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21 KB
  • 2022-06-16 12:13:11 发布

北师大二年级语文上册《小马过河》教学设计三则【1-3】【名师教学】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三则【1-3】《小马过河》教学设计之一[教学要求]  一、认识本课生字:蹦、麦、如、蹚、鼠、淹、啦、叹、脑筋;指导学生观察人物说话的动作、神情;会用:连蹦带跳、难为情地、亲切地、吃惊地等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神态的词语。  二、分角色朗读和复述课文。  三、教育学生做事要动脑筋,要实地去试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提示课题。自学课文。结合句子教学生字词。范读课文。再自学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练习。  第三课时:读讲第三段,总结课文学古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自学课文(童话是儿童喜欢的体裁,无需解说,直接提示课题,情绪即被激起。)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同学们是很喜欢读的。现在请你们自己读课文。    自学要求: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了解故事里有哪几个角色。  二、结合句子教学生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同时又可了解故事梗概)出示小黑板:     小马连蹦(beng)带跳地驮着麦(mai)子向磨坊(mofang)跪去。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mo)小腿,能蹚(tang)过去。”    松鼠(shu)说:“当然啦(la)!我的伙伴就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小马想,如(ru)果妈妈在身边,那多好啊!他叹(tan)了口气回家了。    老马说:“哦(o),自己不动脑筋(naojin),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教学“连蹦带跳”时,增教“蹦蹦跳跳”、“一蹦一跳”、“蹦呀跳呀”、“又是蹦又是跳”。  三、范读课文。    小马是怎样过河的呢?请小朋友听老师读课文。  四、再自学课文、分段(通过下列提问,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层次)   1.课文第一小节说的什么?   2.小马过河,他到河边去了几次才过河?   3.课文中写小马第一次过河从哪儿到哪儿?第二次呢?   4.那么课文可分成几段?    第一段:小马整天不离开妈妈。    第二段:小马第一次没敢过河。    第三段:第二次小马终于过了河。  五、练习。   1.写生字词。   2.给下面的句子加冒号和引号。    小马对妈妈说我是愿意帮您做事     老马说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提示注意点:引号成对用,句末标点点在引号里面。第二课时  一、轻读第一段。  二、读讲第二段。   1.自学。    提出要求:课文中写了小马、老马、老牛、松鼠的对话,看看他们说了些什么?课文中写他们的对话时,还写出了他们说话的动作、神情和语气。你能把这些词语找出来吗?例如“小马连蹦带跳地说”,“连蹦带跳”这个词语就把小马说话时的动作、高兴的样子写出来了。自学时你就把这些词语画出来。   2.找出提示语,为指导表情朗读作好准备。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下列板书:    小马老牛小松鼠老马    连蹦带跳地说嗒嗒地跑过去,问道叹了口气说难为情地说低下头说说拦住它大叫认真地说高兴地说亲切地说   3.选择几个重点词语加以指点,并结合指导朗读:假如有一天,我们来到小河边,听到小马与老马,还有老牛、松鼠的对话,说话时,他们的神情、动作以及语调生动极了,这一场对话真有趣。它们一个个怎么说,你能学得起来吗?(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使扮演角色朗读课文带有饱满的真实的情感,这样学生的表情朗读就很容易达到要求,而且对提示语所显示的形象有了具体的理解。)    ①“连蹦带跳地说”,表示小马高兴。还可以换上什么词儿?(一蹦一跳,蹦蹦跳 跳,蹦呀跳呀,又是蹦又是跳)     老马也是“高兴地说”,老马、小马、都很高兴。不过,一个像大人,一个像小孩。现在请同座的两个小朋友分角色读第二节中老马和小马的对话。    ②小马来到一条小河边,他为难了。心里怎么想的?该怎么读?(轻读)请谁来扮小马?    ③小马问老牛伯伯,后面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表示疑问的句子怎么读呢?老牛回答时,说的很平静,因为他认为河水很浅。现在请女同学扮小马,男同学扮老牛,读读他们的对话。    ④松鼠可不同了,忙拦住大叫,因为是大叫,后面是用了什么标点?感叹号表示语气加重。谁能扮小松鼠(指名试读)。     指导朗读:“小马!”一声叫住,要读得急促些,声音要高;两个“别过河”,速度要快些,是连着说的,第二个比第一个语气加重些。(再读)    ⑤“小马吃惊地问”,如果没“吃惊地”,那是一般地发问。现在是“吃惊地问”,吓了一跳,表示出小马的害怕、紧张。(示范)    ⑥老牛和松鼠对河水的印象完全不同,你能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吗?(深、浅)    ⑦小马听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怎么办?课文中哪两个词说明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不动脑筋?(立刻、连忙)    ⑧练习朗读三、四两节。四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⑨比较:如果省掉这些表现他们对话时的动作、神情的词语,变成“小马说……老马说……松鼠说……”你们觉得怎么样?    ⑩指点“说”“问”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儿,所以前面都是用“地”。     (虽是指导朗读,却把课文中的主要的知识点突出,而且通过对这些词语、标点 的理解来指导朗读,这就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训练以及思维的训练结合在一起了。)   4.练习。    填充:    我高声( )喊小林飞快( )跑    他轻轻( )问我认真( )写字    小红高兴( )说妹妹大声( )唱着歌    △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教师微笑着说:“小朋友说!”让学生加以描述。    △指名一同学蹦跳着进教室,连声喊:我们班上得了红旗了。然后要把学生把这一情境加以描述。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生字。  二、学习第三段。   1.小马怎么过了河?(自学课文)   2.老马怎么说的?(反复朗读老马的说)    出示妈妈的话:    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3.现在请你为小马动动脑筋,他当时怎么想就对了?    同一条河,老牛说“深”,松鼠说“浅”,你们说哪个说得对?为什么?    (出示小河、老牛、松鼠剪贴片(见右图)并要求学生按“因为老牛____,所以___;因为松鼠___;所以___”的句式回答。)     (借助直观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推理情境。)   4.小马听了老马的话,认真地试了试,试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    出示小马的剪贴片,要求学生按“因为小马既不像……也不像……所以……”的句式回答。)  三、总结课文,通过说话训练,结出寓意。   1.现在你们看这篇课文中哪句话最重要。   2.齐读老马的话。   3.老马是说:“不……不……是不行的”。如果改成“要……要……”这样正面的说法,该怎么讲呢?    (做事情要动脑筋,要去试试才行?)   4.这告诉我们什么?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更要实地去试试。  四、再现课文情境,分角色复述课文。   1.各自准备。   2.指名分角色复述。分别戴上小马、老马、老牛、松鼠的头饰表演。  五、结合寓意,增教一首古诗。    宋朝大诗人陆游写了一首诗,说明实践的重要。    出示古诗的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小马过河》教学设计之二 《小马过河》是第三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们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  一、抓住联系,训练语言  本文出现的事物较多,相互间有联系。如果学生了解事物的联系,就便于理解文章的内容。为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后,出示一道填量词的练习:  一()马棚一()磨坊一()松鼠  一()老马一()小河一()大树  一()小马半()麦子一()老牛  学生完成练习后,让学生结合课文说说这9种事物的联系,教师用笔连接相关联的事物:  接着鼓励学生用几句话把几种事物的联系说清楚,涉及的事物越多越好。结果学生越说越多,越说越清楚。例如:一个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老马叫小马驮半袋麦子过一条小河到一座磨坊去磨面。小河旁边有一棵大树,大树下老牛在吃草。小马问老牛他能不能过去,老牛说河水很浅,能趟过去。小马刚要过河,被松鼠拦住了,松鼠说河水很深,不能过去,小马不知怎么办……  这样由读到说,说了再读,有力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同时学会了正确用词,把握了这课文内容。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伯伯、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指导朗读时,这些都要向学生说清楚。另外可以根据事物出现的先后,用幻灯或彩色图片展示事物,组成一幅图画,边展示边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师要加强范读,给学生提供范例。接着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记住老马、小马、松鼠、老牛的话,并想象当时的情境,进一步领悟“人物”的身份不同,说话的表情、语气也不同,然后鼓励学生加上动作和表情,把课文的对话“表演”出来。这样做,既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又能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引导思索,突破难点  老马说的话是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1.老牛和松鼠的话错没错?小马试验的结果为什么和它们说的都不一样,是河水在发生变化吗?2.如果是一条大象和一只小白兔要过这条河,问问你,你该怎样回答它们?经过讨论学生明确,老牛和松鼠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但忽视了小马的实际情况而下结论,它们说法不一,是因为它们自身的高度不同。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处理问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判断,要避免犯老牛和松鼠的经验主义的错误。《小马过河》教学设计之三教学目的   1、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   2、能按故事发展的过程,理清叙述的顺序,复述小马第一次到河边的情况。    3、能背诵、默写老马教育小马的话,从中体会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训练说话   1、今天学的课文叫《小马过河》。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呢?他又是怎样过河的呢?   2、听范读,划出生字新词;思考问题: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3、训练说话。    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要帮妈妈做事;要到磨房去;小马要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房去。)    组织学生讨论:    要是把磨房所在地点“河对岸”说进去,那就表达完整了。你看应该加在哪里?(磨房前面)    〈通过三次提问,逐步提高学生语言的准确性,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4、学习字词。    读生字新词——正音。    提醒学生注意易写错的字——字形。    生字组词,并抄写。   〈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和写。〉  二、理清课文脉络,练习说话。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思索并回答问题: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怎样?   2、梳理课文脉络。(板书:过不了河蹚了过去)    3、口头填空。    课文先写小马为什么要过河,接着写小马( )的情况,然后写老马( ),最后写小马( )。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并训练学生由句组段的说话能力。〉  三、指导朗读,练习复述   1、课文哪几段写第一次来到河边过不了河的情况?(第3--6段)   2、指导朗读。   (1)理解下面的带点词语,据此读出句子的语气:    “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    “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   (2)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出下面句子的语气:    “老牛说:‘水很浅吗,刚没小腿,能蹚过去。’”    “松鼠拦住小马,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    〈前后两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方法略有不同,但训练重点都放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3、练习复述。   (1)按故事发展的顺序,给下列词语排队编号:     回家 问松鼠 问老牛 为难 连忙 立刻   (2)指导复述。     要求把编了号的词作为提示语,有顺序地复述,用自己的话通顺地复述。依据复述要求,进行评议。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的经过,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因而指导要到位,训练要充分。〉   4、找近义词。    让学生从编号的词语中找出一对近义词。(连忙、立刻)    你是怎么从这对近义词中体会到小马自己不动脑筋,光听别人的话的?  四、指导表演,读写句子   1、分角色朗读,表演老马教育小马的情节。    抓住“难为情”一词,让学生说说“难为情”是什么意思。你为什么事情感到过“难为情”?并演示:“难为情”时,你是什么样子的?做给大家看看。   2、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并划出一句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话。    对老马教育的这段话,让学生:   (1)读——读出“亲切”的语气。   (2)说——说说“光”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省去这个字。(板书:动脑筋、试一试)   (3)背——要求有感情地背诵。   (4)默——不遗漏或写错标点符号。  五、突破难点,加深理解   1、学生自读第8自然段,并说说从哪里看出小马记住了妈妈的话,遇事开动脑筋了。   2、讨论:小马亲自下河去试一试,觉得河水怎么样?同一条河,为什么老牛、小马、松鼠对不的深浅说法会不一样,究竟谁说得对?   〈四种答案(略)〉    学生兴趣高,对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各自的意见,其间教师以肯定学生的 某些意见的方式作为引导,最    后的结论如何做也须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   3、训练用”既不像……也不像”说话。   (1)说“高度”   (2)说“深度”   (3)连说。    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把刚才说的两句话连起来。  六、朗读全文,小结收获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小结收获。让学生说说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教师作适当处理。  中年级阅读教学以段的训练为重点。这堂课较好地按照“重点训练+常规训练”的思路来组织教学,既突出了段的训练,又注意了词句训练,朗读、默读、背诵训练和说话训练。教师善于抓住教材特点,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教师教学十分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起点的学生,提高全班学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