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50 KB
  • 2022-06-16 12:33:10 发布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贝尔希望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堂实践教学案例及反思 新人教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堂实践教学案例及反思案例背景: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在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基础教育改革也成为世界潮流。历史课程在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其改革也势在必行。课标指出:“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多展示,把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课堂实录:  一、导入:(温故导入)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这一单元讲的是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又一特点:区域经济的多样性、不平衡性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二、出示课标——预习目标1、中国古代的区域经济2、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过程、影响)三、预习——合作探究 学生预习讨论10分钟,分两部分完成课标要求:中国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和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2小组,预习讨论、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由第1小组提出问题,第2小组解答;第3、4小组预习讨论、合作探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由第3小组提问,第4小组解答。课标一:中国古代的区域经济第1小组的同学问:汉代全国划分为哪四大经济区?第2小组的同学回答:汉代全国四大经济区是: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第1小组的同学又问:四大经济区的基本特点和地位是什么?第2小组的同学回答:山东、山西属于黄河流域,是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江南人口稀少,生产技术的落后,经济实力与黄河流域相差较大;龙门碣石以北:属于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十分有限。课标二:经济重心的南移第3小组的同学提出:中原人口南迁有哪几次高潮?第4小组的同学回答:三次,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统治阶级的内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导致北方战乱频繁,经济凋敝,中原人口南迁,形成了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第二次高潮:唐朝的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方人口再度南迁。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了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第3小组又问: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原因是什么?第4小组的同学回答:多是由于北方战乱频仍,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人民无法生存而被迫南迁。 第3小组继续问:中原人口南迁有什么影响?第4小组的同学回答: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师点评:同学们在提问和回答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明]杨东明《饥民图说》书影)和地图《南宋初年人口南迁图》,更形象的认识中国古代中原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第3小组的同学提问:教材提到,《史记》“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宋书》“(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两则史料记录了江南地区经济怎样的变化?第4小组的同学回答:反映了西汉江南经济发展落后,到了宋代江南经济已经相当繁荣了,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第3小组的同学又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呢?第4小组的同学回答:(1)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带动的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2)中唐以后,南方经济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3)北宋建立后就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完成。第3小组的同学又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第4小组的同学回答: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大大促进了南方生产力的发展;南方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江南统治者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第3小组的同学继续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是什么?第4小组的同学回答: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宋以后,南方江浙地区也成为我国人才的密布区。教师点评:同学们的提问,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提出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紧扣,使同学们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南移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板书设计: 教师总结:中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使中国古代经济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总的趋势是经济重心的南移,这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教学反思:(一)这节课,我尝试转变传统的“以讲为主,一讲到底”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1.教师出示课标,学生讨论质疑。质疑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质疑,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教学生什么内容,我们都要尽量了解学生在其中产生的问题,或者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使之成为教学的起点,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2.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质疑,也要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包括一些看似与课堂学习内容无关的问题,一些看似荒唐的问题,都必须耐心听取,必须给予必要的重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点评,对的给予肯定,错的给予纠正。只有教师关注学生,给他提供展示的机会,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从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就是教学活动的生成性,可以使学生的收获远远高于预期的效果。3.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 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二)本课属经济史范畴,内容显得枯燥一些,虽然上课的学生是一班的,但是对于自己最终决定要开这么一节课作展示依然是很大的挑战。一则在于经济史方面,作为教师本身知识储备上不足;二则枯燥的经济史如何讲活,尤其是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接受。因此,除了自己阅读了大量的论文、书籍,以此希望能临时抱佛脚之外,我更侧重于学生体悟、感受,强调学生自身的参与,力争让课堂活起来。于是,在本课的设计上,我很大程度上的关注度在于如何使教学流畅、生动,而最终的结果恰恰是在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上栽了个大跟头——即,史料的选取。精确选择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教师基本功的体现。忽略了这一基本问题,成为了本课最大的硬伤和败笔。下面,就史料选取做一反思,表现为以下几个突出问题:1.史料典型不够。比如,关于宋朝海外贸易的问题讲授上,可以选用“南海一号”做材料,既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又能充分证明这一观点,何况自己还有多媒体课件,能使教学手段多样化,最终竟然是只字未提,实在遗憾。2.史料干扰对知识的把握。在呈现江南经济的繁荣,史料上运用了图片、文献等多种形式,目的是为了体现江南经济南移后的繁盛景象,继而烘托这种繁盛吸引着众多人趋之若鹜、心生向往这样一种历史氛围。其中引用了白居易的《忆江南》一诗,忘记了这毕竟是“历史课堂”!3.史料与结论对应度不够。教学环节设计中,原来意图是通过史料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从而完成南移过程三个阶段的知识梳理,但是教学中选用《史记》“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的材料,论证的结论是“汉末,南方等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时间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有脱节现象。4.史料类别的丰富性不够。本课虽然有文献、图片等多种形式史料,但是作为经济史内容,尤其是关于论证南宋江南经济发达程度的问题上,数据是最有利的武器,但是本课中恰恰最缺乏的就是数据。 “失败是成功之母”,虽然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自己感觉一种莫名的挫败感,但是完成了这样一次挑战自我的同时,更能收获如此之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