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0 KB
- 2022-06-16 12:28:26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爱伦坡《安娜贝尔.李》与苏轼《江城子》的对比分析摘要:诗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它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然而爱情是中外诗歌中永恒的主题之一,而悼亡诗恰似其中一段悠扬的插曲。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就是通过对自己妻子的悼念而写下的,如同天籁之音、虚无缥缈,给人一种苍凉高古的感觉;而苏轼的《江城子》通过对亡妻王弗的思念,感到生死永诀、幽明路隔,看到作者的深情与悲哀,让人感觉到琴韵流觞。对比分析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与苏轼的《江城子》,是对中西诗歌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关键词:埃德加爱伦坡;《安娜贝尔李》;苏轼;《江城子》;悼亡诗
《安娜贝尔李》和《江城子》有相同的主题,都是悼念亡妻的诗歌作品。这两首悼亡诗所表达的诗人对爱人的无限思念及痛苦追忆是一样的深沉雄浑,一样的细腻感人。《安娜贝尔李》诗人回顾的是在许多年、许多年以前,在海边的一个王国里,住着他和他的爱人安娜贝尔李。那时他们两个都很年轻,但是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天堂中的天使为此嫉妒他们。于是死亡降临在安娜贝尔李的头上,她的亲人们把她送到了坟墓里。这真是挚爱遭天妒,让死亡永远地横亘在两个相爱的人之间。他们的爱被生死阻隔。诗人把爱人的死亡归因于嫉妒的天使,并发誓说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把他们的灵魂分开,即使是死亡也不能毁灭他们的爱情。诗人对爱人的爱真是矢志不渝、生死难隔、天长地久!苏轼的这首《江城子》是为了悼念亡妻王弗。王弗年轻貌美,孝敬老人,温柔贤惠。夫妻恩爱情深,但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的去世使东坡丧失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精神上所受的打击是难以言说的。这首词虽说是记梦,但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这两首诗运用相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同样的主题。 爱伦坡和苏轼都以记梦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亡妻的怀恋。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有浓郁的梦幻般的基调。全诗用过去式讲述了一段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使人感受到一种朦胧的意境美和虚幻之美。爱伦坡所追求的是一种遥远的、古典的、忧郁的和陌生的美,诗人在梦中寻找,是梦安慰了诗人悲苦寂寞的心。苏轼则大胆地把梦境置入诗词中,从而在梦境的虚幻中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深情。
尽管这两首诗歌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但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首诗歌的不同,我将做以下几方面的对比分析。 一、对创作背景的比较 埃德加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发表于1849年底,是爱伦坡死后发表的,也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首诗。它被视为英语抒情诗中的珍品。通过这首动人的诗,爱伦坡表达出对自己妻子的深爱。1836年他与爱妻弗吉尼亚结婚,两人相亲相爱。但不幸的是1842年1月弗吉尼亚在唱歌时一根血管破裂,差点儿丧生,此后,她的身体每况愈下,一直未能完全恢复健康。1846年,爱伦坡给弗吉尼亚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对妻子的爱和弗吉尼亚对他的重要性。他对弗吉尼亚说:你现在是我与令人讨厌、令人憎恶、令人失望的生活抗争之最大而唯一的动力。正是因为有生活中的真诚挚爱,爱伦坡才会在诗中将他的忠贞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爱伦坡一生以文为生,生活漂泊而贫困,家庭也不幸福。1831年至1835年,他发表了一些小说和诗歌。1839年,他成为《博顿绅士杂志》的副主笔之一。在此期间,他创作和发表了最杰出的几篇短篇小说,如《厄舍府崩塌记》等。但由于酗酒使他接连丢掉工作。1845年《乌鸦》一诗发表并迅速为广大读者看好。虽有了名气,但他过得仍很不顺。1849年爱伦坡因醉酒去世。
苏轼的《江城子》,是诗史上第一首悼念妻子的悼亡之作。这首悼亡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迁徙知密州时,悼念的是他十年前去世的结发妻子王弗。这时候苏轼已经是40岁的人了,尽管岁月的流水带走了他生命中许许多多的东西,可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结发妻子,却仍然像过去一样一往情深。时光流逝,爱妻王弗不知不觉已谢世十年,在宦海沉浮十年,曾几经坎坷险阻,使诗人更加增添了对亡妻的怀念,其间因讥谤朝廷,与上不和,在新旧两党斗争中站在保守派一边,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捕入狱和屡遭贬官,仕途坎坷。这首诗比以往的悼亡作品具有更深的悲剧内涵,无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为我们提供了更新的东西,从而把悼亡之作的情感表现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对思想内容和结构的比较
《安娜贝尔李》全诗共四十一行,写景、状物繁多,不止一次提到诗人我。留在读者脑海中的只有安娜贝尔李以及她与诗人之间的爱,可谓无我之境的典范。诗第一节虽然提到了我、王国、大海,但都是为了介绍少女安娜贝尔李。读完此节读者心中物我皆忘,仅记得少女安娜贝尔李。同样,第二节中,安娜贝尔李的爱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不会太多地在意物天使或我(诗人)。紧接着下面三节继续写他们之间的爱。他们之间的爱遭天使妒忌,以至于夺走安娜贝尔李的生命。其间涉及景物之处颇多,有云,有风,有王国、大海,还有天使、鬼怪,但这一切只不过是一种衬托,强调说明天使可以夺走爱妻安娜贝尔李,却永远也攫不去他们之间的爱。最后一节写诗人的思念。月光、繁星都会勾起诗人对亡妻绵绵不绝的追思,回忆安娜贝尔李的美丽,回忆他们之间刻骨铭心的爱。全诗有景有物,但呈现给读者的只是美丽的安娜贝尔李以及她与诗人之间的爱,显得无景无物,所以《安娜贝尔李》为无我之境之佳作。 苏轼的《江城子》上片侧重写入梦之前,十年来对亡妻的思念,其中既倾诉了对亡妻生死不渝的深情,也渗透着自己因仕途多艰而带来的人生忧伤。下片夜来幽梦忽还乡以下五句,正面描写了梦境展现出乍见而喜、喜极而悲的感人场面,十年阔别,梦中重逢,相逢无言,泪眼相对,写得情真意切,恍若生晤,料得年年以下三句,写梦后哀思,而以明月夜,短松冈抓住凄凉景象作结,余味无穷。全诗前后呼应,上下衔接,构思非常严密。使得全篇如行云流水,浑然一片,这就使得梦境的引出十分自然,全无牵强的痕迹。而恰恰是梦境的描写,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大大扩大了这首诗的感情容量,增加了感情的深度和厚度,这也是此诗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意象的比较
埃德加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诗歌中的意象给我们营造的是一种刚性美,以直率、深刻、铺陈取胜。如茫茫的大海、孤寂的坟墓、苍白的月光、白云、海风等气氛的营造是一种远离人寰、超凡脱俗的仙境,恰如其分地烘托出诗人那颗为爱情忠贞不渝的心。苏轼的《江城子》诗歌则给我们营造的是一种柔性美,以委婉、微妙简胜。如千里的孤坟、松冈、月夜等意象都凸显幽寒的气氛,全诗笼罩了一层浓厚的孤独与感伤。 四、对诗歌情趣的比较 埃德加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在诗歌中反复地强调他与安之间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充分体现了对亡妻的不尽思念。诗人非常重视恋爱,并希望通过恋爱来实现自己的人生。而苏轼的《江城子》却比较脚踏实地,诗人往往只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 五、对诗歌创作主题的比较
埃德加爱伦坡的诗歌创作美学就是表现美,就是在读者心中产生美的感受。无论是何种美,其最高形式就是使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而悲哀是让人的心灵产生震撼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他认为诗的主基调应该是悲哀忧郁。然而,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而年轻美貌女子的死更会令人感到悲哀、惋惜,更富有诗意。因此,对年轻美貌少女的离世的悲痛便成了埃德加爱伦坡经常采用的诗歌的创作主题。《安娜贝尔李》是他这种创作美学的最佳实践。 苏轼的诗歌创作的目的和社会功用,诗歌创作与欣赏同生活实践经验的关系,即反映了苏轼早年关心政治现实,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他晚年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的衍变,表现出佛老超然物外的思想和追求萧散恬淡的生活趣味。他的词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故其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 六、对创作特色的比较 《安娜贝尔李》是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创作的动人的挽歌。诗一开始,诗人就把故事的时间拉得很远、很远,让读者感到事件似乎发生在神话的国度里,也为诗人尽情发挥想象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诗中描绘的那种不朽的真爱让人感动,那种因娇妻的逝去而引发的悲痛。无论是真爱的痛苦坚守,还是相见的渴求都是对美的追求。对逝者的思念是悲痛的过程,但它却使心灵净化,使思想变得崇高。
苏轼《江城子》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浓重的怀人成分。作者始终不放弃与亡妻再见的希望,他不仅仅是把死者作为怀念的对象,而且是作为能够与之继续进行情感交流的对象来写,从而突破了生与死,现实与幻境的界限,构成了生死双方重逢、对话、交流极富感染力的一幕。同时,这首悼亡诗采用了虚实相称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在无望与希望之间痛苦挣扎的悲剧情感,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多层次的渲染和反复的加强。上片写思念,几经转折,淋漓酣畅地发出了自己对亡妻的一片思念。下阕词人则把笔触一转,由白昼浓烈的思量转入夜晚魂牵梦绕的梦乡。结尾词人从梦乡又回到了现实,这一反复,使思念的感情变得更为深沉而有力。诗中同时也采用了反跌的写法。不思量,自难忘这两句朴素的近乎口语的词句可谓辞短情长,真实而深刻地剖露了作者的心迹,对她既不作专门思量却又未尝一日能忘,词人对亡妻的思念却又是在其显意识中似已消失而在潜意识中顽强地存在着的。因此,自难忘这后一句就用了反跌的写法道出了他对王弗无法忘怀的深情。 总之,我们通过比较可以从中找出跨越不同文化的悼亡诗的相同构思规律和不同的审美风格。本文通过对这两首悼亡诗在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和结构、意象、情趣、主题、创作特色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虽然他们在表达哀思的方法上迥然不同,但他们对亡妻的思念、追忆是一样的情深、感人。中国.L.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呼伦贝尔市有保农牧业开发公司草原鸡生态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信息化的国际旅程:上海贝尔阿尔卡特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特兰图煤田地质特征及其草原环境保护
-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研究成果简述论文
- 奥贝尔氧化沟的特性分析与理论探讨论文
- 呼伦贝尔草原的土壤侵蚀类型及现状
- 呼伦贝尔大草原、吉林长白山自驾游路书
-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致辞英文演讲稿
- 论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有感
- 奥苏贝尔概念学习理论在中学政治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 2018年呼伦贝尔职称改革工作安排意见
- 三位神经科学家分享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呼伦贝尔大草原
- 呼伦贝尔海拉尔区科学技术协会采购办公耗材
- 奥贝尔氧化沟的特性分析与理论探讨
- 呼伦贝尔海拉尔区疾病控制中心采购制冷电器项目
- 2015呼伦贝尔旅游攻略
- 对呼伦贝尔市人保财险企业文化建设的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