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50 KB
  • 2022-06-16 12:37:30 发布

用壳聚糖二次处理糖蜜酒精废液的研究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用壳聚糖二次处理糖蜜酒精废液的研究  糖蜜酒精废液是以糖蜜为原料,经发酵生产酒精的过程中,从蒸馏塔底部排出的颜色深、污染大的酸性有机废水。目前尚未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理方法。特别地,糖蜜酒精废液颜色污染严重,主要是酚类物质和氨基氮化合物等成分(美拉德色素,酚类色素和焦糖色素等)【1-3】,所以脱色是治理该酒精废液的重要步骤。国内有学者做过用活性炭【1-2】,壳聚糖【4】,或是聚氯化铝【5】处理酒精废液的研究,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效果较好但成本高、二次污染大,稀释倍数太大或效果根本就不好;IVOG.L.【6】也提出用壳聚糖处理酒精废液,效果好但稀释倍数大。另外,糖蜜酒精废液富含有机质、蛋白质、糖分、钾、钙、磷、有机盐、酵母尸体和微量元素等,可生化性好,可作为资源回用【7-8】。于是笔者尝试了直接用5倍稀释的糖蜜酒精废液培养云芝(C.versicolor),在获取高附加值的云芝多糖的同时对酒精废液进行预处理,效果较好但是发酵残液有待进一步处理。  含量丰富的天然大分子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阳离子絮凝剂,是甲壳素脱去乙酰基后的产物,可有效除去废水中的有机物质,适于低浓有机废水的絮凝法处理。其机理是电中和废水中的带负电物质,或通过颗粒表面搭桥,使悬浮颗粒聚沉。本研究就是要用壳聚糖对酒精废液进行处理,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确定影响絮凝效果的各因素的最佳值,再将所得结果用于处理提取了云芝多糖的酒精废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糖蜜酒精废液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⑴糖蜜酒精废液(CODcr130,838mg/L,pH4.2):广西贵港糖厂。  ⑵云芝(C.versicolor,本研究室保存)。  ⑶壳聚糖:生化试剂,粉状,上海源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脱乙酰度大于90%)。  ⑷聚丙烯酰胺(PAM):化学纯,成都市联合化工试剂研究所生产。  1.2培养基的配置与糖蜜酒精废液的处理  ⑴培养基的配置:  a斜面培养基:综合PDA30g,加入蒸馏水1000mL,煮沸溶解后分装灭菌,pH自然。  b液体种子培养基:葡萄糖30g,蛋白胨10g,NaCl0.1g,MgSO4·7H2O5g,KH2PO41.5g,VB1微量,煮沸溶解后定容至1000mL,分装杀菌,pH自然。  c发酵培养基:原始酒精废液稀释5倍后,添加微量VB1,分装杀菌,pH自然。   ⑵糖蜜酒精废液的预处理:把保存于斜面培养基上的菌种,用液体种子培养基活化,然后用酒精废液驯化,接入发酵培养基中,在适宜转速和温度下培养5d。将发酵液过滤,滤液用于絮凝处理和检测,菌丝体用于提取有药效的云芝多糖和云芝多糖肽。  ⑶酒精废液的絮凝处理:取稀释到一定倍数的酒精废液25mL于100mL烧杯中,在一定pH下添加一定量的壳聚糖,中速磁力搅拌一定时间(新加坡产HI313型磁力搅拌器),静置,取上清液,检测CODcr和T650,计算脱色率。  ⑷PAM的助凝实验:在絮凝处理过的酒精废液中继续添加一定量的PAM,慢速搅拌10min,静置,取上清液,测CODcr和T650。  1.3分析方法  ⑴用PHS-29A型酸度计测定pH。  ⑵按文献9测CODcr。  ⑶用752C-1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T650。  ⑷脱色率的计算(a为脱色后pH值):【1】    脱色率=100%*(脱色液T650-pH为a时原液T650)/(100-pH为a时原液T650)  2结果及讨论   2.1各因素对壳聚糖处理糖蜜酒精废液的影响  2.1.1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取10倍稀释的原始酒精废液(pH6.3时T650为55.2,脱色后酒精废液pH为6.3),在不同温度下按方法1.2(2)实验。结果如表1。表1温度对T650的影响温度/℃18~2024~262829~3134~3639~41T65082.584.383.483.081.479.8    由脱色率计算公式知,T650越大,脱色率越大,即絮凝效果越好。由表1可知,温度越低(但大于24℃),絮凝效果越好。这是因为,壳聚糖对色素分子的絮凝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但并不是温度越低越好,这体现在24-26℃下的T650(此温度区间内脱色率最大,为65%)比18-20℃下的大,这说明壳聚糖在酒精废液中的脱色过程存在最佳反应温度。从实际情况出发,最好选室温作为处理温度。  2.1.2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3℃ (实验时室温)下,加酸碱调节10倍稀释糖蜜酒精废液的pH值,分别为1.8、3.0、4.0、5.0、6.0、7.0、8.0、9.0、10.4,按方法1.2(2)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可知,pH4.0时脱色效果最好,达65%,但是pH大于8.0时,脱色率有少许升高。这一方面说明pH4.0时壳聚糖的絮凝能力最强;另一方面说明,pH大于8.0时废液中可能有少许色素物质不稳定,转化为其他非色素物质。由于10倍稀释酒精废液的原始pH值为4.3,故在下面实验中,未调节pH值,进行其他参数优选实验。图1pH值对脱色率的影响  2.1.3搅拌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2℃(实验时室温)下,pH自然,将原始酒精废液稀释5倍(pH4.2,pH6.2时T650为32.7,脱色后酒精废液pH为6.2),选择搅拌时间分别为10、20、30、40、50和240min,按方法1.2(2)实验。由表2中的结果可知,脱色率随着搅拌时间的增加而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这可能是因为,实验使用的是粉末状壳聚糖,比表面积大,短时间搅拌便能使壳聚糖和酒精废液中的色素分子有较充分的接触。为了既节能,又尽可能使脱色效果最好(使壳聚糖的絮凝能力趋向饱和),本实验选定搅拌时间为30 min(如果用于实际的话,甚至可以选定为10分钟)。比较表2在30min时的脱色率(52.56%)和图1中的最大脱色率(65%)发现,壳聚糖在10倍稀释酒精废液中的脱色效果要好于5倍稀释酒精废液,这说明壳聚糖适于处理低污染负荷的酒精废液。表2搅拌时间对脱色率的影响时间/min    10     20    30      40      50      240脱色率/%   49.03   49.48   52.56    53.34     54.09     55.87  2.1.4壳聚糖用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分别称取0.05、0.1、0.15、0.2、0.25、0.5、0.75g脱色率,用10倍稀释酒精废液,按方法1.2(2)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在0.2~2.0g/100mL的壳聚糖用量范围内,随着用量的增大,脱色率增加,处理后酒精废液pH值上升,且用量越大,提高和上升越慢,在壳聚糖用量大于2.0g/100mL时,脱色率不再提高,pH值不再上升。这说明两点,一是壳聚糖用量并不是越大越好,用量大了反而会抑制壳聚糖絮凝能力的发挥,浪费原料;二是壳聚糖能絮凝废液中的酸性物质,使废液pH值上升为6.3,处于6.0~9.0的规定排放范围内。综合考虑,壳聚糖用量为1.0g/100mL最好。 图2壳聚糖用量对脱色率的影响  2.1.5磁力搅拌转子、转速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用10倍稀释酒精废液实验)  本实验室有两种大小(4.0cm×0.5cm,2.0cm×0.5cm)的磁力搅拌转子,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按方法1.2(2)实验;另外,分别在100r/m、200r/m、400r/m和600r/m的转速下,按方法1.2(2)实验。由表5的结果可知,使用大转子且转速为400rpm时,壳聚糖絮凝效果好,其它条件下脱色效果较差。原因可能是,转速太大,壳聚糖挂壁多;转速太小,壳聚糖没有充分接触酒精废液;转子太大,转子与烧杯有摩擦,搅拌效果差;转子太小,搅拌不充分。因此,转子大小应适宜(相对容器而言),转速在400rpm为佳。表3 转子大小和转速对脱色率的影响       大转子    小转子   100rpm  200rpm   400rpm   600rpm T650     84.3     80.4    79.5    82.0    84.3     81.5脱色率/%   65      56     54     60      65      59  2.1.6PAM的助凝作用  作为线性高分子,PAM是一种常用的人工合成絮凝剂。在酸性介质中,其羧基不会离解,酰胺基和羧基与处于悬浮杂质表面上的分子间形成氢键,故可用作助凝剂。以壳聚糖处理10倍稀释的酒精废液后,分别添加1×10-5,3×10-5,5×10-5,7×10-5g/mL浓度的PAM,按方法1.2(3)实验。由表4的结果可知,在实验范围内,PAM浓度越大,脱色率越高,助凝效果越好,但脱色率最大仅提高4.0%。故在以后的工作中可尝试其它助凝剂,如CaCO3,海藻酸钠等。表4不同PAM用量对脱色率的影响PAM用量/(g·mL-1) 0  1×10-5    3×10-5    5×10-5     7×10-5脱色率/%      65.0   65.3     66.9       67.4       69.0  2.2在最佳条件下用壳聚糖处理发酵液   以发酵液为对象,在最佳条件下按方法1.2(2)和(3)实验。由表6知,用壳聚糖二次处理后,酒精废液pH值为6.3,脱色率从75.6%提高到97.5%,CODcr除去率从63%提高到80.3%,效果较好。故在2.1中得到的最佳条件也适用于糖蜜酒精废液的二次处理。表5最佳条件下生化法与絮凝法联合处理的结果*              T650       脱色率       CODcr除去率发酵后(pH8.1)      82.3       75.6%         63%PCH处理后(pH6.3)     98.3       97.5%         80.3%  3结论和建议  3.1在25℃、pH4.0、搅拌时间30min、壳聚糖用量1.0×10-2g/mL、转速400rpm(转子大小适宜)的条件下,用壳聚糖处理糖蜜酒精废液的效果较好。如果添加浓度为7×10-5g/mL的助凝剂PAM,效果会更佳。  3.2壳聚糖适于处理低污染负荷的糖蜜酒精废液。5倍稀释的糖蜜酒精废液在培养云芝菌后,用壳聚糖处理,脱色率由75.6%提高到97.5%,CODcr除去率由63.0%提高到80.3%,pH为6.3,效果较好;   3.3每升5倍稀释糖蜜酒精废液在预处理过程中可副产云芝多糖0.65g,在二次处理过程中吸附了色素的壳聚糖可用于沼气发酵,故这两次处理过程是资源化利用糖蜜酒精废液的一种有益尝试,有待进一步研究。用硫酸铜及改变水的pH值去除水中藻类     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白庙水厂以黄河水为水源,供水规模为36×104m3/d。黄河水经沉砂池、调蓄池两次自然沉淀后,正常情况下出水浊度降至20~60NTU,再经过混合、反应、沉淀、过滤等工序,最后将净化水送至城市管网。  但自1993年入冬以来,由于黄河水流量减少,其稀释自净能力减弱,水质污染加重,水中富营养化趋势增大,造成大量藻类繁殖,再加上源水在调蓄池(容积为370×104m3/d)内停留7~10d左右,又为藻类的繁殖提供了时间。经检测,水中藻类含量最高达46×106 个/L,其中绝大多数为硅藻,也有少量的蓝藻、绿藻等。在沉淀池上面漂浮大量浮渣,清水池上面也出现少量的泡沫,造成出厂水有明显的鱼腥味。虽然采取了沉淀前加氯、增大混凝剂用量、缩短滤池过滤周期等措施,使出厂水腥味有所降低,但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影响供水水质。  结合我公司制水工艺特点,为冬季出现高藻水的处理寻找一种有效的办法,于1998年9月—11月,进行了用硫酸铜及改变原水的pH值去除水中藻类的试验研究工作。1 试验内容  ① 观察硫酸铜去除水中藻类的效果及对水中生物的影响,找出抑制藻类生长的有效剂量。  ② 调整原水的pH值至6.5~7.5(未调整前原水的pH值平均为8.1),通过改变藻类的生存环境观察抑制藻类繁殖的情况。  ③ 观察去除藻类的硫酸铜有效剂量对水中生物的影响。2 试验条件  ① 试验用水取自同一时间的黄河原水。  ② 试验用盛水器皿为四个约0.3m3的水缸,每个缸内都有充氧器。  ③ 试验用试剂:硫酸铜为分析纯,浓硫酸为工业硫酸。  ④ 试验用鱼为鱼塘捞出的新鲜活鱼。  ⑤ 试验在室外阳光照射下进行。3 试验方法  ① 在四个缸内放入相同水质的原水,测定水温、pH值、藻类、NH3-N,探索藻类生长繁殖的条件。  ②  其中一池不加硫酸铜,另三池加入不同剂量的硫酸铜,放置1~3d,测定藻类含量,观察去除情况,并测定铜离子残留量。  ③ 其中一池不调pH值,另三池加酸调整pH值,放置1~3d,测定藻类含量和pH值变化情况,观察抑藻情况。  ④ 每个缸中加入硫酸铜后再加入活鱼数条,观察鱼类活动情况。  每个缸内都用加氧机充氧,并用同样的原水数份,加入不同剂量的硫酸铜或调整不同的pH值(6.5~7.5)放置一段时间后测定藻类含量,观察二者对抑制水中藻类繁殖的结果,从而找出硫酸铜抑制藻类繁殖的有效剂量和抑制藻类繁殖的适宜pH值,同时观察有效剂量对水中生物(鱼类)的影响。4 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硫酸铜去除水中藻类的试验结果缸号1#2#3#4#试验条件硫酸铜投加量(mg/L)00.51.01.5充氧投加硫酸铜前藻类总数(个/L)14210104641299991142101142101 投加硫酸铜后藻类总数(个/L)966+94374群   藻类去除率(%) 799090硫酸铜投加量(mg/L)00.51.01.5充氧放入鱼类投加硫酸铜前藻类总数(个/L)1105230投加硫酸铜后藻类总数(个/L)3094644252624284202299991藻类去除率(%) 777473铜离子残留量(mg/L)<0.05<0.050.070.12鱼类活动情况良好良好良好良好 表2 调整pH值抑制藻类的试验结果缸号1#2#3#4#试验条件调整前pH值8.108.108.108.10充氧调整后pH值未调pH7.307.567.501657845 调整pH值前藻类总数(个/L)调整pH值后藻类总数(个/L)1757872710505931551805239藻类去除率(%) 574451调整前pH值8.158.158.158.15充氧放入鱼类调整后pH值未调pH6.786.927.09调整pH值前藻类总数(个/L)1563111调整pH值后藻类总数(个/L)1894680+15789群1199964+15789群12789091231542藻类去除率(%) 231821鱼类活动情况良好良好良好良好5 结论  在两个月的时间中经多次反复试验,得出以下结论:  ① 在水体中投加硫酸铜抑藻的有效剂量为0.5~1.0mg/L,其对水中藻类去除率可达70%~90%。  ② 当水体中硫酸铜的投加量为0.5~1.5mg/L时,其铜离子残留量最大为0.16mg/L,该值远远低于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铜离子的允许值1.0mg/L。  ③  调整原水的pH值至7.0左右,改变藻类的生存环境,也可以抑制藻类的繁殖,其对藻类的去除率可达18%~57%。  ④ 当硫酸铜的投加量为0.5~1.5mg/L时,鱼类活动情况良好。  试验结果于1999年1月用于白庙水厂的生产实际,其效果与试验结论完全一致。该试验为高藻水的处理找到了一种有效途径。6 建议  藻类问题是困扰供水水质的一大难题,通过试验和生产实际应用,采用硫酸铜及改变水的pH值可以达到去除水中藻类,降低甚至消除水腥味的效果。在今后的生产应用中应着手以下工作:  ① 投加硫酸铜和调节pH值同步进行。藻类的生活环境和水中的pH值有密切的关系,pH值越低,藻类的繁殖越慢。虽然在试验中调节pH值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和硫酸铜同步使用,估计其效果比单独投加硫酸铜要好。  ② 严格控制残余铜对水质的影响,在试验中测定水中铜离子的含量并不高,但随着长期的蓄集,就有可能形成铜污染。因此,要通过及时清理淤泥、定时监测等来控制铜污染的产生。  ③ 掌握好硫酸铜的投加时机和投加量。应作好水质的监测,控制投加的时间和投加量,做到适时和适量地投加,保证去除效果。  ④ 硫酸铜并不是对所有的藻类都有显著的抑制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硫酸铜对不同藻类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