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50 KB
  • 2022-06-16 12:33:10 发布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宁蒗希望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新人教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内容简析本节主要内容有: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与观察、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最重要的规律之一,让学生观察体验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和像的特点,得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涉及到物距、焦距,像的大小、倒正、虚实等,成像情况比较复杂,对于学生来说,做好“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虽然并不太难,但通过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记住它,确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目标定位本节课把凸透镜成像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载体。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体验和感受研究的过程,领会研究的方法,同时还要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因而本课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⑵知道放大镜的工作原理。二、过程与方法⑶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⑷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养成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习惯。方法阐释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需要的器材较多、对操作的要求较高、需要观测的项目众多、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让学生知道自己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后,按照教师拟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比较容易完成实验、获得寻找凸透镜成像规律所需要的数据。因此,本节课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流程I自主预习形成环节一 认识凸透镜1.思考:能否把桌面上的透镜分为两类?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2.如何利用激光灯、矿泉水瓶、蚊香、火柴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思考:如何把光线显现出来?看一看谁的方案更可行?并画下光路图: 3.小结:主光轴:_____________;光心:____________焦点:_______________;焦距:_____【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加深对焦点、焦距的认识。环节二准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问题 1.实验体验1:通过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前后移动凸透镜,看到的“字”有什么变化?2.实验体验2:(1)将凸透镜对着窗外的景物(树木或建筑物),在透镜另一侧,用白纸做光屏,前后移动凸透镜,看能否在光屏上得到室外景物的像。(2)减小(或增大)凸透镜与窗外的景物(树木或建筑物)的距离,适当移动光屏获得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变化情况。(3)观察其它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像的情况(大小、倒立正立、能否在光屏上呈现)。根据实验体验,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尝试猜想对比思考:在以上实验中,同一物体通过同一凸透镜成像大小变化的原因。猜测凸透镜成像情况跟可能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近处的物体成的像较大,远处的物体成像较小”的事实,认识到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情况(大小等特点)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为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提供帮助,较好地突破了“在探究活动中,应该探究什么、如何去探究”的难点。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1.阅读课本了解以下内容:(1)物体到光心的距离简称为___________。(2)像到光心的距离简称为___________(v)。(3)认识光具座。2.设计实验:思考:(1)为验证你的猜想,需要哪些器材?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上蜡烛、透镜、光平三者的高度有什么要求?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需要不断改变物距,我们通常用焦距(或焦点)作为一个标准(参照)表述物距的变化情况,用物距跟焦距的相对大小关系描述物距的变化。探究思路: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的距离,观看成像情况,比较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实验方案:【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形成探究思路。II合作展示探究环节一 出示交流展示内容和活动安排1.谈谈你对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初步认识。2.交流探究通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方案。3.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优化探究方案4.实施分组探究,5.全班交流展示探究成果【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重点问题和活动程序,引领学生小组内的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以及全班范围内的展示交流活动。环节二 小组讨论 个人预习成果1.讨论交流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认识、体会。2.讨论交流探究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方案。 【设计意图】实施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加深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认识、体会,形成探究折射规律的初步方案,降低探究难点。环节三 展示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一:实验体验提出问题老师启发:同学们通过实验,有什么发现?——当凸透镜距离书本比较近时,透过凸透镜书观察本上的字,可以看到字被放大了,当凸透镜更加靠近书本时,看到的字会变小一些;当稍微增大书本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时,看到的字有所增大。——当凸透镜距离书本比较远时,看到的字就倒过来了。——用凸透镜观察窗外的树木,看到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像。——用凸透镜对着窗户,在凸透镜后面的白纸上可以看到窗户倒立的缩小的像;老师点拨:同一个凸透镜,观察近处书本上的字时可以看到字的正立放大的像,观察远处的树木,可以看到倒立缩小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情况跟什么因素有关?——跟凸透镜和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远的时候成倒立缩小的像,距离大的时候成正立放大的像。——我还发现:窗户通过凸透镜在白纸上成的像也会有变化,当离窗户远和近时,虽然都是倒立的像,但离窗户越近,成的像好像是越大一些像。——正立的像不能用光屏呈现,倒立的像可以在光屏上显现出来。老师总结:能够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不能能够用光屏承接的像是虚像。老师点拨:对于以上现象你有什么疑问,你准备弄清楚什么问题? ——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跟物体离凸透镜的远近有什么关系?——凸透镜和物体之间的距离远的时候成倒立缩小的像,距离大的时候成正立放大的像。那么究竟多大距离成正立的像,多大距离成缩小的像?【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实验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情景,明确物体、凸透镜、像、光屏等术语,为后面描述成像规律铺平了道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展示二:启发猜想老师点拨: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在问题中都认识到“物距变化是导致像变化的原因”,那么请同学们考虑:怎样才能较为准确的描述物距的变化程度?——可以用凸透镜的焦距为标准,拿物距跟焦距进行比较来说明物距变化的程度。老师点拨:同学们能否根据自己的体验,猜测一下成像的规律和物距变化之间的具体关系?——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形成正立、放大像,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形成倒立缩小像。【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问题作出猜想,明确探究目标,为后面的设计实验和实验探究做好铺垫。展示三:探究方案老师点拨:怎样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验证猜想?——通过观察“改变物距时,像的变化情况”,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让物体分别在焦点以外和焦点以内时,观察凸透镜成像情况。 ——课本上还有个2倍焦距,有什么作用?是否也需要2倍焦距物距进行比较呢?老师点拨:最后这个想法,大家可以在实验中试试看。如果是个特殊的点,我们就可以把探究物距大于焦距时的规律分成两种情况去探究:一是物距大于焦距,小于2倍焦距;二是物距大于2倍焦距【设计意图】重点引导学生的探究思路。对于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跟2倍焦距比较,没有具体解释,只是提醒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索这个问题,为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有助激发探究兴趣。环节四 实验探究1收集数据1.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2.为了便于测量物距和像距应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引导学生用蜡烛和光具座做实验。提醒学生注意:为了便于观察成像的情况,在实验时要将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火焰的中心调在同一高度。将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焦点以内或焦点以外,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读出来的物距和像距,以及观察到的成像情况:像的放大、缩小或像的倒、正等记录在设计好的表格中。 凸透镜焦距f=__cm实验次数像放大或缩小像的正、倒物距u/cm像距v/cm1缩小   2缩小   3放大   4放大   3.用不同的透镜,重复以上步骤,看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环节五 展示交流 探究结论老师启发: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缩小、倒立的像;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焦点以即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当物距大于像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老师点拨:物距等于像距时会怎样?——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不能成像。【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组织的作用。教师布置实验时,并没有面面俱到得把所有问题介绍给学生,而是重在引领学生得探究思路,有些实验中可能遇到得问题则留在巡回指导学生实验得过程中解决,给学生以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操作空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