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50 KB
- 2022-06-16 12:12:32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小马过河深浅自知——高中生物学案编写与使用的几点意见田红莉
高中生物学案编写与使用的几点意见昔阳县中学校田红莉电话:13593089545鉴于学校的统一要求,从2013年开始在新高一学生中全面开展学案制教学。这项改革对我们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无论如何,课改要进行到底,学案随着课改的浪潮也将推向顶峰,这个孕育而生的新生事物,将会象“新娘子”一样抬上花轿,成为教学中的新主角。那么如何编著学案,如何使用学案,成为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经一年多的摸索与尝试,现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总结如下,希望大家批评指正。1.学案编写格式在借鉴了外校的学案编制之后,我们组统一认为学案应具备几个要素:第一是课题;第二写出编写人及审核人姓名;第三是学习目标;第四是合作学习即学生要去做什么;第五是困惑与疑问,也就是上学生提出他自己未解的问题;第六是课堂检测。具体编制情况如下:案例一: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课时:1编写人:田红莉审核人:吴姗雨、张冬花【学习目标】1.知道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一:写出下列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心肌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细胞----【你的疑惑与问题】【课堂检测】1.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2.学案编制原则2.1具备科学性和实效性学案一经产生就要在学生中推广和使用,学案的对与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往往认为教师呈现的问题都是正确的,如此一来,错误的信息就会延续下去,造成认知上的盲区。为避免此类事情发生,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就要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
学案初具规模后,再经同组教师进行商议改正,这就是要求在学案中出现审核人姓名的原因,经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后,最后定稿。千万注意在印制学案之后,还要再次审核一下,确定是否有印刷上的错误,如若有及时纠正。学案发放下去之后,要求学生装订成册,以便以后复习与巩固。三年之内,学生要用这些学案做参考,说起来三年不长,却是高中生活的全部,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一定要谨慎再谨慎。2.2以学生为主学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教师在设计学案的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学习目标的确定上,不能照抄教参的教学目标,那是对教师提出的任务,不是对学生来制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大纲要精心把握,深入研究,确定出适合学生的学生目标。案例二:以下是《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的教学目标1.知道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转化成学习目标,我们是这样确定的1.说出内环境的组成,举出实例解释理化性质2.用语言描述出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体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合作学习是学案编写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为学生的大脑思考和动手操作提供充分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我们以任务的形式出现,教学中需要达成几项目标,我们就出现几个任务,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任务是学生要学习的目标,但任务如何达成,关键看任务下的问题。问题的出现一来要指向明确,必须让学生明白这是要做什么?不能含精不清;二来问题不能过大,让学生无法下手,不知从何说起,这是很失败的;三来问题要有交流与讨论的价值,不要让学生交流了半天,好不容易出来结果了,结果与考纲的要求不符,这是纯粹的浪费时间,我们要坚决杜绝。还是以《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为例,看一看我们组所提出的问题:案例三:任务一: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什么?1.写出下列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心肌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细胞----2.用箭头和表示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之间物质交换的关系。淋巴组织液血浆
任务二:细胞外液的成分有什么?1.确定以下成分是否属于内环境成分氧气、氨基酸、血红蛋白、血清蛋白、胃液、线粒体、尿液每个学案中的问题并不要很多,但却要个个精彩,个个有效。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很强的团队的意识,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起,共同努力,不断改进。2.3提高课堂效率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学案中一味的出现填空,学生照书就抄,时间一长觉得乏味;一味的回答为什么,学生会头大,情况好一点的学生大不了不做,情况不好的学生,嘟起嘴来或许还会骂几句:老师除了会问为什么,还会做什么?无意之中,不光毁了我们的形象,还拉开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得不偿失。为杜绝以上情况出现,我们在学案的编制上,要讲求多样性。形式要多角度转换,先从视觉上避免烦燥,最起码能学生坐下来。心理安静了,才能思考问题。常见的形式有表格、曲线、图片、实验、自然现象的解释等等,我们将各种形式合理安排,让学案看起来有血有肉,更能从多角度刺激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课堂效率。以《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节为例,展示几种形式在学案中的运用案例四:任务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分析下列表格,你会得出什么信息?成员上午6点上午10点上午12点下午2点傍晚6点晚上9点母亲37.037.037.337.437.237.1父亲36.836.837.137.337.136.9自己37.137.137.437.537.337.12.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1)对自来水的处理:(2)对缓冲液的处理:(3)对生物材料的处理: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3.解释:水喝得多,尿得多,喝得少,尿得少。
2.4课程资源利用要合理我们有严格规定,课本上凡出现过的图片、表格不能二次出现在学案中,当然图片不出现,并不意味着问题不出现。如:教材中有“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片,我们可以针对此图片在学案中设问:(1)指出各结构的名称(2)区分淋巴管和血管(3)找出图中的错误并进行修正。如若涉及到一些知识,教材上没有明确说明,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这时我们尽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适当的补充,既充实了学案内容又增长学生的见识,可谓一箭双雕。案例五:《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中有对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的分析,基于学生的认知,对好多东西是无法理解的,怎么办?如何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提供足够的素材,学生才能明白化验单是直接反映机体状况的依据,人们只有各项指标正常,才能维持相对的稳定。我们提供的素材是:资料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存在于肝细胞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 资料2:肌酐与尿素氮是衡量肾功能的一项指标,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时,代谢废物不能排出体外,以致大量含氮废物和其他毒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资料3:血清葡萄糖是血液中血糖浓度的一项指标,对于诊断以及指导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2.5难点要化简学案是为教材服务的,不是对教材的生搬硬套。一节课的教学难点,总要有一两个。在阅读教材时,常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话语,看不懂的曲线等等。但是在完成学案时,千万不要让学生无从下手,我们教师要办量想办法化难为简,从而减轻学生的压力,让他们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突破难点,获得认知。化解难点的方法很多,可以图文转化,可以构建模型,不管哪种,只要用效就行。案例六:认识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有两种操作方案其一:探究:血浆PH的动态变化提出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血浆PH能否维持相对稳定?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考虑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其二:2.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1)对自来水的处理:(2)对缓冲液的处理:(3)对生物材料的处理:
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从两种方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套方案是以探究实验的方式出现的,结果未知,需要学生花大力气去完成;第二套方案直接给了实验结果,实际上这个结果就是第一套方案要做的。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得出生物组织中含有缓冲物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在此我们要说明,本节的学习目标是认识到稳态即可,而不是完成探究实验,可见第一套方案,给学生增加了负担,又偏离了目标。3.课堂实施方案3.1课堂类型课堂类型分两种:一种为自主课型,即学生自主完成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学案的填写,如有疑问记录在学案上,等待与教师交流。另一种为展示课型,学生将学案上所填写的任务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在倾听时,还要认真核对自己的答案,如有不符可及时进行讨论。要附带说明的是,每一课时的内容都是由自主课型+展示课型来完成的。自主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而展示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如果说自主是前提的话,那么展示就是结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2操作流程3.2.1自主课主要任务;教师将印制好的学案下发到每个同学手中,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素材、方法、思路,自己独立钻研学习,规范操作,完成相应学案并写出困惑之处。时间分配:一节课45分钟,其中30分钟的时间,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剩余15分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教师工作:组织课堂秩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课堂结束时,收集学生的疑惑,整理不同学生的问题。3.2.2展示课主要任务: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自由交流,畅所欲言。加强学生语言表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工作:倾听学生的交流,及时给予评价;对学生的困惑进行点拨、引导;作本节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组织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梳理知识脉络。操作过程:大致分六个步骤,其中有学生的展示也有教师的参与。
第一步:课堂导入。教师用图片、材料、课件或问题的形式,设置情境,顺利导入本节课,让学习者明确本节要学习的内容,起到点题的作用。第二步:学生展示。根据学案中提及的任务,进行小组展示,可以让小组中具代表性的同学进行发言,如果有疑问,小组即刻交流意见。在这其中教师点拔、引导,以便实现能力的提升。第三步:疑难解答。教师将收集的疑难问题再次筛选,如果通过学生间或师生间交流已经完成的,不再提出;如果学生交流后还是不能理解的,教师要突破难点,着重讲解。第四步:课堂检测。本节课学得怎么样,检测是最直接的办法。检测题型可以有判断、填空、选择,无论哪种,都要围绕本节学习内容展开。通过检测直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第一时间内作出纠正,避免问题的延伸。第五步:知识建构。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总结,完成知识建构,建立知识网络,梳理知识脉络。第六步:课后作业。适量安排课后作业,是对知识的二次再现,可起到巩固、落实的作用。教师要及时进行批阅,发现问题后,与学生单独进行交流,针对性的对问题进行解答,同时也对学生起督促的作用。案例七:以《细胞生活的环境》为例,展示六步操作过程。(1)导课:参照教材第2页,草履虫与血细胞图,请大家思考,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二者生活的环境有何异同?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点题,我们这节课学习细胞生活的环境。(2)展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一: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什么?1.写出下列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心肌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细胞----2.用箭头和表示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之间物质交换的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在这里只呈现学案中的任务一,还有任务二和任务三。按任务划分,一个小组展示一个任务,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进行交流。(3)解疑:交流完之后,仍然有两个难点困扰学生。一个是内环境,一个是渗透压,教师依次解答。内环境是细胞外液,以细胞膜为界,膜以内为细胞内液,膜以外为细胞外液,说白了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物质的两个名称。
确定内环境是什么,先看细胞生活在什么场所,周边的液体是什么?如毛细胞血管壁细胞,内侧是血浆外侧是组织液,那么血浆和组织液就是它生活的内环境。至于渗透压,举个例子就可以说明。如;0.3g/ml的蔗糖溶液与0.3g/ml的葡萄糖溶液渗透压是否相等?解析: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在这里微粒的数目以摩尔浓度计算,蔗糖的摩尔浓度明显低于葡萄糖的摩尔数,所以前者渗透压小于后者。(4)检测:【课堂检测】1.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2.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3.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内环境组织液淋巴血浆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外界(5)建构:(6)作业:课下完成练习册第一节内容3.3课后反思每两周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写一篇案例分析或教后反思。每节课后将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录,勤于总结,便于教学能力的提升。以上是我对这次课改的几点建议,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请同事们多多指正。课改的路还很长,课改的责任依然很重,我们会一如既往,不断向前,探索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