牙5 山顶峰,会是怎样的结果?此处进行这样发散思维的训练,可诱发学生去填补文中的空白,只有这样,学生对英雄行为背后的思想境界、高尚情操才会有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充分发挥母语教学的人文性的作用。⑵分析比较留空白。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它为学生提供了训练语言的情境。像有的课文中几次出现同一个词语,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有的比喻句本体喻体有着丰富的相似内容,留下了需要仔细分辨比较的“空白”。教师有意识地采取同类比较的方法,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一位教师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就恰当地运用了这一方法。文中“邱少云像千斤重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是一个比喻句,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作者为什么把他比作“石头”呢?烈火中的邱少云与千斤重石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学生们经过认真思考之后,做出了精彩的回答:千斤重石不怕火烧,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千斤重石不会动,邱少云没挪动一寸地方;千斤重石不会出声,邱少云没发出一声呻吟;千斤重石坚硬巨大,邱少云坚强伟大!在分析比较填白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4、从文中、文尾续编故事入手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同时想象力也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对课文亲情节进行补描,可对课文结尾进行推理,也可对文章细节进行拓展。如学习《幸福是什么》一课时,幸福是我们很熟悉的话题,但要说清楚幸福是什么,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该童话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幸福的真正含义。文章重点写了三个青年的对话,对三个青年人寻找幸福的具体过程却省略。这个空白也正是学生的体验所缺乏的。因此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自拟题目,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讲三个青年在寻找幸福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有一个学生以《我找到了幸福》为题,讲了第一个青年和他们分手后来到了一个城市,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医术,最终成了一名在当地很有名气的医生。有一年,灾难降临,“非典”病毒侵袭了整座城市。许多人为了躲避“非典”,纷纷离开这个城市,只留下那些痛苦中的病人。作为医生,他比别人更懂得“非典”的可怕性,可是他没有5 选择离开,而是潜心钻研医治这场瘟疫的良方,在他的努力下,奇迹出现了,他运用一种独特的配方消灭了“非典”病毒。原来背井离乡的人们又回到了生养他们的城市,往日萧条的城市又逐渐恢复了繁华,他明白了,幸福就是帮助别人,幸福就是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幸福就是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我想5这样的延伸拓展即让学生明白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又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教学,比老师们绞尽脑汁地思考怎样讲解才能让学生明白幸福的道理要来得容易得多。综上所述我认为:创新并不神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想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虽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成为创造的伟人,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有创新行为。只要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创新思维的因素,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激活,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就可以让学生在创新思维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参考书目: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新课程小学语文改革教学模式》3,《创造心理学》一一周昌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