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47 KB
  • 2022-12-31 13:30:11 发布

儿童歌曲即兴伴奏的音乐形象塑造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儿童歌曲即兴伴奏的音乐形象塑造【摘要】儿童歌曲在人类音乐库中具有独特地位,是幼儿音乐启蒙和心理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本文探讨了儿童歌曲即兴伴奏的音乐形象塑造应如何体现情感性、游戏性和生成性,并提出了四类常见的伴奏乐型,以期为儿童歌曲即兴伴奏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关键词】儿童歌曲;即兴伴奏;音乐形象【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4-0050-04【作者简介】巫苏宁(1956-),女,江苏南京人,江苏教育学院高级讲师;杨曦(1967-),女,江苏徐州人,江苏教育学院副教授。英国心理学家舒特・戴森等人对幼儿音乐能力的研究表明,幼儿在0岁~1岁时就能对声音作出各种反应;1岁~2岁时能白发地、本能地“创作”并唱歌;2岁~3岁时开始把听到的歌曲片断模仿地唱出来。可见,音乐是幼儿最早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独特作用。第8页共8页 儿童歌曲是由儿童演唱并主要唱给儿童听的歌曲,题材以儿童生活和自然现象为主,着力体现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审美特征。古今中外的优秀儿童歌曲旋律优美、节奏和谐、情感真挚、内容谐趣,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儿童歌曲在人类音乐库中具有独特地位,是幼儿音乐启蒙和心理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藏。在儿童歌曲的教学中,即兴伴奏是一种实际、常用、快捷的演奏技能,它要求教师将钢琴演奏技巧、键盘和声手法以及作曲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创造富有表情的音响形态,展现各种生动的音乐形象,以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和思维想象。音乐是听觉艺术,用声音塑造形象。音乐形象的生成,是以音乐要素的不同表现特质为基础的,但音响形态与音乐形象之间是非对应的、多解的、不确定的关系。某一音响形态之所以能体现为某种形象,是因为声音的模仿和象征特征使之具有了形象性。我们在音乐中听到的鸟鸣声、流水声并不是自然界中真实的声响,而是通过模仿、象征手法使之对应起来的。那么,在儿童歌曲即兴伴奏时,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音乐形象塑造,以满足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呢?一、音乐形象塑造应充分展现儿童歌曲的情感性第8页共8页 幼儿的心理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借助大量生动的表象认识自己、他人和世界。幼儿的认知活动通常伴随情感而发生,情感居于幼儿心理优先发展的位置。音乐作为情感艺术恰恰具备鲜明的情感色彩,它通过音调、节拍、速度、调式等特有的要素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从而让人产生情感共鸣。音高是音乐诸要素中的核心,不同音区的音高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反应:高音区能给人以明亮、快乐、灵巧的感受;低音区能给人以黑暗、苍凉、笨拙的音乐形象。节奏被称为音乐的骨骼,对塑造音乐形象起着巨大作用,紧凑的节奏能带来活泼、紧张、急促、兴奋和快乐的情绪;舒展匀称的节奏常常会带来辽阔、平和、优美的情绪和意境;行进节奏适合于走路活动,给人铿锵有力的感觉;切分节奏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增强歌曲旋律的叙述力量。音乐的强弱变化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渐强的音乐可使人情绪高涨,渐弱的音乐可使人情绪转向缓和趋于平静。速度是音乐进行的快和慢,快速可以表达热烈、欢快、活泼、愉快、高兴等情绪,慢速可以表达悲伤、忧郁、沉重、肃穆、回忆、悲痛、平静等情绪,中速可以表达温柔、抒情、舒展、甜美、优雅、诙谐、亲切、流畅等情绪。儿童歌曲具有鲜明且独特的音乐元素,蕴藏着丰富多变的情感内容,能够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积极的情感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增进人际间的亲密关系;而消极的情感则通过紧张的释放和适度情绪的唤醒,深化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得幼儿情感朝着逐渐分化、细腻和深化的方向发展。在儿童歌曲的即兴伴奏中,教师对歌曲中所蕴藏音乐形象的阐释,应基于音乐要素的特质,紧扣幼儿的听觉思维心理过程,在时间与空间的同一性中生成动态的听觉表象,着力渲染儿童歌曲中的不同情感氛围,引导幼儿体验歌曲中变化多样、丰富细腻的情感内容。为此,教师可通过不同儿童歌曲中多样化的情感表达,帮助幼儿发展各种情感的感受性,提高情感辨别力和表现力。一般来说,儿童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快乐、活泼、兴奋、跳跃、激动、热烈的。即兴伴奏可以用活泼的节奏、中快的速度。可选择的伴奏音型如下图所示:以C大调的I级和弦为例第8页共8页 第二类是雄壮、有力、坚定、自豪、充满信心的,这类歌曲表现出了儿童的志气和力量。即兴伴奏常常用有力的行进节奏。可选择的伴奏音型如下图所示:以C大调的I级和弦为例第三类是优美、抒情、柔和、婉转、悠扬、赞美的。即兴伴奏常常用舒展匀称的节奏。第四类是安静、甜美的。即兴伴奏常常用较慢的速度,中强的力度,较舒展的节奏。这两种类型可选择的伴奏音型如下图所示:以C大调的I级和弦为例二、音乐形象塑造应突出儿童歌曲的游戏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方式,在没有任何外部压力和目的的情况下,幼儿会借助游戏自主地承担发掘自身资源的工作,充满激情地、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和想法。儿童歌曲的即兴伴奏同样需要理解幼儿的成长需要和生活感受,尊重幼儿的游戏心理特点,认同幼儿游戏的内在价值,熟悉幼儿的游戏方式和内容。只有这样,教师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才能真正进入幼儿的内心世界,让幼儿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第8页共8页 优秀的中外儿童歌曲中充满了童心和童趣,包含了大量新奇、有趣的故事,顺应了幼儿好奇、喜欢灵活多变的天性,从而深受幼儿喜爱,如《找小猫》《种葵花》《小飞机上蓝天》等。教师在即兴伴奏时,应具有较强的叙述故事的能力,借助音乐元素充分描绘歌曲中故事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用鲜活的音乐形象来调动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使幼儿感受到亲历故事的兴奋,激发幼儿进入音乐旋律所营造的形象之中,体验到自身生活与歌曲中所塑造的生活融为一体的快乐。教师在即兴伴奏时要追求变化多端的演奏风格,鼓励幼儿根据游戏内容对歌曲所表达的音乐形象进行再创造。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游戏中的情景意象,从歌曲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题材、风格中描述音乐形象,利用幼儿熟悉的特征,使用不同的弹奏手法模拟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音响,使幼儿产生联想以塑造音乐形象。如用琶音来模拟自然界的流水声,用单倚音模拟自然界中的小鸟的叫声、震音模拟自然界中雷鸣声、切分节奏模拟汽车的喇叭节奏声、长音模拟汽笛的长鸣,用单倚音、波音、跳音来模拟小动物的体态与性格特征,用八度来模拟雪花、雨、钟的摆动等。教师还可以用音区的变化来模拟不同的形象,如用高音区模拟敏捷灵巧的小鸟、松鼠、小兔等,低音区模拟笨重的大象、狮子、老虎等。不同音区的运用可以模拟山谷的回声,也可以用一些人们熟悉的节奏如火车开动的节奏、骏马飞奔的节奏、解放军行进步伐的节奏、母亲晃动婴儿摇篮的节奏等来勾勒音乐形象,作为即兴伴奏的素材。比如圣桑的管弦乐主曲《动物狂欢节》,以丰富的想象力与纯熟的技巧,塑造了各种鲜明的动物形象。在第一部分《前奏与狮王进行曲》中,用弱渐强的震音和庄严缓慢的音乐刻画了狮王的雄姿。低音采用半音向上行、下行进行和强有力的和弦来模仿万兽之王的咆哮,显得十分庄严。第8页共8页 第二部分《母鸡和公鸡》用简短的30小节音乐渲染出一片鸡鸣声,顿音和强音描写母鸡咕咕啼鸣,带颤音的下行音列描写公鸡喔喔啼鸣叫声。第六部分《袋鼠》则用诙谐活泼的音乐、倚音的跳动音型和变和弦巧妙地表现出袋鼠的跳跃。第十部分《小鸟》用高音区灵巧的颤音表现小鸟愉快地歌唱。第十三部分《天鹅》旋律温雅、舒展如歌,钢琴奏出琶音式的流动音型伴奏,形象地描绘出天鹅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浮游的高雅姿态。(见下图)由此,教师通过音乐展示出大自然中鲜明生动的动物形象,为孩子们描绘了一幅精彩的动物生活画卷,演绎出各种动物所特有的生活故事。三、音乐形象塑造应注重儿童歌曲的生成性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发现之旅,能引领孩子走向未知世界。因此,在课程的动态实施中,教师应把自己和幼儿看作是能动的对话主体。教学不再是预设、封闭的系统,而是具有开放性的,向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开放的动态系统。第8页共8页 幼儿自身生活的意义和质量才是他们的生活目的,最能够吸引幼儿的是那些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因此,教师塑造的音乐形象应是与幼儿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以增加幼儿的亲切感和参与意识。教师应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尝试与幼儿一起自主编制或改编精彩的童话故事和发生在幼儿身边的真实故事,在原有儿童歌曲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音乐形象来诠释幼儿自身的生活,促进幼儿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意义。这样,幼儿必然会积极参与到音乐形象的塑造中来,实现音乐对生活的独特表达。在即兴伴奏时,教师要能够理解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不同年龄儿童能够理解和表达的儿童歌曲,尤其是那些幼儿能够参与表演的歌曲,如游戏歌曲、表演歌曲、进行曲等,使幼儿能借助角色扮演和音乐舞蹈,更好地领会歌曲的内涵与情感。同一首儿歌中包含的游戏内容,可以通过变换游戏角色和游戏形式,呈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幼儿参与创造新音乐形象的兴趣,也使得歌曲形成的音乐形象焕然一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幼儿是希望被理解的,幼儿的内心世界常常因生活情景变化而波动,教师应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位幼儿,了解每个幼儿具体而独特的情感感受,允许个体差异存在,敏锐捕捉不同幼儿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顺应他们个体独特的情感表达需求。教师在即兴伴奏时,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儿童歌曲,或者在同一首儿童歌曲中调整音高与节奏,来表达不同的情绪色彩,以满足幼儿当下的情感需求,引起不同幼儿的情感共鸣,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切之情,并能够调整和转化个别幼儿的消极情绪状态。第8页共8页 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激发幼儿的个人情感表达,把他们隐而不露的内心情感借助音乐呈现出来,让他们能够适度、自然地宣泄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准确识别自己的情感状态,这也有助于教师理解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如《画妈妈》《嘀哩嘀哩》《娃哈哈》《在农场里》等歌曲恬静优美、欢快活泼,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情感,让幼儿内心充满温暖和力量。幼儿只有带着自己的情感来理解歌曲中所蕴涵的意义,才能形成他们个性化的具有独特生命意义的音乐形象。儿童歌曲即兴伴奏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应通过音乐元素的转变与多重解释等方式,增强幼儿对音乐作品内涵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即兴伴奏的要旨是体现出即兴、应景的特点,它是随机应变、灵动不羁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生活情景来设计并能够根据歌唱情境适时进行新音乐形象的创造。只有那些与幼儿内心情感息息相关的、鲜明可感的音乐形象,才有助于实现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