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0 KB
  • 2023-04-05 13:30:42 发布

以古语、古诗、名人名言为背景的哲学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以古语、古诗、名人名言为背景的哲学选择题的举例和分析1、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花。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解析:从试题提供的材料看,苏东坡知错是“后来”的事,知错的原因在于在不同地点——黄州见到秋菊落英。如果把“后来”与“黄州”转述一下即可说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B是最好的选项。2、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是A、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日有所思,夜中所梦解析:命令自然与服从自然是对立又统一的,服从自然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意识必须服从自然规律,体现了唯物论;要命令自然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体现了辩证法,应选A。B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C强调的是外因对人的巨大影响,主要体现了内外因的辩证法的思想,D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未体现辩证法。3、“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图是指地图、图纸,是意识的东西,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实际而非主观,选B。4、下列看法中,符合辩证法的有A、和谐就是美和善         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C、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解析:什么是辩证法?美和善是人的主观反映,并且美和善都是好的方面,不构成矛盾。B中的“登”、“临”是指实践,“知”是认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中将“是”与“彼”等同,否认了事物间的区别,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光明”与“黑暗”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和对立统一的关系,相比较而存在的,选D。5、(2000年全国卷)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A、子不语怪、力、乱、神              B、天不变,道亦不变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解析:B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C是有神论,D体现了辩证法的变化发展的观点,A中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神”即神灵,是无神论。选A。6、(2001年春季招生政治卷)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解析:考查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认清中国国情和认清中国革命的问题,“认清”是主观,国情和中国革命是客观,即客观存在(中国国情、中国革命)与主观认识(认清)相统一的问题。题干讲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使主观符合客观,选C。7、(2001年春季招生政治卷)“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成为依据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解析:“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其意思是,社会是变化发展的,社会情况不同了,采取的政治措施也要相应地变化,哲学启示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选A。C也可以。8、(2001年春季招生政治卷)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善者”和“不善”、“从之”和“改之”是一对矛盾,但二者之间并没有相互转化。②是形而上学,选C。9、(2001年春季招生政治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C、事物会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解析:如果不折不扣地完全相信书上的知识,那么就会走向它的对立面——不如无书,说明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A、B、D是认识论,C是辩证法。选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都来源于实践,B错。10、(2002年广东、广西政治卷)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解析:庖丁解牛,包含的哲理是: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获得成功。揠苗助长,包含的哲理是:不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只按主观愿望办事,就会遭到惩罚。两个故事中蕴含的哲学道理。选C。B错。11、(2002年广东、广西政治卷)“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表明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外部条件影响事物的发展C、内在因素决定事物的发展     D、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解析:题干讲的是同一种东西(橘),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淮南、淮北)下,就会成为彼此有差别的东西。这说明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选B。A、D理论上错。12、(2002年广东、广西政治卷)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解析:考查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理解。克拉底鲁承认事物的不断变化,不承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从而导致了不可知论。选C。13、(2002年全国文综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解析:“月是故乡明”不是客观事实,是诗人真切的主观感受。审美活动也是认识活动,自然也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选B。14、(2002年全国文综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解析:规律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事物,其运动的规律是不同的,②③错。自然界和社会中都有偶然性、非重复性的现象,不能说都是循环往复的,周期性地出现相类似现象正是规律作用的体现。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循环往复。选A。15、(2002年全国文综卷)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这说明A、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与社会生活无涉B、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的C、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D、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解析: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不仅涉及社会生活,还涉及自然界和思维,A错。“创新”是指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有所突破,哲学理论的创新也不例外,D错。“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表明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的,不是凭空臆造的,选B。C说法错误。16、(2002年全国文综春招卷)“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在这里,“和而不同”体现着A、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解析:“和而不同,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选D。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回答17~18题。17、(2003年北京文综卷)明清之际的叶昼说:“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既然趣了,何必实有其事并实有其人?若一一推究如何,岂不令人笑杀?”意思是说,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这是因为A、艺术创作并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C、艺术创作完全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解析:“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艺术创作作为主观创作,不必要求主观与客观的完全相符。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的主观创作,有特定规律。选D。18、(2003年北京文综卷)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解析:“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表明认识来源于实践。选C。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回答19~20题。19、(2003年全国文综卷•新课程)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解析:“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说明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主观认识,并不要求与客观完全一致,可以加上创作者的“意”“趣”。这体现艺术创作既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也有其特有的规律,选D。B、C是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错误理解。选D。 20、(2003年全国文综卷•新课程)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A、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解析:“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表明C。选C。21、(2003年全国政治卷)“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解析:“登”、“临”是指实践,“知”属于认识过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选A。22、(2003年全国政治卷)今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这句话说明A、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C、个人活动影响社会发展               D、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考查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雷锋的话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一是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即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选B。23、(2003年江苏政治卷)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到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表明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解析:鲁迅的话强调的是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都不能“天马行空”,都离不开客观实际,A、B、D不合题意,选C。24、(2004年江苏政治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树欲静而风不止”,寓意是人们想使事物静止,但阻挡不了,这说明了事物的客观性。25、(2004年北京文综卷)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因为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解析: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A、B、C错误。选D。26、(2004年北京文综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A、想象是突发的                 B、想象是随意的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想象属于意识,任何意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任何意识的形式都是主观的。选C。27、(2004年全国文综卷Ⅳ)强调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意味着A、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听从上级指示    B、书本知识对于认识事物没有价值C、不必强调理论创新                      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8、(2004年全国文综卷Ⅳ )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是因为它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      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④是多数人的习惯想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因果型的选择题,要求学生掌握判断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否符合规律和是否人类根本利益)和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反作用。选A。29、(2004年全国文综卷Ⅳ)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解析:题干中提示是“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选A。③错。俄国诗人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回答30~31题。30、(2004年全国文综卷Ⅲ)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我们需要①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迎接挑战   ②有战胜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     ③以乐观的心态回避挫折           ④树立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矛盾是具有普遍性,人生也充满矛盾,考查怎样对待矛盾。选B。31、(2004年全国文综卷Ⅲ)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解析:考查的是对立统一观点的认识和运用,选A。32、(2004年江苏政治卷)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解析:“一分为二”的意思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不能混为一谈;“合二为一”的意思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两者合起来,说明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A、B只说明矛盾双方的统一,没有说明对立,D只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选C。33、(2004年江苏政治卷)甲说:“我在故我思”,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二人的观点可以看出   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③甲是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甲、乙的话中的“在”与“思”分别是指哲学上的“客观存在”和“思想意识”,甲、乙二人在世界本质问题上发生了分歧。选D34、(2004年江苏政治卷)“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解析:“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说明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选B。35、(2004年广东政治卷)下列名言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解析:A体现抓主要矛盾,或关键的局部的重要性;B是现象反映本质,或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体现因果联系,或体现了精神力量的作用;D体现量变与质变。36、(2005年江苏政治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解析:诗句含意是过去在王公贵族家中的东西,如今进入百姓家,这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选B。A在理论上是错误的,C、D在题目中没有体现。37、(2005年江苏政治卷)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解析:“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D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或体现两点论的道理。38、(2005年江苏政治卷)“良机对于懒惰没有用,但勤劳可以使最平常的机遇变成良机。”这句话说明①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是可有可无的③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机遇是外因,能不能起作用变成良机,关键在于内因,看你是懒惰还是勤劳。选D。39、(2005年广东政治卷)“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解析:诗中说的是当时正常的社会现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A、C是片面的,D不是哲理。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