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0 KB
  • 2022-06-16 15:38:15 发布

谈水彩画中的“得意忘形”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谈水彩画中的“得意忘形”内容摘要:绘画中的“得意忘形”,是一种绘画表现自由与审美自由的艺术境界,也是形与神、主体与客体高度统一的表征。“得意”是对绘画意境的追求,是绘画的灵魂,“忘形”是对形体的提炼与夸张,是忘与不忘的辩证统一。水彩画由于其自身语言特点及着色与造型的讲究,对“忘形”方能“得意”地体悟,对水彩画意境美的产生大有益处。关键词:意境忘形得意水彩不同的艺术门类中,都存在“得意忘形” 谈水彩画中的“得意忘形”内容摘要:绘画中的“得意忘形”,是一种绘画表现自由与审美自由的艺术境界,也是形与神、主体与客体高度统一的表征。“得意”是对绘画意境的追求,是绘画的灵魂,“忘形”是对形体的提炼与夸张,是忘与不忘的辩证统一。水彩画由于其自身语言特点及着色与造型的讲究,对“忘形”方能“得意”地体悟,对水彩画意境美的产生大有益处。关键词:意境忘形得意水彩不同的艺术门类中,都存在“得意忘形” 的艺术表现形式,造型艺术更是如此。在此之所以讲水彩画中的得意忘形,是针对水彩画的审美特点及造型语言特点而强调的。一方面水彩画具有与中国画相似的意境之美,特别是民族化、中国化后的水彩画,很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方式,深受国人喜欢,所以用具有民族特点的审美思维得意忘形来体悟,应该是得体的。另一方面,水彩画的造型,相对于其他画种,如油画、版画,更有难度,由此在水彩画的绘画中,怎样诠释和理解得意忘形,赋予其适合的内涵,便显得尤为重要,而不至于如少数初学者,由于造型功底不够,而借得意忘形之名,认为水彩画中造型不重要。水彩画犹如其他画种和造型艺术一样,是形与神、意与景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孤立地抛弃造型来谈神似,和离开景来论情都是不完善的。水彩画的意境之美、意象之美,依赖于画面中形体的造型之美,得意并非真的忘形,忘是建立在不忘的基础上的得心应手、天人合一的艺术造化之功。一、得意与忘形之间的关系在探讨二者之间关系之前,应先对水彩画中得意与忘形做初步的了解。首先,得意忘形中的意,我们可以理解为意境、意象和主体的思想情感,这是绘画的灵魂。没有意境的绘画观赏起来犹如嚼蜡,毫无美感,很难打动观者。绘画贵在有意境,特别是以表现性为特征的中国画。水彩画自身用笔用水与国画相同,传入我国后,水彩画在很多方面抛弃欧洲写实性的风格,更为注重水彩画的意境与意象之美,融入了更多国画的造型、笔墨上的东西。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国人几千年养成的审美方式的传承所起的作用,徐复观在其《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认为,我国艺术审美主要以老庄哲学为基础,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统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心灵得到极大的解放和放松的境界,有无相生、无中生有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怀。在绘画中体现为对墨色、写意、平远、高远、深远、留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的追求,以求从绘画形式中体悟到人生情感,把情感寄托于画面中似有似无的、悠远自然的山水意境之中,这种特有的审美情结,以一种文化审美的传承方式一代代延续,并影响着国人的艺术创作方式和审美喜好。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其绘画工具材料,很适合表现与国画相同的意境之美,如水彩画的水色交融、自然过渡及其偶然画面效果而受到欢迎;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在对水彩画的改造过程中,画家会自然而然地以自己民族的审美方式来创作和评价水彩画的优劣,于是对水彩画意境之美的强调和追求不可避免。其次,忘形,字面意思主要指忘记客观物象的形体,但这里的忘形不应该单纯地解释为忘记客体的形象,应该是主体对形象已经相当的熟悉和了解,了解到不需要刻意地去思考和理解,看似忘记,实则了然于心,犹如庖丁解牛,做到目无全牛,心与手、主体与客体达到高度的统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我们可把得意忘形中的忘形,解释为不忘之忘,唯有达到不忘之忘的境界,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从而达到绘画表现的极度自由和解放。试想风景画家对树的结构和形态不熟悉,不能做到不忘之忘,而是被动地看一眼,画一笔,一个树叶一个树叶地描绘,其最终的画面效果会是什么样?李可染讲齐白石在自己的住处养了不同的花草和昆虫,以便时常观察,对昆虫花草的结构色彩熟记于心,在绘画的过程由于熟悉到忘记了,所以绘画过程中,笔随意到,自然而然,因而能画出生动自然的虫鱼花鸟。画家在绘画中做到不忘之忘,是艺术家观察自然,深入生活的结果,一个风景画家没有“收尽奇峰打草稿” 之功,在作画过程中是不能做到有酣畅淋漓之感的,犹如一个人体画家不了解人体结构,看一眼,画一笔,其着笔必然是不自信的,更谈不上对形象的概括和夸张,画面也自然很难产生意境之美。由此可见忘形对绘画及绘画意境的重要性,忘是建立在不忘的基础之上,是画家对自然形体、对生活、对绘画工具和笔墨熟悉到极点基础上的忘,已经把主客体、材料工具融为一体,注意力高度集中,进入一种犹如陶渊明的“采集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而然的境界。作画若心存杂念,想得太多,不能忘形忘我,其画面必然有失自然之气,意境自然不会高。得意与忘形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得意是目的,忘形是手段。得意是绘画艺术追求的根本目标,绘画只有得意,才能展示画家的人生理想和思想情怀,才能从绘画的意境中得到大自由和大解放。绘画只有忘形,只有做到不忘之忘,物我两忘,相互交融,绘画表现达到极度的自由,才能营造出自然唯美的意境和意象。水彩画意境的产生,由于工具材料及画种的语言特点,更要做到得意忘形,方可产生好画。二、水彩画创作中得意忘形的必要性 水彩画意境的营造,对画家的要求更高,画家对画面最终效果,对物象的形态特征,必先做到心中有数,达到不忘之忘的状态,如若不然,画家就会处于被动地位,画面忧柔而无生气,甚至创作失败。这主要由水彩画的材料特点及造型方式所决定,水彩画在用色和造型方面相对于其他画种更难控制。首先,就水彩画的用色而言,水彩画的色彩与其原料的透明性有很大的关系。水彩画材料的透明性,是水彩语言美的一大特点,能够产生出很好的叠透效果,产生其他画种难以表现出的审美特点,但事物的另一面是,这决定了水彩画造型和用色不能反复修改,要求做到用笔与用色果断,对色彩的修改次数多了,画面的色彩就容易产生脏、灰的感觉,特别是重颜色要一步到位,把色彩画准。这就要求画家具有丰富的绘画经验,熟悉和掌握画笔的水分,能很好地估计出水彩原料画到纸面上所呈现的色彩效果,因为水彩画颜料在调色板上的色彩与绘画到纸上的色彩是不完全一样的,水彩原料画到纸面,色彩与色彩、色彩与纸面之间还要进行最终叠透调和,变化万千。其次,水彩画在造型上较难控制,水彩画要想画得有水味,画面润泽,往往要事先把纸打湿,或是笔中的含水量要够,要做到水多、色多。吴冠中言,“水彩画是在水中作业” ,就是说水彩画含水量的重要性。然而,水彩画的造型往往也因水分的应用而变得难度加大,水分太多往往会跑形,水分太少又难以画出水彩的语言美感。水彩画中人物画家少于风景画家,其原因部分就在于此。受水彩画形体的控制难度所影响,部分人提出水彩画的学画步骤,首先学画钢笔速写,再画钢笔淡彩,最后画水彩画,这与水彩画的造型难度不无关系。水彩画的形与色的难于控制性,以及颜料的透明、不具覆盖性,使之不适合反复修改,这些水彩画的特点,使画家绘画过程中能否做到真的得意忘形成为绘画成败的关键所在。画家只有对描绘形象的色彩、形体、光影、结构等熟之又熟,了然于心,对水彩画水分控制及笔、纸等材料极其了解,心中有数,方能转化为极美的意境。三、得意忘形是主客体统一的体现得意忘形是一种绘画美与自然美的统一,是主体思想情感与客体形象的交融和提炼。绘画美来源于自然美,艺术的源泉是生活与自然,离开自然与生活,艺术便失去了资料库。而艺术美又高于自然美和生活美,艺术美是自然美与生活美的提炼与浓缩。大千世界,一方面不是所有的自然形态都是美的,自然也存在不美的形象和物体,所以有的自然景观很入画,有的就不行。另一方面,自然中不美的事物经过艺术的加工,也能变成美的艺术作品。罗丹讲,美在于发现;毕加索讲,美在于创造。两者都是对的,两者都说明一点,艺术美不是现实自然和生活的照搬和克隆。得意忘形也包含了这一道理,得意所指绘画的意境之美是艺术美,是高于生活和自然美的,忘形一方面是上文所提的不忘之忘,另一方面也可理解为绘画不要照搬自然,要有所提炼和取舍,要有融入主体的审美思想和形式,自然只是一个参照,要把眼中之物转换为心中之物,再转换为画中之境。石涛的“不似之似似之”,齐白石的“绘画在像与不像之间,太像媚俗,太不像欺世” 所说的都是意境的产生、艺术形象的提炼不等同于自然的照搬照抄。水彩画意境的产生,就在于画家有高超的意匠,对自然物象进行选择提炼,在不忘之忘的基础上概括和夸张形象,抛弃不美的、不能入画的部分。在自然面前,画家是主动的,自然是从属于主体的。水彩画的创作,看似随意,实则对形体与色彩、空间与结构、概括与取舍,都需苦心经营,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行笔果断自然。得意忘形,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状态表述,也是重要的美术理论,其忘形并非真忘,是主体对客体形象美的再创造。“忘形”方能“得意”,水彩画创作中,怎样主观驾驭水彩画中的形色,使其产生美的意境和形象,从而能够得意忘形是我们需要重点探求的。参考文献:[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蒋跃.水彩要点50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7.[3]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8.