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1 MB
  • 2022-06-16 13:16:02 发布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

  • 5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编号:全日制研究生√类教育硕士别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培养单位:文学院专业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马力教授研究生:孙鹏月完成时间:2013年3月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作者签名:日期: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摘要曹文轩的儿童小说创作在当代儿童文学界以及整个当代文坛中都具有很大影响力,其作品较好地实现了情义与美感并重,感动与悲悯同行的独特创作理念,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学审美价值。对曹文轩儿童小说的人物情感进行梳理研究,并尽可能结合其文学理论对小说创作的指导意义进行多维探究,有助于把握其成长与苦难、悲悯与感动的创作主题,同时也为儿童文学研究开拓新的领域或方向。曹文轩儿童小说重在书写人性,美在抒发情感。本文认为,曹文轩将情感作为小说创作的灵魂。他始终秉持所习得的哲学、美学,文艺学等多重学术修养进行文学实践,在多年的儿童小说创作中不断琢磨和提升自己的作家意识与文学视野。他擅于发掘少年儿童成长时具有模糊性和纠结感的微妙情感特质,揭示处于成长期的少年儿童对于各类人或事物的情感判断趋向,以及内心随之产生的隐秘情态。曹文轩在叙事策略上大胆运用自己文学理论建构中的摇摆与悬置艺术,通过这两种技法使故事情节产生有意味的反复与交叉,并对人物情感的极端状态进行降格处理。作品在实现精彩巧妙的情节设置同时,亦使人物情感得到提升与凝练,完成从懵懂到成熟、迷茫彷徨到坚定信念的成长洗礼,最终实现情感反高潮的理性节制效果。另外,曹文轩儿童小说具有较强抒情性的另一佐证即为语言风格的魅力。他擅于巧妙运用修辞,包括灵活使用多种辞格与利用辞趣,从抒情性的文学话语方面补助作品情韵,最终形成淳美隽永、温婉调和的独具曹氏风格的言语气势。综合来说,曹文轩的儿童小说创作较成功地实现了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婉转表现少年性意识的觉醒,优雅而冲淡地展现生活真实,同时语言的诗化又对增添作品情韵起到补助效果。此外,苏北水乡的童年成长经验也对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形成起到一定作用。他将乡村作为其生存依托与创作理想的寄植地,通过描写纯美的乡村生活传达其对美好人性的真情呼唤。最后,曹文轩由于其重视情感言说的创作理念而形成具有美学品质的抒情艺术,为当代儿童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经典范式。关键词:曹文轩;儿童小说;抒情艺术;探源I ThelyricartofCaoWenxuanchildren"snovelAbstractCaoWenxuanchildrennovelwritinghasgreatinfluenceincontemporarychildren"sliteratureandcontemporaryliteraryworksbetterachievedboththebondsoffriendshipandbeauty,touchedwithcompassioncounterpartsuniquecreativeconcept,withacertainsenseofliteraryaestheticsvalue.Combingresearch,theemotionalcharacterofCaoWenxuanChildren"sfictionnovelwritingmultidimensionalperspectiveand,asfaraspossible,combinedwithitsliterarytheory,contributetotograspitsgrowthandsuffering,compassionandtouchedthethemeofchildren"sliteratureresearchtodevelopanewfieldordirection.CaoWenxuanchildren"snovelfocusesonwritinguser-friendly,theUnitedStatesexpresstheiremotions.ThispaperarguesthatCaoWenxuanemotionasthesoulofthenovelcreation.Heisgoodtoexplorechildrengrowfuzzyandtangledsenseofsubtleemotionalqualities,revealingthehiddenstateofchildrenintheformativeyearstodeterminetrends,aswellasheartconsequentemotionsofallkindsofpeopleorthings.CaoWenxuanbolduseofnarrativestrategyswingintheirownLiteraryTheoryandtheartofsuspension,thestorythroughthesetwotechniquesproducesignificantrepeatedcross,andextremestateofemotionalcharacterdowngrade.Worksinwonderfulandingeniousplotissetatthesametime,theemotionalcharacterwouldbeenhancedwithconcise,completeanxious,confusedtothegrowthofthefirmbeliefbaptismfromignoranttomature,andultimatelyrationalrestrainteffectofemotionalanti-climax.Inaddition,CaoWenxuanchildren"snovelwithstronglyricismotherevidenceisthelanguagestylecharm.Heisgoodcleveruseofrhetoric,includingtheflexibilitytouseavarietyofspeechandtheuseofspeechFunfromthealyricalliterarydiscourseaspectssubsidiesworksCharm,eventuallyformingAtsumitimeless,gentleharmonicuniqueCaowordsofstylemomentum.Thecomprehensive,CaoWenxuanchildrennovelwritingmoresuccessfultoachievetheperfectcombinationofliterarytheoryandpractice:mildlyperformanceofadolescentsexualawakeningofconsciousness,withgraceanddilutetoshowreallife,poeticlanguagetoaddworksCharmfromtothesubsidyeffect.Inaddition,childhoodexperiencesgrowingupintheNorthernriversandlakesformedCaoWenxuanchildren"snovelLyricArtplayarole.RuralSendplantingasitssurvivalrelyingontheidealofcreation,toconveytruthcallingforabetterhumanitybydescribingthepurelifeofthecountry.Finally,becauseofitsemphasisonthecreativeconceptoftheemotionalspeechCaoWenxuanformedwiththeaestheticqualitiesofthelyricart,classicparadigmforthefuturedevelopmentofcontemporarychildren"sliterature.Keywords:CaoWenxuan;children"snovel;lyricart;OriginII 目录摘要.......................................................IAbstract....................................................II绪论.......................................................1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二、国内对曹文轩儿童小说抒情艺术的研究现状................2三、本文的主要观点及研究方法..............................4第一章曹文轩儿童小说人物微妙情感的表现......................5一、少年情感的模糊地带....................................6(一)性意识萌生带来的羞涩感................................7(二)少年期的心理困惑:友谊,还是初恋....................8二、得舍间的情感纠结.....................................10(一)私念与道德感的博弈..................................11(二)快乐原则与理想原则的冲撞...........................12第二章曹文轩儿童小说情感的表达方式........................14一、通过“摇摆”提纯人物情感.............................15(一)目标的偏离与修正....................................16(二)梦的离弃与坚守......................................17(三)自我的放逐与回归....................................19III 二、通过“节制”把握人物情感表现的尺度...................20(一)情感表现的反高潮....................................21(二)情感表现的悬置与延宕................................23三、语言的诗意呈现.......................................25(一)巧借修辞抒情........................................25(二)以词气彰显抒情风格..................................31第三章曹文轩儿童小说抒情艺术探源........................35一、对诗化儿童小说创作的深度理论研究.....................35(一)情义与美感并重.......................................36(二)感动与悲悯同行.......................................38二、曹文轩的童年情结.....................................40(一)乡村:理想的寄植地...................................40(二)离家:踏上一段流浪的旅程.............................41结语......................................................44参考文献....................................................45后记......................................................49IV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绪论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人类以高级动物的身份出现在世界上时,就同其他生物体之间拉开了距离与等级,而区分彼此的重要参考系之一便是情感。心理学普遍认为,情感是以体验的方式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同时关照自身本体与外部世界,反映个体对自身与客观对象的感性认知与倾向。人类的情感活动先于思维和意识而发生,并且情感对人的身心发展发挥着奠基功能与驱动作用,就如同高尔基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然而我们非常遗憾地注意到,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更多关注物质需求与消费享乐,对情感的淡化甚至是漠视已经相当严重。曹文轩正是基于在北大长年任教并潜心研究文学理论的学者身份,敏感的捕捉到当代人情感缺失这一愈发普遍的社会现象。曹文轩在学术文集《第二世界》中说,“感情是艺术的出发点,也是终点”,“文学艺术的目的:或掀感情之狂澜,或息感情之狂澜,或抚灼伤之心灵,或使麻木的心灵痛苦起来,„„文学艺术是文学艺术的目的。”,他还在《追随永恒》一文中强调“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这些动人因素是不变的,同时他认为感动大众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由此可见,曹文轩认为情感是小说创作的灵魂。他在不断努力完善自身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同时,更为可贵的坚持不懈进行文学创作实践,以儿童小说这一文体创作形式将人类的情感活动状态、表达方式等呈现给读者大众,并获得了国内外文学界的广泛认可与赞赏。由于曹文轩的文学建树与创作实践都已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特别是他的儿童文学创作已俨然成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界的中流砥柱与风向标。因此当前对“曹文轩现象”的研究日趋成熟,对其作品的深度挖掘也成果颇丰。但考虑到现有诸多研究成果中,以抒情角度入手并结合曹文轩文学理论对其儿童小说创作进行系统性的抒情艺术研究仍然相对稀缺,故本文的写作初衷是希望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和导师帮助来弥和这一处细小缝隙,并对日后有关曹文轩的研究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然而由于自身学识有限,很惭愧未能通透解决该研究问题,故真诚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多多指正。丁峻:《情感演化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曹文轩:《第二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曹文轩:《第二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276页。曹文轩:《草房子》,北京:天天出版社,2011年版,第293页。曹文轩:《草房子》,北京:天天出版社,2011年版,第294页。1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二、国内对曹文轩儿童小说抒情艺术的研究现状曹文轩在当代文坛的地位很特殊,他既是作家又是研究当代文学和小说理论的批评家。一方面,他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拥有小说家所需的感性;另一方面,他也从事现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工作,具备学者所必需的理性。曹文轩创作了很多兼具可读性和思想性的文本,同时在文学理论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他非常巧妙的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程荣晖在2008年28期《文教资料》上发表的《曹文轩研究述评》一文中,对曹文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他认为曹文轩作为大学教授和研究学者,为当代文坛的学术理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他还坚持文学创作,通过切身实践为儿童文学领域开拓出全新、具有高艺术水准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曹文轩凭借其广远的学术影响和丰硕的创作成果在当代文学界很具代表性。曹文轩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主要理论成果的文学专著有:《中国八十代文学现象研究》(1988年)、《思维论》(1991年)、《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1998年)、《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2000年)、《小说门》(2002年)、《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2002年),《第二世界》(2003年)。(在此期间还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或文学评论)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成果更为丰硕,主要作品有:《埋在雪下的小屋》(中篇小说,1988年)、《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1991年)、《三角地》(中短篇小说集,1997年)、《草房子》(长篇小说,1997年)、《红瓦》(长篇小说,1998年)、《根鸟》(长篇小说,1999年)、《疲软的小号》(短篇小说集,2002年)、《细米》(长篇小说,2003年)、《青铜葵花》(长篇小说,2005年,同年还有长篇小说《天瓢》的问世。但本次论文主要研究儿童小说,故略去对这部成人小说的分析)、《大王书》(长篇小说系列,2008年,目前共出版两册)、《我的儿子皮卡》(长篇小说系列,2009年,目前共出版八册)和《丁丁当当》(长篇小说系列,2012年,目前共出版五册)。(以上收录书目及统计信息均截止于2012年12月)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来,曹文轩在儿童文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主要集中在90年代至今,因此对他的研究一般也多集中在90年代及其以后。本次论文在前期准备阶段通过利用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和借助导师的指导帮助,对有关研究曹文轩的学术论文及专著进行了较为系统性的搜集与整理。(收集资料来源处:知网、万方,超星等核心数据库及校图书馆书籍借阅室)现共搜集到与本文研究问题相关的期刊论文45篇、学位论文12篇,理论专著37本,筛选出的这些论文及专著为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从收集的资料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对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研究一般依附于成长母题、叙事策略和审美意识形态三大研究方向中。研究者大都停留于对人物情感状态进行一般性描述,并未探寻其情感发生的原因、过程及趋向,情感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并没有获得研究者的普遍重视,因而也忽视了抒情艺术对曹文轩儿童小说创作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将总结当下研究者对曹文轩儿童小说抒情艺术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第一类是以研究曹文轩小说的成长母题为主涉及到的情感分析,该类研究主要论述作品中的小主人公充满美丽苦难的成长历程。评论家大多重视曹文轩对儿童精神成长的呈2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现,强调曹文轩在作品中通过让少年经历种种苦难或挫折,以期在成长过程中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净化。此类论文主要有林琳在2007年8月第4期《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成长小说”的典型文本——评曹文轩长篇少年小说》一文,她认为曹文轩成长小说的核心是精神的动态成长,以成长的视角塑造小说人物并精心设置充当引路人的女性角色扶助其成长。该论文虽然没有对人物情感进行详细分析,但仍然为曹文轩儿童小说人物的情感维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还有胡纪珍在2010年2月第1期《苏州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曹文轩小说的成长主题》一文,她将小说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分为身心发育、梦想与苦难三类并分别进行具体阐释,最终总结出曹文轩笔下的少年成长具有完善人格、实现梦想和战胜苦难的丰富内涵。第二类是以研究小说写作的叙事策略为主涉及到的情感初探,该类研究主要分析曹文轩在小说创作时自觉结合文学主张和创作技巧的具体实践情况。有少数评论家注意到曹文轩擅用“摇摆”和“悬置”两大叙事策略,如周思辉在2012年2月第1期《凯里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小说叙事的“摇摆”》一文,他认为小说叙事运用摇摆策略时的表现形式有曲线、否定和循环三种,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揭示人性。该论文较全面地阐述了“摇摆”作为叙事策略的缘起、形式和动力以及意义,为指导写作提供理论性参考。又如北京大学刘晓南2006年的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种批评——以格非、曹文轩、张大春为例》,该文在举例分析曹文轩时也涉及到了摇摆叙事。“悬置”作为现象学名词在小说叙事中的作用一般被评论家忽略,因此与之相关的论文也相对较少。高守亚在2003年3月第1期《安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发表《曹文轩小说理论读解》一文,在这篇论文中他同时提及了摇摆和悬置,并且尝试以创作思维阐释其文学原理。以上三篇论文在文中都分别或同时探讨了曹文轩对摇摆和悬置艺术的发掘,但遗憾的是都未运用两种叙事策略对曹文轩的小说创作进行具体分析。第三类是以研究曹文轩小说的审美意识形态为主所涉及到的抒情艺术研究,该类学术论文主要探讨曹文轩小说所具有的古典审美追求和唯美诗意、现代意识和悲悯情怀。徐妍在2000年第04期《文学评论》上发表的《坚守记忆并承担责任——读曹文轩小说》一文可作为曹文轩研究的重要参考评论之一,该文对曹文轩小说创作进行了全面客观地分析,率先提出了其小说具有古典诗意与现代意识的双重审美形态。此类论文还有两篇2007年的硕士学位论文,它们分别是中南大学阎真的《古典情怀与现代意识的融和——试论曹文轩小说的审美追求》和华中科技大学张继荣的《古典与现代的歌者——论曹文轩小说的审美追求及其表现方式》。这两篇论文都全息地阐释了曹文轩小说所具有的文学意识形态及审美诉求,较好地完成了毕业课题研究。谈到对曹文轩文学创作的评价与存在意义,马力在2012年第4期《当代作家评论》上发表的《在大众传媒时代坚守文学——评曹文轩的儿童小说世界》一文中有明确的判断,她认为曹文轩笔下的“优雅”、“清洁”和“忧郁”应该成为救赎当代儿童魂灵的希望与寄托。我以为马老师此论文直指浮躁之风盛行的当下,以长远眼光充分肯定并赞扬曹文轩的3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文学坚守,为儿童文学界提供健康积极的未来发展导向。当然,我们也听到了来自评论界不同的声音。陈恩黎在2004年第6期《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寻找飞翔的力量——论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及其创作》一文中,对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给予了较为中肯的评价。她首先承认并肯定了曹文轩的文学价值,但考虑到儿童文学这一学科自身以及受众的特殊性,而认为曹文轩在创作中有向儿童文学领域渗透成人精英意识,忽略童年生命本质的嫌疑,从某种意义上赋予了儿童文学不该有的“沉重”。个人认为陈老师对曹文轩创作的评价比较客观全面,但关于成人精英意识的判断可能值得商榷。所谓成人精英主义是成人殖民儿童的委婉说法,但我以为曹文轩是秉承着爱与美、崇高与理想的美好愿景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他希望当下物质生活丰富却情感淡漠的儿童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接触苦难、了解生活的复杂,这样的创作初衷同儿童本位并不冲突,且有助于当代少年儿童的心智发展。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更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是能够提供给中国甚至全世界儿童欣赏品鉴的经典文学读物。目前文学批评界,特别是儿童文学界对曹文轩儿童小说创作的研究评论普遍持肯定态度,认可其对作品文学性和美感的不懈追求以及他坚守文学职责(以“重塑民族未来性格”为己任)的学者品质。当然也有少部分批评家及读者认为曹文轩的作品雕琢装饰痕迹较明显,部分文本重复,具有一定的创作局限性,在这里就不再论述。文学批评愈发繁荣愈能促进文学的自省与展望,我们欢迎广大批评家以独特视角及独到见解对诸多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尽可能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总之,曹文轩在他的儿童文学创作场域中充分运用自身文学理论储备,从主题、创作技巧和策略、语言等多维度丰满作品,坚守对道义、情感、智慧和美的虔诚颂扬。最终成功凭借自身的理论建构和创作实践成为儿童文学界不可忽视的现象,也为当代文坛提供了另外一种可参考的生存发展模式。三、本文的主要观点及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强调情感在曹文轩儿童小说中的重要性,总结出小说人物身上所具有的模糊和纠结两大微妙的情感特质,并对其一一举例分析文本。突显曹文轩发现少年成长时期的内心隐秘与情感波动的敏锐感觉,还原人物真实可感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的细腻文思。重点探讨曹文轩儿童小说叙事的两大策略,即摇摆与悬置。其中摇摆是通过“有意味的反复”锤炼人物性格提炼人物的情感纯度,悬置则为悲喜时人物情感表达的理性节制和通过雾化背景与多线结构技巧来共同实现反高潮效果的降格处理。同时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研究顺序,分别从巧妙运用积极修辞和总结其作品具有淳美隽永、温婉调和的言语特色两方面探究曹文轩儿童小说独具个性的抒情性语言风格。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客观评价曹文轩的儿童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并肯定其意义与价值。本文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在探讨小说人物微妙的情感特质时采用了心理学研究法,在探讨作品情感的表达方式时采用了叙事学及文艺心理学研究法,在探究作品抒情话语与语言风格时采用了修辞学等语言学研究法。4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第一章曹文轩儿童小说人物微妙情感的表现心理学将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因此研究情感不得不提到情绪,把握情绪与情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我们认识并探索人类情感的入门钥匙。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体验,也就是说激发人类产生情绪与情感的源泉是客观现实,我们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和获得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社会情感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其次,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体现为:情绪和情感是人类感情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面,情感的形成建立在情绪的基础上,反之情感又会对情绪的发展起到较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感作为心理活动的主要参与对象,对人类适应生存、沟通交际、完善人格等诸多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调节作用。因此,掌握并分析人类的情感状态对我们了解和剖析个体的心理隐秘、本能动机以及思想情趣等都有很大帮助。曹文轩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儿童文学研究至今创作了大量的儿童小说,他的作品无不流露出情感浓郁、纯美高雅的艺术特色。曹文轩在《情·美·力》一文中曾谈到,“小说就是这么回事儿:用情来沟通人的心灵。没有情,人就孤独、可怜,就没法活下去。小说万万不能离开这个轴心。”,可见曹文轩正是秉承着注重抒写情感这一基本理念进行文学创作实践的。他在1998年接受《大学生》杂志谭五昌先生采访时曾说,“我写人性,甚至是写一切,只想紧紧咬住一个单词:微妙。„„我发现人性的变化是非常微妙的。似乎不是你所说的两极,而是许多因素混杂在一起的模糊。”。他还多次下过这样一个结论,有本领的艺术家能够敏锐地接收到生活中的某些微弱信号,这些细微之处恰恰蕴藏着宏阔的主题、深广的精神和最为真实的人性。1986年王泉根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论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差异性与多层次的儿童文学分类》一文,文中首次较为系统地根据儿童心理学提出了将儿童文学分为幼年文学(针对3到六七岁的幼儿)、童年文学(针对六七岁到十一二岁的儿童)和少年文学(十一二岁到十六七岁的少年)三层。他指出,“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文学的爱好、取舍、理解接受能力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例如幼儿喜欢儿歌和小故事,儿童偏爱童话,而少年则喜欢看具有一定深度的小说。王泉根这一具有创建性的提议得到了广大儿童文学工作者们的认同,也为儿童文学家创作带来新的指向与尝试的可能。曹文轩对此也有相同的看法,他在批评当下儿童文学语言趋向低幼化时也提出了分层创作的想法,认为这样才能解决儿童文学一体化发展的不科学性。我们可以发现曹文轩作品中杨善堂:《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199页。曹文轩:《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曹文轩:《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440页。王泉根主编:《中国儿童文学60年(1949-2009)》,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版,第406页。5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的少年儿童年龄大多处于少年阶段,因此他的儿童小说常常被称为少年小说,亦或是后来专门拓展出的成长小说。(为了方便我们接下来的分析,在这里暂且还统一称为儿童小说。)儿童心理学对少年阶段的定义是这样的,“这是一个从儿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发展的过度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其突出特点是:(一)有广泛的兴趣,但只是尚未成熟,情绪亦不稳定。(二)独立性、对外界反应的敏感性增强,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三)生理上的性发育是少年期的重要特点,第二性征日渐明显,开始意识到两性关系等。”曹文轩正敏锐关注到了少年青春期成长时的特殊心理情态,大胆而又巧妙地抓取到人物最真实微妙的情感特质。一、少年情感的模糊地带“模糊”一词在2004年版《实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释义为:①(形)不清楚、不分明;②(动)混淆。显然我们要讨论的“模糊”应取第一种解释,也就是展现个体处于朦胧不清,不明确甚至是不能被准确归纳呈现出的一种朦胧的内心情感状态。中国文化自古以来都讲究模糊,儒、道等各家思想融汇成了讲求气与阴阳五行的整体宇宙观,先贤们普遍认为艺术、技能,甚至是宇宙的真理都只可意会而不可形求。这里的模糊性就是指,不能用公式定义表达,不能赋予具象形式,不能明确检验其真伪。西方学者对情感具有模糊性这一观点也有深入探讨,罗素说“人的心灵,就其本性来说,实在是一种追求玄奥的东西。他具有一种无节制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从他生活经验的形形色色的材料中求得对事物终极本质的理解。”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说,(情感活动领域)是人的最晦暗不明的角落。发展到现代普通心理学支系下的情绪心理学,情感的模糊性状态仍然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进入认知层面的情感对象、情感内容以及情感体验的结果,并不是以生动具体清晰的感性表象而呈现的,而是以相对抽象的符号形式或认知表象呈现的。”由于人们往往无法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恰切地阐释抽象的价值概念,因此情感认知的模糊性体现在文学中,就多以符号形式通过言语、表情、行为等多种认知表象来表征诸种客观存在却又难以言说的情感价值。换句话说,文学以自身独特的方式为人类创建出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世界。在这个经过加工与修饰再造出的文学世界里,具有人类最普遍而共通的情感体验。曹文轩的小说主要以少年儿童为人物形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塑造,成长是他小说创作的核心母题之一。母题作为主题学研究中的最基本概念,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者和德国形式分析家提出,它是人类在历史演进中对反复性行为和心理欲求的高度凝结,“是具有人类普遍性与历史延续性的情感模式或经验模式”。曹文轩认为成长充满神秘感,无论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裂变,这些奇妙地变异甚至使处于成长中的个体自身都感到无所适从与难王泉根主编:《中国儿童文学60年(1949-2009)》,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版,第406页。转引自丁峻:《情感演化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丁峻:《情感演化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页。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页。6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以把握。同时他也承认成长充满痛苦感,甚至是恐怖感。成长中的少年或儿童展露出敏感天性与原始欲望,在同他人和社会发生接触时往往显现出失意与无助。在结合自身童年经历与二次文学创造后,他将这些成长阶段产生的具有模糊性的特殊情感敏锐捕捉,并最终通过诗化语言展现给读众。“如果说成长是少儿文学的基本主题,审美地感受这些情感,就是在人性的阶梯上攀登,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高度。”曹文轩儿童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世界所呈现出的模糊性,具体体现为人物在成长蜕变与生活经历中的情感认知与体验。在这里情感的模糊认知,主要是指主体对自身身心特征的关照和对存在性别差异的他人所产生的隐约情感。小说中情感认知的模糊性反映出少年儿童在成长期所普遍具有的特殊敏感度,这种情感一般异于成人明晰外显并保持稳定的持久状态。(一)性意识萌生带来的羞涩感人类发展处于成长阶段时自我意识的确立显得尤为重要,其核心内容便是情感理念的构建。这里的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也就是发展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具体来说包括了解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社会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曹文轩小说人物在成长中对自身的关注主要通过镜像方式体现,人物在实现自我认知的同时表现出羞涩、好奇、兴奋等多重情绪,这种情绪会间歇性地长期伴随人物成长,并逐渐形成较为稳定但仍然模糊的情感状态。曹文轩的小说中多次出现有关镜像成长的片段,例如:《山羊不吃天堂草》中的明子在初春时节感受到了成长的快意,他在逛商场时在一面大镜子跟前旁若无人地欣赏自己的变化,他因发现长了茸毛般的胡须而害臊,注意到自己变得挺阔的胸脯,有了雄壮感和结实感;《红瓦》中马水清裤兜里始终揣着一枚小圆镜子,并不时地掏出来转动着脸照着。起初是照牙齿,后来发育了改为照镜子挤脸上的小疙瘩,用小夹子拔胡子。镜像不仅反映了马水清的身体成熟,也透露出他情感上的脆弱与迷茫,例如在被丁枚拒绝后照镜子透露了他尴尬沮丧的心情。后来在丁枚与舒敏之间无法取舍而照镜子消遣时的心神不宁,则表现出马水清对感情的困惑;《根鸟》中根鸟在米溪秋蔓家中更衣照镜带给根鸟的震撼十分强烈,他被镜子里的形象吓了一大跳,“根鸟仿佛第一次认识了自己似的,内心充满激动。他久久地在镜子面前站着,仔细打量着自己。”,这种打量给予了根鸟自信,充分地肯定自己;《大王书》中茫在璇帮自己洗澡的时候低头看着水中的面孔,发现自己不再是自己,真的长大有了大人的神情时,嘴角扬起了骄傲的笑意。即便是《细米》中从来不爱干净的细米也开始在妈妈用的镜子里端详自己,竟然还顺手涂了妈妈的雪花膏。我们由此不难看出细米自我意识的觉醒,即期望通过整理修饰引起他人注意的微妙心理。还有《我的儿子皮卡》里年龄尚小的皮卡时刻照镜子观察门牙松动情况时表现出来的紧张与在意,也透露出皮卡想要维护形象保住领唱地位的小小心思。吴其南:《守望明天:当代少儿文学作家作品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曹文轩:《根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页。7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曹文轩细腻地观察到成长中的男孩女孩们喜欢通过镜子以及类似镜子具有镜像作用的一切事物(诸如平静水面、光滑金属或器皿、与人对视时对方的眼睛等)来观察自己身高、体态、神情等的悄然变化,他们往往偷偷打量自己,并且对自己在镜中的映像十分在意,甚至评价有些苛刻。最为特别的是,“镜子竟使他们的情绪显得混乱无序、喜怒无常。一切都变得不可思议。”他们看着镜像中的自己,时而喜悦欣赏时而伤感厌恶,表露出对自身评价与成长变化既模糊又微妙的复杂情感。当然除了这种镜像呈现的方式,曹文轩还很擅长通过内心独白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发现自身成长后各种奇妙感觉与情感的波动。(二)少年期的心理困惑:友谊,还是初恋成长阶段的儿童或少年形成一定的自我认知后,逐渐开始产生模糊的性别意识。这种性别意识一般表现为超种族超血缘的异性相吸与同性相斥,发育个体对对方的各种情感判断也会随之生成。曹文轩在谈成长小说时表示,每一个成长个体都应该也必须接受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洗礼。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洗礼就包涵了成长个体发觉性别差异的懵懂,从无知到启蒙,从羞涩到成熟的不可回避的成长仪式。曹文轩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活泼机灵、善良可爱的男孩形象,女性(包括成人和女孩)在作品中多以伴随或辅助其成长的身份出现,因此在这里我们主要以小说中的男孩为研究主体来探析他们模糊的情感世界。成长期的男孩在面对异性时普遍表现出模糊的好感与依恋感,内心自然而然地涌动出表现欲和保护欲,并同时伴有羞涩感与迷茫感。《山羊不吃天堂草》中,明子只为紫薇高兴而不惜冒寒涉水摘河中的芦花,耽误干活陪她复健接送她去医院,还亲手做拐杖。但城市男孩徐达的出现又使得“嫉妒、自卑、昂奋、羞耻、怅然若失„„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占住了这个十七岁的少年的身心。”《红瓦》中林冰在大串联睡通铺时因为挨着陶卉而激动又紧张的难以入眠,他竟然在聆听着两侧熟睡的呼吸声时发现了男孩与女孩的不同。“男孩的声音是粗浊有力的,显得有点短促,让人有点不放心,其间总夹杂着一些杂音和压抑住的叹息,加之睡梦中的一些放肆的动作,显得缺少了点教养。„„女孩的呼吸是温柔的细长的,几乎是无声的,像秋天树叶间晃动的阳光,又像是薄薄流水。这种声音神秘而可爱,并令人神往。”,这种对细微感觉的抓取体现出林冰对异性朦胧的亲近感。还有《大王书》中茫对瑶和璇这俩个女孩的模糊情感,可以理解为是对妹妹和姐姐的亲情感,但也可以看出些微朦胧的爱慕之意(特别是对璇)。这种异性的吸引力十分奇妙,甚至连书中残暴的熄都会在看到纯洁的橘营女孩时不自觉地流露出丝丝柔情与暖意。曹文轩认为,当下的少年儿童不论从身体发育还是心智成熟程度上讲已不同于以往同年龄段的孩子。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题材面虽然得到局部拓宽,主题思想得到一曹文轩:《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432页。曹文轩:《山羊不吃天堂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曹文轩:《红瓦》,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页。8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定深化,从过去集中强调教化功用逐步过渡为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与心灵深处,但在诸如朦胧爱情等敏感问题上却仍然表现出过度的顾虑重重以及有意识地规避。曹文轩认为少男少女青梅竹马般的互相倾慕是很正常的情感诉求,纯美的爱情并不丑恶,他说“儿童文学倘若能既有分寸、又能带着优美的笔调去写这种情感,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曹文轩笔下的少年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与情商发育尚未成熟,他们在面对异性时显现出朦胧的好感与羞涩感。“少年已识愁滋味”,随着不断地接触或深入交往,这份隐约的情感逐渐得到发酵并开始折磨迷惑着年轻懵懂的当事人。《山羊不吃天堂草》中明子一整个夏天都没有去看紫薇,因而总是感到惶惶不安、焦灼不宁,时常被空虚感压迫而莫名其妙地生气。其实明子一直都想去看她,可每每想到“自己的窘相和处在难堪境地时的迟钝与无能”和高高的英俊的徐达就放弃了念头。在又一次的内心挣扎后他为自己想了一个无谓的理由终于鼓起勇气去见紫薇,但当他见到紫薇与徐达后却又感到了无形的压力,产生了“早点离开”的念头。明子自卑却清晰地知道自己与紫薇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距离但仍然想要亲近紫薇,这种纠结的心绪始终缠绕在这个少年的心中让他郁郁寡欢。《细米》中大年夜细米和梅纹同床而眠,第一次和异性有轻微身体接触的细米表现出既紧张又害羞的复杂心理。当熟睡中的梅纹无意识地碰触到细米时,细米以一个普通小男孩儿的心思慌乱地躲避着。异性接触对少不更事的细米而言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和界限,但出于本能的性别差异让他自然意识到了应该与梅纹保持距离,并且在产生羞涩感的同时还生发出希望被异性认可自己是懂礼貌懂规矩的孩子的朦胧愿望。还有小说《红瓦》中的主人公林冰在升入高二后发现了成长的变化开始越来越喜欢观察女孩子,尤其是陶卉让林冰很费心思琢磨。他不分昼夜地想要跟陶卉说话,但看见陶卉后却又羞怯无能地失去了勇气而转化为一种失落与懊丧。然而在经历坟场血战后,林冰却又似乎对陶卉不太注意了。他觉得陶卉离自己越来越远,没有太多的伤感和嫉恨,“只是不再总想见到她了”。接着艾雯走后林冰又无法自制地主动给陶卉写了一封很长的情书并让马水清转交,由于马水清没有完成嘱托而导致林冰陷入漫长而焦灼的等待中,期间他变得无法遏制地敏感且多疑。就如文中所描述的,“恋爱对人身心的损耗,达到了让人恐惧的程度。”林冰对陶卉时而渴望亲近,时而回避无视的纠结情感充分体现了少年初涉朦胧爱情时的羞涩敏感与困惑迷茫心理。异性相吸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同性相斥现象的出现,成长阶段的男孩对同性伙伴甚至是父辈产生对抗感与排斥感,间或还含混地掺杂惺惺相惜的仁义感。《红瓦》里林冰与染坊之子赵一亮较量胡琴技艺,《草房子》中桑桑与杜小康不远不近的复杂情分,《细米》中细米和流氓似的小七子在荒野中惨烈厮打,再比如《山羊不吃天堂草》中明子对师傅三和尚的多次冲撞与较劲,一方面体现他人价值观与自己坚守的信念发生曹文轩:《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曹文轩:《红瓦》,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569页。9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冲突时的不让步,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明子对充当父亲角色的成年男子带有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在产生这种对抗性的情感同时,曹文轩也将侠义柔情注入其中填充情感天平的均衡。《红瓦》和《草房子》两部作品中林冰与赵一亮、桑桑与杜小康这两对亦敌亦友的同学关系,他们都有相近的品性或爱好,而恰恰是由于这种相似性使得彼此在心里既在意又轻视对方的模糊情感得以产生。就如《草房子》里桑桑的内心独白“有时候,无缘无故地,杜小康就会盘旋在桑桑的心头”,“桑桑自己并不清楚,他为什么要对杜小康耿耿于怀。”桑桑这种长期横亘在内心感到不自在的模糊情感,正是由隐藏在其潜意识中的对同性伙伴具有争强好胜、掌控主导权的心理因素所导致。曹文轩儿童小说在着力塑造少年儿童形象的同时,敏感触及少年对爱情的懵懂困惑心理。这种对儿童文学禁区的突破体现了曹文轩对未来儿童文学发展趋向的全息性预估,也展露出他勇于填补当代儿童文学爱恋情感空白的果敢魄力。曹文轩儿童小说反映了个体对自身成长的意识觉醒和因性别差异所生成的不同情感,成功展现出少年儿童处于成长发育的特殊阶段情感状态所具有的模糊性特质。在觉察到青少年时期情感的模糊性之后,曹文轩接着发现了青少年具有的第二种微妙情感特质——纠结。二、得舍间的情感纠结如果说模糊是微妙情感产生的初期状态,那么当个体真正陷入两难境地时所表现出的纠结心绪则属于人类情感的中期形态。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将纠结一词作动词使用,解释为“相互缠绕”,在这里我们可以将纠结的意思扩展为一种难以解开或理清的,使人陷入复杂混乱心绪的缠结。历来小说创作中,对人物处于情感纠结状态的精彩演绎不胜枚举:《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显示出哲学高度;《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米兰·昆德拉借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三角情爱故事,隐喻人在生存意义与信仰面前对坚守与投机的抉择;《沉沦》中赴日留学生病态的人格精神让他在灵与肉之间苦苦挣扎而不得解脱最终自杀;《为奴隶的母亲》里春宝娘深受典妻制度戕害而被剥夺母爱权利,遭遇母子分离后陷入无边的痛苦纠结中。可见,审美化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纷繁复杂,是众多小说家塑造心态人物的必要技巧之一。人作为独立个体存活于社会群体中往往会不可避免地遭遇种种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是激发个体纠结心绪产生的根源。曹文轩的儿童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独到的审美价值,实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他通过描写小说人物纠结的情感状态,较好地展现出人物的迥异性格与心理倾向。同时也利于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内心冲突与精神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类正是因为有了情感才极大地丰富了内心世界,同时也向他人呈现出自身独特的心理面貌。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个体自身的情感需求不曹文轩:《草房子》,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页。10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能够与他人或大众的情感愿望或是利益价值保持一致时就会发生情感冲突,个体则陷入纠结的情感状态中。普通心理学认为,人类社会除个体情感之外还存在社会情感。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高尚的情感能够促进人类追求美好的事物或现象,完善人格精神,因此具有显著的审美价值。曹文轩笔下的人物对美感几乎能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并且在评价客观事物的美时能够产生相应愉悦、满足,甚至爱慕的情感,所以他的儿童小说中所涉及情感冲突的高级社会情感主要是指道德感与理智感(趋近于审美类型中的崇高)。曹文轩认为,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支配欲、凌驾欲、嫉妒欲、报复欲等等)。这些欲望一些属于本能,一些受文化的熏染。他们常常与道德、责任感等理性相冲突。”,因而他在小说中注重突显主体情感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力求真实呈现小说人物陷于这种痛苦矛盾时内心的不平静状态。(一)私念与道德感的博弈道德感是人们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对自身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它虽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却仍然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共同的道德标准,因此道德感是由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决定的。当个体情感与道德感发生冲突时,感性与理性的双重思维就会碰撞出强烈的火花,个体处于这种情感状态下体现出心绪纠结混乱并感到挣扎与痛苦。曹文轩曾在《三角地》的序言中提到“文学首先要有道义感”,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在个体情感与道德感发生冲突时,一般表现出对私欲的节制和对道德感的强化与放大,最终达到道德感战胜个人私欲而净化灵魂的境界。作品《山羊不吃天堂草》中,明子在拿到一千元定金后陷入了独白式的内心挣扎。文中用一整段文字来展现明子纠结的情感状态,他在心里想着“跑了就跑了,不跑白不跑。跑!怕什么?反正也抓不到我!算了算,不要打这个主意。这个主意是坏主意,是个缺德的主意。人不能这样,可不能这样!”曹文轩还巧妙地将明子内心的挣扎比成两头天性好斗的牛,通过形容用锋利犄角各不相让毫不留情地抵牾的斗牛场景来表现私欲与道德感之间的艰难拉扯。《青铜葵花》中青铜本着谦让和爱护幼小的道德感,含泪主动放弃了渴盼已久的上学机会。《大王书》中茫因为仁慈体恤橡树湾的村民而放弃了砍伐橡树的念头陷入困境,但正是这种艰难抉择感动了村民们,使得他们也抛开了自己保护家园的私欲含泪火烧橡树,从行动和道义上支持茫军的正义之战。《我的儿子皮卡》系列中皮卡十分珍视捕捉到的蜻蜓、捡到的橘猫和白牛皮三、收留的流浪狗灰灰和被生父抛弃的女婴葵花,他以一个孩子善良单纯的心思用自己的方式喜爱着这些可爱的动物或是人。从某种程度上讲皮卡俨然将这些伙伴当成了家人,然而故事的发展并不如人意:当蜻蜓房中的蜻蜓被鸡群捕食了大半伤亡惨重,剩余的少部分蜻蜓饿死时,皮卡意识曹文轩:《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曹文轩:《山羊不吃天堂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页。11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到了自己的贪心束缚了蜻蜓的自由;当橘猫出于动物本性伤害幼鸽时稚嫩的皮卡内心受到冲击,他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做出了是非判断,默许姑姑将橘猫送人;当白牛皮三已经成长为具有攻击性的危险公牛而闯祸伤人时,心慈的皮卡不再挽留而是默默地为皮三洗澡喂草,最终让牛的主人牵走了牛;当皮卡和爸爸哥哥终于寻到曾经被冤枉乱咬人而无奈送走的流浪狗灰灰的下落时,却意外地发现灰灰已经被领养家庭中的盲童所深深依赖,皮卡明白这个盲童比自己更加需要灰灰的陪伴而忍痛放弃,因而自己只能边哭边学狗叫地独自伤心;同样当弃婴葵花被生母寻回并无比珍视的时刻,皮卡又再一次地陷入了自私挽留和痛苦分离的情感纠结中,最终在经历反复的哭闹与不舍后还是出于同情弱小,善良无私的道德感而放弃了这一切。(二)快乐原则与理想原则的冲撞理智感是人们在判断自身认知与追求真理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感,它与获得成就感的认知活动,满足的需要,追求真理与理性思维相关,并受到社会道德理念及人类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尚处于自我状态下的个体由于只遵循快乐原则而忽视理性思维,随着认知活动不断深刻后,个体追求知识与真理的情趣变得浓厚,这时随性发展的本我就会在遭遇某些矛盾时产生疑惑,并且因为无法作出准确判断而产生不安的情感。此刻就显现出处于坚持现实原则的自我阶段所特有的对快乐原则与至善原则的调节作用,这种纠结的状态是人格结构得以完善而不可避免的情感需要。曹文轩小说中人物的私欲同理智感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当快乐原则与理想原则发生冲撞时个体所面临的艰难抉择。短篇小说《阿雏》中顽劣少年阿雏因为记恨大狗父亲当年对自己父亲的见死不救,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处处为难大狗,最后更是趁着上游发大水把大狗带进无边无涯的芦荡想要饿大狗两天半再接他来泄愤。然而让阿雏始料未及的是来时的船在夜里被风浪吹走了,不仅是大狗连自己也被困在了荒芜的芦苇滩上。起初阿雏因为村人没有呼唤自己而报复性地猛揍大狗,但当他看到大狗虚弱晕倒后还是理智地克制住了自己的怒火中烧,历尽艰险(“他的衣服被芦苇撕豁,手、胳膊和脸被芦苇划破,留下一道道伤痕。他身后的路,是一个又一个血脚印——尖利的芦苇茬把他的双脚戳破了。”)为大狗捧回了一窝野鸭蛋。故事的最后阿雏更是为了给大狗找寻食物追野鸭溺水而死,并且把自己的裤衩和背心都脱给大狗取暖。阿雏能够在自己和大狗同处于危难的关键时刻不惜用生命去保护大狗,可见这个平日缺失亲情又得不到关爱的孩子本性仍然是善良的。同样《根鸟》中的根鸟有两次停滞了寻梦的脚步,米溪的安逸损坏了根鸟的意志,增添了他的惰性。莺店也是如此,根鸟在迷恋女戏子金枝,赌钱酗酒的享乐萎靡中沦陷。他开始怀疑自己成了幻觉的牺牲品,对大峡谷和紫烟产生了恨意与厌倦,甚至感到后悔而想要追回丢失的一切。从米溪再次返回莺店后根鸟陷入了更堕落的境地,甚至卖了一直跟随自己的白马。然而与板金先生的重逢唤醒了根鸟心底深处的理想,他终于在苦苦纠结中挣扎着重新上路曹文轩著:《第十一根红布条》,安武林评,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12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寻梦。再如《大王书》中对茫先后失去瑶与璇时的痛苦复杂心绪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最初柯强制将瑶和羊群送到后方与茫分离时,茫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抗与难过,他想要与瑶和羊群在一起的个人愿望与他作为正义之师的统帅者应该顾全大局的理性职责发生冲突。当后来瑶与璇先后为苍生万福牺牲自我时,茫对她们依恋挽留的儿女之情和大爱大义的奉献之情也产生巨大矛盾。不过最终茫都以自身的理智感战胜了略显狭隘的个人情感,伴随着失去和伤痛逐步成长为坚强果敢的少年王者。还有《丁丁当当》系列里同样寻找哥哥的流浪儿灰娃也深陷这种纠结的情感状态之中,灰娃对当当的喜爱和悉心照顾让他在做出分离决定时十分痛苦,但他清醒的意识到不能让当当总跟着自己,这样不能帮助当当顺利找到哥哥丁丁。在即将分离的前一夜,灰娃守着当当睡着后落在当当脸上的泪滴将他所有的不舍与难过无言地流露出来。总之,不论作品的背景如何变换,人物所经历的成长苦难或人生遭遇有何差异,始终不变的是他笔下的少年儿童品性始终纯洁美好,即使偶尔顽劣或迷失自我,但最终仍然能够自律自制,向善并回归正途。被誉为“揭示出人的感受中的微妙差异第一人”的十八世纪英国作家斯泰恩曾经强调,“文学的主要任务是描写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变化无常的情绪”。曹文轩就擅于抓取人类(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微妙情感,并通过小说的方式尽可能展现出这种微妙情感所具有模糊性与纠结感的特质。那么,究竟如何在儿童小说创作中更精彩地呈现情感的表达方式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了。转引自马振方:《小说艺术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页。13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第二章曹文轩儿童小说情感的表达方式曹文轩在学术著作《第二世界》中认为感情是艺术的出发点,艺术在本质上是感情的。朱光潜先生曾说,“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做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王安忆在复旦大学讲课时也谈到了小说的情感,她认为“感情是一种个人气质,一种心理经验。艺术的创造者是一种具有情感能力的人类。”我们都知道由于情感无法直接通过文字呈现,因此想要阐明小说中的情感表现十分不易。但王安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关键的切入点,即通过故事情节发展来展示情感的活动过程,把握小说人物的情感流动与变化。这个过程也就是人物情感从发生的原初面目到经历理性的磨练,最终锻造出哲学果实的流变过程,这一提点帮助我们找到了研究小说抒情艺术的方法。在探讨曹文轩儿童小说故事情节中所采用的叙述策略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明确什么是情节:“情节是指文学作品所描写的,按照一定创作意图有机联系起来的具体生活事件及其发展过程,它以作品的故事或叙事架构为展开线索,由人物的一连串行动所构成,又构成故事的实际内容。”福斯特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因此,想要让情节充满故事性,就要让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贯穿多个场面,并以此造成情节的变幻迂曲和波澜起伏。也就是说,我们鼓励在小说创作中进行适度的矛盾设置以促成情节的波动性发展,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与艺术感。曹文轩曾在访谈中说,“我非常喜欢编织一个个漂亮的故事,因为在我看来小说必须要有一个个漂亮的故事。”他的儿童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摇摆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变化,并且由于具有古典主义情结而在倾诉情感的同时又多出一份反高潮的理性情感悬置。文学抒情区别于普通情感宣泄的关键所在,即“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体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小说中的情感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和叙述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基本背景和最终归宿,曹文轩主要通过摇摆叙事与节制情感两大策略将人物的感情波澜写得精细入微,深切可感。此外,擅于运用修辞并借助淳美隽永、温婉调和的语言风格也使得曹文轩儿童小说的诗意叙事独具魅力。朱光潜:《谈文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郭正元:《文艺学新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曹文轩:《好电影能让你感受到艺术》,《电影艺术》,2000年04期,第36页。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页。14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一、通过“摇摆”提纯人物情感摇摆,即来回的移动或变动。罗兰·巴特曾在评论富洛敏丁的小说《多米尼克》时提到其爱情小说充满戏剧性的“不动结构”:“它联结于所有二元重复性‘来去’的摇摆之中。就像在弗洛伊德的儿童来/去游戏例中所描写的那样:一旦激情出现和被堵塞,它将摆动于欲望和挫折、幸福和悲惨、净化和侵略、爱情和嫉妒之间,并以其实际上永不中止的方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保证会中止这个吸引和拒斥的游戏。”罗兰·巴特十分敏锐地总结出富洛敏丁小说叙事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即让小说中的各色人物在充满二元对立与冲突的多种复杂状况中摇摆,随着这种情节的摇摆而呈现人物真实情感的变化,最终通过有意味的反复来凸显人物性格。同样,格非在评论卡夫卡小说《城堡》时也注意到了摇摆叙事的规律所在。他将卡夫卡的故事抽象凝缩成“一只秋千的摇摆”,将摇摆解释为“在一个点与另外一个点之间来回运动,所谓的变化也不过是摆动的幅度增大或变小而已。如果对幅度加以严格限定,它更像是一只钟摆。”,这种形象说明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摇摆叙事提供可能。其实摇摆与现代小说常用的“反复”(或“重复”)写作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将摇摆称之为“有意味的反复”。然而从真正意义上将“摇摆”作为一种学术概念引进文学理论并对其深入研究阐释的,曹文轩是第一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把一个形象化的词变成了一个学术性的词„„而且,我以为‘摇摆’这个形象化的词,更能揭示小说此在的状态。”曹文轩在《小说门》一书中专门将摇摆作为一个章节进行阐述,他提出摇摆是小说运行的动力所在,“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出犹疑不定的状态。”,同时摇摆和“弧度”、“振荡”、“复沓”、“循环”、“旋律”等与节奏相关的词语关联。他在《第二世界》中对“内部节奏”的释义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摇摆,“内部节奏是由人物命运的坎坷和跌宕,情感的起伏,性格的曲折,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张力等不容易看出的因素造成的。一句话,这是内容性的节奏。”也就是说他认为,小说运行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情节、性格以及主题的摇摆过程。曹文轩儿童小说中的摇摆叙事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上,通过巧妙设置曲线式的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情感的摆荡并最终将人物情感提纯。他深知“思想的摇摆必须与性格的摇摆、与心理的摇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使这些人物形象成为真实的、富有生命的人。”,因此在情节的设置上曹文轩通过将人物放置在情节的曲线式发展中呈现人类最真实的状态,这里情节的曲线式发展就是指小说的旋律感,“旋律感其实就是小说在运行的过程中‘摇摆’的一种状态:曲线运动,同时也以循环的形式使这种旋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格非:《卡夫卡的钟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刘晓南:《第四种批评——以格非、曹文轩、张大春为例》,北京:北京大学,2006年,第139页。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曹文轩:《第二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页。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页。15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律达到一种回旋的效果。曲线不是平铺直叙,曲线要有起伏和回旋。”当小说人物处在面临选择的两极之间时,其稳定的心理状态更加容易被打破而暴露出最为真实、最具本性地情感抉择与思想倾向,而这恰恰凸显了曹文轩所极度重视并持续关照小说最后的深度——人性。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摇摆叙事突出表现在小说人物个体及家族命运的情感天平的失衡,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天平始终不处于平衡状态:它时而倾斜于生机勃勃,时而倾斜于潦倒破败。摇摆于其中的人物随着际遇的不断变换而反复出入于人生的顶点与低谷,随着荏苒的时光见证着一个个孩童的成长,一段段感情的开始与终结,亦或是一个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可以说,在风平浪静时起波澜是曹文轩书写人物命运时的一大特色。无论是个体的成长过程或感情的深入发展,还是家族的营生,在曹文轩的笔下总不是一帆风顺的铺陈开来。每当我们在为小说中的人物感到自足或安慰时,曹文轩就会创设出一个全新的角色、场景或事件来搅扰这份宁静祥和的氛围,将小说中的人物与读者一同卷入看似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情节风浪中摇摆。然而这种近乎‘残忍’的手段却恰恰将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峰,振荡着小说人物的情感也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加深其审美体验。当然,这种设置也可能为深陷困境与危难之中的小说人物提供转机与希望,引导人物摆脱阻碍与负向情境回归正途继续发展,让读者也随之感受到化险为夷与劫后重生的畅快轻松之感。综合起来也就是说,曹文轩在小说人物原本处于相对稳定的顺境或逆境时会设置意外让事情的发展横生枝节,这种所谓的‘意外’在其儿童小说中一般是指作品中出现全新角色人物、创设虚拟场景和遭遇突发事件。曹文轩指出,“小说同样含着力学——摇摆在小说中的意义就是打磨,将人物打亮,将思想打亮,将所有一切统统打亮。”因此这三种摇摆叙事策略的最终目的都致力于将人物形象立体化,展现出小说人物在接触并经历这些新的人、环境与事件后自我情感所得到的锤炼与提升。(一)目标的偏离与修正曹文轩擅长设置全新人物的出场来改变原有情节发展,崭新角色的出现或是打乱人物的原有安排来磨砺人物性格,或是为小说人物提供充满希望的发展方向。总之,这些新角色的出现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小说中主要人物当下时刻的情感状态,荡涤与净化了小说人物的情感纯度。在小说情节中安排全新人物的出场有时会打乱人物的原有安排或使人物被动陷入某种困境或危机,不过通过这种摇摆式的历练反倒使人物性格得到彰显,人物情感也显得愈发成熟。《根鸟》中的长脚与《丁丁当当》中的亮疤有相似之处,都是将少年骗入深山密林中非法采矿并且限制他们人身自由的无良之人。二人强行改变了两个少年的预设目标,阻隔根鸟西去寻梦的征程,中断丁丁寻找当当的计划。小说情节在周思辉:《论小说叙事中的“摇摆”》,《凯里学院学报》,2012年2月,第78页。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页。16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这里产生摇摆,人物遭际在此刻受到磨难。根鸟与丁丁在初入魔窟时都流露出恐惧与无望,然而在这种绝境中逐渐生长的却是坚毅的信念和正义的主张。最终根鸟一把火烧尽了鬼谷的诡邪与罪恶,丁丁感化亮疤救出智障童工,两个少年因为自己的正直善良和机敏灵活得到好心人相助,终于都摆脱困境战胜危机回归光明。特别是智力受损的丁丁,他用一个特殊孩子善良纯洁的无私天性竟然一步步感化了凶恶的成人亮疤,这一震动人心的情节证明了正向积极的情感力量是无限的,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人性本善的坚信与弘扬。除了设置障碍之外,全新人物的出现有时也会发挥积极作用协助小说主人公回归正途。例如《三角地》中的“我”就是因为结识了大方美丽的少女丹妞,而想要改变自己和一家人:帮助爸爸戒酒、妈妈戒赌,大弟成为足球队主力,二弟成绩进步,三弟正大光明做人不再小偷小摸并呵护小妹成长。在这一系列的蜕变中“我”经历了种种挫折与打击,也曾有过动摇想要放弃,然而最终还是抱着希望丹妞对自己和家人改观的信念坚持下来。可以说,正是丹妞这一少女形象的出现让“我”生出了洗心革面的动力,并通过不懈努力最终使得居住在三角地的家人迎来了自尊自立的全新生活。作品的主人公“我”也从一开始的自暴自弃与自我轻视逐步转变成自尊自立的优秀少年,实现了自我重生,寻回自信的情感需求。又如《根鸟》中根鸟被黄毛偷走了买马的血汗钱后万念俱灰,神秘老僧人的出现为根鸟疏解困难并赠予他通神般的白马使得他寻梦的脚步又得以伸延。同样根鸟在鬼谷百般逃脱而不得时,身为巫师的独眼老人在关键的时刻协助他逃离魔窟,帮助他从歧途回归正道继续前行。这两位老者形象的出现都帮助根鸟从困窘危险的境地中逃脱,让读者随着根鸟一起从紧张无助的危机中脱身,体验经历磨难后豁然开朗与绝处逢生之感。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根鸟在遭遇困难初期明显流露出慌乱与消沉,在不断抗争而无果时几乎颓废到丧失意志,几欲放弃寻找梦中的百合谷和女孩紫烟。但难能可贵的是根鸟在自我沉静与得到老者帮助后又能够重拾信念战胜万难,坚定地朝向既定目标前进,根鸟的品性在种种波折中得到反复历练,人格也随之逐步完善。(二)梦的离弃与坚守米兰·昆德拉说“构思一部小说,是要将不同的情感空间并置在一起,而这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小说家最高妙的艺术。”,曹文轩则巧妙地利用创设梦境将小说人物的真实心理同纷繁现实拉锯开来,从而更好的展露出人性的本真面目。他运用丰富奇幻地想象力和他敏觉的审美能力构建出整个梦境王国,代表性作品为寓言式小说《根鸟》。小说的开篇和结尾都颇具神秘色彩,穿插于根鸟寻找百合谷与女孩紫烟的波折足迹的也恰是一场场亦真亦幻的梦。小说中共出现了根鸟的四次梦境,暗合了一年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也艺术化地再现了百合谷的绝美与紫烟的超凡脱俗。当现实中的根鸟信念坚定地踏上征途时,梦境中夏秋季的百合谷生机盎然,饱含着紫烟对根鸟的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113页。17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无限期盼。而当根鸟沉醉于米溪止步不前时,冬季的百合谷萧索凄凉,紫烟幽怨而落寞。在莺店根鸟被寻梦的神秘流浪者板金先生骂醒后,春季万物复苏的百合谷和依然纯美的紫烟又再一次地出现在他的梦中,并且最终指引着他不断前行。作品通过根鸟在现实与梦境中的反复摇摆中显现出根鸟意志的逐步坚定,反映出他内心逐梦的真切想法。虽然小说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但是根鸟在这一路上的艰辛磨砺中显然领悟到了更为重要的人生真谛。曹文轩在这里同时也采用了博尔赫斯“空缺”化的叙事策略,即“在关键的情节上留出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有的甚至在以往最为重视的结局故意空缺,挑战读者的阅读定式。”,开放式结局为读者留下猜想无限性叙事的可能性。在曹文轩的作品中还出现了大量人物摇摆于现实与白日梦之间而产生的情节冲突,“白日梦”既是俗语又是心理学名词,它比喻不切实际的幻想。“人不仅夜间会做梦,白天精神疲倦,注意力涣散时,一些幻想也会涌现于脑际,这种幻想与夜梦没有本质区别,故称之为‘白日梦’。”,它属于人类一种本能性的休息或放松机制。小说中的人物在遭遇困境与阻拒时会出现暂时性的意志丧失,个体会通过白日梦的形式表现出具有理想化、憧憬式的期望心态,这种白日梦往往对现实的发展起到良性助推作用,能够帮助人物短暂摆脱内心挣扎而回归宁静,进而使得个体从梦境中走出时一身清爽,或是重新获得生存的力量,或是做出正确而果敢的抉择。《山羊不吃天堂草》中当明子在个人私欲和道德感之间激烈拉扯时就无端地想到了小豆村宁死不吃天堂草的山羊群,这一大段丰厚的记忆由教堂钟声而起又由教堂钟声的再次敲响而终颇具神谕性,有荡涤灵魂,净化心灵之意味。曹文轩认为摇摆意味着“创设出一个新的空间”,也就是小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晃动于两极甚至多级之间的空间”,这种摆动能够使人产生晕眩感并感受到小说的魅力所在。当小说家不满足于一味构建实存性场面时便开始了对虚拟场景的创建,“这些新空间的遥远也使我们在情感上受到了特别的震荡——遥远使我们产生思念,产生悲情。”曹文轩在《大王书》系列中为读者创设了诸多虚拟性的全新场景,公石之城、迷谷、金山、橡树湾、死亡沙漠、银山„„可以说这部幻想小说实现了曹文轩多年以来想要创作幻想文学的夙愿。作品主人公茫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牧羊少年,但天命所归使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成为正义之师的王。茫初期表现出任性无礼、粗野懒散的十足孩子气,他在柯的不断调教下成长,也在一次次征战中接受精神上的洗礼,收获情感上的成熟。茫从青涩到稳健的成长过程是在多处变幻场景中得到的锻炼,对战公石之城与被困迷谷时的茫总不自觉地流露出恐惧与退缩,在遇到困难时动摇逃避心理会首先占据上风,而且大多依赖外力或他人的帮助才得以脱险或取胜。但是到了苏文清,刘晶:《曹文轩对中国成长小说的探索及其意义》,《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178页。马新国:《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56页。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页。18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橡树湾火战与穿越死亡沙漠时,茫已经成长为遇事沉着冷静勇于担当,关键时刻顾全大局众望所归的年轻王者。情节在失败与成功、危机与转机中摇摆,茫也随着多维场景的变换逐渐完成了由胆小怯懦到正气凛然、由任性依赖到理智自强的情感升华。(三)自我的放逐与回归为了达到思想、情感或美学意义上的期待效果,小说家们常常十分狠心甚至残忍绝情地处理某些人或事。作家通过设计偶然来制造悲欢离合使读者迷恋,同时也较好地完成锤炼小说人物情感的重要任务。曹文轩认为,小说必须要有曲折的“中间过程”:“这个中间过程要像骆驼的驼峰,并且是多峰,而不能像平滑的马背。他必须要让事在开头后不久,在一种平缓的节奏过后峰起。”小说叙述若想避免平铺直叙则需要偶然元素的加入,它能对叙事结构形成巨大冲击力,这种冲击可以是激活局面,亦可以是改变整个格局,总之它使“已经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平静得以大破,出现缺口、漏洞和新的方向”。曹文轩把小说中的偶然分为邂逅、泄密和灾变三种模式,我们这里所说的遭遇突发事件大体可归为灾变模式。通过设置突发事件来记录家族命运的兴衰荣辱,是曹文轩摇摆叙事所采用的另一巧妙手法,它使故事情节发展呈现出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旋律感。《草房子》中杜家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因此从小养尊处优的杜小康优越感极强,为人处事也略显傲慢。但是就在五年级第一学期刚开始的深秋,原本被村人羡慕的富裕之家却遭遇了货船倾覆的灭顶之灾。这一让人猝不及防、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的发生,让杜家一日之间家道中落,杜小康也被迫辍学离校。他变成了一副邋遢的模样,刻意讨好同学,甚至偷同学的课本自学。接着故事出现了转机,自尊快消磨殆尽的杜小康被父亲杜雍和带着一起去大芦荡放鸭。当父子俩忍受着无边寂寞好不容易将鸭子养大时却又遭遇了恶劣天气差点丢失了鸭群,此时的杜小康已经成长为不畏风雨,勇敢坚强的少年。然而不幸却又无情地降临在这个可怜的孩子身上,鸭群吃了人家大鱼塘里放养的小鱼苗,鸭子和船被当地人扣留。至此杜家彻底败落,但值得欣慰的是此时的杜小康已经显露出一种不同于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的早熟。经历过这些磨难后的杜小康悲伤却不惊慌绝望,心中早有计划的他在学校门口不卑不亢地摆起小摊卖东西。我们从杜家经历的种种变故中看到了杜小康的成长,这种过程虽然充满艰辛与苦难,但正如桑乔对其他老师所预言的那样,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杜小康所遭遇的种种突发事件让他直面了生活的美丽与残酷,使他从最初那个衣食无忧的傲慢孩子成长为珍视友情、勇于承担家庭责任、坚强刚毅的优秀少年,同其他油麻地的孩子相比,杜小康更早更透彻地领悟到了生存的要义与做人的道义。同样,《草房子》中的细马也遭遇了一次次突发事件并从中得到磨砺:他由当初的顽劣在遭逢邱家溃堤被毁后转变为稳重有担当,可当细马好不容易融入了平常而自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341页。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385页。19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足的家庭(改口称爸妈)之后不久邱二爷就得了绝症卧床不起。年幼的细马在寒冬时节为邱二爷挖治病用的新鲜柳树须子,但他的孝顺依然没能留住邱二爷。邱二爷去世后邱二妈神情恍惚出走,邱家面临着解散的可能,细马却坚定地踏上寻找邱二妈的路途,寻回邱二妈后细马又卖了羊替她医好了癔症。接着颇有经济头脑的细马又卖树换来本钱买羊群,精明能干的他最终实现了给妈妈造一幢大房子的愿望。细马的遭际让他的情感在成长的摇摆中得以复苏与重生,他褪去年幼的稚拙无礼也逐渐地成长为仁孝先行、刚强果断、持家有道的出色少年。俞汝捷总结小说有24美,其中“起伏之美”便是形容摇摆所具有的文学审美效果。他提出“起伏之美不仅决定于矛盾的激化与缓和、情节的紧张与松弛、气氛的壮美与优美,而且决定于矛盾的性质。小说中不同性格的人物登场,构成各个不同的矛盾,也就自然形成不同的场景和氛围。”曹文轩也认为,“小说的深刻性,与摇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根本性的关系。我们抱有的使小说写出深度与力度、写出光彩与精神之类的期望,若要得以实现,几乎都要求助于摇摆。”由此可见,摇摆叙事在小说运行中对展现人物真实的内在情感与意志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通过“节制”把握人物情感表现的尺度艺术的本质意义在于表现人类情感,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文学作为艺术诸多门类中的一种,自然也承载着传递情感的要义。可以说情感是文学的生命,没有充沛情感的作家很难创作出能够感动自己和他人的优秀作品。但这并不表示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需要一味情绪高涨地表达强烈的情感,所谓“应物斯感,感物吟志”、“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一切情感的生成与传递都应是发自内心而不矫作。曹文轩赞赏古典小说创作,主张小说在表达情感方面不宜涨满与激烈,也就是喜怒不宜过于形于色。他认为小说“在表达人的情感时,是不宜采取同步同度方式的,而应当有所克制,有所‘倒退’,即取‘顶点’前的一步,作为自己情感的最后一线;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浮躁与浅薄,从而保持一种高贵、肃穆的叙述风格。”并且他强调说,“儿童文学像一般文学一样,总是要写感情的,但儿童文学对感情的选择是有讲究的。它要将那些不太干净的、过于复杂的、过于强烈的感情排斥在外。”那么作者是如何饱含创作激情却有技巧地节制笔下人物的强烈情感,就成为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主要问题。为了还原小说人物的真实情感状态,曹文轩在儿童小说创作中对人物情感大都进俞汝捷:《小说24美》,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页。张炜,李明:《艺术欣赏的特点》,《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85页。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20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行了降格处理:当人物命运即将被决定或是在发生重大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小说人物所表现出的情感既无开心时的大喜若狂乐不可支,亦无悲痛时的声嘶力竭哭天抢地,有的只是当时人物最直接真实的情感状态。(一)情感表现的反高潮所谓“情感节制,即把某种冲动情感加以控制或浓缩凝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使之产生一种反弹力。”我们在第一章开始已经阐明了情绪与情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心理学将人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这四种基本情绪是人类对他人、社会以及客观事物进行感性判断首先生成的心理感受,建立在这些情绪基础之上所产生的情感又继而反向作用于情绪的未来发展趋向。曹文轩通过采用略过不言和寥寥数笔的冷处理手法,对小说人物经历大喜大悲时过分激动的情绪进行干预,从而使作品中的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走向高潮时,流露出的情感具有理性节制的真实感。1.欢喜时刻的情感内敛快乐作为人的基本情绪之一,形容个体在实现期望后因解除紧张感所产生的愉悦舒适的心理体验。一般快乐的强度大小与所期望实现目的难易程度相对应,实现目的难度越大实现后的快乐感越强,反之亦然。曹文轩儿童小说在处理人物欢喜时刻的情感表达时却有意地回避了这一规律,他更侧重隐藏或包裹人物的欢喜心情,将这种愉悦感保留至内心深处暗自回味。当小说人物因某些期望或目标得以实现或达成而产生快乐情绪时,曹文轩往往‘吝啬’到不施半点笔墨来描述或形容人物此刻欢喜的情态表现,人物内心仿佛就像未曾经历感受过一般平静淡然。这种冷处理体现了作家自身对内敛型情感的需求,同时也展现出小说人物内心情感的纯和与宁静。《三角地》结尾处在“我”的带动下,全家人都告别了浑浑噩噩地过去迎来充满活力的新希望,三角地咖啡馆的开业预示着一家人未来生活的欣欣向荣。故事发展到此已经将情感推向高潮,但作者却并没有描述“我”和家人的快乐状态,只是简单地交代了咖啡店的布局与人员分配。当丹妞出现在咖啡馆时,“我”甚至都没有同她说话只是在心里叫了一声,而丹妞回馈“我”的也只是微微一笑。接着“我”弹吉他她安静地品咖啡,最后黄昏时分“我”目送着沐浴着玫瑰色晚霞的丹妞离开。很显然在这里曹文轩对“我”和丹妞的情感进行了节制处理,他‘剥夺’了两人的话语权并压制了两人想要相互倾诉的渴望,将朦胧的爱意理性地消融在无声的浪漫中。《细米》中小男孩细米和女知青梅纹相对视的第一眼就认准了彼此,莫名地产生了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梅纹被分到朱金根家让细米感到十分失落,但很快朱金根大哥的复原让事情出现转机,梅纹二次分配来到了细米家。按照常理细米作为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必定该表现的喜出望外欢呼雀跃,但作者有意让细米感到局促不安手足无措:他扭捏地走进院子,并因为害羞和自尊心强而不肯叫梅纹姐姐。梅纹感叹栀子花好看,细米用眼神询问梅纹并为她采得最喜欢的那一支花,梅纹也不对细米表示感谢或夸赞,反而问陈西平:《论文学创作中的情感投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72页。21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细米妈妈好看与否。作者通过这种对细米与梅纹初识情形温和而平静的描述,巧妙地回避了二人的羞涩尴尬以及产生模糊美好情谊的片刻慌乱。同样在《青铜葵花》中当葵花礼貌谢绝噶鱼家的收留而转身走向青铜家时,文中也只字未提原本最为急切想要留住葵花的青铜此时此刻的激动与雀跃。作者只描述了青铜一家在大麦地人静穆的目送下离去的情景,在读者耳畔空留下串串牛蹄叩击青砖发出的清脆之音。《大王书》中还有这样一个细微情节,茫以孩子气的方式庆祝茫军初战告捷,他与士兵们在山坡上打滚遭到了柯的训斥。柯认为茫应该保持王者的威严与稳重不该任性胡闹,从这一细节也多少能够窥出曹文轩对肆意宣泄情感的不认同。2.悲痛时刻的情感克制同样作为人类四大基本情绪之一的悲哀,是一种与快乐截然相反的情绪体验,我们这里所说的悲痛情绪从属于悲哀。它产生于个体失去某种珍视或追求的人和事物时,其强度由人或事物对主体的重要程度而定。人们处于悲痛状态下往往情绪异常激动,多表现为大声呼号、捶胸顿足、涕泪俱下等失态情状。但曹文轩在儿童小说的创作中打破了这种传统固化的心理机制,他理性地对这些过于外露张扬的过激情感进行了节制处理:将声嘶力竭地哭嚎降格为压抑地甚至是无声地流泪,将捶胸顿足式地宣泄降格为抽空灵魂似塑像般地沉寂。同时他也不似大多作家偏爱对大悲之时人物的哀苦之情进行倾力描述,而是用寥寥数笔带过或迁移抽离情感转而描写其他不相干或不重要的事物或场景。此外,曹文轩还精细地捕捉到少年儿童在欲望受挫时期特殊的情感变化,反映出他们被动或主动地通过转移注意力来消解内心渴望的心理诉求。这些反高潮的处理使小说人物在面临大苦大悲时流露出的情感具备克制凝重的别样质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与审美享受。短篇小说《守夜》讲述了孤苦伶仃的大鸭小鸭兄弟俩为奶奶守灵的故事,整篇小说中没有一处写到两个孩子出声大哭,取而代之的只是脸上挂着的莹莹泪水。两个孩子由默默的哭转为对奶奶充满留恋的仔细观察与回忆,兄弟俩在心里哭着细数奶奶悉心拉扯他们成长的日子,接着想到“不哭吧,哭声也留不住奶奶”后为奶奶举行了一次特殊的送别。哀怨的笛声让大鸭小鸭的眼泪从眼角流到嘴角,然而“想到是把奶奶送到一个好地方,两个孩子心里又陡然快乐起来。”后来芦笛的音调变得欢快起来,兄弟俩的心里也并不全是悲伤了。作者通过描写大鸭小鸭情感的节制与转变,一方面表现出两个孩子对奶奶操劳一生的感激与深深爱意,另一方面也见证了他们内心情感发展趋向成熟的悄然变化。《红瓦》中曹文轩让经历丧夫之痛的艾雯哀伤到没有眼泪甚至声息,反而愈加惹人同情与惋惜。又如《细米》中梅纹失去双亲回到稻香渡时作者沉稳而平静的描述,也将梅纹的柔弱无助与无尽伤悲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样,染坊之子赵一亮在染坊着火时的反映也让人印象深刻:他怀里抱着从火中抢出的胡琴瘫坐在院墙根下,头发烧焦了,衣服也撕破了。火灾之后的许多天里,他始终无言且神情曹文轩:《狗牙雨》,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22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十分恍惚。作者让遭遇了毁灭性大火的赵一亮沉默着接受了残酷无情的现实,异常的、死寂般的不哭不闹昭示了他的意志与希望已经彻底被摧毁。再比如《大王书》攻克金山银山之战,茫先后失去瑶与璇(瑶献出生命,璇失声消失)而悲痛时亦无声泪俱下,泪水犹如旷野上的泉涌只是在心头涌动,体现了茫逐渐变得成熟展露出王者之风。(二)情感表现的悬置与延宕曹文轩除了在故事情节发展到大悲大喜之时理性节制人物情感以外,还通过有意雾化小说的历史背景或时代环境,精心设计并安排文章的结构方式与叙述顺序,制造反高潮效果来规避小说人物情感的肆意宣泄。“悬置”作为胡塞尔现象学理论中的术语出现,其“原文是epoché,它来自希腊文的′εποχ′η,意指中止、存疑、审察等活动”。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明确这样一点,悬置不是逃避与丢弃,而是搁置与存放。这意味着悬置并不是对事物的否定与排除,而是不理睬不表态的无视化处理,其目的是为了采取中立的立场描述事物本身还原其真实状态。福楼拜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向作者提出“退出小说”要求的第一人,他主张作者排除自己在文本中的声音,即叙事时尽量排除个人的主观抒情,让事实展现原有的状态。曹文轩赞同这一观点,他提倡叙述者将自己隐藏于文本中,认为中立是小说家呈现世界的特有方式。在背景设置方面曹文轩主张继承王国维的“意境”说,意在借助幻想和想象力创设虚实相生的二重世界来设置故事人物及情节,以达到儿童文学作品中时空感的无限延伸与拓展。“儿童文学作品缔造的‘第二世界’中的种种幻想映射着儿童的内心冲突,它可以缓解儿童难以摆脱的软弱、埋怨、自私等复杂矛盾的压力,从而帮助儿童从自己无法理解的混乱痛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道德人格的完善。”也就是说儿童在儿童文学为其构筑的幻想世界中能够更加真实地暴露出自身的消极情感和性格缺陷,并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行为或价值判断来反思自己的做法并整理情绪,最终实现重构人生美好图景的理想愿望。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故事的历史背景或时代环境设置普遍具有雾化特征,即模糊处理或简单带过历史背景,有的作品甚至完全无法贴近还原任何时代环境而带有魔幻式寓言神话色彩。《红瓦》、《细米》和《青铜葵花》三部小说的故事均发生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代,然而曹文轩只是将这些声势浩大、全国总动员的大事件凝缩在了林冰和同伴有笑有泪的中学生活、细米在梅纹的悉心教导下健康成长、城市女孩葵花与农村哑孩青铜建立感人亲情的情节中,作者十分‘吝啬’地只通过简短的“大串联”、“知青”、“返城”、“干校”等标志性词语就向读者昭示了故事发生的年代。曹文轩巧妙地将历史背景一带而过的处理方式,让读者既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故事发生的时代框架,又考虑到儿童文学的特殊性而规避了一些儿童短期内无法承受和理解的部分负面丑陋的内容。从而以独特的儿童视角创作出一部部颂扬少年在汪堂家:《现象学的悬置与还原》,《学术月刊》,1993年07期,第7页。郑慧俐:《试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道德人格的构建》,《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9月,第54页。23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苦难时期坚守淳朴善良天性,具有积极引导意义的优秀作品。至于《根鸟》和《大王书》这两部小说则完全属于作者自我建构出的架空历史背景,毫无轮廓感并无从定位的虚拟故事环境。曹文轩在尽可能展现奇幻恢弘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较为适度地把控了整个作品的情感基调,既无过于天马行空而不知所云也无笔力不及而平淡无奇。可以说曹文轩采用不管是有轮廓可循还是全无历史可考的悬置背景手法,都较为成功地为小说的整体格调和各色人物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奠定基础。另外,曹文轩还擅长在小说创作中(这里特指长篇小说)采用多线结构。所谓多线结构,就是指小说在运行中有多条线索,且各线索之间处于平等并行关系,但总体上仍然交织构成一个小说整体。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中,采用多线结构最为典型的是《红瓦》和《草房子》两部小说。《红瓦》分为《素眼》和《冰陶》上下两部,其中章节《白麻子》、《柿子树》、《蓝花》、《阁楼》和《染坊之子》都分别出现在上下部中:厨师白麻子与会计苏文纨婚外偷情闹的满城风雨,马水清家萧索凄凉的深深大院见证了他的情窦初开,以及他在丁枚、舒敏之间难以抉择的青春困惑,爱头戴蓝花敢爱敢恨的夏莲香与富家子弟杨文富、主人公林冰、镇上的刘金子和干事秦启昌之间充满迷惘的情感纠葛,铜匠傅绍全一家的私密家事让人唏嘘,染坊之子赵一亮从文艺少年沦为偷盗犯的悲惨命运。作品每一章的线索明晰,相互章节之间又基本没有联系与交叉,但它们依然毫无违和感地共同构成了红瓦房里交织着爱恨情欲、成长烦恼的精彩故事。同样,小说《草房子》中《白雀》和《红门》两大章节在文中也扮演了相同角色。这两章分别分为两小节,并且穿插于秦大奶奶和细马两个故事之间,让读者在惋惜秦大奶奶的逝去和欣慰细马的成长同时,还惦记着白雀与蒋一轮这对年轻人波折的恋情以及杜小康一家的兴衰成败。这种回环式结构与穿插式叙述将小说中各色人物的情感与命运无形地串联在一起,浑然天成自成一体。王科在《儿童小说涵义新论》一文中认为,“虽然儿童小说也是小说,但儿童读者抽象思维能力孱弱的特点决定了其小说情节的展开不能像成人小说那样既可以单线索发展也可以多线索发展,而只能是通过单线索(有时也可通过两条平行线索)来结构故事。”在这里,曹文轩显然用实际创作证实了儿童小说叙事采用多线结构的可能性及形成的艺术表达效果,为当代儿童文学创作提供可行性参考。此外,像《大王书》中瑶和璇不止一次地自愿或被动地要求同茫保持距离(在阵营后方随军),或是《我的儿子皮卡》中皮卡对各种宠物表现出强烈依赖感时往往会出现意外使其欲望受挫而不得不转移注意力等情节的有意安排,也是曹文轩为了悬置人物情感并实现反高潮效果所采用的特殊手法,通过制造人物间短期性的情感空白来冲淡人物愈发浓烈而毫无节制的情感迸发,亦可达到调节小说故事节奏发展与读者情感接受张弛度的作用。总之,曹文轩在儿童小说创作中,通过摇摆与悬置两种叙事策略来表现人物的复王科:《儿童小说涵义新论》,《昆明学院学报》,2009年3月,第40页。24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杂情感。其叙事文本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又环环相扣,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较好地满足了读者的审美心理需求。我们在总结出曹文轩儿童小说人物具有的三种微妙情感特质后,又从叙事与情节角度入手探析了他文学情感的表达方式。接下来,我们将视角迁移到曹文轩小说创作的语言风格中去,尝试从细节性的艺术技巧分析和整体性的词气特色两方面更进一步了解和把握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三、语言的诗意呈现“在西方文学理论中,抒情(Iyric)一词是由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Iyre)演变而来。原意是指用七弦琴伴唱的抒情短歌,后来逐渐演化为偏重抒发个人内心感情的艺术创作方式和文学类型。”抒情型文学侧重表现型功能多见于诗歌及散文两种文体,小说则由于其侧重描述而成为叙事型文学的主要体裁。但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很多小说就因兼具叙事和抒情双重品格而被称为“抒情小说”或“诗化小说”。曹文轩的儿童小说创作在注重故事建构和叙事策略的同时亦重视表现人物情感的多向流动与微妙变化,因此具有较为鲜明的诗性特征。文学风格作为文学活动中出现的具有较高辨识度的一种文学现象,“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作为作家指纹和身份标志的文学风格,往往成为奠定其文学地位与判断其创作价值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由于文学风格形态多样又不断生成,对文学风格的分类始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开放性的研究可能:即参照现有的从各种角度划分出的文学风格类型,结合具体作品的审美特点进行灵活重组,从而更为恰切地总结出作家作品的独特风格。第二章开头我们谈到所有的艺术都是在表现情感,文学自然也不例外。文学就是用艺术的方式来表现情感,它借助文学话语、形象符号或环境塑造从多种角度直接或间接地呈示人物情感丰富细腻又复杂含混的流变,锻造提炼出人性最广泛真实的情感面貌,并且这种共通情感在作品具体人物表现中仍然存在差别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区分。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给“抒情性的语言风格”下一个定义:抒情性的语言风格是具有一定创作个性的作家通过独特的言语形式传递情感信息时,作品所表现出的内容与形式、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相互契合,具有较高辨识度的文学审美格调与艺术标志。本章我们将按照由细节品味到整体感知的研究方法,先后从修辞和词气两个层面感受曹文轩儿童小说抒情性语言风格的特殊魅力。(一)巧借修辞抒情“修辞”在汉语中最早出自《易经》“修辞立其城”,意为修饰文辞。现代修辞学将其定义为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丰富文句使其表达效果更佳的一种语言活动。陈望道先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25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生于1932年发表的学术专著《修辞学发凡》是语言学中专门研究修辞的首发之作,其对修辞学这一学科的建立具有奠基意义。陈望道在这本书中将修辞现象(或方式)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类,其中消极修辞侧重应和题旨与理解,是抽象的概念的,而积极修辞则侧重应和情境与情感,是具体的体验的。他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我们都知道小说作为主要文学体裁之一,很明显与应用文文体拘囿于内容上明确通顺和形式上平匀稳密的基本标准不同,它除了交代并叙述基本的故事情节之外更加重视对人物各种情意的捕捉与表达,因此作家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大多采用积极修辞来增饰语言。陈望道先生强调,“凡是切实的自然的修辞,必定是直接或间接的社会生活的表现,为达成生活需要所必要的手段。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觉得无可移易,至少写说者自己以为无可移易。”也就是说对小说家而言,倘若能够较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积极修辞)为读者生动形象地呈现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生的要义与价值或是对过往经历的怀念与感悟,那么这些运用于语言中的修辞就是切实自然并成功的。正所谓情意寄托于语言而语言表达情意,文学作品的抒情性往往依靠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修辞学中将积极修辞分为辞格和辞趣两类,其中辞格又分为材料、意境、词语和章句四大类(曹文轩儿童小说较少运用词语上的辞格,故下文略去分析),辞趣则分为意味、音调和形貌三项。曹文轩敏锐发现了修辞对塑造并增强小说语言艺术性的重要作用,积极尝试并较为纯熟地运用大量辞格,并擅长利用语感(即辞趣)来补助文章情韵。因此,曹文轩在儿童小说中较成功地塑造出多个立体化人物形象,传递出人物内心多种复杂微妙的情感状态,达到情理兼具、生动传神的理想审美效果。1.妙用辞格增情意(1)譬喻和摹状材料上的辞格分为譬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和移就九类,在这里我们主要选取曹文轩在其儿童小说创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譬喻和摹状这两类辞格进行赏析。譬喻即比喻,是一种常见的用跟本事物有相似处的他事物来形容或说明本事物的修辞手法,一般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三类。曹文轩在儿童小说创作中擅用比喻修辞来丰满本体事物形象并突显其特色,在增强作品语言生动性的同时也传递出了人物的情感倾向。具体分析如下:使用明喻时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喻词有“好像”、“仿佛”、“如同”、“一样”和“如”、“像”等。举例:《细米》大年夜细米与梅纹同床而眠时,“他张着大嘴,像六月里因缺氧而浮到水面上来呼吸的池鱼一样呼吸着。”该句本体为细米,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曹文轩:《细米》,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26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喻词是“像„„一样”,喻体则是池鱼,将细米初次与异性身体接触产生模糊情感与性羞感时的紧张心理传神地表现出来。又如《大王书》中茫在行军途中发现久未见面的瑶时,“心跳像急雨打在池塘中的荷叶上,滴滴笃笃地响着”,借急雨落荷叶这一自然现象来表现茫对再次见到瑶的激动与欣喜之情。隐喻即暗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较之明喻要更为紧切。举例:“偌大一片草原,成了一张没有边际的毛茸茸的金毯。”(选自《根鸟》),这里直接将辽阔的草原比作是无际的金毯,显现出沐浴朝阳的草原所具有的圣洁感与神话色彩,同时也昭示着根鸟一路艰难寻梦终究会收获希望。借喻比隐喻又更进一层,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密切到本体自身不必出现,直接用喻体替代。举例:短篇小说《阿雏》中阿雏偷敲铜锣谎报火情使得村子之间慌乱不堪,这时“一群‘鼻涕猴’却又惊又快活,到处蹦跳”。在这句里“鼻涕猴”则用来形容村里调皮捣蛋、爱凑热闹的孩子,表现出村里人对这群顽皮小儿又爱又恨的感情,也使语言略显出轻松俏皮之感。摹状是摹写对事物情状(形状、声音、色彩)的感觉的辞格,其作用是使读者能较为直观真切地感受到所描摹事物的原始情态。以小说《甜橙树》为例,弯桥梦中出现的甜橙树“树阴像一把伞”、树叶有“巴掌大”,大毒太阳“有洗澡的木盆大”等就分别是对甜橙树和太阳的摹形;“扑哧”的笑声、“噗嗒噗嗒”的汗水滴落声、“叭”的抽鞭声、“咔喳”的树倒声等都是对人或事物发出声响的摹拟;摹色在这部短篇小说中运用的就更多了,“黄亮亮”的甜橙、“绿得发黑”的叶子、“红扑扑”的脸、“浓黑浓黑”的眉毛、身子“雪白”嘴巴,爪子“金红”的小鸟等都是从视觉角度对色彩的描绘。曹文轩通过摹状为读者绘出一幅幅声情并茂的悦目景象,在提升作品整体美感的同时也为渲染情感奠定基础或暗示小说人物的某种情感倾向。(2)比拟、夸张和倒反、婉转意境上的辞格分为比拟、讽喻、示现、呼告、夸张、倒反、婉转、避讳、设问和感叹十类,其中曹文轩较多使用比拟、夸张、倒反和婉转四类。比拟是把一个事物当另一事物来描述或说明的修辞方法,它分为以物比人(即拟人)和以人比物(即拟物)两类。比拟一般具有使描写事物神形兼备,抒发情意生动可感,并且增添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品鉴力,开启读者想象力的修辞效果。以《青铜葵花》为例,青铜家的老牛临死前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它要去了。它看到了青铜一家人,惟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奶奶。它想:等明年春天来了,大麦地满地野花时,她老人家一定会起来的。”在这里曹文轩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老牛人一般的思想和情感,突显并赞扬了老牛一生勤恳劳作,衷心爱主的温顺善良品性,同时也表现了青铜一家与老牛和谐相处,达到人畜心灵相通的超然境界。小说中青铜爸爸误会青曹文轩:《黄琉璃》,南宁:接力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曹文轩:《根鸟》,北京:天天出版社,2011年版,第205页。曹文轩:《青铜葵花》,北京:天天出版社,2011年版,第205页。27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铜偷嘎鱼家鸭子欲发怒时,“爸爸的脸,像阴沉的天。这天,现在没有任何响动,但却分明在憋着一场狂风暴雨。„„他像一只闻到风雨气息的鸟,茫然地寻觅着一颗可以躲避的大树。”这里作者用拟物手法将欲发怒的爸爸同自然天气骤变相结合,将内心忐忑的青铜和躲避恶劣天气的鸟相结合,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青铜爸爸的盛怒和青铜的不安,渲染了父子对峙争执即将爆发时充满压迫感的紧张氛围。夸张是用言过其实的夸大性词句来形容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为了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加强表现力量启发读者展开想象羽翼,有时也传达出写作者对描写对象鲜明的爱憎之情。例如:《大王书》中茫在瑶被送到大后方的一次偶遇,让他感觉瑶离开他久到好像过去了一百年。显然两人分别的时间不可能有一百年之久,这里是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来突出茫对瑶的深深思念。又如《红瓦》中对杨文富吃小鱼情形的详细描述,“杨文富拿起瓶子,用五只手指头,很优雅地拧瓶盖,那手的形状极像—只拱起背来的小黄狗。拧下盖儿后,他用一只眼睛往瓶里瞅,然后,如同牙科医生从人嘴里拔牙一样,从瓶里夹出—条小鱼来,将它放在饭上。„„杨文富站起身来,依然还是用一只眼睛往瓶里看,然后将另一条似乎更小了一些的小鱼也夹了出来,颤颤悠悠地走过去,将它放在了夏莲香的饭上。他见那鱼放得有点歪,像个母亲看见自己的孩子睡觉不很规矩而要将孩子的身体顺顺好一样,又用筷子将那条小鱼小心翼翼地调整了一下,使它笔直地苗条地躺在白米饭的正中央。”这一大段文字精彩至极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曹文轩用夸张的语言将杨文富自私吝啬的狭隘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露出主人公林冰以及作家本人对这类人的鄙弃与否定。倒反是指言说者口头表达的意思和内心所想完全相反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具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语意相反但不包含嘲讽意思在内的倒辞,另一类是语意相反并且含有嘲讽意味的反语。例如《草房子》中桑桑在秋天开学的头一天下午跑到水码头洗澡并大声叫唤乡谣时,桑桑母亲看到时笑骂“小猴子,冻死你!”。《青铜葵花》中青铜奶奶平时总是用一番疼爱地口气喊老牛“畜生”,甚至有时说到青铜或葵花时也会说“这个小畜生”。这两个例子就属于第一类倒辞,是由于说者情深难言而故意用咒骂或粗俗的方式表达对话语对象的疼爱与宠溺之情。又比如《山羊不吃天堂草》中三和尚在干活的时候说黑罐“你有些事情做得并不笨”和三和尚在浴室唱曲时有人议论“这厮可找到了一个表现自己的场所了。”这两处则属于第二类反语,前一句是三和尚嘲讽黑罐偷一百五十块钱的事做的不地道,后一句则是议论者认为三和尚身份低下,因此他唱的曲也难登大雅之堂,暗含有鄙视讥笑之意。婉转是不便表达直白本意时,所采用的一种通过含蓄委婉的话语来烘托暗示本意的修辞手法。《草房子》的最后一章围绕着桑桑的病情发展,在桑桑和家人以及村人之间上演了一段段充满温情、感人至深的片段:镇上的医生让桑乔带桑桑去城里医院曹文轩:《青铜葵花》,北京:天天出版社,2011年版,第188页。曹文轩:《红瓦》,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517页。28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一刻也不能拖延,城里的医生检查后都拍拍桑桑的头“让他先出去玩”;问诊后桑乔总是问桑桑想吃些什么,回油麻地后温幼菊告诉桑桑“别怕”;柳柳问桑桑妈妈为什么总哭时,桑桑说因为自己“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纸月给桑桑送书包时说书包是妈妈做的很结实,“能用很多很多年”„„说者充分考虑到所有人的内心感受和承受能力,极力做到措辞委婉含蓄又圆润周到,表现出人们善良而坚毅的优秀品质。(3)反复和排比章句上的辞格有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和跳脱八类,其中曹文轩在儿童小说创作中较多使用的辞格是反复和排比。反复是一再地用相同的语句表现强烈情思的修辞手法,其显现形式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申说。反复修辞的特殊形式使语句格式整齐有序且回环起伏,赋予读者特殊的阅读快感体验,同时反复咏叹也具有表达强烈情感的抒情作用。反复修辞的用法有连接和隔离两种,以《根鸟》为例,根鸟沉溺于莺店的纸醉金迷而颓废时狂笑着不住说“你这个傻瓜,你这个傻瓜„„”属于连接式反复,表现了根鸟迷失方向后的自我否定和对大峡谷、紫烟和梦带有恨意的情绪迁移。小说在根鸟刚展开寻梦之旅时描述了这样一个情节:根鸟被黄毛偷走了血汗钱后跟黄毛厮打在一起,此时文中每间隔几段就会出现一句“还我钱袋!”或是“我要我的钱袋,我要我的钱袋„„”。这两句则属于隔离式反复,但其中第二句又兼属于连接式反复。两句话充分展现出根鸟对这笔钱的珍视与追回钱袋的迫切渴盼,同时也表露出对黄毛欺骗行为的不齿与气愤。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近且组织相似的句法,并排描述同范围性质事象的修辞手法名为排比。它一般具有加强语势、洋溢情感、使叙事写景形象生动、层次清晰的修辞效果。例如曹文轩在早期短篇小说《蔷薇谷》中用大段文字重现了音乐家爸爸指挥时的超然魅力,“乐声在大厅里盘旋翻舞着,忽高忽低,忽快忽慢。一会儿,声音像一只黑色的燕子在静寂的空中优美地滑动;一会儿,声音像镀了金子一般,一片光明灿烂,满世界金泽闪闪;一会儿,声音暗下去,像夜空下的远处有一眼清泉一滴一滴地跌落在松间的黑潭里;一会儿又像星空下的荒野上有万马奔腾。”这段精彩的排比句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父亲指挥技艺的高超,也从侧面细腻流露出女孩对父亲的追思与爱戴之情。2.擅以辞趣添情韵我们之前已经明确辞趣是指辞的意味、音调和形貌三方面,倘若作家擅于利用这些语言文字本身所独具的情趣(即语感),就能从一定程度上增添文章的整体情韵。曹文轩凭借自身良好的文艺修养与悟性,自觉关注到辞的意味和音调(形貌研究涉及较少,故略去不谈)所独具的感性作用而善加利用,为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增色不少。陈望道先生认为讨论辞的意味时要注重“造形的表现”,也就是为了避免语言流于空洞玄虚而要求我们创造出的新鲜意象,塑造表现力强的全新意象时,需要结合视曹文轩:《狗牙雨》,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页。29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觉、触觉和动作等多方面因素才能使对象物丰满鲜活具有立体感。曹文轩在小说创作中就比较重视对各种感觉的把握,从而较好地完成了具有表现张力的塑形任务。《红瓦》中油麻地大辩论中展现汤文甫气势如虹的辩论场面时,就运用了一系列感觉和行为来辅助塑造汤文甫舌战群儒、言辞犀利的人物形象:当他一一回顾并残忍驳斥杜长明一方的荒谬论点时,“„„就像一个贪心的强盗拦住—个油水不大的穷汉,令他将身上的衣服剥得—丝不剩而活活地露出羞物—般。”;当汤文甫发言把握节奏感时紧时松时,“像一根绳子拉紧了在活活地勒—个人的脖子;一会儿又松下来,像把那个已被勒得白眼直翻的人放到了地上,再戏弄他—番。”;当汤文甫擅长用“但是”一词扭转局面时,“仿佛要落实一下抓在手中的刀在砍劈下去之前是否已经被抓牢了一般。„„犹如空中索索作响的绞索落了下来,又犹如面临绝无退路的万丈悬崖。”通过综合运用行为、触觉、视觉和听觉,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汤文甫的咄咄逼人和步步为营,同时也真实再现了激辩场面所营造出的充满攻击性的紧张气氛。再比如《细米》中对细米感觉梅纹心跳的细腻描写,“通过脚趾,他感觉到了梅纹那柔和而又纯净的心跳。这心跳让他想到初春时,屋檐上的蓝色冰凌融化后,在一滴一滴地向地面上滴着亮晶晶的水珠。”这里曹文轩先后结合了触觉、听觉和视觉,将细米作为一个少年所特有的羞涩和单纯表现的淋漓尽致。“辞的音调是利用语言文字的声音以增饰语辞的情趣所形成的现象”,大致分为象征型和装饰型两类。其中象征的音调同语言文字的内质(意味和情趣)相契合,而装饰的音调则没有这种需求只考虑语辞的音乐性。和有效利用辞的意味一样,曹文轩对音调的精准把握也使其成功地补助了作品的整体情韵。《山羊不吃天堂草》中三和尚在干活期间给明子和黑罐讲昔日父辈们刹麻丝的火热场面,其间就提到了木匠们用斧头敲击送钉的节奏:“那谱是这样的:丁丁答、丁丁答、丁丁丁丁答、丁答、丁答、丁丁丁丁答、丁丁丁、答答答、丁丁丁丁丁、答答答答答,答答丁„„”,这一连串单纯的“丁答”声就属于象征的音调,它既规律又变幻无穷,因与现实打桩的敲击声相似而作为拟声词,并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劳动的美感。同样,作品《根鸟》中根鸟在伐木场做工时也有扛木头特有的劳动号子:“杭育,杭育,扁担长呀,扁担短呀,腰别弯呀,腿莫软呀,„„热炕头呀,喝老酒呀„„”,在这种洪亮并富有鼓动力的号子声感染下,读者们不禁在心里和根鸟一起不由自主地打起节拍来。这种凝结了劳动者智慧的口号绽放出劳动的美与力,也从侧面体现出曹文轩对劳动与生活的热忱之爱。曹文轩:《红瓦》,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曹文轩:《红瓦》,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曹文轩:《红瓦》,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曹文轩:《细米》,北京:天天出版社,2011年版,第189页。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页。曹文轩:《山羊不吃天堂草》,北京:天天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页。曹文轩:《根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30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装饰的音调在曹文轩儿童小说中的运用则更为普遍。《青铜葵花》奶奶在搓麻绳时唱歌“四月蔷薇养蚕忙,姑嫂双双去采桑。桑篮挂在桑树上,抹把眼泪捋把桑„„”,这首曲子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押“ang”韵,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草房子》中桑桑在秋后河水中洗澡时叫唤的乡谣“姐姐十五我十六,妈生姐姐我煮粥。爸爸睡在摇篮里,没有奶吃向我哭。记得外公娶外婆,我在轿前放爆竹。”具有故意颠倒长幼辈分制造混乱,在阅读时能够调节气氛并产生诙谐幽默效果。还有纸月教柳柳的顺口溜“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香。”从正月一直数到十二月,并且每个月份举出一朵具有代表性的花并说明其特性,这种句式工整完满的结构使得阅读起来容易产生连贯性和口头诵读的满足感。以上这些装饰的音调音节谐和、语气畅达,因而普遍达到了适口悦耳的理想效果。(二)以词气彰显抒情风格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风格最终也是以言语形式呈现出来,它与表达方式、语言结构及修辞技巧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所谓“心思为谋,集扎为文,情见于辞,意验于言”(王充《论衡·超奇》),曹文轩儿童小说虽然受体裁要求而配合采用具有较强描述性的叙述语体,但同时他又灵活运用了“凝练而有韵律的语言、充满情感富于想象的形象、跳跃的结构和突出的修辞手段,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的抒情语体,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由语体。如果说规范语体为我们呈现的是体裁风格,那么自由语体则是作家创作个性焕发所投注在语言气韵上的自然流露与精彩绽放。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气”是古典词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词气则是指言语或文词的气势。胡建次将我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词气论大致划分为萌芽(宋代)、成长(元代、明代)、兴盛(清代前中期)和深化(清代后期)四个阶段,“上述四个阶段,标示出了我国古典词气论不断拓展、充实、深化与完善的轨迹。”随着不断深入探讨词气的审美特征与审美要求,文学作品中抒情话语表达的重要性被更多的人们发现并承认。现代风格学认为,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对原本中性的、未经使用的语言素材进行编码,使其带有感情色调具有传递情感信息的功用。“具有情味意义的词语,不仅能够传递语义信息,而且能够多方位折射客体的文化意蕴和主体的情感志趣,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使人得到审美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具有表现功能和怡情功能。”文学语言在作品中表达情感的手段多样,但大体可以分为直率表情和蕴藉表情两类,而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情感言说则显然属于后者。他在儿童小说创作中主要通过编码有情味的词语来组织文学语言,从而使作品在整体上形成淳美隽永、温婉调和的语词气势。曹文轩:《青铜葵花》,北京:天天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页。曹文轩:《草房子》,北京:天天出版社,2011年版,第36页。曹文轩:《草房子》,北京:天天出版社,2011年版,第43-44页。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页。胡建次:《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词气论》,《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第97页。祝彦:《文学语言情感意味初探》,《电影评介》,2010年07期,第107页。31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所谓“淳美隽永”即淳朴美好意味深长之意,曹文轩儿童小说语言整体呈现出的诗性特质体现在他常常赋予笔下景色或事物以充沛的生命力和情感,这种或自觉或无意识所形成的词气在显露出作家诗化语言特色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曹文轩自身的审美倾向、文学理想与情感诉求。《山羊不吃天堂草》中,三和尚与明子黑罐经历过澡堂大战和酒馆受辱后三人入公园乘船停泊在湖面上静观月色,“好月亮,明晃晃,照得世界成了半透明的,仿佛淹没在淡淡的牛奶里。„„晴朗的夜晚,小豆村上空的月亮是极迷人的,圆的,像银盘;弯的,像银镰,纯净、温柔。月光下的田野、树木、河流,仿佛沉浸在一场梦里。”此时映入三人眼中的月色无限美好归因于内心得到的片刻宁静,然而白天的记忆却又将他们拉入无形的悲凉凄惨心境,明子继而看到月亮上蒙上了一抹淡云。在三和尚平静而冷酷地分析“有钱使得鬼推磨”时,湖上吹来的冷风、越发高悬的温柔明月和远处人家闪烁着微暗的灯光都让他们感到遥远和迷惑。最后三人默默想出所谓深刻的道理后心终于似静湖般地归于平静,没有了激动与不安。在这里作品中大段描画的月色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色,它被附着上华丽的心理色彩,“是被抒情话语组织和重构出的被赋予情感内涵的语言建构”。曹文轩巧借描绘梦幻般的美景来呈现人物内心情感活动的起伏转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地实现了画面层与情感层的完美契合。又如《青铜葵花》中那一大片凝结着葵花爸爸终身艺术追求、崇尚美的理想和对女儿的深沉爱意的葵花田,作者在描绘葵花及葵花田的美景时用笔毫不吝啬:“花盘优雅而丰厚,背面大致看上去为绿色,但认真一看,中心地方,竟是嫩白,像是人的肌肤,凝脂一般的肌肤。每一瓣花瓣,都有一片小小的叶托,那叶托为柔和的三角形,略比花瓣矮一些,一片连一片,便成了齿形,像花边儿。真是讲究的很。花盘并不是平平的一块,而是向中心逐步凹下去,颜色也是从淡到浓,最中心的为茸茸的褐色。就那么一株,却似乎读不尽它似的。”这一大段对葵花的精细描写断句整齐、长短句错落有致,由外到内处处定格了一株葵花每一寸的极致美感,其中“优雅而丰厚”、“凝脂”、“柔和”等形容词更是抓取到最能够代表葵花之美的艺术特质。作者还借葵花爸爸盛赞“天底下,葵花算得上最具灵性的植物,它居然让人觉得它是有敏锐感觉的,是有生命与意志的。„„那葵花,一副天真、一副稚气、又是一副固执、坚贞不二的样子。”在这两句中作者用“敏锐感觉”、“生命与意志”、“天真稚气”、“固执、坚贞不二”等词组来形容葵花的高贵品性,显然已将葵花这一普通的自然植物赋予了人的性情和气节。可以说在《青铜葵花》这部作品中,自然植物葵花和女孩葵花二者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葵花的爸爸作为艺术家独具慧眼地欣赏到了葵花的美,作为父亲深爱着自己稚嫩的女儿,而女儿葵花身上凝结了植物葵花所具备的高洁品质,无曹文轩:《山羊不吃天堂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页。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页。曹文轩:《青铜葵花》,北京:天天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曹文轩:《青铜葵花》,北京:天天出版社,2011年版,第32-33页。32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论生存环境如何艰难仍然心存善良和感恩地坚强生活。因此,植物葵花和女孩儿葵花合而为一自然而然地成为这部纯美小说所塑造出的具有诗性特征的高级意象。所谓“温婉调和”即温和柔顺和谐中和之意,曹文轩儿童小说语言具有淡雅平和之感。他笔下儿童世界中的生活被赋予了多种色彩,有伙伴间嬉笑玩耍的纯真情谊,有初次接触异性时的隐秘羞涩,也有面对死亡时的无助伤悲„„这一切情境下的人物情感都显得淡雅清新、平和从容。短篇小说《红葫芦》中湾与妞妞因大河而结缘,文中用“水,融化了两个孩子之间的陌生和隔膜”一句话昭示了两个孩子建立友情的纯真与简单。作品描述了两人嬉戏玩耍的情景,“他们或一起在芦苇丛里摸螺狮,或在浅水滩上奔跑、跌倒,或往深处去一去,让水一直淹到脖子,只把脑袋露在水面上。大河异常的安静。两颗脑袋长久地、默默地对望着。”语言清新而亲切,作者带着童年记忆再现和谐的嬉闹场面也真实可感地浮现在读者眼前。又如“湾极其乐意为她效劳。他不知疲倦地、极有耐心地教她游泳。那些日子,阳光总是闪着硫磺色的金光,浓郁的树木和芦苇衬托着无云的天空。湾的心情开朗而快活。大河不再是孤独的。”看似平静无常的描述却能品味出湾的善良与孤单,“极其乐意”、“不知疲倦”、“极有耐心”、“开朗而快活”和“不再孤独”等词,向我们传递出湾做事认真,有责任心的优秀品质,也透露出他因爸爸坐牢而被同学排挤渴望友情的辛酸无奈。这种平静地叙述话语,更易激发读者内心对湾的同情与怜惜之情。《细米》临近结尾处细米去送作业时无意撞见了梅纹洗澡,十四岁单纯的细米受到了惊吓,他懊恼自己的唐突也担心梅纹误会自己而躲了起来。当梅纹找到他并相信了自己的解释后,“他将脸贴在她温暖的胸前,他听见了她柔和而纯净的心声。丝丝气息,使他想起六岁前钻在妈妈的怀里所闻到的那股体香。那股体香曾使他极容易地酣甜入睡。他的眼泪打湿了她的衣服。”这段让双方释怀的和谐性语言描写,将二人心意相通、彼此尊重信任的美好情意脉脉展现给读者。曹文轩对这一情节的处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成熟作家的智慧,他通过这种善意的方式解开两人的心结,既让梅纹褪去羞涩与紧张,更重要地是温柔地保护了细米的纯洁、消除他的惊恐与负罪感。除了展现同伴之间天真无邪的友情和接触异性时的羞涩感之外,曹文轩在儿童小说创作中还敢于触碰敏感话题,借助温婉调和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让儿童接触死亡等相关人生经历或体验。早期短篇小说《蓝花》中经历一生苦难的银娇奶奶离世后,小女孩秋秋采了一大把小蓝花撒在坟头,“那些花的颜色,极鲜亮,很远处就能看见。秋秋在银娇奶奶的坟前跪了下来。田野很静。静静的田野上,轻轻地回响起一个小女孩幽远而纯净的哭声。那时,慈和的暮色正笼上田野„„”,该句中“静静的”、“轻曹文轩:《三角地》,北京:天天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曹文轩:《三角地》,北京:天天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曹文轩:《细米》,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曹文轩:《三角地》,北京:天天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页。33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轻地”和“幽远而纯净”这些词语充分渲染出秋秋为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银娇奶奶哭坟时的虔诚与肃穆,这种充满温情的安静祭拜让人唏嘘感叹银娇奶奶悲苦一生的遭际,同时更加展现出秋秋的纯善本性。还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的结尾处,教师温幼菊在药寮悉心开导桑桑要勇敢面对人生:她用“柔和而又悠远,既含着一份伤感,又含着一份让人心灵颤抖的骨气与韧性”的声音告诉桑桑“别怕!”,给他唱“轻柔却又沉重,哀伤却又刚强”的无词歌谣给予他神秘的力量。文中温幼菊在给桑桑讲述自己和奶奶的故事时言语平静而坚韧,无形中教会了桑桑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甚至是死亡。曹文轩通过外表柔弱却内心坚韧的温幼菊之口,也在向读众传递人生的信念和敬畏生命的要义。曹文轩自创作初始至今正是因为坚信孩子的本性纯善,加上自己所接受的文学熏陶和哲学美学习得,在具体文学创作中通过赋予词语情意味这一巧妙手法使作品形成自然而不矫作的淳美隽永、温婉调和,独具曹式风格的言语气势。34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第三章曹文轩儿童小说抒情艺术探源前面我们提到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一项个体借用某种外在符号或形式将自身的经历或情感体验传递给他人,使他人被这些情感所感染动容并随之产生共鸣的人类活动。可见作为艺术范畴中的文学,也蕴含着浓厚的情感且具有传播和扩展功能。虽然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传递不能替代人际间真实的交往互动,但文学作品却毫无疑问地可以作为培养人类良好情感品质与塑造魅力人格的有力补助工具。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批评家随着逐步反思并纠正历史遗留问题后,普遍发出了唤醒并回归儿童初心的真情呼唤。进入新世纪后,更加强调了儿童文学作品的主旨应重视反映儿童微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曹文轩作为第四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在文学理论和小说创作两处疆域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之前,我们在第一章详细论述了曹文轩儿童小说人物所呈现出的模糊性与纠结感两种微妙情感特质。又在第二章分别从叙事策略、表现尺度和语言风格三大角度切入,具体分析并归纳总结出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所具有的摇摆叙事、节制情感和诗化语言的抒情艺术特色。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曹文轩对儿童小说创作本质的深度理论研究和个人童年情结两方面对其独具特色的儿童小说抒情艺术形成进行探源,最终肯定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的特色与价值意义所在。一、对诗化儿童小说创作的深度理论研究一般意义的儿童小说是指以儿童视角出发或以塑造儿童形象为中心,用“准确、精炼、风趣、上口”(任大霖语)符合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语言,融幻想性、故事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叙事型文体。就像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一样,儿童小说首先是小说,因此它具备一般小说的一些基本文学审美特征和正确价值导向。但又因其加了“儿童”这样一个读者群体的限定词,故而同成人小说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如何让儿童小说的创作在服从小说一般艺术规律之外,又合理规定自身的独特艺术性及尺度,成为每个儿童文学工作者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我们在归纳曹文轩的儿童文学理论时不难发现,其实他主要就是在探讨儿童小说的创作理论。回望曹文轩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文学研究以来的作品创作,我们很明晰地得出他在儿童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这一不争事实。曹文轩曾在《小说选刊》(2001年第2期)中曾发表《小说:书写经验的优越文体》一文,他认为“小说是最能满足人们将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之愿望的书写文体。”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曹文轩俨然将儿童小说这一文学领地作为张扬学术力量的理想试验场。人们在沉浸于他至情至纯的儿童小说中无限回味时,往往忽略了曹文轩的另一重身份,35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即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身为教授的曹文轩在常年的教学中积极广泛地学习了哲学、文艺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诸多知识体系,并逐步将其运用到自身的文学理论建构中,先后发表了诸如《中国八十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和《第二世界》等多本在当代文学界引起不小震动和热烈讨论的学术专著。曹文轩的儿童文学理论具体围绕着创作目的、表现形式和审美风格三方面进行深度研究,为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有效参考。曹文轩曾经谈学术研究与小说创作时说,“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从来也没有因操持两者而困惑过或觉得无法兼容。两者给我带来的始终是心情舒畅。我曾将学术研究与创作喻为天上、地上——在地上走累了,就到天上飞一会儿,在天上飞累了,就再到地上走一会儿。学术使我获得了无论是做人还是做文都需要的一份静穆而神圣的理性。而创作使我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依然保持了一份必要的可点石成金的感悟和做人所必需的情趣。以后,我也不会去作一个纯粹的作家或一个纯粹的学者。”正因为有着学术研究所需的理性,他在进行小说创作时更多出一份清醒和对高艺术水准的孜孜追求。恰如高旭国在2006年第03期《当代文坛》上发表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三病”》一文中对曹文轩的评价,既是研究者又是作家的双重身份使得他积极参与到近些年来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具备了理论研究者的理性客观和文学创作者的切身体验和机敏感悟。可以说,曹文轩在当代文学界的学术影响与创作成就都不容忽视,他是将学者作家双重身份结合的较为完美的典型代表之一。(一)情义与美感并重当今社会人类情感的弱化淡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文学界的新锐批评家也关注到这一令人惋惜的现象。雷达在2006年7月5日的《光明日报》上就明确指出当代文学的四大缺失,首当其冲的就是“生命写作、灵魂写作、孤独写作、独创性写作的缺失”。身为作家评论家的曹文轩更直指当下人类的精神匮乏,“人类社会滚动发展至今日,获得了许多,但也损失或者说损伤了许多。激情、热情、同情„„损失、损伤得最多的是各种情感。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在止不住地加深着冷漠的色彩。冷漠甚至不再仅仅是一种人际态度,已经成为新人类的一种心理和生理反映。”如何疗救情感的淡化现象俨然已成为文学界,特别是儿童文学界亟需解决的当务之急。曹文轩在《觉醒、嬗变、困惑:儿童文学》一文中指出,儿童文学最任重道远的职责是“重塑民族未来性格”。他认为,“只有站在塑造未来民族性格这个高度,儿童文学才有可能出现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内容、富有全新精神和具有强度力度的作品。也只有站在这个高度,它才会更好地表现善良、富有同情心、质朴、温良等民族性格的丰富性。”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发现曹文轩倡议广大儿童文学工作者关注当下儿童的精神世界以及其发出的生命强音,以完善并强化民族性格为天职,用新视角高姿态尽可能地创作出具有一定人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曹文轩:《文学:为人类构筑良好的人性基础》,《文艺争鸣》,2006年03期,第3页。曹文轩:《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36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文深度和滋养精神的优秀作品。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以及传媒界的多重侵入加速了童年的消逝,提前到来的性早熟(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已俨然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曹文轩对待这一问题显得较为从容,他认为“现在再争论少年之间是否有两性互相吸引,实在毫无意义,剩下的问题只是:怎么看待。”曹文轩强调纯美的爱情并不丑恶,他指出只要能注意分寸、带着优美的笔调、怀着至情至纯的初衷去写这种情感是可以的。曹文轩对儿童文学禁区的柔性突围,使得他笔下创造出一段段纯美羞涩的朦胧情感:《山羊不吃天堂草》中的明子与紫薇,《红瓦》中的林冰和陶卉、《草房子》中的桑桑和纸月、《根鸟》中的根鸟与秋蔓金枝、《细米》中的细米和梅纹、《大王书》中的茫和瑶璇„„在这些组合中,或是青梅竹马的成长伙伴,或是少年与女青年的交往,或是成长路途中出现的过客。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小说通过对不同性别、年龄或层次的人物进行细腻的心理描写能够帮助当事人双方认识自我,满足好奇心理。曹文轩对这些情感的处理既大胆又谨慎,大胆在将少男少女内心的情感悸动通过内心独白等方式隐约展现出来,谨慎在这些情感都发乎情止乎礼,深藏心中并未流露出。此外,曹文轩对少年身体发育或与异性接触时所产生的性羞感也表现的真实而不低俗。他较为完整地呈现出处于青春期的少年经历身心发育的巨大变异后,所共同呈现出模糊又略带纠结的情感状态。曹文轩将成长看做“一场幼稚而充满抒情意味的战争”,这些集合了困惑与憧憬、烦恼与期待的朦胧情感标志着小说中少男少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曹文轩在关注少年情感发展的同时,更强调了道德感与理智感对其行为的约束规范效用,以期实现情感与道义双重力量的完美结合与展现。其次,曹文轩提出为儿童创造“真正的艺术品”的观点。曹文轩极度崇尚美感,认为它是一种具有审美感化功能的神奇力量。他推崇古希腊“美高于一切”的美学观原则,反对新写实主义过渡描写丑恶的审丑文学主张。他认为儿童文学实现审美功能的前提是要避免把教育性作为儿童文学的唯一属性,“它旨在引导孩子探索人生的奥秘和真谛,它旨在培养孩子的健康的审美意识,它旨在净化孩子的心灵和情感,它旨在给孩子的生活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而在这同时,他也给了孩子道德和政治方面的教育。”由此可以看出曹文轩质疑“文以载道”观而认同“兴观群怨”说,即坚持去政治化理想,追求审美无功利性,重视审美价值的实现。刘绪源在同一时期也提出了儿童文学是“供儿童审美的文学”的观点,他指出“文学的审美作用与教育作用、认识作用绝不是并列的,处于同一个平面上的。文学的作用,首先是审美作用,只有经历了审美的过程,只有在审美过程中获得了内心的悸动和愉悦,这种心理变化才有可能转化为其他。”刘绪源在这里也强调了儿童文学的审美功用,同时涉及到文学中的审美情感在作者与读者间发生感染传递的工具效果。说明通过情感渗透为读者营造一个审美的诗意空间,并且将思想意识形态巧妙地含蕴其间即可。曹文轩:《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曹文轩:《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刘绪源:《对一种传统的儿童文学观的批评》,《儿童文学研究》,1988年,第12页。37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曹文轩还提议在文学语言方面需扩建语言系统,突出语言诗化对提升作品美感的重要性。曹文轩曾坦言,“我写东西在语言上是很认真的,比较考究的。我不会去用那些没有质地的语言去进行表述、描写。”正如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曹文轩在《好电影能让你感受到艺术》一文中也认为“好的小说主要是语言”,要下功夫在遣词造句上。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语言是需要养的”,他还分享了自己的写作习惯,“我总是要不停地回过头去,翻一下古代的诗词曲赋、散文等等。多翻一翻,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它就滋养了你,就让你的语言变得湿润、有弹性了;而且,你的语言就既会有重量、有担当,又会年轻而充满活力了。”曹文轩还指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语言可以实践司空图的“韵味说”,也就是叙述语言应该能激发审美延宕。同时,针对人物语言低幼化倾向存在的个性模糊和审美匮乏问题,曹文轩认为韦勒克与沃伦提出的文学语言特点(表情意性、多歧义性和符号自身意义)对小说创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学语言是蕴含了作家的直觉、情感和想象等多重心理体验的叙说倾诉,好的文学语言会让读者感悟到生命的强音与人格精神的独特魅力,并能够引导他们崇尚美感。(二)感动与悲悯同行曹文轩提倡文学创作应感动当下并坚持书写人性,他认为想要创作出能够感动当下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最关键的是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曹文轩对此这样解释,“当用一个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会发生变形,这个世界会得到过滤。因为孩子的眼光一般看到的都是相对美好的东西。”诚然,只有用发现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才能攫取到生命的闪光之处,窥探到世间万物的和谐美好。曹文轩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儿童文学作家的普遍认同:如张之路发表《拿什么感动你,我的孩子》一文,黄蓓佳认为,“唯有那些写人和人之间的感情的,写得真挚、深切、纯洁、隽永的,他们会一遍两遍地看,看完了还会在心里久久盘绕、回味、思索,再也忘不掉。”秦文君也谈到,“我觉得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应该以儿童为本位,以是否感动儿童作为创作的标准。”曹文轩还认为“人性是小说的最后深度”,小说往往通过人物的情感表达来展现人性。只有在经历过种种人生体验并通过道德理智的多重考验后,人类情感才能在其中得到净化与升华,人性的光辉也将释放无疑。曹文轩对古典主义情怀与浪漫主义情调有着执着追求,他欣赏快感与忧郁同行的悲剧美。曹文轩对古典主义情怀与浪漫主义情调的执着追求,具体体现在对真善美的坚信与追随近似宗教情结且富于哲思。我们这里所说的真善美主要是从哲学和文艺学两个角度讲,曹文轩认为真善美是所有艺术与知识的最远理想,能够为人类的一切活动提供终极指向。日本学者黑田鹏信在《艺术学纲要》中提到,知识欲求真,道德欲求善,美欲求美。真善邢星:《曹文轩:我喜欢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人民教育》,2011年9月,第51页。刘晓南:《第四种批评——以格非、曹文轩、张大春为例》,北京:北京大学,2006年,第137页。邢星:《曹文轩:我喜欢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人民教育》,2011年9月,第52页。钟名诚,李悦:《“你的眼泪,我的奢望”——浅谈黄蓓佳儿童小说的情感表达艺术》,《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第53页。梁颖:《秦文君儿童文学创作论》,《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第66页。38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美,即人间理想。同时,曹文轩谈到悲剧快感可获得与喜剧异曲同工的审美效应。忧郁(伴随它的关键词还有诸如美丽的苦难意识、永恒的悲悯情怀等)作为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生发出的独特审美体悟,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和情调。我们在之前总结曹文轩儿童文学理论时曾提到他理论建构中忧郁、苦难、悲悯情怀等几个关键词,乍一看来我们会以为曹文轩是个典型的悲观主义论者。不过曹文轩自己解答了这个误会,曹文轩认同苏珊·朗格“文学情感是运用经过提炼的语言文字,进行的有节制表达”的观点。他说,“忧郁不是无节制的悲苦,更不是绝望的哀号,这是一种很有分寸的情感。„„我们不要向孩子隐瞒生活的真实,但似乎应该对其有所冲淡。对于苦难和痛苦,儿童文学要更有风度。”他不是悲观主义者,却是个拥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作家。“我的浪漫主义是有节制的,我知道克制情感,不让激情泛滥。我的作品都是安静的,并没有感叹、呐喊,并没有那种狂躁的情感,并没有那种大肆地渲染。„„我的浪漫主义主要表现为对人性的宽容,而不是关注社会方面的理想。”,“在情感问题上,小说家们无疑应当保持镇定、保持克制、不要随意对某一种情感倾斜,要尽可能使小说保持一种宁静而高雅的风气,但这绝不意味着零度写作才是惟一的选择。”这两段论述很好地解释了曹文轩儿童小说创作中克制情感奔突的根本原因,即曹文轩的文学理念和美学观以及他个人性格上的沉静因素,是形成其创作节制情感的缘由。曹文轩认为儿童小说应该优雅地冲淡现实苦难,具体体现在“作为少年时代,其实人生的痛苦——大痛苦还尚未到来,他当在初尝痛苦时,就要磨砺承受痛苦的能力。这个能力,首先来自于对痛苦的认识。其次,就是对自己意志力的加强。从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这个人到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成长如蜕。既要在意痛苦,又不必太在意痛苦。”因而在曹文轩的儿童小说中,随着叙事的摇摆少年命运随之动荡起伏,或是家族的没落,或是亲人的离世,亦或是因为贫穷而艰难生存,无论何种情况小说的主人公都以一种隐忍而坚韧的心态面对苦难甚至死亡:杜小康家的大红门被人卸走抵债标志着杜家的衰败,养尊处优的杜小康却毅然扛起家庭重担并积极寻求谋生手段;细马在养父邱二爷因病去世后也成长为家里的有力支柱,历尽坎坷地寻回了走失的邱二妈,还通过养羊赚钱盖起了新瓦房;青铜一家虽然十分贫穷,奶奶身着满是补丁的旧衣却仍保持干净整洁的仪态受村人尊重„„特别是《草房子》中通过描写桑桑大病,真实展现了一个儿童在面对未知的人生甚至是接近死亡时模糊飘渺的微妙心绪。“桑桑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一种什么感觉”、“他想哭一哭,但心中似乎又没有什么伤感的东西”、“桑桑说不清楚他到底是害怕还是不害怕„„他倒是有一种模模糊糊的孤独感”、“桑桑终于开始懵懵懂懂地想到一个他这么小年纪上的孩子很少有机会遇到的问题:突然就不能够再看到太阳了!”。纸月的突然离开让桑桑更加陷入了困惑与迷茫,“人间的事情实在太多,又曹文轩:《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刘晓南:《第四种批评——以格非、曹文轩、张大春为例》,北京:北京大学,2006年,第143页。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217页。曹文轩:《他们的意味——“80后”写作与时代》,《中关村》,2005年1月号,第106页。曹文轩:《草房子》,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39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实在太奇妙。有些他能懂,而有些他不能懂。不懂的也许永远也搞不懂了。他觉得很遗憾。„„他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在这一串串轻松与沉重、欢乐与苦涩、希望与失落相伴的遭遇中长大的。”,后来直到桑桑治愈才有“虽然没死,但觉得已死过一回”的感慨。从生病治病直到痊愈的整个过程,桑桑收获了一般孩子所感受不到的人生领悟与精神洗礼,他学会用善良美好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和迎接明天,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也凭添了一份平静从容与勇敢坚强,这次特殊的人生体验历练了桑桑也帮助他成长。曹文轩通过这种适度地方式让少年儿童尝试接触死亡,既不有意避讳也不肆意夸大其恐惧感,期望让孩子们心态平和地认识人的生老病死。这种对传统儿童文学一味低幼化、刻意回避灾难与死亡模式的适度反叛有助于少年儿童认识真实生活面貌,同时也为未来儿童文学创作提供新的拓展方向与尝试可能。在曹文轩的笔下苦难被覆着了一件柔美的外衣,哀而不伤亦温暖人心,他希望这些苦难能够锻造出少年坚毅的品质,日后得以拥有“高贵的肃穆与宁静”。二、曹文轩的童年情结前面论述了曹文轩儿童文学理论对其小说创作实践的指导意义与二者互为补助所达到的双赢效果,接下来我们将从曹文轩个人的童年经验书写这一视角对曹文轩儿童小说创作形成的抒情艺术特色进行探析。(一)乡村:理想的寄植地古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情感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属性之一,在文学创作中也具有本质性的功用。作家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关照进而触发情感激荡,引发创作的冲动与渴望。可以说情感是艺术的生命与动力,它奠定了作品整体的情感基调与规模气势,决定了文学审美追求的倾向。正如黑格尔所言,“按照内容的性质使我们忧,使我们喜,使我们感动或震惊,使我们亲历身受愤怒、痛恨、哀怜、焦急、恐惧、爱、敬、惊赞、荣誉之类的情绪和热情。„„一切情感的激发,心灵对每种生活内容的体验,通过一种只是幻相的外在对象来引起这„„—切内在的激动,就是艺术所特有的巨大威力。”儿童文学作品大多由成年作家创作,因此个体童年经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感带入无形中促成作家作品特色的形成,并能够以此区分该作家同其他作家之间的异同之处。“对于一位作家来说,童年的经历常常会成为他创作的一个精神上的出发点,规定和控制着他的创作取向和姿态,从题材的选择到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直到文学趣味的整体形成和实现。”汤锐曾提出“童年情结”说法,认为这种情结是个体在成年后回望并留恋童年时光,对某些记忆难以释怀沉浸其中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之感。也就是说,创作儿童文学的成人作家往往童心未泯,能够对自身和他人的童年进行无阻隔回忆并形成具有个曹文轩:《草房子》,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页。何清:《情感的认识——文学的双重性质》,《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74页。黄岚:《论彭学军少年小说的叙事方式》,《昆明学院学报》,2010年7月,第17页。40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人倾向的二次创作。曹文轩的家乡在江苏省盐城市农村,他绝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在写乡村生活。他曾回首过往时说,“二十年岁月,家乡的田野上留下了我斑斑足迹,„„那里的一切,皆养育了我,影响了我,从肉体到灵魂。”在曹文轩的儿童小说中,满眼望去尽是苏北水乡那让人醉心的迷人景色:抬头即是湛蓝无云的晴空,白鸽优雅展翅盘旋;远望过去遍野金色麦草,葱郁密荫的挺拔树木;俯身瞥一眼澄澈静美的河水,趣观游鱼摆尾戏水。大自然是儿童释放天性的最佳场地,她脉脉地赋予着孩子生命的要义与灵魂的洁净。动势与静态的互为幻化,声色和光影的绝妙融合,使得曹文轩儿童小说的风景描写悄然孕育出美感,也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热土的挚爱与眷恋。此外,曹文轩儿童小说中还有对家乡风俗习惯、婚俗丧礼等民俗学风情的展现,显现出他深厚的生活文化底蕴。熟悉曹文轩儿童小说的人不难发现他对水有着特殊的情结,他也写过短文《因水而生》详细解释了自己的这种偏好,笔者认为正是水乡文化孕育出了曹文轩儿童小说的诗化特征。同样是描写少年童年时所遭遇的种种苦难,再现特定年代里少年身心成长的轨迹,常新港同曹文轩的语言风格就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常新港的代表作《青春的荒草地》就秉承着现实主义风格将北大荒的苍凉与寂寞和经历人生低谷的少年激烈冲撞地内心独白深沉展现给读者,文风灵动犀利。而曹文轩的语言则更具有含蓄蕴藉的意味,相较于一般男性作家而言他平添了一份女性作家才有的细腻与温情,使其作品隽永而不造作,恐怕这正是苏北水乡赋予曹文轩的文学气质。乡村成长经历赋予了曹文轩淳朴厚道的温润性格,同时他也受益于当小学校长的父亲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让他接收到了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教育。正是由于曹文轩自身对文学的敏锐触感与后天努力,促成了他业余创作表现突出能够被推荐进北大读书,他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回望童年的成长经验,曹文轩在回忆苏北的贫穷落后和年幼饥饿难耐时却心怀感恩。他感谢那时的苦难磨砺了自己的品性,让他成长为坚毅无畏、具有悲悯情怀的善良之人。正如方卫平在《一个恒定的方向》一文中对曹文轩儿童小说创作的评价,“这种乡村的记忆和一个智者的思考共同构成了他思想的高度,这种高度是儿童文学中少有的高度,他的声音是高远的、明亮的,他对儿童文学的独特思考渗透在他的作品中,这是他美学思想的体现。”也就是说,乡村承载了曹文轩的生命痕迹与成长记忆,他将乡村作为他所有希冀最理想的栖息之地。(二)离家:踏上一段流浪的旅程乡村固定了曹文轩的文学话语,他称自己是“都市中的一个乡情脉脉的边缘人”。因此,当他笔下的小说人物脱离原有的生活环境外出时就极易产生流浪情结。三和尚带领着明子黑罐彷徨在城市的霓虹灯下、根鸟为了寻找百合谷与女孩紫烟离家踏上征途、茫受天命之托奔走于征讨熄军的坎坷之路、皮卡在乡下成长到返城入学后的多种不适应、失散的丁丁曹文轩:《细米》,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页。方卫平:《一个恒在的方向》,《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08期,第28页。41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当当兄弟俩离开家乡寻找彼此的艰辛„„这些情节反映出少年离家后内心情绪的波动与变化,见证了他们成长的微妙体验与经历的重重考验。毫无疑问,曹文轩对农村儿童情感的关照与体恤填补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领域的一处空白。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所塑造的少年形象大多是农村孩子,故事发生的环境也是被大河围绕的淳朴乡村。因此当农村少年接触城市或者其他社会生活环境时便容易形成情感上的迷失与困扰,曹文轩对这种模糊的情感状态有十分贴切的展现。在《山羊不吃天堂草》中,跟随师傅三和尚进城务工的少年明子就是对这种含混情感的最佳诠释者。明子在来到城市半年后仍然没有寻得归属感,“他觉得这个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遥远的,陌生的,永不可到达的。城市对他来说,是永不可解释、永不可捉摸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明子在面对这座城市时既感到惊奇激动,又感到晕眩紧张,总会莫名地感到恐惧和压抑。并且他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卑下心理,这种隐约却无法摆脱的自卑感不时地侵袭着明子的内心:在城市沉浸在节日的热闹氛围时感到了无聊和与这个世界深刻的隔阂,发出“这个世界跟我们无关”的属于过路人的悲哀心声;在经历浴池大战事件后,他们产生了“一些说不清楚但又是那么沉重地占据着心灵的情绪:愤恨、屈辱、自卑、自惭形秽„„”。在这里,曹文轩将少年维特之烦恼式的成长困惑与对未来的迷茫感传达的细致入微。曹文轩儿童小说所体现出的人的社会属性,除了表现在个体接触社会并努力适应社会发展之外还体现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建立上。《大王书》中茫作为王对茫军将士时而怜惜,时而怨怒,时而感激的无法确定的模糊情感是流浪情结具有波动性的较好例证。在这部幻想小说展开史诗般圣战之前,茫从一个平凡的牧羊少年因天命所至而在懵懂中成为正义之军的王。辅佐大臣柯用整整一晚的时间告诉茫关于大王书和自己所肩负的使命,“整个谈话,充满了暗示与悬疑。有些事是清楚的,而有些事情是含混的,许多事情,要等以后——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才能一点一点地显露出来”。随着战事来到初战告捷的茫在士兵面前失态玩耍,还招呼他们一起在山坡上滚来滚去,那一刻他们像孩童般放肆嬉闹显得亲密无间,却也同时暴露出茫心智尚幼,行事与举止不够沉稳的不足之处。在柯与将士们强制性送走瑶和羊群以及后来暗示璇主动离开时,茫对他们心怀极大的不满与恼怒,甚至不惜以放弃王位相要挟显得冲动而不理智。但到了公石之战以及穿越死亡沙漠时,他眼中的茫军已不再是冰冷的战斗力量,他将他们看成亲人朋友愿用生命去珍视与守护。虽然在讨伐熄军的征战之路上茫的情绪较为多变让人捉摸不定,但随着曹文轩纤细入微地丝丝渗透,一路走来我们仍然能够发现茫已经逐渐成长为稳健沉着、懂得体恤将士百姓,具有王者之风的贤明之君。我们不难从中看出一个少年王者的成长与进步,茫在漫长而艰险的征战途中明确了自己的地位与重任,树立了自信心并赢得应有威望。此时的茫不同于徘徊于城市边曹文轩:《山羊不吃天堂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曹文轩:《山羊不吃天堂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曹文轩:《黄琉璃》,南宁:接力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42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缘的明子,他俨然已找到了自己的情感归属与精神寄托。总之,曹文轩凭借自身良好的学术修养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儿童小说创作理念:情义与美感并重,感动与悲悯同行。他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较好地完成了对这一理念的诠释,并取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同。其次,苏北水乡的童年记忆为曹文轩诗化儿童小说写作提供了理想的寄植地,他徜徉在童年情结之时也感受到一份漂泊在外的流浪之意。43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结语《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弗兰茨曾说,“文化正在死去,死于过剩的生产中,文字的浩瀚堆积中,数量的疯狂增长中。”的确,在文化消费高度商业化的今天,我们在追求并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正逐渐缺失了理性节制和真情沟通。文学作为人类心灵世界的一方净土,有责任和义务守护住这份颂扬美好、礼赞情感的初衷,儿童文学则更应坚守这一理念。曹文轩以作家学者双重身份保持清醒头脑坚守在文学疆域上,用高水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行多种创作实践。他在儿童小说创作中发掘并展现了少年儿童模糊和纠结两种微妙的情感特质,在情节设置上运用摇摆和悬置两大叙事策略来表现人物情感,通过巧用修辞生成淳美隽永、温婉调和的抒情性话语,并借助苏北水乡给予他的丰厚美好的成长经验,从而最终形成独具作家个性的抒情艺术风格。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曹文轩一如既往的文学追求,“我写的必须是一部艺术品„„让自己的文字活得长久,这是我永远的希望。我要做到让我的任何一个作品,都得往前走,不停地往前走,不求名噪一时,只求生命四散和恒久。”难能可贵的是,曹文轩在保证高品质的前提下也适度顺应文化消费市场的商业化趋势:他将部分经典作品译介成多种语言积极推向全世界,在受到世界儿童普遍欢迎的同时也与全球儿童文学工作者进行了良好的学习交流;近几年曹文轩还以超前眼光通过借助图画书和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或传媒途径,较好实现了文学的再创造和二次飞跃;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小读者见面会,努力做到真正贴近孩子倾听他们的心愿。从曹文轩身体力行地为促进中国儿童文学事业发展不懈努力中,我们可以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坚守文学信仰和阵地并不是希望大家盲目抵制一切市场化运作,而是提倡广大文学工作者在保证文学创作品质的前提下借助传媒推广来繁荣文学。惟有这样才能带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最终实现双赢的理想局面。曹文轩的文学贡献不仅是树立并推广了当代学者作家化、作家学者化的理想范式,而且还为当代少年儿童提供优秀的文学读物以丰富精神世界。更广远的意义在于他尝试以儿童文学角度为读众建构微妙的情感世界,为重塑未来民族性格奠定了良性基础。可以说在一点上,曹文轩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韩少功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第228页。曹文轩:《丁丁当当·黑痴白痴》,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版,序。44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参考文献一、著作部分:(一)作品部分[01]曹文轩:《草房子》,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02]曹文轩:《红瓦》,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03]曹文轩:《青铜葵花》,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04]曹文轩:《细米》,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05]曹文轩:《黄琉璃》,南宁:接力出版社,2008年版。[06]曹文轩:《红纱灯》,南宁:接力出版社,2008年版。[07]曹文轩:《狗牙雨》,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版。[08]曹文轩:《山羊不吃天堂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09]曹文轩:《根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l0]曹文轩:《我的儿子皮卡》,南宁:接力出版社,2009年版。[11]曹文轩:《三角地》,北京:天天出版社,2011年版。[12]曹文轩:《丁丁当当》,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版。(二)理论著作部分[01]曹文轩:《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江西:21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02]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03]曹文轩:《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04]曹文轩:《第二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05]曹文轩:《中国八十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06]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07]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刑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08]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09]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10]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11]格非:《小说叙事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2]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13]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年版。[14]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5]郭正元:《文艺学新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6]马振方:《小说艺术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45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17]陈果安:《小说创作的艺术与智慧》,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8]丁峻:《情感演化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19]杨善堂:《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0]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1]吴其南:《守望明天:当代少儿文学作家作品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2]朱光潜:《谈文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3]格非:《卡夫卡的钟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4]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25]马新国:《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26]俞汝捷:《小说24美》,北京:中国青出版社,2009年版。[27]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28]李裴:《小说结构与审美》,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9]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30]何卫青:《小说儿童:1980-2000》,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1]王德胜:《美学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2]刘恪:《现代小说技巧讲堂》,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33]崔道怡:《小说课堂》,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3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5]王焕运:《汉语风格学简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6]李军华等:《汉语修辞学新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37]王泉根主编:《中国儿童文学60年(1949-2009)》,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版。二、论文部分:(一)学位论文[01]赵丹:《古典情怀与现代意识的融合——试论曹文轩小说的审美追求》,长沙:中南大学,2007年。[02]张继荣:《古典与现代的歌者——论曹文轩小说的审美追求及其表现方式》,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03]乔学明:《回眸成长岁月如歌——曹文轩小说论》,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04]王玲:《童心的古典守望——论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及创作》,苏州:苏州大学,2007年。[05]梁莹:《游走在两个世界的尴尬——以曹文轩为代表浅析中国儿童文学成人化写作》,长春:吉林大学,2007年。[06]高云朋:《论曹文轩小说的古典倾向》,南昌:南昌大学,2010年。[07]韩巧花:《语言•意象•风格——论曹文轩小说创作的美学特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08]李巍:《优雅的古典——曹文轩小说论》,长春:吉林大学,2004年。[09]刘彩珍:《曹文轩长篇小说中的成人仪式》,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46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10]刘晓南:《第四种批评——以格非、曹文轩、张大春为例》,北京:北京大学,2006年。[11]张颖:《论曹文轩小说的诗意建构》,杭州:浙江大学,2009年。[12]姜超英:《论曹文轩小说的“成长”内核》,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二)期刊杂志[01]王来东:《<天瓢>原型叙事的审美价值与曹文轩的创作理念》,《时代文学(上)》,2010年第3期。[02]李芳:《曹文轩成长小说的诗化叙事策略》,《阴山学刊》,2007年第2期。[03]袁晓松:《曹文轩的苦难意识与弗兰克尔意义心理学的双重思考——评曹文轩的<青铜葵花>》,《阴山学刊》,2011年第1期。[04]杨丽珍:《曹文轩儿童小说中的唯美世界解析》,《昆明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05]刘李娥:《曹文轩小说创作中的传统美学元素》,《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06]程荣晖:《曹文轩研究述评》,《文教资料》,2008年第28期。[07]许军娥:《对美的厚实追求——<草房子>》,《理论月刊》,2008年第10期。[08]高迎春:《感动——从曹文轩部分作品及学术研究谈起》,《文学与艺术》,2010年第4期。[09]罗丹:《流逝的是永恒的——试论曹文轩小说创作的美学特征》,《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0]冯学民,李巍:《曹文轩的意义:中国文学发展路径的又一选择》,《学术交流》,2006年第4期。[11]蒋瑶虹:《古典美的诗意营造——曹文轩小说风格论》,《安徽文学》,2011年第8期。[12]徐妍:《坚守记忆并承担责任——读曹文轩小说》,《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13]贺绍俊:《孤傲的唯美写作》,《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8期。[14]马力:《轻逸:2007—2009中国长篇儿童小说高端的美学指向》,《东岳论丛》,2011第6期。[15]陈恩黎:《寻找飞翔的力量——论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及其创作》,《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16]冯学民:《感伤的优美——曹文轩新古典主义风格论》,《北方论丛》,2006年第2期。[17]杨建生:《拷问生命追求永恒——对曹文轩<草房子>中死亡描写的解读》,《名作欣赏》,2010年第5期。[18]高守亚:《曹文轩小说理论读解》,《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年第1期。[19]徐妍:《曹文轩小说的叙述美学:单纯形式下的复杂美感——以长篇小说<细米>为个案》,《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20]孙悦:《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创作论析》,《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21]李巍:《素眼观世:曹文轩小说的诗学形式》,《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22]邹璐巍:《论曹文轩小说创作的审美追求》,《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23]桑哲:《语文:民族文化的薪火传承者母语规范化的责任承担者——访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教授》,《语文建设》,2005年第1期。[24]梅雁:《走向世界的“博导作家”曹文轩》,《国际人才交流》,2005年第9期。[25]北乔:《阅读曹文轩》,《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47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26]寇欣伟:《随梦流浪的“根鸟”——论曹文轩对当代文化的思考》,《当代文坛》,2005年第1期。[27]王岳川:《当代中国文论流派创新之可能性与必要性》,《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28]张卫东:《论中国文论的“理论性”》,《文艺评论》,2006年第5期。[29]高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三病”》,《当代文坛》,2006年第3期。[30]易舟:《“博导作家”创作学术俱丰硕“曹文轩现象”受关注》,《文艺报》,2003年1月16日。[31]王泉根:《<曹文轩文集>的学术品质与审美格调》,《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5期。[32]徐妍:《对西方文化批评中心化的突围——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的学术立场》,《文艺报》,2003年1月28日。[33]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5期。[34]曹文轩:《对一个概念的无声挽留》,《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35]曹文轩:《将小说放置在文学的天空下》,《名作欣赏》,2007年第1期。[36]曹文轩:《小说:书写经验的优越文体》,《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2期。[37]曹文轩:《文学:为人类构筑良好的人性基础》,《文艺争鸣》,2006年第3期。[38]曹文轩:《沉沦与飞飏——从形而下走向形而上》,《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39]曹文轩:《混乱时代的文学选择》,《粤海风》,2006年第3期。[40]曹文轩:《艺术感觉与艺术创造》,《黄河文学》,2007年第7期。[41]曹文轩:《荒诞de见识》,《前线》,2000年第3期。[42]曹文轩:《论近二十来文学中的“流浪情结”》,《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43]曹文轩:《追随永恒》,《中国图书评论》,2000年第6期。[44]曹文轩:《重说历史——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45]曹文轩:《质疑“大文化批评”》,《天涯》,2003年第5期。48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后记论文至此已基本结束,心中少了些预想中的轻松,多了很多感慨。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弹指一挥间,在美丽的沈师我度过了人生中最充实的一段时光,从一个对学识知之甚少的初学者慢慢地走向成熟,更欣慰的是我已拥有了新的人生态度和论世眼光。在这里真心感谢我的导师马力老师,她不仅教授我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更在为人处事方面言传身教。三年里,老师亦师亦友,在我遭遇困惑时总能从她那里获得有益的鼓励或建议。这篇论文从选题到开题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从搜集资料到动笔、定稿,老师也殷殷垂询,尽心指导,多次提出修改意见。只恨自己才疏学浅,论文的写作始终有不尽人意之处,在此向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深深的歉意!同时也感谢所有教过我和帮助过我的文学院老师,向您们送上最衷心的谢意,祝愿您们一切安好!同样要感谢的是我可爱的同学,是你们让我的研究生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感谢我的同门兼好友杨若雯和周舒畅,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关心,每每想起我们三个在办公室听马老师上课的场景内心都感到十分温暖。感谢同专业的所有同学,你们给予我的是不同研究方向的新鲜视角,还有你们活泼开朗的性格也令我获益良多。当然还有我亲爱的室友邢雪、许晓娜和吴杨辰子,我们朝夕相处真心相待,(后期还为我的论文提供了宝贵的提点和建议),这份情谊我定好好珍惜。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远在千里之外的您们对我的关爱和宽容是我坚实的后盾,给予了我无尽的动力。在这里我要说:爸爸妈妈,我爱您们!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心中虽有万般不舍但也要收拾好心情轻松上路。新生活已向我们遥遥招手,在此衷心祝愿大家都拥有美好的未来!49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个人简历孙鹏月,出生于1988年8月24日,新疆奎屯人。于2006年9月至2010年6月就读于渤海大学中文系,并于毕业当年考上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在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于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习期间,师从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研究学者马力教授,在文学修养和理论修养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50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几文章名称发表刊物(出版社)刊发时间刊物级别作者《秦文君笔下的成长伴随》《北方文学》2012年4月刊(中)省级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