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0 KB
- 2022-12-31 13:30:57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幼儿园教育论文之挖掘民间童谣价值开展幼儿审美才能“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如此一首脍炙人口的民间童谣总能轻易唤起人们关于童年的美妙经历。 民间童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它来源于民间,篇幅短小、童趣盎然、富有节拍、声韵的美感。内容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语言符合幼儿的朗读特点,便于幼儿吟诵与理解,并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增长知识、扩大生活经历,熏陶幽雅性情,提高文学素养。 童谣对幼儿的开展具有如此大的教育价值,而我们传统的童谣教学却往往停留在让幼儿经历、朗读的层面,重语言技巧,轻审美感受,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那么终究如何开展民间童谣活动,让小孩真正感受美、表现美和制造美呢?在民间童谣教学活动的不断尝试和积累中,我得到了一些经历和感悟。 一、选择兴趣性、审美性浓郁的童谣,让幼儿感受美。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协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中国民间童谣是一个较为庞杂的系统,其间鱼龙混杂,精芜并存。要让幼儿感到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就需要我们在浩如烟海的民间童谣中按照幼儿年龄特点、兴趣需要选择出健康向上、粗浅易明白、贴近幼儿生活,寓兴趣性、知识性、审美性(包括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等)的童谣。如小班教学选择字数少、充满兴趣的童谣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中班教学选材应以四二拍和四四拍为主,让幼儿容易以节拍的方式来表现,在表现中觉察童谣的特质。且选择的童谣最好句句压韵,在听觉上是一个拖音,让幼儿感遭到节拍和韵律美。大班选择童谣更多注重的是方式上的变化。有叙事式的童谣,有征询答式的童谣,充满了兴趣性,小孩在无形中就表现出了童谣的韵律感。 二、创设良好的童谣欣赏、学习环境,让幼儿欣赏美 创设一个良好的童谣欣赏、学习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纲要》指出:“幼儿的开展是在与四周环境的互相作用中实现的”,因而,我将童谣浸透在一日生活之中,浸透在班级中的各个角落之中,让幼儿边欣赏,边回忆,从多角度、多方位、多通道的感受童谣的无穷魅力,从而主动地去觉察美、表现美、制造美,进一步萌发学习童谣的兴趣。 1、一日生活中的童谣浸透。 “幼儿园一日生活都是教育。”我充分利用每一个环节来对幼儿进展童谣教育。如如今的小孩都有点娇气,惰性特别强,对运动缺乏热情,因而我利用每天的早锻炼和户外活动环节,和幼儿玩一些童谣游戏,如“划旱船”“编花篮”“一米二米三”
等,既激发了幼儿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又让幼儿学习、感受了民间童谣的兴趣性。又如幼儿每天的饮食起居等环节,我都用童谣的方式来提示幼儿恪守各项常规要求,如盥洗童谣、整理物品童谣等等,使幼儿的良好行为适应、生活卫生适应等在一日生活中自然、巧妙地得到培养。如此不仅使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同时减少了幼儿排队、等待的消极现象。 2、区域活动中的童谣浸透。 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和补充,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我们按照小孩们的兴趣及需求在活动区投放了许多有关童谣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进一步学习、稳定。如在《梦幻西游》主题活动中,我们在语言区提供了西游剧场,引导幼儿将童谣《唐僧骑马咚那个咚》中的人物形象画出来,制成手偶,如此能够边操作,边学习童谣,小孩们的积极性特别高。由于幼儿的才能存在个别差异,在投放材料时除了考虑操作性、情趣性,还充分表达了层次性。如才能弱的幼儿能够利用手偶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学习童谣。才能强的幼儿能够通过直截了当念文字来复习旧童谣,学习新童谣等。通过小孩们之间自主的交流、分享,班级里学习童谣的气氛越来越浓重。 3、主题活动与童谣的交融。 我们在开展“梦幻西游”主题活动时,专门拓展了有关“西游”童谣的内容,小孩们积极地去搜集,并通过本人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等多种方式来表现,活动效果特别好。 三、利用多种活动方式、途径,激发幼儿表现美、制造美。
有了适宜的教材,那么教学活动如何进展,才能萌发幼儿觉察美的认识、激发幼儿表现美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才能呢?许多教师会将民间童谣的教学活动理解为读读念念,如此小孩得到的只是机械的经历而没有情感上的体验,那何来审美才能的提高呢?《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历,提供语言开展的条件。”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幼儿语言开展和审美才能提高的前提。 (一)领域互渗说童谣 《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开展与其情感、经历、思维、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开展亲切相关”。因而,各科教育活动,要留意互相联络,互相浸透,将有助于幼儿获得广泛的,丰富的经历,以及稳定知识内容。如《数数歌》,这类儿歌是专门为培养数目观念而创作的。它把数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儿童在饶有兴趣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掌握一些数的概念,是适宜儿童认识水平、最早的算术教材,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着,碰到小松鼠,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一二三四五”等。 又如童谣《编花篮》,假设光是单调的学习背诵,小孩们既不会感兴趣,也不会理解童谣的内容。而假设和体育活动相结合,让小孩边说边做,效果则大不一样。琅琅上口的儿歌,加上有趣的游戏,既加强了幼儿的体质,又使小孩们在互相游戏中锻炼了交往才能、合作才能。 (二)说说画画学童谣
童谣,特别是小孩自编的童谣,来自于小孩本人的生活,是从活动之中产生的。所表达的是小孩最单纯、最向往、最欢乐的童年游戏生活。画童谣,让小孩形象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开展,拉近了文字与绘画的间隔,激发了儿童对绘画表现题材的兴趣。小孩找到了属于本人的一块宽阔天地,用本人手中的画笔就会更加洒脱地表现出来了。给小孩以自由表现的空间,哪怕是一个符号、几根线条、几块色彩,只要是发自小孩内心的感受,都要好好保护,要尊重儿童本人的想象、创意。同意小孩夸大、离奇的方法,鼓舞他们用本人的独特方法来表现。在这个根底上,再引导小孩用画笔画出来。就开发出幼儿多方面的思维空间。 如童谣《骑马》“胖娃胖嘟嘟,骑立即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白马骑得高,胖娃耍关刀。关刀耍的圆,胖娃吃汤圆。汤圆掉了,把胖娃气吹了。”在画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幼儿学习童谣的兴趣,又让幼儿对童谣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开掘了幼儿的想象和制造潜能,加强了幼儿的经历。 (三)快欢乐乐唱童谣 童谣的音乐性几乎是自然天成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是方言歌谣加上谱子,在说唱的过程中保存特别浓重的地点特色,展示地域文化的魅力。这表如今它语言的音韵美和节拍感上,其音乐性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语义。为童谣谱上曲,小孩们更乐于接受。如童谣《摇啊摇》,将它与歌曲的方式结合,能够使童谣的意境锦上添花,优美、舒缓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更易理解童谣表达的情感,让幼儿感受了童谣的音韵美,又开展了幼儿的节拍感。 (四)自编自导演童谣
特别多童谣本身确实是一个个浓缩、完好的故事,教师带着小孩们把童谣改编成小型故事表演,开发幼儿的表演才能。在改编过程中,让小孩的想像自由驰骋,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便会乐此不疲来学。如童谣《唐僧骑马咚那个咚》,我们是如此组织教学的,先让小朋友学会说童谣,然后选定角色,有孙悟空、猪八戒、唐僧、老妖婆等,小孩们本人制造道具、服装,自编动作,如此既开展了幼儿的交往才能又锻炼了表演才能,使教学目的轻松的完成了。 (五)结合生活编童谣 小孩们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按照传统民谣的方式,鼓舞小孩们结合四周事物、景物、人物,即情即景地创编。例如教学童谣《不字歌》》时,才学了两遍,昊昊小朋友就说,“教师,我也想编一句,你们确信谁也猜不着。”我及时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请他来编,昊昊说:“什么是蛋不能吃?”小孩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的开场编下一句,有的说“铁蛋是蛋不能吃”,有的说“坏蛋是蛋不能吃”还有的说“笨蛋是蛋不能吃”……小孩们的创新思维喷涌而出,又按照原作的格式,创编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原作 幼儿创编什么是鸡不长毛?田鸡是鸡不长毛。什么是鹅脖不长?企鹅是鹅脖不长。什么是马不拉车?河马是马不拉车。什么是猫不捉鼠?熊猫是猫不捉鼠。什么是虎不上山?壁虎是虎不上山。什么是牛不耕田?蜗牛是牛不耕田。什么是包不能背?面包是包不能背。什么是布剪不断?瀑布是布剪不断。什么是球不能踢?地球是球不能踢。什么是水不能喝?胶水是水不能喝。什么是笔不写字?电笔是笔不写字。什么是书看不明白?天书是书看不明白。 四、充分利用家庭与社区资源,为幼儿感受美与表现美提供更加宽阔的空间。
《纲要》中说:“要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丰富扩展教育内容,让家长理解本班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主动参与班级的教育活动”“社区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充分有效地利用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教育空间,丰富并深化教育内容”我和小孩们开展的童谣活动,唤起了家长对童年的经历,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每天晚上都要和小孩一起说说幼儿园新学了哪些童谣,并纷纷把本人小时候说过的童谣写下来请小孩带到幼儿园,不到两周的时间,我们就整理出三本小册子《我本人喜爱的童谣》《爸爸妈妈小时喜爱的童谣》《爷爷奶奶小时喜爱的童谣》等共95首。我把这些小册子放到图书区,小孩们特别感兴趣,一有空闲就去翻阅,互相介绍本人搜集来的童谣,一学年下来,几乎班上的每一名幼儿都能从第一页朗读到最后一页。同时,家长也通过参与,理解了班上的活动,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展指导,充分发挥了家园共育的作用。 另外,我们还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表演童谣,好像一首童谣《老鼠嫁女儿》,每个家庭却表演出了不同的版本,在六一庆贺活动中获得了满堂彩。同时,我们还将一些精彩节目推行到社区,和社区中的小朋友、爷爷奶奶玩童谣小游戏,不仅宣传了民间童谣文化,还培养了幼儿自信、大胆、乐观、合作等精神质量。
总之,童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放大镜和望远镜;是幼儿真善美心灵启蒙的钥匙和导游;也是幼儿天真遐想的翅膀和跳板。如何利用童谣这种语言艺术来丰富幼儿语言的审美经历、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美的兴趣、激发他们表现语言美的欲望和制造语言美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讨论的征询题。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理应理解和欣赏本民族的语言艺术,而这种欣赏、理解、表现的才能,就必须从幼儿期开场储藏。幼儿在学习民间童谣的过程中,可能会遭到他们认知水平的限制,临时还不能完全理解民间童谣所表现的民俗、意境等,还不能完全理解民间童谣所传递给他们的全部内涵。但是,这些带有浓郁民族艺术气氛的内容和方式,随着教育所浸透给小孩的民族精神,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会在他们今后成长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此文荣获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