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50 KB
  • 2022-06-16 12:36:48 发布

糖蜜酒精废水两相uasb处理工艺的酸化段特征论文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糖蜜酒精废水两相UASB处理工艺的酸化段特征论文论文张仁江张振家谷成张虹戴树桂摘要:文章考察了糖蜜酒精废水二相UASB处理工艺的酸化段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酸化段的容积负荷达到30kgCOD/m3时,系统仍能正常运行,TOC去除率在35%以上,酸化段的SO42-去除率在70%。糖蜜酒精废水酸化率在50%,二相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并未将产酸微生物与产甲烷微生物截然分开,在产酸相中仍含有一定数量的产甲烷菌。关键词:二相UASB糖蜜酒精废水厌氧生物处CharacteristicsofAcidPhaseinTolassesetricloadingreached30kgCOD/m3,meanovalratesovalratesolassesethanogenicmicrobiologicalgroupsountofmethanogenicbacteria.Keyolassesent两相厌氧消化法是根据参与酸性发酵和甲烷发酵的微生物不同,分别在两个反应器内完成这两个过程的方法。但二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自1971年提出以后.freel,高2m,总有效容积为28.5L,其中三相分离器容积为4L,高度方向上每间隔10cm设置一个采样口,以观测反应器中的情况。反应器夹套水保温在35±2℃左右。处理水经计量泵由底部进入反应器,在反应器顶部溢流出水。产气经脱硫后,由湿式气体流量计计量产气量。出水进入下一段处理装置。1.2接种污泥接种污泥采自酒精厂EGSB反应器高温处理玉米酒精糟液的颗粒污泥,污泥浓度18.8g/L,VSS/SS为0.93,接种量为18L。1.3废水性质本试验用水来自广西某糖厂的糖蜜酒精糟液,其水质特征如表1所示。表1原水水质指标水质指标数值水质指标数值TOC(mg/L)46258pH值4.2 COD(mg/L)123971SO42-(mg/L)5234NH3-N(mg/L)24.8TKN(mg/L)1848色度(倍)50001.4分析项目及方法TOC:TOC-10BpH:精密pH计碱度:滴定法挥发酸:气相色谱法硫酸根:重量法硫化物:离子选择电极法1.5试验条件控制试验中,原水经过稀释后进水。通过调节进水流量来控制进水COD容积负荷;通过加入Na2CO3调节pH值;实验中不再另外加入各种营养盐。2结果与讨论2.1试验结果在最初的15d里,进水TOC控制在10000mg/L左右,但去除率直线下降。调整进水TOC至6000mg/L,连续运行50d,负荷逐步提高,去除率逐渐上升,到第60d,稳定在30%左右,同时,产气量也上升至80L/d。继续提高进水浓度,到第87d,达到17000mg/L,容积负荷达到30kgCOD/m3,系统仍能正常运行,去除率在35%以上,产气达到100L/d以上。试验中,即使SO42-1600mg/L,出水中的硫化物也只有80mg/L,所以在本试验中没有发现H2S的抑制作用。酸化段的SO42-去除率在70%左右。根据气相色谱检测,酸化段产气中,CH4和CO2组分各占50%,证明在酸化段中,也发生产甲烷反应。另外,随系统运行,体系的缓冲能力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较好,即使进水pH在5.2左右,出水pH一直维持在7.7。2.2酸化反应器的运行效能分析 一般认为,厌氧生物处理的限速步骤是产甲烷阶段,但现在已经认识到产酸阶段对厌氧生物系统的成败也起着关键的作用[5]。一方面产酸相发酵速率要快,并尽可能消除由于有机酸的大量产生而抑制或阻碍了产酸菌的活性;另一方面,因为产酸相的发酵产物将作为甲烷相的底物,所以提供易于被产甲烷菌利用、并且减少丙酸含量和可能转化为丙酸的底物,是保证产甲烷相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2.2.1酸化率酸化段是将污水中大分子和不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降解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酸化过程是溶解性有机物被转化为以挥发性脂肪酸为主的末端产物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酸化的末端产物的组成取决于厌氧降解的条件、底物种类和参与酸化的微生物种群。对两相厌氧处理的第一步,糖作为主要底物,则末端产物将是丁酸、乙酸、丙酸、乙醇、二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物。本试验用水为糖蜜酒精废水,基质中糖的含量很高,达20g/L,糖为主要底物之一,一级UASB反应器的操作控制按酸化反应器运行条件运行,试验进程中挥发酸测定结果列于表2。结果显示,出水中挥发性脂肪酸有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四种,其中乙酸和丁酸的量最大,乙酸最高达3796mg/L,丁酸达4436mg/L,挥发酸的浓度与进水TOC浓度有相关性。原水中已含有较高浓度的挥发酸,其中乙酸浓度在1000mg/L以上,如果扣除进水挥发酸后计算酸化率,则酸化率数值较低,基本上都小于30%,且该数值波动较大,这可能与进水水质波动有关。但出水挥发酸却能占总TOC的50%,尽管该值有所波动,但基本上仍算比较稳定。这一数值说明,对糖蜜酒精废水酸化率在50%左右,较好时能达到70%。此外,据试验推断当酸化末端产物挥发酸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后,酸化过程很难再深入进行。对于本试验乙酸、丁酸最高浓度均能达到占进水TOC的30%,但二者不能同时达到最大值。表2酸化反应器挥发酸测定结果日期1999年进水mg/L出水mg/L酸化率%挥发酸百分率%乙酸丙酸丁酸 戊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6.3053816922270324571368715217.923.07.2754370134862836281325398565530.345.97.6111557811525903794919443656236.256.47.12235321591450 959235316252133826033.77.1446922312215135392151209693936.966.77.20148910398325853796192419269928.359.97.221902123110937643173171846972813.149.17.242370 141013727993153188192682010.159.17.27162793730156929311966106678327.5955.98.2246622381119639275917879306572.350.88.711488522464683036252665362733.656.48.27 10579632521561165228237239511.636.18.3117372026507315180321175163240.641.29.8222514705652801985400020050512.027.69.17208419555001582545561166815822.1 33.09.2516421521783937279351461523222117.830.2注:酸化率=(TOC出-TOC进)/TOC总TOC出:出水中挥发酸折合的TOC,TOC进进水中挥发酸折合的TOC,TOC总:进水中总TOC;挥发酸百分率=出水中挥发酸折合的TOC/进水总TOC2.2.2酸化段TOC的去除率、产气量及微生物群体组成分析本试验最初酸化段对TOC虽有去除,但去除率不大,仅在10%左右,产气量也不大。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反应器对TOC的去除率开始增加,最后稳定在40%左右,单位体积产气量逐渐增加,酸化段产气中,CH4约占气体组成的50%,这可能是反应器内产甲烷菌已适应了环境,活性增加,从而消耗更多的乙酸来产生甲烷,从而使乙酸浓度降低,丁酸进一步水解产生的乙酸可补充一部分削耗掉的乙酸。试验结果表明乙酸下降程度要比丁酸小得多。TOC去除率及单位体积产气量见图1。图1TOC去除率、产气量与运行天数的关系本试验结果是,随着系统运行时间的延长,TOC的去除率及产气量有加大的趋势,说明产甲烷菌的数目在加大,并且二者有较好的相关性。稳定运行后,酸化段TOC去除率趋于稳定,为40%左右,单位体积产气量稳定在5.0L/d。微生物的厌氧发酵过程呈阶段性[5,6],参与整个厌氧发酵过程的微生物也因代谢功能不同分为水解、发酵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同型产乙酸菌,产甲烷菌等主要菌群。根据试验结果和资料分析[7-11],对二相厌氧消化过程中各大菌群的分布提出如图2所示的示意图。图2二相厌氧消化过程中各大类菌群的位置示意图。 由图2可见通过动力学控制实现相分离并不意味着产酸发酵菌群与产甲烷菌群的完全分离。如Gil-Pena[12]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酸化反应器的厌氧污泥中,产甲烷菌含量约为104个/毫升。表3是张录等[10]人的研究结果,从表3中可以看出,二相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并未将产酸微生物与产甲烷微生物截然分开,只是通过对有关运行参数的控制限制了产酸相中甲烷菌的增殖,强化了水解发酵菌群功能。因此,在产酸相中仍含有一定数量的产甲烷菌,由于产甲烷菌也消耗有机物,所以酸化段可以对COD有一定的去除率。表3产酸槽与产甲烷槽各菌群计数结果菌群计数蛋白质淀粉纤维同型产乙由丙酸产氢由丁酸产氢产甲烷菌个/毫升分解菌分解菌分解菌酸细菌产乙酸菌产乙酸菌产酸槽5.2×1041.9×1071.7×1032.7×1081.8×103.6×1031.9×105产甲烷槽9.0×1041.8×1074.1×1034.7×1071.6×1021.8×1026.6×1063结论 3.1酸化段的容积负荷达到30kgCOD/m3时,系统仍能正常运行,TOC去除率在35%以上,酸化段的SO42-去除率在70%左右。3.2糖蜜酒精废水酸化率在30%以下,出水挥发酸却能占总TOC的50%左右,较好时可能达到70%。当酸化末端产物挥发酸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后,酸化过程很难再深入进行。对于本试验乙酸、丁酸最高浓度均能达到占进水TOC的30%,但二者不能同时达到最大值。3.3两相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并未将产酸微生物与产甲烷微生物截然分开,只是通过对有关运行参数的控制限制了产酸相中甲烷菌的增殖,强化了水解发酵菌群功能。因此,在产酸相中仍含有一定数量的产甲烷菌,由于产甲烷菌对有机物的消耗,所以酸化段可以对TOC有一定的去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