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 KB
  • 2022-06-16 12:11:41 发布

2.屈原艺术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一、《诗经》的思想内容   1、反映阶级关系的作品。《豳风·七月》《魏风·伐檀》等。《豳风·七月》:豳风共七章。西周初年豳地(陕西栒邑县)的奴隶所作的歌,是国风中最长的一篇。基本按季节的先后,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诗歌按季节时序叙事,很想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   2、反映兵役、徭役问题的作品。《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   3、反映爱情、婚姻和妇女命运的诗篇,作品表达了男女恋爱婚姻问题的种种情景,洋溢着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周南·关雎》《卫风·氓》等;《周南·关雎》开宗明义第一篇,“四始”之一。全诗以追求和思念为主旋律,展示了一个男子的痴情,中正平和中流露一股难以遏制的激情,代表了诗经的总体风格。《秦风·蒹葭》:抒写怀人之情,但其所追求的对象为谁,迄今尚无定论,今人或以为是情诗。作者的思恋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上下求索,徘徊瞻望,难以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政治讽刺诗       (1)民歌中的政治讽刺诗,暴露统治阶级的恶德丑行。《鄘风·相鼠》等;       (2)贵族文人的政治讽刺诗,目的是劝谏或揭露。《小雅·十月之交》等。史诗。西周王朝兴衰的真实写照,展示出了周族起始时的史迹。《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二、《诗经》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中的大量作品已经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有了广泛、真实、细腻、深刻的艺术概括。对于史学,它早已成为历史学家研究这段史实的珍贵依据;对于文学,则无疑是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良好开端。   2、艺术手法的圆熟。赋、比、兴三大表现方法。《诗集传》中提出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此物也”(《螽斯》注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关雎》注说)。   3、文学语言的形成。       (1)动词丰富并注重运用,因而能构成各种细腻,真切的动态,展现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面。       (2)出现了大量的形容词,或使描叙对象得以突出特征或使抽象事物得以具体生动。       (3)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双音词,如双声:参差、重言就更为多见,细分有形容声音的,如关关、坎坎。       (4)成功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格,起着十分出色的艺术表达作用,对偶、迭字、排比、顶真、映衬、拟人。   4、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离骚》的思想艺术成就  《离骚》是屈原用生命 和血泪写成的诗。这首才气纵横,情感起伏的长诗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救国无门的痛苦与忧伤。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表现出对进步政治理想的追求。这就是要实行美政.屈原所谓的美政,一是举贤授能,二是修明法度.在战国时代,提倡举贤授能就意味着反对旧贵族的世卿世禄,限制他们对权位的垄断,而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所以他在诗中热情的歌颂三王时代: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茞?并特意举出历史上不拘身分提拔和重用人才的例子。如筑城的奴隶傅说受到殷王武丁的重用,曾作屠夫的吕望被周文王所提拔,商贩宁戚作了齐桓公的贵卿等等。所谓修明法度,就是要求包括君主在内的上层贵族统治者要依法办事,不可骄奢淫逸,胡作非为。否则就要遭到惩罚: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上天公正无私,要看谁有德行才给他帮助;只有那德行美好的圣君,才配管理天下,得到国土。  第二,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感情。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得志之时,为国施才效力;他失意之时,念念不忘国家。他眷恋国家、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在长诗中得到了十分充分的体现。在顺利的时候,他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愿与楚王共同振兴国家;在不利的时候,他也不顾个人安危,矢志献身于祖国: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虽然被流放荒野,而且明知鲧婞直以亡身,謇謇之为患,却坚决拒绝要他明哲保身的劝告,始终是忍而不能舍也,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直至《离骚》正文结束,本有天路可上的时候,仍然是恋国之情占了上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绝不愿,也不能离开自己的祖国--尽管自己的祖国当时那么黑暗,那么衰弱,那么不能容他。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确感人至深,尤其是在朝秦暮楚、楚材晋用的战国时代。  第三,表现了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离骚》中最使人感动的,还是诗人那种坚持理想、坚持操守的伟大精神。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他始终严格约束自己,一心向善,一心求美,虽然屡遭挫折,而不动摇:芳菲菲其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他轻视那种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的人,而表示对自己的理想忠贞不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最后是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诗人果然用自己的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誓言,他宁肯保持节操,殉于理想,也不中途变节。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认定目标,一往直前,至死不悔的精神,是屈原留给后世的伟大精神遗产,永远激励着人们为进步、正义的事业奋斗、献身。  《离骚》在艺术上同样取得伟大的成就。  第一,《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楚辞出现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众性的创作。一般说来,内容比较单纯,篇幅比较短小,特别是由于多为集体创作,因而还缺少全面反映诗人性格的作品。《诗经》中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虽有作者 个性的闪耀,但是像屈原这样由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上打下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屈原出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了伟大诗人的名字,出现了集中反映诗人全部思想感情和个性的诗篇。屈原的《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这一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诗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格的伟大诗人形象。《离骚》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说,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离骚》成功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在于用夸张和想象充分表现人们的理想与激情。它不是按照现实本来的样子去描绘现实,而是运用幻想的方法去表现精神与激情,它是现实在理想中的变形与升华,可以发生强烈的感染效果。  《离骚》的前一部分虽是写自己的经历与遭遇,但已经不是纯粹的现实描写,而是把这种生活与感情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诗人以新奇的比喻,夸饰的描写,表现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与龌龊,从而启示人们弃恶向善,净化心灵。在长诗的后一部分,更是完全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境界,表现他深刻的内心世界。诗人在这里从古代神话宝库中挖掘出丰富的神话形象,形成了生动的情节和美丽的画面。在诗人的笔端,日神羲和,月神望舒,风伯飞廉,雷师丰隆,以至凤凰,飞龙都供他自由驱使,神话中的悬圃、崦嵫、咸池、天津、不周,都是他瞬息可到的地方;他可以与神女恋爱,他可以与天帝交谈,这样,就成功地造就了他的峻洁人格。诗歌最后写他驾着鸾皇、凤鸟飞向天空,一路车马喧阗,当转道昆仑,行经流沙,指向西海时,突然驻足于楚国的上空不忍离去,这样,把全诗推向高潮,有力地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情操。这种艺术效果,不借助想象对比是很难达到的。  第三,《离骚》结构宏伟,语言抒情,成为后世楷模。  《离骚》结构宏伟,从叙述身世遭遇,到执著理想追求,正反对比,想象丰富,混合着事实的陈述和浪漫的幻想,内容翔实,结构完美,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巨大形象,构成了一个美学中所说的那种崇高美的不朽的建筑物(何其芳语)。在诗形式和语言风格上,《离骚》还吸收了当时蓬勃发展的新体散文的笔法,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容量,又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全诗把事实的叙述,幽怨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及故事性情节安插交织在一起,既波澜壮阔,又完美生动。鲁迅曾给予《离骚》以高度的评价,认为《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说它与《诗经》相比,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见《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编:屈原与宋玉)对《离骚》在思想、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作了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