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74 KB
  • 2022-12-31 13:30:11 发布

儿童歌曲创编旋律的发展手法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儿童歌曲创编旋律的发展手法摘要:歌曲创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劳动。创作一首优秀的歌曲需要从歌词、旋律、乐段结构、体裁等各个方面进行考量。而旋律是歌曲创作的诸多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旋律的优劣直接影响了歌曲的整体效果。因此,本文通过对诸多优秀歌曲旋律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歌曲写作中旋律的几种发展手法,力求使学习者能够对其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和欣赏水平。关键词:歌曲创编;旋律;发展手法中图分类号:J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19-03一、旋律的概念及重要地位Songwriting;Melody;Developmenttechnique旋律是外来术语,相当于我国的曲调。“旋”为转动,“律”为音高,顾名思义,有序的转动音高就成了旋律。古往今来,对旋律的定义有很多。较为权威的有:1.恩斯特.托《旋律学》说:“旋律可以称为由音高和节奏组成的乐音的各种各样的进行。”2.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说:“用调式关系和节奏节拍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独立性的许多音的单声部进行,叫做旋律。”3.高天康《音乐知识词典》说:“按一定音高、时值和音量,有机地联接起来的单声部进行,称为旋律。”第9页共9页 这些定义虽然叙述的语言各不相同,但都透出几个共同点:1.旋律的基本元素是一群具有一定音高、音长、音强关系的乐音。2.旋律是一条有序、和谐的乐音单声部横向运动的轨迹。旋律的重要地位:旋律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都烙上了时代特色的印记;旋律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诉说着作曲家特有的情怀。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能锁定线条轮廓,给人最深刻的感受。欣赏一首优美的音乐作品,最能留下印象的就是旋律。一首歌曲包括歌词和曲调两部分。歌词可以气势磅礴、充满韵律、蕴含感情。但缺少了旋律这对翅膀,歌词很难展翅高飞。试想一下,一首美轮美奂的歌词缺少了旋律,又会具有多少影响力,又会有多少人能充分体会其中蕴藏的优美意境与情感呢?因此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丝毫不矫揉造作。正是旋律这根线条,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给作品打上了时代、民族、个人的烙印。二、旋律的进行方式旋律线的起伏即旋律的进行,具体表现在音与音之间距离大小以及音程的进行方向上。旋律的进行包括同音反复、级进、跳进三种方式。(一)同音反复同音反复是指旋律各音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作相同音高的连续进行。它通过音的高度、特定的节奏和歌词表现出来,常用于儿童歌曲当中。第9页共9页 如图《卖报歌》(图1)上例是《卖报歌》的首句,前两小节都用sol音进行重复演唱,再配上欢快的节奏和形象的歌词,使得儿童那种天真活泼、单纯可爱的形象栩栩如生。(二)级进级进是按音阶的顺序依次进行。它是构成旋律线起伏的最单纯的形式,也是体现旋律歌唱性与流畅性的最重要的形式。级进分为上行级进和下行级进。上行级进善于表现积极向上的情感;而下行级进善于表现深沉、悲伤的情绪。但在歌曲的运用中,以二者的交替运用最多,这样可以形成大小不等的波浪,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1.上行级进:如图《音乐之声》插曲《哆来咪》(图2)在上例中,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三组上行级进,使情绪逐渐堆积,高涨起来,形成一个小高潮,用在歌曲即将结束处,使情绪更加激动,为结束句的收拢做好了铺垫。2.下行级进:如图《小鸭子》(图3)这两句均用了下行级进的进行方式构成结尾句,配以简单的节奏型,把天真的孩子与小鸭子依依惜别的情景描绘的惟妙惟肖。3.交替进行:如图《欢乐颂》(图4)《欢乐颂》这首中外名曲节奏简单,唱起来朗朗上口,是上行级进与下行级进交替使用的典型例子。旋律一开始是上行级进,而后由下行级进又转为上行,再进入下行级进。这种上下行级进交替的手法使得音乐产生一种徘徊不定,流连忘返的感觉。第9页共9页 (三)跳进三度音程以上的进行称为跳进。其中三度为小跳,四度以上为大跳。小跳是扩展旋律线和活跃旋律的常用手法,常与级进连用。而大跳中以四度跳进在歌曲旋律中的运用最为频繁。四度跳进往往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前进的动力感,因而革命歌曲通常都以四度跳进作为开始句的音调。1.四度跳进如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图5)这首歌曲的首句运用了属音到主音的上行四度进行,充满动力感,非常有力地渲染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不愿做亡国奴的愤慨之情。2.四度以上跳进四度以上的跳进,结合着歌词与各种不同的节奏、节拍形式的组合,有着多种表情意义。三、旋律的发展手法音乐主题是全曲的核心,是歌曲成功与否的关键。写一首好的歌曲,不仅要塑造出完美的音乐形象,还必须从内容出发,进行有逻辑、有层次的有序发展。旋律的发展手法虽然很多,但离不开两个方面:一.使原有音乐主题的节奏、音调在全曲中得到贯穿发展;二.在音乐发展中加入新的节奏和音调。只有使音乐既保持统一又不断地变化,才能使音乐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统一关系的发展手法第9页共9页 旋律的有机发展即旋律联系的紧密程度。联系得越密切,统一程度就越高。从一些旋律的发展手法看,重复、模进、再现等是以统一为主的手法。1.重复前后两句旋律型态相同或基本相同称为重复。重复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渲染手法。它不是音乐的停顿,而是情绪和情感的必要积累。重复又分为严格重复和变化重复两种。(1)严格重复对原型的严格重复。很简单,这里不再介绍。(2)变化重复在重复时,整体保持原来的样子,只做少量的、部分的改变。变化重复可分为叠奏、换头、换尾三种。a.叠奏:在结构内部做少量的变动,旋律的整体框架不变。它是由反复走向进一步发展乐思的最初级的手法。如图《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图6)上例运用了叠奏的手法,仅改变了第一小节内部的两个音,将■改为■,这样就使得歌曲既统一又不刻板,给作品注入了新的血液。b.换头在重复时,只改变旋律的开头内容,其余部分不变。如图《草原赞歌》(图7)上例在重复时,仅把第一乐句第一小节的■换成■,音调从开始到结束都统一在la上面。为了使第二乐句统一又有所变化,就把音高提高了四度,这样不仅唱起来更顺溜,情绪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c.换尾在重复时,只改换旋律的结尾部分,其余部分不变。如图《二月见罢到如今》(图8)第9页共9页 这首歌曲的第二句采用了换尾的重复手法。前两小节运用的材料不变,后面两小节发生变化,通过改变尾音的方式,使乐句产生明显结束的感觉。2.模进旋律的模进是主题模式放置在另一个高度上的重复。常用在歌曲开始主题句的发展,新段落开始的发展以及一些乐节、动机等旋律片段中。模进分为严格模进和自由模进两种。(1)严格模进对原型进行严格地移位。很简单。(2)自由模进旋律片段移位后,在旋律音或者节奏上产生改变。如图《祖国,慈祥的母亲》(图9)这两句是两个乐节间的模进,这个模进除了节奏不变之外,音调中的音程关系有所改变,进行的更为自由些。3.再现再现是一种特殊的重复或变化重复。为了加深音乐形象,在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发展之后,将原先的音乐主题重新展示出来,给人一种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再现分为完全再现和变化再现。(1)完全再现再现时将音乐完全重复。如图捷克民歌《牧童》(图10)这首《牧童》运用了起承转合的句法结构,其中“起”与“合”遥相呼应,使牧童的形象得到了高度的完满与统一。(2)变化再现在很多单二部、单三部的曲子当中都会有变化再现,这样使音乐既有了统一的感觉又有了发展的意味。如图《大海啊,故乡》(图11)第9页共9页 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呼应性乐段。第二部分中段与第一部分构成对比,再现段是由第一部分的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后两小节合成的,属于是综合再现。通过变化再现的运用,表达了主人公对大海故乡意犹未尽的深切思念之情。(二)对比关系的发展手法1.引申引申就是引用前面旋律中的少部分音乐素材,然后作自由的伸展发展。引申又分为严格引申和自由引申两种类型。(1)严格引申变型是直接引用原型中的长短不等的旋律片段进行严格引申。如图《社会主义好》(图12)这首歌曲的第二句直接运用了第一句第一小节的旋律原型,然后再进行自由伸展,并且引用的位置也相同。(2)自由引申变型不直接采用原型中的音乐素材,而是对选取的材料进行变异,然后再作自由引申,自由引申的对比性强于严格引申。如图《学习雷锋好榜样》(图13)这首歌曲的第二句的引申既改变了原有的节奏型,又改变了基本音调。虽然旋律基本上还是由remisol这三个音构成,但乐句之间已经产生了对比性,也使旋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2.展开法展开法是变型和原型之间具有较大对比性的一种发展手法。有时节奏对比较强烈,常常是上一句是分裂结构,下一句是连贯结构,使得上下句的节奏具有质的差别。如图《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图14)这里上句是可分为平均两部分的分裂结构,下句是一气呵成的连贯结构,运用了以节奏对比为主的展开手法。第9页共9页 有时音调的对比性较强烈,旋律发展时引进较新的音乐素材,使得音调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如图《烛光里的妈妈》(图15)上例第二句与第一句之间的旋律差距很大,运用了以旋律对比为主的展开手法。3.转折法:(1)动音转折调式音阶中除去主、属、下属音外都是程度不同的动音,如果采用动音结束,就能使音乐产生转折的意味。如图《真的好想你》(图16)这里第三句运用了中音作为结束音,形成了转折,促成了对比。(2)节奏转折句末采用时值较短的节奏就能使音乐作品形成不稳定感,从而产生转折。如图《常回家看看》(图17)这首歌曲高潮的第三句的乐句节奏,较前两句密集了,句末用单个的四分音符作为结束,使人们对后面真正的结束句产生了期待,也产生了对比效果。(3)离调转折当旋律从主调离向副调时,即可产生不稳定性,形成转折。如图《军港之夜》(图18)这首歌曲的第三句,音调由主调离向属调,产生了不稳定性,形成小转折,推动了乐曲的发展。参考文献:[1]杨瑞庆.实用旋律学初探[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2]龚耀华.青少年学作曲[M].]海音乐出版社,1994.第9页共9页 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