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00 KB
  • 2022-06-16 15:10:46 发布

读书笔记.doc读《剪纸有感》.doc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读《剪纸》一书有感——让剪纸艺术走进美术课堂华严小学沈文利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云中天编著的《剪纸》一书,了解了中华民俗文化——剪纸以及它的历史渊源、品种与民俗应用、独具特色的地方剪纸和剪花娘子:库淑兰、中国第一剪:高凤莲、中国民间比加索:林桃、剪出吕梁的神品:王继汝等剪纸名家的独特魅力和剪纸与民间生活。正如勒之林先生所说,剪纸本身就是“民族艺术之源和魂”。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有着不同的人文特点和历史的烙印,它的发展本身就是一本丰富的历史教科书。剪纸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根植于人民生活的。特别是河北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威誉的民间艺术,剪纸工艺流程别具一格,在中国品种繁多的剪纸纵横中独树一帜,蔚县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刻纸技法要求下刀准确,运刀流畅,尤其是“拉胡须”的技法,那一根根细微匀称的毛发和胡须,都能看出其难度。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那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是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色剪纸;作品染色与刻制有机的结合,形成强烈对比又和谐和统一,鲜艳明丽而不愠不火的优美色彩效果。剪纸又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地域的差异、习俗的不同,使得剪纸风格各有千秋。对此,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诗云:“曾见北国之窗花,气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国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小小剪刀剪出了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剪出了民族精神之魂,剪出了绵绵不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行走轨迹。因此,我们应立足学校实际,开发美术校本课程资源,让剪纸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注重将教师、教材和地区资源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民间剪纸基本技法,认识剪纸艺术基本语言和表现手法,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心,参与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 一、注重教师培训,挖掘民间艺术。把教师作为第一资源进行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摈弃了教材是知识权威的代表和化身的僵化的观念。教师必需具备根据具体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能力。上期教研室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上级专家辜敏短期培训大家,对民间剪纸进行搜集和挖掘,把适合教学的内容作为校本教材引进课堂教学;要求全体美术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即是将自己置于特定的教育活动之中,在学习、生活中自己主动积极去感知、解读、建构新的课程观念,自觉成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它不仅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让他们接受剪纸这一民间艺术,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形象夸张、色彩对比强烈、具有鲜明装饰效果,剪纸作品有很强的情感接受性,它们造型呈现夸张变形、色彩艳丽、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把剪纸作品展示给学生欣赏,让他们零距离接触剪纸艺术。如:上手工课时通过大屏幕示范剪纸给学生看,学生看到我像变戏法一样剪出各种小动物,精美的人物脸谱,对称图、花边等学习剪纸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里,直接感受到美的存在,触摸真实的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孩子的审美情趣。也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多媒体展示运用剪纸艺术基本语言:锯齿纹、月牙纹、几何纹、火纹、水纹、云纹、山峦纹、花纹……运用对称法、多方连续法、折田字格、米字格的方法剪出简单的对称纹样等。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看到自己成功的作品,体验到剪纸创作的乐趣,对学习剪纸的兴趣也与日俱增,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三、积极运用各种方式,习得剪纸方法,启迪创新能力。在美术教学中,积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产生创新思维。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首先选择较为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试手”, 通过多种方法让孩子发现折叠剪纸的奥秘,孩子们在我不断地将纸折叠一次或多次,剪出相连的蝴蝶、人物、花边时,学习情绪高涨,也学着叠叠、折折、剪剪。从而使学生很自然地学会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剪纸作品。另外,教师在传授除“欣赏”以外的剪纸作品时,要配有另一形式的教具进行教学活动,即自制教具。自制教具在绝大多数教学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形式的教具有图片等所没有的“真实”感,学生很容易在心理上接受。如:二年级《漂亮的花边》一课,我首先采用“二方连续法”剪出手牵手的小朋友,然后又用“多方连续法”剪出许多小朋友,这时教师的示范成为了教学的焦点。低年级学生好动的天性被激发,只要引导得法绝对让学生产生自己亲自动手制作的冲动。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心理,正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而乐学也”;另一方面,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在好奇和兴趣的支配下,他们主动、愉快地接受基本技巧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剪纸的基本方法,学会了剪纸的基本表现语言:锯齿纹、月牙纹、几何纹……在表现方法上有很多,主要有单色和彩色两种。其中,单色剪纸包含:阳刻、阴刻、阴阳结合、剪影等;而彩色剪纸包含:套色剪纸、点色剪纸、衬色剪纸、填色剪纸、分色剪纸等。引导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创作一些作品,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感,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动力,有了动力学生会主动思考了,并自觉采取行动,从而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则,由于是教师亲自示范讲解,在教学中融入了自身的体会,那么教学活动将会更加生动。在制作成功的基础上,通过激励有创新者,展示创新作品,会更加激发同学的创新欲望。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锻炼综合能力。剪纸活动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他们明白做事必须按顺序进行。每次剪纸活动前让孩子们知道:桌上放上装废纸的盒子,剪纸时知道不将剪刀对着别人,剪好后会把剪刀放回原处,活动结束后地上不会有一点废纸,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如此。开始也曾为剪刀的安全担心过,可实验以后还从来没有发生过一点点意外。在剪纸过程中,要剪出一幅令人满意的作品,必须要按先后顺序一步一步的进行,先剪细节,再剪轮廓,否则就会失败,学生通过反复的实践,明白了图示与图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他们对待每一次剪纸活动都是十分认真,剪纸活动极大的增强了学生规则意识;并且学生在作品制作中,不再是单一的模仿,而会有自己的思考,如:装饰小动物的衣服时,剪出的花纹各式各样; 随意撕出形状,再据形想象,贴上花纹装饰,体验“因材造形”民间剪纸手法的独特之处……这是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才使创造有了保证,这是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促进。剪纸对学生的强烈吸引力在于它具有的可塑性,具有魔术般的变化,这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一种"玩纸"的感觉,儿童的天性使“玩纸”受教于其中,美育于其中,也乐在其中。剪纸是中国民俗文化永远的风景,剪纸使学生在津津乐道和制作剪纸的纸趣中,得到滋长享受美而又陶冶美的心灵与情操,主动地在生活中发挥传承、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的作用,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活态传承,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真是“剪在纸上的梦,梦在纸上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