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50 KB
- 2022-12-31 13:30:4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拯救”民间童谣德阳一幼儿园将其融入早教核心提示:“一二一,妈妈不买米,饿死你。爸爸不买菜,把你拿去(qie)卖。……”对于德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儿童来说,这首童谣曾带给他们多少快乐和喜悦。然而,随着岁月流逝,极具当地风情的童谣正面临消亡。怎样才能拯救童谣?当地一间幼儿园的40余名老师为此已奔走近三年……“阳光照,花儿笑,高高兴兴上学校。见到老师问声好,老师夸我有礼貌。”每天清晨,德阳市中江县人民路幼儿园的教室里就会响起这样清脆的声音。原来,为了‘拯救’民间童谣,一项名为“有效挖掘民间童谣增进幼儿健康快乐发展”的素质教育实验,正在这里悄然展开。困境:经典童谣渐行渐远“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一分钱》、《找朋友》等经典童谣,已成为几代人的童年回忆。童谣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内容通俗浅显、富有韵律节奏。它反映儿童的生活、思想感情、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童谣给童年增添了色彩,更使孩子们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通过多年的调查,中江县人民路幼儿园的老师们发现,如今童谣正在渐渐远离儿童,繁重的课业挤占了大量游戏时间,独门独户的住宅形态使得孩子之间的交往大为减少,玩游戏、看电视成了他们的主要娱乐,跳皮筋、丢沙包等弄堂游戏几近“失传”,童谣赖以生存的土壤越来越“贫瘠”,渐渐淡出孩子们的视野。与此同时,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灰色童谣”却开始侵蚀中小学校纯净的土壤。‘喂,喂,打电话,问你妈妈嫁不嫁?嫁给我,我不要,嫁给人家我要告’,中江县人民路幼儿园园长郭佳介绍,在教学中他们发现孩子们口中传唱的,不再是经典、健康的童谣,而是带着嘲讽、甚至恶搞的灰色童谣。尝试:拯救童谣培养孩子由于童谣本身的语言特点,深受幼儿喜欢,但因幼儿年龄小,缺乏判断力,不会选择性地学习,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如何才能拯救这些逐渐消失的经典民间童谣?如何引导孩子更好的学习童谣?该园的老师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通过多方调查、研究、谈论,郭佳认为,作为幼教工作者,应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对民间童谣进行科学研究,有效利用其在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语言等方面发展的教育价值,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幼儿进行科学引导,让幼儿在快乐学习童谣、玩童谣的同时,也能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传承下去。”
郭佳的想法很快获得了幼儿园里其他老师的支持,经过讨论研究,2010年,一个‘有效挖掘民间童谣增进幼儿健康快乐发展’的思路很快敲定下来。大家认为,可以充分挖掘民间童谣,有效利用童谣在锻炼幼儿语言、丰富幼儿情感、发展幼儿动作、培养幼儿良好品质方面的教育价值的同时,深度挖掘和利用童谣诙谐、幽默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愉悦幼儿身心,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同时,大家还可以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发展幼儿肢体动作,丰富幼儿的肢体语言。结合目前使用的多元整合教材,将童谣融入教育的各大领域,最终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探索:健康童谣滋润童心思路敲定后,郭佳开始组织全园老师收集民间童谣。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大家很快发现了问题。由于民间童谣多存在于民间,童谣——这种带着浓郁地方方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由于多是口头相传,没有正规的书面记录,随着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现代化因素的不断介入,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几近失传。“即使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克服。”在郭佳的带领下,全园的老师开始利用休息时间、节假日时间深入乡村走访老年人,挖掘和搜集民间童谣。不仅仅如此,郭佳还请已经退休的教师对他们熟悉的童谣进行回忆,并记录下来。并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利用互联网等进行搜集。经过努力,大家搜集整理了XX首童谣。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老师们将搜集的童谣分成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包括娱乐性童谣和德育童谣)、促进幼儿身体健康的(包括体育童谣和游戏性童谣)。“我们的想法是,让幼儿既动口,又动手,又动脑,真正发挥民间童谣的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很快,教师们采用幼儿乐于学习和接受的方式,将民间童谣合理的融入幼儿园课程,丰富园本教学资源。郭佳介绍,在进行主题教学活动时,他们还将童谣自然地融入主题教学的各个领域之中,在音乐活动中运用打击乐、快板等为童谣伴奏,在美术活动中画童谣,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字童谣……“让幼儿快乐学习童谣的过程中增长各方面知识。”他们还将民间童谣融入各种游戏之中,将童谣游戏化让幼儿身心愉悦发展,如将童谣《周扒皮》、《刘湖兰》等与民间玩具跳绳、跳皮筋等体育游戏结合,既愉快幼儿心理,又让幼儿身体得到锻炼。为了扩大影响和效果,他们还开展了以童谣为主题的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相适应的内容进行模块的实施,并发动社会、家庭的力量,配合幼儿园一起进行童谣的收集、吟唱、表演和创编,为幼儿营造学习童谣的氛围。收获:孩子教师学校一同成长
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和发展,如今,中江人民路幼儿园以童谣为主题的教育探索,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这场‘拯救’民间童谣的探索中,该园的小朋友、老师,以及学校本身都收获了很多。该园园长郭佳说,通过童谣教学的研究与实施,改变了成人化教学趋势,将情感目标放在首位,同时,转变了家长意识,家园携手,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在这场特殊的教育探索中,收获了成长,也为拯救这些即将逝去的贡献了一份力。”郭佳说,通过童谣对幼儿进行教育过程中,让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使其获得情感认识上的共鸣,真正激发幼儿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让幼儿能更健康、快乐。在让幼儿获得语言、情感、品质方面的发展同时,更多地让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愉悦幼儿身心,发展幼儿肢体动作,丰富幼儿肢体语言,让幼儿快乐学习、健康成长”。郭佳发现,在实施童谣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过程中,老师们能更广、更深地认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古为今用。同时,老师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增强了自身文化底蕴,拓宽了教师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选择上的视野,为幼儿园的主题课程体系开创一个新方向。“在童谣的收集过程中,老师们团结协作、共同参与;在模块设计过程中,老师们群策群力,达到模块设计的最优化;各年龄班模块投放过程中,老师们积极配合,让本课题能在最佳研究状态下完成”同时,教师的分析、反思能力有所提高,教师更具有创新精神。教师更具有团结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