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8.95 KB
- 2022-06-16 14:07:32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分类号:G22学校代码:10697密级:公开学号:201631330硕士专业学位论文DissertationfortheProfessionalDegreeofMaster在人物故事中呈现文化的传承——纪录片《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创作阐释学科名称: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类别:艺术硕士作者:张丹丹指导老师:赵爽英副教授西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二○一八年
Thecreationexpositionofthedocumentary"HeZhouCalabashCraftsmanBaiZhengbing"AthesissubmittedtoNorthwest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inRadioandTelevisionByZhangDandanSupervisor:ZhaoShuangyingAssociateProfessorJune2018
摘要我国地大物博,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璀璨历史,经过岁月地洗礼,结出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硕果实。这些果实有些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不断传承和发展,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还有一部分随着传承人的去世而消失,不论是对于中国还是世界都是一种损失。尤其在这样一个电子化的时代,机械慢慢代替手工,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就更难了。但是正是在这样一个科技越来越发达的冰冷时代,人们更需要充满温度和情感的手工艺术品去丰富和装点生活。临夏葫芦雕刻匠人们拥有着独特的雕刻手法,创作出来的作品图案精美、线条细腻,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这一象征着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并没有太多的文献研究和相关纪录片拍摄。临夏葫芦雕刻正面临着传承和发展上的困境,亟需以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传播和发扬。本纪录片通过对葫芦雕刻民间艺人白正兵的采访拍摄,展示了这一传统文化在临夏的发展与传承。以期望通过本纪录片,让大家了解葫芦雕刻,并对其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关键词:临夏葫芦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正兵I
ABSTRACTChinahasasplendidhistoryoffivethousandyears,andafteryearsofbaptism,itbearsalargenumberofrichfruits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Fortunately,thesemassiv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continuetobeinheritedanddevelopedwiththeprogressofsocietyandthetimes,buttherearesomepartsthatdisappearwiththepassingoftheinheritor,whichisnotonlythelossoftheChinesenation,butalsothelossoftheworld"scivilization.Especiallyinsuchanelectronicage,machineryslowlyreplacemanual,immaterialculturalinheritanceismoredifficult.Butitisinacoldagewhentechnologyisgettingmoreadvancedthatpeopleneedhandmadeworksofartfulloftemperatureandemotiontoenrichanddecoratetheirlives.GourdcarvingofLinxiapeoplehaveauniquecarvingtechniques,theworkcreatedoutofthebeautifuldesign,finelines,however,atpresent,thereisnotmuchliteratureresearchanddocumentaryshootingongourdcarving,whichsymbolizesthetraditionalhandicraftwithnationalcharacteristics.GourdcarvingofLinxiaisfacingthedilemmaof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itisurgenttospreadanddevelopitinvariousways.ThisdocumentaryshowsthedevelopmentandinheritanceofthistraditionalcultureinLinxiathroughinterviewswithBaiZhengbing,afolkartisanofgourdcarving.Throughthisdocumentary,Ihopetolearnaboutthecarvingofcalabashandplayanactiveroleinits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Keywords:GourdcarvingofLinxia,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BaiZhengbingII
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绪论.......................................................................................................................11.1选题缘起...............................................................................................................11.2作品回顾与相关研究综述...................................................................................11.2.1纪录片的现状分析....................................................................................11.2.2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综述............................................................21.2.3相关研究回顾............................................................................................31.3创作思路的确定...................................................................................................51.4创作周期...............................................................................................................51.5创作难度...............................................................................................................61.5.1人员欠缺....................................................................................................61.5.2器材问题....................................................................................................71.5.3多次往返....................................................................................................7第二章选题策划...............................................................................................................82.1拍摄主题的确定...................................................................................................82.2人物的选择...........................................................................................................82.3策划思路...............................................................................................................92.4资料准备...............................................................................................................92.5前期采访...............................................................................................................92.5.1初步采访....................................................................................................92.5.2人物资料的搜集与整理..........................................................................102.6撰写拍摄脚本,确定表现方式.........................................................................102.6.1画面表述..................................................................................................102.6.2声音表述..................................................................................................11第三章《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的拍摄...................................................................13III
3.1拍摄思路的确定.................................................................................................133.1.1拍摄目的..................................................................................................133.1.2总时长......................................................................................................133.1.3拍摄内容..................................................................................................133.1.4情节安排..................................................................................................133.2拍摄景别的选择.................................................................................................143.3画面细节的捕捉.................................................................................................153.4多种拍摄方式的结合.........................................................................................153.5同期声的采录.....................................................................................................17第四章《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的后期剪辑...........................................................194.1画面的后期剪辑.................................................................................................194.2解说词地充分利用.............................................................................................204.2.1配音解说..................................................................................................204.2.2文字解说..................................................................................................21第五章《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的价值表现.............................................................225.1主题明确,具有文化价值.................................................................................225.2内容新颖,具有艺术价值.................................................................................225.3镜头丰富,具有观赏价值.................................................................................23结语...................................................................................................................................24参考文献...........................................................................................................................25致谢...................................................................................................................................26IV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选题缘起笔者是甘肃兰州人,从小就接触葫芦,但是对于工艺葫芦既陌生有熟悉,偶然一次去临夏的八坊十三巷游玩,在街区的手工艺馆内看到好多葫芦雕刻工艺品,仔细打问才知道葫芦里边有这么多的门道。拥有七千年种植历史的葫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而临夏葫芦雕刻也体现着临夏葫芦雕刻匠人的智慧和勤劳,同时也受到了临夏这个多民族融合土地的影响,具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要做毕业设计,笔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临夏葫芦雕刻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临夏葫芦雕刻相当具有研究和拍摄价值。临夏葫芦雕刻,不论是选择的题材,还是雕刻的手法,以及雕刻匠人的内涵,都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和沧桑历史的体现,在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学术研究价值、社会历史价值和商业价值。对相关纪录片及研究文献的查找之后,发现对于临夏葫芦雕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几乎空白,而临夏葫芦雕刻具有以上这些价值,笔者决定,拍摄临夏葫芦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纪录片。1.2作品回顾与相关研究综述1.2.1纪录片的现状分析随着受众对于娱乐之外深层价值的追求,纪录片这个独具文化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观众认知。2017年大量纪录片进入院线,并取得良好的口碑,例如《二十二》这部讲述中国幸存慰安妇的长篇纪录片,收获了1.7亿的票房,很多观众都在影评中表示震撼人心。这也就说明了,纪录片目前还有很大的创作空间,需要创作者们进行探索和尝试,纪录片逐渐也成为占领市场的一大新领域。近30年来,纪录片制作和叙事方式单一,受众对于纪录片有种刻板印象,觉得纪录片就像电视台的纪实节目,内容一般是涉及政治、人物和自然,冗长无趣,科教意味重,观赏价值较弱。但是随着创作者们的观念更新、以及拍摄设备的更替进步,纪录片1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创作已经呈现多元化的状态,有大型多集纪录片、单部纪录片、微型纪录片等等,多种形式。创作者也不仅仅局限于职业的媒体人,还有一大批自媒体、新媒体的制作人涌现出来,像“二更”、“城视集”等等,他们所制作的微型纪录片风格独特,画面精良。1.2.2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综述从2006年起,国内对于非物质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由中央台带动地方台开始大量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例如2006年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中国记忆》,这是央视早期拍摄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从全国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精挑细选出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30个,对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介绍。后来慢慢涌现出一大批非遗类纪录片例如《留住手艺》、《手艺》、《千年非遗》等等。随后中央电视台逐渐开设频道栏目专门播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例如在早已开播的《中华民族》栏目中播放非遗类纪录片,2014年7月播出的《巧夺天空的剑川木雕》等等。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DV和单反进入百姓生活,再加上手机摄像功能逐渐强大,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已经到来,平民百姓也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拍摄相关纪录片,但是质量普遍不高。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很多传媒公司拍摄的微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也逐渐繁盛起来,比如“城视集”、“二更”、“一条”等等,这类新媒体公司所拍摄的微型纪录片,通常画面比较精良、角度独特。对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进行观摩后,笔者将以下两个方面对这类纪录片,尤其是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进行总结分析:(1)拍摄题材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尤其是手工艺方面,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以人物为核心和以手工艺为核心。早期拍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以手工艺为中心的会比较多一点,不如《话说长江》,但是随着受众对于影片的需求变化,逐渐演变为以人物为主的比较多。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就是以故宫的文艺修复师为核心,展现他们的生活和故宫里的文物修复工作,正是因为这些接地气的多位文物修复传承人的精彩技艺和人生故事获得这么好的反馈。还有《传承》的大型系列纪录片,这是由5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精彩技艺和传奇人生故事为主体构成的大型纪录片,每一集展示7个人物,内容包括呼麦、木雕、凉茶等等,主要是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小切口展现时代的主旋律。还有《留住手艺》这部大型纪录片,基本每集都是由传承人的故事作为主线,例如《蜀绣的传承》,这部纪录片通过的非遗传承人郝淑2
第一章绪论萍的蜀绣人生故事,在片子中郝淑萍一针一线之间都凝聚了蜀地的文化历史,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成都的蜀绣。(2)叙述视角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主要拍摄视角有第三人称叙述式、第一人称叙述式、访谈式、纯记录式等。在这些叙述视角中,第三人称叙述的纪录片数量最多。第三人称叙述式就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进行讲述,给人于客观性的感觉,比如《讲究》第二季中第七集是《葫芦:超越皇家的至臻匏器》,这部纪录片时长为16分钟,讲述国际工艺美术大师黄全华,他潜心研究并制作匏器将近十年,一直坚持不懈创新的故事。第一人称叙事就是以主要人物自述的口吻进行展示,这种方式更亲近,但是客观性不足,比如《漫漫传承路》,它讲述裕固族皮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柯璀玲的皮雕传承故事。访谈式就是带有主持人的记录片形式,由主持人把控整个片子的节奏,如《葫芦的秘密》这部纪录片是《艺术品鉴赏》中的一期节目,总时长19分钟,由主持人西鸥、嘉宾王晓琦两人一起介绍葫芦,葫芦雕刻匠人王晓琦是甘肃兰州人,她是著名的王氏雕刻第三代传人,在这部纪录片中讲述了针刻葫芦的雕刻手法、摸磨方式等等。纯记录式就是指以镜头为观察窗口,不干涉人物的活动,将其记录下来,后年稍加剪辑,很多民间的拍摄者大都使用这种方式,内容比较凌乱,结构性不强,缺乏情节和故事。总得来说,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纪录片数量逐渐增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好的一点是越来越多的创作者都意识到了纪录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纪录片的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葫芦雕刻,尤其是临夏葫芦雕刻为主题所拍摄得纪录片数量极少。笔者根据分析决定采用以人物为核心,运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纪录片的创作。1.2.3相关研究回顾随着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的公布,不仅仅是纪录片,整个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呈现井喷式增长。随着后三次名录的公布,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关注也在逐渐增加,其相关的著作和文献越来越多,主要是从非物质文化纪录片的传播及价值研究、创作方式研究和叙事及文本研究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的。(1)非物质文化纪录片的传播及价值研究。这部分文献主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纪录片的传播和功能价值进行阐述。这种类型的文献有杨阳的《新媒体时代非物质3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传播研究》主要讲述非遗类纪录片利用自身优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记录1;白舒元的《纪录片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阐述的是数字化时代纪录片已经成为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的新手段,并对非遗类纪录片进行简单分析2;还有刘子枫的《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对外的传播价值》3、硕士论文有马晓亮《利用纪录片保护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研究》4。等(2)非物质文化纪录片的创作方式研究。这类文献主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方式、视角进行研究。这种类型的文献有侯煜的《‘非遗’纪录片创作中长镜头的应用》5讲述在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长镜头对于真实性这个第一原则的有效呈现;王玲俐、孙淼、徐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表现手法研究——以江苏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霸王锣鼓>创作为例》6主要以《霸王锣鼓》这部纪录片为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表现手法进行深度分析;还有刘珂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影像表达——纪录片<醉龙>创作手记》7、硕士博士论文石亚男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研究》、8班颖的《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9等。(3)非物质文化纪录片的叙事及文本研究方面。这类文献主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文本等内容进行分析。此类的文献有魏京录的《新媒体视域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以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为例》10主要以《指尖上的传承》大型记录片为主对非遗类纪录片的叙事内容、叙事结构、叙事手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崔乐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叙事影像》11主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纪录片进行叙事分析和介绍;除此之外还有邵雯艳的《大众接受视阈下“非遗”纪录片1杨阳.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传播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2):153-157.2白舒元.纪录片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6):163-164.3刘子枫.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对外的传播价值[J].戏剧之家,2017(2):145-145.4马晓亮.利用纪录片保护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5侯煜.“非遗”纪录片创作中长镜头的应用[J].电影评介,2015(8):67-69.6王玲俐,孙淼,徐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表现手法研究——以江苏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霸王锣鼓》创作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32):170-171.7刘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影像表达——纪录片《醉龙》创作手记[J].视听,2017(8):50-51.8石亚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研究[D].河北大学,2016.9班颖.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D].河北大学,2016.10魏京录.新媒体视域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以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为例[J].西部皮革,2017,39(12):146-146.11崔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叙事影像[J].戏剧之家,2015(7):133-133..4
第一章绪论的文本构造》12、硕士博士论文崔乐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文本研究》13、高芮的《‘非遗’类纪录片叙事艺术》14等。笔者在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之后发现,关于于非遗类纪录片的传播及价值、叙事和文本方面的文献数量较多。1.3创作思路的确定在查阅了相关的文章后,笔者对临夏人文历史、葫芦雕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有了充分的了解,最终决定以人物为核心,运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创作。通过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临夏葫芦雕刻、临夏人生活环境、临夏人文历史进行实地考察,从而掌握大量有关临夏葫芦雕刻技艺、临夏葫芦雕刻传承人、八坊十三巷、葫芦雕刻匠人白正兵等方面的一手资料,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真实的解说词和独特拍摄角度。1.4创作周期时间地点内容2017年10月10日甘肃省临夏市第一次去八坊十三巷进行拍摄踩点。由于之前去八坊十三巷旅游过,知道有一位临夏葫芦雕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八坊十三巷的手工艺馆内。这次去很顺利地找到了导游进行采访;也跟白正兵有了第一次正式交流,最终确定白正兵为采访对象。2017年10月中旬甘肃省兰州市撰写拍摄脚本,为整个纪录片设定拍摄框架。在这断时间,笔者还去了兰州市张掖路的隍庙(兰州的古玩街,有很多卖葫芦工艺品的店),在那里跟商家进行交流,了解到了兰州葫芦雕刻与临夏葫芦雕刻之间的渊源。2017年11月10日甘肃省临夏市在白正兵的葫芦雕刻工作室进行第一次正式采访。面对镜头,白正兵有些紧张,而且在第一次拍摄过程中很多游客不停地进馆参观,对拍摄及收音都产生了影响,效果不是很理想。笔者就决定临时中断采访,先进行游客、葫芦馆、葫芦等非人物的拍摄,以便于让白正兵习12邵雯艳.大众接受视阈下“非遗”纪录片的文本构造[J].中国电视,2017(10):23-28.13崔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文本研究[D].西南大学,2013.14高芮.“非遗”类纪录片叙事艺术[D].河南大学,2016.5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惯有镜头在他身边,避免下次拍摄时的紧张感。2017年11月11日甘肃省临夏市一大早,笔者就跟着白正兵从拥政巷一直到葫芦馆,进行拍摄,记录白正兵开馆并打扫卫生的画面。随后,在跟白正兵聊天的过程中就开始了人物采访,由于早上来参观的人比较少,而且昨天已经适应了镜头一直拍他的感觉,对白正兵的人物采访比较顺利。白正兵的家里有事,妻子不能来,所以这次采访并没有见到白正兵的妻子。2017年11月12日甘肃省兰州市对上次拍摄的素材进行整理归类,列出还未拍摄的画—19日面,下次补齐2017年11月20日甘肃省临夏市这次主要是对白正兵的妻子进行采访,对白正兵进行采访补充。2017年12月1日甘肃省兰州市白正兵通过微信告诉笔者,两周之后,有一家能力拓展机构将会带着小朋友来到白正兵的工作室进行葫芦刻画的兴趣培养。这是展现白正兵在传承方面努力的一个好机会,于是笔者立马约定时间,两周之后再去临夏。2017年12月15日甘肃省临夏市笔者再次来到临夏,对前来学习葫芦刻画的小朋友进行拍摄。拍摄完毕之后,夜晚的八坊十三巷很美,笔者就对八坊十三巷和临夏的夜景进行了空镜头的拍摄。2017年12月——甘肃省兰州市整理素材,在整理和剪辑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2018年1月白正兵的葫芦雕刻工作室与展示馆在一起,只有20多平米,镜头会显得很少,笔者决定再去临夏拍摄相关镜头。2018年1月17日甘肃省临夏市进行镜头补拍。1.5创作难度1.5.1人员欠缺在实际拍摄和制作过程,有很多因素对其进行限制。整个拍摄过程笔者都是一个人进行的,想要拍摄多景别镜头过程比较艰难。首先,在采访的时候想要多角度拍摄还好,笔者就用两个三脚架支起两台相机在两个角度一起录。但是在其余镜头的拍摄时就没这么方便了,笔者只能一个人换各种角度去拍,对于不在计划内的镜头有些就捕捉不到,难免有些可惜。并且,白正兵的葫芦雕刻工作室就在葫芦展示馆之内,加起来只是一间20多平米的房间,限制了所要拍摄的镜头内容。还有,笔者进行拍摄的时间节点内没有相关艺术品的展会和比赛,对拍摄白正兵参加展会比赛的画面也受到了限值。就拿白正兵在3月底要去俄罗斯参加中俄民族6
第一章绪论民间艺术交流访问来说,时间上来不及拍摄,因此只能通过邀请函和白正兵所绘画的俄罗斯风情葫芦来呈现。1.5.2器材问题其次,在拍摄器材方面。笔者虽然在电视台实习,但是电视台的摄像机实习生不能外借,笔者只有一台宾得单反,一个三脚架,肯定不能满足拍摄需求,电量也无法支撑,因此,就问朋友借了两台佳能70D的单反、话筒以及三脚架,购买了内存卡,进行拍摄器材上的补充,在拍摄时一个没电就要立马充电,因为对于纪录片记录式的拍摄来说,相机一直开着很费电。1.5.3多次往返为了呈现比较完整和丰富的影片内容,笔者先后6次前往临夏进行拍摄,前5次是正常的计划内拍摄,最后一次是因为在剪辑过程中电脑崩溃,导致剪辑的工程文件全部丢失、部分拍摄视频丢失,无法补救,只能去临夏重新进行部分镜头的补拍,心理压力很大,但是尽力做好片子的决心,和导师及家人的鼓励让笔者最终坚持下来了。7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第二章选题策划2.1拍摄主题的确定甘肃地区的葫芦雕刻源于明清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晚清时期,甘肃兰州文人李文斋对葫芦雕刻进行了创新与提高,他开创了葫芦雕刻与书画相结合的新形式,使得葫芦雕刻艺术开始登上舞台。之后,甘肃临夏州的马耀良拜李文斋为师,学习葫芦雕刻技艺,逐渐形成自己的葫芦雕刻艺术风格,并带领着临夏人一起走上葫芦雕刻的艺术道路,形成临夏葫芦雕刻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2006年,临夏葫芦雕刻被列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夏葫芦雕刻艺术展现了临夏人文历史和现代发展的融合,并与临夏彩陶艺术、砖雕艺术一同构成临夏“三绝”。然而,这样一个带有临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基本没有专业制作团队为其拍摄制作纪录片,至多也就是在新闻片中出现短短的几分钟画面而已。甘肃省临夏州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迫于现实问题,对临夏葫芦雕刻这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还有很多缺失,对于目前正在面临着传承困境的临夏葫芦雕刻艺术而言,迫切需要以纪录片的形式将这门艺术呈现给更多的人,为世人熟知,传承并发扬光大。鉴于此,本片决定以一位从事葫芦雕刻的民间艺人作为拍摄对象,通过对他的采访拍摄,表现河州葫芦雕刻的技艺传承。2.2人物的选择确定了选题并对拍摄思路的进行梳理后,笔者就去了临夏进行田野调查,采访临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宣传人员,还去了八坊十三巷,对相关负责人及导游进行采访,最终选定了临夏葫芦雕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正兵为本纪录片的主要采访人物。本纪录片在前期资料准备和策划期间考察了临夏葫芦雕刻几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通过对多位民间手工匠人的访问,最终确定以白正兵为拍摄对象。之所以选择白正兵作为本片的主要人物,是因为这个人物具有故事性和戏剧矛盾。白正兵的一生都与葫芦结缘。由于临夏的花鸟市场一直都在卖葫芦雕刻作品,而白正兵的祖辈一直都在种植葫芦,因此,从小就接触葫芦,他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绘画天赋。后来,白正兵的哥哥先开始学习葫芦雕刻,耳濡目染,白正兵也对葫芦雕刻产8
第二章选题策划生了兴趣。后来由于家境贫寒放弃学业,专心学习葫芦雕刻。在临夏葫芦雕刻大师马耀良的指导下,白正兵的技艺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随后,他去外地谋生十年,最终回到临夏,专心进行葫芦雕刻的创作,其作品得到了广泛认可,在很多重要的比赛上有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实属不易。白正兵对于传承的努力也是尽职尽责,不断创新,不断想办法传承。在白正兵的雕刻葫芦的曲折道路上,有很多的戏剧冲突点,还有就是白正兵比较具有亲和力,个人表达能力比较强,其妻子和孩子都很支持白正兵,并且也都在学习葫芦雕刻,家庭幸福圆满,具有可看性,可以进行深入探讨和挖掘。2.3策划思路在大量观看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和著作及文献研究之后,笔者认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身为核心、第三人称叙述的视角最符合本片的内容表达,这样的方式能在保持纪录片客观性的基础上,进行故事情节的安排和架构。首先,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这是人的天性使然,把故事讲好是纪录片成片的一大因素。其次,单凭主要拍摄人物的采访来撑起整部片子的故事框架肯定不可行的,这样虽然保证了真实性,但当真实性和故事性相结合的时候才更有看点。纪录片的基本要素就是画面,全是主要人物的采访内容难免会使受众产生视觉疲劳,显得整部片子冗长、乏味,因此,需要以第三人称叙述的视角对整个人物的故事情节进行架构,在讲述过程中加入人物采访同期、现场同期。2.4资料准备在未实地拍摄之前,查询各种有关葫芦雕刻及临夏葫芦雕刻的文献,尽可能详尽的了解这个传统手工艺的突出和特色所在,尤其是对进行临夏葫芦雕刻大量搜索书籍、文献资料。在临夏政府网和百度百科上查询临夏葫芦雕刻及其传承人的相关信息,初步确定采访范围,并初步设计采访问题。2.5前期采访2.5.1初步采访在前期对临夏、八坊十三巷和临夏葫芦雕刻的详细资料整合后,笔者第二次来到了9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本纪录片的拍摄地点——八坊十三巷,亲身感受临夏人生活的环境、八坊十三巷的街区风貌、临夏葫芦雕刻的文化魅力等等细节的内容,继续夯实资料。并对八坊十三巷的导游和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相关负责人不是很好约,笔者当时在甘肃省电视台实习,利用了实习记者的身份,才找到相关负责人,也是一波三折。由于白正兵的葫芦雕刻工作室就在八坊十三巷之内,于是很顺利的跟白正兵有了第一次正式会面。这次见面主要是跟白正兵聊天,看他适不适合作为本纪录片的主要拍摄人物,然而白正兵的葫芦故事尤其是他对于传承所做出的努力,打动了笔者,于是决定将白正兵这个葫芦雕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本片的主要人物。这次会面也与白正兵约了正式拍摄的时间。2.5.2人物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在第一次采访之后,对人物有了基本了解,把跟导游及八坊十三巷负责人员的采访相关资料整合在一起,对白正兵的葫芦人生故事有了一个基本框架。还有在采访中提到的不熟悉内容,比如八坊十三巷的历史、各种雕刻内容的类型等进行资料的完善。做出整理之后,把这次采访不完整的地方记录下来,为采访提纲做准备。2.6撰写拍摄脚本,确定表现方式在初步采访和踩点之后,笔者设计了拍摄框架和拍摄脚本。拍摄脚本对一部纪录片来说至关重要,没有脚本就会没有目的性,最终导致整体叙事变乱。想要拍摄临夏葫芦雕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纪录片,所以主要是运用声画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让纪录片完整地记录,也会体现出内容的丰富性。因此,本纪录片是分为画面、声音这两个方面来表述内容和主题。2.6.1画面表述(1)人物拍摄方案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故事、经历是感动受众以及与受众产生共鸣的最直接方式。那么用画面去讲故事就很关键了,白正兵的坚守就用它在葫芦馆聚精会神的雕刻画面展现,妻子对于白正兵的支持就用夫妻二人肩并肩有说有笑的走路画面呈现,提及到白正兵创作时遇到困难就用他伏案思考的画面进行诠释等等,用精致的画面呈现内容,才可以更好地表达内容。除了主要人物的画面的拍摄之外,还要对在八坊十三巷及葫芦馆内10
第二章选题策划的游客进行拍摄,记录他们游玩的画面,这些在配音解说的同期画面中会用到。拍摄期间要特别注意人物画面的细节呈现,细节可以展现一个人的细腻情感、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整个人物的画面拍摄上既要在人物身上展现临夏葫芦雕刻匠人的特色,也要运用特写镜头表现白正兵的个人特点,这样才能让人物有血有肉,吸引人。(2)场景画面拍摄方案场景画面包括葫芦馆内的葫芦,葫芦主要通过中景和特写呈现,中景体现葫芦的形态,而特写就是为展现葫芦雕刻的线条、色彩等细节;还有八坊十三巷的街景,这个需要通过航拍、全景、中景以及特写,航拍来展示八坊十三巷的整个布局,全景和中景凸显街区的风貌,特写来展现细节;还有临夏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街道,比如清真寺等等,这些主要用航拍、全景、中景来呈现。这些画面的拍摄最主要的就是要注意构图还有色彩,拍摄出较为精良的画面,尤其是白正兵所雕刻的葫芦是这部片子及其重要的元素,而葫芦的美感和葫芦上凝聚的心血都是由通过画面展现出来。如果没有非人物画面为人物画面作为补充,这部纪录片将会丧失真实性,也没有可看性。(3)字幕设想白正兵是本纪录片的主要采访对象,而他作为地地道道的临夏人,难以避免有些地方口音的问题,所以会加入同期字幕,便于观众理解。还有在本记录片中需要进行资料补充的地方也会加入提示性的字幕,比如片中出现采访人物的信息介绍以及居住地等。2.6.2声音表述(1)采访收音本纪录片主要通过临夏葫芦雕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正兵的采访贯穿始终,因此,人物采访这部分的音频是本纪录片的重中之重,要求就是采访的时候同期要录得声音清楚,选用合适的拍摄地点,规避各种干扰因素,运用多种收音设备进行收音。另一方面,还有白正兵妻子杨玉红的采访同期。只有一个人说话难免会失去可信性,而且也会让内容枯燥无味,添加别的人物的内容如妻子,就会让内容显得更加丰富,这部分同样也是要注意收音的问题。(2)现场同期声一些拍摄画面时体现人物和地域的背景音,这是纪录片真实性的体现,例如打水就会有水动的声音,走路的时候会有鞋子摩擦地面的声音,游客参观就会有感叹、拍照等11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声音等等。在本纪录片中使用了很多非主要因素的同期画面协助主题展现,使内容更加真实,例如八坊十三巷的内的老人骑着三轮车兜售东西的同期、游客在葫芦馆内参观的同期、白正兵跟游客交谈的同期、小朋友画完葫芦吹响哨子葫芦的同期等等。12
第三章《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的拍摄第三章《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的拍摄纪录片的第一要义就是真实性,脱离了真实性与跟专题片的区别就不是那么强了。由于纪录片大多内容比较冗长,相对于其他的影片创作形式来说较为乏味,因此,为了增加可看性、趣味性,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创作过程当中可以采用一些纪录片的剪辑手法,故事情节的安排,加上解说词的串联等等,增强该纪录片的可看性,从而达到吸引更多受众,了解临夏葫芦雕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3.1拍摄思路的确定3.1.1拍摄目的通过借纪录片来展现临夏葫芦雕刻这个带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起到宣传和保护临夏葫芦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3.1.2总时长30分钟左右。3.1.3拍摄内容主要通过对临夏葫芦雕刻传承人采访的方式,辅以空镜头、生活细节等内容的展现,来表现对于临夏葫芦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临夏葫芦雕刻非遗传承人的坚守,让更多人了解临夏葫芦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拍摄时本人会采用大量丰富的镜头语言,让拍摄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好看,毕竟不同镜头所展现的镜头语言是不一样的。想要表达细腻的情感需要特写镜头,想要体现临夏发展、八坊十三巷街区景观的时候需要全景镜头、航拍镜头,想要展现临夏葫芦雕刻非遗传承人日常生活的时候需要中景和近景,总之,充分将各种镜头都调动起来,为《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这部纪录片最终表现主题服务。3.1.4情节安排人是感情动物,故事是最能吸引人的表现方式。“纪录片纪实的特征决定了它的叙事性。既然是叙事性的,追求故事性就成为一种必然15。”所以本片利用临夏葫芦雕刻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白正兵的葫芦人生故事为主线,利用这个人物呈现临夏葫芦雕刻这15陈慧茹.纪录片的纪实性与故事性[J].新闻天地月刊,2010(8):42-43.13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门独特的手工技艺。《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这部纪录片想要突出最终的主题即临夏葫芦雕刻的传承和发扬,还让观众觉得不突兀,就要达到一个逐层上升的效果,因此本纪录片主要以葫芦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正兵的人物故事为主线,分为四个层面:临夏葫芦及葫芦雕刻的现状;白正兵的葫芦雕刻手艺及故事;白正兵对于葫芦雕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的努力;白正兵的葫芦刻画事业的总结。3.2拍摄景别的选择纪录片作为一种声画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依靠于画面,通过刺激观众的视觉来呈现,因此,精心拍摄的精良画面是每部纪录片的关键。如何拍摄出构图完美、具有张力、展现细节的画面,是每个纪录片的创作者必须都要思考的。很多具有隐喻的画面如何拍摄,并且恰如其分的剪辑使用,这也需要多看、多观察。有一些无法拍摄的画面,例如过去或者将来发生的事件,又该如何运用镜头去展现,这也需要精心的安排。既然作为纪录片,那么镜头语言的使用就是重中之重,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本质就在于画面。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纪录片,必然也不例外,精良画面的串联要贯穿始终。2017年播出的7集纪录片《极地》,豆瓣评分高达9.5,这部纪录片采用了4K高清摄制,镜头语言十分丰富,在该纪录片中运用大量航拍镜头展现西藏的绮丽壮美,以及我国青藏高原的幅员辽阔,比如高耸的雪山、洁净的冰川、苍翠的森林、辽阔的盐湖等等,给人以镜头美的感受。该纪录片的片头就是用各种航拍画面以及延时画面呈现,从片头开始就吸引观众眼球,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样的镜头语言不仅使人有美的感受,而且可以为故事情节服务,更好地展现主题。笔者在纪录片作品《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的拍摄创作中,也运用了多种景别和角度,丰富纪录片内容,为主题服务。在小场景的表现上,笔者使用了全景、中景和特写,主要是单机移动拍摄。在表现大场景的时候,使用了航拍的方式。例如,展现临夏葫芦雕刻匠人白正兵的生活场景时,大多用全景、中景和特写交替拍摄的方式呈现,比如白正兵早晨起床之后去葫芦雕刻工作室创作,有走路的脚步特写,白正兵用钥匙开门的中景,白正兵进入工作室后开灯打扫卫生的全景。在展现临夏发展和八坊十三巷全貌的时候运用了航拍镜头。当白正兵讲起回忆小时候如何接触葫芦的时候,笔者运用了具14
第三章《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的拍摄有历史胶片感的视频滤镜,呈现一种回忆的感觉。在整部片子中都尽量使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吸引受众,为主题服务。3.3画面细节的捕捉在一部纪录片中,可以用细节去展现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情感、现场的环境等等,还可以蕴藏创作者本身的态度和情感在其中。“纪录片细节性叙事方式的生存魅力在于,通过解读细节我们能发现隐藏于纪录文本的叙述者保有何种态度、思想和价值倾向,最终达到读解整个纪录文本的目的16。”如果说故事和情节是纪录片的骨骼,声音和画面是纪录片的血肉,那么细节就是决定这部纪录片是否饱满,是否能打动别人,是否能让受众内心泛起波澜的关键。可谓是细节决定成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大量使用了特写镜头,让观众感受到了美食本身所散发的魅力。纪录片中讲述兰州牛肉面的时候,清亮的汤头在大锅里翻滚、水灵的萝卜片、红亮的油泼辣子、嫩绿的香菜和蒜苗,拉面师傅和面等等都是用表现细节的特写镜头来呈现,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很多在外地的兰州人看完之后,内心都涌上一股思乡之情,这就是细节对于人内心的拨动。在纪录片作品《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的拍摄创作中,白正兵刻画葫芦时,本人主要使用多个角度的特写呈现,比如用钢针雕刻葫芦,葫芦表皮被刺破,钢针在葫芦上娴熟游走的特写镜头,以及白正兵刻画葫芦时脸部表情特写等等,用这些展现细节的镜头来表现白正兵对于葫芦雕刻的技艺娴熟,以及对于雕刻艺术的专注和坚持。还有用白正兵已经雕刻完成的作品的细节特写展示,来呈白正兵刻画的葫芦作品线条细腻、做工精巧等等。还有当白正兵的妻子讲述对现在的生活特别满足,回忆以前白正兵没有活儿时在家创作,自己出去打工维持家用,与丈夫同甘共苦时,虽然嘴角微笑但眼睛已经湿润的脸部特写,用再多的语言形容白正兵和妻子相濡以沫的感情,可能都不如这一个展现细节的特写镜头来得实在,来得感人。3.4多种拍摄方式的结合纪录片的最根本要义就是真实,这使得纪录片不同于其他的影视表现形式,比如电16张华新.纪录片细节的叙事分析[J].电影评介,2011(3):9-11.15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影,有演员演、有剧本参考,纪录片完全是真实的记录。当然了,为了让纪录片具有可看性,会对内容进行编辑,也会有拍摄脚本等一系列的制作,但是这一切都是基于真实性。对于真实性纪录片的拍摄,并不是所有的镜头都完全在计划之内的,由于是跟踪式拍摄,在拍摄过程中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这些源于真实的镜头加上去就会让纪录片更具有真实性。当然了这需要前期与拍摄对象有深入的交流,使得被采访者不至于在镜头面前表现失真。即使前期准备做得再充分,但是摄像头一开,很多时候都是在创作者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发生,也就是利用镜头抓拍和等拍,然后把所拍摄的镜头加以利用,为主题服务。有时候通过抓拍和等拍到的很多画面,用在纪录片里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可以丰富内容,可以体现人物的内心波动,可以深化主题等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拍摄更是如此,想要把传承人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拍出质朴、有意义的画面,就要一直跟拍,以防出现一些画面时捕捉不到。在BBC的纪录片《中国春节》中,运用了很多拍摄方式,跟拍、抓拍、等拍等等,最终呈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春节,十分壮观,很多中国人看完之后都表示热泪盈眶,寻找到了年味儿。例如,在第一集《归乡》中,记者安特坐上了北京的出租车感受春运时北京的拥堵,镜头一直开着,这个过程中不仅拍摄到了安特对于北京交通的直观感受,还抓拍到了出租者司机对于道路拥堵的抱怨同期,同时还有马路上拥挤的车辆。在首都机场,摄像就利用了等拍、抓拍的拍摄方式,拍到了人们离别时的难过,团聚时的拥抱等画面。正是多种拍摄方式相结合,才会让这部纪录片那么有看点,真实、质朴、有烟火气儿。为了让纪录片作品《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中有真实、质朴的画面,本人本来就是甘肃兰州人,在真正拍摄之前就多次前往临夏的八坊十三巷,不仅跟拍摄的主要人物临夏葫芦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正兵有了良好的沟通,还熟悉了八坊十三巷的人文历史,也了解了临夏的风土人情,而且拍摄了一些街区的空镜头,为纪录片做准备。在真正开始拍摄的时候,本人准备了三台单反,只要拿在手里的那台就一直处于开机状态,利用这种抓拍的方式,记录到了一些错过了就没办法补拍的自然画面。比如,在导游带领游客进入葫芦馆参观时,有一名游客对葫芦很感兴趣,问导游:“哪位是白老师?”这个镜头就是抓拍到的,用在了“有很多游客都对白正兵的葫芦感兴趣”的配音解说同期上,这样就很应景。还有在对白正兵进行采访的时候,即使采访本上的问题基本都问16
第三章《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的拍摄完了,我们聊天时镜头依然没有关,聊到对于葫芦雕刻这一路走来的心酸时,白正兵拿着正在雕刻的葫芦看了好半天,没说话,最后挠挠头才开始说话,这一个细节的动作被镜头捕捉到,并且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利用到了“他的雕刻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这句配音解说的画面上,就比较应景。在拍摄过程中,本人还使用了等拍的拍摄方式,想表现时间流逝和白正兵所坚守的岁月,就在八坊十三巷内架起三脚架,对着湛蓝的天空和八坊十三巷的街景进行延时拍摄,这一拍基本都在半个小时以上,通过后期剪辑加快速度做成延时之后,来表示时间流逝白正兵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寓意。3.5同期声的采录同期声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把观众拉进现场,给人一种同位感,让观众很好地融入纪录片,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不仅如此,还可以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不论是空镜头的同期,还是纪录片主要人物的采访同期,都是构成真实性的必要元素。一部获得好评的纪录片,除了巧妙的情节安排之外,精彩的同期呈现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这个充斥着商业大片博眼球的时代,纪录片中同期声地使用也是增强其质朴感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最终主题的呈现是为了唤起观众对于临夏葫芦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关注和了解,这不同与其他的影视作品,因此,同期声运用在该片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且纪录片作为一种声画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需要精心拍摄得精良画面,合理的同期声对于画面的补充和烘托,也是体现出纪录片艺术感染力与视听冲击力的重要部分。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俘获了一大批80后、90后青年的心。在这部纪录片中,大量地使用同期,使观众身临其境,感触颇深。在表现木器组年轻一辈的文物修复师屈峰,对于修复工作的独特认知时,采用了屈峰边修复文物边说话的同期,大大增强了真实性,也使得观众更好地理解了屈峰所讲述的格物致知的工匠精神。还有故宫闭馆时,陶瓷组的季东歌在广场骑自行车使用的同期,有季东歌的采访同期,还有车轮转动的现场同期,很好地展现了故宫修复师的孤独与坚持。还有,木器组的修复师们夏天一起打杏子,蝉叫声、鸟叫声、杆子打到杏树枝的声音,修复师们的笑声,都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份职业很接地气儿,同时更带给观众一种沦肌浃髓的真实感。17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在作品《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中,本人利用了一个机位多种收录方式,全面记录了现场的同期声,在纪录片中也有大量的运用,包括人物采访同期、生活场景同期、八坊十三巷的游客同期等等,保证了该片的立体感和真实性。例如,对临夏葫芦雕刻传承人白正兵的采访中,通过人物采访的同期声来讲述临夏葫芦的种类、雕刻方式、临夏葫芦雕刻所面临的传承困境等等。还有,通过杨玉红的采访同期,来表现白正兵的妻子杨玉红对白正兵雕刻事业的支持。除此之外,还有讲述白正兵的葫芦馆每天都有很多游客的时候,使用了八坊十三巷导游带领游客参观葫芦馆的同期,使得内容更具有真实性也更加饱满。还有在中午时分,有一位骑着三轮车兜售物品的回族老爷爷,他边骑三轮车走街串巷,便用手敲击车上的铃铛,铃铛的回声呈现了八坊十三巷中午的安静和安逸,也正是在这样安逸缓慢的城市风格里,才会有白正兵这样的匠人一直坚持着葫芦雕刻的传统手工技艺。18
第四章《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的后期剪辑第四章《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的后期剪辑在拍摄结束之后整理素材,运用视频剪辑软件进行后期剪辑,在必要的时候加入滤镜,为主题服务,在合适的时候加入音频因素,让整个纪录片更加丰富,在表达主题的同时争取让纪录片更吸引人。4.1画面的后期剪辑虽然纪录片的第一要义是真实,但是一味的将拍摄画面简单地串联是没有可看性的,合理的后期剪辑思路也是纪录片最终成型的关键。前期拍摄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很多计划之外的事情,也有可能会有一些以外的收获,这个时候就需要改善拍摄脚本,后期剪辑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画面和画面之间如何让衔接,特效怎么加,解说词、同期、画面如何串联才能更好的表达主题,这是纪录片最终能否成型的关键。纪录片《瓷路》中记录了中国陶瓷文化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该纪录片通过海底的瓷片划伤远在印尼渔民的画面剪辑,来体现大唐盛世波及远洋,证明瓷器曾经到过很远的地方。不论是唐三彩还是宋代的白瓷,或是明朝的景德镇瓷器,都是中国文化艺术欣赏对世界产生影响的证明。在纪录片作品《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的创作中,本人运用了解说词和画面对应的剪辑方式,也使用了隐喻画面,还添加了一些视频画面的转场特技,对部分画面进行了历史老胶片的处理来展现白正兵对于童年时期的回忆。例如,笔者想要表现葫芦雕刻传承人白正兵而是多年来对于葫芦雕刻的坚守,以及雕刻葫芦这么多年的艰辛,影片在这一块所呈现的是一片平静的湖面,加上一只飞鸟四处张望,最终孤独飞走的画面。这里用得是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让受众更好地理解白正兵这么多年雕刻葫芦已经将自己的性格磨去,在次过程中所经受的寂寞、隐忍。还有在讲述白正兵的妻子杨玉红与白正兵同甘共苦,默默支持丈夫的时候,将白正兵和杨玉红有说有笑并肩走路的画面与杨玉红默默收拾葫芦馆内葫芦的画面剪辑起来,用着中并肩走的和谐生活画面去呈现比单纯的说,更有说服力和认同感。19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4.2解说词地充分利用解说是纪录片中声、画的又一个层面,分为两种,分别是配音解说和文字解说。不论是哪种解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纪录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故事的编排,节奏的掌控,基本都是由解说词来担任的,还可以增加观众的认同感。4.2.1配音解说大多数纪录片中基本都不是一镜到底的同期画面,这样就会让整个片子乏味,不具有可看性,自然也就达不到让更多人了解想要表达的内容的目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更是如此,想要纪录片有看点,达到让观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就要进行设计,人物的形象、情节的架构、画面的剪辑等等,这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有解说词将其串联,否则对于某些画面的出现就会产生歧义。而且,好的配音解说还会使片子更具有可看性,突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同时,配音解说对画面还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有时候运用了一些特殊的剪辑手法,如果没有配音解说解释串联就会显得很突兀。纪录片《讲究》大型纪录片第二季中的第七集《葫芦:超越皇家的至臻匏器》,这部纪录片时长为16分钟,讲述国际工艺美术大师黄全华,他潜心研究并制作匏器将近十年。其中的解说词也十分考究,比如,“放弃只是一闪念,回头却从未发生”,简炼但有内涵。在作品《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中,也是使用了配音解说串联整个片子。为了获得更加详尽的采访内容,本人基本都是在跟白正兵聊天,如果单纯的把对话全部放在片子里,非但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而且没有故事性和逻辑性,这个时候就需要合理的情节安排,运用配音解说把白正兵雕刻葫芦的故事展现出来,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整部作品中,基本都是有配音解说串联起来的,例如在讲到传承的时候,一群小朋友来到白正兵的葫芦工作室,这个时候如果没有配音解说进行说明,恐怕会产生歧义,到底这些小朋友是来参观还是学习刻画葫芦。还有在白正兵介绍疙瘩葫芦之前,如果没有配音解说解释疙瘩葫芦的雕刻是最花费精力的,直接加入白正兵对于疙瘩葫芦的雕刻就会有些奇怪。而且不但是整个片子都要有配音解说,同时还有对解说词的内容进行反复修改,使其变得有内涵一些,跟片子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相呼应。20
第四章《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的后期剪辑4.2.2文字解说很多纪录片的拍摄内容并不是所有人都熟知的,所拍摄人物使用的语言也不一定就是通用语言,在不同意义空间之内想要达到有效的传播和交流,就要使用共同理解的符号,文字解说在纪录片中就扮演着这样一个的角色。在纪录片《极地》中,由于内容就是讲述青藏高原上的人物故事,人物都是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大多数人都听不懂,整部纪录片中都有文字解说,对人物的语言进行解释,这样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就可以理解人物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创作者想要展现的主题。否则,对于一个完全听不懂的纪录片,又能吸引多少受众。在作品《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中,也是基本都设有文字解说,由于主要拍摄人物临夏葫芦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正兵是地地道道的临夏人,说话带有临夏地区的方言,使观众对其语言的理解会产生障碍。加上文字解说之后,理解起来就轻松多了。还有在人物进行叙述的时候加上姓名条,这样就是观众在看的时候不会产生陌生感。21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第五章《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的价值表现5.1主题明确,具有文化价值中国开放和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我们这一代的成长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及价值观的碰撞。现如今,很多人都处于物质享受逐渐盛行,与精神世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环境中,这个民族的归属感、内心的寻根意识就更加强烈,我们作为中国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象征着我国悠久历史和民族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这个物质飞速发展时代,尤其需要保护的东西,它凝结着饱经风霜的民族历史,蕴藏着融合发展的文化根脉,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精神品格。人总不能像浮萍一样,无根可寻,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传承就是一个追根溯源并开拓发展的集合。笔者观摩了有关于葫芦和葫芦雕刻的纪录片,很多主题都没有落在传承上,只是讲述葫芦雕刻或葫芦雕刻传承人本身,而《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这部纪录片主题明确,就是介绍临夏葫芦及其传承人,来让大家了解临夏葫芦雕刻,让更多的人去保护和传承,这部片子就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小小的尝试。在这部纪录片中,讲述了葫芦的历史、临夏葫芦的种类、雕刻手法、白正兵对于葫芦雕刻的执着以及他对于临夏葫芦雕刻的传承所做出的努力,让大家走进临夏葫芦的世界。临夏葫芦雕刻这个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展示民族智慧的艺术,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在各种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门艺术才会在临夏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临夏葫芦雕刻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大。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去寻根,寻找这个神奇地域的文化魅力。5.2内容新颖,具有艺术价值提及葫芦雕刻,大家多半想到的都是葫芦雕刻之乡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和他们的葫芦雕刻。而对于葫芦雕刻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拍摄的纪录片数量很少,纵观已经拍过的有关于葫芦雕刻的纪录片,都是介绍匏器和其他地区的葫芦雕刻,基本没有涉及到甘肃尤其是临夏的葫芦雕刻艺术。只是在少数的新闻片中,出现短短几分钟的画面。《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的内容就是以临夏的针刻葫芦为主要内容进行介绍,主题在于走进临夏葫芦雕刻技艺及其传承人,最终起到传播临夏葫芦雕刻艺术的作用。纪22
第五章《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的价值表现录片的拍摄讲究真实性,笔者本来就是在甘肃这片土地上长大的,对于葫芦雕刻从小就有接触,在确定拍摄对象之前先后几次到达临夏市进行踩点和采访,最终确定白正兵为本纪录片的主要采访对象。白正兵这个人物符合纪录片拍摄内容,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这部纪录片笔者使用的就是第三人称的角度来进行解说和讲述,像是一位老朋友在用片子跟受众娓娓道来临夏葫芦雕刻和传承的故事,倘若只是像教科书似的一味讲述临夏葫芦雕刻,怕是会陷入乏味无趣之中。在这部纪录片中,笔者以白正兵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葫芦人生故事为主线,故事对于人的吸引力本来就是最大的,在保证事实的基础之上对情节进行架构和策划,使整个片子更具有连续性、可看性和艺术性,从而更好地实现该纪录片的作用。5.3镜头丰富,具有观赏价值在拍摄过程中,画面的构图、色彩,镜头的丰富程度,镜头运动的方式都会影响纪录片最终呈现的效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类的纪录片而言,更强调画面的可看性,要用画面去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例如刺绣、书画、砖雕等等,这些内容的拍摄,如果画面不好看,镜头不丰富,即使故事再好,也失去了作为纪录片的第一语言——画面对于受众的吸引。《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这部片子中使用了等拍、抓拍、跟踪式拍摄等多种拍摄方式,拍摄了航拍画面、全景画面、中景画面、特写画面等等,运用自己所能实现的方式保证了镜头的丰富性。例如,在介绍临夏葫芦的时候笔者使用了中景、特写相结合的方式;在介绍八坊十三巷的时候,使用了航拍、特写、全景、中景相结合的方式。观摩了拍摄葫芦雕刻的纪录片后发现,全景、中景、特写的镜头比较多,可是对于航拍的画面使用得比较少,只有《葫芦:超越皇家的至臻匏器》里边有几个镜头用到了航拍,笔者在《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中介绍临夏的发展和人文历史时候运用航拍,展现临夏黄河边的夜景;在介绍八坊十三巷的时候,也用到了航拍,把八坊十三巷的街区构造呈现出来,让人耳目一新。总而言之,虽然《河州葫芦工匠白正兵》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技艺还不成熟,但是也弥补了临夏葫芦雕刻这一内容上的空白,对于以后有关于临夏葫芦雕刻的研究和拍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3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结语笔者在进行该纪录片拍摄和论文的撰写之前,作为一个甘肃兰州人,对于临夏的葫芦雕刻真的是既熟悉又陌生。印象里小时候邻居种葫芦,待葫芦成熟后,品相好的就晒干后摆在家中或赠予朋友,品相不好的就劈开舀水、挖面。葫芦这个笔者小时候就接触的植物,并没有对它有太多的关注。待长大之后,了解到葫芦雕刻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才知道这种普通的植物也有着非凡的命运。在进行拍摄前,笔者特意在网上搜寻了有关于临夏葫芦雕刻的内容,并去临夏进行了田野调查,相较于临夏丰富的融合文化和葫芦雕刻蕴藏的精致技法,对于他们的文献研究和纪录片的拍摄实在太少了,宣传力度真的很弱。近几年,临夏市打造旅游文化城市,对八坊十三巷进行重新修葺,丰富了宣传临夏葫芦雕刻的平台,但是这些远远不够。临夏葫芦雕刻和其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亟待发展和传承。总是听人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回过头想想,出去看世界是我们开拓眼界的一种方式,可是对于这种蕴含着民族文化根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人都不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这才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我们内心寻根的答案。我们这一代人迎着科技发展的浪潮长大,会使用很多先进技术,那就让我们运用自己的能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2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李朝生.甘肃民间民俗美术[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2]杨万民.临夏县史话[M].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3]张婧霞.浅析兰州刻葫芦艺术[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版),2008,28(3):236-236.[4]韩小平,林杰,边章.临夏民间艺术[J].丝绸之路,1993(5):13-15.[5]孟夏,曾文溪.浅谈兰州葫芦雕刻的艺术[J].商业文化月刊,2011(9X):351-351.[6]张华新.纪录片细节的叙事分析[J].电影评介,2011(3):9-11.[7]陈慧茹.纪录片的纪实性与故事性[J].新闻天地月刊,2010(8):42-43.[8]陈勇志,王启东.纪录片故事化的过程性及其意义的隐性建构[J].保山学院学报,2006,25(4):89-91.[9]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0]袁陈.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D].上海师范大学,2012.[11]陈丹凤.浅谈人物纪录片的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4.25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致谢当论文写完、设计做完的时候,离别的情绪就已经涌上了心头。万万没有想到两年的研究生时光会过得这么快,我还没来得及去西大图书馆读完一百本书,还没来得及好好品尝新餐厅的美食,还没来得跟西大每株可爱的玉兰拍照,还没来得及跟室友尝遍西安的火锅。多希望,时间可以回到我带着行李箱坐着616来到西大的那个夏天,一切刚刚好,一切刚刚开始。在这里,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还有一群和蔼善良的好老师。不知道下一届同学对于姜鹏老师的结课考核方式选的是考试还是论文,还有从丽娜老师的嗓子好点了没。不知道张晓老师还会不会告诉下一届学生:“在研究生这个阶段,谈恋爱和学习都很重要”。张羽老师是不是依然用笃定的语气讲述着新闻传播研究方法。至今,我都很难忘记王春泉老师在第一堂中外新闻传播的课堂上问我们:“什么是新闻?”我也一直在拓展自己的知识,不断重新认识新闻。还有可爱的韩隽老师,学弟学妹们一定会被您对新闻事业的热情所打动。不知道贺少昆老师讲课时是不是还那么风趣幽默,还有周东华老师是不是依然每周三下午带领学生走进电视业务的世界。还有我的导师赵爽英老师,很庆幸特别的缘分让我遇到了这么一位脾气温和而有学识的导师,是您教会我怎么写拍摄脚本、如何分析电视节目,希望下一届的师弟师妹不要再让您这么操心。终究还是要离别的,多谢西大让我圆了研究生梦,多谢老师们对我的谆谆教诲,多谢室友的亲情陪伴。一别两宽,或许我不会每时每刻都想起你们,但是当念起你们时我定是满怀感激和祝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