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50 KB
- 2022-06-16 12:28:2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苦候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们2苦候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们之三:金融理论部分 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名单将于10月10日宣布 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金融领域内的三个人,他们是:提出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马柯维茨(MarkoF.),提出公司财务M-M定理的默顿·米勒(Miller,MertonM.);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授予金融领域内的三个人,他们是:提出布莱克-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的布莱克(Black,获奖时已去世)和休尔斯(Scholes,MyronS.),对布莱克-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作出推广的罗伯特·默顿(Merton,RobertC.);那么,同样是对现代金融学基础理论作出开创性贡献、提出套利定价理论的斯蒂芬·罗斯(StephenA.Ross)为什么迄今仍不能获得诺贝尔奖? 一天不获诺奖,一天满腹委曲的金融学大师 斯蒂芬·罗斯(StephenA.Ross),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学家之一,因其创立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简称APT)而举世闻名。
罗斯生于1944年,1965年获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学士学位,1970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罗斯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主席(1988年)、计量经济学会会员、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教授、耶鲁大学经济与金融学Sterling讲座教授。 罗斯现任罗尔-罗斯资产管理公司总裁、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莫迪格里亚尼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国际金融工程学会会员、加州理工学院理事,同时还担任数家知名经济与金融学刊物的编委。 罗斯研究过经济与金融领域的许多重大课题,在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利率的期限结构、代理理论等方面均作出过突出贡献,发表了近百篇经济与金融方面的论文,出版了四部教材。他的关于风险和套利的思想已成为许多投资公司的基本投资理念。 提出套利定价理论1952年,马柯维茨(H.MarkoSharpe)、约翰·林特纳(John Lintner)、简·莫辛(JanMossin)建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该模型用于预测债券的风险与期望收益率的关系,是测量风险、估价证券的基准和衡量投资绩效的标准。但是,导出这个模型需要基于几个假设,其中一些假设显得过于理想化,因而该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受到质疑。
道格拉斯(DouglasHodgson)首先对资产定价模型的经验检验提出批评,并于1969年在两个方面找到证据。此后,理查德·罗尔(RichardRoll)的研究在实务界也引起轰动,他声称,既然真实的市场组合永不可察,那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永远不可检验,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不应被视为用于证券定价的完美模型。这就促使人们去建立新的金融经济学理论。 1976年,罗斯在《经济理论杂志》上发表了经典论文“资本资产定价的套利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资产定价模型,此即套利定价理论(APT理论)。套利定价理论用套利概念定义均衡,不需要市场组合的存在性,而且所需的假设比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更少、更合理。 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一样,套利定价理论假设:(1)投资者有相同的投资理念;(2)投资者是回避风险的,并且要效用最大化;(3)市场是完全的。 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不同的是,套利定价理论没有以下假设:(1)单一投资期;(2)不存在税收;(3)投资者能以无风险利率自由借贷;(4)投资者以收益率的均值和方差为基础选择投资组合。
套利定价理论导出了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相似的一种市场关系。套利定价理论以收益率形成过程的多因子模型为基础,认为证券收益率与一组因子线性相关,这组因子代表证券收益率的一些基本因素。事实上,当收益率通过单一因子(市场组合)形成时,将会发现套利定价理论形成了一种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相同的关系。因此,套利定价理论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广义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方法,来理解市场中的风险与收益率间的均衡关系。套利定价理论与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构建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 1973年,布莱克和休尔斯(BlackandScholes)提出了布莱克-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对标的资产的价格服从正态分布的期权进行定价。随后,罗斯开始研究标的资产的价格服从非正态分布的期权定价理论。1976年,罗斯和约翰·考科斯(JohnCox)在《金融经济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基于另类随机过程的期权定价”,提出了风险中性定价理论。 1979年,罗斯、考科斯和马克·鲁宾斯坦(MarkRubinstEin)在《金融经济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期权定价:一种简单的方法”,该文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对离散时间的期权的定价方法,被称为Cox-Ross-RubinstEIn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
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和布莱克-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是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推导比较简单,更适合说明期权定价的基本概念。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建立在一个基本假设基础上,即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内,证券的价格运动有两个可能的方向:上涨或者下跌。虽然这一假设非常简单,但由于可以把一个给定的时间段细分为更小的时间单位,因而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适用于处理更为复杂的期权。 随着要考虑的价格变动数目的增加,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分布函数就越来越趋向于正态分布,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和布莱克-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相一致。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的优点,是简化了期权定价的计算并增加了直观性,因此现在已成为全世界各大证券交易所的主要定价标准之一。 研究利率期限结构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在某一时点上,各种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即到期年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关于利率期限结构的模型,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无套利机会模型和均衡模型。无套利机会模型认为,债券市场价格是合理的,并将利率期限结构视为既定,故缺乏持续性。该类模型引入了利率的二项式变动,是在利率波动的约束条件下寻求利率的运行轨迹。
Ho和Lee(1986)认为,任何期限的利率水准都等于短期期限的利率水准加上或减去某种随机冲击,从而形成一个预期利率树。由于Ho-Lee模型关于各种利率水准发生的相对频率呈正态分布和利率的波动不受利率水准影响的假设不切实际,随后出现了一些修正模型。 均衡模型主要是基于流动性偏好理论建立起来的。1971年,理查德·罗尔将威廉·夏普和约翰·林特纳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期限结构理论结合起来,考察流动性报酬和风险报酬的关系,并对1949年10月至1964年12月间美国的国库券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贝塔系数基本上随到期期限的临近而增加。 基于此,1981年,罗斯、考科斯和英格尔索(E.Ingersoll)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随机过程来研究利率的期限结构,建立了Cox-Ingersoll-Ross单因素模型(CIR模型);1985年又发展了两因素模型,认为利率的变化除了短期利率的随机过程外,还存在长期利率的随机过程。1986年,布朗(BroandDoddAedAerance奖。 1999年,罗斯在《金融与数量分析杂志》(JFQA)第三期发表的论文“额外风险:再论萨缪尔森的大数谬论”获得JFQA1999年度威廉·夏普奖(SharpeA. 金融学大师们:诺奖该属谁 ◎尤金·法玛(EugeneFama) 尤金·法玛是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美国艺术与
科学学院院士、计量经济学会会员、美国金融学会会员。1995年,比利时鲁文大学授予法玛荣誉博士学位。法玛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包括投资学理论与经验分析、资本市场中的价格形成、公司金融、组织形式生存的经济学(Theeconomicsofthesurvivaloforganizationalforms)。 法玛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认为,相关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场就是有效的。有效市场假说的一个最主要的推论就是,任何战胜市场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因为股票的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可能的信息,包括所有公开的公共信息和未公开的私人信息,在股票价格对信息的迅速反应下,不可能存在任何高出正常收益的机会。 在公司金融理论方面,法玛在1970年代末提出“经理市场竞争”作为激励机制的开创性想法。法玛认为,即使没有企业内部的激励,经理们出于今后职业前途的考虑,以及迫于外部市场的压力,也会同样努力工作。目前,经理的职业生涯考虑和经理市场竞争这一课题,已成为公司金融理论的热门课题。 ◎麦克尔·詹森(MichaelJensen) 麦克尔·
詹森是一位真正的横跨经济学和公司财务与治理两大领域的大师级学者。詹森现任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同时担任摩立特集团(MonitorGroup)组织战略实践部门的主管。1996年,詹森荣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同年比利时鲁文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学位。 詹森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公司金融理论,其学术贡献主要有三方面:1.说明代理成本如何影响到一个组织的形式;2.强调组织中决策控制权与决策管理权的区别,而非传统上误以为的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3.阐述组织如何利用特殊知识影响组织的形式。 詹森研究的公司金融理论主要是关于公司理财的行为,他曾创立金融经济学期刊(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他因此被视为公司理财方面的大师。最近,詹森的研究重点是全面品质管理的经济意义与主管报酬设计的重心。 ◎罗伯特·希勒(RobertShiller) 罗伯特·希勒是耶鲁大学StanleyResor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计量经济学会会员、美联储纽约分行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曾获1996年度保罗·萨缪尔森奖。
希勒研究兴趣广泛,主要有行为金融学、宏观经济学、房地产理论、统计学,以及公众关于市场的态度、观点与价值取向等。其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开创了金融学的一个新领域:行为金融学。 希勒将其他领域特别是心理学研究的前沿的学术成果,应用到经济学中,以解释投机泡沫的出现和持续。他的《非理性繁荣》(已有中译本)一书分析了自1982年以来的股票市场的泡沫现象。 ◎克莱夫·格兰杰尔(CliveGranger) 克莱夫·格兰杰尔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经济学教授,现为西部经济学会主席、美国经济学会杰出会员(每年仅两位),曾任国际预测学会会员。格兰杰尔在金融理论领域最主要的贡献,是研究了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被称为Granger因果关系)、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以及对经济变量的预测准确性。 ◎理查德·塞勒(RichardThaler) 理查德·塞勒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现为美国经济学会会员、美国科学院院士。 塞勒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与决策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方面,塞勒研究人的有限理性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并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塞勒是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所领导的一个委员会的委员,其任务是向总统的科学顾问提交关于决策与问题求解的研究报告。 ◎安德鲁·施莱弗(AndrEiShlEIfer)
安德鲁·施莱弗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现任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计量经济学会会员。 施莱弗的研究方向是公司财务、资本市场、宏观经济学、转型经济学和俄罗斯经济。作为一个俄裔经济学家,施莱弗更关注俄罗斯的经济改革问题。施莱弗认为,私有化之后的俄罗斯之所以落到权贵资本主义控制国家的地步,根本原因是法治的缺失,因此施莱弗认为,法治是解决俄罗斯经济问题的关键。 1994年,施莱弗获金融定量研究学会授予的玛瑞奖(RogerMurrayPrize),1995年获史密斯·伯林顿杰出论文奖(SmithBreedenApbell):约翰·康贝尔是哈佛大学应用经济学OttoEckstein讲座教授,现任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计量经济学会会员。 康贝尔的研究兴趣集中在:金融市场的计量经济学、资产定价、利率的期限结构、经济波动中的总消费。他着重研究了股票和债券的均衡模型、投资者的长期投资组合选择、金融市场的风险共享函数。 由于康贝尔在计量经济学的杰出贡献,他曾多次获奖。1996年获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利奥·梅内姆奖(LeoMelamedAithBreedenAithBreedenApbell)和达瑞尔·
达菲(DarrellDuffie)教授将分别于2003年6月和9月到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讲学,为来自全国各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讲授金融计量学和高级金融理论。 思想与技巧 自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以来,获奖者大多数具有深厚的数学功底。娴熟的数学技巧加上出众的思想,是他们摘获诺奖桂冠的超凡之道。 在数位金融学大家之中,尤金·法玛、麦克尔·詹森和安德鲁·施莱弗的金融思想高乎常人;斯蒂芬·罗斯是数学技巧与金融思想的完美结合者;而达瑞尔·达菲的数学技巧则臻于至善之境。 数学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研究,这也许是经济学被视为科学并设有经济学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吧。我们希望同学们学习一些基本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线性和非线性规划、动态优化、动态规划等应用数学课程;若能继续学习测度论、泛函分析、拓扑学、随机过程等课程者尤佳。这些课程都是理解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经济学前沿的创新不外乎两个方面:思想与技巧。发现或创立新的思想对于我们芸芸众生来说也许是可望而不可及,但掌握并运用现有的数学技巧于经济学则是可望而又可及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呼伦贝尔海拉尔区运输管理站采购通用设备项目
- 营销策划方案ppt--爱贝尔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年)
- 瑜伽运动在呼伦贝尔市中学开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
- 《呼伦贝尔大草原》ppt课件
- 贝尔宾团队建设工作坊
- 大理石鸽子凯尔德·阿贝尔阅读答案
- 浅析“贝尔康托”的起源与演唱特点论文
- 呼伦贝尔传染病医院办公消耗用品及类似物品项目
- 2018年呼伦贝尔职称改革工作安排意见
- 从贝尔曼“异的考验”视角下分析文化“走出去”
- 呼伦贝尔渔政监督管理所专用设备项目二次
- 诺贝尔经济学奖“青睐”新方法论文
- 奥苏贝尔概念学习理论在中学政治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 贝尔宾团队建设工作坊--12.8
- 呼伦贝尔渔政监督管理所专用设备项目二次
- 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者及国内院士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