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人物故事介绍 3页

  • 27.00 KB
  • 2022-06-16 14:02:06 发布

叶永烈人物故事介绍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叶永烈人物故事介绍参加高考测试快速反应能力高考结束,作家叶永烈立即完成了高考作文(上海卷)题《必须跨过这道坎》。这已经是他第七年“参加”高考作文。在叶永烈看来,作家参加写作高考作文,一是能够与广大考生一起零距离体验高考,二是测试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一个作家会经常遇到突发事件,这要看他的应变能力。“两个叶永烈”人们以为中国有同名同姓的“两个叶永烈”:一个是写《十万个为什么》和《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的科普作家叶永烈,另一个则是写《江青传》、《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的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因为在读者看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作品,不可能出自同一个“叶永烈”笔下。其实不止“两个”。他的文学作品中有小说(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选以及长篇小说),散文(出版过散文选集),诗(他是从写诗开始的),杂文(出版过多部杂文集,多篇杂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童话(根据他的长篇童话《哭鼻子大王》改编的6集动画电影曾获1995年电影“华表奖”),寓言(各种版本的中国寓言选中常有他的作品),剧本、传记、相声(出版过相声选)……当然,主打作品是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我爱科学,也爱文学,所以我早年走的是一条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创作道路。”叶永烈说。电脑写作1992年,叶永烈改用电脑写作,是第一批换笔的中国作家之一。电脑写作,大大提高了写作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写作的劳动强度。他的求新不仅仅用于写作,更体现于他的生活。他的家里拥有体积庞大的商务用复印机、碎纸机以及各种各样的最新电子产品,就连他那在美国工作了多年的儿子,也称他是“高科技老爸”。两个一亿20岁时,叶永烈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截止2013年9月,《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而取名于《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小灵通”手机用户也将近一亿,这两个“亿”,是叶永烈最看重,也最丰富的精神财富。点评高考 高考作文应该对语文起到一个“指挥棒”的作用。他觉得高考本身的作文题目应该大一些,大气的作文题目会让今后的语文教学走得更好。如果总是出一些偏题,出一些难题的话,对于教学不太好。叶永烈对“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等高考题目也做了具体的点评。夫唱妇随叶永烈写作快速高产,夫人杨蕙芬也居功不小。她和叶永烈是同乡,也是温州人,原来在中学教书,退休后也没清闲下来。她协助叶永烈搜集、整理素材,参加人物采访活动,是叶永烈写作时的合作伙伴和亲密助手。采访纪实叶永烈的纪实文学写作,是建立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之上的。用他的话讲,纪实文学“七分跑,三分写。”他写一部长篇纪实文学,采访几十人、上百人是常事。他的妻子就常讲:“你去一趟北京,就像去一趟上海南京路似的!”叶永烈所写的中国当代重要政治人物,大多密集于北京,所以他必须一趟趟由上海往北京赶。1992年他采访中国早期著名活动家罗章龙时,罗老已是百岁老人了。当历史老人们面对录音机回忆当年的政治风云时,叶永烈就觉得,他的采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与历史交谈,是一种抢救史料的工作。只是这份“抢救史料的工作”,比不得写小说、散文来得自由随意。它要求作者必须掌握大量可靠的素材,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将事件的原状和人物的原貌真实可信地展示出来。在写作时,叶永烈力图遵循“两确”的原则,即观点正确,史料准确。但是,要做到这两点实非易事。就拿史实准确这一点来说,当事人在回忆时,往往有一种护短的倾向,加上事隔多年,记忆往往有误。查档案的手续又极为麻烦,有的还有诸多限制。而叶永烈的很多作品,都涉及极为敏感的政治神经,一不小心就会踩着“地雷”,轻则舆论批评,重则陷入官司。即便如此,叶永烈仍对长篇纪实文学的写作乐此不疲。刚刚写完一部想歇口气,欠下的一大堆报刊“文债”得——“偿还”。还未"还清",新的长篇纪实文学又要开始了。没有时间休息,外出采访就成了叶永烈的“休息”之机。1987年写《马思聪传》时,叶永烈赶往马思聪的故乡--广东海丰县采访。创作转型叶永烈从科普文学转型到纪实文学,有历史故事。叶永烈写科幻小说写出了“麻烦”。上世纪七十年代,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奇异的化石蛋》印了50万册,《金明系列惊险科幻小说》四卷,每卷印数也在20万册……随着这些 科幻小说的风靡,叶永烈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甚至他的高产也引起了非议……有人说叶永烈的科幻小说不是科学,也不是文学;也有人干脆将叶永烈的科幻小说斥之为“伪科学”。叶永烈遭到一次比一次猛烈的“批判”,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开始“转向”,转到纯文学和纪实文学的创作,几乎很少写科幻小说,也几乎不写科普作品。用体育界的行话来讲,叶永烈在科幻小说创作上“挂鞋”了。叶永烈的纪实文学很快轰动一时。随着《傅雷一家》《雾中的花》《沉重的一九五七》以及《中国科学明星》《奇人奇事》《闪光的路》等报告文学选集的出版,科幻小说作家叶永烈“隐身”,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浮出海面。其实,在这个转轨过程中,他有苦衷,也有隐痛。不过,如今他已不愿过多地提起———尽管仍有那么多的读者在怀念他,替他惋惜,甚而多次发出了希望他“重操旧业”的呼吁———他始终抱着这样一个信念:“官场一时红,文章千古在”。也许,叶永烈当年从事科普和科幻创作只是一个过渡,纪实文学的创作才是他真正的擅长。永烈现象“盗版书而今不足为奇,盗名书还真是少见,可我已经发现五种了。”叶永烈苦笑着对记者说,“你看,这本《权力与交易》根本就不是我写的,却赫然印上了我的名字。”写作不止虽届花甲,叶永烈丝毫没有“隐退”享天伦之意。他依然笔耕不止。2001年出版了洋洋八十余万字的纪实文学《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从来都是为别人写传记,《追寻历史真相》却是叶永烈第一次为自己写传记,他在书里回顾了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2002年,叶永烈又一气推出了《行走中国》《行走俄罗斯》《行走美国》三部纪实新作。据他告知,他又在写一部《非常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