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 MB
  • 2022-06-16 12:01:22 发布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以及发展建议

  • 3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摘要呼伦贝尔大草原不仅是我国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旅游文化保存最完整的草原景观,它还与大兴安岭森林构成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保证三北地区以及祖国首都北京地区免受沙尘袭击起到生物屏障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使草原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加剧,而草原人口的急剧增加,牲畜头数的迅速增长,更加重草原的生态承载负担,导致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面积已经超过可利用面积的40%,而且每年以2%的速率纵深扩展。与此同时,呼伦贝尔草原沙化已严重缩小了牧民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导致当地牧民生活困难。面对这种恶劣的形势,必须深入了解其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缓解或者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对当地畜牧管理单位和牧民进行面对面调研,电话调研,发放调研报告等一系列调研手段,进行牧区实际状况调研。调研发现,当地通过“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和深化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从游牧畜牧业向定居畜牧业的历史性过渡。通过多年的发展、政府积极出台扶持政策,牧区的现状和牧民的生活有所改变和改善。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牧区面临的几个问题,例如牧区的超载问题、农牧业生产和发展方式落后问题、牧民收入问题等,并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次调研过程中还参与了当地春季的羊只补饲工作与草样采取等工作,通过了解得知,由于近年来恶劣气候的影响,春冬两季的大雪覆盖了牧草,使羊只无法采食到充足的牧草而导致瘦弱死亡,对此当地牧民采取了补饲来确保羊只的营养水平达到需求量。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畜牧业真实现状,看清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畜牧业存在的问题,为农业部课题——中国北方草原生态养殖畜牧业模式打下一定的基础。纵观呼伦贝尔大草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要想当地的草原畜牧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础,推行草畜人的平衡发展,所以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生态畜牧业是草原畜牧业的历史选择和必然趋势。关键词:呼伦贝尔;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 TheStatusandDevelopmentSuggestionsofEecologicalandAnimalHusbandryinInnerMongoliaHulunboirGrasslandAbstractThehulunbuirprairieisnotonlyoneofthemostimportantanimalhusbandryproductionbasesinourcountry,butalsothemostintactgrasslandlandscapeofourcountrytourismculture.Italsoconstitutestheimportantecologicalbarrierswiththenorthernforest.InordertoprotectthethreenorthregionandthecapitalnationBeijingfromdustattack,ittakestheroleofbiologicalbarriers.Inrecentyears,duetoflood、droughtsuchnaturaldisastersoccurrence,itmakesgrasslandsoilerosionseriouslyanddesertificationintensely,Buttherapidlyincreasingofpopulationandcattleofgrasslandaggravateprairiewithheavyecologicalcarryingburden,alsocausetheecologicalenvironmentofthehulunbuirprairiesufferingdifferentdegreeofdamages.Atpresent,thedeteriorationareahulunbuirprairieismorethan40%availablearea,anditexpandswiththerateof2%annually,atthesametime,thehulunboirprairiedesertificationhasseriousnarrowedseriouslythelifeanddevelopmentspaceofherdsmen,sothatitmakesthelocalherdsmen"slifedifficult.Facingsuchofbadsituation,Wemuststudytheactualsituationdeeply,sowecantaketheeffectivemeasurestoalleviateorsolvethisproblem.Itakeresearchabouttheactualconditionsofpastoralareaswithseriesofmeanssuchasfacetofacesurveywithlocalanimalhusbandrymanagementdepartmentandnomads,telephonesurveyanddistributingresearchreports.Investigationfoundthatthenomads’enthusiasmofdevelopinganimalhusbandrywerearousedbythe"builddoublecontract"responsibilitysystemimplementation,consequently,Itachieveshistorictransitionfromthenomadicanimalhusbandrytosettledanimalhusbandry.Throughyearsofdevelopmentandthegovernmentissuedpositivesupportpolicies,thepresentsituationofthepastoralareasandpastorallifearechangedandimproved.Butintheresearchprocess,alsofoundthehulunbuirprairieareasfacingsomeproblems,suchasthepastoralareasoverloadedproblems、Farmingandanimalhusbandrybackwarddevelopmentproblemsandtheincomeofnomads,etc,I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basedontheaboveproblems,Ialsoparticipatedinsupplementaryfeedtothelocalsleepinspringandtooksampleofsketchesinthisresearch,accordingtostudy,weleanedthattheheavysnowofwinterandspringcoveredtheforagegrassbecauseofrecentyears’severeclimate,itmakessleepdiebecauseofgrassshortage,aboutthissituation,thelocalnomadstakessupplementaryfeedtoensurethesleepnutrition reachingdemands.Thepurposeofthisresearchistoletmorepeopleknowaboutanimalhusbandry’srealsituationofthehulunbuirprairie,andseetheexistingproblemaboutecologicalanimalhusbandryofthehulunbuirprairie,tomakeafoundationforagriculturesubject——thenorthChinagrasslandecologyanimalhusbandrybreedingmodel.Throughoutthedevelopmentofthehulunbuirprairiehistoryandcurrentsituation,ifthelocalgrasslandanimalhusbandryisachievedsustainabledevelopment,itmustbaseontheharmoniousdevelopmentofhumanandnature,carryoutbalancedevelopmentofgrassland、animalsandhumanbeings.Therefore,developingecologicalanimalhusbandryisthehistoricalchoiceandinevitabletrendofgrasslandanimalhusbandryinthepremiseofimprovinggrasslandecologicalenvironmentKeywords:HulunBuir;GrasslandofHulunboir;Ecological;AnimalHusbandryDirectedby:prof.HOUXianzhi(Ph.D)ApplicantforMasterdegree:HUANGQingrui(masterofAgriculturalExtension)(CollegeofAnimalScience,InnerMongoliaAgriculturalUniversity,Hohhot010018,China) 目录1前言.........................................................11.1选题的背景...............................................11.2调研的必要性.............................................21.3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21.3.1研究方法...............................................21.3.2研究目的...............................................31.3.3研究意义...............................................32呼伦贝尔现状.................................................42.1呼伦贝尔概况.............................................42.1.1地质地貌...............................................42.1.2呼伦贝尔草原气候.......................................52.1.3日照时数及无霜期.......................................62.1.42010年呼伦贝尔气候....................................62.2畜牧业现状...............................................82.2.1畜牧业状况.............................................82.2.2载畜量.................................................92.2.3放发补饲现状..........................................102.3呼伦贝尔草原现状........................................122.3.1草原退化..............................................122.3.2水土流失..............................................132.3.3自然灾害..............................................142.3.4草原生态破坏的危害....................................172.4牧民生活状况............................................182.4.1呼伦贝尔牧区人口庞大数字..............................182.4.2政府对牧民的扶持......................................202.4.3牧民居住现状..........................................213调研中存在问题..............................................263.1呼伦贝尔草原牧区面临的几大问题..........................263.1.1牧区的超载问题........................................263.1.2滥建围栏问题..........................................273.1.3农牧业生产和发展方式落后问题..........................273.1.4牧民收入问题..........................................283.1.5草原生态管理和建设体系不健全问题......................28 3.1.6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问题..................................293.2解决方法建议............................................293.2.1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和饲料基地建设....................293.2.2草地利用制度的革新轮牧................................303.2.3推行草畜人平衡制度做好农牧民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303.2.4法律约束体系以及草原监理人员补充......................313.2.5生态移民..............................................313.2.6明确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地位....................323.3草原牧业发展对策分析....................................32致谢.......................................................34参考文献.................................................35作者简介.................................................37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11前言1.1选题的背景呼伦贝尔草原是欧亚大陆型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著名的温带半湿润典型草原,同时也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比较完好、维度较高,为止最北的一块草原,被誉为“北国碧玉”,“牧草王国”,“绿色净土”,同时也是世界上著名的草原之一。美丽富饶壮观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不仅是牧区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我国旅游文化保存最完整的草原景观,它还与大兴安岭森林构成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牧草王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近年来由于种种因素,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由于恶劣气候环境的影响,加之近年来人类过度不合理的利用产生的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使得现今草原出现了面积大小程度不同的破坏,生态环境破坏一步步加剧。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进程正向我们走来,于此同时带来的生态灾难也向我们走来。草场的退化导致草的种类以及品质发生严重变化,优质牧草占得比例不断减少。草的高度和草的植被盖度都在日益减少。据近5年统计严重沙化草场优质牧草占得比例不足10%,产草量每年降低15%,2010年草原的盖度与20世纪60-70年代相比降低15%左,牧草平均高度下降7-15厘米。这些牧草状况导致产草量逐年降低,而且一些适口性差的草占的比例还再增高,植物种类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据统计呼伦贝尔草原上平均年降水量为240~350毫米左右,其中降水量多集在7~9月三个月份里。而年平均气温较低,约-1℃~3℃。据有关数据统计,平均年大风日数超过30天,而且多在春秋两季里,其气候特点呈现出是冬季干燥寒冷漫长,春季少雨多大风,夏季短促[1]。呼伦贝尔牧区主要指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草原四旗,即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该四旗面积共计8.4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3.5%,有牧民5.92万人,牧户2.3万户。四旗地区的牧民主要从事以牛和羊养殖为主体的草原畜牧业生产。自建国60多年来,呼伦贝尔草原畜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畜牧业得到了平稳的发展,草原地区也逐步迈向了小康生活。呼伦贝尔的草原畜牧业经济的增长仍受到束缚,呈现粗放型增长模式。畜牧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草地退化愈演愈烈,草原管理粗放,大多数牧民的科技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相对薄弱。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挑战向传统的畜牧业进军,由于历史沿革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呼伦贝尔草原牧区主要的分散的经营方式和畜牧业走向一体化的大市场形成冲突,牧民的巨大效益却远远没有显示出来,牧民常遇到畜牧业交易难,而[2]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矛盾逐步显现出来,迫使我们解决,是我们走向小康社会的基础。草原畜牧业生产中最基本的就是人、草、畜三大要素之间复杂而 2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多变的有机关系。没有辽阔的草原,就不可能有草原畜牧业,所以要发展草原畜牧业就需要重视调节人、草、畜三者的关系。1.2调研的必要性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已经变得相当脆弱,畜牧业也随之逐年衰退,由于近年来恶劣的天气气候状况,与近百年不合理的过度的人为开发利用而导致的草原生态畜牧业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坏,呼伦贝尔草原退化,沙漠化正向我们逼近,这对我们北方的生态屏障也是致命的打击,面对这种恶劣的形势,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其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有效地应对措施,缓解或者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家与地方针对呼伦贝尔草原存在的生态畜牧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自“十一五”时期以来国家不断地出台政策治理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沙漠化,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大量的课题涌入内蒙古,涌入呼伦贝尔,其资金总计322.8亿,致力于北方的生态屏障与畜牧业问题。呼伦贝尔市自2009年也启动呼伦贝尔沙区综合治理工程以来,两年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用来治理沙地。2012,还将投入1.5亿元,治理生态环境与畜牧业。但是,生态畜牧状况仍在再恶化,治理的速度明显赶不上恶化的速度,为了农业部课题——中国北方草原生态养殖畜牧业模式更好的实施,了解当地的真实情况,我们采取深入草原,调研其真正实情。1.3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1.3.1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呼伦贝尔草原的畜牧业状况,通过面对面牧户调研,电话调研,发放调研报告等一系列调研手段,进行牧区实际状况调研。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通过的实地调研,与相关理论成果的阅读,分析他们对呼伦贝尔畜牧业养殖的建议与对策为了使呼伦贝尔草原生态高效畜牧业提供支持,通过实地考察等,综合出详实具体的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畜牧业现状,并提出一套适合当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的必要建议。(l)实证分析法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为例,选取呼伦贝尔草原上牧业四旗中的新巴尔虎右旗和陈巴尔虎旗作为实地调研地,这两个牧业旗县在民族构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分不同季节于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期间,累计进行两次实地调研,共计36天,完成调研15例。通过实地测量、实地调研与当地牧民访谈、参与当地生活等方法获得了关于蒙古族牧民现状的客观、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其畜牧业以及生态环境状况。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3(2)利益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原中的四方利益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当地牧民与草原生态畜牧业进行成本与收益分析,研究其各自期望达到的利益目标及面临的问题,从而得出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的实质根源,并提出一定的建议。1.3.2研究目的本次调研目的为了了解呼伦贝尔草原真实现状,看清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存在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了解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为农业部课题——中国北方草原生态养殖畜牧业模式打下一定的基础。并为以后加快草原建设步伐,早日实现草原“草畜人”平衡,构建和谐呼伦贝尔生态高效畜牧业养殖模式提供前提。1.3.3研究意义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对呼伦贝尔草原的自然资源采取了无节制的利用,使得草原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并走上了恶性循环的道路引发了生态灾难。如在1998年的7、8两个月,呼伦贝尔盟遭遇到了三次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不仅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达50多亿元,而且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2009年末2010年初呼伦贝尔整个草原地区出现近30年来罕见的寒冬,降雪频繁不断,使得湿度较高,而且超低温持续时间较长。众所周知冬季是牲畜最难过的季节,在冬季牲畜抗病能力较差,尤其初生仔畜,母畜生产后体质很弱,其健康状况受到威胁,成活率比较低。2011年初春干旱进一步加剧,干土层达2米多深,农户毫无春耕播种之办法,耕地撂荒。可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从生态安全角度出发,运用生态安全理论及畜牧业发展理论,剖析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针对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成因,提出维护草原生态安全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措施,这对保护和改善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环境,恢复草原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草原是呼伦贝尔市几十万牧民生活的家园和生产资料,是草原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草食畜牧业是自治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全市有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依靠草畜业增加收入。对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的调研,有利于深入了解草原生态畜牧业真实现状,提出相关建议可以促使高效生态畜牧业模式的建立,有效的提高牧民的家庭收入。是促进农牧民增收、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屏障,而且也是广大呼伦贝尔草原 4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也是我国北方的国防屏障。所以,确立草原生态畜牧业稳定,保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确保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平稳发展,这对于维护东北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与发展当地的牧业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2呼伦贝尔现状2.1呼伦贝尔概况呼伦贝尔市地区有呼伦湖和贝尔湖两大湖泊,因此而得名为呼伦贝尔,呼伦贝尔位于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也是世界上土地管辖面积最大的地区级城市。其地理位置为东115°31′~126°04′,北纬47°05′~53°20′之间。呼伦贝尔西部与西南部同蒙古国为界,北部及西北部与俄罗斯毗邻,南面与内蒙古兴安盟、东部与黑龙江省接壤。全境东西长630千米,南北700千米,总面积约25.3万平方千米,约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的21.4%。全市面积主要包括有5个市、3个自治旗、4个旗和1个直辖区(如图1)。呼伦贝尔草原是多民族的聚集地区,生活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白、鄂温克、黎、壮、锡伯、维吾尔、鄂仑春、俄罗斯等32个少数民族,全国主要三个“三少”民族自治旗均在呼伦贝尔。汉族是呼伦贝尔市人口最多的民族。据2010年鉴统计,全市共有人口2549278人,其中汉族人口2098400人,占人口总数的82.31%。图1呼伦贝尔地图Figure1TheHulunbuirmap2.1.1地质地貌呼伦贝尔又称巴尔虎高原,地处大兴安岭的西面,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平坦开阔,地势东高西低,西部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地带,中部为海拉尔台地高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5原,东部与大兴安岭山地连成一片。平均海拔高度在600-800米之间,呼伦湖附近最低,为540米。最高的巴彦山海拔1038米,地表水系发育,高原上有呼伦湖、贝尔湖两大河流,除此之外还有中小湖池500多个,相对其他地区其水资源丰富。植被以羊草和针茅为主的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是中国最好的天然草牧场。呼伦贝尔地下存在大量的矿物质资源,呼伦贝尔市内有大雁、伊敏、宝日希勒三个中型煤矿,还有扎赉诺尔已探明矿产资源有褐煤、沸石、芒硝、麦饭石、石灰石、珍珠岩、玛瑙等10余种,其中煤炭地质储量达101亿吨。2.1.2呼伦贝尔草原气候呼伦贝尔草原上主要以草原畜牧业为主,靠天养畜靠天生存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所以气象在草原畜牧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意义,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子。图2呼伦贝尔大草原Figure2TheHulunbeirgrassland呼伦贝尔地区气象变化很大,不同年份,不同时间季节里,气候状况不同,因此草原上的牲畜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同时饲草饲料的产量和质量也受到气候的间接影响。影响生产性能和牲畜健康的第一气象要素是温度,所以寒冷雪厚的冬季对牲畜影响比较严重,风湿病关节炎呼吸道传染病和冻伤是牲畜钻冬季常遇到级疾病,尤其是在春季,牲畜经过漫长的寒冬,营养不够充足,膘水差,易得羔羊痢疾、肺炎支气管炎鼻炎等,而春季多为牲畜下崽期,出生幼仔受到更大危害。牧草营养价值在畜牧业生产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呼伦贝尔草原草地返青多在5-6月之间所以6-7月的降水量会影响当年的产草量。如果此时期旱情较重,牧草产量会大幅度降低,而且草的品质变劣,牲畜也不爱吃,适口性差。因此牲畜膘情好坏与这时期的降水有直接的关系。分析呼伦贝尔草原气候特点,探索牧业与气候的关系,学会利用气象条件进行科学管理牧业,因气象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促进畜牧业发展,其意义深远。 6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温带大陆型气候是呼伦贝尔市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因为其地处温带北部,内陆,纬度较高,其气候主要受蒙古高压的控制。冬季寒冷、漫长,秋季气温骤降、霜冻早,夏季湿凉而短促,春季干燥、风大是温带大陆型气候典型特点;呼伦贝尔年平均气温约-5~2℃,年最高气温达达35.4℃,平均最低气温达-49.6℃。平均年积温为:大兴安岭山地1790~2433℃,岭东地区2747~2820℃;岭西为2270~2674℃。呼伦贝尔整个地区降水量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其主要由于受到大兴安岭高度和地形的影响。呼伦贝尔地区年平均气象状况如表:表1呼伦贝尔年日照与气温(单位℃)Table1ThesunshineandtemperatureinHulunbeir满洲里陈巴尔虎海拉尔鄂温克新巴尔虎左旗额尔古纳年均地温0.7-0.30-0.61.7-2.1年均气温-1.5-2.52.2-2.2-0.4-3.1一月气温-24.8-28.2-27.4-27.4-24.3-27.8七月气温20.119.620.119.820.918.3≧10℃积温1873.81931.31929.11960.72167.61685.2年均日照/h2848.22933.92810.72938.33074.82628.72.1.3日照时数及无霜期呼伦贝尔市日照时数比较充足,据有关数据统计,大兴安岭山地年日照时数在2600h左右,图里河地区日照时间大约2500h,大兴安岭东部地区为2800h,岭西高平原地区的年平均日照数2880~3100h。呼伦贝尔市整体日照年总辐射量在76758千瓦/平方米以上。一年中总幅射最大值为5月,最小值在12月。作物生长期(5~8月)总辐射量37451~46118千瓦/平方米,占全年的48%。年日照时数在2500~3100小时之间,牧区最多,农区居中,林区最少。夏半年(4~9月)日照时数在1330~1800小时之间。由于多阴雨天气,日照百分率仅为50~60%;冬半年(10~3月)为1110~1330小时,日照百分率在60~70%之间。2.1.42010年呼伦贝尔气候冬季气温降水分析:据统计呼伦贝尔市2009/2010年冬季牧区平均气温与历年同期相比偏低1.4~3.1℃,约为-22.4~-19.9℃,其中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满洲里,海拉尔等地区属气温异常偏低。利用1982~2010年呼伦贝尔市草原16个气象观测台站的气象实测资料分析,呼伦贝尔市异常冷冬80年代后仅出现了两次2000年与2010年。而2009/2010年冬季是近30年罕见的寒冬,牧区平均气温异常偏低,而且超低温天气持续比较长,其中早冬比较严重的低温期为2009年2月27~31日,大部分牧区地区出现-35℃超低温天气,鄂温克旗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7与陈巴尔虎旗出现极端低温达到-40℃左右,当地畜牧业受到近30年来严重的创伤,后冬时期(2010年2月)与同期相比也偏低2.3℃左右,其中6个牧区气象工作站中有94%地区气温属于不正常偏低。一些待产牲畜,幼畜以及老弱病畜处于这种持续性低温状态,他们的安全及存活受到很大的威胁。在这一时期降水量也攀升达到11~32mm,据统计降水量与历年同期相比增加了79%~181%,其中满洲里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右旗降水属与异常偏多,较为深厚的积雪对生活以及畜产品运输,造成一定的影响。春季气温降水分析:据统计2010年春季呼伦贝尔市草原牧区平均气温与历年同期相比偏低,偏低约-2.1~0.4℃,尤其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满洲里、海拉尔等牧区地区属于不正常偏低。据有关文献统计1984年至今呼伦贝尔地区出现了4次春季异常低温,1984、1987、1999年以及2010年。在这个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2010年春季平均气温异常偏低还,满洲里创下历史同期低温新记录,平均气温为-2.1℃。2010年初春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而且活动范围比较广泛,持续时间也较长。其初春降水量与历年同期比较偏多,而且罕见的增多,降水量为45~86mm,与2009年春季相比增加108%~148%,这种低温冷雨的春季对大量的经过漫长寒冬的牲畜又构成新的威胁。夏季气候分析:根据2010年6月1~30日逐日降水量,其中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平均日降水量在0.1~10.0mm,据统计2010年初夏降水天数没达7天偏少,偏少约65%~95%。而且呼伦贝尔草原牧区气温与同期相比偏高,偏高约4~5℃。夏末草原上出现了长达一周的高温天气,高温天气促使蒸发加剧,偏少的降水量难以补充高温的蒸发,使得植物水分供求失衡,加上草原上土壤原有的含水量比较低,以至于土壤相对湿度大幅的降低,具实地测量干土层厚度已经达到5~28cm。综合分析呼伦贝尔草原夏季气候导致草原牧区中部出现特旱,其余地区出现程度不同的重旱,呼伦贝尔草原东部牧区局部为重旱,大部分牧草出现过早黄枯,夏季气候对牧草的长势起到关系性的作用,因此干旱直接影响牧草长势以及草的营养状况,从而威胁了畜牧业的发展。呼伦贝尔2009/2010年出现是近30年罕见的寒冬,长时间持续低温且降雪频繁,超低温,高湿度的冬季使得牲畜抗病能力较差,尤其刚出生的幼仔与刚下仔的母牲畜,幼仔身体比较脆弱,母畜生产后体质也变得很弱。因此对母畜冬羔(1月产羔)早春羔(2月产羔)的身体健康形成危害,普遍成活率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但是极端天气频繁,2010年寒冬降雪量与历年同期相比明显增多,大量的积雪难以融化,大量积雪被牲畜带进棚舍,这阶段处于幼羔生产阶段,畜群的抵抗力较低,加上冬季牲畜比较消瘦体质较弱,低温潮湿的气候环境,使得部分牲畜患上疾病,尤其对待幼仔、产仔母畜以及老弱病畜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2010年仲夏出现高温干旱天气,使得草量与草质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使数目增加的牲畜量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牲畜膘瘦,超载放牧。 8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2.2畜牧业现状2.2.1畜牧业状况畜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当今把加快畜产品发展作为振兴呼伦贝尔畜牧业经济的突破口,也是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把农牧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促进从游牧畜牧业向定居畜牧业的转变。当今牧区拥有固定牲畜棚舍8522座,占地130万平方米。约5296座机井,408眼筒井,拥有各类机动车506辆,发电机1712座,大小型拖拉机10335台,打搂草机10065台(套),85%以上的牧民实现了定居轮牧。呼伦贝尔牧区主要指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体的岭西牧业四旗,即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该区域面积8.4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3.5%,有牧民5.92万人、占牧区总人口的21.1%,牧户2.3万户。4个旗共拥有1.12亿亩草原。牧民主要从事以牛、羊养殖为主体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根据2010年呼伦贝尔市统计年鉴提供的各旗市年中牲畜数量,牛的存栏数为148.31万头,羊的存栏数为1266.81万头。根据2010年鉴呼伦贝尔市羊猪年中数统计数据图表三显示:2010年牲畜量与2009年相比变化不大,但是也是出现明显增长。2010年呼伦贝尔市年中羊数为1307.84万只羊,占自治区总羊数的15.54%,位居自治区总羊数第一市。表2呼伦贝尔市羊和猪年中数Table2IntheyearofthenumberofpigandsheepinHulunbei呼伦贝尔市羊和猪年中数14001200年份Region10008002010Hulunbeier600City单位万4002009Hulunbeier200City0羊绵羊山羊生猪SheepSheepGoatsandHogsGoats表3呼伦贝尔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羊和猪年中数Table3ThepigandsheepnumberinHulunbuirandInnerMongolia90008407.98800070005781.97600050004000呼伦贝尔市30002626.05内蒙古自治区20001307.841108.371250.471000199.47121.630羊绵羊山羊生猪SheepandSheepGoatsHogsGoats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92.2.2载畜量呼伦贝尔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饲料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草畜平衡失调,大面积草地退化,草原的生产力急剧下降,草畜矛盾越来越凸显。现今对草地资源现状及牧草产量和载畜力三个方面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其评估量来确定我们的牲畜量及种类。载畜量是指在一个畜牧年度内单位草原面积,在适度放牧(或割草)利用并维持草原可持续生产的条件下,能够满足家畜正常生长、繁殖、生产畜产品的需要,所能承载的羊单位数。不同类型的草地生态系统,由于其牧草的生长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差异,载畜量存在明显的差别[3]。呼伦贝尔地区在2009年理论载畜量为765.41万头羊单位,实际载畜量为1838.45万头,总超载量为1073.04万头。超载量比较重的旗市为:阿荣旗325.45万头;扎兰屯市270.72万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254.71万头。下图为2009年呼伦贝尔各个地区实际载畜量、理论载畜量、超载量统计表单位:万头表4呼伦贝尔市各地区载畜量Table4Thehulunbuircityregionscarryingcapacity地区实际载畜量理论载畜量超载额尔古纳市63.1782.6619.49根河市3.344.9841.68鄂伦春自治旗103.74223.95120.21牙克石市81.8677.75-4.11陈巴尔虎旗164.4164.59-99.82新巴尔虎右旗218.2466.31-152.11新巴尔虎左旗65.6260.47-5.15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275.5820.87-254.71满洲里市7.652.03-5.62海拉尔市36.245.36-30.88阿荣旗353.5328.08-325.45鄂温克自治旗157.5451.7-105.84扎兰屯市307.3936.67-270.72总计1838.45765.41-1073.04毋庸置疑,现今呼伦贝尔草原的退化在日益加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做了4次草原现状普查,据显示:所处荒漠化草原地区全部超载,草原退化已经比较明显。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保存最好的两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近年来也出现大面积超载放牧,草原退化。 10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目前呼伦贝尔草原超载放牧已经是草原面临的最严峻问题,超载过牧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包括草场面积减少,草原退化日益加剧,草原沙化面积扩大,畜草失衡,生态环境失衡,周边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牧民的草资源受到破坏,畜牧业受到严重的危害。部分专家指出:草原超载放牧时一个恶性循环呈现超载过牧——草地沙漠化——更加超载——进一步沙漠化的恶性循环[4]。在呼伦贝尔调研间,草原上经常见到一群群羊,每隔一段距离就是一大群。据当地牧民介绍,几乎每家都会超载放牧,因为牲畜少不够他们生存。更有一些租地者,租用一定的草场,聘请几个羊倌,他们更是暴力的草原掠夺。由于超载过牧、草原利用不合理等原因,呼伦湖旁边已经没有多少绿色的大草场了。地广人稀,人均占有资源丰富是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最大的优势。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不适合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呼伦贝尔牧业人口增加迅速,牲畜数量也是增加明显,超载过牧在大部分草原地区凸显,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人均草地资源及人均牲畜占有量正在逐年缩小,人、草、畜矛盾突现[5]。最新统计内蒙古共有天然草原面积7881万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为6359万公顷,分别占自治区土地面积的66.6%与53.8%,是我国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的1/5。内蒙古的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虽然在全国居第二位,草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3%左右,而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是内蒙古最大保护最完整的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天然草场达八万平方公里,因此,呼伦贝尔天然草地面积虽然很大,近年来生态遭到破坏单位面积生产力不足,稳定性差,草原环境相当脆弱。由于过去过高估计了天然草地生产力,把发展牲畜头数作为牧区经济发展的第一目标,使全市多数牧区均处在超载过牧的状态下,导致草原退化十分严重。2003年全国第三次草原普查时内蒙古的草原退化面积为39%,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而呼伦贝尔草原虽然没有太严重的破坏但是也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2009~2010年开展了全区第5次草原普查,这次草原普查时呼伦贝尔草原不同程度严重退化。2.2.3放发补饲现状图3补饲实验Figure3Supplementaryfeedexperiment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11在2011年3月至7月我亲自走访呼伦贝尔草原地区调研草原畜牧业状况,并且在调研过程中同时也参加课题“内蒙古生态高效草原牧养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达莱东苏木的呼伦贝尔羊种羊场进行的,呼伦贝尔羊春季补饲的实验:研究确定呼伦贝尔羊泌乳母羊在春季放牧情况下的补饲方案。选择2群繁殖母羊分为分2组,一组自然放牧不补饲,一组自然放牧+补饲精饲料,每群都为自然群,500只。表5补饲实验方案Table5Theplanofsupplementaryfeedexperiment组别数量(只)补饲方式对照组500只放牧,不补饲试验1组500日补饲0.3kg/只测试指标:母羊体重:补饲试验开始随机取50只母羊称重后,补饲期结束测定一次。羔羊日增重:补饲试验开始随机取50只羔羊称重后,补饲期结束测定一次。羔羊成活率等。在补饲实验中发现,经过漫长的寒冬,进入春季,呼伦贝尔春季来的比较晚,草量比较少,不能满足羊的正常生活的需求,羊群出现“冬瘦-春乏”。而春季又是羊下崽,接羔的时期,母羊会更加的瘦,大量的羔羊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从母羊身上出现如图的场景,大量的牧民,用奶瓶喂小羊。不然就会大量的羔羊死亡。而且刚出生的羔羊,由于体质差容易患病,由于当地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与医疗人员,而且当地牧民也没有一般的羊的医疗知识,使得刚出生的羔羊死亡率在草原地区高举不下。图4草样采集Figure4Acquisitiongrass 12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在调研期间也协助同学对呼伦贝尔草原上草的种类以及草营养状况分析。发现草原上含有大量的针毛草,这种草对羊的危害特别大,在羊吃草的过程中这种草会刺破样的上颚及口腔,影响羊只的采食长时间会使羊逐日消瘦,严重的甚至可造成死亡。2.3呼伦贝尔草原现状2.3.1草原退化图5草原退化Figure5Grass-landdeterioration具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草原沙化普查: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面积已经严重达到甚至超过可利用面积的40%,更严峻的是每年仍以2%的增长率增长[6]。据实地调研,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十分脆弱,在草原植被受到严重的创伤,草原面临严峻的形势。据统计,退化草原面积由2000年的21%增加到2011年的40.2%。其中轻度退化草地面积占52.76%,而中度退化草原面积占34.46%,重度退化面积已经占12.78%,草原退化还在逐年增加,草原沙化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呼伦贝尔草原需要治理的草原土地总面积已经达到430万公顷。表6呼伦贝尔草原各类型草原分布表Table6Grasslandeachtypeofgrasslanddistributiontable呼伦贝尔草地类型图7059.856.4660504025.85退化%3021.2117.692013.85105.140固定沙地未退化草地半固定沙地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流动半流动沙地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13虽然当地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对沙化草原实施生态治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草原“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依然再增加没有得到根本遏制[7]。根据2004年全国第三次荒漠化监测显示,呼伦贝尔草原沙漠不断扩大,沙化总面积已达131万公顷。但是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于2009年1月至2010年3年开展的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呼伦贝尔草原经过治理有局部的改善但是整体还是处于退化中。严重威胁着当地牧民们的生活与生产,及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安全[8]。2.3.2水土流失图6水土流失严重Figure6Soilerosion呼伦贝尔草原拥有嫩江、额尔古纳水系和3000多条其他河流500多个湖泊可谓水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呼伦贝尔草原地表水资源量达272亿立方米,占内蒙古自治区地表水资源量的73%,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1%,约地下水资源总量14.6亿立方米。近10年来由于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的制约,草原森林面积遭到急剧缩减,在调研期间草原境内水侵蚀沟随处可见如图,水土流失现象已经成为危害草原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呼伦贝尔市土壤侵蚀面积已经达6.32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4.98%。呼伦贝尔草原每年水土流失1.4亿吨。呼伦贝尔草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其分布为扎兰屯市水土流失。据统计每年侵蚀量达2069吨/平方公里;莫旗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约占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7%;阿荣旗水土流失面积102.2万公顷,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92.2%。水土流失,会造成养分逐年减少、土层薄。近年来,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河流也变得越来越少,而且有一部分也出现断流等现状。以呼伦贝尔的陈巴尔虎草原深处有一条“天下第一曲水”之称的莫尔格勒河为例,在2008年的主汛期也开始间断性断 14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流,直至2009年4月13日已全面断流。据呼伦贝尔市水文勘测局有关人士介绍,大兴安岭岭北地区大部分河流都发生过断流,其中,伊敏河、根河、克鲁伦河、乌尔逊河、莫日格勒河经常断流。水土流失现象的加剧,给呼伦贝尔草原的农牧业生产以及人民的生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9]。2.3.3自然灾害旱灾图7干旱天气Figure7Drought呼伦贝尔草原部分地区干旱较为严重,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法。由于持续的干旱,促使鼠虫害发生较为频繁,加重了冬春季节白灾的程度。2009年全市受旱222灾137.6万hm,2010年受旱灾458.8万hm,其中未返青13.21万hm,返青后2牧草枯死面积243.3万hm,牧民贮草总量30万吨,比上年减少28万吨,畜均贮备97千克,其中,新右旗仅7千克,牧草缺口4万吨。2011年春末夏初以来,新巴尔虎左旗嵯岗镇没有有效降雨,进入夏季,降水异常偏少,气温偏高,严重影响了牧草的生长,导致嵯岗镇全镇干旱严重,截至发稿为止,草场干旱面积达373.95万亩,重旱面积达261.77万亩,受干旱影响的牲畜超过10万头只。死亡牲畜800头只,受灾牧民4000人。目前,全镇牧草枯黄萎蔫,牲畜面临饥饿死亡威胁,明水干枯或枯竭、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受灾地区现有机井130眼,远远不能满足人畜饮水的需求,旱情已严重影响全镇牧民的生产、生活。呼伦贝尔市牧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东部为温凉湿润森林草原气候,西部为温凉半干旱草原气候。牧区冬季在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下,冷空气活动频繁,地面积雪时间长达120~160天;春季天气多变,降水少,5、6月降水量51.4~84.1mm,平均72.4mm,占全年降水量的22.8%,春季升温快,灾害性天气多,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春旱几乎年年发生[10]。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15受气候影响,降水量明显减少,草场得不到应有的恢复,形成恶性循环。呼伦贝尔草原大部分草原土地表面多为砂壤,地面表土层仅10~20cm,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后沙质栗钙土极易受风蚀破坏,形成沙化。长年干旱多风,沙源很容易扩散蔓延。鼠害呼伦贝尔市草原鼠类共有10科29种,其中布氏田鼠和鼢鼠是主要害鼠。呼伦贝尔市草地鼠害主要为布氏田鼠鼠害。从80年代开始到2001年21年间,呼2伦贝尔盟牧区先后出现过4次布氏田鼠大暴发。即1983年(76.47万hm),1989222年(118.2万hm),1995年(116.8万hm)和2001年(74.7万hm)。平均危害面22积的峰值高达96.5万hm,其中最高危害面积达118.2万hm。危害之大、范围之广、周期之短是鼠害的特点。近5年来,仅2008年春末夏初发生一次,2008年发生草原鼠害面积1041.2万亩,严重危害面积557.4万亩。新右旗鼠害发生面积为810万亩,其中460万亩成为重灾区。一般鼠害面积比较大治理起来比较困难,虽然近3年没有发生过大型鼠害,但是我们也不难轻视这一点,尤其近年来干旱天气频繁,为鼠害创造了条件,应时刻做好预防鼠害工作。蝗灾全球气候变暖,草原近几年旱灾不断,而呼伦贝尔草原退化现象层出不穷,随之带来的虫、鼠、杂草、毒草等生物带来的草原灾害盛行,作为虫害之首的蝗灾近年来在草原盛行。草原蝗虫灾害加剧了草原的退化,形成“草原退化—蝗灾加剧—草原进一步退化”的恶性循环链,该恶性循环链越演越烈,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2010年6月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牧区由于持续干旱,加上09年发生了严重的二代草地螟幼虫灾害,当时草地螟越冬蛹已开始大量羽化为成虫,并陆续产卵,导致部分草原发生了严重的蝗虫灾害。全市蝗虫发生面积650万亩。其中最严重的新巴尔虎左旗和右旗300万亩。蝗虫的主要种类有白边痂螟、黄胫小车蝗、毛足棒角煌、轮纹痂蝗、宽翅曲背蝗等。蝗虫危害严重地区平均虫口密度为每平方米32只,重灾区虫口密度最高达到每平方米128只。重灾区大面积牧草被害[11]。白灾 16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图8白灾中的羊群Figure8Snowdisaster白灾是冬春两季草原牧区降雪量比较大覆盖了全部牧草,牲畜无法采食而冻饿瘦弱死亡形成的畜牧业灾害。由于呼伦贝尔草原境内冬春两季降雪量根据每年的情况而不同。呼伦贝尔草原地区每年初冬约10月下旬或11月初降雪。大量的积雪,草地被盖上厚厚的一层积雪,牧草被压到积雪下面,随之再伴有寒潮、低温、大风。接近牧草的雪层逐渐硬化,甚至形成冰块。使得大量牲畜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导致大批牲畜死亡,造成白灾[12]。白灾是呼伦贝尔草原冬春畜牧业生产中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危害性特别大,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据统计,在1950年至2012年的62个冬春里,共发生轻重白灾43次。2009年1月21号至22号,呼伦贝尔全市范围内出现降雪降温天气过程,牧区和林区南部普降中雪,局部出现大雪,伴着降雪出现了6至7级的风力,牧区局部出现“白毛风”,301国道海满段看到,能见度不足10米其中降雪量最大的是陈旗、鄂温克旗和新左旗,降雪厚度达到8毫米,积雪厚度达到35毫米以上,牧区气温下降到零下34度左右,降雪量是往年同期的两倍;由于积雪厚度较深,牧区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牧区大部分地区由于低温、大风、大雪,造成交通阻断,形成“白灾”,畜牧业收到严重的打击。2010/2011年冬季,呼伦贝尔草原降雪不断。呼伦贝尔下了9场大雪,主要牧区降雪厚度普遍超过20厘米,比历年同期偏多28%到325%,呼伦贝尔草原东部和南部出现了中度到重度的雪灾,全市牧区提前一个半月进入饲料补给期。2010年11月11日,呼伦贝尔市牧区就出现坐冬雪。牧区还出现多次白毛风天气,给牧民生活、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当时,鄂温克旗全旗70%以上嘎查交通封堵,受灾草原面积1223万亩,受灾牧户3847户、受灾牲畜445800头只,死亡1514头只,直接经济损失885万元。新左旗全旗草场面积的67%出现重度白灾,全旗受灾牧户3000多户,受灾牲畜50万头只。新右旗受灾草场面积达2400万亩,全旗苏木镇、嘎查70%道路受阻,受灾牧户3000余户。陈旗大部分地区已经无法放牧,牲畜掉膘情况非常严重。另外在某些年份,冬季降雪量虽很少,但在春季突降大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17雪,常常随下随化随冻,造成草场和牲畜体表被冰壳覆盖,牲畜冻饿而死,也会形成白灾。白灾即使持续时间不长也对畜牧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一些产羔期处在白灾期中危害更严重。一般来说,出现白灾的年份都会出现大量的牲畜死亡尤其幼仔与母牲畜。母牲畜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如果遇到白灾母牲畜大面积死亡草原畜牧业元气大伤,畜牧业好几年都恢复不全。有时会遇到这次白灾还没消失,下一波白灾又袭来如此恶性循环,使牧区畜牧业难以持续稳定发展。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异加大近十年统计,冬季与早春降水量增加,而夏季多出现集中化的暴雨,气象灾害以频发。据统计,2005年7月15日,恶劣天气龙卷风灾害在呼伦贝尔扎兰屯市发生。2006年8月,暴雨袭击新巴尔虎右旗,该地区通常比较干旱,洪水直接导致数千只羊被淹死,给牧民经济带来了灾难。2007年6月11日,暴风雨和冰雹侵袭了鄂伦春旗,其恶劣天气造成经济损失1891.5万元。2008年7月,暴雨冰雹又侵袭莫旗。2009年6月,莫旗又发生冰雹灾害,大量农作物减产,数千牲畜死亡或者生病,直接经济损失达920万元;同年6月,阿荣旗和扎兰屯出现了罕见的草原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43175.5万。2011年1月呼伦贝尔约1/3地区遭遇暴雨和冰雹灾害,其中扎兰屯市下午3小时降水量达29.8毫米创历史新高。据当地民政部门初步调查,浩饶山镇3个行政村出现不同程度的灾情,受灾人口近4000人。由于农作物基本出齐,致使各类作物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全镇绝产89760亩,直接经济损失2244万元。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呼伦贝尔草原的草原面积在不断地减少。虽然已经采取了大量的策略与攻势,但草原退化的总体形势未得到有效控制。湿地面积日益减少;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草原鼠害蝗灾时常发生;极端天气灾难不断增加,呼伦贝尔草原生态与畜牧业面临严峻的形势[13]。2.3.4草原生态破坏的危害1.畜牧业发展呼伦贝尔草原大面积的草场已被沙土所埋没,草场生态形势十分严重。据统2计,目前呼伦贝尔草场退化面积已达可利用草场面积的一半,达33488hm。自从19世纪90年代,草地平均草层高度下降7~15cm其植被覆盖度达10%~20%,从而草原的生产力受到严重的创伤。近3年来,草原沙化变得更加严峻。草场退2化最为严重是新巴尔虎右旗,该旗有出现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约7800hm,约占全市沙化总面积的70%。草场退化日益严重,使得多数地方寸草不长,牧草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退化前生长的牧草主要以冰草、羊草为主,退化后生长的[14]多为牲畜不能进食的沙蓬、藜等植物,能够放牧的草场已所剩无几。这些情况 18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都已严重制约当地畜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牧民的经济收入和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5]。2.牧民生活呼伦贝尔草原沙化已严重缩小了牧民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据2009年全国荒漠化普查成果,新左旗沙化面积已达1120.6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34.5%。沙化面积的迅速扩展造成陈巴尔虎旗完工镇赫尔洪德北侧、红旗队、完工三队、新巴尔虎左旗嵯岗镇的白音队,累计有10多户房屋被沙埋,40多户、近200牧民由于沙埋房屋而被迫迁往他乡,造成大量的“生态难民”。流沙的移动还造成道路被埋没,交通运输受阻,不仅加大了向外运卖牲畜的成本,还增加了在外地购买牧草的成本。据调查,仅牧草运输费就比过去增加了50%以上。沙化导致优质牧草的十分缺乏,牧草质量急剧下降,已严重影响到牲畜的质量,如果草原沙化面积继续扩大,当地牧民将无法生存。首先从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原始的生态景观三个角度了解呼伦贝尔草原原始的生态面貌;其次从天然草场退化、沙化现象日益加重、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等生态问题角度揭示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最后指出因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导致牧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缩小、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受阻、气候异常恶劣的严重危害。只有全面了解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以及由此导致的严重危害,才能更加深入地分析导致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2.4牧民生活状况2.4.1呼伦贝尔牧区人口庞大数字对于呼伦贝尔草原牧区,草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草原是游牧文明形成、发展、延续、传承的根基。草原的退化会削弱草原文明的根基,同时将直接威胁草原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恶劣的自然气候,特殊的地质构造是造成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客观因素,而牧区人口的急剧增加则是加速草原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主要原因。随着牧区人口以远高于全国人口平均增长的速度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发生在草原上的开垦活动更为明显。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调整劳动力地区平衡的最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的发展消除城乡差别的依据,迁移也是改善生活条件,达到预定目标的前提。但对牧区来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会导致低素质人口的流入,对草原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却是个限制因素。因为,迁入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追求经济利益,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加之人口规模增长过快,引发人们对农产品和畜产品等生活用品的大量需求。随着资源开发者和流动人口的迁入,以及当地居民自然繁衍,如今呼伦贝尔市总人口已达到250多万人。这庞大的人口数字对于生态环境日益脆弱、承载人口数量极为有限的草原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这必将会促使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沿着逆向的方向发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19展,加速有限的草原资源的利用,使有限的草原资源负荷越来越重,最终导致社会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之间发生严重的冲突。近年来牧区经济有所发展,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是比较落后。2010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平均6295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75元、同比增长12.2%,“十一五”期间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4%。社会福利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8%。通过多年的发展,牧区的现状和牧民的生活有所改变和改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草原生态保护的力度远赶不上草原退化的速度。呼伦贝尔草原经过几年的治理,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国家、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在草原生态建设方面都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但草原生态的现状与八十年代比仍然在退化。根据2010年全国荒漠化监测数字显示,呼伦贝尔沙地面积由836万亩扩大到1957万亩,沙地占呼伦贝尔草原的比例由8%增加至18.6%,呼伦贝尔草原沙化的加剧,给呼伦贝尔草原和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和不良的影响。二是生态保护压力较大,限制了草原畜牧业发展。众所周知,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们北方的生态屏障,牧区经济发展与牧民生活水平是重要前提,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牧区牲畜头数连续出现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牧民增收带来了影响,为了保护好这片草原,牧区的广大牧民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是牧民增收渠道单一,产业发展滞后。呼伦贝尔牧区牲畜品种主要以牛、羊为主。由于草原牧区分散居住,道路、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差的特点,决定了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乳业很难辐射到牧区。牧民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91.95%,占家庭经营收入的96.6%,从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很少。四是牧民享受的政策性转移支付过低,制约了牧民增收。牧民享受的各种补贴与农民有着较大的差距。2009年呼伦贝尔市农民人均享受政策性补贴970元,而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参与草原生态保护的牧民所得到的政策明显不足,2010年牧民人均享受政策性补贴资金95元,与农民相差10倍。五是牧民生产生活支出过大,实际纯收入较低。草牧场承包到户后,直接造成了牧民居住分散,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牧区98%的苏木撤销了小学,全部集中到旗所在地,初中亦全部集中到旗所在地,高中则100%集中到了地级市。孩子上学,大人陪读的现象十分普遍,无形中增加了生活支出。另外牧民由于居住偏远、分散,在就医、盖房、购物、交通的支付成本都远大于农区。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95%的牧民都有信用贷款,需贷款生产周转的牧户,人均年利息支出1000元以上,占纯收入的15%以上。 20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六是牧民收入增长质量不高,中低收入牧民增收困难。由于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养畜,饲养的牲畜头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牧民收入增长的快慢。而呼伦贝尔市牧区70%的牲畜集中于30%的大户和中等牧户手中,贫困户所占比例基本在1/3,因此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养殖大户的拉动上,大户与中小牧户之间收入差距在拉大,大户掩盖下的困难牧户收入低的问题明显。牧民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市牧区牧民砖木结构住宅15787栋,占牧户总数的69%,拥有永久性牲畜棚圈7874座,牧区机电井累计1600多眼,平均每万亩草场拥有机电井1.3眼。到2010年,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突破350万千瓦,全年补贴各类农机具7946台套,受益购机农牧户4962户。牧区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8.22万千瓦比2005年提高36%。牧业四旗50%的嘎查通了公路,51%的嘎查通上了常电,92%的牧户使用了300瓦以上的风光互补的电力设备。牧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了明显的改善。牧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由于呼伦贝尔草原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独特作用,呼伦贝尔市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发展战略,从战略层面协调处理好生态、生产、生活问题。到2009年呼伦贝尔市共实施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项目比较多共有54个,总投资已达74589万元。其中,持续的时间最长的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达八年,该项目国家投资现超过达5亿元,实施大量的人力与物力。2.4.2政府对牧民的扶持针对呼伦贝尔草原面临的众多问题,呼伦贝尔政府对当地牧民出台扶持政策。2010年2月份经过政府讨论提出了《关于推进全市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的决定》,“两个转变”是该文件的核心:生态环境由初见成效向明显改善转变、由农牧业大市向农牧业强市转变。同时也推出“三个基地、一个屏障”的建设,就是想把呼伦贝尔市建设成为农产品基地、畜产品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和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16]。一是提高补贴标准方面。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达到93.27元/人·月,人均增加15元/月;提高五保供养标准,人均增加补助820元/年;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达到644.33元/人·月,人均增加补助98.78元/月;提高孤儿补助标准达到500元/人·月,人均增加补助310元/月;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参合率要比2009年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97.4%,个人报销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4万元,比2009年增加1万元,住院报销比例提高5%;提高嘎查在职干部待遇,人均增加补助3300元/月,人均水平达到7900元/人·月。二是增加补贴金额方面。牧民购买牧业机械补贴,市、旗两级共配套补贴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21600万元。截止到6月4日,牧区已经使用资金256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502万元,自治区资金562万元,市级资金100万元,旗财政资金400万元。有601户牧民享受到国家补贴政策,共购置补贴机具1680台套,其中动力机械402台,挤奶机105台,割草机651台,搂草机340台,压捆机42台;新增游牧民定居工程资金1563万元,达到6104万元。三是生态补偿资金方面。呼伦贝尔市草原生态项目区的牧民每年可从项目实施过程中直接得到补贴款近4000万元,今年计划实施阶段性禁牧项目300万亩,划区轮牧900万亩,投入资金14310万元。从2009年起呼伦贝尔市在牧区重点沙源地带每年治沙100万亩,每年市本级投入治沙资金1.5亿元,项目实施两年使沙区牧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7]。四是牧民生产性补贴方面。国家、自治区从2009年起实施的肉羊良种补贴项目,已经全面展开,全市在牧民购买良种肉羊方面补贴将达到767万元;新建、改扩建奶牛小区市本级每个补贴5万元,2010年计划80个补贴资金400万元;对购买三河牛种公牛牧户给予补贴500元/头,旗级补贴1000元/头,累加补贴1500元/头;对牧户养殖良种基础肉用母牛(人工授精生产的)在自治区每年每头50元基础上,市本级按1:1比例配套,累加补贴100元/头;牧民生产用柴油每人每年100元,全市5.21万牧民预计投入521万元;着力解决牧区人畜安全饮水问题,按市和旗1:1配套,预计投入补贴资金2200万元。五是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补贴。全市新增良种推广经费180万元,其中市级良种推广经费50万元,13个旗、市级良种推广部门经费130万元;呼伦贝尔羊原种场补贴30万元,配套呼伦贝尔羊扩繁场每个5万元,预计投资100万元。2.4.3牧民居住现状1.水呼伦贝尔大草原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生活还无定处。这种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使得饮用水资源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单位包括该家庭所养的牲畜至少需要一眼井。据调研,草原上打井价格比较昂贵,每眼井至少需要成本8万左右。价格特别昂贵,使得一些贫穷地区的牧民生活比较困难,需要跑很远的地方拉水,饮用水问题给他们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18]。而众所周知水资源的安全问题是最主要的,其中水资源污染主要包括砷、氟超标。在鄂温克旗,饮用水砷超标大约2.95万人,在全呼伦贝尔市氟超标约14.2万人;有些地方还会出现苦咸水的现象。所以呼伦贝尔草原饮用水现在让人堪忧,不仅影响当地的牧民生活,而且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2.电 22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图9草原上的电力来源Figure9Windpowergeneration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电线网络还没有普及,加上草原上的牧民多采用游牧生活,生活无定所,所以稳定的电得不到全面的普及。据调研小型家庭式风力发电机发电在牧区广泛的普及,如图300W的风力发电机可以提供足够的电进行生活。但是当地牧民的用电量主要依靠风的约束,我在调研期间感受到,如果一天中没有稳定的风,照明勉强可以,但是电视等一些电器的使用就受到制约。对比风力发电,太阳能比风力更加稳定,但是太阳能发电成本比较高,一些牧民家庭得不到普及。同时能源的生态型在呼伦贝尔草原得到充分体现。在内蒙古草原上,拥有比较丰富的风能、光能资源,牧民采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方式以满足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用电。同时,草原牧民延续继承了传统良好的燃料:干粪,这些燃料仍然是现代草原牧民生活的主要燃料,用于做饭以及供暖,又体现了能源使用的生态性。3.居住草原牧民住居,为适应游牧畜牧业生产的特性,呈现出“走动或移动”的基本特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牧民也盖起了砖房,固定居住,但是这只是在冬季春季的情况下居住。在夏季与秋季草旺盛的情况下多为游牧。现今以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家庭牧场的经营模式下存在汉式住宅与蒙古包两种居住类型。蒙古包是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祖祖辈辈传下的传统的适合当地生活及生产需求的一种居住形式。在游牧生产模式下,对居住的移动需求大于对房子的需求。近年来草场划分后,一部分牧民开始定居生活,定居后蒙古包的缺点显露出来:生活功能不分区、舒适性差、生活设施使用不便等。因此在定居后,有相当一部分牧民开始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的需求建造固定的住宅。目前在呼伦贝尔草原地区,砖房住宅已经达到80%。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23图10砖房Figure10Brickhouse图11蒙古包Figure11Yurt4.草原畜牧业生产设备80年代饲料工业及畜禽饲养设备随着养殖业发展获得较大发展。但因受牧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和生产管理体制的改变,使近年草原畜牧机械发展受到一定影响。目前,呼伦贝尔牧区经济虽然有显著的发展,已经部分设备初步实现机械化,但是牧区生产设备还是比较落后与其他地区仍有一定的差距。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原为生产基地。主要利用天然资源和采取放牧的生产方式,利用牲畜的生长、发育、繁殖等一系列生理机能,把草原牧草资源转化为畜产品。即包含了草原生态系统和草原经济系统。是集经济、生态、民族问题为一身的特殊产业。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就是要满足草原畜牧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要求。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是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要实现草原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有强大的机械装备作技术支撑。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 24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设施是生物、信息等高技术得以实施推广的有效载体上的广泛应用,开发生产大量高性能的设备产品,不断优化现有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高科技含量,逐步满[19]足现代畜牧产业对新型装备的需求。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应对草原畜牧业本身的易灾性和脆弱性下图为调研期间牧民生产设备:图12耙子Figure12Rake图13拖拉机Figure13Agriculturaltractor图14羊舍Figure14Sheepshed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25图15羊药浴池Figure15Dippingsolution图16饮用水车Figure16Waterwagon图17水槽Figure17Drinkingtroughs 26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图18水井Figure18Well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是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畜牧业对新的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及设施有迫切的需求,但高新畜牧业设备重点是技术关。畜牧业设备的需要,推动畜牧业设备技术的提高,满足草原地区畜牧业的需求,同时推动畜牧业的发展。3调研中存在问题3.1呼伦贝尔草原牧区面临的几大问题3.1.1牧区的超载问题为了弄清为什么会出现“超载过牧”和哪些人在“超载过牧”,我于2011年4月19日至6月3日,走访新巴尔虎右旗的11户牧民,做了实地调查。通过对他们的调研,清晰看到,呼伦贝尔草原上“超载过牧”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超载过牧对草原生态破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牧区的超载不仅是牲畜的超载,而且牧区人口也再不断地超载。近半个世纪以来,牧区人口急剧增加,人口数已经超过牲畜的增长比例[20]。过多的牧业人口导致牲畜头数超载,成倍增长的人口瓜分不断缩小的呼伦贝尔草原资源。近3年来牧区人口增长有所缓解,但是人口基数已经很大,使得人均占有资源不足。现在呼伦贝尔草原近2年草原就出现一个热潮,就是把草原出租或承包出去,这样只能更加重对草原的危害。如果想让牧区得到健康良性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秩序地减少现有牧业人口。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273.1.2滥建围栏问题图19围栏Figure19Geofence围栏建设是维护草原生态,保持草原生态平衡也是实现草原轮牧不可缺少的设施。国家每年都投入巨资,进行草原围栏建设。围栏虽好,只是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但是滥建围栏给草原生态,畜牧业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看到草原生态的破坏不是建围栏就能解决的生态问题,应该从最基本的减人减畜开始。一些专家认为巨额投入的围栏在一些荒漠草原是不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在呼伦贝尔草原新巴尔虎右旗调研期间到处可以看到如图的场景,这是最常见的负面影响:堵塞道路。大面积的围栏使得一些规律性随季节迁移的野生动物生存空间急剧缩小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采食范围。据统计呼伦贝尔草原近5年野生动物急剧减少,这与围栏建设是分不开的。在调研期间发现,一些本来就超载的草地,经过围栏限制其范围,使得草地荒漠化更严重。3.1.3农牧业生产和发展方式落后问题长期以来,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目标是发展传统牧业。传统牧业缺点就是过分依赖畜产品。大量的消耗草地资源,结果导致草原的草盖度,牧草品质连续下降,使得畜产品的量也在逐年递减。畜牧业受到严重挫折,据有关数据,呼伦贝尔草原每20亩才可以养一只羊,与国外草地利用率比较相差甚远。呼伦贝尔草原受到盲目的开垦,开矿,使大量的草地得到破坏。截至目前,呼伦贝尔草原区耕地面积已经达到8000多平方公里,占到全市耕地面积的39%,且开垦区域集中在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草场质量最好的草甸草原地带。由于草原农牧业粗放经营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只是一味地以索取有限的草原资源为主,并未过多地考虑到草原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其他方面的优势和潜力,从 28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而导致草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经济效益落后[21]。草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草原畜牧业要想平稳健康发展必须利用其特定的优势,并且合理利用天然植被而不破坏它的生态环境。2011年两会上也提出关于内蒙古草原落后的生产方式转变的提案。目前,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牧区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依然以一家一户为主,绝大多数牧户只能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随着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的实施,畜牧业饲养成本不断加大,使得牧民生活状况得不到有效地改善。3.1.4牧民收入问题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了草原牧业的发展,近些年牧区农牧民的收入应该说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农区相比增长缓慢更是严重滞后于城镇居民。一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牧区的投入低于农区草原的投入远远少于耕地对牧民的补贴低于农民。二是休牧划区轮牧舍饲半舍饲饲草料基地建设等大幅度提高了牲畜的养殖成本,而这是牧民的唯一增收渠道。三是现代草原家庭牧场的建设仍处于示范阶段并未惠及广大牧区,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并未广泛推广大多数牧区仍然处于靠天吃饭传统粗放经营方式只有增加数量才能增收。3.1.5草原生态管理和建设体系不健全问题草原保护政策落实极其不到位,草原辽阔政策实施起来比较难,后期管理也不到位。呼伦贝尔市政府已经对于呼伦贝尔生态环境及畜牧业发展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制定大量的政策,但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得不到有利的发挥,达不到预期的目标[22]。草原“双权一制”、休牧、禁牧、划区轮牧、草畜平衡制度的实施,市政府对牧民也做了大量的惠民政策,几乎只存在于口头及书面中,并没有实施的详细办法。致使政策不能得到有效地落实。政策的后期保护管理机制也不明确,如在新巴尔虎右旗调研期间,有些牧民反映,市政府投资建的围栏,种植的树木几乎都被牲畜破坏。甚至有些地区,围栏被盗。这种重工程实施轻巩固管理,重形式轻实效、重建设轻保护的做法得不到救助草原生态促使畜牧业发展的效果。草原监理机构队伍建设薄弱,执法力度不严。呼伦贝尔草原的监理机构队伍建设存在着监理人员编制少,人员素质不高和对草原监理工作投入严重不足的现象[23]。目前,呼伦贝尔市草原有8333万平方公顷,全市有专职草原监理人员总共才有35人,每人要管理24.8万平方公顷的草原。而且据统计在草原监理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及法律和草原相关专业的人才甚少,人员配置不合理,素质偏低。同时,又由于草原监理机构资金有限,即基本上都是只有人头费,没有事业费,也就是说有养兵的钱,没有打仗的费,使得草原监理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十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29分滞后,执法手段严重不足,不能及时对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人为活动进行遏制,也无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实施好,更不能很好地贯彻“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等各项草原保护条例,促使广大牧民们和社会其他人员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意识,结果导致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继续向恶化的方向前进。3.1.6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问题草原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主要存在两个方面:草原水利设施和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预警体系。众所周知呼伦贝尔草原含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缺乏草原设施,使得水利不健全,不能有效的蓄水、藏水,大面积草场仍然得不到充分的水资源,仍处于干旱状态,而且干旱面积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在夏季多雨季节,不能有效地排水,使得夏季大面积洪涝。近年来呼伦贝尔草原因受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气候不稳定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目前,呼伦贝尔草原虽然建立了相应的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预警体系,但是人员缺少,专业技能不足,仍没有一套相应的标准规范。加之相应的资金、仪器不足,与实际需要尚有很大的差距,没有发挥其作用[24]。近年来,呼伦贝尔草原动物疫情还保持稳定,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动物疫情是关系到整个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发展。经过对呼伦贝尔草原防疫系统的调研,以呼伦贝尔总羊场为例:缺乏强大的科技支撑及健全的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良种繁育场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优良畜种供种能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该地区畜牧业良种推广体系和防疫体系处于最薄弱状态。最基本的牲畜疾病预防知识得不到普及。3.2解决方法建议3.2.1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和饲料基地建设这次调研发现,牧区在冬末春初牲畜的营养得不到足够的供给,迫使我们加速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和饲料基地建设的步伐。据统计在旱作条件下,单位面积的人工饲草产量是天然草地产草量的3~5倍,而在灌溉条件下,可增产10倍左右。人工草地、饲料地建设受自然条件和水资源的限制,并非所有地区的土地都适合建设人工草地。据推算,呼盟约占25%的土地具备旱作人工种草的条件,即22200万hm(户均100--150hm)可进行旱作人工草地的开发。人工草地的开发有限,但是我们可以加大饲料基地的建设。在牲畜营养供给不足期,可以给他们补饲适当的饲料。我们这次调研过程中也做了有关的呼伦贝尔羊的营养补饲实验的研究。得到一组补饲效率、补饲量及补饲时期。供以后实践应用。 30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3.2.2草地利用制度的革新轮牧据统计,呼伦贝尔草原理论载畜量由1992年的600万羊单位,急剧下降到2010年的不足400万羊单位,现今呼伦贝尔现有牲畜换算成羊单位,已经接近600万羊单位,可见已超过理论载畜量。从这次调研看,大部分地区出现超载放牧。但是个别地区出现草地利用不足,等到秋季打草卖。因此我们要定居必须轮牧,定居对草原的破换更大,使得一些草地得不到有效地利用,传统的游牧生活也是有他存在的理由[25]。经过专家讨论,迄今为止最合理、最科学、最有效的放牧制度就是轮牧。3.2.3推行草畜人平衡制度做好农牧民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控制牧区人口既是给草原“减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更是促进牧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牧区地广人稀,但按草地现实承载力计算就显得过密了。据测定,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没有外来能源补给的典型草原牧区每平方公里只可容纳5人,而目前呼伦贝尔大部分草原牧区的人口都严重超过了草地负荷。据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数字,牧区人口增长率多在0.25%,大大高于全国人口平均增长率,只靠天然草原养活这么多的人口是很不现实的,要想实现牧民普遍致富达小康更是不可能的。因此,有必要适当控制牧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其要控制农区人口的盲目流入[26]。人口的去向主要是城镇和城镇郊区应大力发展乡镇二、三产业。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走生态畜牧业之路。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传统畜牧业走了一条重数量、轻质量、低投入、高索取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严重的超载放牧已导致草原生态恶化。特别是随着草原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相应的自然生态资源的变迁,人口密度的增加、畜牧业加快发展、牲畜数量快速增长、草蓄矛盾日益激化等问题的凸现,已证明单纯依靠天然赋予的草地及牧草生长量的粗放经营的传统畜牧业已走到历史尽头。为了扭转呼伦贝尔草原退化、沙化、水资源枯竭等局面,我们必须寻找一条既能促进畜牧业发展,又可保护生态的对策。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把发展畜牧业同建设好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牧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草原的生态优势,实现草原畜牧业由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方式,才能确保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27]。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助于发挥呼伦贝尔草原最大的生态优势,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畜牧业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积极发展草地农业。经过历史上多次的垦荒热和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和各种手工工具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使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肥水肥土已流失殆尽,留下的只有贫瘠和灾害,农业生产不仅陷入了“越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31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的深渊之中而难以自拔,更给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了退化、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等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草原生态价值观的思想,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积极发展草地农业,是改善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有效防止草原土地荒漠化,控制水土流失,促进草原土壤的改良和土地的合理利用以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必由之路[28]。3.2.4法律约束体系以及草原监理人员补充自政府意识到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后,没有间断的制定一系列法律来约束牧民,促使生态畜牧业得到有效地改善。《草原法》就是其一。现今呼伦贝尔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已经不是技术问题和法律问题,而是执法的问题,因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理论上可行的政策,《草原法》、《草原管理条例》、《基本草牧场管理条例》、《草原管理实施细则》、《草畜平衡暂行规定》等多项法规,还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文件。在调研过程中询问当地牧民相关法律,调研23家没有一家知道相关法律规定,法律约束的内容。从而我们知道相关法律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要集中草原法律讲座,发放材料文件等使法律知识得到普及。以澳大利亚的草原保护法为例,澳大利亚草原法比较严格,所以草地都归政府所有,牧民只是租借使用。首先对草地评估,确定其载畜量,决不允许超载过牧。对于造成草地退化、沙化者均给以重罚,甚至收回其租用的草地。因此澳大利亚草原这么多年一直保持完整,提供大量的畜产品,不仅供给国内,好多畜产品打向国外。因此,呼伦贝尔治理生态畜牧业方面建议:完善法律制度,主要是惩罚力度;二是制定相关规定及法律的普及实施办法,增加法律宣传队伍。其中后者是确保法律得以实施的基础还有一个问题是呼伦贝尔草原监理人员还不足,在调研期间,每个草原每人监管的草原面积仍多达万,而且他们工作只是一个摆设,没有相关的规定任务。要想使草原监管力度加强,首先要增强监管人员的队伍。至少每个嘎查(村)都应配备一名专职的草原监理人员。而且这些监管人员应该受到专门的培训,使他们的执法力度加强,工作范围明确。也只有这样,草原的建设成果才能得以巩固,草地迅速退化、沙化的势态才能得以有效遏制,草地畜牧业才能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实现可持续发展。3.2.5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近2年刚提出应对生态问题的新方法。呼伦贝尔草原部分地区也应该适量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贫困社区生态环境,将生态环境脆弱的贫困社区的生态超载人口(“生态难民”)迁移到生态人口承载能力较高的农(牧) 32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业社区或城镇郊区从事农业、农牧业或农畜产品加工业,但不应该破坏迁入地的生态环境。呼伦贝尔草原作为人口比较少的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一旦遭到破换恢复力很弱。所以只有通过新的解决办法生态移民,减轻脆弱草原人口压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破坏的草原得以修复,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缓解[29]。生态移民提来容易,其实践起来有比较复杂的项目工程。具体转移和减负的实施,应根据地方的差异不同。通过调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要转移的具体人群、他们需要转移到哪里、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等问题,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转移。一些外来迁入人口转移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对于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来说,迁移到别处他们也不会生活,生存都比较困难。所以转移后的安置工作相当复杂。住房安置,与工作安置。最主要的是要制定一系列防止和杜绝再发生草原人口超载的政策措施。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转移草原超载人口既是关系国家整体生态安全的大事,更是实现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战略[30]。3.2.6明确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地位从生态安全的内涵可知:只有首先保证生态系统自身是安全的,才能确保生存于其中的人类是安全的。草原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一旦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不仅会威胁到当代人的生存环境,而且也会报复和惩罚到下一代或再下一代人的身上,从而影响和危机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即便草原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但对它的治理却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并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地方各级政府要及时转变思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草原生态价值观的思想,重新定位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呼伦贝尔生态系统是保证三北地区以及祖国首都北京地区免受沙尘袭击起到生物屏障的作用,是东北地区生态安全的起点,也是我们北方地区的生态屏障[31]。呼伦贝尔草原也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每年提供大量的畜产品运往全国各地。只有明确呼伦贝尔的生态地位与畜产品地位,才能更好的保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做到科学合理的利用草原资源。维护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安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持续稳定、健康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3.3草原牧业发展对策分析西部大开发促进了西部区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尚未根本解决草原生态保护,农牧民生活相应提高和致富的切实问题。加深西部大开发工程应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加快解决生态建设和农牧民致富的问题,牧民增收的渠道单一,转移就业能力较低,逐渐转化为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国家与牧区各级政府有责任就牧民收入提高采取有效措施,内地和东部发达地区都有责任重视牧区的发展,补贴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保护建设中西部牧区人民所作出的贡献与牺牲,做到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33国家反哺牧民,东部反哺西部,内地反哺边远地区,地下资源反哺地上资源1.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政策措施整体规划区域特色,在巩固坚持和强化生态保护建设的前提下,以促进牧业发展牧民增收为手段达到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新牧区为最终目标[32]。2.草原畜牧业发展,要坚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以畜定人的生态理念为基本原则宜禁则禁,宜牧则牧,应根据牧区的不同特点气候特征,做好发展规划。在牧业区划的基础上,制定各种统筹建设,补贴和扶持政策,不能一刀切,不能一个模式,必须符合各区域的生态适应性,避免造成生态的再次破坏[33]。3.为什么多年的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各类草原畜牧业模式对草原生态恢复仍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正常的解释是草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很难修复,或者认为目前的草原超载依然严重[34]。各地为了本地经济仍然在增加饲养头数,或草原水资源严重缺乏干旱,天灾和缺水等,不可否认这些均为造成草原承载力居高不下,草原退化,沙化,草原生态长期恶化的内在要素,但根本原因并不在上述的每一个概念,模式,工程,技术措施的不合理而是在于我们所实行的均为单因子生态,平面生态或行业生态,达不到全方位,立体型和全局性的生态效果。 34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致谢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侯先志教授,在我两年的学习和工作中以及在我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给我的大力帮助,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我也要特别感谢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总羊场场长苏培军所有支持和帮助,使我能在交通不便的草原上完成调研,也很感谢草原上牧民乌兰花,巴特尔给予我的无私帮助。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我得到了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楼411实验室的所有老师与师姐与师妹的关心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