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50 KB
  • 2022-06-16 12:44:09 发布

语文-三年级上册-14蜜蜂(教学反思)-人教课标版-廖素珍-西区中心小学.doc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蜜蜂》教学反思(一)西区昌平小学李亚绿《蜜蜂》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选自《昆虫记》,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这样的文章是很难有语言的情感点可以抓的。在备课的时候,指导老师给我的意见是能在潜心读文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说明文用词的严谨,同时进行语言的内化训练。于是,我做了这样的设计:首先是走进《昆虫记》认识法布尔,让学生对这本书和它的作者有初步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在初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能简单叙述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从叙述中,对法布尔有个初步认识知道他是个喜欢实践实事求是的人。接着走进他的实验,读第二自然段,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的过程,并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联系把话说清楚说明白,并从“做白色记号”、“两里远”等地方对比感受作者是个考虑周到、思想周密的人,从而对作者有了进一步认识。最后,是就“推测”一词,联系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推测,使学生感悟要做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然而,我我在课堂上心中装满的都是自己的设计,跳不出设计来看课堂,结果就把自己拉进了一个狭小的空间一一这是我今天犯的最大一个错误。今天,听了评委老师和指导老师们的许多建议,纵观自己的课堂,我觉得自己有这样的缺点:其一,教师自己的语言过于理性,和学生之间拉开了距离。三年级的孩子,我们和他沟通的时候,应亲切点,平和点。其二,上 课应该有时间概念,哪个环节上到什么样的度,需要多少吋间,花的这些吋间里如何紧凑而有效,是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思考的问题。其三,课堂是活的,学生是活的,老师就应该灵活机智的变动口己的教学,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点明的就直接点明,需要细细引导品味的,就应该给学生多点时间。其四,课堂的着落点在哪里?课堂中我要如何把握好一直在变动中的课堂流程,学会倾听,并在倾听中捕捉有效的着落点呢?也许我只有在多锻炼,多留心自己平时的课堂才能找好这个点了。这节课,在很多的细节上也是值得我再重新思考的。1、谈话导课时候,我从《昆虫记》到他的作者的介绍,已经吸引了学生想去看这本书,可是却又出现了两句三年级学生根本就不熟悉的评价这本书名言,这个出示等于落空了,也许我是太想在课堂表现自己的思想了,想把自己读到的东西都呈现出来,而忘记了学生,他们能读懂没有?我不可能在课堂上置办一桌的“满汉全席”让学生去逐一品尝那!所以,以后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思考我所以呈现的东西学生能不能理解。2、在教学生字的时候,我不能过高的估计学生能力。还记得有位老师曾经说过,有时候我们要把“果子”挂得低一点,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他们才有信心有兴趣学习。而我今天居然敢在根本不熟悉这个班的学生的情况下,去拼音直接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结果在这个环节花了很多时间,以至于后来学课文变成了“赶集”。同时在生字词教学中也留给自己一点思考,我们该如何让字词教学有效落实? 3、老师不要把心中的答案看成唯一。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吋候,我让学生简单的叙述课文主耍内容,其实目的就是为了训练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他们叙述得简洁完整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说得和我想的一样,可是我太追求自己的东西了,就想他们说的和我的一样,这样的错误在这节课出现了好多次,这里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老师如何做到心中有"物”,又做到心中无“物”,这两个“物”值得我思考。4、如何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是篇说明文,作者用词的严谨精确是我们要抓的一个训练点,如果我没在以上环节中浪费时间,那么我应该以初读感知,叙述课文主要内容时候,初步感受法布尔是个喜欢实践,实事求是的人,然后在走进他做的实验中,让学生学会概括实验过程,并能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实验表达清楚,从他做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体会作者思考的周全,和思想的周密。再由作者在观察后的思考和猜测,体会他为什么做这样的推测,再次研读潜心研读课文,在读的过程屮体会用词的准确,并让学生也用上表示推测的词语,写写说说自己会做怎么样的推测,这样就把语言的训练点抓住了,而且,在读和练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一点,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要做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蜜蜂》教学反思(二)■■■U!|区昌平小学李亚绿经过学校科组和区屮心教研组几次的磨课,结合大家的教学建议,本人对本课的教案做了以下一些调整: 1、以蜜蜂图片导入,继而交流对蜜蜂的了解。这种导入难读降低,乂能贴近孩子喜欢动物的心理,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至于《昆虫记》作为课后阅读的拓展,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2、以“试验”一词为切入口,引出对课文内容的概括。三年级的学生对课文有初步感知能力,但概括表达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借助“试验”一词以造句的方式,能够轻而易举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把作者试验的过程划分为“捉蜜蜂”、“放蜜蜂”、“等蜜蜂”的过程。这样教学的思路就简明清晰多了,更利于学生对课文思路的把握。而且每个试验过程,我们主抓…点体会来讲,例如“捉蜜蜂”中体会作者的做事严谨,“放蜜蜂”中体会作者的仔细观察,“等蜜蜂”中体会作者的善于思考。严谨的科学作风包含很多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具体的事例來感受,让学生的体会史具体、史明确。4、把试验的冃的和结论置于学生明确试验过程之后综合讲述。不以“冃的”和“结论”的问题方式抛出,因为对于文屮描述的试验结果和试验结论,学生容易混淆,如果在这个问题诸多纠缠,就影响了教学的效率。教师最后以语言综述的方式来引导,提问“这次试验证实了什么?”“这次试验作者还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迅速找到答案并轻易引出“目的”和“结论”。5、在拓展环节引入“小练笔”。本课的语言训练可以在小练笔中得到落实,《蜜蜂》虽是一篇说明文,但学起来可以很有趣。作者聪明的试验步骤和蜜蜂神奇的能力是吸引学生最大的亮点,我们可以以“蜜蜂神奇的能力”作为 学生思维拓展的训练点,安排“三只蜜蜂的去向”的练笔内容,让学生在写作中展开想像的翅膀,激发探索大自然的童心童趣。6、以罗丹的名言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如何让小结更精辟,更深刻,这当然离不开引用名言。罗丹的名言“生活并不缺少发现,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可以说是本片课文的精髓提炼,为此以这句话结束全文,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世界。课堂呈现的结果如下:一、“说”课文内容、理清线索。我们班学生总结、概括能力较差,平实让他们概括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他们常常讲不清楚,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本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还是让学生來试着用“试验”一词围绕课文内容造句,在经过一些提醒后,学生能说出来:科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最后证明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本能。随后,把重点放在课文二、三段,让学生读一读,找找法布尔做实验的步骤,原本以为这个环节学生可能比较难回答,谁知道课堂上他们一下子就说出来了:捉蜜蜂——放蜜蜂一一等蜜蜂。理清了线索,课文的教学就比较清晰了。二、“说”体会,理解课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从给20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理解到为了要跟其他蜜蜂区别开来才这么做,体会到他很聪明细心。 “小女儿守在窝旁”,有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他让女儿这么做可以计算时间,经过她的讲述,大部分同学能理解这种做法,并称赞法布尔想得很周到。随后提出问题:再见到两只蜜蜂法布尔心情是怎么样的?小女儿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学生通过研读词句,从“高声”“没等跨进家门”“冲”等处体会到女儿心情的激动,再朗读课文,情感便自然而然出来了。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培养朗读能力。三、“说”去向,小练笔,总结课文当学生了解了实验的结果后,我让学生想像三只蜜蜂的去向。有学生说蜜蜂去玩耍了,有的学生说蜜蜂遇到敌人了,有的学生说蜜蜂回来了但作者没认出来。即使是平吋很少发言的学生都乐于举手了,我感到很欣慰,但不足的地方是举手的同学说得不够生动。最后我让他们进行小练笔,把从课文中想到的记录下来。通过小练笔,想像的情节就更生动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