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00 KB
  • 2022-06-16 11:58:25 发布

诺贝尔文学奖发现与错过的大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诺贝尔希望以"理想主义和最出色的"作为标准,但总有一些"最出色的"被错过,其实这本身也不算什么大错,你娶了张曼玉,就不能再娶林青霞。你嫁了周润发,当然,也不能同时嫁给刘德华。诺贝尔文学奖发现与错过的大师分享到QQ空间分享到腾讯朋友分享到腾讯微博作者/朱宝明来源/东亚经贸新闻插画/SophieGrandval 诺贝尔希望以"理想主义和最出色的"作为标准,但总有一些"最出色的"被错过,其实这本身也不算什么大错,你娶了张曼玉,就不能再娶林青霞。你嫁了周润发,当然,也不能同时嫁给刘德华。诺贝尔文学奖发现与错过的大师分享到QQ空间分享到腾讯朋友分享到腾讯微博作者/朱宝明来源/东亚经贸新闻插画/SophieGrandval (本文发表时间为2011年6月。)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来中国了,他的到来,对本来就有狂热诺贝尔奖情结,特别是诺贝尔文学奖情结的中国人来说,毫无疑问又掀起了一股热潮。略萨当然明白这一点。在上海所作的《一个作家的证词》的演讲中,对于诺贝尔文学奖,他给出了自己的"证词"。略萨说,诺奖和其他奖项一样,有时候确实很准确,把奖项给了应该得奖的人,比如托马斯·曼,威廉·福克纳,海明威;但有些时候,评委会也会看走眼。"比如第一个文学奖得主,你知道是谁吗?我觉得不值得读的,叫苏利·普吕多姆,是个三流作家,托尔斯泰和他竞争,居然他得奖了,我觉得你根本不会听过他。"略萨说,比如博尔赫斯,完全应该得奖,但他没有得奖,"我确实觉得自己得这个奖有点难为情。博尔赫斯这么伟大都没得奖,但评委也是人,虽然我希望对我自己没搞错,但这个得交给历史来讲了。"说起历史,诺贝尔文学奖百余年的历史,在中国人的心中,谁是当之无愧的桂冠作家,谁又是诺贝尔文学奖永远的遗珠?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中国人爱讲"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大浪淘沙,历史总会给出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一在一份问卷调查中,中国读者心目中威望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海明威、肖洛霍夫、马尔克斯、罗曼·罗兰、帕斯捷尔纳克、萨特、贝克特、福克纳、托马斯·曼、川端康成、叶芝、加缪、罗素、泰戈尔、黑塞、艾略特、萧伯纳、索尔仁尼琴、聂鲁达、蒲宁。看来好的就是好的,中外英雄所见"略"同,在略萨眼中,托马斯·曼、福克纳和海明威也是首选的当之无愧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然,也有和略萨一生不睦的马尔克斯。海明威因"硬汉文学"著称,一册薄薄的《老人与海》为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这些"硬汉子"在遭受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海明威的影响之大,从下面这个事情中可见一斑。当海明威因身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用猎枪结束自己生命的消息传到西班牙最杰出的斗牛士胡安·贝尔蒙德耳中时,他只是慢慢但很清晰地吐出了三个字"干得好!"之后,他也用同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的一生。福克纳则和海明威截然相反,他的作品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绵延婉转及结构极为繁复的长句子和反复斟酌推敲后选取的精巧词汇。而他的成功也许正因为他的审美趣味与传统文学截然相左,但这位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大作家的追求与诺贝尔文学奖一贯坚持的"理想主义和最出色的"并无二致,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得奖感言是诺贝尔文学奖最精彩的感言之一。他说道:"我拒绝认为人类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能够忍受艰难困苦,也终将会获胜。"从这一点上说,他与海明威并无不同,虽然我这么说可能会遭到海明威的粉丝的口诛笔伐。与福克纳气质相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还有梅特林克、艾略特、贝克特、加缪、萨特、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托马斯·曼的得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写出了被称为"德国版《红楼梦》"的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曾赞誉此书为"德国首部格调高雅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与托马斯·曼一样忠于传统的现实主义获奖作家如罗曼·罗兰、法朗士、高尔斯华绥、马丁·杜伽尔、斯坦贝克、马哈富兹、戈迪默等,也是不得不提的名字。不得不提的还有肖洛霍夫,这位恪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作家,《静静的顿河》在我国可谓无人不知,而他获奖也正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与他在同一阵营中的还有安德里奇,长期担任南斯拉夫文学会主席的他,获奖理由是"由于他作品中史诗般的力量他籍着它在祖国的历史中追寻主题,并描绘人的命运。"可见阵营并不重要,风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中的精深内涵,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憧憬。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鞭挞,是这些作家共同的价值取向。二由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理想主义"内涵的不断拓展,使瑞典文学院遴选作家的范围不断扩大,它一改最初十年只将奖项颁给北欧和西欧作家的"小趣味",顺应了20 世纪世界文学发展的潮流和不断变化了的审美观念,作为一个文学体系,诺贝尔文学奖吸纳的作家更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诺贝尔文学奖本身也更加成熟。但就像体育比赛一样,每一个项目只有一个冠军,没有夺冠的并不说明不优秀。马龙、斯托克顿一生无冠,但这并不妨碍其他人对这二位的崇拜,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二位的地位并不比天才如乔丹者低,甚至更高。诺贝尔希望以"理想主义和最出色的"作为标准,但总有一些"最出色的"被错过,其实这本身也不算什么大错,你娶了张曼玉,就不能再娶林青霞。你嫁了周润发,当然,也不能同时嫁给刘德华。在中国人认为的诺贝尔文学奖错过的20位大师中,"中国情结"充分流露,这20人是:鲁迅、卡夫卡、乔伊斯、托尔斯泰、哈代、昆德拉、博尔赫斯、纳博科夫、易卜生、沈从文、普鲁斯特、契诃夫、里尔克、高尔基、老舍、左拉、瓦雷里、劳伦斯、曼杰什坦姆、阿赫玛托娃。在网上还有另外一份名单,他们分别是:托尔斯泰、易卜生、哈代、契诃夫、卡夫卡、乔伊斯、昆德拉、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庞德、普鲁斯特、里尔克、高尔基、格里耶、左拉、瓦雷里、劳伦斯、曼杰什坦姆、伍尔夫。关于"中国情结"我们稍后再议。从这两份名单中不难看出,托尔斯泰是公认的诺奖最大遗珠,而他输给的正是略萨口中的"三流作家",也就是第一届得主普吕多姆。普吕多姆的作品我从来没读过,不敢妄加评论,但托尔斯泰已被证明为"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复活》等作品在我国广为传播,其经典不需赘述,后来的诺奖得主罗曼·罗兰、托马斯·曼、萧伯纳、高尔斯华绥都不同程度地受他影响才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之所以没有获奖可能和地域性有关,最初的十年,诺奖文学奖得主全为北欧和西欧作家,其他地域均被无视。博尔赫斯是另外一位被无视的作家,略萨也为之忿忿不平"这么伟大都没得奖"。博尔赫斯在中国的走红本身就有神秘主义的一面,我们读不懂他,但读他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博尔赫斯自己都这样评价自己:"他既是每一个人,又谁都不是"。那么,他的作品或思想有没有一个支配一切的主题呢?也许博尔赫斯本人的一段话可以作为回答:"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使空间充满了省份、王国、山峦、海湾、船舶、岛屿、鱼类、房间、工具、星辰、马匹和人们的形象。他去世前不久发现那个有耐心的线条的迷宫勾勒出了他自己面孔的轮廓。"好吧,我承认我也似是而非,而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这份名单上的其他人个个也都是大师,即使没得诺奖又如何,历史已经给了他们最公正的评价。这份评价告诉我们:作家不会因得诺奖而伟大,但会因作品而不朽。三每次诺贝尔文学奖一出炉,国内就一片叹息:什么时候我们能得一次呢?传说中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有那么几个,目前都已作古。据说鲁讯在1927年得知自己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时曾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我觉得中国实在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而据诺贝尔文学奖惟一懂得中文的评委马悦然透露说,沈从文在1987年和1988年都进入了终审名单,并且在1988年,大部分评审都看好沈从文,他很有希望获得这一奖项,可惜沈从文在1988年去世,而诺奖都是颁给在世的人,所以马悦然提起这事时觉得特别可惜。对于传说中的其他人,比如北岛,王蒙,李敖,甚或是莫言,贾平凹,我们还是把他们当成一个传说为好。中国文坛越来越浮躁,他们逃离现场,逃离现实,放弃作家的历史责任、社会关怀,并越来越沉迷于在自己的小情调、小情感、小时代(还有小时代2.0、3.0)里自娱自乐。鲁讯的话包含着一名作家的清醒和沉着,既然他都不配,那么那些靠"此处省略多少字"和"明明过着精英的生活,却不愿承认自己是精英,还要伪装成老百姓进行所谓的"底层写作"的精英作家们,就更不配领这个奖了。我们的文学,离生活越来越远了。文学,与生活在同一条街上,却在另一个不同的房间里。作家总是要寻求一些寄托,这寄托,可以是一片树叶,可以是一片星空,但绝对不能是诺贝尔文学奖,绝对不能,当你钟情于此,你已经输了。我们的钟情有点太浓了,浓得有点发腻,浓得有点化不开,"你浓我浓"中,渐渐迷离了双眼,久而久之,或近视,或远视,没有眼镜,竟是不仅看不清他人,也看不清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