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00 KB
- 2022-06-16 11:58:2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http://blog.cersp.com/7944380/1462569.aspx 作 者:(德)贝蒂娜·施蒂克尔编,张荣昌译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7-1定价:¥27.00 当当价:¥20.20 折扣:75折 节省:¥6.80 编辑推荐 为什么1+1=2?为什么有男孩和女孩?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天空为什么是蓝的?……有时候小孩子会突然出其不意地向我们提出一个个问题。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聪明的问题,傻问题,好问题,简单的问题,艰深的问题——整个生命充满了问题。能够精妙回答这些问题的人,自然就是诺贝尔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http://blog.cersp.com/7944380/1462569.aspx 作 者:(德)贝蒂娜·施蒂克尔编,张荣昌译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7-1定价:¥27.00 当当价:¥20.20 折扣:75折 节省:¥6.80 编辑推荐 为什么1+1=2?为什么有男孩和女孩?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天空为什么是蓝的?……有时候小孩子会突然出其不意地向我们提出一个个问题。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聪明的问题,傻问题,好问题,简单的问题,艰深的问题——整个生命充满了问题。能够精妙回答这些问题的人,自然就是诺贝尔
奖获得者,因为如果他们不是他们所研究的那个专业的顶尖人物——他们会得诺贝尔奖吗?这是一本供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籍。它也可供成年人阅读——或者供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无论如何值得推荐阅读。 从好奇心和热情上看,科学家实际上是长大了的孩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 韦钰 编译一本诺奖获得者答儿童提问的书,实在是别具慧眼,美不胜收,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大致上西方的精英们的最好一面是什么样的风景。 ——文学家 王蒙 对提问权利的坚持,对真理的热爱和永不枯竭的求知欲,有了这些东西,孩子们就能够成长为拥有内在的富有和尊严的真正的人。 ——哲学家 周国平 天真的问题,权威的回答。大人和小孩都值得一读。小孩有“天真的问题”,但常常得不到“权威的回答”;大人有“权威的回答”,但常常想不到“天真的问题”。 ——科学哲学家 吴国盛 这是一群名符其实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孩子们撰写的科普文章集,既有自然科学的问题,也有社会科学的问题,而他们回答的问题都是真正的孩子提出的问题。别看他们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面对孩子的问题,仍然要使出浑身解数,因为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往往能随口提出真正的终极的问题。而这些最聪明的人,居然能把这些问题讲解得那么透彻、明晰,而且通俗易懂,让孩子们也能明白。这正应验了这句话:“从好奇心和热情上看,科学家实际上是长大了的孩子。”
这是一部可以作为知识性读物典范的图书。在《评价知识性读物的七个标准》中,我们曾经谈到:“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往往会毫不犹豫地表示,在某种程度上,结论是可以继续讨论的,并非必须是勿庸置疑的。”读过这本书,你就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参与这本书的作者有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们似乎无所不知的渊博学识固然令人敬服,但更令读者感动的,是他们的那种谦逊和热诚。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但是营养十分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人格魅力。内容简介 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聪明的问题,傻问题,好问题,简单的问题,艰深的问题——整个生命充满了问题。事实上,孩子们总是随随便便就提出最重大的问题,这类问题儿童会提,成年人也会提,假如这不会令成年人感到难堪,儿童们会以为有些事成年人也不知道。孩子们随时随地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光躲闪、反问、玩游戏是不够的。孩子们需要有一个答案,他们有权提问,否则,他们就会在某个时候停止发问。但是,面对这些问题,一般的大人却往往力不从心:或是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或者干脆不知道答案。这样的大问题,人们最好去问顶尖人物,去问那些必定真正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如果事情涉及大问题,那么谁也不会胜过他们。 这本书就是为这样的时刻准备的。本书汇聚了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涉及物理、化学、数学、经济学、生物学、医学、文学、艺术以及政治等领域)在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回答了由儿童提出的各种问题(比如:“什么是政治”,就由以色列
前外长西蒙·佩雷斯,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之一回答)。就象前面提到的,书中那些天真的问题都是一些“大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成年人也未必知道如何回答。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或是灌输知识的东西,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所有的问题的回答都充满了人文精神。他们告诉孩子如何从生活的感悟中正确地认识、思考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鼓励他们的梦想并激发他们去实践。深厚的学识背景和强大的人格力量,使作品极富感染力。该书中译本现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将于六月出版,作为奉献给孩子的礼物。 人之所以是人,第一是因为他提问题,第二则是因为他想回答问题。这本奇妙的书里的问题全都是大大小小的问题,这类问题儿童会提,成年人也会提:地球还会转动多久?为什么有战争?为什么印第安人不知道疼痛?为什么我不能光靠吃炸土豆维持生命?……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们最好问顶尖人物,去问那些必定真正知道这件事情的人——而诺贝尔奖获得者无疑是合适的人选。目录
前言阿克塞尔·哈克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克劳斯·冯·克利青什么是政治?西蒙·佩雷斯为什么要有科学家?约翰·波拉尼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丹尼尔·麦克法登为什么我不能光吃油炸土豆条?理查德·罗伯茨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大江健三郎天空为什么是蓝的?马里奥·乔斯·莫利纳电话是怎么回事?盖尔德·宾尼希不久就有两个我吗?埃里克·维绍斯为什么会有战争?埃利·韦瑟尔为什么印第安人不知道疼痛?君特·布洛贝尔妈妈和爸爸为什么必须上班?赖恩哈德·泽尔腾究竟是谁发明了戏剧?
达里奥·福空气是什么?保尔·克鲁岑我为什么会生病?乔治·维托尔卡斯为什么树叶是绿的?罗伯特·胡伯尔我如何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米·谢·戈尔巴乔夫为什么我忘记一些事情,而不忘记另一些事情?埃尔温·内尔为什么有男孩儿和女孩儿?尼斯莱因—福尔哈德地球还会转动多久?谢尔顿·格拉肖为什么1+1=2?恩里科·蓬比里感谢贝蒂娜·施蒂克尔 评论好玩的问题精彩的回答(叶子·相关链接)
估计很多成年人都有和我一样的经历:和小孩子在一起时,常常被他们没完没了的发问——这是什么?那为什么?诸如此类——搞得头昏脑胀,不胜其烦。真希望有像阿西莫夫的“机器管家”那样一个无所不知的机器人来顶替自己,去挨小孩子连珠炮似的问题轰炸。要不,只有用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或者少儿百科来打发他们了。 不知是因为德国人天性严谨,还是因为什么,为了回答小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他们居然劳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架,而这些大人物真的接受了任务,他们既没有被抛来的问题搞得头昏脑胀,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厌烦,更没有敷衍其事。于是,就有了这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的书。 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些怎样的问题。有一些问题十足好玩,诸如: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为什么我不能光吃油炸土豆条?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妈妈和爸爸为什么必须上班?小孩子的问题可不一定都是小问题,而常常足够地大,诸如:什么是政治?为什么要有科学家?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为什么会有战争?很多还是很基础性的问题,回答起来真不是一件容易事,诸如:我为什么会生病?地球还会转动多久?为什么1+1=2?
回答这些问题的包括5位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4位化学奖获得者、3位物理学奖获得者,而来自和平奖、经济学奖和文学奖的分别有3位、2位、2位。因为诺贝尔奖不颁给数学领域,编者还邀请了1974年菲尔兹奖的获得者恩里科·蓬比里来回答“为什么1+1=2”这一数学问题,鉴于菲尔兹奖地位崇高,堪称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这个做法是很恰当的。而另一个选择也许会引起一些争议。回答“我们为什么会生病”的是乔治·维托尔卡斯,他获得的是1996年可供选择诺贝尔奖,我不知道这个奖项是什么背景,据说该奖于1980年由雅各布·封·于克斯屈创建,旨在对“倾向于西方的政治-科学界社会上具有影响的阶层的”官方诺贝尔奖建立一种平衡力量。维托尔卡斯获奖的原因是在传播顺势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顺势疗法在医学界争议颇大,有的人更斥之为伪科学。就一般的医学观念来看,维托尔卡斯在书中所谈也多少有些另类,至于是否属伪科学,还需专家明鉴。 对于科学方面的问题,书中的回答绝对权威。回答“为什么树叶是绿的”的是罗伯特·胡伯尔,问题涉及光合作用,而胡伯尔正是因为对细菌的光合作用中至关重要的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的研究而获诺贝尔奖的。即使面对最艰深的问题,科学家也尽量解答得深入浅出。回答“地球还会转动多久”的物理学家格拉肖在给出最后的答案之前,先带领孩子们做了一个实验:拿一只大塑料碗,装满水并摇晃它,这时移动它所用的力气要比水静止不动时更大。因为我们的地球转动时也不得不带着潮涨潮落的大海,所以地球会转得越来越慢,恐龙的时代一天只有23个小时,而现在是24个小时,将来会是25个小时,26个小时……直至它停下来。难得的是,科学家不但向孩子们讲解科学知识,也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看待科学、运用科学。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波拉尼坦诚地告诉孩子们:
我们(指科学家)就像童话里的魔术师,再也不能停止我们自己的魔术。……所以当我们谈到对科学的监控时,问题并不在于停止研究,而只在于你和我用新的知识干什么事情。我们是利用爱因斯坦关于把质量变成能量的知识去制造原子弹,并用他们去杀人,还是利用这种知识,使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轻松、愉快?做出这个决定的,不只是科学家,而是整个社会,是政治家们,是所有的人们。噢,当然儿童除外,因为你们必须先学习,了解世界如何正常运转,然后你们才可以对应该改变世界上的什么作出决定。 恩里科·蓬比里在做了一个“2+3=5”的证明题之后,鼓励孩子们挑选一些好书来读,因为,数学像一座有无数花卉和植物的花园那样丰富多彩。接下来的一段话则至为动人: 然而你永远也不要忘记:不管这门科学多么美好,它并不就是一切。世界上有更重要的事物,尤其重要的是人性。我本人是一个拥有残疾女儿的父亲。她虽然耳聋而且弱智,却是一个神奇的人。我从她那儿学到的有关生活的知识,比我从童年时代开始至今所学习的全部数学理论还要多。 来自和平、经济学和文学等领域的获奖者的回答同样精彩。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以色列政治家西蒙·佩雷斯推崇的不是拿破仑那样声名显赫的军事家,而是不用暴力达到政治目标的和平政治家甘地。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利·韦瑟尔回答“为什么会有战争”的提问时说,宗教、爱国主义也许是好东西,但如果走向狂热将非常危险,“甚至使纯洁和美丽的东西变得丑陋”。他告诉孩子们: 我希望,在你们的梦境中不会有什么战场上的胜利。相信我吧,真正的荣誉不是在那里可以获得的。战争意味着一切可能的事物,但是荣誉肯定不在其中。
在和孩子们对话时,这些大人物显得相当坦诚,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麦克法登在解释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时,抱歉地说道,世界是不公正的,从根本上来说,我们人类是自私的。这恐怕与中国两千年来教导孩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异其趣,但如果它更接近事实,为什么要向孩子们隐瞒呢?孩子们终将长大,如果我们希望未来的世界更美好,唯一的希望就是我们的下一代比我们更了解人性,更知道人类在哪些方面是不完美的,有了这样的认识,世界才有了改变的可能。难道不是吗? 总之,本书问题好玩,回答精彩,让我这个大人也受益匪浅。而且我觉得,千万不要把它定义为一本童书,更应该读它的绝对是成年人——书中涉及的主题大多是常识性的,然而,现在我们最缺的不常常就是所谓的“常识”吗?书摘为什么1+1=2
? 恩里科·蓬比里 有一天,我家附近一家小商店的老板想出了一个有趣的主意。他将满满的一杯糖果放在他的柜台上,并承诺,谁猜中里面有多少块糖果,就把这一整杯糖果送给谁。由于我是数学家,我当然不愿意只是简单地猜一猜,而是要找出糖果的精确数目。可是怎么找?我试图用肉眼估计,一块糖果大约有多大,糖果间的空间多大以及玻璃杯多大。然后我开始计算。但是,可惜我计算出来的数字,跟大多数其他顾客的数字一样,离正确的数字相去甚远。我们可以看出一只果盘里放着4个还是5个苹果,但是,如果十几种物品放在一起,我们就不能同时看出来了。我们更不可能一眼就看出,多少块糖果装满整只玻璃杯。我们的眼睛同样也不能测定糖块间的距离,精确度达到毫米之间。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行。所以我所做的糖果数量的测定试验,没有多大成功的希望。但是它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我们数学家如何着手解决一个难题:我们总是要简化一项任务,办法就是,我们把它化为基本数值和这些数值之间的关系——就糖果而言,就是化为糖果数值、糖果间距离数值和玻璃杯数值之间的关系。知道了这些数值,人们才能精确地计算出糖果的数量。 全部数学探讨的就是这样的关系。这在数数时就已经开始了。虽然数数对于我们来说,是世界上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这里面还是有着很重要的原则。数数究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1+1=2?你这样问我。为了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必须仔细观察,你在数数时做些什么。你如何数玻璃杯里的糖果?你拿一块出来,把它放在桌上。然后你拿第二块出来,把它放在第一块旁边。如果现在有人问你,你拿出来几块糖果,你当然回答:两块!在数数时我们在想像中概括这两块糖果,并说这是两块糖果。所以我们就写1+1=2。 从一个物件向两个物件迈出的这第一步是数数的基础,此后便总是这样继续进行下去。你又从玻璃杯里拿出来一块糖果,桌上就放着2+1块糖果。所以我们说“3块糖果”并写2+l=3。所以数数的意思是从一个数向紧挨着的下一个数前进。这个对数字的原则也可以这样表述:以单位1开始,一边数l,得2,一边数1,得3,如此等等。我们数学家认为2是1的继数,3是2的继数,如此等等。因此l+1=2是一个论断,它无非是指2是1的继数。除了继承原则以外,数数时还有别的基本原理。譬如问题不在于你把2块和3块加在一起,还是把3块和2块加在一起。顺序是不重要的。用两种方法你都得到5块糖果。公式是…… 非常非常喜欢《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http://www.douban.com/review/1000257/2005-04-28来自:xia(北京)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的评论 儿童通常会提出一些很天真、很简单但是却又最基本而重大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会有贫穷和富裕”“什么是快乐”等等。成年以后,就常常只顾匆匆的往前走,而不去想这些问题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我们活着的一个重大原因。因此,才不至于麻木,不至于绝望,不至于去跳楼。 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的惊喜。像个好奇的孩子,我从里边学到了很多。在看每一章之前,我都先用那个问题问问自己,看我会怎么回答,然后再去比较一下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于是,就很有意思了。 1、为什么会有贫穷和富裕?
这个世界生来是不平等的。出身、运气、天赋、教育、勤奋,都可以为你带来财富以及舒适的生活。但也有很多人因为环境和命运的原因在贫困里挣扎。均贫富是不可能的,差异和不同,以及追求比别人更好的生活才是这个世界进步的动力。但是,金钱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感中还包括很多别的重要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缺乏足够的动力从早晨一睁眼就跳下床去勤奋工作呢?因为那些工作不能为你带来直接的利益,人的本性如此。读到这里,有丝窃喜——大科学家都证明了,那么我某些时候的懒惰便是有根据的了^_^ 2、你究竟为什么活着?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恐怕得用一辈子去探索答案。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回答恐怕都是不同的。 “没有你,我的生命没有任何意义。” 是吗? 不是太相信。 妈妈生你的时候,并不是准备为了别的女孩才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你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印记由你自己来掌握,你活着的意义也在于你自己。而我,真的很难给予相同的回报。毕竟,我是另外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个体。 那么,我究竟为什么活着呢?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无论如何,活着就是一件值得珍惜的事情。 3、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 因为布丁是要用来吃的,而石头不是。——这是我的回答。
尽管这本书是给儿童看的,但我却发现这个时候我的思维比小孩还简单。 尽管这个问题的回答扯到原子、分子、物质的构成方式等,我还是愿意相信世界万物原本就是那么简单,它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比如: 因为布丁是要用来吃的,所以它是软的; 因为你是上帝专门为我造的,所以你的生命因我而有意义,反之亦如此。(呵呵,这不是扯吗?我刚才还在振振有辞不相信呢。可是,谁知道呢?) 4、为什么会有战争? “战争,意味着一切可能的事物,但是荣誉肯定不在其中。” “好些道路都能通往上帝。上帝懂得所有的语言。” 5、我为什么会生病? 得病的两个因素:外在得致病物以及病人内在的易感性。 顺势疗法对健康的理解:健康意味着一个人在身体、精神、情感层面上的绝对自由。 身心紧张也是一种污染。 承认,我们都不健康。实验室太大的电脑辐射、压力及紧张。我们常坐电脑前的xdjm们颈椎都有问题。 6、为什么1+1=2? ——我还真的不知道。
那位科学家介绍的是继数、素数、微积分、那个著名的猜想以及数学花园里的美景。但最让我感动的却是他最后说的一段话:“不管这门科学多么美好,它并不就是一切。世界上有更重要的事物,尤其重要的是人性。我本人是一个拥有残疾女儿的父亲。她虽然耳聋而且弱智,却是一个神奇的人。我从她那里学到的有关生活的知识,比我从童年时代开始至今所学的全部数学理论还要多。我的女儿是我一生中所遇到的最美好的天使。” 让我想起这次春节回家,那天傍晚,我独自一人坐在元阳小山城的广场上等去拍梯田的哈哈姐。那时候的暮色和夕阳美极了,但是我一心的只想回家,回到爸爸妈妈身边。那天上午我是在快到元阳县城时才接到电话被告知因为车票的原因我只有一天的时间在家了,隔天就得离家回京,可是一时还回不去只能在元阳再住一晚。那样的傍晚,瞬间对家的不舍充溢在胸腔里排不出去,哗啦啦的眼泪奇异而难以控制的出来了。想起那本书叫做《LonelyPlanet》。这个星球上孤独的孩子,尽管有父母的爱,却仍然总想独自去游荡。这次的不舍,仍然不会阻碍下次的走出。我是如此不孝的女儿,因此,自己以后有了孩子,也不会期待她能比我好到哪里去。没有办法牵拌她,爱她就是我的幸福所在,她的生命属于她自己。 7、天空为什么是蓝的? 说实话,我更喜欢“因为湛蓝的大海倒映在了天空里”这个美丽的答案。由此看来,我是没有科学家严密的头脑的。因此,我做了这个答案的读书笔记,以后好跟别的孩子讲。 波长短的蓝光和紫光在穿透空气时被散射最多,因此,天空呈现蓝色。
傍晚日落时,达到人眼的主要是未经散射的红光,因而你看到的是红色的天空。 天空在日落后一段时间内仍呈深蓝色,因为臭氧层过虑不了蓝光。 8、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 为了开发自己的潜能,为了学习融入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技能——这个我的回答。 大江健三郎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他自己小时候逃学的经历,另一个是他智障的儿子在学校学会与朋友交往、学会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故事。他说,音乐、自然科学、数学、体育、语言,都是深刻了解自己及与别人交流必不可少的语言,为了学习这些,孩子们就必须上学。 那么,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这个我,就是因为我上了学,我受到了教育。 那么,我将来的学校、我要成为的老师,都应该交给孩子们这些。 9、为什么要有科学家? 从好奇心和热情上看,科学家只是一群长大了的孩子。 他们寻找着这个世界上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太阳、风、原子、月亮、宇宙等等,并且在发现的过程中忍受一次次的失败,同时也享受巨大的喜悦。他们充满热情,全力以赴的做研究,用自己非凡的才干和独特的个性、强烈的愿望来做事情。 只要你拥有好奇心,你永远不会认为一个答案是所有答案中的最终答案。 10、什么是政治?
我一向对政治没有兴趣。对于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我想政治是一个与我不怎么相干的东西。 可是,西蒙.佩雷斯用给小孩子讲故事的语气说服了我。能够把最复杂的问题用最简单的话讲清楚的人都是不简单的。我喜欢这样的人。如果我在大学课堂上都能遇到这样的人就好了。可惜……还好,我看了这本书。 人们为了土地、金钱、财富、信仰等起冲突时,如果不能在政治目标上达成一致共识,便有可能发生流血事件。人们能够为自己所喜欢的思想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以及挡住他们去路的人的生命。政治的任务就是居间调停。 政治中总有不同的意见在相互碰撞。即便只在两个人的婚姻中其实也存在着政治。关于宗教与政治是这样讲的: 每一种宗教都深信,它已经为人类的幸福找到了唯一正确的道路。宗教几乎不容许任何妥协。信仰开始之时,便是理智停止之日。如果人们信仰上帝,便会带来共同进步的力量,但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上帝比别人的上帝更重要,那么这样的力量便会产生可怕的后果。 战争只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一种错误的政治结果。为了签署和平的条约,就需要许多的政治家。他不必是领域里的专家,但是他一定要把那些聪明的、有才干的同事们组织到自己身边来。在架起理解的桥梁之时,他一定要有耐心,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经济才是这个世界的杠杠。联合国虽然很重要,但是它实际上只是穷国的聚集体,联合国的秘书长管的只是地球上穷国的、受苦受难的人民的事情,富国根本不理睬他。但是,尽管政治的影响在减弱,调停作用也仍然不可放弃。必须设法使财富得以公正分配,设法使人们得到公正的机会,实现人生的目标。 拿破仑和甘地是两位截然不同的出色的政治家,一位代表战争与暴力,一位代表和平。从长远来看,和平会更强烈的影响历史。 “别被你们所看到的痛苦和灾难吓住了。只有把目光投向未来,人们才能重新安排和改造世界。当然不应该忘记过去,但你们要有勇气希望得到点什么,你们可以想象这个世界,你们最希望世界成为什么样子。为此而经受一切艰难困苦也都是值得的。你们要永远忠于你们的理想,不要因为失败和挫折而泄气,不要因为绝望和恐惧而气馁。你们要永远像你们自己那样平凡,永远像你们的愿望那样伟大。” 在面对这个广大的世界的时候,我想我只是隔无知而好奇的孩子,所以这些睿智的人所讲的最质朴的道理以这样直接的方式打动了我。我学到的东西远胜于大学的课堂。 ——这样好的书,你能不自己找来看一看吗?红泥巴书评http://www.hongniba.com.cn/bookclub/bookinfo.jsp?bookid=10003590&module=topic
这是一群名符其实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孩子们撰写的科普文章集,既有自然科学的问题,也有社会科学的问题,而他们回答的问题都是真正的孩子提出的问题。别看他们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面对孩子的问题,仍然要使出浑身解数,因为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往往能随口提出真正的终极的问题。而这些最聪明的人,居然能把这些问题讲解得那么透彻、明晰,而且通俗易懂,让孩子们也能明白。这正应验了这句话:“从好奇心和热情上看,科学家实际上是长大了的孩子。” 这是一部可以作为知识性读物典范的图书。在《评价知识性读物的七个标准》中,我们曾经谈到:“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往往会毫不犹豫地表示,在某种程度上,结论是可以继续讨论的,并非必须是勿庸置疑的。”读过这本书,你就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参与这本书的作者有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们似乎无所不知的渊博学识固然令人敬服,但更令读者感动的,是他们的那种谦逊和热诚。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但是营养十分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人格魅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诺贝尔获奖情况的综述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呼伦贝尔市肉羊产业发展5种模式探究,农业经济学论文
- 针灸、推拿结合通窍活血汤治疗贝尔氏面瘫
- 谈莫言获诺贝尔奖对金融影响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统计分析
- 大众传媒#183;大众文化#183;文化危机——丹尼尔#183;贝尔批判性传播观述评.
-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理论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 关于呼伦贝尔如何通过区域合作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断想
- 诺贝尔文学奖中文得主莫言和高行健在社会中的地位
- 简论呼伦贝尔市林业企业经济效益分析与发展对策
- 微生物学研究中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
- 雅斯贝尔斯“教育之本真思想”及其启示
- 从诺贝尔奖的角度浅谈物理教育改革
- 专题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牙克石林业一中高三数学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文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旗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二章单元试题(数学:必修5数列部分)
- 简析呼伦贝尔物流业发展前景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